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景观遗产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精益化生产管理方式是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方式而言的,顾名思义就是在生产的过程中,将有限的人力、设备及材料在相应的空间范围内实现最优化的配置,做到最大程度的减少这些方面的支出,从而有效的实现准时化、均衡化的管理理念。这是一种单件流、品质管理和设备维护全员花的全新企业管理理念,这种管理方式的使用可以大大的缩减时间上的缓冲区域,使整个生产状态向着准时制、人性化的发展方向靠拢。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的范围广,精益化生产管理与传统的大批量生产不同,它的着眼点是产品的生产工序,采取相关的有效措施加强密切的供应链产品的供应和配置,从而大大地降低企业协作中的交易成本,保证产品市场的稳定需求和供给,从而实现整个大生产系统的最优化目标。
(二)质量观更优。在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中一定量的次品被看作是必然,100%的最优被认为是不可能。而在精益化生产管理中认为生产者可以很好的保证产品的质量是绝对可行的,并且具有不牺牲生产的连续性特点,因此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通过消除产生质量问题的生产环节来消除一切的次品带来的浪费是完全可行的。
(三)对员工的态度更人性化。在精益化生产管理理念中,个人对于生产的过程具有着重大的干预作用,可以充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大的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同时在这种管理理念中非常的重视协调,对于员工的评价都是基于长期的表现而言,具有巨大的公平公正性。
二、精益化生产管理理念在机械制造企业中的存在的问题
自日本丰田企业在上世纪提出了精益化概念之后,这一管理理念就被快速的应用到现实的管理生活之中,为企业的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大大的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成为了现代机械制造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由于理念认识不足及现实条件限制等原因,现实中的精益化生产管理模式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现场凌乱杂乱。在现在的机械生产车间中,由于管理人员的水平及管理的理念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很多的管理者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对于生产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生产材料乱放、生产产品不能放置在规定的范围内,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的影响生产的效率,同时也不符合精益化生产管理的需要。
(二)员工专业技术能力有限,生产效率不足。在现代的机械生产车间中,大多数的员工都不是专门的技术人员,而是从社会上招聘的劳动职工,他们对于专业性的技术没有充分的了解,也不能及时的应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就使大部分的员工在生产的过程中都是被动的工作,没有主动创造的意识,也不能对于生产中出现的专业化问题及时的进行解决。
(三)资金得不到及时的回笼,给企业的正常运转带来压力。机械制造企业是一个前期投入浩大的大型制造企业,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由于不恰当采买材料、不合理的商品生产导致库存积压繁重,资金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能及时的得到回笼,这就会给企业的正常运行带来一定的问题,同时也不符合精益化管理细致规划的原则。
三、如何做好机械制造企业中的精益化生产管理工作
精益化生产管理方式是现代企业生产的重要形式,对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加快生产速度,提升企业品质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已经日渐的发展成为了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方式,从目前来看,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一)建立“精益”企业文化内涵,发动全员进行参与。在现代的机械制造企业中,精益化生产管理方式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这种方式的实行并不是简单的依靠管理者就能够轻松的实现的,而必须要把这种理念渗透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之中,才能使这种管理理念在日常的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将精益化生产规定写入企业的文化要求之中,使广大的员工充分的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内涵。
(二)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精益化生产管理水平。在机械制造企业中实施精益化管理,就必须要全面的建立健全机械制造的生产管理体系,层层分工、职责明确,把每一项责任落实到生产的个人或班组之中。将每一个个人及班组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建立在一个统一的网络信息管理平台之上,这样就可以对各方面的工作进行实时的监控,从而大大的提高管理的效率,保证精益化生产管理方式在机械制造企业中的有效运用,如在企业中推行物联网、ERP、OA协同办公、PDM、条形码、供应链管理系统等。
(三)建立高柔性的生产系统,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在机械制造企业中建立一个高柔性的生产系统,就必须保证企业的组成形式是灵活多样的,从而使其能够完美的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及时的组织多样的产品生产,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通过5S方式改善现场管理水平,排除无效劳动,提高生产效率。所谓的5S就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通过5S的管理方式可以很好的避免很多的质量问题,优化生产流程和工序,使生产过程达到最优化组合,从而达到规定的生产目标。同时在标准化的作业过程中,生产的程序被合理的规定,这样就可以大大的减少某些不必要的无效劳动,从而大大的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关键词】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世界文化遗产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1982年是国务院第一批批准的4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景区内具有极为独特的文化景观价值,但对其认知却仍然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对文化景观的保护也极为有限。
一、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认知
(一)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概述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包括麦积山石窟、仙人崖、石门、曲溪四大景区和古镇街亭温泉景区。景区所在的天水市自古以来都是多民族交往、融合的地带,这种交往方式各式各样,既有和平融洽的文化与经济往来,也有战乱的厮杀与掳掠,无论是哪种方式,都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而新的文化样式往往都反映在了人们对自然的作用上。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不仅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第一站,而且还是入川蜀道与丝绸之路的交汇之地。而多元文化和古代交通要道,让这种人类活动与自然形成的关系更具有独特之处。佛教传入、道教盛行、石窟开凿、庙观设立,最原始的目的是为了给僧人和道士提供一个隐逸、参禅修行、得到成仙、超凡脱俗、追求内心安静的场所,之后便有了成百上千的信徒去膜拜、供奉。历史上,也有许多人将其作为避暑胜地、躲避战乱或是赏景郊游的场所。 (二)世界遗产视野下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
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委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公约》。自1992年文化景观正式成为世界遗产类别以来,“文化景观”一词用于反映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使文化景观可以用世界遗产的标准来评价。世界各国或地区针对自身特点进行了文化景观阐述,我国尽管已经开始关注文化景观,但由于起步较晚,现有的保护体系还不完善,保护研究的主题一直放在单个或部分遗址或建筑上,从整体角度出发的研究不足。200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倡议下,启动了丝绸之路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作为遗产点之一的麦积山石窟也列在其中。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经过表决,包括麦积山石窟在内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虽然历经多年,最终申遗成功,但对于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其他文化景观缺少认知和保护,只是单单停留在石窟造像上,显示出认知和保护管理上的不足。
(三)麦积山风景胜区的文化景观因素
通过对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实地调研、文献研究和一些访谈,笔者认为文化景观要素是从人类认识自然,到产生想法(观念),然后在生产生活中去改变或作用于自然(行为),最后通过这些行为产生了开凿石窟、设立庙观等(结果),从观念到行为再到结果。在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文化景观要素中,观念包括山水审美、隐逸、佛教、道教等,行为包括:修建庙观、开凿石窟、修建栈道、避暑、参禅修行、隐居、登山、游赏、膜拜、供奉等,结果包括寺庙、道观、石窟、自然山水等。这些因素有的继续发挥作用,有的已逐渐消逝。在今天,虽然一些观念逐渐消逝,但僧人、道士作为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中观念的持有者,以及行为的主体,是最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仍然在传承和实践这些观念。而游客是游赏、审美观念最直接的实践者,附近居民是部分原始膜拜观念的传承者。
二、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评价
对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中文化景观的观念、行为和结果等因素进行比较研究,其部分要素体现世界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地方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价值。这些价值体现在文化景观要素的真实存在性和传承完整性,体现在现在仍然存在或已经逐渐消逝及一些文化遗存上,这些都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正是文化景观要保护的内容。
(一)对观念因素评价
对山水审美观念、隐逸栖托观念、佛教凿窟栖托观念、道教栖托观念、膜拜观念、宗教自然观念进行评价。其中,隐逸栖托观念、佛教凿窟栖托观念已经消逝,持有这种观念的人已经不复存在。其他观念在部分僧人道士群体中仍然存在,并保持了较好的传承性,但其古今形成的状态有较大差异。而山水审美观念因持有者(游人)的多元化,显得多样而复杂。
(二)对行为因素评价
目前,现存的行为因素为避暑、参禅修行、登山、游赏、膜拜等。其中,参禅修行、膜拜行为和与之相关的宗教行为保持较为良好,但相比古时有所削减。在石窟或山洞中修行的行为已经消逝,现所有宗教活动由景区管理局与宗教协会统一管理,明确修行及僧人道士人数。由于游客大量登山、游赏,僧人道士的参禅修行行为受到一定限制,部分游客对古代登山、游赏行为的意义并不了解。不少信徒会在节会时供奉、膜拜,这一行为保持较为良好,但与古代相比有所不同,这也与现在保护管理和信徒的认识有关。
(三)结果因素的评价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包含了:寺庙、道观、石窟造像、栈道、自然山水等结果因素。这其中,有重要文物价值载体、历史遗存价值载体、寺观建筑群、石窟造像等,都充分展现了各方面的价值。
(四)现状分析、评价
,受认识和保护的局限性,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改造也出现了种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破坏了文化遗产。文化遗存的丢失、荒废,使得文化遗产不完整;部分石窟建筑、寺观建筑物不存或改建;旅游业的发展和游客数量的增加,对景区和僧人道士的修行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地居民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进行改建扩建,造成景区违章建筑增多,商业化趋势明显;当地居民和游客对景区的认识水平和保护观念有限,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景区价值展示内容不全,与之相关联的历史信息、观念、含义等内容展示不足,而且形式单一。这些都不利于对景区文化景观的保护,也是迫在眉睫的现状问题。
三、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保护策略和措施 (一)保护策略
第一,明确景区文化景观范围和层次的空间结构;第二,关注并监测景区文化景观的变化,多方面合作保护与管理;第三,通过多种多样的展示方式,让游客与公众认识并了解景区文化价值和自然价值,增强了游客的保护意识。
(二)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也得从文化景观因素来考虑,对观念因素的保护,要充分了解宗教对自然、修行、隐逸栖托观念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影响,满足持有者对观念保持和传承的需要;山水审美观念很难界定其持有者,应对其价值进行展示、讲解、图解等,让人们认识和感受到自然的美;对行为因素的保护要分类进行,对现存行为创造更好的保护条件,如规划多条登山、游览路线,划定固定的区域供宗教人士修行,游客禁入,划定信徒节会上香朝拜的区域等;对结果因素的保护,要控制、整治景区缓冲区和核心区内的违章建设,控制人们的活动行为和数量,加强防护,防止自然对遗存的过快风化、腐蚀等。
四、结语
文化景观可以作为风景名胜区保护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寻找保护与管理的漏洞。景区在规划和保护过程应该识别观念、行为和结果要素中的保护对象,同时将要素之间形成的关系纳入保护对象的范畴,这样可以避免对非物质要素的遗忘。文化景观的认知与保护应作为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一部分,这样更有利于制定保护管理措施,这也是对麦积山风景名胜区认知、保护和管理的一个补充。
【参考文献】
[1] SAUER, C. Land and Life: A Selection from the Writing of Carl Sauer, ed.John Leighley [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1962.
[2] ZELINSKY W. The Cultural Geography of the United States [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1973.
[3] 天水麦积山文物保管所,麦积山艺术研究会.麦积山石窟资料汇编(初集)[M]. 麦积山艺术研究会,1980.
[4] 傅小凡.杜明福.东方微笑[M]. 敦煌文艺出版社,2003.
[5] 冯国瑞.麦积山石窟志[M]. 天水报社,1989.
[6] 南京工学院建筑系,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M].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1986.
[7] 许静波.论文化景观的特性 [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4).
[8] 赵荣.论文化景观的判识及其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 (6).
[9] 李玲琴.浅谈文化景观[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4, (10).
[10] 汤茂林, 汪涛, 金其铭.文化景观的研究内容[J]. 南京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0, (1).
论龚贤的人格美与艺术美侗瘘
龚贤的生平与艺术思想马桂顺
龚贤的“逸品”论与“金陵三逸”马鸿增
龚贤生平之我见古原宏伸
龚贤与宋、元人笔墨之异同(提要)舒士俊
龚贤墨法水法论(摘要)王伯敏
TheSummaryofTheThesisForTheInternationalDeliberaliveAssemblyofGongXian’sTechniqueInArt:DiscussionAboutGongXian’sSkillsInChineseInkAndWater王伯敏
龚贤绘画美学思想周积寅
龚贤与髡残张子宁
论“金陵八家”构成原因及有关问题陈传席
龚贤三题黄涌泉
龚贤年谱林树中
龚贤现存画目王凤珠
论河姆渡原始艺术的美学特征——兼论中国绘画南北差异之起源康育义
《瘗鹤铭》书者及时代再论刘建国
中国新石器时代海洋文化体系中不同文化圈之形成与交融谷建祥,贺云翱
良渚文化的影响与古史传说纪仲庆
部族和良渚文化陆建方
香港史前文化白尔德,李秀国
初论运河文化梁白泉
浙江古代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徐吉军
近代宁波社会文化的扭曲和唤起洪永珊
试论滨海地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邢鹿
“中国滨海地区古代文化学术讨论会”总结报告纪仲庆
简论历史人物传记写作方法欧炀
湖熟文化与江西万年类型文化——谈吴越文化李家和,杨巨源,刘诗中
对“湖熟文化”几个问题的再认识肖梦龙
关于《宜侯矢簋》铭文的几点看法曹锦炎
论西汉东、南两越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杨琮
东瓯国疆域北界考徐三见
江、浙地区的早期玻璃器和先秦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姚勤德
日本吉野ケ里和中国江南文化安志敏
拘那罗陀与泉州方拥
唐宋时期的海州与海上“陶瓷之路”刘洪石
古代连云港地区的对朝交通——海上丝路的东延李洪甫
郑和下西洋原始契机论张晓旭
美国俗文化协会的国际化雷·B·布朗,章智源
关于妈祖研究的几个问题郭庆文
泉州地区水神崇拜管见朱亚仁
潮州音乐探源许崇群
潮州工夫茶之艺术观陈香白
海乡风俗浅探郭泮溪
海南岛古代黎、苗建筑的初步研究黄敬刚
苏北史前遗址的分布与海岸线变迁吴建民
太湖~宁绍平原新石器文化遗址分布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徐建春,郑升
江苏吴江县龙南遗址孢粉组合与先民生活环境的初步研究萧家仪
夏商时代至唐以前江苏海岸线的变迁贺云翱
系统科学思想与中国考古学研究裴安平
考古学对象与分类的重新考察张爱冰
宁波沿海地区原始文化初探林士民
论古海州湾文化圈刘凤桂
行业文化与专业博物馆明鸿本
略论江浙地区史前文化的埋葬习俗陈国庆
略谈吉家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徐治亚
青墩出上麋鹿角上刻划纹之文化涵义探析徐冬昌
溧水神仙洞一万年前陶片的发现及其意义葛治功
张家港市文物分布及特点易剑刚
张家港市——原始滨海文化交流的渡口缪自强,钱公麟
张家港市许庄新石器遗址王德庆
“湖熟文化命名3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召开钟民
关于“湖熟文化”命名问题王世民
关于“湖熟文化”的三点看法张长寿
湖熟文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李伯谦
略谈“湖熟文化”研究的定量分析和“先吴文化”称谓问题刘绪
略论宁镇地区青铜文化序列邹厚本
论宁镇地区古文化之演进谷建祥
对湖熟文化正名、分期及其他林华东
湖熟文化族属研究林留根,施玉平
关于湖熟文化研究中的两个问题杨宝成
湖熟文化的分期与土墩墓的年代问题王恩田
湖熟文化与土墩墓关系试析华国荣
试论滁河流域的周代文化宋建
简论湖熟文化的多元性陈丽华
丹徒断山墩遗址发掘纪要邹厚本,宋建,吴绵吉
湖熟文化与湖熟镇张正祥
首届中国环境考古学学术讨论会纪要李民昌
古瓷新探李刚
同安窑系青瓷的初步研究林忠干,张文崟
中国瓷器的花卉图案里贾纳·克拉尔,孙咏洁
常熟唐人墓志概述吴慧虞
五代前后江南儒道释文化融合的例证龚平
隋代台湾人口迁移福建考林蔚文
试论“盐铁塘”在早期历史时期的作用路希羔
施琅出师台湾地点及泰请敕封妈祖之史实孙英龙
上海浦东老宝山城非浦西宝山县城前身考章采烈
滨海地区博物馆的特色与任务龚洁
何光岳《楚源流史》评述傅朗云,杨旸,戈锋
学说以救时为贵陈立夫
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陈大络
龚贤艺术研究座谈会在南博召开鲁力
国际百越文化学术讨论会在杭召开叶丁
日本考古学家来连云港市博物馆参观座谈刘洪
《赣榆发现朐臣铜锅》读后曹锦炎
博物馆事业发展需要培育行业咨询力量陆建松;
从“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上)单霁翔;
关于文物保护单位“两线”划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束有春;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中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和分级王涛;
江苏淮安楚州区河下遗址龙泉窑瓷片堆积坑发掘简报杭涛;陈锦惠;张弛;邱军强;霍华;韩建立;郝明华;吕昕人;韩祥;
江苏淮安楚州区河下遗址龙泉窑堆积瓷片研究霍华;陈锦惠;郝明华;韩建立;
清宫旧藏明代龙泉窑青瓷概论黄卫文;
明代宦官杨庆墓的考古发掘与初步认识邵磊;
江宁区博物馆藏明陈瑄家族墓志考杨李兵;
论台湾高山地区的史前聚落——以曲冰遗址为例陈仲玉;
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玉耳珰初探费玲伢;
古代辫发小考朱笛;
博物馆与公众龚良;蔡琴;
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对接融合——美国老史德桥村博物馆的实践吴相利;
《东南文化》订阅启事
叙事学视角下博物馆的媒介优势刘佳莹;
论汉代画像石的装饰图案设计郑立君;
徐州汉画像石与中国戏曲赵咏维;
国外磨制石斧石锛研究述评黄建秋;
佛教雕塑背光图像的象征意义封钰;韦妹华;
南京博物院藏民国文献述略奚可桢;
日文提要黄建秋;
韩文提要尹恩子;
关于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一些意见——在“2009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上的发言张忠培;
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杜金鹏;
大运河作为文化线路的认识与分析陈怡;
隋唐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特点及保护方式初探——以安徽段大运河为例王晶;
江苏张家港市东山村遗址崧泽文化聚落发掘的重要收获顾筼;
马鞍山采石河流域区域系统调查初步报告张居中;杨玉璋;蓝万里;范方芳;汪吉吉;王娟;来茵;王乐天;夏冬青;江泽云;洛伊德;佘玲珠;戴玮;栗中斌;江晨;代诗宝;袁春荣;苗杰;王立新;
上海松江区广富林遗址良渚时期人骨微量元素的初步研究张全超;;翟杨;
江苏江都大桥窖藏青铜器夏根林;
苏州林屋洞出土道教遗物程义;姚晨辰;严建蔚;
舒城九里墩春秋墓的年代与族属析论徐少华;
江苏张家港市黄泗浦遗址的发掘顾筼;
越国贵族墓葬制葬俗初步研究陈元甫;
征稿启事
东晋宣城内史桓彝墓考辨杨恩玉;
南京滨江开发区吴墓出土“建衡元年”买地券补释张学锋;
六朝文化研究续议李良芳;胡阿祥;
宁杭城际铁路江苏段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顾筼;
从海上交通看中国与百济的关系周裕兴;
古物李济;
关于博物馆学研究对象的思考刘毅;
“湖熟文化”命名50周年暨纪念尹焕章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田名利;
上海世博会与工业遗产博物馆吕建昌;邱捷;
博物馆与青少年教育毛颖;
论岩画阐释中的多元视界杨超;
象数符号与上古岩画中的网格图案初探仲几吉;
略论中国山水画理论体系之嬗变李俊;
宋代绘画中的穷款、隐款现象研究李永强;
一个正在形成的考古学分支——读《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增订版)》李栋;
让文化景观遗产融入美好生活龚良;
中国文化景观的申遗策略初探陈同滨;
从遗产中的“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侯卫东;
六朝都城佛寺和佛塔的初步研究贺云翱;
南京麒麟铺石兽墓主问题研究补正杨晓春;
走马楼吴简所见“私学”考邓玮光;
《瘗鹤铭》金山本考识潘美云;
试谈南朝墓葬中的佛教因素韦正;
漫谈历史时期考古学的方法——从安阳西高穴汉魏大墓的墓主推定说开去许永杰;
江苏句容春城南朝宋元嘉十六年墓肖梦龙;刘丽文;陈世华;王克飞;毕蓉;霍强;文茂秀;何汉生;翟中华;
福建泉州南安丰州发现两座六朝墓陈建中;范佳平;吕睿;蔡珊;谌礼刚;赵兰玉;黄伟;
也谈北洞山西汉楚王墓的墓主和时代刘照建;边策;
孙吴佛教流传考屈大成;
数字水印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宗旸;
《南京百科全书》的编纂特点、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兼论地区百科全书的编纂及价值庄小军;邓攀;
“学术期刊·博物馆·文化遗产”论坛暨《东南文化》创刊25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纪要本刊编辑部;王霞;
《龙舟大神宝像图》考高文杰;
第一座外国名人纪念馆——崔致远纪念馆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董学芳;
教育服务多元发展——周功鑫院长专访周功鑫;龚良;
中图分类号:U695.1+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哈萨克族文化在地域环境和历史的作用下成为了本土独特的文化景观,这些文化景观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部分。虽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内地城市比较低,交通不便,旅游基础实施不够完善但民族人文旅游资源对于追求异地风味、异国情调的国内外游客非常有吸引力。积极开发和利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这些旅游资源, 必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重要竞争手段,但民族旅游本身是一把双刃剑。促进民族旅游为目的对民族文化开发同时必定给民族文化保护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因此正确利用国内旅游资源已变成当今国内外旅游开发的重要课题。
2.那拉提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那拉提生态旅游区位于伊犁河谷东端,有三面环山,山清水秀,环境优雅,植被丰富的自然景观。这里居住着善良、豪放、好客、勤劳、能歌善舞、热爱生活、崇尚和谐的的哈萨克族。别有一番的哈萨克族民居造型、特有的哈萨克族文化和习俗等构筑了哈萨克族文化的强劲吸引力。哈萨克族文化景观与那拉提美丽自然景观相互映衬,丰富了那拉提生态旅游区的观赏价值。目前,为了方便游客了解哈萨克族草原文化景观,景区建设了反映哈萨克族历史、文化、民俗的综合性旅游景区伊犁草原部落和哈萨克第一村等民族旅游项目。那拉提生态民族旅游给游客所展示的是在辽阔自然环境中游牧民族从旧石器时代到现在的漫长岁月中依靠艰辛劳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的独特的游牧文化。
3.那拉提生态旅游区民族旅游开发对本土哈萨克民族文化的影响
由于生态旅游开发的快速发展,那拉提已经国际化,在学习和了解哈萨克民族文化的同时,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带来了新鲜的文化充斥了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在这种情况下,民族旅游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哈萨克族文化特别的需要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3.1. 那拉提生态旅游区民族旅游开发对本土哈萨克民族文化的正面影响
一、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旅游开发通过给本地哈萨克族居民提供许多就业机会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农牧民旅游致富的目的,哈萨克族族文化被商品化同时也增强了本土哈萨克族的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使哈萨克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实现当地的现代化。
二、促进跨文化的交流与文化传播
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通过旅游参观体验,学习和了解到了当地哈萨克族的民族文化,同时当地哈萨克族居民也在接触游客的时候接触了解不同的文化。这使得哈萨克族文化得到传播和交流,增强感情,消除偏见。
三、有助于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能增强本土哈萨克族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骄傲感还有民族文化保护意识。 通过旅游使游客了解到当地民族文化遗产的精髓,能激发游客对本土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同时民族旅的发展使当地政府有一定的工作规范和收益因此能增强政府的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四、使哈萨克族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旅游业的发展让世界人知道了哈萨克族文化,也加快了它与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速度。游客购买和消费文化产品的同时观念上也接受了一些文化观念,这会扩大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使一些不被外界所了解的民族文化显现在世界人面前,让民族文化有了新的价值,同时让一些面临灭绝的民族文化有了新的生存的机会。
3.2. 那拉提生态旅游区民族旅游开发对本土哈萨克民族文化的负面影响
一、过度商业化扭曲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真实内涵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哈萨克族文化景观正在逐渐被商品化,失去传统的方式,为了迎合旅游者兴趣,而特意的修改和展示。例如在展示哈萨克族文化的时候由于时间短暂没有充分的表现好文化深层的意思,使游客对哈萨克民族文化产生了一定的误解。还有因为当地老人汉语水平不高,很多时候导游都是年轻人或者别的民族,他们对哈萨克族文化了解有限,讲解过程中造成对文化的误解。此外,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当地原本真实,独特的民族文化为商业气息所笼罩,为了满足大量的外来旅游者的购物需求,当地旅游商品开发变得混乱无序,产品雷同,制作粗糙,艺术感不强等问题,这些现象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形象和价值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还有本作用于人们精神生活的方面的不适合被开发的文化被开发、商品化,这将给当地民族文化带来极大的破坏。
二、外来文化对本土民族的价值观造成了冲击
还没开发那拉提生态旅游区时,哈萨克人的生活虽然不富足,但确是安居乐业、舒适自然的,哈萨克人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民风就是最好的体现。自从开发旅游后当地人开始接触外界形形的文化,人们的价值观改变了,消费观也改变了,过去热情好客的性格逐渐消失。年轻人的价值取向有所变化,只是一味的能向旅游者索取利润,而不是更好的推介那拉提美好的人文风景。原本哈萨克文化充满了浓厚的草原气息的这表现在他们对马所特有的感情上。但由于现代化的要求现在草原上年轻人都骑摩托车代替了骑马,以至于丢失了文化中的草原气息。
三、不合理开发破坏生态环境
在遥远的过去,哈萨克族的先民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共同关系,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了信仰,因此生态保护很早就是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内容了。然而,开发旅游后景区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大量的草场退化,游客使原本恬静的大自然变得嘈杂,草原失去了原本幽雅清绝的风姿,牛羊失去了丰茂的草场,同时当地游牧者放牧也受到限制影响到经济收入。作者就是哈萨克族,就出生在那拉提大草原,从小就在那拉提大草原玩耍着长大的,但目前想回去找点回忆就很难了,过去无束缚的玩耍的大草原要么被圈起来,说要收费不让你进去失去了过去的自由。
综上所述,随着旅游的全球化,民族文化的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急于脱贫致富,旅游开发商只追求短期经济利益,民族旅游的过度开发,文化被舞台化、商品化、庸俗化。但总的来说,文化的价值是在开发、保护、传播及其与主流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得到体现的,对哈萨克民族的文化的开发带来的是它的繁荣而不是衰落,因此,那拉提生态旅游区民族旅游的开发应该在正确的理念引导下,最终找到适合的途径,达到民族旅游开发与哈萨克族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贺喜焱,民族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土族婚礼文化的例子东南大学出版社.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
[2]孙天胜、李永乐。关注民族旅游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中国民族。2006年第9期。
[3] 杜艳. 那拉提草原民俗旅游地生命周期及影响因素研究.硕士论文
[4] 谷妍张丽,辽宁满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中国地名
[5] 明伟。哈萨克族的文化特色,中国民族教育,2007.
关键词:维吾尔数字故事;故事地图;民俗地图志
1.前言
《维吾尔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志》的“故事民俗地图志”,指的不是过往的故事类型学的讨论,也不是以编绘地图为主,而是讨论编绘故事地图中的民俗学难题,特别是空间信息和空间意义的问题,还要补充地图学和数字化的缺项。所谓空间概念,就民俗学而言,除了业内常说的地方性特征,还包括区域地理范围内的大量历史地理景观,这是过去很少进行民俗学研究的。特别是那些“会说故事”的景观实体,不少已转化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强烈地吸引着现代人。随着全球化对时间节奏的压榨,时间逐渐失去了人文意义,故事的流失或保护也在空间中实现,于是参观遗产地、现场听故事,成为一种趋势。这让现代人可以从空间中召唤时间,可以记忆和反思历史文明。此外,在一个生活方式现代化的时代,慢悠悠的民俗消失很快,但被数字化也快。上网站,查地图、看民俗,渐成习尚。近年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都在花大力气资助遗产地,使这种空间携带时间的民俗传承呈现得十分明显。据此种种,这本《维吾尔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志建立构想》,希望能在专业研究领域中迈出新的想法,也希望能社会应用上有所作为。
2.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状况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国进行了几次的认真评估以后,人们惊奇的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更严峻的形式。保护和研究方面付出的既然很多。全球化节奏的不断增加,超级大国的文化侵略,国际标准化的推广,持续不断地物理冲突大部分以处在消失的边缘,生存环境及其脆弱,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毁坏,消亡。各种灾难,地震,都对传统文化构成严重的威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历史的遗存,具有相当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是研究古代人类文明发展的珍贵材料各国相互了解文化的最好的文化的接触和文化交流的手段。随着这方面需求的加强,面向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的专门信息研究,已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在国外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志建立研究比较早,最早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来自于对图书,档案的数字化工作。美国从1990年开始的“美国记忆”,而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代表了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普遍进行,距今只有20年。目前国内就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程也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比如国内各种数字博物馆包括南京博物馆的数字化,山东大学考古数字博物馆还有“故事民俗地图志”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民俗文献史纲要及其数字化管理系统”中的“民俗地理志”子课题,与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数字故事博物馆”项目同步进行。为更好践行18大会议精神,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确保新疆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各项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新疆民俗文化的研究现状,特制定2013年度本中心招标了重点课题项目为“维吾尔族民间故事数字记录与整理”。但维吾尔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志建立研究是一个空隙。
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保存、展示与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包括了丰富的数字化资料库,同时利用地图,动画,器物图像,视频,声音,并具有高度亲和力的用户界面,也开启一个跨越学科,跨越实体机构合作的模式,促进国际间资源整合与技术交流。
3.维吾尔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志建立研究的意义
维吾尔民间故事同维吾尔人民的古代神话传说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创造的正,反面形象是实现社会各个阶层,集团的典型代表。维吾尔民间故事具有丰富和深刻的内容但随着全球化对时间的压榨维吾尔民间故事,时间逐渐失去了人们对民间故事的重视,在家孩子们很少听故事。就这种状况提醒我们建立一个完整的民间故事数据库,把它由地图来显示。新疆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从文化建设的宏观层面上说维吾尔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和相关研究成果的起步,主要有以下意义:它可以是维吾尔族人民自的自己的民俗文化传承走上一个快速的轨道,弘扬和传承维吾尔族民间故事丰富内容,是实现资源资源共建共享的必然要求,维吾尔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志建设,充分体现对维吾尔民间故事文化的尊重和保护。也为新疆悠久的地理历史文化景观遗产的产业设计提供了民俗学的基础信息和综合性的学术支撑。
维吾尔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志建立的研究是文理科交叉研究补充民俗学理论与方法,在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上,主要有以下几点。
丰富维吾尔族民俗学理论与方法论。本研究的进行时民俗学与地理,计算机学的交叉研究,应用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地理学等交叉学科知识,应用计算机技术,在当代全球化和数字化背景下,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解决人文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民俗学研究中的地理环境因素分析和时空传承研究需要地理学的知识,在学术史方面,本研究为民俗学史拓展研究方法,为民俗学研究的一部分,提供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本项研究只是初步的但在民俗学史上,从地图学的角度,解决民俗学的方法问题,维空间民俗学和数字民俗学的研究打下基础。
建立数字地图民俗志研究模式。建立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应用于民俗学研究的模式。本研究还增加数字民俗学的新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应用民俗学。假如本研究在新疆民俗学上实现,就为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和研究方案。为研究成果的保存、再度研究和信息挖掘提供更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也为文理工学科交叉地人才培养,提供一种参考。
4.建立维吾尔民间故事数据库的具体构想
(一)加强领导,做好维吾尔民间故事数据库建设规划由于建设维吾尔民间故事文化特色数据库周期长,尤其是去新疆偏僻地区,深入农村地区调研,需要经费多,工作繁杂,又没有直接的建库经验。因此,加强领导,做好数据库的规划,是建好维吾尔民间故事数据库的关键。首先要成立维吾尔民间故事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领导小组,吸收维吾尔民间故事文化研究学者,研究生,博士生,和计算机专家为领导小组成员。其次应确定文献采集范围步骤、文献数字化的顺序、数据库软件选择等。再次应提早派人去已键民族特色文献数据库的高校图书馆学习,请建库专家来进行指导培训。
(二)维吾尔民间故事数据库内容及处理方法
建设维吾尔民间故事数据库基本理念是:
突出反映维吾尔文化的研究成果,反应维吾尔族的不同方言来讲述的民间故事,讲述者,民间故事的讲述状况,保护情况,遇到的困境突出办学特色,为教学课研服务。
维吾尔族文化特色数据库应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方面的内容:
1.物质文化主要包括:
(1)国内所有公开或不公开的刊物、报纸中刊载的有关维吾尔族文化研究的论文(包括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这部分资料要求全文数字化。
(2)维吾尔民间故事数据库性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如将维吾尔民间故事,讲述过程,讲述者的文化程度,故事的文化环境等制作成视频、图片、配以文字说明展示在数据库中。
(3)从事维吾尔民间故事研究的专家、学者的有关资料以图片和文字的方式展示。
(4)相关单位及其他网站有关维吾尔民间故事数据库研究的资料,将其收集、整理、合成不同格式的电子文档,分别归入数据库中不同的类目。
2.我参加的民俗基地非物质文化主要包括:
民间故事、民间达斯坦、民间音乐、舞蹈、手工艺、饮食文化、民间、民俗、游艺等内容,将那些没有文字记录的维吾尔文化遗产进行有序地普查,组织力量进行采集,以多媒体形式予以反应。
总之,就是维吾尔民间故事文化的方方面面,在特色数据库中得到全面、完整的展示,将维吾尔文化数据库建成中国维吾尔族的文化信息中心。建立一个维吾尔民间数据库是一个保护和传承维吾尔民间故事的很好的方法之一。就遵守“从民间收集,返回民间”的口号要运用民间故事资料用到民间数据库里面,同时还用在研究方面。
5.总结
(一)对民间故事进行记录是今天保护口头文化遗产由无形态转化为有形态的先决条件和手段。民间口头文学遗产只有通过记录转化为文本性、物质性、有形性、固化性的对象,才能成为静观的对象、分析的对象、研究的对象、储存的对象、传播的对象、传世的对象。民间故事的数字记录是研究民间故事的首要条件之一。
(二)数字记录成果将来通过数据库等多种手段返还给民间,增强民众尤其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对自己民族传统知识的了解和传承。
主要对民间流传的维吾尔族民间故事进行数字记录,并切总结数字记录经验撰写论文,同时选择库车县不同地区的民间故事进行数字记录,并且对故事讲述家的现存情况、当代民间故事的生存情况进行研究。
研究对象主要来自民间的一种原生态的数据。因此,应用人类学的宏观实地调查方式对维吾尔族的民间故事进行调查。同时,对其进行微观调查、总结与分析,记录其过程中经验教训。由于民间故事具有一种区域性特点,因此引用个案分析法对艺人及其讲述的故事进行个案记录。记录过程中使用摄录一体机,录音机、照相机等设备,搜集质量最好的视频、音频、图片第一手资料。这是一项规模和难度较大,工作过程比较复杂的课题,也是保存、阅览、检索、共享民间故事的基础。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很难用一种统一的方法来保护和传承。(作者单位:新疆大学)
参考文献:
[1]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董萍主.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志[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
[3]金辉,张彦锋.广西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建立构想.(1.广西体育科学研究所 南宁 530031 2.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 北京 100061),2011.
[4]买哈木提・艾沙.试论维吾尔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