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木建设论文

土木建设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木建设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土木建设论文

土木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我校是以城市建设类专业为特色的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是我校的主干专业,也是国家特色专业,其工程实践性强,与国家建设关系密切,社会需求大.在新形势下,如何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争创市级、国家级精品课程,是我校面临的新课题.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课程承上启下.同时,它也是很多与土木工程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涉及专业多,学生人数多,受益面大.因此,笔者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基点,对其精品课建设的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2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体系构建

2.1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学质量的关键与保障.精品课的建设首先需要有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制定精品课建设规划时,应以课程为单位合理配备师资,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梯队,并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主讲教授应了解学科前沿知识以及学科和课程的发展趋势,能把握学科的发展动向,对课程的内容有合理定位;梯队主讲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在教学一线贯彻教学意图并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实验教师除应能指导学生进行基本的、综合性的试验外,还应在此基础上开展一些创新研究实验.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应使课程组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形成合理梯队,并采取相应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等,确保课程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当前不能满足要求的教师应制定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实施培养,使得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以确保精品课建设的持续进行.

2.2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

课程知识体系与内容的确立,即教学大纲的制定是否得当,对于教学效果、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教学内容要具有基础性、普遍性、科学性、先进性,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以达到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目标,这对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尤为重要.

2.2.1理论教学

(1)教学内容的设计.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均较强的学科基础课,它涉及土木工程建设中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及其制品.由于材料的种类繁多,涉及的学科领域广,因而形成了庞大的土木工程材料内容体系.为此,在课程教学设计、内容规划方面,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对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适当的分解、深化、组合与重构;并着力解决好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课堂学时的有限性,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材料科学的发展性,材料知识的理论性与材料的应用性之间的矛盾.例如: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对水泥、混凝土的有关内容进行加深加宽,适当增加水泥净浆、高性能混凝土和混凝土的设计、生产、检测等内容,并加强材料耐久性知识的讲授;对于道路工程专业,则应增加无机结合料、沥青混合料、土工合成材料等内容,并对石材、集料的内容适当多作介绍;而对工程管理类的专业,教学内容的面要广但深度要适当.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标准的不断出现,教学内容要及时进行更新和补充.如高分子材料品种很多、发展很快,各种新型砌块、环保墙板的涌现,以及各种性能优异的新型防水材料的应用等,都应及时引入课堂,进行补充加强;而对于逐渐淘汰的,如烧结黏土砖等高能耗、非环保材料则应予以简略,或采用对比的方法讲述.此外,材料科学的理论性深度应适当,要与应用性紧密结合,体现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相互作用.如教师在讲课中及时补充了“鸟巢”、“水立方”等工程中所采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在充分体现工科院校特色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工程实践知识.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内容的传授需要好的教学方法来体现.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学课件图、文、像并茂,信息量大和直观形象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工程实例法教学,形成一套有特色和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加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以工程实例来说明相关的知识点;要加强材料的应用性知识,强化学生作为卓越工程师的工程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学生具备依据工程特点、材料性能合理选用材料、正确使用材料的能力.例如,在讲授混凝土骨料的质量与级配理论时,引入了汶川地震中最牛小学的工程实例,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强化了学生的工程意识、责任意识.学生反应这种教学法很鲜活,时代感强,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还应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在讲授水泥的性质、品种与应用时,提出了大体积混凝土的工程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选择适宜的水泥品种,并进行课堂讨论,将工程实践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使所学知识也活起来.

2.2.2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工科院校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重要的加强训练环节.

(1)实验教学.

教学实验是课程教学体系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按照基本技能、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要重点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设置了基本性能实验、综合实验及设计创新实验三个模块.通过基本性能实验,应使学生掌握材料基本性能的检验方法及相应的试验技能;通过综合实验,应使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下不同的试验结果,对材料的性能进行综合分析;设计创新型试验可根据学生的需求展开,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为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提供平台.在这种设计创新型试验中,教师可为学生安排一些设计型、创新型、研究型的实验,可以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较深入的试验研究,如减水剂或掺合料对混凝土强度、流动性、耐久性的影响,混凝土裂缝影响因素分析,聚丙烯纤维对砂浆抗裂性能的影响等.学生在对所研究问题进行充分思考后,自己设计出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并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试验现象的观察、试验数据的处理分析、试验结果的总结以及试验报告的编写等一系列环节,得到一次全面的系统的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材料科学研究的兴趣,又为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了方法论,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创造条件.

(2)结合工程的实践教学.

普通本科高校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加快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进程,应使教学活动更加接近工程实践,让学生在工程中得到锻炼,毕业后才能尽快适应和胜任实际工作.一方面,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设计创新型试验的同时,还应鼓励他们参与具体的科研活动.学生可以参加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也可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确立科研课题,并在实验室或借助实际工程开展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教师还应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程实习.如组织学生到水泥厂、混凝土搅拌站及典型的实际工程现场去参观(如参观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等),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善于在实际工程中发现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求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也可邀请有关专家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工程中有哪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解决的思路是什么,需运用哪些相关知识等.学生在与实际工程的紧密接触中,感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开阔了思路,激发了创新意识,进而使其研究、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显著提高.这些都对尽快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2.3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在当前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资源赋予精品课建设以强大生命力.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实际工程现场的学习都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要想将课堂延伸,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即通过网络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很好的补充.我校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建立了课程网站,其资料丰富、图像鲜明、信息量大,已设有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新材料博览、技术标准及工程实例等几个专栏.理论教学栏目包括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习题等各种教学文件及丰富的课程资料,便于学生随时查阅;实验教学专栏设有实验室介绍、基本的实验项目、实验指导书及相关的实验视频等有关实验教学的文件及资料;新材料博览栏目设有大量的土木工程材料样本、应用图片及图像,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方面的补充与延伸,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极大地扩展了课堂知识;技术标准栏目收集了各种现行的材料技术标准,还直接与国家各标准网站链接,便于学生和教师及时查看最新的标准与规范,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为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的联系,网站还设置了工程实例专区,有各种工程实例供学生随时了解查看,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其体会到肩上责任的重大,增强了工程意识、责任意识与创新意识.此外,为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网站中还搜集了各种参考教材、科技文献目录及相关网站资料;并设置了试题库专栏,有大量的习题供学生练习;为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还设置了交流栏,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总之,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给课程提供的强大支持,使课程的知识体系延伸,加强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2.2.4教材建设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许多项课程建设的糅合,精品教材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目前,土木工程材料教材的版本很多,选用合适的教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对于推进教学改革,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在选择教材时,首先要看其课程体系能否反映先进的教学思想,体现教改的意图,教材不能仅仅是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介绍,而应该有课程建设的创新点出现.如:为加强实践性教学,教材应体现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材内容应能反映学科前沿成果,并不断更新;教材应具有鲜明的特色,要与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相吻合.课程组经过多年持续深入的课程建设与改革,通过对不同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分解、组合及深化,编制出版了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并包括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书及相关的习题指导书等.由于拥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立体化先进教材,从而保障了培养卓越工程师教学的基本需要.这套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课程组教师的学术思想、学术风格和教学水平,使精品课程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3结语

土木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 结构设计 问题

虽然我国建筑事业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建筑技术和设计方面水平都得到了不断提升,但建筑结构设计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设计师去注意并解决,只有不断纠正和解决结构设计中的问题才能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下面就结合工作实际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做如下探讨。

一、 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的问题

设计不超过 20 层的高层、多层建筑时,我们经常直接选择桩基的基础形式,其实在非软弱土地区,应首先探讨采用天然地基的可行性,以利于降低基础造价,合理地确定地基承载力值就显得尤其重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规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按下式进行修正:fa=fak+ηbγ(b-3)+ηdγm(d-0.5),而在地基承载力值的组成中,深度修正部分占有较大的比重。这对于主裙楼一体结构,在进行主楼地基承载力计算时,因裙楼基础的有利及不利影响,如何合理地确定用于深度修正的深度值 d 尤为重要。规范在 5.2.4 条条文说明中这样规定“对于主体结构地基承载力的深度修正,宜将基础底面以上范围内的荷载,按基础两侧的超载考虑,当超载宽度大于基础宽度的两倍时,可将超载折算成土层厚度作为基础埋深,基础两侧超载不等时,取小值。”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具体工程设计时,应根据此条的要求,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承载力深度修正所采用的埋深

值 d,但设计人员对此认识却并不一致,经常有困扰。最常见的是高层主楼带地下车库这种类型.

(1)当高层主楼采用筏板或箱型基础时,在主楼纵、横两个方向上,若 B1、B2 均大于 2B0,才能考虑裙楼荷载对地基土产生的超载作用,将超载折算成土体厚度 d2,(两侧超载不同时,取小值),此时 d=d0+d2,若 b1、b2 中有一值大于 2B0,而另一值小于 2B0 时,或均小于 2B0 时,裙楼荷载作为超载折算为土体厚度 d2,当 d=d0+d2≥d1 时,取 d=d1,当 d=d0+d2

(2)当主楼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加防水板的形式时,则靠近地下室一侧的基础可考虑土的超载作用,d 的取值同 1,但主楼内的其他基础的埋深 d=d0。合理确定用于深度修正的基础埋深值 d,从而确定主体结构的地基承载力值 fa,这样才能使结构的基础设计达到合理经济,最优化。

二、 主次梁节点设计问题

我们在工程设计的计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主次梁相交的情况,时常会发现框架主梁扭矩很大,抗扭承载力不足,有些处理办法就是将次梁与主梁相交处设为铰接,释放扭矩,但这样处理是否合理,与实际的受力情况是否一致呢?个人以为:作为梁端铰接,就是要保证梁端有一定的转动能力;固接,就是要限制梁端的转动能力;而实际上没有完全的铰接也没有完全的固接,梁端铰接不能随意地人为设置。

设置铰接梁,是允许此梁在两端形成朔性铰而产生裂缝,但是不会破坏,就是说形成朔性铰之后,此梁由超静定变成静定结构,结构设计一般都是超静定结构。这样一个破坏不会对整个结构体系影响很大,才能满足结构安全的冗余。如果主次梁截面相差较大,支座主梁对次梁约束不大的情况下可以设定为铰接,即使为铰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0.2.6条对此做出了规定,要求上部配置构造钢筋,且构造钢筋截面面积不得小于下部钢筋的 1/4,;如果主次梁截面相差不大,次梁高度只比主梁少50mm,这时候就不能完全忽略主梁对次梁的约束了,这种情况是最容易出现框架主梁配筋超筋、抗扭承载力不足。如何处理,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加高框架梁解决配筋超筋,加宽框架梁解决受扭不满足,如果条件所限不能加宽,那才可以看能不能铰接次梁了,但这里的铰是指的假想铰,而是要保证支座负筋首先屈服,造成内力的卸载和重分布,分布后达到和铰接类似的受力情况,此时的铰接就得要从构造措施上进行保证,现行国家标准图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1G101-1)第 86 页针对非框架梁(即次梁)的配筋构造做出了明确的示意。

结构设计最重要的原则是:结构设计建模要立足于结构自身,主要力学模型要与实际构件接近,以保证计算结果能够真实反映结构状况,这样才能保证结构的安全。

三、 地下室嵌固端的选择问题

在有地下室的结构设计时,地下室的顶板是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是很重要的。这不仅仅是关系到计算结构的内力的大小,而且在某些工程中会整体结构成为一个超限建筑,对结构设计造成难点。嵌固的概念,这里所说的嵌固应该是强度嵌固而非力学嵌固;力学嵌固―― 完全刚性的固定,嵌固点以下刚度无穷大,嵌固点无平动、转动,实现了完全的约束。而强度嵌固―― 柱的塑性铰出现在地上一层的下端,而不是出现在梁柱节点两侧的梁上,即强梁弱柱.实现的方法:(1)增大梁的抗弯能力;(2) 增大地下室柱顶的抗弯能力;(3)满足规范的各项要求。嵌固端所在层楼板要求连续,这样才能保证水平地震力的传递。实际工程中常遇到地下室顶板开洞,甚至是大面积的开洞,此时必须要与建筑专业配合,避免将洞口设在主楼周边,开洞面积不宜大于嵌固端层楼板面积的 30%,同时将洞口周边楼板加厚,以满足刚性楼板的要求。工程中还会碰到当地下室顶板的标高不一致的情况,以下沉式广场为代表,如果地下室顶板与地上一层高差小于层高的 1/3,则只要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能满

足规范要求,则地下室顶板可作为嵌固端,即使高差稍稍超过 1/3 层高,也可将主楼周边一跨的楼板适当抬高以满足高差,不过需进行加强处理:有错层部位加大梁的刚度,在错层处楼板加腋,以保证水平剪力的传递路径。

四、 结语

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的开端,其需要设计师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创新思维,以及严谨的设计工作态度。对于结构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设计师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保证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此来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建筑工程质量,推动建筑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启平,殷欣.基于防震考虑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探析[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3(02).

[2]吴毅宽.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及合理设计方案分析[J].建材与装饰(上旬刊),2013(01).

[3]曹军.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平面不规则问题的分析与抗震措施[J].中华建设,2012(12).

土木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1)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占据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主导地位。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中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分别名列前三位,占据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主导地位。排在后面的依次为信息与系统科学、地学、数学、天文学和力学。除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三个学科科技发展的主成分得分为正外,其他五个学科科技发展的主成分得分均小于零,表明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的多数学科的科技发展低于整体水平(见表1)。

表1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序

生物学

1.7461

0.98206

1.79619

1

化学

0.87113

1.18576

0.83031

2

物理学

0.81642

1.32005

0.76775

3

信息与系统科学 -0.41952 -0.77932 -0.37558 4

地学

-0.54201 -0.6447

-0.52783 5

数学

-0.71232 -0.20092 -0.7645

6

天文学

-0.88765 -1.14172 -0.84543 7

力学

-0.87214 -0.7212

-0.8809

8

2)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但与北京差距明显。

在自然科学学科中,上海除地学外,其他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进入前三名,其中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六个学科在大陆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信息与系统科学国际科技论文数排在北京、湖南之后,名列第三(见表2)。虽然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位居前列,但与北京相比,差距明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天文学外,上海其他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不足北京的1/2。在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力学、物理学、化学、信息与系统科学、天文学和生物学有明显优势,数学与地学国内科技论文未能进入前三名(见表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数学外,上海其他学科国内科技论文均不足北京的1/2。

表2 2001年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数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江苏 湖北

力学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上海 陕西

信息与系统科学 北京 湖南 上海

北京 湖北 上海

物理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安徽

化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江苏

天文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江苏 上海

地学

北京 湖北 江苏

北京 江苏 湖北

生物学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广东 上海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3)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是制约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

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效率,就其实质而言,是新的知识在一个系统中创造、流动和利用的效率。它取决于诸创新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互相之间相互作用的效率。而决定创新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互相作用则取决于经济科技制度的安排,政策体系的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和创新文化的氛围。建设知识创新体系,提升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能力的关键是通过制度、政策和环境的作用,提高创新各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达到创新目标的要素间的互动。从本质上看,创新体系是由存在于企业、政府和学术界的关于科技发展方面的相互关系与交流所构成的。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之间的互动作用直接影响着创新的成效和整个经济体系。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知识的循环流转。表3所示上海自然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2/3左右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成为制约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速知识流转、战胜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中的系统失灵是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知识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长期任务。

表3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数 项目参加人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

与境外机构合作

114

343

275

5122

与国内高校合作

127

305

221

7258

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107

243

177

2526

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38

127

118

2360

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915

2103

1895

25427

独立完成

2545

4408

2707

32311

其他

26

124

102

1384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2。

2 上海工程与技术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学科在国内的比较优势。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20个学科的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包揽了20个学科的第一名,上海只有材料科学、冶金与金属学、机械与仪表、动力与电气、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土木建筑、交通运输9个学科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上海能源科学技术和环境工程两个学科国际论文排名第三(见表4)。

表4 2001年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 北京 河北 山西

北京 陕西 江苏

测绘科学技术

北京 四川 陕西

北京 湖北 江苏

材料科学

北京 上海 辽宁

北京 上海 陕西

矿山工程技术

北京 江苏 湖南

北京 湖南 江苏

冶金、金属学

北京 上海 辽宁

北京 辽宁 上海

机械、仪表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江苏 陕西

动力与电气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湖北 陕西

能源科学技术

北京 湖北 上海

北京 山东 黑龙江

核科学技术

北京 安徽 四川

北京 四川 甘肃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陕西 上海

计算技术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江苏 上海

化工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江苏 上海

轻工、纺织

上海 北京 四川

北京 广东 上海

食品

北京 江苏 广东

广东 浙江 江苏

土木建筑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江苏

水利

北京 湖北 江苏

湖北 北京 江苏

交通运输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湖南

航空航天

北京 陕西 黑龙江

北京 陕西 江苏

环境

北京 江苏 上海

北京 江苏 上海

安全科学技术

北京 湖南 安徽

北京 湖南 江苏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20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有18个学科排名第一,只有食品和水利分别由广东和湖北名列第一,而上海只有9个学科进入前3名,其中材料科学、土木建筑、交通运输3个学科名列第二,冶金与金属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轻工与纺织、环境工程名列第三(见表3)。

2)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占主导地位的学科。

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8个学科依次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机械与仪表、航空航天、材料科学、化工、计算技术、动力与电气、交通运输。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最为薄弱的5个学科是测绘科学与技术、水利、矿山工程技术、安全科学技术和食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3的学科科技发展的主成分得分小于零,表明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60%的学科科技发展低于平均水平(见表5)。

表5 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序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

2.93105

2.48946

2.96681 1

机械、仪表

1.38674

0.06872

1.29458 2

航空航天

1.16586

-0.81414 0.98384 3

材料科学

0.57576

1.29195

0.67626 4

化工

0.61197

0.94682

0.66216 5

计算技术

0.35117

1.86971

0.51358 6

动力与电气

0.49477

0.42028

0.50252 7

交通运输

0.45473

-0.19787 0.40005 8

土木建筑

-0.32659 0.6906

-0.23377 9

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

-0.26822 -0.66067 -0.31811 10

冶金、金属学

-0.46472 0.25968

-0.40773 11

轻工、纺织

-0.46716 -0.475

-0.47954 12

环境

-0.69617 -0.31043 -0.67619 13

核科学技术

-0.72349 -0.79265 -0.75082 14

能源科学技术

-0.79072 -0.50098 -0.78198 15

食品

-0.76882 -0.90066 -0.80184 16

安全科学技术

-0.81005 -0.84276 -0.83462 17

矿山工程技术

-0.8642

-0.85314 -0.88633 18

水利

-0.89218 -0.8347

-0.91028 19

测绘科学技术

-0.89975 -0.85423 -0.91858 20

3)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论文产出与北京差距悬殊。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国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排在前3名的11个学科中,除材料科学与土木建筑两个学科外,冶金与金属学、机械与仪表、动力与电气、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交通运输、能源科学技术和环境工程9个学科的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不足北京的1/2。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进入前3名的9个学科,除材料科学、轻工与纺织两个学科外,土木建筑、交通运输、冶金与金属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环境工程等7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均不足北京的1/2。

4)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基本任务。

表6所示上海工程技术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70%左右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成为制约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基本任务。

表6 上海市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参加人

项目数 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

与境外机构合作

201

3341

2169

74523

与国内高校合作

437

1762

1415

21865

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644

3021

1745

24587

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94

854

608

19073

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1431

4551

3454

52744

独立完成

6934

22836

15879

219665

其他

293

1592

1198

10703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5。

3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农学和水产学占据上海农业科学领域中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主导地位。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农学和水产学,林学、畜牧与兽医科学相对薄弱(见表7)。

表7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名

农学

1.21943

1.45978

1.26327

1

水产学

0.28854

-0.26992

0.2164

2

畜牧、兽医科学 -0.3714

-0.38479

-0.37749 3

林学

-1.13657

-0.80507

-1.10218 4

2)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与国内先进地区有相当差距。

在农业科学领域4个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农学和林学、甘肃的畜牧兽医、湖北的水产学国际科技论文排名第一,上海在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无一进入前3名(见表8)。在农业科学领域4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农学、浙江的林学,江苏的畜牧兽医、山东的水产学国内科技论文排名第一,上海在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无一进入前3名(见表8)。无论是国际科技论文、还是国内科技论文,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与国内先进地区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表8 2001年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科技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农学

北京

浙江

江苏

北京 江苏 浙江

林学

北京

黑龙江 安徽、福建、 浙江 北京 福建

广东、陕西

畜牧、兽医科学 甘肃

云南

北京

江苏 北京 甘肃

水产学

湖北

山东

广东

山东 广东 福建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4)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

表9所示上海农业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64%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加强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表9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数 项目参加人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

与境外机构合作

24

46

38

229

与国内高校合作

25

72

45

613

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48

86

68

442

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2

5

4

18

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69

124

99

506

独立完成

312

420

269

3716

其他

9

8

3

25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3。

4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但与北京仍有相当差距。

在医药科学领域6个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四个学科排名第一,上海的药物学和特种医学两个学科排名第一。此外,上海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排名第二,中医学排名第三(见表10)。在医药科学领域国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除药物学和特种医学外其他4个学科与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

表10 2001年医药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预防医学 北京 浙江、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

基础医学 北京

上海

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

药物学

上海

北京

江苏

北京 广东 上海

临床医学 北京

上海

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

中医学

北京

云南

上海、江苏 北京 广东 江苏

特种医学 上海

北京

广东

北京 陕西 上海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包揽了6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的第一,上海除中医学国内科技论文未进入前三名外,预防医学、基础医学、药物学、临床医学和特种医学国内科技论文均排名全国第三(见表11)。在医药科学领域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6个学科与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学和特种医学国内科技论文不足北京的1/2。

表11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名

临床医学

1.495

1.583

1.56579 1

药学

0.89727

-0.15227 0.79183 2

基础医学

-0.33507 0.84777

-0.246

3

中医学与中药学

-0.21555 -0.8431

-0.27284 4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0.69136 -0.64275 -0.70052 5

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 -1.1503

-0.79264 -1.13826 6

2)上海医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和药学。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和药学,中医学与中药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科技发展相对薄弱。

3)知识流动不足是影响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制约因素。

表12所示上海医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85%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加强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表12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参加人

项目数 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

与境外机构合作

37

124

114

7510

与国内高校合作

142

258

170

1607

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113

234

171

1921

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6

10

7

119

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97

195

166

2343

独立完成

3074

4857

3192

20038

其他

139

125

土木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工程项目日渐增多。由于我国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和工程建设人才条件限制,很多工程实际上是挂户承接,不少能承接工程的单位或个人实际上并不具备或完全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急需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相助,因此,懂专业技术、善于经营管理、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成为当前我国工程建设行业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如何培养复合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成为当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复合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是一种特殊的专业人才,其相关能力除理论学习之外,还需要大量专业实践,因此,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组织模式,根据市场需要和学校实际条件设计专门的实践教学方案,并组织实施,是复合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2. 设计整体实践教学体系

2.1创新实践教学理念。

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之一,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传统的教学体系固然有其产生和存在的理由,然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直接动因,计划经济条件下按部就班的学习和工作模式已经明显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只有从教学理念上进行根本性转变,才能真正理解整体实践教学模式的产生、发展和调整过程,按照人才市场营销特点,根据专业应用的实际过程倒推专业知识的获取过程和专业能力的形成过程,精心设计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案并组织实施,让学生在具体的专业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理解知识并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产生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真正体现复合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性、应用性、专业性和创新性。

2.2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2.2.1课程作业。

课程作业是加深理解知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及时性和典型性,将实际问题以案例的方式完整地提出来,以开放的思维让学生大胆地分析和解决,并要求学生对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全面总结。

2.2.2课程设计。

课程作业是在课程学习结束,学生个人进行总结后进行的一项综合训练,需要在本课程的基础上综合相关课程的知识才能完成一定的专题任务,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工程施工、施工组织、工程造价、工程CAD等课程均应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

2.2.3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是进行工程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在课程学习和课程设计基础上进行的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工程实践活动,根据具体课程特点,对于设计、计算或绘图类课程可以将学生分组安排到教室或计算机房进行,对于需要在工程现场完成的内容,如工程测量、施工技术等内容,则需将学生分组到工程现场与工人一起进行实际操作,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工程技术的设计或施工任务。具体教学过程中,工程测量和施工技术课程应该安排课程现场实习。由于近年来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和工程现场的安全问题,现场实习实际上成为工程教学中的一个必须解决而又最难解决的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工程建设单位各方协调配合才能很好地解决。

2.2.4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在课程学习和课程实习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性教学实习,实习目的不是解决具体的施工工艺操作问题,而是提高到对一个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的技术学习和项目管理的层面认识问题。在毕业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从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思维,明白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不只是知识问题,而是需要考虑技术、管理、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协调才能完成工程任务。

2.2.5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在课程学习、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全面性、综合性专业能力训练。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将全部所学应用到完成具体的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任务中,得到最全面综合的专业技能训练,例如要求学生完成一栋建筑物的建筑设计方案、结构设计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工程造价计算和工程项目管理方案,从功能分析到方案设计、造价计算等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与解决,要求学生特别重视方案设计和评价能力的训练。

2.2.6学生科研。

组织专门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特长和兴趣,选择不同课程的内容开展科研活动,让学生熟悉科研选题、搜集资料、阅读资料、课题申请、试验方案设计与实施、论文写作、等科研工作环节,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2.2.7毕业论文。

(1)毕业论文是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在进行现场调研的基础上搜集相关资料,对问题的产生背景、问题的提出过程、问题解决方法的产生过程以及问题解决方案的形成过程等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形成具有一定创新的观点,并撰写成规范的科技论文。

(2)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科研意识,较强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是一个专业教学之外的实际问题,一是需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创新活动;二是开设专门的科技创新与科技写作方面的选修课程;三是开展学生科研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科研活动;四是开展学生科技推广活动。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工作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在实际科技推广过程中体会技术的形成和技术的应用,理解工程科技来源于工程实际,工程科技服务于科技的科研产业化过程。

2.2.8毕业答辩。

毕业答辩是学生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完成之后,综合其所学专业知识和已经具备专业能力,根据指导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整理和回答的过程,其目的不仅是检查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质量,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如展现个人形象气质、清晰准确的表达能力、敏捷的逻辑思维能力等。

2.3理清实践环节关系。

复合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理清各个实践环节之间的关系,不但能使整体实践教学体系符合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更有助于对整体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解和整体把握,实现整体最优。实践环节关系如图1所示。

2.4制定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方案。

在设计实践内容的基础上,确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实践时间、实践地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等方面设计教学质量考核表格,进行全过程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从内容完整性、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及时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方案如表1所示。

3. 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3.1建设实践教学指导团队。

实践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可操作的实践教学方案,更重要的是要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指导能力的师资队伍。

(1)教师分组。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工作经历等因素进行分组,将指导教师分为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建筑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工程制图、科研论文等组,按组设置组长,凡有特长的教师均可交叉进入不同的分组,发挥个人所长,指导学生。

(2)教师培养。通过组织教师到设计院参加设计、到建设工地实际操作或参与项目管理或相关高校科研访学等方式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

(3)教师管理。组织教师进行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团队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知识交流与探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实行实践教学指导薪酬制度改革,设计刚柔结合的工作方案,充分激发指导教师的学习和工作热情,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3.2构建实时指导模式。

根据实践教学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现场指导、网络指导、电话指导等方式进行实时实践教学指导,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个人实践管理能力,真正让学生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事,同时体验做人处事的实际效果,逐步学会主动、独立地进行相关工程实践。

3.3实施指导过程控制。

在实际指导工作中,实施指导过程控制,从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目的、实践原理、实践方法、操作程序、实践时间、实践空间、实践材料、实践工具、实践质量标准、实践成本等方面进行专业实践过程控制,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过程性、系统性和创新性,让学生真实感受工程项目建设的系统性、过程性、应用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4. 结论

(1)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人才市场营销角度进行实践教学理念创新,为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2)根据专业定位和学校实际条件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实践教学工作的整体最优。

(3)打造高素质专业实践指导师资队伍,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实施全过程实时指导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工作环节和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3.

[2]刘荣桂, 蔡东升. 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2):21~23.

[3]郝贠洪, 曹喜,曹玉生,等. 土木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1):20~23.

[4]周远忠.应用型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师资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17): 48~49.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重点项目(黔教科2010023);贵州师范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校教科2012010).

土木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工程管理;培养方案;社会对接

1.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编制通识

1.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由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国内、国际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开放性的知识结构,获得工程管理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够在建筑施工企业、工程咨询机构、建设行政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等国内外土木工程领域领从事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招投标文件编制、施工管理、工程决策及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与控制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1]

1.2培养要求[2]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掌握土木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与国内、国际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与相关的法律、法规;2.具备综合运用上述几个方面的理论、知识、技术和方法从事国内、国际工程的技术管理、专业管理、综合管理和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3.具备对工程管理专业外语文献进行读、写、译的基本能力;4.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工程管理专业及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 ;5.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具备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6.具备相关行业与领域工程管理类(建设类)专业人员国家执业资格要求的理论知识 。

1.3主干学科和课程设置

主干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

主干课程:工程图学、工程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工程经济学、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

主要实践环节: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工程材料、工程经济学、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信息管理。

学制:四年。

2.大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编制认知

2.1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 。本专业是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精神,依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而设置的。[4]在专业设置上,工程管理专业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兼顾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对人才的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进行了充分论证,保证了学科优化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统一。

2.2人才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主干,土木工程、经济学为支撑,在“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下,以服务行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与建造师、造价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等执业资格准入相结合的特色专业,突出实践教学,紧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培养方案把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教学平台(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和四大(管理科学与工程基础模块、土木工程技术模块、工程项目管理模块及工程投资与造价管理模块)教学模块。

2.3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 。培养方案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了各种课程与教学环节的地位和作用,确定了合理的时间分配比例。本专业制定有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实纲,实习任务书,毕业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等教学文件;制定有各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进度安排;编写有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书等;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了足够的专业基础和专业选修课程,占总学分的24%左右;学生跨学科公共选修课程不低于9分,满足学生多向发展需要。

重视网络课程和主干课程建设,目前建设有4门院级网络课程,学院重点建设主干课程3门。

鼓励教师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80%以上的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教材选用方面,根据人才培养定位,注重选用应用性较强的教材。

2.4实验教学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了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平均每学年开设实验项目近15项,实验开出率100%,为学生提供课余实训。

2.5实习实训 。工程管理专业在第2学期、第4学期和第8学期分别安排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3周和毕业实习8周,共 12周,此外还安排1周社会实践时间。

采取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法,分散实习学生占40%;集中实习学生占60%。分散实习的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承担实习单位的技术或管理工作,并且带薪实习,责任心强,实习效果很好,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集中实习的学生,指导教师和教研室负责联系实习单位和实习工地,统一安排。在施工岗位、监理岗位或咨询公司等承担一些具体的技术或管理工作,得到一些工作的训练。

学生实习期间,均为毕业设计(论文)开题积累了第一手资料,获得了实践经验,做了充分的技术准备。实习开始,系部和教研室集中进行实习动员,讲解实习计划,基本要求,强调实习安全。

在实习的过程中,系加强管理,动态跟踪,指导教师每周考勤,填写实习指导记录,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保证了实习安全顺利完成。

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及时提交实习鉴定,实习单位反馈意见表,对指导教师的指导进行反馈。每位教师及时批改实习日记,实习报告,打出实习成绩,写出实习评语,及时对实习反馈意见进行统计、分析总结。

2.6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分为五个环节:选题、开题、写作、指导教师认可和答辩,在上一环节完成之前,学生不得进入下一环节。论文严格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出现论文质量问题由指导教师负完全责任。实行校内外专家指导下的选题制度和教研室集体开题制度,组织专业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提纲进行集体研讨,鼓励选择应用性强的设计类题目,减少理论性论文类题目。做到了每人一题,设计类选题占82%左右;来源工程实践、科学研究的题目达70%以上。[3]

3.河南地区建筑企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标准

3.1河南六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六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晁鲁先生介绍:“目前本公司对工程管理专业需求量相对较大,但学历层次有所提高,针对建筑工程专业本身特点而言性别主要以男性为主。由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科的交叉性特点决定,本专业毕业生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应力求有专业特色。目前针对工程管理专业,我集团公司每年都会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一些从事施工组织设计、造价文件编制的大学生用于市场部从事投标工作,也会招聘懂一些施工技术、测量的大学生做为管理人员,也就是技术员,如果按在校学习时间测算,就业前应有至少一年的实践实践经验。”

3.2河南技改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技改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先生提出:希望本专业学生在学校要加大施工文件编制,譬如应具有投标文件编制和可行性报告编制(自建自用房)的能力,要普及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的基本知识,再加上实践上的指导,基本就适应公司发展需要了。

4.2015版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4.1修订原则 。在修订工程中,严格按照洛阳理工学院十三五规划要求,立足服务于地方经济,以创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根本宗旨,结合2009版、2011版、2013版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出2015版培养方案。

4.2修订思路 。为了提高社会适应率,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能够学以致用,拟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在总学时中的比重。另外考虑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特色,使任课老师能够发挥专长,授课更加专业,拟采用土木技术类课程由土木工程学院承担,基础类课程部分由机械和材料学院承担,纯财务课程由会计学院承担。工程管理系仅根据专业特点承担专业课和部分技术经济类专业基础课。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天津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2010);

[2] 江西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工程造价方向)(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