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写雪的散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这三种教学模式从不同的角度训练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朗读有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增强对文章含蓄美和形象美的感染能力。品析是比较重要的教学环节,它不仅提高学生对词句的赏析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写作是提升环节,在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本文探究“朗读、品析、写作”这三个教学模式在“现代诗歌、童话故事、文言文”三种文体中运用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读、析、写”三个教学环节有主有次,根据课文教学目标的不同,选择教学的侧重点就不同,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上也就不同。常规教学的时间安排是:朗读10分钟,品析15分钟,写作15分钟,其他5分钟。有时根据不同的课文和教学目标,会适当地改变这三个教学环节的时间。三种文体的范例课文童话《烛》、现代诗歌《秋》、文言文《小石潭记》中“读、析、写”三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上分别是10分钟、15分钟、15分钟;5分钟、20分钟、15分钟;5分钟、15分钟、20分钟。
下面以这三种文体的教学案例来谈一谈“读、析、写”三个教学模式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童话――《烛》教学案例
教学主要过程
环节一:读
1.读出童话味
2.读出情感来
画出下面的句子并分析用什么样的情感去读。
“这种生活一定很可爱!”(第3段)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副样儿,我肯定再也没有机会看见它了!”(第9段)
......
3.牛油烛的情感变化
羡慕―遗憾―伤感―快乐―自豪(以词语所体现出的情感读出情感的变化。)
环节二:析
1.牛油烛自我价值认识的变化(价值观的变化)
问题:
(1)起初和最后的价值观是怎样的?
(2)价值观是怎样一步步发生变化的呢?
(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2.悟出道理
环节三:写
1.写一段童话故事。
要求:衔接第25段,以“蜡烛”的口吻来回答牛油烛的疑问。
2.教师作品(范例)
在朗读的教学环节中,通过教师范读、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全班赛读等方式,让学生体会“牛油烛”的情感变化。朗读环节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口语表达能力,也有助于分析文章中的内容,为下一个教学环节“析”做了铺垫。
在品析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两个问题来分析“牛油烛”思想的变化,进而体会童话故事带给人们的启示(道理)。这也是学习童话故事的宗旨所在。
写作环节是一个续写练习,根据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理解,以童话的语言续写作者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的内容。
现代诗歌――《秋天》教学案例
教学主要过程
环节一: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教师配乐有感情地范读诗歌。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的朗读,一边想象秋天画面。并且注意老师朗读诗歌的节奏和语气。
环节二:析
1.呈现的画面中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
2.为一幅幅画面取上一个美丽的名字。
3.找出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好在哪儿?
环节三:写
描绘秋天
1.续写两个句子,完成小诗。
一个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一个说,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一个说, 。
一个说, 。
秋天说,其实我就在你们的心里。
2.模仿《秋天》写几行小诗。
在这首小诗中,教师朗读,让学生把听到的声音语言变成头脑中的画面,这实际上是一种运用想象的思维训练。前面,通过学生朗读,学生已初步感知了诗歌的语言内容;现在听老师范读时,要求他们依据声音语言,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想象出画面、场景等等。这种思维训练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着力点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非常重要。
品析的教学环节中,通过对诗歌的理解来展开丰富的想象,并在描绘这一幅画面的同时赏析诗中的重点语句,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作练习是以仿写的形式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词性、短语结构、意境特点等来进行想象式的仿写创作。
文言文――《小石潭记》教学案例
教学主要过程
环节一:读
找出并朗读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高兴、快乐)
2.“似与游者相乐。”(高兴、快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忧伤、凄凉)
环节二:析
作者见到小石潭这美好的景物先乐后忧,怎样体会这一乐一忧的情感变化?
乐是忧的另一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政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环节三:写
运用借景抒情写作手法,写一段写景文言散文。
提示:
1.乐景衬乐情
2.哀景衬哀情
3.可写山、水、树、石、鸟、鱼等等。
在朗读训练时,多给孩子一些个体朗读的机会,既能展示出个人朗读中的优劣之处,借以正音、识词、断句,又能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师的课堂评价要具有发展性,不能简单重复或只做出判断,学生读错了,可以纠正,学生读对了,可以强调,这些评价均能起到点评知识点、巩固教学目标的作用。
品析要在先理解文言语句的基础上进行,注重语句的翻译和理解,然后再根据重要的语句,把握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秋天来了,树叶黄了。果树们结出了自己的果实。田野里的稻子都累弯了腰,红红的高粱涨红了脸,玉米像一个个金娃娃。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农民在田地里快乐的劳动,收获着自己的幸福。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三年级写作文秋天的图画600字,供大家学习。
小学三年级写作文秋天的图画600字1盼着,盼着,黄色来了,秋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是喜洋洋的样子。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高粱红着脸笑弯了腰,玉米撑着红缨伞呵护着快要成熟的金黄的孩子,谷子举着齐刷刷。沉甸甸绵羊尾巴似的谷穗欢迎你。大豆也摇响了金铃。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五彩缤纷的颜色。
桃树,枣树,苹果树,梨树,葡萄,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结满了香甜的果实。我的家乡在农村,有一望无际的田野,连绵起伏的山峦。秋天一到,满山遍野异彩纷呈,比传说中的仙境更美丽。看!山上,满山像一个大果园,栽着各种各样的果树,使人一看就”口水直流三千尺“。葡萄紫中带亮,圆润可爱,像一串紫色的明珠。
圆润的葡萄,脸红的苹果,金灿灿的鸭梨,火海般柿子和玛瑙似的山楂,会让你感到目不暇接。我最喜欢的就是那棵橘子树,你看,黄澄澄的橘子你挤我碰,争着要我去摘呢!我摘下一个,剥开它的皮,谁知一不秋天,一些鲜艳的花儿枯萎了,凋谢小心橘子汁被挤了出来,喷得我满脸都是,”你这顽皮的家伙,我非一口把你吃了!“于是我狼吞虎咽地把橘子肉全塞进嘴里,味道甜甜的,真好吃。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世界上有许多绘炙人口的名句是赞美春的,可是有谁知道秋的美。
但却迎着灿烂的阳光盛开怒放。有黄色的,有白色的,有紫色的,有的像龙飞,有的像烟火,还有的像美丽的蝴蝶,在微风中亭亭玉立,五彩缤纷。虽然树叶枯黄了,但松柏却依然那么苍翠。漫山的枫叶红了,红得像晚霞,好像是在向寒秋挑战,果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使人们无法出去干活。屋檐边,雨水哗哗的向下淌着。使树叶发亮,小草青可映人。傍晚时,开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温馨的夜。
稻田,从一片黄灿灿的田里飘出一阵阵芳香。颗粒饱满的稻穗,压得稻杆直不起腰来,好像是在感谢大地养育之恩。
我爱我家乡成熟的秋色,不仅因为山上的美景和田野里的生机,更因为它是养育我的地方。
我爱故乡,更爱故乡的秋天!
小学三年级写作文秋天的图画600字2人们总是认为秋天是严寒的象征。一年之季在于春,看来,春天是最美好的。但在我看来,秋天才是最美丽的。
时光不停的向前走去,天气渐渐凉爽起来,吵人的蝉鸣声被秋风吹走了,代替它的是蟋蟀来到了夜晚的草丛中鸣叫。秋天带来了金黄迈着轻盈的步子,来到我们大家的中间。
秋天,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丰收,却又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凄惨,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迷人景色。亦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萧瑟。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伤。更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旷达。
秋天,山上的林间小道,哪一处都是那么的美,那么的迷人,那么的让人移不开眼。仰望重重叠叠的山上一片一片的金黄,那一片片黄色的树叶一片片落下来,像飞舞的蝴蝶,随风飘扬,随风摆动,落在树下,那一片一片的秋叶,组织成了一片金黄色的地毯,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山上蜿蜒的石阶隐约出现,像一条蜿蜒的巨龙。天还是那么的蓝,几朵白云飘飘悠悠的和地面的金黄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秋天是个丰收的好季节,好时光。农民伯伯们提着竹筐上山去摘水果。秋姑娘来了,点缀着世界的万物生灵。一切的叶子都成了金黄色了,跑近点,大片大片矮小的植物红的似火,中间还点缀的小白菊,这样一来,红白相间,看上去像一个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一个大花罗,蜜蜂也在中间凑热闹。
一阵阵秋风吹过,带来一丝丝的凉意,空气还是那么清新,并没有因为是下午而变得干燥。这风使我心旷神怡,精神放松了,疲惫的身上抖擞一下,又挺立起来。秋风如同一支神奇的画笔,给树叶涂上了一层金黄金黄的颜色,绘成了一幅五彩的山水画。秋风带来了清脆的鸟叫,优美而动听,秋天把人们的忧愁全都带走,秋天,使水果成熟,秋天带来了欢乐,秋天给人孩子们无限快乐。秋的金黄,给大自然增加了一份成熟的颜色。
秋天像金色的老人迈着蹒跚的步子而来,农田里金灿灿的一片;累累硕果压弯枝头,像一个孩子沉浸在幸福中笑;睛空上方的大雁冲上云霄,正暗示了明年又有一个好的收成。
秋天迷人的景色,使我更加难忘。
小学三年级写作文秋天的图画600字3一眨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来了,树叶黄了,纷纷扬扬地落了下来。我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她用袖子拂去夏日的炎热,却将沉甸甸的果实,奉献给人类。
秋风悄声无息地来了,她舒缓了强烈的阳光,催熟了田野的粮食,吹醒了沉睡的花苞,吹凉了人们内心的急躁。她干完这些活后悄悄地走了,正如她悄悄地来不带走一丝凉意。
秋雨悄悄地来了,她滋润了干涸的河水,滋润了冒烟的田野,滋润了田野里的果实,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悄悄地,那绵绵的秋雨走了,正如她悄悄地来,不带走一滴凉水。
秋天的太阳在几场秋雨后悄悄的来了,她照暖了半开的花,照干了地上的积水,照暖了那瑟瑟发抖的粮食,照亮了人们黑暗的心灵。过了一会儿她走了,正如她悄悄地来,不带走一片云彩。
秋天来了,、桂花、芙蓉花又开了,那朵朵金黄橙红的桂花,在学校里爬了满树,那小巧的花儿,的也不过只是一个指甲盖那么大,那老桂花不说香飘十里,反正整个校园都沉浸在桂花香里。虽然不是很香,但外表可比桂花漂亮多了,那细长的花瓣,大都是金黄色的,颇像天空中炸开的五彩缤纷的烟花。芙蓉花最傲慢,一天到晚穿着一件粉红色的裙子,把头抬着高高的,那明明就是皇宫里的小公主嘛。
秋天争气的果实也上场了,一个个饱满新鲜,皮上还挂着几颗水滴,剥开果实,溅出滴滴果汁。那水盈盈的果实咬下一口,一股甘甜的滋味涌上心头。那果园里花花绿绿的果实高挂枝头,老远就闻到一股果实的芳香。田野里,庄稼早已成熟,小麦、高粱、水稻,一筐又是一筐,引得蝴蝶在庄稼上面飞来飞去。
秋天来了,动物们也不闲着,因为不久,冬天就要来了,如果现在不准备粮食,那冬天,岂不是要饿死。一只松鼠在树上爬上爬下,寻找食物,他们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从另一棵树再跳向远方。一会儿他们又回来了,只是手里捧了一堆坚果,一边走一边敲,到窝里,只剩下一半。几只胖乎乎的大熊在家边走来走去,寻找蜂蜜,其中两只大熊回来了,一手拿着一个蜂窝准备过冬啦。
一群小朋友正在秋游,他们穿的服装一致,步履一致,手里拿着零售,一边走路一边聊天,不亦乐乎。
看到美丽的秋天,我的心情非常自豪,这就是我们祖国的秋天,家乡的秋天,我为有着如此美好河山的祖国而骄傲。
我爱秋天,我爱祖国。
小学三年级写作文秋天的图画600字4秋天是一个浪漫的季节。这是一个充满遐想的季节。凉风慢慢地吹着树叶,叮当作响。当你有空的时候,你可以仔细听。似乎你也能听到快乐的笑声。树上的叶子不再是一片绿色,而是一幅非常层次分明的黄绿相间的景象,给人既有怀旧之情,又有想和善的感觉。
秋天的早晨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刺骨的寒风无情地跑进了领口和袖子。当风中夹杂着一些新鲜树叶的味道时,会给人一种希望的感觉。虽然天空仍然灰蒙蒙的,你仍然可以看到远处一片淡淡的红色。虽然红色与灰暗的天空相比显得如此渺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不断地向四周扩展,充满了生机。渴望向世界证明它的存在的热情使它毫无畏惧地前进。这种红色让人从心底感受到一种强烈而发自内心的喜悦。
秋天的中午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炎热的阳光可以和夏天的阳光媲美。它毫无保留地给世界带来光和热。它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它是百倍自信,永不放弃,它挑战自我,在困难面前奋进。这是最有活力的时候,它使玻璃反射出黄色,地面是黄色的,人的脸是黄色的,一切都是成功的颜色。它想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观。虽然有时一层层的白云会掩盖它的光辉,让一切平静下来,但它不愿意落后。面对挫折,它是乐观的,从不气馁。很快,它的光将穿过云层,穿过宇宙,到达地球。
秋天的午后是一天中最神秘的时刻,虽然太阳已经很弱了,但它还是想把它最后的光芒留给世界,那种毫无保留的奉献是多么可贵。天空已经灰蒙蒙的,但遥远的西边还有一片红色,那是一种执着与奉献的美。在灰蒙蒙的天空中,它是如此耀眼耀眼。它指出了新力量的方向,完美地传递了最后一根棍子。
秋夜是一天中最悲伤的时候,天空一片漆黑,几颗不亮的星星无力地点缀在天空中,给人一种哭的冲动。风吹得更疯狂,有时还夹杂着一些水滴,秋雨拂过地面,细细的蜜雨在天空编织着一道灰色的帷幕。
“别哭,第二天早上太阳就要升起了!”
小学三年级写作文秋天的图画600字59月,迎着飒飒的秋风,我来到了繁荣的温哥华街头散步。
空中正飘着牛毛细雨,丝丝细雨使空气变得甜润。挤过嘈杂的人群,才发现这座小城是多么的拥挤,而一群正在雨中漫步的麻色小鸭却格外引人注目。
这群麻色小鸭在一只憨态可掬的鸭妈妈的带领下,也并不怎么拘束了。它们穿过大街小巷,嘴中还哼着一支支小曲儿——那是一种听了只会让人难受的饱嗝般的叫声。路人纷纷向小鸭子们投来诧异的目光。
越繁闹的地方,也是越容易出事的地方,走散、物品被盗就如家常便饭。六只小麻鸭只顾着欣赏风景,并没有留意脚下的路,这时,危险也便悄然而至……
大街真是热闹非凡,熙熙攘攘的人群络绎不绝得来往着,在这种繁华的大街上,街头的下水管道特别多。跟在鸭妈妈后面的小鸭子群中,有两三只特淘气,它们有时跳来跳去,有时左顾右盼,根本没有注意到脚下的.下水道,便一个个有节奏的跌了下去。
鸭妈妈此时还并不知晓她的孩子们遇到了危险,当她下意识地回头一瞥时,便心急火燎——几只小鸭不见了!鸭妈妈率领其余几只小麻鸭东奔西走、寻寻觅觅,终于在一下水道内找到了那几只不幸落水的小鸭。
“嘎嘎……”,小麻鸭拼命在水中扑腾着,还时不时向鸭妈妈发出求救。鸭妈妈虽然很着急,但她极力抑制住自己的情绪,沉思了一阵,她对声旁几只小麻鸭叫了几声,那声音仿佛在说:“孩子们,在这儿等我,别走开!”小麻鸭回叫了几声。
过了一会儿,鸭妈妈用嘴扯着巡警的裤脚来到了下水道旁,对巡警“嘎嘎”叫着,并用脚蹼使劲指了指下水道中的小麻鸭。巡警明白了她的意思,对身边围观的群众说:“她是请我们帮忙救出她的孩子啊!”在场的人都十分感动,连忙吩咐好心人去对面的渔具店拿了个大网兜,请巡警把即将耗力的小麻鸭从水中给捞了出来。
论文摘 要:本文试图由“学者散文”的两个要素,以及当今笼罩“学者散文”的特殊文化背景,来谈谈“学者散文”所面临的矛盾和危机。并基于当下关于学者散文的研究现状,做出一点不成熟的想象。
散文作为文学品类之一种,文学性是它最根本的特性,学者散文也不例外。然而,学者散文特别的创作主体与散文自身的文学性要求之间,存在着难解的矛盾。此外,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经济发展的转型,文学日益边缘化、市场化的态势愈发显著,学者散文也同样处在这一时代环境的笼罩之下,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考验。本文试着对学者散文自身存在的矛盾,以及面临的危机,以粗略的描述。
一、 学者与散文之间的天然矛盾
上世纪九十年代,“学者散文”的崛起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对“学者散文”的关注和研究,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也成为评论界的热点之一。众多学者对“学者散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最早的是台湾散文家余光中,他从创作主体以及其文化素养、文体类型、读者反映对“学者散文”进行了描述。后来有香港散文家梁锡华,大陆的学者钟友循,范培松,袁良骏,吴俊,喻大翔,洪子诚,韩国学者金惠俊,他们或关注创作主体,或关注散文文本,或是兼而有之,分别对“学者散文”做了描述,其中较突出的是喻大翔教授。喻教授认为:“所谓学者散文,主要指各门学科中专业学者创作的,具有现在思维特征、价值取向、理性精神、知识理想、心理内容等质素的,各种类型与问题风格的散文作品。”,这一概括从创作主体、文本、成就三个角度对学者散文进行了准确厘定,具有高屋建瓴的理论高度和深度。
有的学者散文家注重智慧、思想的输出或者启蒙、批判立场的表达,这样往往冲淡艺术审美的经营而使其散文成为知识的堆积或一味的说教。比如,余秋雨的一些散文(如《西湖梦》等),充满历史资料、考证证据、说理议论,从而带来其散文强烈的理性色彩。当然,这对表现作家文化选择的自觉是有意义的,但是却造成作品的过于沉重、呆板,缺乏作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的生动和柔软性,也会给读者一种好为人师的感觉。再比如余光中,他虽曾指出学者散文“当然也要经营知性与感性,更常出入于情理之间。……而是要捕捉情、理之间洋溢的那一份情趣或理趣。”,但他的所谓的知性散文《书斋书灾》、《和疝气》、《梵高的向日葵》等中,丝毫也见不到精致的结构,生动的意象与和谐的韵律;从散文作为文学之一种的本质要求出发,很难肯定它们是美好的作品。还有研究者认为,“周涛散文有理性过强,思想太密集,而难免使得构架粗疏空泛,寄托、附丽思想的底座(材料、具象)不够坚实有力。”这一说法也是相当中肯的。这种矛盾在现代学者散文家那里也是存在的,只是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总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给予合适的消解。比如鲁迅散文中赤诚的精神,林语堂散文中洋溢着的幽默,梁实秋散文优雅下面蕴藏的淡淡的苦味。近年有些学者散文家则追求散文的个性化、生命化、清淡化,这又导致散文缺乏思想和精神的底蕴。当然,这种结果可能是对于前一种情况的纠偏所导致的,却不如人意地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著名散文家柯灵这样说:“寸楮片纸,却是以熔冶感性的浓度,知性的密度,哲学的亮度,一卷在手,随兴浏览,如清风扑面,明月当头,良朋在座,灯火照人”。可见在散文家那里,好的散文也应该是融合了感性与知性的典范。然而,认识上的清醒和自觉与创作实践仍有距离,如何将正确的认识落实到实践中去,以实现学者散文文本的某种完满,是当今学者散文家和学者散文研究者共同面临的问题。
二、 大众化、商业化文化背景下学者散文的危机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转型,大众文化和商业主义席卷而来。从而使文化、文学以及知识分子在精神领域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动摇。在严峻的形式下,长期回避的利益问题以及相关的价值取舍,导致学者、知识分子的分化。有的学者、知识分子选择“下海”,有的选择趋时的亚文学写作,比如,广告文学,电影剧本,通俗小说等。有的人则表现出面对时代变迁的冷静和自觉,表示坚守知识分子的理想阵地,他们面对压力作出了相对的应对。“没有英雄、缺乏戏剧性、操正步、常规建设,这无疑都是散文时代的标志。在此背景下,学者散文当然地成为了九十年代散文的主流。戏剧理论家余秋雨的散文是学者散文的典型代表,他先后出版了《文化苦旅》(1992年)、《山居笔记》(1998年)、《霜冷长河》(1999年)等一批散文集,本本畅销海内外。著名的学者季羡林,他的《虎年抒怀》、《清塘荷韵》、《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等都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1999年又创作了《站在之墓前》。与季老相似的年长的学者散文家还有张中行、汪曾琪、董桥,画家吴冠中、黄永玉、韩美林等等,都在散文领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学者散文成就了客观的成绩,却也面临着种种问题甚至危机。散文评论家韩小蕙曾撰文惊呼:“散文变成了什么?”,“散文怎么离文学越来越远”,并指出当时散文存在的种种弊处:把散文写成论说文;把随笔写成思想提纲;大文化散文变成了百宝箱;更有一类以功利为目的的散文等等。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雷达也这样说:“散文过多地承载文化,压制了文学的灵性,使散文特性正在丧失,严格上说,有些学者散文不是散文。”这一后果不能说和学者本身无关,更不能说和整个时代环境无关,它恰恰说明了学者在时代环境下的选择以及坚持(操守)。
然而总有人面对文学、学术的商业化表示俨然新潮的肯定,他们认为学者以及学者散文无论如何都是新的文化消费中的因素,这好像是给学者和学者散文定命。岂不视这如今文化的严峻形式,以及这背景下面一切的遭遇: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消费性是指向利润和官能享受的,学者散文必将在他们面前丧失掉最后一点可能。学者散文的读者渐渐窄化,学者的审美能力渐渐退化,学者散文家渐渐分化,大部分人将举着文化的大旗,做起商人的经营了。
三、结语
相信不管是学者与散文的天然矛盾,还是当代文化背景下学者散文的危机性遭遇,学者散文的过去是辉煌的,未来是向前进的。我们关于学者散文的研究和建设存在着无限的空间,记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末尾有人这样讲:“难道我们不该把学者散文当作一个独立的散文品种来研究?难道我们不该有一部学者散文史?不该有一部或几部学者散文选集?”,这个想像似的无疑而问,在今天得到了回应,学者散文的研究上已经有不少可观的成果。然而,散文领域的研究——也许是因为其体裁的特别——向来不是那么热闹,因此其建设的步伐依旧蹒跚。
当然学者散文的研究,不仅仅止于关于它的概念的厘定,文本的解读,生命的关照,更应该是一种踏踏实实的建设。从古到今,从大陆到港、澳、台,从华文世界到整个地球,学者散文有它自己的历史和国度,在巨大的时空下恢复它零碎而又模糊的面影,需要更多智慧而且执着的建设者。
注释:
① 董正宇:《也说“学者散文”》,《理论与创作》2003,1。
② 喻大翔:《现代中文散文十五讲》,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3。
③ 余树森,陈旭光:《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④ 陈建晖:《论九十年代的中国散文现象》,《文艺评论》1985年第2期。
【关键词】作文; 三步法; 提高写作能力
作文三步法理论的提出,给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给老师与学生都带来了福音,的确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变革,这一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构建人类作文能力结构,并形成一种新型的构思严密、自成一体的作文教学体系,值得我们这些在作文教学上探究、摸索的人借鉴并加以提炼,使之运用于我们鲜活的课堂。
毛继东教授推出的作文三步法理论,在不经意间已然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行列中激起了轩然大波,我们好些语文教师都想把其要义掌握,都想从传统的作文教学困惑中挣脱出来。寻求到最佳的教学方法,三步法的到来,给我们这些在实际中不断摸索、琢磨的从教者带来了莫大的福音,从它的几个步骤中:理论训练、操作训练、成形训练中去引领学生训练。
我们虽然才开始接触作文三步法理论,但也深刻知道,它从人类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入手,调动学生感官感觉事物的原理,在语文教学的课文学习中同样加以联系、运用。在使学生理解、体会课文内涵的同时,也能领悟到作者的写作技巧,使语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互交融在一起,最终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服务。作文三步法帮助学生摆脱旧的作文教学体系的束缚,建立起调动感官来感受人、事、物的全新的作文观念。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从而彻底解除学生的作文障碍,使学生能从以前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无情可抒的局面中解脱出来,变得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真正远离了假话、空话、套话、大话,真正还给了孩子们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灵魂!
在不太漫长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很清楚知道,传统的作文教学首先是注重字、词、句、语言教学和主题思想教学,要求学生在背诵、积累、记忆和仿写的基础上再创作,写出的文章即使看上去很华丽,都是纯粹的文字与词藻堆砌的,纯粹的好词好句拼凑的,没有真实感,没多少活力与学生灵魂体现。这样就必然导致学生的感觉器官、思维及真情实感都受到了严重局限,写文章时总是没什么可以写的,就是记流水账的形式,导致不生动活泼,没能引起读者去多读,觉得没趣味,以致写出的都是假话、套话。而作文三步法不仅调动了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起了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这一理论,同时把作文教学和语文教学紧密地联系起来,对于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毛教授推出的作文三步法理论恰恰弥补了传统模式作文教学的弊端,它能够让学生调动全部感官对人、事、物进行全方位(全面)的来感受,还加以换时、换位、换情来感知。使学生对身边熟知的事物全面感知,并在此基础上写作,就能做到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有情可抒发了,真实的把感知到的运用真情去真实记录下来,达到感知到的与写出来的是一体的,读起来朗朗上口,生动具体,充满儿童的天真有趣,也正是三步法对现实作文教学带来好处的真实体现。
关键词:高职应用文;教学改革;阶段演变
应用文写作是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通过对常用性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训练,教会学生掌握常用性应用文的特点、格式和基本写法,以满足当前企业对高职人才语文能力的需求。因此,应用文写作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具有的一种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我院自升高职以来,高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安排以应用文写作为主,笔者在探索应用文写作教法上也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
一、理论教学为主导阶段
这一时期是高职院校语文教师探索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的初级阶段,大多延续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导,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形式,教学内容的推进采用“蜻蜓点水式”教学。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受限于教材和学时,教学“缩手缩脚”
一方面,这一时期所使用的教材体例模式主要是“应用文种类-概念、特点-注意事项-例文-练习”,教师就根据这一体例模式开展教学,结果高职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主动性都没有得到发挥,导致了写作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教师与学生脱节。另一方面,教材内容涵盖了五六十种不同文种,常用的文种也有20多种,而开设的课时为30-36学时,要想在这么短的学时里学会这么多文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教师只能“满堂灌理论”,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只能是初步掌握结构和基本写法即可,至于“会不会写、怎么写、写什么”在短暂的课时中无法讲清、讲透,其结果变成了“走马观花式”“囫囵吞枣式”的教学。
2.受限于教师的专业“不对口”,缺乏实践经验
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均来自汉语言文学专业或相关专业,擅长文学类作品的分析、鉴赏和创作讲授。而且,我国也没有应用文写作教师的专业人才培养或培训体系,教师只能从现有的教材中自我吸收应用文的相关知识,然后作为上课讲授的基础。同时,大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所以,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如同鸡肋,乏味无力,教学时往往是一晃而过,犹如蜻蜓点水。
二、研究性学习为主导阶段
在高职院校高度强化学生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的大背景下,应用文写作作为一门培养基本能力的课程,势必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生“唱主角”,强调学生能动性的教学形式应运而生。
1.大胆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笔者在实践教学中重新设计了教学计划,着重突出“调查报告”这种研究性学习文种的教学。根据完成一份“调查报告”的全过程,将一个学期30学时分成5个阶段来开展分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第一阶段,主要通过教师讲授调查报告基本理论及调查问卷设计基本原理为主,为学生确立有关调查报告及问卷的模板;第二阶段,讨论及确立调查主题,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这一部分的实施,加强了课堂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确定主题时很少再使用以往的老、旧命题,做到了命题的创新,一定程度上也杜绝了学生抄袭的想法和行为;第三阶段,确定调查主题后,各个小组主要在课下讨论完成调查问卷的设计,制作成电子版,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讲解,通过课堂全体参与者的点评,逐步修改和完善调查问卷;第四阶段,各小组根据修改后的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发放调查问卷,收集信息,进行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制作成电子版课件,并在课堂上对调查数据进行演示和讲解调查数据汇总分析;第五阶段,要求各个小组根据调查主题及前期的数据信息进行符合调查报告要求的论文写作,论文完成后在课堂上进行全班汇报及评选。
2.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把课上的内容延伸到课下,让学生边学边做边练,又通过课上的演示和讲解展示学生课下的活动情况。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考核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还向学生传递了一种思想——高职生通过在校3年的学习,应该逐步使自己具备多种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这些能力包括:逻辑思考能力、研究分析判断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人际相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等。
这一阶段的教学,既体现了高职学生长于动手、动口的特点,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但这是以牺牲其他文种的讲授为前提,教学内容单一,适用范围狭窄,与应用文使用范围广泛的特点不相符,也不能与专业需求紧密结合。
三、以求职就业的需求为导向阶段
为了解决在研究性学习阶段中出现的不足与问题,在“调查报告”教学流程化、一体化的教学思路上,笔者对应用文的常用文种进行挑选整合,分成三个模块:求职模块、工作流程模块、专业需求模块,以贴合就业需求、专业实际以及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主,精心打造以求职就业的需求为导向,结合专业日常活动选取文种,实施“工作流程化”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