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会计发展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成本决策与财务控制阶段。
19世纪初期及中叶,蒸汽革命促使企业规模扩大,产品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企业经营者意识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产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内部生产成本的降低。由此,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为目的科学管理运动开始在美国企业内兴起。标准成本系统、经营预算体系及差异分析、成本性态划分等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相继涌现,“不同目的,不同成本”概念也开始运用于管理会计,为产品定价决策服务。
进入20世纪后,在电气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市场完成了向买方市场的过渡,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并开始出现多元化、集团化的大型公司,这更加剧了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程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即使企业内部标准成本体系极大地发挥作用,也不能够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决策的正确与否。“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市场竞争在此时改变了企业的管理理念,现代管理科学取代了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心开始转向以决策为主。受此影响,以杜邦公司为代表的大型企业以提高公司资产经营效率为出发点,倡导并发展了以投资净利率(ROI)指标为核心的杜邦财务指标体系,并用以衡量各个营业部门的效率和整个公司的业绩,这同时也促成了责任中心划分的形成。至此,管理会计形成了以预算体系和成本会计系统为基础的成本决策和财务控制体系。
2、管理控制与决策阶段。
管理会计的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在此期间,以微电子、半导体为标志的现代电子技术革命开始产生。与上两次“能源”技术革命不同,第三次电子技术革命则是以一种渐进形式影响整个社会的生产经营过程:产品生产总规模得到了提高,但相对而言,大部分企业内部生产过程及组织形式没有实质性变化。管理会计学者因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在此期间,信息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和不确定性理论被广泛引进到管理会计领域,理论上的突破使管理会计内容越来越丰富和充实,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这丝毫也不能掩盖管理会计在此阶段未能捕捉到电子技术革命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未能发展自身本已丰富的管理技术方法的事实。
尽管国际会计师协会将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这段时期的管理会计定义为“管理控制阶段”,强调管理会计职能已经从成本决策和财务控制转向为内部管理人员提供企业计划和控制的信息,但实质上管理会计方法在此期间没有得到明显的发展,管理会计也依旧局限于传统责任范围而且主要强调会计方面,与以后的战略规划和经营控制阶段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使得管理会计不仅落后于技术革命,而且落后于新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
3、行业反思与新成本系统初步建立阶段。
管理会计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由于长期受到管理会计决策相关性下降的指责以及存在经理人不再充分信任管理会计信息的事实,管理会计界开始自省自身存在的问题。1987年,卡普兰教授与约翰逊教授合作出版的轰动西方会计学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管理会计的兴衰》揭开了行业大反思浪潮的序幕。
在随后的10年间,管理会计学者对企业经营环境进行了新的探索,管理会计再一次向前飞跃,各种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层出不穷,初步形成了一套新的成本管理控制体系。这一阶段出现的管理会计方法主要有质量成本管理(TQM)、作业成本法(ABC)、价值链分析(VCA)以及战略成本管理(SCM)等。管理会计完成了从“为产品定价提供信息”到“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转变,由成本计算、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发展到财务管理和管理控制阶段。
渐进式的电子技术革命没能引起管理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变化的足够重视,导致管理会计在决策相关信息提供上的固步自封。当人类已跨入21世纪之际,面对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带来的全球化趋势,企业经营环境及其内部经营管理又会发生哪些变化?管理会计又会何去何从?
二、全球化趋势与管理会计的最新发展
1、全球化趋势及给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伴随着日益降低的关税、更加自由的贸易、通信技术的进步以及全球金融服务及资本市场的形成,企业全球范围内竞争已成为可能,并成为企业在谋求扩大市场份额时优先考虑的主要问题。全球化竞争意味着产品的生命周期将大幅缩减、新产品引进步伐不断加快和创新领先时间缩短。全球化也给企业带来了资源整合的机遇。因此,在哪里研究开发、在哪里生产制造、在哪里销售成为企业经营发展过程首要的战略问题。全球化也意味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更多因素的影响,增加了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业务更多地暴露在经营风险之下。企业商业运作的基础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生产越发向可以做得最好的公司集中,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公平交易关系正在被以战略联盟为基础的全球协作关系所替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大型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
企业经营管理对外部环境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全球化的竞争引起了企业战略的转变和组织结构的重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多数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公司实施多国本地化战略进行国际竞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球化压力的剧烈冲击下,随着关税的大幅度降低,多国本地化战略开始在许多产业受挫”。因此,许多大公司转向了全球战略,以此来赢得竞争优势。在全球战略下,公司通过在低成本国家生产、利用世界范围内的设备生产标准化产品、开展全球一体化经营来实现全球效益最大化,并据此重构其组织结构。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奉行多国本地化战略的公司通常采用地区分部结构。地区分部有利于适应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特殊环境、减少,使交流更具效率、提高员工士气。然而,当全球化趋势带来的全球效率给予企业丰厚的全球效益时,企业的组织结构面临着重构。在地区分部结构下,下属公司缺乏研究开发的动力,不利于企业内部优秀经验和产品的传播,导致企业总体竞争力下降。与此相比,全球性产品分部结构代表纵向联合的活动链,产品经理可以根据各国成本和技术的差异来进行调控,这使全球性产品分部对于全球化战略来说显得很理想。当前,多数大型跨国公司转而采用了这一组织结构,这要求管理会计在管理控制方面必须要有新的发展。
2、国际管理会计: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的管理会计。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是推动管理会计发展的原动力,加强内部管理的现实要求给管理会计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在当代全球化趋势影响下,管理会计越来越容易受到外部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对决策相关性的冲击,管理会计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其次,空前激烈的竞争,要求决策成本必须尽可能精确。再次,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也迫使管理会计在管理控制方面要有新的突破,以满足管理决策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管理会计不断寻求新的拓展方向,发展了一系列新的决策工具和管理工具,包括:考虑企业当前和未来不确定性状态,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的战略管理会计;强调股东真实收益的经济价值评估,突出成本的作业动因并用于决策管理的作业管理系统;用于企业综合业绩评价的平衡计分卡等。上述管理会计方法的出现突破了原有管理会计框架体系,形成了全球化背景下以战略决策与管理控制为目标的、强调企业价值创造的管理会计新趋势:国际管理会计。
一、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与20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
1、成本决策与财务控制阶段。
、19世纪初期及中叶,蒸汽革命促使企业规模扩大,产品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企业经营者意识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产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内部生产成本的降低。由此,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为目的科学管理运动开始在美国企业内兴起。标准成本系统、经营预算体系及差异分析、成本性态划分等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相继涌现,“不同目的,不同成本”概念也开始运用于管理会计,为产品定价决策服务。
进入20世纪后,在电气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市场完成了向买方市场的过渡,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并开始出现多元化、集团化的大型公司,这更加剧了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程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即使企业内部标准成本体系极大地发挥作用,也不能够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决策的正确与否。“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市场竞争在此时改变了企业的管理理念,现代管理科学取代了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心开始转向以决策为主。受此影响,以杜邦公司为代表的大型企业以提高公司资产经营效率为出发点,倡导并发展了以投资净利率(ROI)指标为核心的杜邦财务指标体系,并用以衡量各个营业部门的效率和整个公司的业绩,这同时也促成了责任中心划分的形成。至此,管理会计形成了以预算体系和成本会计系统为基础的成本决策和财务控制体系。
2、管理控制与决策阶段。
管理会计的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在此期间,以微电子、半导体为标志的现代电子技术革命开始产生。与上两次“能源”技术革命不同,第三次电子技术革命则是以一种渐进形式影响整个社会的生产经营过程:产品生产总规模得到了提高,但相对而言,大部分企业内部生产过程及组织形式没有实质性变化。管理会计学者因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在此期间,信息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和不确定性理论被广泛引进到管理会计领域,理论上的突破使管理会计内容越来越丰富和充实,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这丝毫也不能掩盖管理会计在此阶段未能捕捉到电子技术革命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未能发展自身本已丰富的管理技术方法的事实。
尽管国际会计师协会将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这段时期的管理会计定义为“管理控制阶段”,强调管理会计职能已经从成本决策和财务控制转向为内部管理人员提供企业计划和控制的信息,但实质上管理会计方法在此期间没有得到明显的发展,管理会计也依旧局限于传统责任范围而且主要强调会计方面,与以后的战略规划和经营控制阶段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使得管理会计不仅落后于技术革命,而且落后于新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
3、行业反思与新成本系统初步建立阶段。
管理会计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由于长期受到管理会计决策相关性下降的指责以及存在经理人不再充分信任管理会计信息的事实,管理会计界开始自省自身存在的问题。1987年,卡普兰教授与约翰逊教授合作出版的轰动西方会计学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管理会计的兴衰》揭开了行业大反思浪潮的序幕。
在随后的10年间,管理会计学者对企业经营环境进行了新的探索,管理会计再一次向前飞跃,各种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层出不穷,初步形成了一套新的成本管理控制体系。这一阶段出现的管理会计方法主要有质量成本管理(TQM)、作业成本法(ABC)、价值链分析(VCA)以及战略成本管理(SCM)等。管理会计完成了从“为产品定价提供信息”到“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转变,由成本计算、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发展到财务管理和管理控制阶段。
渐进式的电子技术革命没能引起管理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变化的足够重视,导致管理会计在决策相关信息提供上的固步自封。当人类已跨入21世纪之际,面对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带来的全球化趋势,企业经营环境及其内部经营管理又会发生哪些变化?管理会计又会何去何从?
二、全球化趋势与管理会计的最新发展
1、全球化趋势及给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
伴随着日益降低的关税、更加自由的贸易、通信技术的进步以及全球金融服务及资本市场的形成,企业全球范围内竞争已成为可能,并成为企业在谋求扩大市场份额时优先考虑的主要问题。全球化竞争意味着产品的生命周期将大幅缩减、新产品引进步伐不断加快和创新领先时间缩短。全球化也给企业带来了资源整合的机遇。因此,在哪里研究开发、在哪里生产制造、在哪里销售成为企业经营发展过程首要的战略问题。全球化也意味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更多因素的影响,增加了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业务更多地暴露在经营风险之下。企业商业运作的基础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生产越发向可以做得最好的公司集中,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公平交易关系正在被以战略联盟为基础的全球协作关系所替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大型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
企业经营管理对外部环境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全球化的竞争引起了企业战略的转变和组织结构的重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多数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公司实施多国本地化战略进行国际竞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球化压力的剧烈冲击下,随着关税的大幅度降低,多国本地化战略开始在许多产业受挫”。因此,许多大公司转向了全球战略,以此来赢得竞争优势。在全球战略下,公司通过在低成本国家生产、利用世界范围内的设备生产标准化产品、开展全球一体化经营来实现全球效益最大化,并据此重构其组织结构。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奉行多国本地化战略的公司通常采用地区分部结构。地区分部有利于适应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特殊环境、减少,使交流更具效率、提高员工士气。然而,当全球化趋势带来的全球效率给予企业丰厚的全球效益时,企业的组织结构面临着重构。在地区分部结构下,下属公司缺乏研究开发的动力,不利于企业内部优秀经验和产品的传播,导致企业总体竞争力下降。与此相比,全球性产品分部结构代表纵向联合的活动链,产品经理可以根据各国成本和技术的差异来进行调控,这使全球性产品分部对于全球化战略来说显得很理想。当前,多数大型跨国公司转而采用了这一组织结构,这要求管理会计在管理控制方面必须要有新的发展。
2、国际管理会计: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的管理会计。
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是推动管理会计发展的原动力,加强内部管理的现实要求给管理会计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在当代全球化趋势影响下,管理会计越来越容易受到外部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对决策相关性的冲击,管理会计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其次,空前激烈的竞争,要求决策成本必须尽可能精确。再次,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也迫使管理会计在管理控制方面要有新的突破,以满足管理决策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管理会计不断寻求新的拓展方向,发展了一系列新的决策工具和管理工具,包括:考虑企业当前和未来不确定性状态,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的战略管理会计;强调股东真实收益的经济价值评估,突出成本的作业动因并用于决策管理的作业管理系统;用于企业综合业绩评价的平衡计分卡等。上述管理会计方法的出现突破了原有管理会计框架体系,形成了全球化背景下以战略决策与管理控制为目标的、强调企业价值创造的管理会计新趋势:国际管理会计。
20世纪初,经济发展的趋势已经迈向经济现代化,是经济信息化和经济知识化的有效结合。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经济一直呈上升趋势,资源的有效使用率也呈上升趋势,资源的有效利用从工业化到非工业化,整体结构发生了变化。所以为了适应这种行业的转变,全球的社会竞争力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管理会计也在进行着不断的创新。大部分企业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对企业进行管理。但是目前阶段,管理会计的应用与经济市场的发展需求还存在着很大差异,管理会计还不受人们重视。制造业的管理手段相比以前有了新的特点,即在要求管理会计在过去的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创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几点建议
1.建立我国特有的管理会计理论。
建立管理会计体系,其主要作用在于推动会计学的研究,指导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构建管理会计的管理理论模式。与此同时,将企业的成功案例运用到管理会计体系中。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务必加强管理会计的发展进程,以实际研究作为指导,解决管理会计在战略方面以及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帮助企业的管理层建立管理会计体系。还可以效仿欧美等西方国家在企业管理会计方面的培养手段,推进管理会计的职业化技能,逐渐成立一批管理会计师职业团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在实际操作上,可以在学校召开企业座谈会,将企业需要的理论知识与管理会计理论相结合,鼓励教师将成功的实际案例引进教学中,了解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会计的运用重点,并对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是科学研究领域的坚强后盾。
2.提高经营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度。
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是为企业创造效益。在整个过程中,从谋划经济战略、规划经营目标、到最后的控制经营过程,一切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管理会计贯穿于整个企业的内部,符合企业管理的总体要求,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又是整个企业的重要组成,其价值理念处于核心地位,有着其他会计系统无法比拟的作用[6]。所以提高经营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有效保证。提高经营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强化经营者的管理会计意识,对经营者进行管理会计培训,培养经营者主动向会计人员学习有关方面的知识,促使经营者提高对管理会计的认识。除了在会计专业中开设管理会计课程外,各高校也应让其他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接触到管理会计的知识,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灵活的运用管理会计,掌握管理会计的技能与方法,可以为企业进行有效的决策分析。
3.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新形势下,要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战胜竞争对手,就离不开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然而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其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所以在21世纪的新时期,世界经济的新形势对管理会计人员作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不能只会简单的登帐记账,账务核算,还必须是懂得科学管理的新型人才。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主要是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因为我国现有的很多会计人员都是没有经过专业教育,专业性知识还只是处在简单的记账报账上,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时展的需求。为了让企业谋得更好的发展,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管理会计理念,摆脱陈旧的教学内容及重复的教材内容,还有一些专业术语不规范、与现实的实际应用严重脱节的状况。培养一支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管理会计队伍,制定统一的管理会计理论,为会计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石,这是我国目前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管理会计的重要性
在管理会计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中,从企业的发展到管理会计理念的不断革新,这一过程中两者是相互促进的。管理会计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根本要求,也是一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学科。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以及成本会计都是在总会计师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纪律的进行工作。管理会计为企业内部提供经营管理战略信息。在管理复杂的大规模企业中,管理会计在决策经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企业的规模扩大,企业战略是至关重要的。在一个企业内部,管理会计人员不只是一名会计,更是企业的谋划师,为企业的决策提出参考意见[8]。一个合格的财务管理者在企业先进的财务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在组织规划经营活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结语
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不仅通过融资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而且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我国会计改革不断深入。而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又反过来为证券市场的持续、快速和稳健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技术保障。
一、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
随着证券市场的产生发展,出现了许多在计划经济下没有遇到的新的会计问题。这些问题客观上要求我们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也推动了我国的会计理论、会计实务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会计改革的历史进程。
(一)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建立新的会计理论体系
证券市场的发展促使会计目标发生了变化,会计目标的变化催生了新的会计理论。会计改革之前,我国企业会计的目标主要是为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服务。证券市场建立后,广大投资者、债权人及有关方面都要求上市公司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这一会计目标的转变为会计改革打下了基础,为中国的股份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支持。1992年7月,为了规范我国股份公司的会计核算,财政部颁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这一会计制度强调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将原来的“资金来源=资金占用”的会计平衡式发展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我国的会计改革打下了基础。新的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打破了行业间的会计制度差异,统一了会计处理的方法和程序。
(二)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建立新的会计报告体系
随着股份制的发展,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东要求准确完整的会计报告。《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这一规定更加明确了“会计主体”的概念。与传统的业主制、合伙制相比较,公司更强调会计为记录、计量、报告企业的经济活动服务,而非为单个的股东服务。初步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确立了按照“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报告的编报要求。
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财务报告的对象和编制范围的扩大。在证券市场上,财务报告的对象主要包括投资者、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税务部门、银行、证券管理部门等信息使用者,显然较非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使用对象扩大了。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投资者要求了解更多的财务信息,以便其作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投资者不仅要求企业报告报表信息,还要求上市公司对报表中的某些信息在报表附注中予以详细说明;不仅要了解公司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还要了解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另外,上市公司经常发生收购、兼并、控股等情况,编制合并报表也就成为必然的客观要求。
(三)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建立健全的会计实务和具体准则体系
证券市场在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了一些不规范行为。针对上市公司会计处理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证券市场的广大参与者迫切要求对上市公司的有关会计处理加以规范,1997年5月我国第一个具体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的颁布实施就是证券市场提出客观要求的必然产物。1996年的琼民源事件,其主要问题是利用关联交易虚构巨额利润。琼民源事件发生后,财政部展开了调查,搞清事实后,为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杜绝不正当重组,财政部于1997年5月22日颁布了第一个会计准则棗《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对确认关联方关系、规范关联交易和信息披露三个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从1997年《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第一项具体准则起,至今已了10多项具体会计准则,这些准则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对维护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证券市场的发展为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对上市公司如何向社会公众提供具有公信力的财务报告提出了客观要求,不断地推动我国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的变革。财政部1979年10月在上海进行建立会计师事务所的试点,并于1980年12月颁布《关于设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从此,我国正式恢复了注册会计师行业。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的范围仅限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以及少量的中资企业。二十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申请上市的公司和已经上市的公司要提供由注册会计师审核过的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恢复以及20多年的发展,可以看出,推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恢复以及初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证券市场。近两年来上市公司的作假、违规行为屡屡曝光,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公信力以及专业能力提出了质疑,客观上又为我国注册会计师外部管理环境和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以及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
二、会计改革为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规范和技术保障
会计改革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和技术支持。证券市场的发展如果没有会计改革的支持,取得现在的成果是难以想象的。
(一)会计改革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
会计改革的进行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证。例如,1993年政府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和13个“行业会计制度”以后,准则与制度形成了“双轨制”。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上市公司的增加,公司的跨行业和跨地区经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已经使原有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规范越来越不适应证券市场参与者的需要,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缺乏可比性。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对于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在会计上更好地与国际惯例接轨,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不再区分行业,将原有的近20个行业会计制度统一为一个会计制度。另外,新制度对稳健原则运用更为充分、彻底,并引进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使我国会计制度更接近于国际惯例。客观上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证。
(二)会计改革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会计改革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例如,2000年前后,一批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的缺陷,进行不规范的资产重组。不规范的重组行为扭曲了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证券市场反映强烈,广大投资者呼吁规范的会计核算技术的支持。财政部于2001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新一轮会计改革,主要体现在八项准则的制定、修订及。同时,中国证监会下发有关通知,要求上市公司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制度编制2001年中报。新四项计提首当其冲。根据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将在计提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存货、应收账款等四项减值准备的基础上,新增加对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委托贷款等四个项目的计提。这项会计政策的执行,保障了证券市场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抑制了不规范的重组行为,有利地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证券市场发展与会计跟进互动的良性机制
上市公司质量是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基石,投资者是维持市场发展的原动力,要稳步发展证券市场,首先要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首先就要提高会计准则和披露准则,建立一个合理的、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准则,使广大投资者能够正确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金融企业的改革实践以及目前证券市场面临的信心危机都充分暴露出会计改革比证券市场发展的滞后性。目前,我国尚缺乏企业合并、合并报表、职工福利义务、金融工具、所得税、政府补贴、资产减值等方面的具体会计准则,还缺乏对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终止经营的部门、每股收益(包括摊薄)的计算方法、分部报告等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要求,这些问题同样制约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和国际化。因此,要探索一种证券市场发展与会计跟进互动的机制,加快会计制度的改革,促进证券市场稳步、健康、快速、高效发展。
(一)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监督体系
1.在组织上保障会计制度的建设以及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严格遵守。我国会计准则主要由财政部组织制定,在制定过程中难免会考虑政府监管需求,而赋予会计准则规范企业行为的功能。因此,要优化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会计准则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主要功能,就需要改革会计系统的内部结构,将经验丰富的执业会计师、企业界工作的会计师、会计学者以及有关的官方代表在准则拟定过程中的被动咨询角色变为积极参与制定,实现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成成员的多元化组合,增强会计准则制定的中立性。在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度,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和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会计造假。对中介机构,则推行承担无限责任的合伙制,提高整个行业舞弊的成本,使会计师不敢被轻易收买。
2.建立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大监管处罚力度,提高会计准则的权威性。经济制度不能解决道德风险问题,再完善的制度也不能保证风险不发生,因此必须明确违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行为的法律责任,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处罚细则,加大对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违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处罚力度,增加违规成本,进一步树立会计准则的权威性。对于“假”要形成一种“不愿做”、“不敢做”、“不能做”的环境。
3.建立良好的报告沟通制度。上市公司作为大众公司,除商业机密外的所有重大信息都应当公开披露,要变革财务报告模式,扩大公共信息量,以增进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上市公司不仅要对财务信息进行主动、及时、连续披露,还应当对非财务信息(如战略管理、环境信息)、分部信息、以及企业未来预测性会计信息等进行充分披露。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缩短了世界的空间距离,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感受,IT技术的发展,为建立动态实时报告系统、实现会计信息的交互式交换(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流动)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规范信息披露,必须实行强制、充分披露原则,对虚假陈述造成投资者损失的要负民事赔偿责任。
(二)完善会计诚信机制
1.建立会计诚信机制,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应该说“信誉危机”主要是由于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不能保持“独立性”的极度失望而引发的。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而言,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是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更是整个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改革应该从建立良好的外部执业环境和提高事务所内部执业水平两个方面进行。
促使事务所保持“独立性”,应立足于建立能提供“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的制度环境。从注册会计师行业本身而言,应该从改进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合伙制、有限合伙、有限责任)、改进现行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的定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行业监管和惩戒、健全“审计失败”的行政、民事、刑事诉讼机制等几方面着手;应立足于建立自愿需求“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环境。应从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如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审计委员会制度)、改进注册会计师聘任制度(包括加强对“购买审计意见”和无理变更事务所行为的严厉监管)、培育成熟的投资者(包括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等几个方面着手。
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应从行业自律部门、准则制定部门、监管部门入手,应该在独立审计准则、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准则等几个方面的制度建设方面作出大力改进。从近10年会计事务所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反映的问题来看,在这3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上,确实做得不够。从事务所本身而言,还应该在员工招聘的知识结构、后续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下功夫。
2.建立有效的市场分配和激励机制,增加收买成本和会计造假的机会成本。有资料显示,2002年初贵州天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上市公司力源液压仅获得6万余元审计收入,与此对照的是,毕马威审计中国石化2001年年报,获得6400万元的审计收入。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平均每名注册会计师以及相关助理人员的总收入每年约7-8万元左右,大量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状况非常不好,很多注册会计师实际上很容易被很小的经济利益打动和收买。如能建立有效的市场分配和激励机制,增加中介机构被收买的成本以及会计造假的机会成本,有利于规范会计行业的执业标准,净化执业环境,提高执业质量,进而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
(三)改革会计理论和实务体系,完善会计规范体系
会计作假的原因表面上是会计利润确认与计量理论和方法存在着先天性缺陷,其实质是现实中不恰当地运用了利润指标,是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这一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作用的必然结果。财政部部长助理冯淑萍在2002年世界会计师大会“中国论坛”上说,我国对财务报表的监管重点在于利润表,而不是资产负债表。这是因为评价上市公司的最主要指标是利润,会计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最关注利润指标。个别公司在某个会计年度经营不善时,就可能铤而走险,利用各种手段来操纵利润。这一论断切合我国的客观情况,也对我国的会计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完善现有会计准则体系,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体系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共同的奋斗目标。
(四)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适应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
1.管理会计实务应用新的科学技术
传统的会计工作一般是由会计工作人员采取检核、计算、记录和报告的方法步骤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和利用的工作,最后得出可以帮助利用者决策和管理企业经济活动的资料,这些工作绝大多数是由会计工作人员人工完成的,所以,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财务数据的日常处理不仅会消耗会计工作人员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工作效率还不理想。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电子计算机科技飞速发展起来,且应用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会计工作的数据处理。目前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电子计算机新技术也在进一步完善,利用它可以完成从数据凭证到报表的所有处理过程,这样不仅使得数据采集能够通过网络化以非常快的速度获取,解放了会计工作人员,节省了人力和数据核算的时间,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样会计工作人员就可以把精力投入到其它的职能里去。此外,利用计算机使得会计数据处理过程中人工对数据结果的干预大大降低,其精度大大提高。
2.管理会计实务的重要性提高
管理会计实务的具体任务从以前的外编送报表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变为对外加强管理。以前会计实务主要是核算企业的财务支出,反馈企业的财务状况,为企业的投资等行为提供参考依据,现在逐渐转为财务预算、财务支出控制以及财务支出核算并行,把提供和运用财务数据结合起来。会计实务开始干预企业的生产、推动经营并且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其重要性显著提高,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会计实务的地位和作用增强。
3.管理会计实务方法趋于科学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的管理会计实务的方法不断涌现,比如标准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以及弹性预算法等。这些新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为了满足财务数据分析、财务预算和企业的重大决策等方面的需求,管理会计实务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决策方式,比如充分运用工科数学分析、交通运筹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
二、管理会计实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实务的管理存在缺陷
现阶段,绝大部分现代企业的会计部门还是直接由企业的管理层直接进行管理,大部分企业还没有设置会计相关的经济部门来专门负责监督和管理会计方面的工作,非专业的管理层来管理专业会计实务人员会使得会计人员在工作时畏手畏脚,这样的工作环境会对会计工作价值的最大化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会计实务除了在企业内部受制于企业的管理层还必需在企业外部听命于地方政府,尽管会计行业的法律制度很健全,也避免不了有些人专钻监查部门的缺漏,为了眼前的利益去做假账的现象。这样很不利于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企业也不能够得到长久的发展。
2.管理会计实务人员专业素质整体偏低
目前,我国现代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领域扩展到了各个方面,经营范围也不断向国际化发展。这些变化在一定成都市提高了会计实务人员的专业度,我国实行持证上岗的规定也已经有很多年,但是,还是存在一部分既没有会计上岗证也没有相应学历的会计实务人员,一般情况下,这些工作人员对于宏观的经济政策以及会计专业知识都缺乏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在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如此快速的今天,会计行业的电子化与科技化也不断发展起来,那部分知识水平比较低的工作人员就很难掌握这些先进的技术,这导致很难保证会计工作的专业性和严肃性,很大程度上降低会计实务的质量,甚至可能导致企业在财务的根本上出现漏洞。除此之外,部分会计实务工作人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比较低,出现了借用工作之便为自己谋取私利的现象,无视法律法规的规定,成为企业和国家的害虫,严重阻碍企业有序的发展以及我国财会改革的健康发展。
3.对管理会计实务的认识存在错误
管理会计实务在每个企业中作用都是非常关键的,会计的任务不仅仅要使得企业的投入最小化,能够减小企业的支出,对企业内部负责,还必需要对社会、对政府、对法律负责。但是,在当前却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那就是只重视企业效益而轻视国家的法律法规。在企业对管理会计实务人员进行表彰时,评价的标准一般是为了企业的收益增加增长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在企业的创收和财务水平提升中表现突出等,但很少会有要求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这些评价使得会计人员在潜意识里就偏重了企业利益,往往很难顶住利益的驱使去做假账。在这种环境下,对于管理会计实务必须遵循真实性、一致性、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原则的实现便变得困难重重,这更不利于企业甚至社会有序健康地发展。
三、关于管理会计实务发展的几点思考和对策
1.加强对管理会计实务的重视程度
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企业的管理层已经和以前只在文件上签字盖章的情况不同了,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具有领导企业向着前方发展的能力,作为企业的领航者,使企业得到长远的发展。管理人员不仅应该有经济和会计的相关专业知识,还应该对会计实务有足够的重视。企业的财务总监应该参加企业中重大财务活动的决策,这样可以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资金更有效的结合,促进企业发展。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进行一项经济活动时,应该和企业中的会计实务人员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只有对企业的资源和财务有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只有保证信息的正确性,依据企业的会计实务信息不断地修正经济运营方案,才能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
2.加强对管理会计实务的改革
企业的会计实务人员应该勤于学习并乐于运用新的核算方法,会计实务的管理以及会计科技化等方面需要做进一步的改革,政府应该引导并且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会计科技化事业,使得管理会计实务能够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发展下去。总之,企业应该积极地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和气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会计实务管理体制。
3.提高会计实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会计实务人员的素质水平和工作积极性怎样,直接关系到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对会计工作改革的顺利开展。企业对会计实务人员的选拔应该严格把关,制订相关的选拔制度。众所周知,美国的“安然”,中国的“琼民源”和“银广夏”等会计造假事件都和会计实务人员缺乏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底线脱离不了关系,所以,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应该提倡会计实务的职业道德,并确立法律法规来强化约束企业会计实务,帮助企业加强会计实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并结合企业的日常会计工作引导和培育会计实务的职业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和职业道德行为。此外,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相关领域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要求会计实务人员能够紧跟企业改革与技术改革的步伐,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此同时,加强后续的教育,提高会计工作实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
4.加强对管理会计实务的认知
企业应该让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对管理会计实务的每个环节都有所认识和了解,这样不仅对企业会计文化体系的建成有帮助,还可以将会计实务由原来的被动变为主动。加强各部门与会计部门的配合,促进管理会计实务的发展。
四、结语
[关键词]管理会计理论;问题探究;对策探讨;企业管理
管理会计主要是指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财务资料及其他会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决策者作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一个会计分支。管理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高效率以及科学化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根据管理会计的需要,管理会计在财务会计相关理论发展的基础上,融入了企业管理、数理统计等基本内容,进而通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形成了自身的会计理论。但是现阶段随着企业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企业运营环境的变化,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相对滞后,进而相关的问题也不断地显现,因此现阶段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研究者应当积极地探究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地探讨有效的对策,以促进管理会计理论的再次优化发展,并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与工具。
1管理会计理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
文章在本节首先对管理会计理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究,进而结合其实际的应用情况探究管理会计本身的不足,以为管理会计的优化探讨提供相关的切入点与参考,最终提升文章整体分析的有效性。
1.1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有待完善,对于管理会计的探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虽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但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却还十分的短暂。而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的情况。一方面,很多人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往往会偏重于单一财务会计的探讨,进而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很难形成有效的认知与独立的体系;另一方面,部分的探究又过分地重视其管理职能,对于基本的财务管理以及数理统计方法进行了忽略,进而整个理论体系的发展并没有获得完整的推进,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从这一方面来讲,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究,并需要结合更多学科的支撑来保障其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
1.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定位并没有被明确,管理会计独立发展缓慢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分支学科,其实际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内部科学管理的需求,管理会计的实际开展也是建立在财务会计提供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的,因此很多时候,学者对于管理会计的探究都会借鉴财务会计的探究成果,这一部分探究工作对于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理论发展过程中,很多研究人员与企业管理人员对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管理会计大多时候被认定为是财务会计的一种简单转换或者变形,这对于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独立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1.3理论与实际应用衔接不到位,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与促进不明显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对于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实际应用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现阶段企业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对管理会计认识的不到位以及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界定的不明确,很多时候管理会计的应用也与财务会计混为一谈。因此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的对接并没有完整的形成,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实际的运行结果也没有很好的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进行验证和促进。这一方面造成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发展的过程中理论体系的优化以及应用性增强的困难。
2以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优化管理会计理论发展
根据文章之前的分析,管理会计理论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理论体系不完善、学科界定不明确、理论与实践衔接不到位等问题,进而为其自身理论体系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因此文章在本节以之前的分析为基础,探究优化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基本对策。
2.1进一步加强管理会计的界定,明确其分支学科的地位
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要想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学者首先应当对其学科的地位进行明确的界定。管理会计属于会计学的分支学科,其具备了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显著优势,但是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界定仍然存比较模糊。因此现阶段管理会计理论探究与发展的过程中,学者不仅要对管理会计本身的探究,更应该以会计学科为着眼点,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进行界定,进而明确其分支学科的地位。
2.2加强数理统计等学科对管理会计的支撑,强化理论发展的科学性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建立在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的基础上,但是就其实际的作用来看,管理会计涉及对财务信息以及相关资料的加工、整理和报告的工作,对于财务资料的整理以及客观的分析是管理会计有效发挥其作用的根本。所以在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基本的会计处理技巧外,数理统计的知识、数学分析的方法也应当作为学科的重要工具进行有效的探究与补充。因此在研究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优化的过程中,学者应当将数理统计、高等数学等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补充,并结合管理会计的本身寻找最佳的切合点,以保障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科学性以及实际应用性的强化。
2.3加强对企业的运营的调研,以管理会计的实际运用推动理论的发展
理论体系的发展离不开学科实际应用的检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大中型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了长时间的运用。虽然根据文章之前的分析,管理会计工作在企业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并没有完整的开展起来,但是企业实际的运行情况和运行资料对于理论体系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参考价值。因此在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与优化的过程中,相关学者还应当加强对企业管理的探究,并客观记录管理会计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而从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运行的不足点来进一步探究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方向和着重点,以实践来检验理论的发展,以实践推动理论的优化,最终保障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学与企业管理的重要学科获得进一步的优化发展。
3结论
管理会计的有效发展对于企业内部决策者分析企业运营状况,做出科学决策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但通过文章的分析,文章发现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理论体系不完善,对于管理会计的探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学科与财务会计的定位并没有被明确,管理会计独立发展缓慢;理论发展与实际应用衔接不到位,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与促进不明显等问题,进而整个理论体系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因此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相关学者应当积极地采取有效的策略,进一步加强管理会计的界定,明确其分支学科的地位;并通过数理统计等学科的补充应用,强化理论发展的科学性;同时相关的研究者应当再次加强对企业的运营的调研,以管理会计的实际运用推动理论的发展,进而实现管理会计理论的再次优化与进一步发展。
作者:周方利 单位: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继德,姜鹏.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14(23):123-126.
[2]陆晓红,郑超,耿云罗,等.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管理观察,2015(6):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