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教师评语

高中教师评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教师评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教师评语

高中教师评语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作业批语 高中英语教学 使用

一、前言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后作业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对学生英语作业的评语将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评价和督导作用,有助于学生监控、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更有助于学生增强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

二、英语作业评语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作业评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改变“填鸭式”的教学理念,由教学生学到教学生会学,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热衷于给学生作业打分数或划等级。对某些学生,这样做不仅不能起到鼓励或鞭策的作用,相反还会抑制甚至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分数和等级的标准往往是片面的和机械的,容易抹杀学生的个性,不能准确地衡量学生的真实成绩,达不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实践证明,作业评语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联系和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一个平台,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尊心,提高学生素质,促进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

(二)作业评语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作业评语与课堂用语一样,是英语教学的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首先,教师使用课堂用语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理解和表达能力,而对于知识点和书面表达的掌握程度则要通过作业来练习和检验,那么教师在批改作业时通过使用作业评语就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课堂用语转瞬即逝,而作业评语却能长久保存。其次,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全班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关注每个学生,也不可能逐一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或评价。而教师在批改作业时所面对的是每一位学生的作业,便于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可以说,作业评语恰好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是师生对话的一种方式,并能起到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学生阅读作业评语其实是对语言的实际运用和巩固,因为教师在评语中所使用的语言是有实际内容且有一定的针对性的,即对某个学生及其作业的具体情况所进行的分析或评价,所以很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或效仿。

(三)作业评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敏感、焦虑、易嫉妒、好胜心强,希望得到别人尤其是来自教师的肯定和表扬。苏霍姆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肯定和赞扬。在作业批改中采用鼓励性评语,提出富有层次性、指导性、针对性的改进与提高的目标,能让学生树立起再前进一步的信心,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英语学习的“兴奋剂”。通过赏识、鼓励,一旦潜在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动机被激发出来,那么学生具有的潜能将如火山喷发一样,淋漓尽致地发挥出他们的本色。适时地激励学生,可使学生受到不断的鼓励,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加前进的信心,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找到自信。

(四)作业评语也是师生感情的剂

作业不仅是师生间教学信息的相互反馈,而且是联系和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陶行知说:“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这些话充分肯定了情感的巨大作用。无论是简单的格言还是温馨的话语,写在本上的鲜活的评语都会给学生以启迪。

作业评语是一种“无声语言”,能给以学生恰当的鼓励、正确的引导和善意的鞭策。它犹如一封短笺,或赞扬或劝诫,学生都能视其字如见其人,都能心领神会,更进一步联系和沟通师生感情。通过评语,教师尽可把祝福、问候、关切、激励、真诚、信任之情化作甘泉,滋润学生的心田,引起师生教与学的共鸣,达到教与学两者的和谐与统一。

(五)作业评语还是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的镜子

由于知识积累的不足,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常有不准确的时候,教师的一些中肯的批语恰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在镜子里能更清楚地了解教师对自己优点的肯定和不足之处的含蓄批评,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并不断地完善自己。对于基础太差、缺乏信心、学习不认真的学生,给他批上:“You are very clever,if you work hard,you will succeed,I believe you can.”这样可能会唤醒他的学习热情。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有失利的时候,他们会为此焦虑不安,教师可以在其测试试卷上给他批上:Although you have not been successful,you have done better than ever.Success belongs to the diligent learners.I am sure you will make more and more progress if you keep on practicing your spoken English.

三、写英语作业评语时教师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作业评语要及时

英语作业评语要能及时、高效地对学生作业进行反馈。要趁学生尚未遗忘的时候,一鼓作气,做好诊断分析,鼓励、警戒、沟通、指导。只有尽早地批改学生作业,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以便掌握情况及时地给予恰当的评价并进行指导。

(二)作业评语要有针对性

个体的差异造就了学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需要,那么作业评语就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指导,在情感上进行充分的沟通与激励,这样就能使英语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树立信心;使能力中等的学生改正缺点、发扬优点;使能力较强的学生更上一层楼。“因材施教,谆谆教导”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作业评价亦如此。

(三)作业评语要具有启发性

在达到了评价、鼓励和指正的同时,具有“启发式”的评语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并深远的影响。启发式评语是指教师采用能够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促进学生主动思维的评语。这类评语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再思考的机会和想象的空间,从而促进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激发灵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引导其向着更深的层次思考。

(四)作业评语形式要具有多样性

作业评语不仅仅是对作业本身进行评价,也可以包括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语言形式更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既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短语,也可以是一句话、一个段落或一则格言。

高中教师评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语;愉悦评判;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79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语言学科的英语教学,由于受语言环境因素限制,特别是农村学生相对于城市学生的英语学习环境更闭塞,因而农村普通高中的英语教学效果相对较低,而且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相对较低,支撑学生学习英语的唯一动力就是高考。在如此情绪状态下,要让学生获得创造性英语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英语素质,唯有改变学习英语的环境。而对学生付出脑力的评判也尤为重要,这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调动他们学习英语语言的主动性。

二、传统评判与英语愉悦评判法的基本涵义

评判是各类考查、考核效果不可或缺的手段,诸如课堂作业、课堂提问、阶段考查、终结考查等都要给予评判。其方式可分为口头评判、书面符号和得分评判。传统的评判法往往以“错”和“对”作为绝对评判,在书面作业和各类考查中,往往用“√”或“×”符号进行评判。这种评判的局限性在于结果评价缺少对过程的评价,特别是平时作业中一个个大大的“×”符号,课堂提问中教师的“NO”对于学生形成失败刺激,因失败而产生情绪低落,久而久之形成学习的畏惧情绪,最后产生“我不是学英语的料”的思想,进而导致对英语形成厌学情绪。

英语愉悦评判法也可以称为成功评判法。其基本涵义是以引导和启发纠错的方式进行评价。其一改传统的结果性的“对”与“错”的绝对化评判,使用进程性和启发学生思考、纠错的评价方式。具体而言,其涵盖了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1. 在内容上涵盖对学生的一切评判与评价。诸如课堂提问、师生探究;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英语演讲与朗诵比赛;阶段性考查等评判。

2. 与内容相对应的评判形式。其最大特点是取消了绝对的“NO”和打“×”符号对学生心理刺激的评判手法。这种评判方式采用富有情感的表情、口头语言、肢体语言或富有启示性的符号、短语、评语在错误处给以提示,启发学生纠错,并对改错结果给予最终评判成绩。

3. 方法上充分使用鼓励、启示、手势,在听说测试和课堂答题、探究中采取搭支架或下台阶法帮助和启示学生纠错。以充分肯定为手段,对学生在不同的英语实践中采用不同方式予以肯定、鼓励,并引导学生顺势而为,自己纠错,获得经验与成功的乐趣。在手法上,取消传统的、简单而武断的“×”与“√”符号予以评价,使用启示性语言,如提示学生从什么角度思考;有时,顺着学生作出另一个错误结果,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原因,调换思维角度进行解答。在书面作业中,使用启示符号或短语提示,并多用赞美语,激励学生依据提示符号或短语,调整思维方向,改正错误,最终以学生的改错结果作出评价,使学生获得自我成功的乐趣,提高学好英语这门语言的信心和学习乐趣,从而实现学习英语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英语愉悦评判法的操作策略

英语教学评判有三个层面:一是课堂提问和课堂探究中的评判、英语演讲与朗读评判;二是课后练习与作文评判;三是阶段性测考评判(如单元、月度、期中、期末考试)等。在三者操作中,使用不同的愉悦评判法,使学生脱离失败的感觉,始终处于轻松愉悦的英语学习环境中。

1. 课堂听说口头评判――运用肢体语言或给学生递跳板、搭支架来帮助学生纠错。课堂教学时,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问题,在备课时既要设计好课堂提问的梯度,也要设计好不同程度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互动问答的内容。对学生互动探讨过程中的个体评判,既要用丰富的肢体、脸部表情予以认同,也要用充满赞叹的语言或声调予以全面或部分肯定,使整个课堂教学环境显得轻松愉快。针对学生回答的错误点用肢体语言,如用打个问号,并指脑袋让学生想想,或重复错误的表达,用上升的语调以及抬高眉毛表示疑问,引导学生注意并思考这个错。

2. 用递跳板法,巧用原始认知,提示学生寻找到有关信息,并作出正确回答。如:在学生口头表达中途卡带的时候,教师用“Do you mean...by saying so?”作为跳板来帮学生解围,让学生可以顺利地表达完整;在学生不会表达或没有头绪时,教师用已学的知识作为跳板,以此引导学生从一定深度,进行多角度、多变式思维方式,不但使其获得真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更多有困难的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点和思考方式,而且使学生学得轻松起来。

3. 帮搭“支架”,提供支持条件,使其顺势而上。针对有些学生在课堂互动问答时确实难以解答的问题(诸如句子长,生词多),平时又难得体验的,使学生如在云里雾里不知所措的问题,则采取提供词汇支架、句式支架、文体支架,循循善诱,帮助学生顺势而上,解决问题。同时课外采取循序渐进的措施,平时从as easy as ABC 的everyday English 入手,由易到难,循环熏陶,逐步过渡,帮助学生做好基础知识的积累,正确认知,发展英语学习能力。

4. 课后作业评判――运用统一的符号加短语短句启示纠错,并加赞叹语评判。传统的课后作业评判,教师往往采用“×”与“√”的简单符号加一个分值加以评价。但一个个“×”的评判符号及低分值,给一些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这些符号和分值一旦一次次往复,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刺激,从而导致畏学、厌学等情绪的产生。因而,换一种评判方式,在作业和测试中只用“√”符号,即肯定正确部分,取消消极的“×”符号,而在错误部分使用其他符号或启发语提示,让学生换一种思路改正解题错误,使学生的心情轻松起来,思路也清晰起来。具体地说,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1)统一符号。根据学生作业错误性质和题型不同使用不同符号,提示学生思考错的原因,从而及时改正错误。比如,对于因粗心而导致的错,在错误关键处打个“?”,部分错误的,则在错误处划一条红杠,并打个“?”,启示学生思考后改正。特别是学生在写句子时容易跟着中文的表达习惯走,因而犯错,比如喜欢把动词短语直接拿来做主语,如Take exercise is very important.句中take exercise 被学生当主语使用,因之前和学生强调过这种情况一般可用动词的-ing 形式来做主语,故批改时在take exercise下方划一条红杠,打个“?”,并在旁边写上Can it be used as the subject? 来帮助学生联想到以前的知识,意识到错在哪里,自己就可以进行改正。而当学生写出好句的时候,则在句子下方用波浪线标注。

(2)短语、短句评价或启示。对于完整答题的,作业质量高或作业进步的,每次给予短语、短句进行赞美、肯定和鼓励,以此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如单选题、完形、阅读正确率高的,在旁边写上“good”“wonderful”“perfect” “excellent”“smart”“well done” “You’ve done a good job.” “A clever boy/girl”之类的评语;作文中出现好的句子、词汇、短语,用波浪线划出来,并在旁边写上“good”“perfect”“excellent”“well done”等评语;对于进步的,在旁边写上“Congratulations!”“You’ve made great progress.” “I’m glad to see your great progress.” “Come on.” “I’m sure your effort will pay off.”“I believe you’ll make more progress if you keep on working hard.”等表扬或鼓励的评语;对有些因思考问题出错的,或根本不理解的,则用短语、短句从相近的或旧知识启示学生温故而知新,或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改正错误。这样的提示,既不伤害学生心理,又可以鼓励、启示学生思考错误原因,激发学生运用自己的能力改正错误,并在改正后重新加以评分。

(3)赞美性批语。作文和阶段性测试,多用赞美性批语,做到每篇作文和卷后对优异部分作充分肯定的赞美评价,对不足之处加以提示性启发语、评注,与之进行讨论,引导和促使学生思考,或改之,使其更正确。

5. 学期、学年阶段评价――采用“三结合”师生民主评价法。每学期、学年的成绩评价,取消一张试卷定成绩法,而是采用“三结合”师生民主评价法,使每个学生看到自我进步、自我成功。所谓“三结合”师生民主评价,即学生平时参与课堂讨论、发言率(占10%);平时作业和订正率(占20%);课前演讲(占10%);个人纵向对比进步率(占10%);期中加单元测试的平均成绩(占20%);学期或学年测试成绩(占50%)。期中前四项成绩由学生自我评定与小组学生评定,其中含期中、期末试卷的改错后的成绩,以此几方面作为学期、学年的学生成绩,尽量使学生获得进步感。

四、英语愉悦评判法取得的效果

高中教师评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076-01

众所周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历来都是制约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是,阅读教学优势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开展有效阅读教学,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前提

人们在做每件事情的时候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有了目标,我们才会为之奋斗。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讲,我们也需要目标,这里的目标就是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的灵魂和核心就是其教学目标,同时教学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教学目标的确定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起着定向的作用,它是语文教学设计的首要步骤,也是至关重要的步骤。语文阅读目标,着重关注语文教学的特点,还需与其它的进行兼顾,避免顾此失彼的状况的发生。语文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首先应该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立足点,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合理吸收和掌握不仅是需要我们考虑和重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和运用的能力。其次,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需要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考虑进来,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进行分层教育,要有所侧重的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最后,教学目标的确定还需要将学生的实际状况考虑进来,不要只是根据教师自身的偏好,来一味的追求所谓的“时髦式”的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一定要折射和反映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要对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的合理性以及达成度进行思考。通过合理教学目标的制定,可以为学生发展树立风向标,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二、合理分组,深化语文阅读教学

学生在进行阅读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而出现问题以后怎么办?一直困扰着太多的教师,教师解答吗?经过多年的教学,我觉得不应该由教师解答,如果教师解答了就发挥不了阅读的作用。我觉得对于语文阅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围绕一些有争议的议题进行分组对话交流。让小组讨论来深化阅读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使其将生活经验与语文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语文阅读教学分组讨论的模式,首先需要设计一个好的议题。好的阅读议题,来源于教学目标的把控以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挖掘,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多层辩论。其次,教师对阅读讨论的指导。在学生展开讨论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密切关注动态,及时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监督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发言和认真聆听。此外,教师还要适度掌握学生讨论的质量度,不要跑偏议题,及时发现新的有价值的元素加入讨论。最后,有效实施阅读评价。深化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教师的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认知情况,从深度、广度和创新度等方面入手,以激励为主客观全面的评价学生的阅读情况,阅读教学评价要突出学生的参与态度、思考习惯及相关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通过小组合作,放大阅读优势,同学们互相讨论,互相学习,才能充分发挥阅读的作用,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

三、加强教师的要求,提高自身素质

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优劣,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也存在一些问题。新时期,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正视自身的缺点,提高自身的素质,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其实,初中语文阅读效率的提高是一个整体而系统的工程,因此就需要各个方面的协同努力,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材的编写及选用、教学方法的选择到整个师资队伍等,要需要不断的提升和改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师自身素质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非常重要的一环。作为教师自身,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进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作为教师,应该保持勤奋好学的优良品质,孜孜不倦,要使自己内在的“一桶水”常新常满,努力去做到既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还有着广博的其它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讲起课来成竹在胸,深入浅出,得心应手,旁征博引,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佩和尊重。因此,在业余时间,我们应该增加学习的机会,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真正的提高教学效率。

四、重视文本的选择

高中教师评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队伍;现状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59-02

对于教育,我们常说到的一句话就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先”。教育关系着民族的素质,关系着国家的未来,更是寄托着千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而促进县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基层教师队伍建设,对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于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然就当前基层教师队伍现状分析总体而言,应该说教师的主体、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基层教师队伍整体状况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不少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水平、职业道德与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有所差距。例如:一些教师认为自己教龄长、资格老而疏于学习;一些教师渴望外出交流学习,但又苦于没有机会;一些教师觉得工资待遇低,则把精力放在有偿家教或是经商上,甚至放在牌桌上。

2.师资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相对而言,县城城区教师较充足,农村特别是边远乡镇教师队伍薄弱的现象仍很严重。目前,教师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以当地一所学校为例,全校教职工162人,其中专职教师50岁以上30人,35~40岁48人,35岁以下仅21人,只占到13%;学科缺员现象也较为严重,尤其是体艺、地生、劳技等学科教师缺乏,导致学校无法按规定开全开足课程。

3.教师管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后,教师管理体系基本理顺,但有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不够彻底到位。例如:教师在编不在岗现象仍存在,影响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一些学校执行力不强,岗位考核流于形式,管理上不敢动真碰硬;随着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教师岗位考核的内容、方式、方法等面临新的考问。因此迫切需要巩固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成果,继续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以进一步激发教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而就如何加强基层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建设

一是要正确引导,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继续推广师德教育讲座,提高讲座规格,丰富讲座内涵,健康教师心灵,纯洁教师行为。二是要加强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也不断加快,要经常性的为教师提供专业知识培训及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通过培训交流,使教师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促使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克服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高原现象”,同时也促使一些年轻教师在岗位上创造出更好的成绩。三是树立典型,构建骨干教师网络。通过组织一些竞赛活动,让一些有能力、有实力的教师脱颖而出,构建骨干教师网络。通过骨干教师的典型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二、要切实加大师资队伍结构调整的力度

一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要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师的生活待遇,改善工作环境;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教学点多等特点,保证教学编制的基本要求;要建立向农村流动的教师调节制度,引导和鼓励具有相应教师资格人员到农村中小学任教;要严格把关农村教师进城“逢进必考”的制度,以此来确保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二是增加招聘年轻及术课教师指标。面向社会招聘大专及以上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缓解教师老龄化的问题(民转公教师将出现退休),同时有规划地招聘一些体艺、地生、劳技等专业的毕业生。

三、要切实完善教师队伍的管理制度

一是要进一步改革教师评价机制,促进教师持续成长。要及时、科学地建立教师成长发展档案,做到实事求是,打破对教师评价走走过场的局面。同时为推进教师全员聘用制度的改革和深入实施,绩效挂钩的岗位机制的探索与构建提供第一手可行的依据。二是要依法实施教师职务制度。学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核定的结构比例内,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师职务岗位,加强聘后管理和履职考核,实现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任的统一。

高中教师评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法教学 新教材 评价

随着教改的全面铺开,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版教材的推行使用,教师必须思考如何落实课标的教学理念,充分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在语言教学的诸多环节中,语法规则的教学一直很有争议,该不该讲,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目标,以什么方式练习巩固,又以什么标准评价学习的效果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设计了一节语法教学实验课,探讨新教材中语法教学的有效模式和评价策略。

一、实验的背景

1. 当前语法教学中存在的两大现象剖析

一种现象是偏重语法知识的讲授,过度强调语法规则在语言学习中,尤其是在“应试”中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努力把详尽的语法规则灌输给学生,惟恐讲少了哪一点,学生考试就会失去了宝贵的分数。这样一来,就无法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更谈不上语言的运用了。这种学习手段,通常是单纯以考试作为终级目标和唯一的评价标准,因此即使是练习,也是主要练单项选择题等跟考试相关的题型,然后教师又引用各种规则去解释。这样的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局面,因而感到索然无味,教学效率极低,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从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来看,学习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兴趣驱动的,而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肯定及外部评价,也是促使其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动力源泉,缺乏求知的欲望和成功的鼓舞,这样的学习谈不上什么效果。实际上,教师到最后会很失望地发现尽管已经费了好大的劲讲了一遍又一遍,考试结果还是那么差强人意,即使是单项选择题,也未必做得很好,就更别说写作了。对于少数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强的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往往给他们一种错觉,似乎熟记语法规则,会做单项选择题,就达到了语言学习的目的,而实际上却没有形成真正使用语言的能力与信心。

另一种现象则提倡“淡化”语法教学,认为语法知识讲多了,就是应试教育,就是不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就背离了语言学习的本质。于是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了各种任务和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觉使用目标语言,希望学习者在这种轻松的体验式学习模式下自然形成语言习得,从而避开语法规则的条条框框。其实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对于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中国学生来说,他们缺乏习得英语的语言环境,每天一节的英语课所提供的语言环境,少得不可能使他们像习得母语那样自然形成语感和习得语言。尽管上课过程是愉快的,但由于缺乏纲要式的归纳提炼,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短暂习得往往会逐渐淡化,而中学生从其年龄特点来看,如果没有明确的指导,大部分还不具备把经验自觉提升为理论的能力。久而久之,就会有没学到什么的感觉,各种语言现象模糊不清,因此缺乏使用的信心与勇气。从评价的角度来看,这种教学模式更注重对学习者在实践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价,尊重人在不同学习环节中的表现,学习者通过参与活动能不同程度获得使用语言带来的成功感,因而是更为科学的,但由于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明确,学习者无法肯定其评价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如果学习者在终结性评价(如考试)中表现不佳,则会对之前的学习过程产生怀疑和动摇。

2.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要素。“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特别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参与,实践,讨论,探究和合作中学会用英语来表达,交流,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指出评价对于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促进个性发展的作用,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和需求,采用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新版高中英语教材从整体设计而言,符合新课标对语言学习的要求,遵循了现代语言学习的科学规律。在语法学习的问题上,教材在每个单元都设置了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的部分,并且在附录部分归纳本册书的语法要点,肯定了语法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语法规则的呈现与练习来看,新教材重视在真实的情景中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使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观察,探究,理解,形成概念,初步运用,巩固等环节,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评价上既关注过程,也重视结果。

二、教学内容分析和目标设置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年修订的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4, Unit 2,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教授 Verb-ing Form as Subject and Object。作为语法系统的学习,这一语法点属于新授课;但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经常见到这种语言现象,因此不会陌生,理解上没有太大问题;这其实正是新教材语法呈现的特点──在正式学习前作足够的铺垫,从而减少焦虑,增强信心。因此,我把这节课的目标设定为:在熟悉了解这一语言现象的基础上,能在口头和书面的交流中基本正确使用目标语言结构,并能自主开展相关语言结构的探索和发现。

三、教学过程设计

Task One:Listen to a song

教学思路:这首英文歌的歌词使用了很多 Verb-ing 形式(歌词见附录一),而且词汇比较简单,因此抽空了使用 Verb-ing 形式的动词,让学生边听边填词,目的是引入本节课的目标语言结构,使学生通过听,写,看的形式,在教师的提示下自我发现并关注目标语言的形式和用法,同时也在一开始给同学们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仔细听歌曲,并把空缺的词填上;由于歌词较简单,而且目的在于引入而非训练听力,所以只听一遍,在听之前就要把“只听一遍”的指令明确告诉学生,让学生尽快地记录听到的词语;听完之后同学之间互相对照结果,获取更全面的信息;然后与教师共同验证信息的正确性;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所填单词,发现共同点:都是动词;都用了 -ing 形式;再观察 Love is feeling. 中的 feeling,学生通过理解句子发现尽管 feel 本身是动词,在加了 -ing 以后却具备了名词的意义,这时教师顺势指出:动词在加了 -ing 以后会有很多用法,今天学的是其中的两种;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Verb-ing Form as Subject and Object。

评价策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与同伴和教师的共同学习,获得来自同伴和教师的外界评价;通过不断地观察与发现,获得自我肯定;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也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

Task Two:Learn about the use of Verb-ing as subject and object.

教学思路:利用课本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部分提供的语法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体验目标语言现象,形成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教学过程:

1. 学习动词 -ing 作主语的用法

课本中提供的材料是一个句型转换的练习;让学生先观察例句,然后模仿例句的形式进行句型转换;前三句口头完成;后三句要求学生把答案写下来;个别提问检查答案的正确性,并提供正确答案供学生对照;教师让学生观察自己写下的句子,明确动词可以充当主语,但要用其 -ing 形式,不能用原形。

2. 学习动词 -ing 作宾语的用法

课本中提供的材料是连句练习;限定时间,让学生两个之间轮流造句,提醒学生注意造出来的句子必须具有合乎逻辑的意义;学生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口头向全班展示;教师让全体学生观察这部分句子,明确动词可以充当宾语,但要用其 -ing 形式,不能用原形;限定时间,让学生模仿刚才的句子写出一个用动词 -ing 形式充当宾语的句子,然后向全班展示。

评价策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认知是通过自我观察以及师生、同伴的相互合作形成的,个体的主动性和能力得到发挥。这种学习方式使学习者较容易获得自我肯定,而产生学习的成就感,并内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另外,教师在某些步骤中限定了任务完成的时间,就此也可以给出类似的评价:If you have finished all of them, that's great. If you have finished 3 of them, that's good. If you only finish two or less than that, please write faster next time. 这样的评价给予学生具体的评价准则,利于他们对照并确定努力方向。

Task Three:Learn more about the use of Verb-ing as object.

教学思路:由于动词 -ing 形式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和宾语的用法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也留意到这种现象,所以比较容易接受。因此在课本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难点:动词 -ing 前面加逻辑主语的结构以及用动词 -ing 和不定式充当宾语的异同(这一点由于涉及到许多动词的惯用法,在新授课里不适于把所有的词一下子堆给学生,所以目标设定为: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其惯用法的分类,然后形成在日后的学习中应不断积累的意识。)

教学过程:

1. 学动词 -ing 前面加逻辑主语的结构

让学生继续观察句子:I insist on your seeing him off tomorrow.

教师提问:Who will see him off tomorrow?

学生答:You.

教师说:We can add a word like your, his, her before verb-ing to tell others who will do it. Now please translate the two sentences.

他的迟到使老师很生气。

你介意我关窗吗?

2. 用动词 -ing 和不定式充当宾语的异同

让学生观察两个句子:

Do you remember giving me this shirt for your birthday?

Remember to tell him the news.

引导学生注意remember后的动词形式,然后问:

In the first sentence, have I been given this shirt?

In the second sentence, has he been told about the news?

通过设问引起学生发现一个语言现象:verb-ing 和 to do 都可以作宾语,但意思不同。

再让学生思考下列句子中空缺处的动词形式:

1. If you can keep ________(read) English newspapers, your English will be improved.

2. I hate _________________(tell) lies!

3. * I will never forget __________(go) to Beijing with him last summer.

* I forgot ________(tell) her the news; so she knew nothing about it.

通过练习,作出以下小结:

The form of a verb as object:

1. verb-ing

2. to do

3. both verb-ing and "to do" with the same meaning

4. both verb-ing and "to do" with different meanings

让学生再就每一种情况说出一些学过的例子。

评价策略:这一环节仍主要是发现语言现象的过程,其教学方式与评价策略与 Task Two 中的情况基本相同,这里不再重复。

Task Four: Talk about three famous people.

教学思路:给出特定句型让学生练习使用 verb-ing 形式,属于简单的句型操练,目的是使学生能用目标结构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也为下一个任务作一定的铺垫。选出的两个句型是学生在前面的单元中学过的,可以达到“温故”的目的。在选材上选择了学生熟悉的人物作为话题,确保每个学生均能“有话可说”。

教学过程:向学生呈现三张人物图片(刘翔,袁隆平,Jane Goodall)和两个句型:

He/She devotes … to …

He/She is concerned about …

布置学生分小组讨论,轮流发言,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每人至少要说出一个句子,然后选出最精彩的句子,最后向全班展示。

评价策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首先得到来自组内成员的评价,然后在向全班展示的过程中得到来自教师和全体同学的认可。同时通过对照他人的成果,可以进行自我认定,并且修正不足之处。

Task Five:Talk about friends.

教学思路:在上一个环节谈论著名人物的基础,把话题转移到学生更为熟悉的“朋友”;加大了任务的难度,要求说一段话;为了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仍然给出了一些提示性的句型(见附录二),但是更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

教学过程:向学生明确该项任务的话题;布置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轮流发言,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每人至少要说出三个句子,然后选出说得最好的学生,准备向全班展示。在学生向全班展示的时候,教师可以先问:Is your friend in this classroom?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教师可以顺势进行一个 Guessing Game, 让全班同学按照说话者的介绍猜猜到底说的是谁,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更浓,听起来也更集中精神,气氛非常轻松活跃。笔者在四个班上课的时候,都有进行这个游戏,尽管没有特别规定谈自己的同学,但也许是因为要在短时间内作出反应,所以不少同学都选择了同班同学

作为谈论对象。

评价策略:这个环节中学生获得评价的方式与上述 Task Four 中的评价策略是基本一致的,学生也是会得到组内成员,教师和全体同学的认可以及自我认定。

Task Six:Write about a person you love or respect very much.

教学思路:在完成把 verb-ing 用于说的任务后,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将练习把 verb-ing 用于写的任务,目的是让学生在写的技能方面形成正确的语言习得。这一过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由母语和目标语在语言形式上的差异决定的。由于中文不存在把动词变形的现象,所以受中文思维习惯的影响,学生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也极容易忽略词的正确形式。这个任务的设置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提高写作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首先明确任务:Write about a person you love or respect very much. 然后让学生阅读范文(见附录三),提示学生范文中用到的 verb-ing 形式,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尽可能多地使用这种形式。到了规定的时间,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朗读自己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使用 verb-ing 的准确性和数量及文章的流畅性和趣味性等选出小组最佳作品。最后选两个小组向全班展示其最佳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点评。

评价策略:学生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通过小组互评和全班点评获得学习伙伴和教师的评价;同时通过对照教师设定的标准和同伴的习作,获得自我评价。

Task Seven:Summary and Homework Assignment

教学思路:学生在完成了之前的任务后,对Verb-ing充当主语和宾语的基本规则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也形成了初步的语言习惯。这时,教师把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重点进行简单的小结,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形成清晰的概念,使学生明确课后复习的要点和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方向。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本节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教学过程:Today, we've learned that we can use the verb-ing form as subject and object. And we know some verbs should be followed by the -ing form as object. Some should be followed by “to do”. Some can be followed by both forms. So try to do some research on verbs after class, for it is helpful for your further study. Here are some questions to follow for your research.

*Do some research on verbs following the questions:

Which verbs should be followed by the -ing form as object?

Which verbs should be followed by "to do"?

Which verbs can be followed by both forms?

评价策略:学生顺着教师提出的要点,不断对照自我,反省在课堂中的自我表现和学习所得,从而肯定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绩并发现自己的不足,这种自我评价给予学生信心和动力,促使学生在进一步的探索学习中完善自我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上语法教学课同样可以在轻松愉快,充满趣味的学习氛围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关键是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始终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在不断的观察,发现和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反思这节实验课,笔者认为在语法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的设定

语法教学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知”,更重要的是为了“用”,即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使他们学会“用语言去做事”。同时帮助学生将孤立和零碎的语言现象进行归纳,提炼“精华”,从而更好地运用语言。例如本节课的目标重点就是把目标结构运用到说和写的任务中。除此之外,教师在设计时还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堂优化等因素。例如本节课属于该语法专项的新授课,因此舍弃了该语法项目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哪些动词跟 -ing 形式做宾语,哪些跟 to do 形式,哪些跟两者都可以,意思相同还是不同。传统的教法是把这几类的动词都列出给学生,要求学生全部背下来,巩固练习的形式主要是单项填空和句子填空,形式较为单一枯燥,而学生也不可能把这些词一下子都背下来,看到一大堆要记的词反而产生了焦虑厌烦的感觉,而且花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因此,本节课没有把孤立的词罗列给学生,而是引导他们发现充当宾语的动词除了 -ing 形式,还有 to do, 以及意义上的异同,点到即止。至于具体到每个词的用法,则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探究,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积累。

2.任务的设计

教学活动和任务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背景,使学生有话可说;任务的完成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任务的难度应该是有层次性的,有难有易,以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并且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让学生逐步适应。例如本节课的任务都跟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熟悉的题材,所以学生都能参与;形式上涉及到了听说读写的技能;而难度方面则弹性较大,好的学生可以说多一些,或是说得较为精彩,不太好的学生就说少一些,或是平淡些,但却不至于无话可说,这就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参与任务的完成。

3.教与学的方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发现者和使用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应充当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帮助学生一步步完成学习的任务。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行为包括观察语言现象,发现提炼内在规律,运用所得完成各项任务等,其中应该既有个体的独立学习过程,也有合作学习的过程。例如本节课在大部分的任务中,都设计了双人或小组交流的环节,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可以获取更多信息,获得自我修正的机会,从而减少使用语言的焦虑。

4.评价策略

语法教学也应重视发展性评价,除了在学习结束后以测验,考试等传统形式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外,还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评价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应是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在课堂上,则主要是来自同伴,教师的评价和学生本身的自我评价。评价的标准应该尽可能具体化,例如在本节课的各个环节,教师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参照标准,获得来自不同主体的评价。实践证明,评价手段在课堂上的介入,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找到发展的方向,从而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意识的逐步形成。

参考书目:

沈瑛,“新课程中语法教学的定位及其策略”,《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 年;

教育部,《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