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肉牛养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规模牛场 养牛业 疫病 防治 措施 探讨
[中图分类号] S858.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221-01
近些年来,对我国养牛业危害比较大的传染性疾病蛀牙包括牛流行热、结核病、口蹄疫、巴氏杆菌病、布氏杆菌病、恶性水肿、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等,传染性牛疾病具有传播广、流行快以及发病急等等特点,一般情况下,病区发病率在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百之间,牛犊的死亡率很高,危害十分严重。规模化养牛场的疫病防治已经成为了一项具有系统性的工程,不管是经营管理,还是疾病防治、饲养方式方法、饲养管理技术、人员配置、设施设备配套、建设布局、场址选定,都必须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收获到良好防治效果。下面,笔者就探讨规模牛场疫病防治。
一、规模牛场疫病防治要规范防疫苗的使用
规模化养牛场在防疫过程中使用疫苗或者菌苗必须要加强对其的管理,原因就在于疫苗以及菌苗是防疫用生物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供应的渠道必须要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由我国的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实施统一的管理。疫苗以及菌苗属于防疫和免疫注射的种类,因此,必须要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山西省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统一的部署,不能够擅自将其增加或者减少,尤其是重大的动物疫病防治所用的疫苗或者菌苗,必须要坚持免疫注射到位,除了要实行免疫档案登记管理措施之外,还必须要实施动物防疫驻场的监督制度,更加要做好预防免疫接种的相关工作,从本质上增强动物群体的抗病能力。
规模化牛场对于一些类似于牛瘟以及口蹄疫等等十分重大的传染病必须要实施疫苗免疫接种工作,对于类似于牛传染性胃肠炎、链球菌病、犊牛红痢、犊牛黄白痢、气喘病等疫病,必须要根据山西省自身规模牛场实际的情况以及山西省疫病流行的情况,将规模牛养殖场疫病流行规律以及种类明确,根据规模牛养殖场疫病流行特点以及疫病发生特点,结合牛疫病临床发病的情况,借助实验诊断室来对病源进行分离检测以及分离鉴定工作,对于发病畜禽以及感染畜禽必须要进行准确、及时的诊断,明确牛场存在继发性感染疫病以及原发性感染疫病种类,具有重点地实施免疫接种,并且要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免疫方式方法。
二、规模牛场疫病防治要规范使用保健品
当前形势下,在新发生的牛传染病中,大约有三分之一因为病毒所引起,针对这些病毒性的牛传染病,并没有特效治疗的药物,只有根据山西省养牛场牛群所处于的不同饲养的阶段,具有针对性的进行病原菌敏感药物的选择,有效预防牛群内源性以及外源性细菌性的感染,将牛病死率以及牛发病率减少,有效提升牛的出栏率以及牛的成活率,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良好的防疫效果以及饲养效益。因此,不管是中成药制剂、化学药品制剂还是升生化制剂的保健药品,不管是抗生素类药品还是消毒类药品,虽然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对于牛防病和治病起到保健的作用,但是,牛食用这些保健品以后都会在身体里面存在一定的残留,直接影响到了牛产品的质量以及牛防疫的效果。在规模化养牛场中应用保健药品,必须要按照休药期长短以及剂量来进行使用,那些不需要的药品、禁用的药品以及淘汰的药品坚决不能使用。
三、规模牛场疫病防治要消除技术上的误区
在山西省很多规模养牛场都对疫苗以及药物进行过分依赖,遵循重治疗轻预防的原则,对山西省规模牛场日常饲养管理进行轻视,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规模牛场环境控制以及饲养管理都成为了规模化牛场疫病控制十分关键的因素,生产上往往会因为卫生条件差以及饲养管理差导致发生很多疾病。免疫接种以及药物治疗都成为了对疫病进行控制十分有效的手段,但并不是万能的手段,再加上有些疫苗自身并不具备很高的免疫保护率,而且大多数疫病都是病毒性疾病继发感染,并不存在特效药,辖区药物治疗的收效十分微小。想要从本质上防治规模牛场的疫病,必须要从饲养管理以及卫生消毒方面下功夫,坚持防重于治以及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
四、结语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规模牛场疫病防治要规范防疫苗的使用、规模牛场疫病防治要规范使用保健品以及规模牛场疫病防治要消除技术上的误区这三个方面对规模牛场疫病防治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 巫亮.李金博.李爱华.温万.Wu Liang.Li Jinbo.Li Aihua.Wen Wan 宁夏银川地区奶牛繁殖性能调查[期刊论文]-农业科学研究2009,30(4).
[2] 王振雄.陈少平.李岩.张鲁安.刘让.毋婷.乔德平.王宝文集约化牛场高产奶牛炎感染情况调查与免疫预防(初报)[会议论文]-2006.
近几年,在省市的重视支持下,我们淘汰了全市的所有劣种公猪,绝大部份劣种母猪也被淘汰,全市生猪品质跃上一个新台阶。据调查,×××年的出栏生猪中二元杂交猪和三元杂交猪分别达××%和××0%,瘦肉型猪比重超过70%,生猪品改效应明显体现。去年,我们着重加强了牛、羊的品改工作,全市建设了××多个基层品改站,先后培训技术人员×××多人,牛羊冷配达××万头次以上,大大提高了牛羊的品质。此外,我们依照《种畜禽管理条例》规范全市种畜禽场的生产和经营秩序。由省统一部署,全面完成了全市××个种畜禽场的验收换证工作,从源头环节确保了主要畜禽产品的质量优势与市场优势。
二、狠抓养殖结构调整,种草养畜成为富农产业。
发展草食牲畜是市委、市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战略举措,但具体工作是由我们承办的。××年,我们依托“双百万”工程的实施。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借助资金政策优势,加强技术培训,实行人工种草、秸杆氨化等科学饲养方法,全年发展牛羊大户达×××户,促进了草食牲畜产业的发展壮大和农民致富。市发展草食动物领导小组甘当“服务员”,积极帮助以×××为代表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先后成功争取到×××二期利用西班牙政府贷款建设×××万头肉牛加工生产线、优质牧草栽培等一批国家和省重点支持的项目。目前,×××投资1.98亿的一期工程已全部投产,必将继续影响、带动全市乃至全省种草养畜产业的兴旺发达。
三、狠抓名特水产开发,渔业生产持续稳步推进。
××年,全市各项渔业生产指标稳步增长。在做好大面常规渔业品种养殖的基础上,我们突出抓了名优、特、奇、新品种的开发,积极推动渔业生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全年名特水产养殖面积超过80万亩,其中河蟹放养面积20万亩,湘云鲫(鲤)放养面积超15万亩,网箱养鳝超过×××万口网箱,珍珠放养超过8万亩,名特水产产值已占渔业总产值的××%以上。另外,继成立渔业检测中心后,作为全年养殖业工作的重头戏,我们全面实施了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制度。至年底,我们共发证××万亩,占应发面积80%,以较快的进度出色完成了省定任务,渔业生产的行业管理逐步迈入正轨,为全市渔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狠抓产品质量安全,省市实事任务圆满完成。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当前,食品安全已日益受社会关注。××年无公害畜禽水产品认定认证工作也首次被纳入年度省市实事考核范畴,要求我市分别认定认证×××万头无公害生猪,×××万亩无公害养殖水面。作为全市养殖业主管部门,我们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这一重任,并将其作为“关系民生,顺乎民意”的大事来抓,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在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认真做好基础工作,克服困难、多方协调,全力推进认定认证工作。全年共认定出栏无公害生猪×××万头,认证无公害养殖水面×××万亩,分别超过省定任务的18%和×××%,有效提升了全市畜禽水产品品质,也为我们今后推动无公害化养殖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市场“瘦肉精”检出率一直低于省控2%标准,肉品的安全优质得到了保证,维护了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
五、狠抓动物防疫保安,体系建设获历史性突破。
动物防疫历来是养殖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我们以落实责任制为手段,加强查毒灭源和疫情管理,做到有序扑疫,全面夺取了禽流感阻击战的胜利,确保了全市养殖业健康发展。坚持“防重于治”的方针,全面落实基础免疫工作,全年共免疫猪牛羊×××多万头,禽类3337万羽,犬只×××万只,免疫密度达×××0%,防范了全市重大动物疫病的流行。并强化动物检疫,全年共检猪牛羊近×××万头,城区定点屠宰率和肉品鲜销合格率达99%以上,保证了畜产品质量安全。在加强防检工作的同时,动物防疫长效机制建设被提上议事议程。我们按省市要求,积极组建乡镇动物防疫站。目前,全市×××个乡镇动物疫站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基础设施、养老保险等问题都得到了较好解决,市、县两级站的工作环境和状况也在逐步改善。大部分县级站由财政差额拨款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力量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长效机制建设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为我们发展养殖业提供了坚强保障。
六、狠抓渔政执法为民,渔业资源保护得到加强。
×××水域面积大,水情复杂,渔政管理难度大。去年我们以行政执法为手段,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稳步推进了渔业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一是举全力搞好春禁工作。××××××年是长江流域实施春禁的第二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和统一指挥下,抓组织健全、措施落实、责任到位,春禁收到了预期效果。同时,全年不间断地重点打击害业捕捞和超强度乱捕滥捞,查处污染渔业水域案件,起到了保护资源、促进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最大限度地维护渔民利益,切实做好渔民禁渔期间的基本生活保障,争取将符合条件的渔民纳入“低保”,不合条件的予以救济,减轻了渔民生活负担,确保了渔区一方平安。三是不断完善渔业资源保护装备和基础设施。去年×××月,一艘×××吨位的公务执法船下水,充实了我市渔政管理服务力量。渔港完成了2个码头建设,配备了一艘趸船和钢质浮桥等救生设施,有力地保障了渔业生产安全,全年无重大事故发生。8月份,船检办证中心投入使用,极大便利了渔民生产生活。此外,我们还努力加强对各类珍稀水生野生动物救护,×××江豚保护区项目已上报农业部争取立项。项目一旦实施,必将对×××的生态保护产生深远影响。
七、狠抓饲料兽药监管,市场生产经营井然有序。
饲料、兽药作为主要的养殖投入品,安全与否、质量优劣都关系重大。去年,我们以接管饲料管理职能和新的《兽药管理条例》颁布为契机,加强对饲料、兽药行业监管,市场生产经营更加规范有序。
从饲料方面看,×年×月5日,饲料工业办挂牌办公后,我们迅速行动,很快摸清了全市饲料业的基本情况,为企业办理了相关手续,创造了履行管理职能的必要条件。7月份开始,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全市饲料生产质量安全执法大检查,依法查处了39家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取得很好的成效。在抓监管同时,我们坚持为企业服务,先后召开了全市饲料全安全监管会议,举办了饲料业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班,帮助管理者和生产者提高了法律意识、执法水平和业务能力。×××年,我们还为×××余家饲料企业办理了免征增值税的手续,预计将为全市饲料企业节支9亿元,有效支持了企业发展。
兽药药政方面。×××年××月,新的《兽药管理条例》生效后,我们积极组织学习、广泛宣传新《条例》,基本上做到执法者、生产者、经销者、养殖者、服务者人手一册,在社会上形成了知法、守法、执法的浓郁氛围,并依法依规在全市集中开展了2次兽药大检查,加大兽药打假力度,整肃了市场,维护了养殖户的根本权益。
八、狠抓培训服务工作,科教管理水平上新台阶。
××年,养殖业科教管理服从服务于全局中心任务,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畜牧水产科研项目的管理。完成编制了《×××畜禽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项目书,成功申报了《×××黄颡鱼人繁及养殖技术推广》、《×××野猪养殖技术研究》及《×××名贵鱼类系列开发》等项目,争取经费×××万元,并完成省地方标准制定一个。二是积极组织开展畜牧兽医职业技能鉴定。去年,我们在七县(市)区完成了×××人的技能鉴定,超额完成省任务,受省局好评。三是开展各种科技活动。我们充分发挥畜牧水产学会的功能,组织开展优秀论文评选、技术咨询、科技交流、科技下乡等活动,先后举办各种培训班近百期,受训上万人次,其中局科技科与各部门合作举办培训班7次,培训达×××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源×××余份。通过培训宣传,增长了农民的科学知识,为科技兴养,加快农村致富奔小康起到了良好作用。
九、狠抓各项保障措施,工作氛围更加和谐奋发。
××年,我们紧贴时代脉搏,坚持机关工作服务大面生产,保障总体工作的原则,按《机关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各项措施,机关工作呈现稳定和谐局面。我们坚决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打击取缔地下“”赌博活动,局直系统没有因参与地下“”而被捕、刑拘、劳教判刑人员,办公场所基本杜绝了议码、买码现象。局代管×××因×××二期建设受损而求赔偿的问题,在局领导亲自出面斡旋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没有发生职工集体闹事或越级上访现象,渔场生产正常进行,去年又夺得高产。财务管理上积极开源节流,努力争取项目投资和扶助资金,全年立项×××余个,争取资金×××多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畜牧水产工作。后勤服务优质高效,较好地解决了机关办公区和生活区水电路等方面一些难题,干部职工称之为“民心工程”。通过充分准备、周密部署,我们安全顺利、衔接流畅地实现了局机关及下属三个单位办公场所搬迁,没有对全局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局领导情系群众,购置了上下班专车,大大激发了全局人员求×××、干事业、谋发展的积极性。
十、党政工卫齐抓共管,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
××年,我们从党风廉政建设入手,抓教育防范,抓制度约束和行为监督,努力搞好作风建设与机关党建工作。组织了对两个《条例》和向先进典型的学习,保证了队伍的纯洁性。全年共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1名,发展新党员×××名。切实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双联”工作责任制和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局领导主动联系困难家庭8户,干部共捐款××多元,为企业提供解困资金2万余元。加大对×××村建整扶贫力度,全年局领导下扶贫点8次,投资20余万元,为村里兴建沼气池×××余口,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结合“四五”普法教育和《行政许可法》的实施,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和依法行政的教育,明显提高了全体工作人员的法制意识和综合素质。人事、编制、劳资、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严格按上级要求有条不紊地开展,免除了大多数职工的后顾之忧。切实落实老干部各项待遇,使离退休人员晚年生活顺心、舒心、开心。狠抓计划生育工作,全年局机关没有违反计生政策的现象。全面迎接了全省卫生城市复检工作,局机关、宿舍区及渔政、防检等窗口单位因措施得力,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受到上级充分肯定,为我们做好×××年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总之,去年的生产和工作是发展前进的,这主要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级畜牧水产行政管理部门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从生产角度看,真正把养殖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致富农民的大产业来抓,部份领导、群众,甚至是我们自己一些人,都认识不够。有的地方没有认真规划养殖业的发展,生产性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主要是由个人投资、社会融资、招商引资来解决。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
1、动物防疫和产品质量安全还须加强,非法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情况未完全控制,少数地方因经费不足,执法难度大,整治乏力。
本校05年底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07年评为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06年-08年,连续三年被渭南市人民政府命名为“职业培训先进单位”;2010获陕西省“文明校园”称号,现申请开设涉农专业。
一.合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政府主办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为涉农专业的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占地面积64亩,总建筑面积1. 9万平方米。在校学生824人,现开设有: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高校对口单招、果蔬花卉栽培、禽畜养殖等专业,专业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规范,职教特色鲜明。学校坐落在合阳县城凤凰东路,环境幽雅,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147人,其中专职教师108人,省、市级教学能手7人,高级教师27人,本科以上学历98人,双师型教师36人。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注重因材施教,积极钻研现代教学理论,编写教材、教参,撰写论文,制作课件,探讨和实践各类课型和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面向市场,定向培养,精心铸造“洽川技工”品牌,形成了“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走出了一条具有“宽、实、活”特色的办学之路,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合阳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对我校办学以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校先后被授予“陕西省就业培训定点机构”,“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台达电子厂(东莞)有限责任公司合阳技工培训基地”,“中达电子(江苏)有限公司陕西省合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定向培训基地”。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与开设涉农专业的必要性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人才结构性矛盾的关键环节。在新的历史时期,县委、县政府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谋划发展方略,以建设“西部果畜强县、煤炭工业重县、生态旅游名县、品牌教育大县、文明和谐新县”的五县战略为目标,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发展为农服务经济,为农民增收拓宽收入渠道,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与培训,夯实农村劳务和职业技能培训。
为满足我县优势产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深加工等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县委、县政府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建设和谐合阳的重点战略之一。在全县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基础上,以大手笔办大职教,全面推进“技能型人才、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技术、成人教育与就业”培训工程,为县域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合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建设。县委书记樊存弟、县长陈振江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在全县科级干部会上大讲职业教育,统一全县党政干部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明确了“抓经济就要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的观点。为将合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建设成陕西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成立了由副县长冯西英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职业教育发展经费保障措施,明确将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各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
畅通专业教师引进渠道,落实了教师保障措施。从2008年开始,按照“政府给编、财政出钱、学校选人”原则,由学校根据发展的需要,自主选聘非师范类应届
毕业生充实专业教师队伍。2008年引进专业教师5人,2009年引进专业教师4人,2011年计划引进专业教师5人。近三年来,我校挖掘办学潜力,发挥职教职能,先后开展了“人人技能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及再就业培训工程,累!计培训3000余人次。 三、办学的质量效益与特色
涉农专业师资力量较强,现有专、兼职教师30人,其中专职教师20人,兼职教师5人;专职教师中专业技术类教师5名,文化辅导教师2名,基本达到省示范农校具备的条件,学校自创办以来,始终以“培训、示范、推广”的模式服务“三农”,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1.立足本地实际,以“培训、推广”为重点,发挥涉农专业的服务作用。
在办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农民本人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按需施教,不断改进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农民学习的实用性。2009年到2010年,我们举办了果树栽培、奶牛养殖、奶羊养殖等技术培训班,共培训了2240多人次,通过培训种养专业户掌握和提高了种养技术,并成功地带动了本乡16个行政村经济的发展。此外我们还举办了生猪养殖、药材栽培、花卉种植等培训班25期。农技服务人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免费为农民提供科技图书,通过培训及上门服务,农民普遍受益,避免了农民因技术问题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让农民增产增收增效,深受农民朋友的好评。
2.抓重点项目,发挥涉农专业的示范作用。
为达到培训效果,扩大影响,带动农民致富,促进本县经济发展,学校也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建设生猪养殖场、肉牛养殖场、自辟示范菜园。生猪养殖场年出栏 300头以上,年创收3万元以上。巩固并扩大了原有的香菇生产场地,依据本县特色,兴建了红提葡萄示范园地,每年正月技术人员对葡萄苗的培植进行现场示范,中途对葡萄管理和施肥进行指导,保证了葡农的经济效益,从而带动了全县农民的积极性,使全县种植面积上升到目前的2100亩,种植户128户,亩收入由以前的1000元上升至1600元以上,其他示范园地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充分发展,农民仅此一项增收达100万元以上。
此外,我们还结合本县生产实际,组织农民学习先进的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对务工农民加强岗位培训,提高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引导农民学习和掌握商品生产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知识,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水平,为本乡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争创省示范性涉农专业,办农民满意的学校。
几年来,合阳职教中心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中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深深地感到,对照学校建设的要求,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将涉农专业做大做强,使之更好地满足本县农民日益增长的学习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需要,我们经研究决定,申请开设涉农专业。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强调实施科教兴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提出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在这个关键时期,农校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我们相信,有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合阳职教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合阳职教中心一定能成为一所全县农民满意的名副其实的县级示范性农校。
综上所述,现申请开设涉农专业,敬请批复。
申请学校:
关键词 牧区; 农业保险; 参保现状; 建议。
农业生产受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极大,本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迫切需要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来减轻农民损失。农业保险是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农业保险的基本功能是实现分散农业自然风险和经济补偿,除此之外,它还具有资金融通、储蓄、防灾防损等派生功能,同时也具备一些社会管理的功能[1]。
因此,从宏观上讲,农业保险有助于稳定国家的财政支出,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从微观上讲,农业保险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效用水平,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有助于农民迅速恢复再生产,这必然会为农业经济的科学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护机制。特别是对民族牧区来说,将大大提高农业抗风险的能力,保证民族牧区农民快速恢复生产,稳定经济增长。
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农业保险政策尚有不足,农业保险相关体制不够健全,农民的参保意愿薄弱等问题尤为突出。
笔者通过对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对牧区农业保险参保现状进行概括,调查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同和接受心理,分析农民参保状况不佳的原因,了解农民参保的困难,为完善我国牧区农业保险体系提出建议。
1 调查样本情况。
1. 1 研究区概况。
1. 1. 1 兴安盟农牧业概况。兴安盟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全盟总人口近167 万,农村牧区人口 113 万,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大多数,由蒙、汉、满、朝鲜、回等 22 个民族组成,其中蒙古族人口68 万,占 47%,是全区也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
兴安盟农牧业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是世界公认的“最佳养牛带”和“玉米黄金种植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373 ~467 mm。无霜期为95 ~145 d。畜牧业,草原面积303.4 万 hm2,其中可利用草场261.2 万 hm2,年产牧草 31 亿 kg 以上。牲畜总头数保持在 700 万头( 只)以上,2008 年达到 789 万头( 只) 。其中,大小牲畜 669 万头( 只) ; 生猪年饲养量 240 万头; 牲畜出栏 451.3 万头( 只) ; 畜产品产量达到肉类 14.9 万 t,鲜奶 23 万 t,毛绒 1. 17 万 t,禽蛋 1.87 万 t。全盟建有生猪养殖小区 85 个,奶牛养殖小区21 个,肉牛养殖小区 9 个,肉羊养殖小区 87 个,禽类养殖小区 135 个。全盟畜牧业增加值占农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6. 2% ,是内蒙古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2]。
1. 1. 2 兴安盟农业保险发展概况。2007 年,兴安盟首次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由自治区政府指定安华农业保险公司独家负责,业务涉及到全盟 6 个旗县市 ( 局) 的 56 个乡苏木镇,10 个国营农牧场,450 个行政村,受益农户达14.25万户。参保作物主要为玉米和大豆,承保面积为 23. 67 万hm2,是全年播种面积的 32%。签单保费共计达 6 402 万元。中央财政补贴比例为 25%,自治区财政补贴比例为 50%,保险公司承担比例为 15%,地方财政和农户自筹 10%( 农户每公顷交纳保费 30 元) 。
2008 年兴安盟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工作顺利完成,兴安盟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面积达 45. 69 万 hm2,占各类农作物已播面积的56.3%,涉及到玉米、大豆、小麦、油菜籽、葵花籽等5 大作物; 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是能繁母猪和奶牛,覆盖全盟的 6 个旗县市和农场局。2009 年兴安盟种植业保险参保面积达 76.83 万 hm2; 财政补贴资金达 1. 41 亿元,总保费达2.34 亿元。全盟参保农作物理赔面积达 47. 65 万 hm2,占参保农作物的 62%。2010 年兴安盟种植业保险工作做到了应保尽保,各类农作物参保面积达到了 73.69 万 hm2,占全盟农作物总播面积的70.18%,参保农户达190 575 户[2]。
1. 2 数据来源 此次农业保险参保现状研究的对象是兴安盟的参保农户,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调查的重点是宝门镇及其所辖的若干行政村。在调查过程中,一部分问卷在保险公司的营业部门现场随机选择顾客进行调查,每一位愿意接受调查的顾客被要求在现场独立填写标准问卷,还有一部分问卷到各村做农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 份,回收问卷294 份,其中因为信息不全或身份不符问卷 21 份,有效问卷 273 份,有效率达到92. 86% ,其中少数民族比例达到 38. 5% 。
2 调查结果分析。
2. 1 样本描述统计分析。
样本农户基本情况见表 1。由表1 可知,样本区的农民收入不高,对于农业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差,同时大部分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受此影响,农民对于农业保险的认识程度有限,这也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农业保险的参保程度。
问卷调查发现,在种植业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中,82.1%的农户选择干旱,2. 6%的农户认为是风灾,12. 5% 的农户选择了病虫害,19.8%的农户选择了洪水。在养殖业面临主要风险中,20.3%的农户选择自然灾害,57.3%的农户选择价格波动,33.8%的农户选择疾病风险。调查还发现,近 5 年有97% 的农户遭受过不同程度的农业风险损失,可见该地区是一个农业生产条件不稳定的地区,农业风险类型多样,特别是水旱灾害频发,给农户的生产经营造成很大影响。
在不投保农业保险的农户中,认为风险很低没有必要进行保险的占 20. 3%,认为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化解风险的占32. 4% ,表示依靠国家灾害救济的占 36. 5% ,表示对风险漠不关心的占1.4%,不相信保险的占1.5%。在农业保险的认知调查中,只有大约 6. 2% 的人对农业保险很了解,大约53. 1% 的人选择了解一点,还有大约 40. 7% 的人对农业保险的相关内容一点不了解。由于我国的农村地区信息相对闭塞落后,大部分人对农业保险的了解不多,并且由于习惯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他们对风险有着天然的顺从心理,认为农业生产存在风险是正常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考虑过如何降低风险的问题。
在对当地的险种分布的调查中发现,农作物的保险所占的份额最大,达到 82. 1%,养殖畜牧业 15. 7%,其他作物6. 2% ,并且 96. 7% 的农户认为在目前推行的险种基本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农业险种的设计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农户的切实需要。由于目前在该地区推行的农业保险政策中保费的构成中,政府占绝大多数,农户只要承担一小部分就可以在风险发生后享受赔偿,94. 0% 的参保户对这一保费的构成表示满意。
由表 2 可知,农户对目前的农业保险推广情况比较满意。在对不满意的那部分投保户的进一步分析可知,农户认为在保险的理赔过程和受损额度的确定方面存在着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因此,如何规范和落实农业保险的执行过程,全面提高农户的满意度是目前影响农户再参保意愿的重要因素。
为研究如何才能使农户更加信任农业保险、设计了农户对农业保险信任度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结果见表3。由表 3 可知,农户对设立专业的维权机构要求最强烈,其次是政府的担保,说明保险公司应提高保险维权的便捷度,并尽量取得政府的担保,以确保农民安心投保。
2. 2 农户参保意愿经济学分析。
2. 2. 1 农户是风险规避者。由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就显得尤其迫切。但是农业生产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通过农业保险的形式降低农民的生产风险,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从今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此次调查为例,在内蒙古兴安盟地区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是种植业,由于当地耕地资源丰富,许多农户往往承包了很大面积的土地,这在一方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增大了农业灾害的损失程度。加之该地区的气候条件不稳定,提高了农业风险的发生频率。因此,理论上讲,作为风险规避者的农户在这种条件下便会及积极地寻找合适的风险转移途径。但调查发现,农户却普遍缺少风险规避意识,72.2%的农户没有考虑过转嫁风险的问题,这一部分群体中大部分是年纪比较大的人,在他们的观念中还存在着靠天吃饭的观念,风险意识淡薄,直接导致了农业保险在推行过程中的阻力加大。在走访调查中笔者还了解到,一部分农民认为一般的灾害损失发生是正常的,没有必要对其投保,即使发生了大的灾害损失,自然会有国家救济。但是应该明确,灾害救济是政府对遇险后的农业经营者提供一种事后、免费的道义救济,这与农业保险的预防性、有偿性截然不同,极易对政府财政的稳定性产生挑战。同时,在灾后的民政救济中,由于灾害发生的突发性。 地方情况的复杂性,民政救济渠道往往不畅通,导致相当数量的社会有效资源没有被合理应用,造成大量浪费。此外,也易养成农民的侥幸与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农民的风险意识和市场意识。在农业风险管理中,以农业保险为主,灾害救济为辅,寓救济于保险之中,从而将震荡起伏的灾害救济财政消融在连年相对稳定持续的保险补贴支出中,既能高效利用赔付金额,迅速组织生产自救,又能消解灾害发生带来的农村社区紧张、不和谐影响。最终实现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另外,风险规避者的家庭收入对其规避行为也有重要影响。所在家庭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农户,其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意愿更强; 家庭收人水平越低的农户,其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意愿也更强。笔者认为,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家庭相比较其他家庭,其面临农业生产风险更大,其规避风险的意愿更强; 高收人家庭,其自身存在着实施自我规避农业生产风险的经济基础和能力,低收人家庭,其自身规避生产风险的经济的能力比较差。农户防范农业风险主要包括如图 1 所示的几种途径。
图1 农户防范农业风险的方式。
2. 2. 2 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成本和收益。从调查结果可知,农户农业保险方面的投入成本并不高。以宝门镇为例,当地的参保农户只需要 150 元/hm2的标准缴纳保金,其余的部分由当地政府补贴。因此当地参保农户都有支付保费的能力。在灾害发生后,当地的保险公司会首先和当地基层村委会取得联系,按照投保户实际投保标的和受损情况进行补偿。在这一过程中,农户基本上不用通过太繁琐的过程就可以获得理赔,且国内推广农业保险的地区同样采取这种模式。但是即便如此,很多农户仍然不愿意投保,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 3 农户参保意愿的影响因素。
2. 3. 1 农民对保险机构及其产品缺乏了解和信任。一般而言,理性人的决策行为主要是基于自身所获取的有关决策对象各方面信息而做出的,因此,从理论上讲,对农业保险及其作用的了解是会影响到农户的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决策行为,如果决策对象从一般性上讲是有利于决策者的,那么只要决策者掌握的信息较为充分,一般会倾向于接受该项决策[3]。由于农业保险是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讲是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只要农户对农业保险及其作用了解足够充分,那么农户会选择购买农业保险。
由于农村缺少网络、报纸、广告牌等平面宣传媒体,目前农民对外界事物的了解渠道还主要局限于电视、面对面告知等形式。农民缺少主动了解农业保险产品的渠道,势必会对农民的农业保险需求产生影响。对于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来说,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个盈利能力较弱的险种。因此,在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效益期望值比较低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很难对宣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产品进行大量的投入。
同时,保险作为一种无形的服务产品,依靠专门的精算技术确定出来的保费和保额以及其复杂的保单条款使得农民对保险产品的性能和价格难以进行直观的评估,因而在缴费和理赔时容易产生误解,发生纠纷。
另外,农业风险存在基本不确定性,人们的主观预期倾向于不购买保险。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域特点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某些风险的种类也是无法预知的( 例如农民在尝试新作物、新养殖对象时) ,个体农户难以对遭遇某种自然灾害的概率进行评估,当这种情形出现时,人们通常倾向于认为关于这种不确定性的赌博不利于自己,即认为出现灾害的概率并没有那么高。向农户提供保险实际上是提供一种彩票方案,并且需要农户支付保费,因此农户可能对保险的作用持相当大的怀疑态度,不利于保险的推广和市场的形成。此外,农户对保险的赔付可能性也存在怀疑。
2. 3. 2 政策性保险的保障程度偏低,区域分配不合理。由于保险公司在承接农业保险业务时面临着社会保障和自身盈利的矛盾冲突,因此实际在理赔的过程中普遍采取“广覆盖、低保障”的原则确定保险保障水平。以所调查的宝门镇为例,保险公司原则上以补偿承保对象的物化成本为主,以保障农民灾后恢复生产为出发点,实行低保额的初始成本保险,即农业保险并不是承保农业的全部产值和收入,而是保障和维持其简单再生产的成本,农作物一旦遇到灾害,以保住生产和经营成本为限。这种保障水平偏低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分散的农户更倾向于通过政府救济、向亲友求助、民间借贷等方式分散风险,而不愿意购买农业保险。
农作物保险费率普遍存在省内“一刀切”的做法,使其经营公平性受到广泛质疑,有些地区由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较高,可是却承担和灾害少发区农户同样的保险费率,这让很少遭受农业风险的农户内心不平衡,所以拒绝参保。同时这也激化了保险公司与农户的紧张关系。在调研中也发现,这种保险公司与农户缺乏直接沟通机制的操作流程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每个村都有不同的地理征。譬如,有些村在地理上呈现狭长地带分布,使得地区处在风口地段,较社区中其他土地易遭遇风灾; 有些社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形态,部分土地较周边地区经常遭遇雹灾等等。这些出现在一个社区中的不同程度的受灾,却只能得到单一低比例的赔偿。村民的多样化、多层次赔付要求得不到有效回应。保险公司简单、粗暴的查勘定损行为不但可能激发投保户的不满情绪,而且还会导致大量道德风险的积累,这种经济行为由于游离于政府的公共服务范围之外,村级组织不便涉及。
2. 3. 3 政府救济降低了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牧区农业基础较弱,因而寻求政策性支持的意愿更强。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主要有旱灾、沙尘暴、冰雹、暴发性病虫害等,有时连续几年或同一年内几种自然灾害同时或交替发生,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破坏性极大。每到灾年,政府主要采取“政府财政补贴 + 社会捐助”的方式为农民提供经济保障,这种模式使得一部分人在面临灾害损失时持有依赖思想。通过保险来分担风险,需要自己出钱买保险,部分农民存在侥幸心理,不愿花钱买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是一种非必需的服务产品,农民购买保险是为了在发生风险时获得经济补偿,而政府救济一定程度上使农民难以主动意识到保险对其恢复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意义。也就不会积极地去了解和购买农业保险。是目前影响着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访谈中的一个典型的说法就是“有了国家的救灾补贴,还买什么农业保险”。
3 提高牧区农民农业保险参保意愿的政策建议———以兴安盟为例。
3. 1 提高农民的保险支付能力,建立保障服务机制 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时刻承担着自然灾害损失的风险,农户本是风险规避者,而农民本身规避风险的能力较弱。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多数农民是渴望参与农业保险的。前文提过,收入是农民参与农业保险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市场需求与消费支付能力的关系,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就必须大力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农业保险的支付能力。发达国家农业保险推行中实施的较为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如美国的《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法国的《农业保险法》、日本的《农业灾害补偿法》
等。我国现行的《保险法》是不能覆盖农业保险的,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了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存在随意性。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推动相关农业法律、政策法规等的修改、完善工作,尽快出台符合国情的灵活的《农业保险组织实施办法》,针对农业保险本身、农户、保险公司、政府等各利益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在政府主导农业保险的相关法律,以立法形式明确农业保险中相关群体的相关权利和义务。
3. 2 探索新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组织模式,满足牧区农民需求 现阶段国内外可供选择的政策性保险制度框架下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互助合作形式、政府组织实施、保险公司模式、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政府补贴农业风险发生的保费以及组建新的政策性保险公司,由政府筹集或参与筹集初始资本和准备金[4]。而若单一采取任何一种模式都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在财政资金、保险资金的投入、筹集及运用上存在较大难度。从调查数据分析来看,政府支持下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制度模式是现实选择。该模式的制度建立成本较低、风险较,而且,政府在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调整政策也比较灵活。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各地可立足本地实际,根据农民的接受程度、组织模式的经济可行性和开展业务的便利性等,集政府、企业、农民 3 方之力,逐步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多比例赔付,选择符合地情的农业保险模式。可以尝试在农村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协会,通过协会实现既方便小规模农户投保,又满足不同受灾保户多样性赔付要求的目标[5]。
3. 3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沟通协调,推动牧区农业保险的发展 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保险能有效地提高对农民的救济能力,降低农民的经济损失,保障农业再生产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每户农名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的和谐稳定[6]。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行需要政府的的行政强制力量。因此,首先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加强部门间协作。其次要赋予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农业保险工作职责。建议设置有工作经费的专人负责基层农业保险的工作。最后政府和农业保险公司要加强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地方政府网站等,加强农业保险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尤其是要注意面向重点农牧地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的宣传,树立政府和保险公司的良好信誉和形象,得到农民的信任和支持。此外,要深化农民对于农业保险的认知,只有使广大农民全面认识和真正了解国家对农业政策性保险在民族地区推广的意图,让农民学会学习运用“保险”这一经济手段转移风险,才能促进他们积极参加保险,保障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孟春。中国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研究[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内蒙古兴安盟及兴安盟农牧业发展概况[eb/ol]。 (2009 -06 -25)
[3]王敏俊。 影响小规模农户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因素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9(3) :38 -44.
[4]陶乐明,王晓天。 关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几点建议[j]。安徽农学报,2009(5) :23 -24,19.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
山西自2009年山西省设立运城、晋中、大同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结构逐步优化。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133.1亿kg,连续4a稳定在110亿kg以上,首次实现“五连增”;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5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近1/3[1];果菜产量持续增加;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3.5%;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逐步增多,经营水平不断提高,龙头企业达到300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近8万家,数量居全国第3。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8809元,同比增长10.8%[1]。尤其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26个县的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及科技贡献率分别达到66%和59%,示范引领作用明显,建设成效显著。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依然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依然不强。2014年山西粮食平均单产为4049kg/hm2,是全国粮食单产水平的75%,排名倒数第5位[1]。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79.5元,排全国22位。在全省119个县市中还有58个贫困县,约占到1/2,其中,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县36个,省定贫困县22个,贫困人口329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0%[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机械化率和科技贡献率等支撑系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对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多个县、市的实地考察和调研,以及对全省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山西省现代农业建设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影响和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提出并分析这些客观问题,进而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有益于加快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山西农业的特殊地位认识不足,对特色农业重视不够,对农业“特色”保护利用不力
谈山西农业,有3点必须关注:
(1)山西以煤炭为基础的资源型经济,日益受到环境、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多重压力和挑战,转型迫在眉睫[3-4]。对此我们准备不足,接续产业不仅不强,甚至不够明确。
(2)与其他省份相比,山西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2百分点[5]。贫困人口多[6],贫困程度深,到2014年底,全省还有贫困村806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8.5%,还有近10%的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全省山区面积大,水土流失及干旱贫瘠土地面积比例大,生态环境脆弱;口粮自给率不足50%[7]。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整体脱贫、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所以,农业的使命极其特殊,作用不可替代。
(3)一直以来,人们把干旱少雨、山多沟深认为是山西农业不变的劣势,形成了重工轻农的思维定势,总以农业小省自居,认为没有规模成不了气候。而忽视了正是坡多沟深造就了“杂粮王国”[8-9]、“黄金养殖带”[10]、“优质粮果带”[11],正是沟壑纵横成为了发展绿色、健康、生态农业的天然屏障;忽视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表里山河”的一些劣势正在变成优势;忽视了北京“护城河”、“后花园”不可比拟的特殊区位优势。没有从战略高度给予重视,就没指望它成事,没给它应有的地位,其他自然就谈不上。说是特色农业,没有弄清楚到底特在哪里?没有特殊待遇,没有超常规的特殊支持,没有特殊的办法,没有特殊的技术,保护、利用、发掘“特色”的意识淡薄,跟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地膜和化学品,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12],严重削弱了山西农业生产绿色健康的天然优势,因而“特色”农业特不起来,也强不起来。
1.2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缺少总览全局的战略规划
现代农业以形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为主要特征[13]。要求以政府引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机制保障为前提,以先进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生产手段为支撑,有社会化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最终形成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具备食品供应、吸纳就业、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功能的产业群。很明显它是一个整体推进和长期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不仅要有短期规划,还应该从战略层面进行中长期,比如10a甚至20,30a的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引领。而目前,除省里有发展现代农业的3~5a短期规划,运城市正在制定之外,绝大多数市县没有全面规划。全面规划的缺失,不仅谈不上规划引领,还放大了现行体制下,条块分割、政出多门以及一任领导一个思路的缺陷和弊端,使得哪些是必须坚持、必须坚守的不清楚、不明确,难以做到选对路径,一走到底。实际上没有规划等于家底不清、方向目标不明、路径不确定,容易造成政策的人为多变,难有科学性、连续性,加大了盲目随意和人为干预的风险,使有些本该坚持做的事情半途而废,走了弯路,影响了发展。比如农技推广体系的恢复重建就是深刻教训,而右玉的做法则可以给出很多启示。
1.3农业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4-15]。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化是纲,纲举目张。产业发展了,农民就业、增收及服务业等才可能顺势而上,农业现代化这盘棋才能满盘皆活,才会有整体的脱贫、全面小康和科学的新型城镇化。而作为产业的基础单位,山西的农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布局分散、聚集度和科技含量低,品牌知名度不高,缺乏大的龙头支柱,3000余家龙头企业,总产值1252亿元,仅相当于一个多双汇。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甚或没有链。如:运城天和源集团,它的核心优势是晋南高档肉牛的养殖,但整个经营需要涉及饲料供给—兽医兽药—屠宰—牛肉加工—冷链物流等多个环节。目前刚刚建了冷库,是否再搞精饲料?再建屠宰场?就很纠结为难,大了吃不饱,小了不合算,还有资金、人才、技术等多方面的困难。类似这样的问题企业都会遇到,如何连成链,形成产业群、产业带?靠一个个企业单打独斗不行,靠现阶段发育不全的市场作用有限,这种情况下,政府统筹协调、超前引导及政策激励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目前,以支持单个企业为主,延长链条支持产业发展的投资、金融、保险等政策体系,社会化服务、现代营销等市场体系均不健全,发展的软环境尤其不好,比如:北部某市引进北京新发地集团投资20亿元建成的大型批发市场刚投入运营,附近就又批准在建同类市场。政府违背承诺,不守信,企业很无奈,陷入了欲罢不能、欲进又难的尴尬境地。不仅形成重复浪费,恶性竞争,影响了山西投资创业的环境和应有的信用,更阻碍着企业、产业的健康成长。缺少对产业的科学规划和引导,对农产品加工这一关键环节重视不够,尤其忽视了山西省农产品“绿色、健康”的天然优势和特色,精深加工严重不足,功能保健产品严重匮乏,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效益差。农产品加工以初加工为主,加工转化率仅为40%,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约为0.8∶1,远低于全国2∶1、发达国家3∶1的水平。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商品和经济优势,农产品生产最终“出口”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农业产业难以做大做强。
1.4尚未形成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格局
现代农业发展,尤其是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内在动力。没有产业的充分发育,没有农民的充分就业和脱贫致富,城镇化就无从谈起。只有链条拉长、产业做大,才能支撑和推进城镇化。即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关键[16]。同全国一样,山西省的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建设相脱节,未形成协调同步发展格局,主要表现在:
(1)各级政府从主管部门、规划设计到实际运行基本处于割裂状态(分属农业厅、住建厅),没有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城镇化的先导和依托,缺少以农业产业支撑城镇化的思路和规划,因此,不可能引导产业科学布局、合理聚集,影响着城镇化的方向和城镇化的整体进程。
(2)缺乏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靠科技创新发掘农业内生力,靠科学化、机械化促进规模化,靠规模化促进商品化,靠商品化促进产业化,从而形成产、加、销产业链条,使农民就地变身产业工人,并辐射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同时辅助以教育移民、卫生移民等多种举措,充分发挥其加性和集成效应,进而推进城镇化的试点、典型和样板。缺少示范和引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3)已有农业企业布局分散、聚集度低、规模小,生产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低,难以发挥农业产业应有的吸纳农民就业、帮助农民增收的独特作用,从而支撑和推动城镇化的进程。
1.5尚未形成给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产业发展不足,直接影响了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山西省目前还有约60%的农户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状态。生产效率低下、利润不高,使得形成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尤其组织专业合作社面临困难。不少专业合作社,因无专业可合,徒具虚名,数量不少,质量不高。山西省种粮大户6000多户,家庭农场9000多个,农民合作社近8万家[17],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但农民参与产业化的程度远低于其他省份。发展中的合作社因在融资、土地流转、基础条件改善等方面遇到诸多问题而难以壮大[18-19]。如:大同金农合作社经营不错,先后被评为省级和国家级示范社,也遇到了土地不能流转,无法进行长期投资以及融资难等问题。银行贷款要有国有土地作抵押,合作社哪有国有土地?所以,资金向农业倾斜,实际上很难落到实处。当然,合作社经营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比如,运城市家庭果园,收益很好,这样的土地流转成本高,农民不愿意,现阶段扩大规模就没有必要。迫切需要的是品种更新、科学管理、市场营销等服务,而社会化服务和技术服务却明显滞后。
1.6科技创新体系不科学,创新能力不足
其主要表现在:
(1)农科教职责不清晰,甚至交叉重复,不利于按特色农业的需求,履行各自职责,发挥各自优势。现实中往往造成错位、缺位、不到位。同时缺少有效的配合协作机制,难以形成人才、技术、转化应用的合力,甚至还相互掣肘。
(2)高效科学的创新机制尚未建立。科技发展规划没能与山西特色农业、特色产业的需求紧密结合,创新链没能超前配置,难以起到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科技人员、科研成果的评价奖励导向不明确、不准确甚至不正确;科技人员诚信评价、信用约束体系缺失;科研人员不能够专注于研究开发,原来是跑项目找经费,现在是询价、招标、搞政采,加之检查汇报总结等等,需花去大量精力;农业科研单位收入偏低,队伍不稳的问题日益凸显。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省农科院近2a已有多名博士因待遇问题离开,有多个岗位因无人报名而被迫改变招聘计划,2000年至今流出的高级职称人员已有近20名,而基本没有流入。
(3)人才队伍培养缺乏针对性,也无长远考虑。比如山西农业急需的农机、农产品加工领域人才匮乏。据了解,山西省农机研究院能绘图的不超过3人,根本谈不上队伍。2007年以来,我们率先提出并大力推进“艺机一体化”[4,20],但由于省内从研发到加工都比较落后,而不得不依赖外省,成本高、效率低,不仅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也不利于山西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对策建议
2.1进一步明确现代农业在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找准发展路径,真正体现特色,发挥优势
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坚定信心,把农业作为山西的民生产业和经济转型的接续产业。充分发挥山有的农畜产品种类丰富、品质优良、病虫害少、生产条件易于控制、区位优越、是全国“综改试验区”的六大“特色优势”,把“什么还能吃?还敢吃?”的危机当作商机,走一条绿色、健康、精品之路,打造全国放心、高端、安全食品基地[21]。尤其要瞄准京津冀大市场,傍住北京来发展。不要只做护城河、后花园,还要成为首都的放心菜园、放心食品园、放心养殖园。要依靠高科技手段,深入发掘和利用特色农产品的功能、药用成分,大力开发主食化、方便、休闲食品,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疗、保健需求,创造高附加值精品,打造驰名品牌,提升农业效益。以新晋商精神,做强特色产业,支撑转型,拉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迈过这道坎,可实现农业的多重功效,一举多得。以色列、荷兰均是资源贫乏的小国,均能以高科技支撑农业产业立国[22],只要努力,山西也能。
2.2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发展
要摸清家底、深入研究,根据全省及各市、县的特色和优势,制定3个层级的短(3~5a)、中(5~10a)、长(10~20a)期科学规划,尤其是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引领、目标导向。充分发挥综改区先行先试、自我改革的优势,真正打破条块分割的体制痼疾,实行大部门机制,突出顶层战略设计,制定与特色农业相匹配的特殊政策,创造特殊环境,采用特殊办法,创新特殊技术,助推山西农业真正走出特色之路。
2.3突出问题导向,创优发展环境,强化对农业产业的扶持与培育
重视解决农业生产最终的“出口”问题,把发展农业产业上升到战略高度。对于振兴翻番的“七大产业”,要认真总结每个产业不大不强的原因、困难和瓶颈,对“十五”以来“1311”工程、“513”工程实施的成效、问题,进行回头看,开展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找准重点环节和关键节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准确发力。该放给市场的放到底,该政府做的做到位。比如,搞好规划统筹,明确目标方向,创造优质经济要素集聚和良性竞争的环境,培育企业能够自由健康发展的土壤。在目前特殊的形势之下,要从财政投入、金融支持、税收优惠、行业服务、科技支撑、人才队伍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做好引导协调、激励、服务和推动,从支持企业(点)变成支持产业(链),下决心下大力气扶持培植几个特色大产业,发挥核心作用,引领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2.4将农业产业作为立城(镇)的前提和主导,统筹规划,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
认真总结借鉴国内外、省内外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密切结合山西实际,打破部门阻隔,突出顶层设计,将农业产业化作为立城(镇)的前提和主导,作为城镇化的最终依托来设计和规划,实现两规合一或多规合一。积极开展依靠产业带动和支撑城镇化的试点工作。要注意探索模式,树立典型,因地制宜推进。要充分发挥产业吸纳、分散农民,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重要作用,要通过产业链条将城市与农村连接起来,让农民与市场连接起来,让更多的农民在链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变身产业工人,持续增收致富。同时要与教育、卫生、生态移民等紧密结合起来,整体联动,协调发展。逐步将产业发达、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的村镇,培育建设成各具特色的中小城镇,最终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城镇化。
2.5加速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健全现代农业经营制度
根据山西省农业经营体系存在的问题要注意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
(1)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深度挖掘后进地区的潜在资源,扶持种养能手、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起步。
(2)根据产业规划和市场需求,引导、培育、壮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专业合作社有“专”、有“业”,有“作”可合、有利愿合、有钱好合、有章法能合,从而促进产业的发展。
(3)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逐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主体集中,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分散吸纳农民深度参与,构建与山西农业特色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经营制度,从生产关系层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2.6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提升创新能力
根据新时期“三农”工作内涵的深刻变化、山西的实际需求以及现存问题,科学划分和厘清农科教的职责任务,建立分工明确、合作有力、有机高效的运行机制。实现农科教的统筹规划(三规合一或多规合一),协同发展。充分尊重农业科技创新以及队伍成长的规律,积极研究探索新常态下提高创新活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政策和办法,建立能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科技人员考核评价体系、信用评价体系以及奖励激励机制。通过正确导向和科学管理,为广大科技人员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营造事业、感情、待遇都能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并根据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配置科技创新力量,实施科技创新计划,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开展教育改革,摒弃大而全,建立与山西特色农业、特色产业需求相匹配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制度,造就特色人才队伍,为特色农业提供持续人力支撑。总之,既要充分发挥山西的自然特色和区位优势,也要充分依托综改区的大背景,发挥这一政治特色和优势,大胆先试先行,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政策制定上下真功夫,真正走出现代农业发展的特色之路,给力经济转型,促进富民强省。
参考文献:
[1]山西省统计局.2015山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路丽虹.58个贫困县2020年全部“摘帽”[N].山西晚报,2015-11-11.
[3]霍海龙.山西省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3(22):5-6,15.
[4]闫菲菲.论我国煤炭资源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以山西省煤炭企业为例[J].财经理论研究,2009(5):50-53.
[5]王娟玲.农业“艺机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4,42(9):1040-1045.
[6]解睿,何燕,刘枫.山西农村城镇化制约因素及其措施建议[J].中国农业信息,2015(8):46-47.
[7]许晶晶.山西“粮事”你知多少?全省口粮自给率48%[N].山西晚报,2015-10-17.
[8]郭峰峰.晋陶泉:打造三晋“杂粮王国”[N].科学导报,2015-11-03.
[9]王敏.打响山西“小杂粮王国”品牌[N].山西政协报,2009-03-04.
[10]赵万国,李志荣,兰世和,等.关于朔州市肉羊产业发展的思考[J].畜牧与兽医,2014(6):66-68.
[11]王娟玲.科技创新和产业带动是山西农业破题的“金钥匙”[N].科学导报,2014-01-21.
[12]王风文.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13]王定祥,谭进鹏.论现代农业特征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J].农村经济,2015(9):23-28.
[14]郭光荣.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C]//云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农村农业改革创新与农业现代化论文选编(上册).昆明:云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2014.
[15]策划,郭金相,崔忠银,等.以农业产业化引领农业现代化[N].农民日报,2014-09-15.
[16]黄晋太,郭丽娟.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中国现代化的终极目标[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5.
[17]王引荣.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J].农村工作通讯,2015(8):36-37.
[18]孙才仁,王玉莹,张霞,等.山西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研究[J].经济问题,2014(1):1-11.
[19]党德宣,林何莺,王引斌,等.山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问题初探[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5):483-487.
[20]王娟玲.农艺农机结合是推进山西旱作节水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突破口[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1):26-30.
[21]王娟玲.对山西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的几点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4,42(4):3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