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资源保护法

水资源保护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资源保护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资源保护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地下水;石油开采区

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概念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它是指根据区域水资源潜力,按照水资源利用的底限,制订水资源开发、利用、排放标准,并用最严格的行政行为进行管理的制度①。

二、石油开采区地下水资源污染问题及其立法和管理现状

(一)石油开采区地下水资源污染问题

水体石油污染指石油进入河流、湖泊或地下水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水体的使用价值②。井管破裂、输油管线穿孔引起原油泄漏以及污水回注等开采活动均会导致这种污染产生。

原油泄漏后,一部分滞留在土壤中,破坏土壤结构,进而使土壤肥力降低,影响植被生长。另一部分进入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常以非水相液体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在石油开采区采用输油管线穿孔等手段盗取原油的案件屡见不鲜,那些泄漏的原油大部分都渗进了地下水系统之中,也会造成石油开采区地下水污染。

污水回注同样会造成石油开采区地下水污染。目前我国多数油田进入了中后期,所采原油中含有大量的水,这就需要将水和原油分离。分离出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油类污染物。目前较为通行的解决办法是将这种含油废水回注到已废弃的深油井中。理论上来说此方法可行,但实际操作中,意外因素造成回注管道破裂现象时有发生,进而对地下水造成污染③。

石油类污染物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不仅使地下水失去作为水资源的经济和生态价值,而且将会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以及水生动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④。

(二)石油开采区地下水资源保护的立法和管理现状

首先表现在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虽对地下水资源污染问题有所涉及,但缺乏系统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以及标准规范体系。而且法律法规所涉地下水资源保护条款多以倡导、宣言的形式出现,规定过于原则而缺乏可操作性。

其次在石油开采区等矿区缺乏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等相关制度。《矿产资源法》第32条规定:“……开采矿产资源给他人生产、生活造成损失的,应当负责赔偿,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这一条款规定过于笼统,处罚违法者的依据不明确。同时地下水防治立法多表现为义务本位,义务本位的立法很难调动广大群众的环保积极性。

目前我国地下水资源保护有关的管理制度主要有:第一,地下水超采区管理制度。此制度没有明确地下水限制开采区、禁止开采区划定的标准。而且法律规定多针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对于如何防止地下水资源污染缺乏具体规定。第二,地下水取水许可审批制度。各审批部门只关注其自身的管理职权,而忽视整体的利益,造成权利设置空白或者重叠。立法上的这种管理机构职能的交叉现象,也势必导致执法的混乱⑤。

三、完善我国石油开采区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法律对策――基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视角

首先应进一步完善《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相关规定。2011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纳污能力的精确计量是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相关的技术保障。但目前的技术条件尚不足以支撑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现,因此必须加快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数据的收集,确定合理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指标体系⑥。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的尽快出台必将对这一制度的实施起到辅助作用,尤其是针对石油开采区等地下水资源较易受到污染的区域,制定科学可行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确保对违法者的处罚有法可依显得相当紧迫。地下水资源保护相对于一般水资源保护有其特殊性,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应出台一部专门针对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改善当下许多单行法律对地下水资源保护之间的不协调性。

其次要全面提高水资源监管能力。我国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明确规定企业应公开相关的环境信息。建立石油开采区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完善水环境监测体系势在必行。对石油开采区等易受污染的区域实行严格检测,尽量减少各环节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最好达到“零排放”,对井筒、钻井液、钻井作业,采油、油气集输系统实行清洁生产⑦。关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是否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对这些污染是否进行了治理?治理结果如何? 是否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过我国当前法律法规针对石油开采区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并没有具体规定。

再次要改革石油开采区的管理制度。一个高效的地下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地下水资源保护法的必要内容。努力实现地下水资源统一管理,这同样适用于石油开采区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我国目前水资源治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混乱”正是由于各部门管理职能不清所导致,这也进一步加大了解决地下水资源保护问题的难度。因此通过法律法规的方式明确各部门具体的职能,实现统一管理以及地下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是解决我国地下水资源管理问题的重要举措。地下水资源的公共性和对其使用方式的多元性也要求不同部门之间必须通力合作,此时则应协调统一管理与分权的关系,明确不同部门各自职能以及出现问题时的解决机制。

石油开采区的地下水资源保护问题历来受到政府部门和环境工作者的关注,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法律法规的滞后以及还不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这一顽疾久攻不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最新的治水方略,其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但这一制度目前仍处于不成熟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学佳,纪巍,康志军等.水环境中石油类污染物的危害及其处理技术[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9,27(2):181-182.

[2]左其亭,李可任.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体系探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11(1):13-14.

[3]张亚非.油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7,16(4):30-32.

[4]刘书俊.水资源立法浅析.环境保护科学.2007第三期:51-52.

[5]安定宇.防止炼油厂地下水污染措施的探讨[J].化工设计,2008,18(2):26.

注解:

①左其亭,李可任.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体系探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11(1):14.

②张学佳,纪巍,康志军等.水环境中石油类污染物的危害及其处理技术[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9,27(2)181-182.

③张学佳,纪巍,康志军等.水环境中石油类污染物的危害及其处理技术[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9,27(2):181-182.

④张亚非.油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7,16(4):30-32.

⑤刘书俊.水资源立法浅析.环境保护科学.2007第三期:51-52.

水资源保护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水资源;保护;现状;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P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6-0107-02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重要物质,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以及环境保护不可或缺的重要自然资源。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水资源这一概念也逐渐被丰富和被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简单的但却内涵丰富的概念,这主要是由于水资源种类多、且具备运动型,而且各种水体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特性。水资源的用途也是极其广泛,但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水资源的认识和保护不足,所以水资源面临严重的危机,并且长此以往下去将会对我国的发展以及后代的延续造成严重的威胁。本文就我国水资源保护的现状以及如何进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1 水资源的性质以及特点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水和水体这两个概念。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首先水是指的由水分子而组成的,但水体则是含有多种物质,比如水生生物、悬浮物等等。通常所说的水体主要是指地表那些被水所覆盖的地段的综合自然水体,主要包含水库、沼泽、地下水、冰川以及河流等。水资源对人类的影响可谓是密切的,人类需要将水资源作为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资源,并且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水资源对于人类的意义将会更加重大。

其次,水资源也分广义和狭义。在广义上,水资源主要是指在地球上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水,比如淡水、咸水以及气态水、地表水和液态水等,这是通常意义上的水。而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为人们所利用并可以进行自我恢复的淡水的总称。水资源具有以下的特点:

1)水资源是不可替代的。水资源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物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资源,没有水就不会有生命,更不会有生命的繁衍。而且这种重要性具有不可替代性,没有任何一种物质可以替代水来给人们提供生体机能维持所需要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没有食物人类可以生存7天左右,但如果缺乏水,人们的生存期限一般不会超过一天。因此可以看出,水资源对于生物来讲是重要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2)水资源是公有属性的。水资源这种公共属性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在水资源中这种公共属性主要表现为整体流动性以及自然性,包括使用的分散性、供应的联合性等。水资源的流动决定了它是具备一定的流域性,在同一个流域以内,不会因为地域上面的划分而改变其公共属性,并且这个流域内的地表水、上游、下游以及地下水等共同组成了一个具备完整意义上的生态流域的系统;

3)水资源是持续更新的。水资源区别于其他的矿产资源的一点是其更新性。能够在一定的条件和时间内,通过不断更新获得补充。我们如果能够合理的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那么就可以实现其可持续的发展与利用。同时,水资源自身也是具备一定的调节能力,能够通过自我的不断更新,来进行自我修复。

2 我国水资源的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2.1保护现状

我国是一个经济处于发展中、水资源相对贫乏但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并且由于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使得我国的水资源污染问题已经十分严重。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水资源保护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通过运用比如经济、法律以及行政等手段来进行水资源的保护,同时在水资源利用方面也通过合理科学的统筹安排尽量的维护到了水资源保护的行为,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经过多年建设,我国的水务事业已经进入一个开发与防治、管理与利用并举的阶段。对于防治水资源污染也从之前的单纯依靠技术手段逐渐的转变为体制和技术有机结合的管控方式,并且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已经成为了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指导思想,也出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法律和法规,来切实的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2.2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在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保护管理的体制不够健全。尽管在水资源的保护方面我国出台了一些规范和标准,但这些针对性相对较弱,并且由于各种因素的左右使得其在执行过程中效果也是大打折扣,不能很好的满足我国水资源保护的需求。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过度重视经济效益的获得,而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这就使得我国的水资源受到了很大破坏。同时,目前来讲我国还没有真正的公众参与制度以及水权交易的制度,这样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配置率极低,也造成了公众参与的缺失;

2)保护意识宣传不到位,保护观念相对落后。由于教育宣传不够,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就没有很必要的保护意识,并且执法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是决定着水资源保护机制是否健全和有效的一个重要方面,个别执法人员在执法能力以及水平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作为公众形象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影响到水资源的保护。除此之外,由于长期受到发展经济优先的观念影响,在水资源的保护方面没有严格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地方保护主义比较盛行,使得一些受到保护的污染排放较为严重的企业在没有经过排污处理就直接排放污水,尽管这些企业在当地有助于GDP提高,却以损害环境而换来的经济利益,明显属于得不偿失。

3 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措施探讨

我国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应该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利用,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充分的做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1)水污染排放控制。要对于水体其纳污的总量进行科学而合理的确定,并且针对确定的总量要合理的对于排放污染物进行控制,要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要坚决实行排污价以及处罚等手段,对于排污行为进行制裁,要提高其水资源保护的意识和自觉性。同时也要通过技术手段的升级来提高排污企业的除污技术,鼓励企业采用污水处理技术,并且鼓励效益高、污染少的绿色环保企业的开展,尽量减少水体污染物的排放;

2)污水处理技术升级。要切实加强生活用污水以及工业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通过建立水处理工程以及采用生物植被污水处理技术等手段来提高污水的处理力度,特别是对于那些排放污染物较为严重的企业,要进行强制性的、针对性的干预和控制,实现污水能够集中的处理。同时,在水体污染防治工作中要做好工业废水的减排、生活用污水的截流以及农业污水的控制,多管齐下,做好污水处理;

3)完善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法律和法规的建设,完善《水法》等法律,科学实现对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切实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健全水资源管理的体制。由于水资源的管理必须是对其进行动态的、权属的以及监督方面的管理,所以必须要由国家水利部门将水资源统一起来进行管理,从而有利于合理有效的实现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参考文献

水资源保护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水资源保护 地方立法 节水

水资源是指可以更新补充,可供永续开发利用和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应当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利用的质量,并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能够得以利用。我国《水法》所指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即是指陆地水源。

河北省地处北方缺水地区,属于资源性缺水省份,水资源问题相当严峻,水资源保护任务十分艰巨。河北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和水体污染等几个方面。河北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41毫米。降水量各地不均,且年际变化较大。多水年份与少水年份降水量相差悬殊。降水量年内分配也很不均匀,全年降水量的80%集中在6~9月。按照国际界定标准,人均水资源量500立方米以下属于极度缺水,河北省人均水资源量只有305立方米,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都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1/8,均低于全国水平和相邻省、市、区。且部分山区自产地表水资源量已专供北京、天津两市使用。每年,全省提供的水资源量为167亿立方米,而需求量却达到220亿立方米左右,不足部分只有依靠超采地下水补足。全省可利用的地下淡水资源允许开采量为120.08亿立方米/年,其中河北平原91.68亿立方米/年,山区28.40亿立方米/年;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地下水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河北省每年平均超采地下水40亿立方米,长期过量的开采,已经引起了地面沉降、土地沙化、土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等一系列生态灾害和地质灾害。地表水环境生态严重恶化。超采地下水形成巨大的漏斗区,水土流失严重,出现了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给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生存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这已成为河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制约因素,迫切需要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视日益提高,河北省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法律体制不完善,立法质量不高,执法水平较低,法律法规宣传不力等问题。因此,要保护水资源,使其发挥在河北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就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地方立法,建立和完善河北省水资源保护的法规体系,配套完善现有法规的实施细则

我省水资源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体系,还未能真正地建立起来。而针对我省这样一个水资源特点突出的省份而言,应当根据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总体规划,结合河北水资源的特征和境内各河流流域内经济发展的要求,针对水资源保护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尽快完善相关的水资源保护等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体系,以有效地遏制住各流域水污染势头、水土流失和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保证河北有限的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国家的法律、法规,河北要结合本省的特色,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河北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实施细则。应抓紧修改、补充和完善水资源保护方面的配套法规和规章,当前应着手起草制定“河北省水功能区划管理办法”、“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办法”、“地下水超采区管理办法”、“入河排污口管理办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等。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治污与生态建设步伐,改善水环境质量

认真实施《河北省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河北省水资源保护规划》、《河北省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河北省水土保持规划》以及《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河北部分,加快工业企业污染源治理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建设饮用水源地保护和饮水保障工程等。同时,还应积极谋划以流域区域为单元的水资源保护综合工程规划,如“引滦入津水源保护承德项目建设规划”、“南水北调治污与水源保护规划”以及“湿地恢复和区域生态建设规划”等,为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做好项目储备。

三、建立精干高效的执法队伍,严格水资源保护管理的行政执法,强化执法法律责任

首先,各级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水资源保护管理的重要性,将水资源保护的状况与政绩的考察相联系,要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良好的执法环境是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得以贯彻执行的必要条件。其次,要加强水行政执法队伍的素质的全面建设,要特别强调水行政执法人员对水资源、水资源管理保护、水行政执法专业技术知识的了解,例如对各种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环境标准等法律规范要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最后,要严格水资源保护管理的行政执法,执法过程中,要贯彻水资源保护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严格按照水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规范进行管理,对违法行为要及时给予相应处罚。

水资源保护法范文第4篇

酒泉市肃州区位于祁连山北麓,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中段,地处东经98°15′~98°31′、北纬39°~40°之间,海拨1340~2200m,东西长约104km,南北宽约84km,辖区内总面积3386km2。肃州区地处河西走廊腹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总的特点是气候干燥,季、日温差大,风力强,沙漠戈壁广布,日照充足,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山顶有冰川和常年积雪。全区土地总面积达33.457万hm2,其中耕地面积5.514万hm2,现辖16个乡镇,164个行政村,7个国营农林场,截止2014年底,全区总人口35.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达15.3万人,农业人口19.8万人。辖区内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盛产小麦、玉米、蚕豆、糜谷、马铃薯、洋葱、水果、蔬菜等200多种农产品,是全国500个商品粮大县之一和全国第二大对外制种、洋葱生产基地,林业、畜牧业、渔业和紫花苜蓿等草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2水资源

2.1地表水资源

肃州区主要有讨赖河、洪水河、红山河、观山河、丰乐河、马营河六条内陆河流,同属黑河水系的支流,均发源于祁连山,靠祁连山冰雪融水和雨水补给,是肃州区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北部尚有临水、清水二河,依靠地下潜流溢渗地面而形成的无数条泉流汇集成河。全区依据地形的自然分布及水源的补给形式,分为洪水片、泉水片。肃州区沿山一带除黑河水系的主要河流以外,还有集雨产生的小沟小河十一条。黄草坝、榆林坝、涌泉坝为三个小独立水源,集雨面积176.8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350万m3.另外,还有磁窑口、屈家口等8条小沟小河,除磁窑口、屈家口有小股泉水外,其他一般正常年景不产生地面径流,有大雨或暴雨才能产生径流,磁窑口、屈家口径流能够利用外,其余小沟小河径流时间短促,无法利用。

2.2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埋深,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呈递减状态,在下河清、单墩滩的将台墩以南地下潜水埋深大于20m,高处达150m,因地势较高,地处洪积扇形倾斜平原中上部,径流条件和水质好。刺窝泉、狼窝泉滩以及酒泉城北部附近,即盆地中北部一带,地下水埋深3~10m,地势坡度较平缓,岩石颗粒细,径流条件变差,潜水盐份增高,水质开始变差。最东部的漫水滩,上、下黄泥堡一带。因地处扇缘和冲积平原的低洼地带,是潜水的溢出带,潜水的含水层岩性颗粒变细,为亚粘土、青沙土,粉细沙土等。地下径流条件变差,地形闭塞,流动缓慢,成为地下水归宿的地方。由于强烈的蒸发使地下水浓缩,水质恶化。肃州区地下水的补给形式,主要来自祁连山冰雪融化,通过河道,渠系渗漏及大气降水,以潜流方式进入地层。根据甘肃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河西地下水分布规律及井灌区合理配置”资料提供,总补给量为8.52亿m3。本区是祁连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地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下水流由西南向东北,地面坡度1/50~1/100,含水层颗粒粗,径流条件好,全年地下水总排泄为8.5亿m3。

3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3.1地下水资源利用现状

各河流出山后,流经山前洪积扇群至田间,经过河道、渠系,田间水的大量渗漏形成地下径流,潜流至扇缘露头,以泉水形式引灌农田,再渗入地下,表现为灌溉—渗漏—溢出—再灌溉—再渗漏—再溢出。对肃州区19眼地下水观测井1982—2014年地下水埋深进行对比分析,水位下降0.08~6.34m不等,平均下降2.21m,年平均下降0.1005m。历时观测32年,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主要集中在肃州区洪水片的上坝乡、总寨镇、下河清乡以及泉水片的果园乡气象局地带,年水位下降幅度可达2~3m。全区其他各乡镇地下水位也不同程度下降。水资源采补失衡,已导致水环境的破坏,地下水资源处于减少状况。

3.2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量耗用水资源,使水资源越来越短缺,成为工农业生产乃至人们正常生活的制约因素。肃州区建国初期,全区播种面积2.544万hm2,而到1991年发展到播种面积5.083万hm2,粮食作物面积比建国初期增长6倍,再加上现在作物结构调整,经济作物、复种、带状面积增加,年用水量也在增加。其次,随着社会的前进、乡镇企业兴起和发展、养殖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耗水量在不断增加。由于区内各河系年内水量分配很不均匀,4—6月份用水高峰期平均来水量约占全年来水量的22%,7—9月份平均来水量约占全年来水量的64.7%,再加上降雨少、调蓄工程少,有限的水量不能全部引入农田,形成供不应求,造成农作物受旱。由于处于干旱缺水状况,地表水远远达不到需水要求,供需矛盾日益加重。自1971年开始打井开采地下水以来,机井提取地下水为缓解肃州区工农业干旱缺水起了决定性作用。但由于大规模的井群开采过量,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机井眼数的直线上升,也说明了这一问题,截止2014年底16个乡镇及农林场站建成机井2957眼,其中现有农用机井2074眼(其中1类1241眼,2类467眼,3类312眼,4类45眼),其他用井463眼(其中人饮井317眼,工业96眼,牧业34眼,渔业6眼,消防10眼),报废机井420眼(其中农用井409眼,其它11眼)。现有完好机井2510眼。近几年来,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导致了一些村组离心泵超吸程、超扬程,小马拉大车,装置效益逐年降低,有些井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变成了死井,在机井测试改造中根据机井实际情况,挖掘机井潜力,采取下挖落泵的办法,复活机井150眼,扩大井灌面积1000hm2,为全区农业增产增增收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面临的问题继续在加剧发展,由于干旱严重河道来水量减少,降雨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得不到恢复,持续在下降。经测算,2014年全区农业用水成本为0.142元/m3,现执行的水费价格仅为0.106元/m3,而对于井灌区来说,现执行的水费价格为0.014元/m3,还有电力部门收取地下水的耗电费用,田间配套工程逐年完善后,渗漏损失减少,井灌成本降低,加之国家允许开征的水土保持费、防洪设施工程维护管理费等项目没有征收,井灌成本约为0.04元/m3,使抽取的地下水比地表水更廉价。在夏季河流水量充足时,大部分耕地还抽取地下水灌溉,使部分水库蓄水及河流来水白白流失,水资源浪费严重,而地下水水位则逐年下降。

3.3环境保护

保护水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应是当前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当前水资源短缺已为世人所共识,变“工程水利”为“资源水利”,这是21世纪水利发展的战略思路。“资源水利”就是要把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开发,科学管理,要求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放在“人口、资源、环境”这样一个大系统中综合考虑得失,协调发展。目前面临着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但是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使生态环境失去平衡。根据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分析,今后地下水位下降将持续加剧,环境保护就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4水资源管理的建议

水资源保护法范文第5篇

一、水资源认识及状况

(一)水资源的变化方面:

1、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凸显。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刻不容缓。然而,短期内无法有效减缓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领域制定相应的适应措施来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气候变化无疑将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适应气候变化可采取的对策及保障措施。

2、地下水的超采。现在频发从面寻到很多灾害,造成地面的沉降,局部地区地下水资源被污染的同时,对我国北方的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损害,使北方大部分地区划入缺水区。

3、浪费现象严重。据统计我国城市用于输送水资源的管道有百分之二十以上存在问题导致我国每年因管道问题而浪费的水资源不断上升。生活用水浪费现象频发。还有一些本身就严重缺乏水的城市仍然没有意识到现实环境的困难,到处建设水景观及草坪,使得更多的高消耗水行业相继出现。我国北方地区对地下水资源不合理运用,造成了过度的浪费现象。

(二)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变化:我们应采取人、水和谐的措施。水资源发展措施的基本方针是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节水就是一个适应性的政策,多渠道开源包括了一些非传统的水源。

(三)水资源的特点:

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人均占有量很低,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具有显著的不均衡性,具体表现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我国南部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0%,其径流量却占全国总径流量的80%以上;北部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但不足全国总径流量的20%,西北干旱地区缺水尤为严重。黄河、海河、淮河流域的耕地占全国耕地的38%以上,且人口稠密,工业发达,需水量大,而水资源约占全国的6%,用水十分紧张,水土资源配合不协调。

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及保护

(一)水资源的利用率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大力推进节约用水,努力保护生态和环境,既满足当代人对水的需求又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防洪工作中,加强综合治理,开展风险管理,规范人类活动,给洪水以出路。在治理水土流失中,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牧还草,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方面,高度重视工程带来的生态影响,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保护生态的作用。

科学合理地规划河流的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做到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让河流永远为人类造福。

我们还要认识节约用水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意义,节水有两大功能,一个是保护了水资源的量和质,一个是减少废污水的排放,降低环境成本。

(二)水资源的保护

1、大力发展绿化,增加森林面积涵养水源。

2、水库可以蓄洪,也可以养殖水生动植物,有些水体还可开辟旅游增添效益。

3、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1重复用水2循环用水3.闭路循环4.生活污水的再生回用

4、调水工程。由于地理、气候特点,地区间水的分配并不平衡。利用自然因素及人工改造,把丰水区的水调至缺水区,是解决水源不足,开辟新的经济区的有效手段。

5、加强环境教育,培养个人良好节水习惯:如用水完毕随手关掉水龙头,平常洗衣服应用盘洗,而不用水龙头直接冲洗,洗澡最好也要盆浴,而不用水龙头从始至终直接冲洗等。

6、改进设备、加强管理、杜绝浪费。一些设备老化,冒、漏水的现象十分严重,应更新设备,加强管理.

7、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对于大批量的城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或是其他污水,只有通过以上设备,进行综合处理,开发利用污水资源,发展水处理,污水回用技术,以确保使我们有限的水源能充分利用。

8、强化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法制建设和宣传工作,增强全民的節水意识,使人们自觉认识到水是珍贵的资源,珍惜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良好社会风尚开始形成。

总之,要做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发展,就要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水资源的严峻形势,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形成“节水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节水是从量上保护水资源,防治污染是从质上保护水资源,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节水本身就是减少了不可利用的水量,等于节水。水利部门应该狠抓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与生产、环保等部门一起切实保护短缺的水资源,以水资源量和质的可持续利用来保障可持续发展。从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得人类能够更加健康的生活下去。

(作者单位:164155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