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国教育论文

美国教育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国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国教育论文

美国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1)儿童在早期以艺术创作为主。儿童越是积极地介入到艺术创作中去,艺术学习的效果就会越好。而且,年龄尚小的儿童在绘画构图上很有艺术家的天赋。(2)艺术感受、艺术史教育和其它外在于艺术的活动要与儿童的创作联系起来。(3)艺术教师要精通艺术思维。音乐教师要善于运用音乐思维,视觉艺术教师要善于运用视觉空间思维。(4)艺术学习要尽可能围绕有意义的专题进行。(5)艺术教育的课程必须以螺旋式发展的特点为基础,反对制定连续性的艺术教育计划。(6)艺术学习并不仅仅是掌握某些技巧与概念,而要进入个人和他人的情感世界。(7)反对向学生传授如何判断艺术,但应让学生懂得艺术品传播跟流行的艺术品位和价值有关。(8)艺术教育并不仅仅是艺术教师的任务,它还需要艺术家、管理人员、研究人与学生自己密切合同。(9)艺术教育要坚持“宁精勿滥”的原则。每个学生不可能学习所有的艺术形式。学生只精通一种艺术形式,比对多种艺术形式只一知半解要好。

二.运用心理学理论指导艺术教育实践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们认为,发展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儿童心智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儿童自然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发展心理学在对人的成长和变化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关于人类发展的原因和目的假设,正是这些假设极大地影响了艺术教育领域。其最重要的假设之一就是假定人类的成长是一种固有的趋势,认为人类能够选择自己的体验并能作出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各种决定。该假设的启示在于,要让儿童自己指导自己的成长,成人的干预越少越好。发展心理学又假设,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着顺序相同的心理转变,即人们成长的各个阶段是普遍存在的。发展心理学还假设,人类的行动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认为儿童天生富有探索性与好奇心;一方面对世界有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又通过增进技艺获得对世界的理解。发展心理学家将这些假设应用到艺术教育领域,为艺术教育提供心理依据,并运用这些理论指导艺术教育实践。比如发展心理学关于人类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发展与非普遍性发展之间的区分,就为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此同时,美国还采用认知发展理论指导艺术教育。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人类心智各方面的成长。这种理论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程度。帕森斯认为人类对艺术的理解是依阶段循序发展的。儿童对绘画内容的理解基本上相同,即使年龄增长,其理解方式也基本相同。人类具有一种普遍的审美能力发展顺序,顺序中的后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进步;每前进一步,对艺术的理解就更进一步。

三.注重发挥艺术的价值功能

一般而言,人们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得到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和理解美,因而导致人们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由于将审美的观点与艺术教育混为一谈,致使许多人认为艺术与艺术教育只是简单的美的创造与美的学习。而越来越多的美国艺术教育人士认为,美只是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把艺术教育仅仅局限于审美愉悦上,就容易忽略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艺术的认知功能。诺思菲尔德的艺术教育理论以儿童的成长为中心,主张艺术教育的任务并不在于培养审美体验,也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艺术家,而是要让儿童获得其他课程无法提供给他的成长机会,使儿童富有创造力,使其心智获得健康发展,从而能够学会创造并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哈佛大学艺术教育“零点项目”强调艺术的认识功能,认为艺术与科学一样,是人在理解过程中发现、创造和增长知识的手段。将艺术视为指涉世界的多种符号系统中的一种,因而特别看重审美经验的认识性。另外,艺术教育能开发人的音乐、空间、语言、身体运动等各方面的智能,对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帕森斯主张艺术是一种自我表现。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优化人的审美体验,增强对人的自我与本质的认识。正是由于美国艺术教育既重视了内在于艺术本质的艺术教育目标,也看到了艺术外在功能的重要性,才使得当代美国艺术教育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四.营造艺术教育多元化发展格局

当代美国学校艺术教育最初以学校画室艺术教育为主,关注的多是学生的创作实践。随着艺术教育观念的演变,艺术发展史、艺术批评与美学等学科已发展成为艺术教育的基本内容,并成为艺术创作的有益补充。艺术教育中所涉及的艺术种类也不再仅限于视觉艺术,而是形成了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多门类艺术形式并重的局面,从而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当代美国学校艺术教育主要是以西方文化中的艺术形式为主要学习对象。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艺术教育界开始关注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并把这种融合文化多样性的艺术教育视为促进不同文化人群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最佳手段。此外,美国的艺术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艺术学科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学科在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也都有不尽相同的教学方法与目标。

五.美国艺术教育实践的借鉴意义

美国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审美教育;教学方法

实质上,审美始终贯穿高校文科课程教学的始终,文学作品的欣赏、语言运用的分析等均是在进行审美教育。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和艺术的描述,尽管并不具备直接的审美特点,但是文学作品具备自身所特有的审美特点。外国文学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外国文学知识,还应该进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必要性,这可在审美教育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功能中体现出来。通过审美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外国的文学史、文学理论等有所了解,同时,还可以锻炼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可以体现出西方社会当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在审美教育的作用下,可避免消极影响侵蚀学生[1]。在审美教育的作用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升,所谓创造性思维,是在对长期经验的归纳、总结以及逻辑分析基础上形成的,属于跳跃式的思维方式,属于“直觉”范畴,而审美活动同样以“直觉”为中心,利用主观的感受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最终形成审美观点,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过程可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其提升。由此看来,高校在开展外国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而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在作品中感受美

依据外国文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需掌握的外国文学作品数量比较多,短暂的大学时间无法达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系统的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并在学习中重视作家个性及流派特征的学习与分析,从而真正的实现带着审美的眼光欣赏和学习作品。新生入学后,教师将外国文学作品必读书目印发给学生,并逐步的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美,如作品的情感美、人格美,从而实现审美的迁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作业中创造美

在学生的阅读中,课外阅读笔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灵感。学期开学后,教师依据学生实际的状况,规定学生需要阅读的作品数量,并形成阅读笔记,教师并不对阅读笔记进行命题,而是由学生依据阅读的书目自行撰写。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教师应该认真的批改和讲评,并挑出优秀的作品在学生中穿越,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审美能力状况,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2]。此外,还可以针对具体的作品指定学生写作小论文。通过课外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创造美,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审美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审美能力

在现代教学中,讨论教学法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教学的开展,可以促使学生全面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也可以利用讨论教学法,讨论可以针对整个作品来开展,也可以针对作家、作品中的某个人物、运用的某个词汇等来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的激发出来,还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审美水平[3]。如在进行巴金《家》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心理描写词汇进行讨论,可以针对高觉新这个人物进行讨论,讨论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四)利用多媒体陶冶学生情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并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有效的弥补了教师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可充分的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电视、音响等,展示出与外国文学作品相关的视频介绍、作品插图、精彩片段、改编的电影、配备的音乐等,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作品中的美,进而在心中产生认同感与好奇心,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美、体会美,最终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结论:综上所述,在外国文学教学中,通过阅读作品、讨论教学、课外作业等多种方法,有效的渗透审美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旭琴 单位: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赵琨.浅谈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2,09:120-121.

美国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残疾学生;全纳教育;权利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190-03

一、美国残疾人教育概述

1975年,美国颁布实施了《残疾人教育法案》。根据该法案,政府为3—21岁获得“私人教育计划”(“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s”)所批准的残疾人提供免费及适当的公共教育。该法案分别于1986年、1990年、1997年和2004年得到了重新审议和修改。该法案及其相关规定要求,各州要通过本地教育主管机关或者学校董事会(简称“校董会”)去界定、设置、评估残疾人教育,并为其提供相关服务。该规定同时适用于美国的非公立学校。

《残疾人教育法案》要求校董会要保持各种学校设施的统一性,即从向大部分学生提供的设施到向个别特殊群体提供的设施是统一的,不能有隔离的设计。比如,卫生间的设计可以依据性别进行区别设置,但在考虑残疾人士的特殊需求时,不得单独设置残疾人专用的独立卫生间。此外,所有设施的设置要符合最少限制环境(the 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原则(对于这个问题下文会有更详细的阐述)。另外,根据该法案,有必要接受特殊服务的时候,残疾学生可以脱离常规的教育环境。

《残疾人教育法案》的核心要求是,所有残疾人都可以在最少限制环境下得到免费的适当的教育服务。但是,在何为“适当”(Appropriate)和“最少限制环境”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由于立法上的用词比较模糊,所以该规定制造了一个天然的紧张,学校及学生和家长均有不同的理解。

在《残疾人教育法案》确立了“零驳回原则”(Zero Reiect Project),即如果残疾学生符合《残疾人教育法案》的规定,申请接受教育,校董会不得拒绝其入学。这一规定产生了如下分歧,即如果一个残疾学生,其残疾程度已经严重到没有能力接受教育或在受教育过程中受益的话,那么,学校是否有权力拒绝其入学呢?在Timothy w V Roeh—ester一案中,美国第一巡回法院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严重残疾人不需要证明其具有享受特殊教育项目的能力。教育包含着一系列的培训,甚至包括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本案中,校董会不能拒绝向受教育者提供服务,即使他们认为该儿童的残疾已经到了无法享受相关服务所带来的裨益的程度。此外,并非所有的残疾人都必须在常规课堂中接受教育。当残疾人不能在常规课堂中进行学习或者全纳教育无法实施的情况下,学校应当提供更为严格的设施以便提供相关支持。

二、美国残疾人教育从业人员的劳动权利

在美国,公立教师劳动权利的立法由各州规定。即使如此,联邦法律,特别是在反歧视领域,对于公立学校的教师权利问题具有重大影响。非公立学校教师的劳动权利更多是被合同法所规范。通常就劳动权利的具体问题,公立教育机构会与教职工进行集体谈判。这种谈判,根据所处的法域不同,情况也有所不同,此处不赘述。一般来说,法定内容,包括薪酬以及其他的工作条件,如福利、病假以及医疗保险等,由校方和教职工进行直接谈判;对于管理特权方面,比如,终身教职、创建校历以及行政负责人和部门负责人的选任,校董会无权就这些问题与受聘教工进行磋商;在劳动争议和劳动保护的解决的问题上,通常需要依照联邦和州法律进行解决。一项劳动争议如需进入仲裁、调解解决,通常要在之前经历若干个阶段。

前述权利均属于其他行业的劳动者共同享有的权利。一个值得提出的问题是,教师是否拥有罢工的权利,对此问题美国各州态度不一。只有少数的几个州给予了教师罢工的权利。但是,即使是在赋予教师罢工权利的各州,在实际运作上,法院和州政府通常不会批准教师的游行。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法院也禁止教师从事类似于罢工的活动,如集体辞职、集体旷工等。

之所以对教师的罢工权利在美国这样崇尚自由的国家进行严格的限制,是基于这样一些价值考量,即如果进行罢工,那么,他人由此而损失的利益是否超过利益主张人的利益成本。我们可以预见,受教育者接受基础教育的基本权利在大部分情况下显然是超过教师的权利的。所以,作为常规教育从业者的教师便不具有罢工的权利了。对于从事特殊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迄今尚无相关的法律、判决以及案件发生,难有定论。但是,既然对该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就应当参考对于普通教育工作者的规定。然而,作为残疾人教育的从业人员,他们的工作要求更高、压力更大、工作环境更复杂,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普通法对该问题的突破也并非不可能。

三、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

美国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美国大学的计算机教育鼓励学生靠大量阅读、多做实验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来积累知识。由于人类的记忆、精力和喜好都具有局限性,美国大学的计算机教育是把广博的知识教给学生,使它成为大脑记忆中的一个节点,当需要更多高深的专业知识时,学生可到图书馆或网络上进行查找和验证。反观国内大学的计算机教育,学生知识的积累基本是靠死记硬背和应付考试得来的。虽然知识很精很专,但难而且很窄,更不要说对新知识的分析与见解了,因此很难达到更深入、更高层次以及创新的水准。美国大学的计算机教育,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是把工具和技艺教给学生,但具体应用要看学生未来如何发展,如何适应社会对创新的要求。有机会看过美国的中小学课本,课本厚度令人吃惊,几乎是同年级中国学生的3-4倍。另外,这些课本都是可回收和连续使用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思维创新能力的关键。美国中小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相当轻松,虽然早上7点以前就得出门,但下午3点左右就可以回家了,而且经常没有作业或作业很少。到了大学阶段,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则相当大,部分学生需要靠打工来支付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美国大学的计算机教材一般也比国内的厚,而且老师还会在课上给出更多的参考资料。大量的阅读和实验通常是美国大学计算机教育的一个特征。美国大学的计算机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强烈建议避免死记硬背。到哪里寻找所需的知识比能记忆多少知识重要得多,另外就是强调对知识的综合使用和创造能力。美国教师认为,死记硬背不可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而对知识的综合把握和创新才是力量之源。

2教学大纲和课程考核

2.1教学大纲

美国大学计算机的教学大纲和国内的教学大纲差别非常大。美国大学计算机的教学大纲是为计算机教学服务的,基本上和行政管理没有关系。它是教学规范要求,而不是形式要求,它会列出完整的教学要求细节,也是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方向。每个教师在每一学期都可能重新修订同一门课的教学大纲,使得所传授的知识点能保持与时俱进。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包括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材、参考书、网上参考资料,有些还会细化到每一次课的具体教学时间、地点、内容与具体要求等。教学大纲所列教材一般都有两本以上,参考书少则五、六本,多则数十本,参考资料所列文章和有关专著相关章节有的多达上百篇,而且多是本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教师基本上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讲课,学生按照教学大纲预习和复习功课,教师有时还会在授课时临时加入一些前沿知识。因此,教学大纲是经常需要修订的。同一门课程,每位教师每一轮授课的教学大纲都可能不完全相同。

2.2课程考核

和国内计算机课程考核不同的是,美国大学课程成绩评定包括课内与课外、笔试与口试、理论与实践、过程与结果。具体为:课堂参与(ClassParticipation)、班级测试(In-ClassQuizzes)、问题与案例(ProblemsandCases)、设计任务(ProgrammingAssignments)、小论文(Essay)、家庭作业(HomeworkandIn-classWriting)、第一次中考(FirstMidtermExam)、第二次中考(SecondMidtermExam)、第三次中考(ThirdMidtermExam)、期末考试(FinalExam)等,并根据各学科课程性质、类型、目标的不同,成绩评定的各项取舍、标准和权重也不同。

2.3作弊处理

作弊在大学中具有世界普遍性,但在美国大学里,发生作弊的概率非常小。诚信是美国社会的基石,作弊直接联系到学术诚信,因此,作弊基本上等同于犯罪。国内那种严重试卷抄袭,监考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景在美国大学里是看不见的。不管是考试作弊还是其它类型的作弊,一旦败露,将会面临严重后果。在美国社会中,很多制度是程序化的,看似僵硬,但具有合理性。几乎任何一种错事,都有事先定义好的处理程序,实际操作时只需按照步骤,按部就班就能很好地处理。大学也是这样,万一哪位老师想走捷径,别出心裁,最终出了问题,不但会给学生,也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烦恼。作弊处理程序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老师首先和学生进行沟通,给予学生一个解释的机会。所以处理程序都是秘密进行的,既不伤害学生自尊,其他学生也不会知道。美国社会极其注重个人隐私,作弊处理也一样。如果学生承认作弊行为,任课教师可把他这门课程记为零分,也可视情况处理。主管部门原则上视学生学习情况和作弊影响情况给出处罚意见。如果是初犯,会面临警告处分并记录作弊在其诚信档案中。如果学生多次作弊,则有可能被开除学籍。从程序上看,相关的处分和沟通都是无痛且透明的。相关部门和老师不会从道德上去谴责学生,其他老师和同学也不会知道。这样隐蔽的好处是学生不会因此而受到歧视。所有程序都是保密的,即使学生被开除,不相关的人员只会看到一个学生不见了,但不会清楚是什么原因。否则,学生可能会拿起法律武器相关老师和部门。这大概是美国社会尊重个人隐私最好的例证。

3教学组织方式

3.1上课点名

某著名大学曾对本科生课堂教学状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非常令人意外。在随机抽取的608名大一到大四的学生中,只有86名同学从来没有逃过课,比例为14%;其他522名同学都有逃课经历,比例为86%。其中,70%的学生逃课后会去参加社团活动、上网、玩游戏等。在美国,社团活动会占据学生不少时间。美国大学也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可让学生的大学生活更多地贴近社会。有些美国大学甚至将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看作是招生录取和评定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多数老师上课不会主动点名,上课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进入教室,不用敲门,也不必得到教师允许,多数学生会直接走进教室。但一般来说,迟到依然是对教师不礼貌的,如果学生缺课太多,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该教师课堂吸引力、亲和力及其他能力的不足。有些教师会课堂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得到一张卡片,下课时,学生写上自己的姓名和序号,并将卡片交回教师。这也是一种变相点名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并提升学生的注意力。

3.2课堂教学

美国大学的计算机教学有如下原则:①师生间的积极沟通交流是被鼓励的;②强调学生间的交往与团队合作精神;③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④教师应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⑤相信学生,认为每个学生都能成材;⑥尊重学生多样性的学习方法,尊重学生的才能。根据以上原则,美国大学的计算机教学一般会围绕一定主题进行讨论,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从教师的角度看,教材及参考资料只是一种教学工具,它们可以为师生交换意见和开展学习讨论提供帮助;对学生而言,教材不过是辅助学习的工具,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考试宝典,死背教材不一定能获得很好的成绩。以大学计算机教材为例,其行文方式多为谈话式、探讨式或案例式,表达形式新颖、流畅,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体现了教材为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教师多喜欢小班教学。美国大学的教学班规模通常都不大,一般课堂的规模在20~30人。多数教师喜欢圆桌会议的教学形式,有的教室虽然配备座椅,但教师更愿意让学生呈弧形围坐在自己周围。教室的教学设备相当齐全,多配备有多媒体、投影仪等设施。多数中小型教室的桌、椅都可以移动,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组合,重新布置。学生课桌上多配有电源插线板、计算机网络接头,方便学生课堂使用。美国大学计算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学。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答疑、小组工作、读书报告、实习、实验、社会调查等教学方法穿插其中。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们所普遍采用,同时配以传统的板书、幻灯、投影等技术。美国大学课堂一般较为活跃,教师表情丰富,有时甚至动作也非常夸张,力求吸引学生参与到整个课堂活动中来。在任何一个授课环节,学生随时都可以举手提问,也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学生提问频繁成为美国大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每堂课结束前,教师都会提示下一次课的教学内容,给出学生需要重点阅读的文献资料,包括相关教材的章节和重要的文献报告等,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3办公时间

大多数美国教授(包括副教授)都会有自己的办公室。一门课选课前,会在教授各自的网站上公布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考核方式及教授的办公时间。有些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甚至会在网上学生集中的地方课程广告。办公时间一般一周两次,如果有助教,通常也会公布助教的办公时间。在此期间会看到不少学生排队在办公室外,一个个依次进入教授的办公室向教授(或助教)请教和讨论问题。助教会承担批改作业和课程实验教学的任务,学生也可以和助教讨论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知识点和难点,以及其它感兴趣的话题。

4美国大学计算机教育及启示

美国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气场培育法;文学教育;个人气场;学校气场

中图分类号:G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058-02

“气场”这个概念源自社交心理学,英文是“personal atmosphere”,可译成“个性化的氛围”。也就是说,在社交活动中,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行为,在周围形成特殊的气氛来影响他人。这里面包括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学识、修养等内容。

对于个体而言,活着就要修炼自己,要把自己的气场当作一件艺术品,然后用心去雕琢它,打磨它。做到三点:眼中含笑、口出良言、遇事常想好的方面。生活给什么就享受什么,永远如一朵清雅的水莲花一样静静地微笑着,话语中总是洋溢着和煦的春风,让人感受到丝丝暖意。

对于学校而言,“气场”就是软环境。这种软环境表现为:学校管理者,是行政权威,更是学术权威,前者能维持秩序规则,后者能赢得专业感召力;施教者,是教学能手,更是育人专家,前者能教人知识技能,后者能让人健康成长;受教者,是承继传统者,更是开拓创新者,前者能使人明白来路,后者能使人清楚去向。这样的“气场”需要每个施教者都能放飞梦想,有所作为,去缔造充满生命气象的教学场景,激励每一个生命个体蓬勃向上。

那么如何建构良好的气场呢?答案是用好气场培育法。气场培育法为美国社会改革活动家沙夫茨伯里(Edmund Shafetsbury)所创,是一种让人改变行为模式,调动全身正能量,向一个既定目标前进继而产生让人信服的气场的方法。

笔者在美国考察中学教育时,亲身感受了气场培育法在芝加哥地区文学教育中的点滴运用。

一、掌握修炼个人气场的方法:气场培育成功的基础

美国文学教师普遍认为:良好的习惯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修炼个人气场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所以修炼个人气场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缘于此,他们的具体实践是:

1. 让“文学阅读”为学生修炼个人气场提供牵引力

美国文学教师培育学生个人气场的方法,首先表现在让学生养成热爱阅读文学书籍的好习惯,让文学阅读为学生修炼个人气场提供牵引力。究竟如何通过文学阅读牵引学生修炼个人气场呢?美国文学教师自有其独门绝活,那就是“Read-a-thon”大赛。

“Read-a-thon”大赛在美国许多中学每学期举办一次,每次历时四周,不进行排名,也不提供任何外在的功利化奖赏。因为美国教育界普遍认为,无谓的竞争不利于同学间的友谊与团结。

当“Read-a-thon”大赛酝酿之际,全校学生就已经开始积极报名,全员参与。竞赛期间,各年级学生都需在作业纸上写明自己每天的文学阅读时间及阅读书目,由家长签字以保证内容及过程的真实性,每班据此统计学生本周累计的阅读文学名著的时间。学校设置电子公告牌及时公布各班阅读情况。“Read-a-thon”结束时,全校各班的阅读时间相加就是该校总计的阅读时间。该数据将向社区公开,以反映该校学生的阅读情况。爱阅读、多阅读、会阅读,是很多美国中学生引以自豪的品质与能力。精读与泛读结合,拓宽了视野,促进了交流,为提高文学的鉴赏力、捕捉文化的兴趣点、创新的生长点提供广博基础。就这样,文学阅读逐渐融入了美国中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种需要。

更重要的是,阅读文学书籍能够让美国学生展示出强大的个人气场。在“Read-a-thon”大赛收官之际,芝加哥地区校际之间还会掀起――开展“Talk-show”竞赛。美国社会要求学生要善于演讲,要在演讲中体现出阅读的效果。参与演讲的学生在“Talk-show”中比思想、比语言、比逻辑、比表达自律,比文学素养,体现出了强大的个人气场:文学味浓、语言生动、知识丰富、视野开阔、谈吐不凡、举止优雅、逻辑严密、个性鲜明。

2. 让“良好形象”成为学生个人气场的外显力

修炼个人气场的第二种方法,是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美国文学教师非常重视通过文学作品中典型形象的引领,塑造学生的外在形象,认为这是成功培育学生个人气场所必需的外显力。

外形的定义包含了举止行为和精神面貌等。美国文学教师更看重学生精神状态的外显,通过文学课堂激励学生学习文学作品中正面人物的好形象。要求学生与人交谈时,双眼须直视对方,不能有过多的小动作,给人一种充满自信的感觉。美国文学教师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的解读,致力于培养学生言谈的幽默感。美国师生个个谈吐幽默、活跃融洽。在学习中出现意见分歧时,幽默诙谐就成了紧张情绪的缓冲剂,使同学间摆脱窘境,消除敌意。另外,幽默诙谐还被师生们用来含蓄地拒绝对方的要求,或进行一种善意的批评,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美国文学教师还通过对文学名著中男主人公品格的解读,教育男生克服狭隘、嫉妒的心理,不斤斤计较,更不睚眦必报,表现出一种粗犷的、有内涵的阳刚之气。而女生则以“谦恭友善,热情温柔”为成长取向。学生精神状态的外显还表现在重视微笑的魅力。与中国学生不同的是,美国中学生在校园里见到陌生人时,总是先微笑,再问好,更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在那一刻,他们的微笑让人感受到丝丝暖意。这就是强大的个人气场,这气场中蕴含着文学素养以及友善热情、自信包容的强大内心。

3. 让“发挥优势”成为修炼学生个人气场的内驱力

修炼个人气场的第三种方法,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所谓气场,就是有着能压倒众人,使人崇拜的气势。这种气势来自于自己的特长与优势的支撑。

美国文学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特长的发挥。比如文学阅读课上,教师会运用“文学圈教学法”让学生尽情发挥特长,为修炼个人气场生成内驱力。

“文学圈教学法”是怎么推进的呢?在课前,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好内容详尽的角色单,包括供学生挑选的角色及具体任务,并一定要在角色单上注明教师对学生在此次活动中的责任所赋予的预期。一般情况下有六种角色:讨论主持人、综述人、联想人、图解人、词汇讲解人、文化解读人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挑选相应的角色。比如概括能力强的学生就会挑选“综述人”角色,去简述故事的大概情节以及关键点,并指出其所认为的最精彩的部分。词汇积累丰富及词汇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就会挑选“词汇讲解人”角色,从所读的作品中选出几个代表性的词汇,或是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并用同伴们容易理解的方式去解释它们。逻辑推理能力强的学生就会选择“图解人”角色,画出思维导图,加深同学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对自身所承担的角色的演绎,逐一展示自己的特长,赢得同学的尊重,焕发了深入钻研的激情。此刻,特长的自由展示与优势的尽情发挥,为学生修炼个人气场生成了强大的内驱力。

二、构建学校气场:气场培育成功的保障

只有构建学校文学气场,才能引导师生审美观念、人文观念以及文学素养的发展,满足师生生理心理和情感上的需要,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审美水平,从而达到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目的。

美国中学在构建学校文学气场方面的主要追求是:

1. 校园景观洋溢文学味

人类创造成功的“第二自然”,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精神主体的情感。美国的校园环境设计师,都力求将自己对学校文化的理解表达出来,把自己对学校文化的情感倾诉出来,把感染人的文学味彰显出来,从而引起全校师生的共鸣。在伊利诺伊州许多学校的校园景观中,浓郁的文学味随处可见,比如芝加哥威顿中学主教学楼,其主体建筑是传统的木材与钢架结构,室内鲜艳的枣红色与冰冷的钢架相得益彰,营造了与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系列小说相和谐的氛围。木材与钢筋混凝土的结合赋予该建筑温暖、自然的美国乡土文学气息,又有重创新、求进取的学校文化元素的影子。这种充满文学味的校园景观,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文学精神的深度,一种文学气场融之于人的惬意感。

2. 坚持多元化元素与文学元素的结合

美国学校的文学气场构建在展现文学元素的同时,还注入多元化元素并加以组合、创新,使学校气场构建朝着多样化、多层次且具有文化个性的方向发展,从而引领师生文学素养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美国芝加哥洛克福德中学在环境设计时将车道从校园内部移走,以形成美国作家系列雕塑及语言艺术展示牌为主要风景的步行环境,而将停车点设在校园边缘,校内文学景观相对集中,优雅的美式文学风格与现代科技元素(风能、太阳能设备)水融,不仅彰显了学校的文化特色、文学品位和“新能源利用”的科技教育特色,而且使楼间距缩小, 楼间步行距离变短, 最终形成相互之间增加往来、关系亲密的人文环境。于是,气场元素的多元化与师生素养发展的多元化水融,形成了和谐美好的文学气场。

3. 发挥文学气场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学校气场的构建对人的教育影响力是巨大的,它作为一种生命本真的活动,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学教育过程。当然,教育信息并不会是被动接受的,接受者不但有目的性和选择性,同时有不确定性,学生会对学校气场所传达的教育信息进行加工再融入自己的心灵。对此,美国校园设计师在校园文学气场的构建中会秉持“集体参与”理念,在完成个性化设计后,会听取校方(含师生)对设计方案的建议,然后根据师生的集体情感反应和文学审美期待,随时矫正、调节自己的设计形式和内容,设计的品质体现在了这种精微的调节上。这样就发挥了师生的主体性和集体智慧,增加了学校环境的文学审美含量。师生在学校文学气场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文学教育,受到精神熏陶,导致心理结构变化,趋向于追求真善美,从而推进学生文学素养以及学校文化的发展。学校文学气场的教育功能也得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