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职业技术论文

高等职业技术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职业技术论文

高等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心理障碍主要表现防治办法

1当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成长阶段是人生的非凡时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特征是波动性和迷惘性,他们正逐步进入成年人的社会角色,但对社会、家庭而言,因其经济不独立,思想不稳定,世界观尚未成型,实际仍是“未成年人”。

这个时期心理障碍常表现为偏执、自负、多疑、焦虑、冷漠、狭隘和狂妄等。他们的年龄一般在18~22岁之间,他们的心理活动有其特征,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发育的阶段,对四周事物的熟悉存在着不稳定性,自尊心、自信心比较强,一方面追求理想,不断向上进取;另一方面对精神情绪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比较弱,轻易产生极不稳定的日间杂波。当主观和客观发生矛盾,情绪受到挫折时往往悲观失望,甚至无法解脱,紧锢在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致使心理失常而患病,轻者不承认自己有病,虽说能坚持上课,但是成绩十分不理想;重者会做出残害自己或者危害社会的事情,震动全国的马加爵杀害四名同学案就是个非凡的例子。我校也有患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中有的休学或者失学,有的甚至长期不愈,不仅自己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更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我校有一位男生,无缘无故的焦虑,导致严重失眠,到我校门诊部求治,却查不出任何毛病。整日生活在焦虑不安的痛苦之重,这样的学生假如碰到非凡事情的激发非凡因素的刺激,难免会产生超常规的行为,这些都提醒我们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改变以往“见病不见人”的旧生物医学模式和形而上学观点。

2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2.1适应能力差

2.1.1难以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心理落差大

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所面临的人生第一次考验就是自我心中的落差感。他们同样十年寒窗,他们同样怀着更高的梦想,想象着通过高考能够达到人们价值观念中所说的金榜题名。然而高考下来,无论是基于什么因素,他们未能达到梦想中的“登堂入室”,无奈之下选择了原本没有什么非凡级别差异化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但这种落差不自觉显现在他们的心中。落差之二便是新生活的较大改变,大学校园远比中学校园面积大,楼群林立,是个小社会。我国高校采取的是住宿制,步入大学即意味着进入一个生疏的环境过集体生活。在中学除了学习,一切事情都由家长代劳,加上独生子女骄生惯养,上大学后,一切亲力亲为,适应能力不强的就会经常被孤独不安、焦虑所困扰,尤其是习惯了农村生活环境的大学生到喧闹的城市后,易产生压抑和自卑感。如一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满眼灰色的楼群产生厌恶情绪,大脑反应慢,经常出现忘记返回路线的情况。

另外,大学生活的压力让学生觉得自己再不是天之骄子,一枝独秀。校园是个小社会,不是一尘不染的圣地;奖学金的评定、入党、提干等等竞争初见端倪,书呆子不受欢迎,个人的风采和魅力最重要,不再有人把你当作宝贝,很可能从过去的宠儿沦为不起眼的小角色。从个人中心的小圈子到无穷无尽的网络中这一环,不能很好完成社会化转换,必然产生挫折感,因此很多人进入大学新奇过去后就甘于平庸,雄心壮志不复存在,所谓“60分万岁”不是罕见现象。

2.1.2对学业的不适应,对如何合理平衡职业技能学习和综合素质学习的不适应

中学和大学都要学习,但学习目的和方法不同。中学时,教师不厌其烦地“传道、授业、解惑”,负责的态度一点也不亚于父母对你的关心。大学则实行学分制,学习完全靠个人,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而有些中学时的姣姣者,由于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方法把握不好,加之强手如林,昔日的优势风采不复存在,自尊心和好胜心得不到充分满足,家长和个人的期望值过高,轻易产生失落感。

我们把职业技术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体系,就是响应国家倡导,适应人才对高等技术人才市场的需求,但是也存在一个职业技术和学科分配上的差异,同样学生也存在着有的学生偏强于文化素质,却毫无专业技能的底子,有的学生则是在某些职业技术领域里很强,但他们却存在着明显的新问题,就是综合素质的偏低,这些本身的客观基础的不平衡,轻易在学习过程中导致心理的失衡,我们有的学生是网络高手,能独立编程,甚至是某些知名门户网站的版主,他们基本上能自给自足地生存,甚至月收入几千元,他们在IT领域里的成就让他们自豪,骄傲,但每每综合考试下来,几门不及格,一方面我们在倡导挖掘专才,另一方面我们也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所以说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使得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心理体系中轻易产生混淆和失衡的因素。

2.1.3对经济状况的适应

家境富裕的学生优越感强,但他们却轻易沾染社会上的不良毛病和行为方式摘要:高消费,不知道节约,不体恤人情冷暖,歌五酒六的生存状态,即便不出现偏差,也会和大多数家境一般的孩子产生隔阂。家境贫困的大学生大都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心理新问题,那就是更多地表现出自卑而敏感。人际交往困难,偶然会对社会态度不良,怀有敌意。这样轻易导致性格孤僻,出现人格偏差,面对生活没有信心。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又是个跟社会实际结合得非常密切的教育体系,对社会脉络的把握,对时代需求的适应,是高等技术教育得以生存的基础。但是,时代进步过程中所伴生的新问题,所出现的不和谐因素,会在第一时间反馈和影响到我们的学生,我们处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的结合部,也是轻易遭受负面因素袭击的易感人群。

2.1.4生活自主性的适应

独生子女的家长过度保护孩子,以及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学校的过度保护,导致他们缺乏应对困难及心理承受力等的锻炼。当代的教育制度迫使我们的家长让我们从小就走着一条“重点”之路,从小要上重点小学、中学、大学。除了学习以外的事家长会一手包办,导致许多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虽为大学生心智却还停留在小学水平。当大学生面向社会的时候便有了许多的不适应和不顺心,而他们又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便有了大学生心理樊笼的存在。

同时,我们高等技术教育所倡导的就是自主性和灵活性,我们在技能培养上强调专业技术课程的设置适合社会需要,我们在人才培育上强调我们的学生将来能多专多能,能快速融入社会,能在社会生活中充当尖刀,能快速适应社会变化所带来的对我们技术能力的考验,而这些,对于长期在温室里倍受呵护的孩子,对于还仰仗家长扶持的孩子,一下子让他丢弃拐杖,让他从依靠的心理忽然转变成自立自强的心理,是需要一个阵痛的过程,而在阵痛期,是最轻易产生心理裂变的。

2.2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进入大学,人际交往面拓宽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使学生不知所措。中学里的人际关系要简单些,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大学的交往是广泛的,有同学、同乡、师生、异性、社会活动团体等。同居一室的有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城乡背景,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性格,他们之间的磨合是个新新问题。一些学生个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合群,孤独寂寞,甚至想逃避现实。激烈竞争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擅长单打独干,易于自我封闭,不善和人交流,在惧怕失败的心理下,不敢和人交流合作以防止自我暴露和竞争力的丧失。

2.3难以排除的情感危机

情感新问题是大学生这个年龄层不可避免的新问题,谈恋爱也成了这个年龄阶段一个不可避讳的话题。我们的孩子有享受美好的渴望,但他们尚不具备承受痛苦的能力,在这个复杂的新问题前面他们很难成为强者。

生理心理的变化。高校阶段是大学生由普通教育转向社会就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男女同学的发育基本上是成人水平,个个体格健壮,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但是,生理变异是心理变异的物质基础。随着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大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往往具有封闭性,表现为内隐、曲折、不易形诸颜色,并带有较多的社会性、政治性,对继续深造或者就业存在着焦虑、对社会上的某些矛盾还不大了解,情绪轻易波动,反映比较强烈,具有两极性,一会儿振奋,一会儿又失望。当然,绝大多数同学自我意识在增强,并能作自我调节。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普遍受到溺爱,由于他们的非凡地位,很轻易形成孤僻、自私、任性的性格。

3心理障碍的主要办法

(1)设置或分配专门机构,专项管理学生心理新问题,把学校医疗机构、学生管理机构发动起来,主动配合,采取办法,做好大学生思想工作,采取体系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常设管理机制,切实解决大学生心理新问题。

(2)选拔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育管理队伍中来,在辅导员队伍中强化班主任对心理新问题的探究学习和把握解决新问题的方法。甚至可以考虑建立专职的心理辅导员队伍,建立一个日常的解决心理新问题队伍,做到及时发现新问题,并能第一时间解决新问题。

高等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90-02

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重在培养应用和技能型人才[1]。因此,毕业论文(设计)正是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将梳理大学阶段所学各科课程,并将其灵活应用到自己的论文与设计中。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能极大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和实践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通过重点研究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与应用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各环节的现状,找出问题,同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一、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重要性

1.一次综合性再学习与提高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写作与作品的设计要求学生能综合并灵活地应用整个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学生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并综合应用到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中,从而进一步巩固与加深对各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学校对学生一次较为全面的考核和评价。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可以说是学校布置给学生的最后一项作业,要求高,知识覆盖面广,写作过程长[2]。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对以往所学知识再学习和加深理解的过程,也是对自己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次考核和评价。同时,导师和班主任在指导与跟踪学生的过程中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能力及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是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的有效依据。

3.提高学生论文的写作或创新能力。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要求尽可能贴近学生的专业,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完善的作品能够运用到实际的社会生产或生活中。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还应该兼具创新性,有新颖独特的观点。学生需要学会用精确而简明的文字进行组织表达,考虑论文整体结构的合理性和完整性。除了论文的写作,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需要独立完成一个作品的设计。从往年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都是选择开发一套数据管理类的系统,比如在线销售管理系统等。学生需要独立完成系统页面的美工设计和后台程序编写和调试工作。通过大量的代码的编写和不断的测试与调试工作,学生的编程与程序调试能力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4.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从业方向。在毕业论文(设计)的创作过程中,学生围绕自己的选题进行内容与结构的规划、资料的收集,对可行性进行研究,然后写作论文并不断地修改与完善。同时,学生还将独立完成自己作品的设计。在整个论文写作和作品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将能够发现自己的强项与薄弱环节,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这样学生自己就能够更加明确自己以后的就业方向,同时也更加自信能够做好相应的工作。

5.经济或社会效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是对学生的一次锻炼与考核,其中具有很好的创新性和实际应用性的论文和设计如果能得到推广并直接服务于社会,还将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现状

1.师资缺乏。民办高职院校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师资却没能及时跟上[3]。由于多数院校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时间都比较集中,而教师负责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往往造成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精力对学生进行深入指导。学生在论文写作和作品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将可能被忽视,直接导致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不高。

2.教学设施和管理措施还不到位。我校信息技术与应用系目前建有信息技术实训室等计算机基础实训室12个,还有其他几个专业实训室,基本能够保证日常的教学和实践。但是目前实训室都是封闭式管理,在没有排课的情况下,实训室都是不对学生开放的,而且目前部分实训室还不能接入外网[4]。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过程中,往往没有场地或计算机,也不能及时在网上检索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效率及质量。

3.学生用于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不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开展时间与学生应聘就业时间重合,很多学生把精力都集中在网上投递简历或跑各类人才招聘市场应聘工作,疏忽了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往往都是草草了事。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三、提高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几点建议

1.鼓励学生尽早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教师在任课过程中就要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早做准备,尽早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与作品的构思与设计。很多计算机专业课程,如图形图像处理、网站规划与设计、JAVA程序设计和SQL数据库等,实践性较强,期末每门课程都会安排课程设计。如果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给学生灌输尽早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思想,学生往往能综合考虑各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的内容,最终形成自己毕业论文(设计)。如果学生能通过利用课程设计的时间尽早展开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还将有充分的时间与相关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不断完善自己的论文与设计,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竞赛。每年,国家或省市都会组织各类大学生竞赛。如全国多媒体设计大赛、浙江省高职高专“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和ACM程序设计大赛等。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此类竞赛,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可将竞赛项目与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3.加强校企合作[5]校企合作模式,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学生可以直接到合作企业进行培训与实习,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相关岗位工作。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内容也更加明确,实际意义也更强。学生可以选择与自身岗位相关的题材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在校期间充分利用实训室等教学资源,积极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不断完善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另外还能通过在企业实习与培训,进一步提高自己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4.完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制度。教师指导和监督工作的细则和规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明确和细化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每一环节中对指导教师及学生的考核内容、开合方式等。教师必须积极联系学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进度进行密切跟踪,同时要对已完成的部分进行认真的检查,争取早发现问题,让学生能够有充分时间进行修改。

四、结论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是一项耗时长、过程复杂,而又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学生经过这一过程将能大幅度加深对整个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将其综合应用于实际之中,可以说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重要阶段。目前,各类民办高职院校在开展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指导教学师资缺乏、教学设施不能满足学生要求、管理措施不够完善以及学生没有充分时间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等问题。学校应通过加强师资的引进与培养、加强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与完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范等各种措施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掌握高级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洪致平.探索现代服务业“职业人”培养之路[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20-21.

[2]刘引涛.当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9,(04):40-41.

[3]李占忠.高职高专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调适[J].石家庄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学术研究,2007,(01):12-13.

[4]温艳冬.关于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05):37-39.

高等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而专业设置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专业设置和市场要求的有效结合能够极大促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探讨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特点和原则,并且提出专业合理配置的相关要求。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生产一线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它的发展与就业市场状况密切相关,按劳动力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和课程,用市场运作的理念来经营职业学校,把握市场的要求,就抓住了办学的主动权。如果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脱离了与市场,离开了行业和企业的支持和帮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就脱离了生存的基础。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对人才需求合理预测的前提下,在行业和企业的参与下,经过反复认真地论证后,对专业设置作出理性决策。 

 

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特征 

 

从世界各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情况来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1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相吻合 

综观各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现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地方性教育,扎根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实际,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生存的基础。相反,如果没有就业市场,不能为当地服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托。 

1.2专业设置直接面向特定职业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是把教育和培训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毕业后能够无障碍地从事一个行业的工作,这就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性和实用性。把企业的培训提前到学校里,让学生得到系统的训练,相关技能更加完备。 

1.3学科交差类专业成为发展趋势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生产一线员工的教育,但是这些人才也可以升迁,升迁的方向是一线主管或者中层管理人员,他们的职责主要是执行公司的战略决策,这需要相关的技术技能保证公司战略的实施。而这些岗位需要的是复合交叉型人才,所以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形成新的专业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大趋势,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相关技能的关键,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不顾自身条件开设新专业,盲目攀比,造成热门专业重复建设;降低人才培养标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自身声誉;政府投入不足,缺乏稳定可靠的行业依托,导致部分院校急功近利,专业建设难以形成特色。因此,职业院校设置专业时必须适时调整,按照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来进行专业建设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在专业化设置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有足够的超前意识,主动适时地调整旧专业,增设新专业。具体来讲,专业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2.1真正体现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和行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对同一职业领域的人才规格、专业目标有特定的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的设置和开发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产业发展趋势,通过市场调查和实际论证来进行。 

2.2培养目标为技术应用能力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培养方案要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在专业开发和设置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专业体系,突出以关键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业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合格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2.3专业设置要体现前瞻性 

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适时调整原有专业,以成熟专业作为基础,适时调整和修正,设置新专业;同时基于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需要,未雨绸缪,增设新专业。 

2.4条件成熟、设备兼容 

学校在专业设置时,必须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同时要尽可能地与现有教学设备相兼容,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的规模效应。 

2.5传承优势和创新相结合 

职业学校既要有稳定的优势专业,显示特色和实力,又要有适应社会急需的创新专业。专业创新是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对常规专业进行改造或者是根据高新技术发展,不断更新和调整原有专业的教育内涵,拓宽知识面,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及时设置新专业。总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岗位适应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专业交叉整合来设置和建设专业学科。 

 

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对策 

 

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工艺型、执行型人才,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服务的,所以专业的合理配置显得比较重要。要达到专业的合理配置,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3.1专业定位要准确、合理 

高职学校应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成才愿望,应为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以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水平为基础,兼顾其他需要;要考虑当地的教育基础和受教育者的需要;要考虑学生就业能力、就业需求和就业趋向;也要考虑学校具备的办学层次,切不可盲目攀比,不顾自身条件而任意拔高或盲目赶潮流。 

3.2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定向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强调以学科为中心,无须追求专业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要的是教育的职业定向性,就是学生学习了这个专业,今后能够无障碍地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因此,要以职业岗位为依据设置专业。对于就业相对稳定、需求量大的岗位,每个行业岗位可以设置一个专业,而对于变动性较大,需求量不大的岗位,可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 

3.3专业设置要适度超前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特点,准确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科技发展走向,特别是现代支柱产业、第三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趋势,掌握人才需求变化规律,科学预测人才需求远景,做好专业的调整预测研究,确保新开设的专业具有适度的超前。适度超前设置的专业经过一定时期的建设和完善,其成熟期可与人才需求的高峰期相一致。专业设置和建设适度超前,还容易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把握学校办学主动权,不断提升学校自身的声誉。 

3.4冷、热专业相互搭配 

热门专业需求量大,就业形势好。因此,要在主客观条件和软硬件设施比较完备的情况下,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设置热门专业,社会有需求就设置,不需要就及时调整,适应市场发展,满足企业需要;冷门专业条件比较艰苦,社会需求量不大,学生不愿选报。但今天的冷门,明天可能就是热门,这与政府的政策导向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专业设置时,不应当头脑发热,而是高瞻远瞩,合理配置冷热专业。 

3.5突出特色品牌专业 

特色就是我有他无、他有我优,而品牌是一个产品的文化内涵。专业建设应当建立在特色品牌这个高度上,没有特色不会被人记住,没有品牌就没有文化内涵和品位。要形成特色品牌专业,必须投入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努力,积淀学校的校园文化,开发相关的技术,形成良好的教育工作氛围和学习习惯等。一个专业成了一个特色品牌,专业的建设才达到一个高度,专业的文化内涵才得以诠释。 

3.6学历教育为主,兼顾在职培训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不同专业具有一定的兼容性,满足岗位变化和从业人员的转岗及再就业要求。除设置学历教育专业外,还应积极开办短期培训专业,当然,这种培训与学历教育相辅相成,是对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充,让学生在学历教育中,通过培训,学得一技之长。 

3.7校企共同建设专业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校企共同研究具体专业设置,共同参与教学工作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校开设社会急需、相对超前的新专业。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还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学校可选派教师定期到企业工作,掌握新工艺、新技术;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从企业聘请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校企合作还能增加学校的经费来源,改善办学条件。 

 

参考文献: 

[1]黄日强,德国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j],职业与成人教育,2006,(10):37-39 

[2]张国生,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特点[j],职教通讯,2007,(7):47-48

高等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一、以高职发展动因、内涵和办学途径等基本问题为焦点的早期研究

从研究成果的数量看,2000年是个分水岭。这一时期关于高职的论文和书籍虽然并不多,却是高职理论的重要奠基期,对高职恢复与发展动因、内涵和办学途径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探索,澄清了人们关于高职的基本认识。有些成果对高职的实践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关于高职发展动因的研究

高职为何会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得到较快发展,是这一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多数研究把它归结为经济发展,认为经济发展导致的对人才知能结构需求的升级是根本动因。石伟平教授对高职发展动因的归纳可为代表:①经济原因。科技进步与生产中高科技含量的增加,要求提高一般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以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级职业人才的大量要求;②社会原因。在失业问题已经相当严重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避免高失业率带来的大量的社会问题,扩大“高职”规模,以推迟相当一部分人的初就业时间;③教育原因。在高校入学曰趋激烈的情况下,为了分流,减轻本科高校升学压力而大力发展“高职”,而且也是为了满足民众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求(李振波,石伟平,1998年)。

2.关于高职内涵与办学途径的研究

1994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第3、4、5期连续发表多篇文章,讨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实施和发展问题,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尤其是关于高职内涵的研究是这一时期的热点。这是发展高职的关键问题,至今仍没有得到比较一致的看法。杨金土等同志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高等技术教育[1]”,并借助人才结构理论对其进行了说明。他认为社会人才主要有四类,即理论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主要有三种类型,即高层次的技术员类人才、有一定实践技能又有一定专业技术的“技师型”人才和管理人员,其中技术型人才是主要的。在办学途径上,他们认为主要有国家、地方政府或社团办学;产业、行业、企业办学;社会团体、私人办学;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包括引进国外资金所实行的联合办学等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杨金土,孟广平,严雪怡等,1999年),这是对高职概念和办学途径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论述。在高等职业学校叫什么名称的问题,有研究者建议,根据我国的实际和国际上流行的称谓,可以称“技术学院”或“技术大学”,其理由有二:①这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所进行的教育通常叫“技术教育”。现在我国统称职业教育,实际上涵盖了技术教育。②便于同国际上接轨和交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类教育称之为“技术与职业教育”,许多国家都采用了“技术学院”、“技术大学”这样的名称(马海泉,1994年)。

关于高职姓“高”还是姓“职”这一问题。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吕鑫祥教授的观点也比较有代表|生。他认为:“可以对高职作以下阐述:①高职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育,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部分。②高职的学历教育可以有很多层次: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层次。我国当前高职教育大部分为大专层次,它与我国高专教育的主要特征是相同的,同属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第五层次教育,因而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③高职的非学历教育是一个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幅度较大的领域,其主要方面是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技术培训”[2](吕鑫祥,1998年)。

除这些基本问题的研究外,这一时期还有不少关于高职的比较研究及中、高职衔接的研究。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经验的介绍上,如台湾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严雪怡,1994年),美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夏明,1994年),日本的高等教育政策与高等职业教育(韩民,1995年)等。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高职教育的静态剖析,其目的是希望从国外高职教育的发展中找到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在我国恢复发展高职教育的初期,这些研究成果是非常必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主要关注点在高职的定位和与中职的衔接上,如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及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研究,高等工科职业教育基本规律及运行特征的研究和实践等。

二、以人才培养模式和学制改革为焦点的中期研究

2000年以后,随着高职规模的迅速扩充,理论界和实践界均意识到,高职发展必须从规模扩充转向内涵建设,必须突出特色。在这一基本认识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建设成了这一时期研究的焦点,时间大致持续到2004年。

从2002年起,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连续召开3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大会。经过三次会议的研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产学研结合”被认同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定位和必由之路(葛道凯,2004)。这一时期,对产学研结合的讨论和研究达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编写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集中反映了这一成果。

这一时期,有三分之一的研究涉及了产学研问题。2003年8月,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六届三次常务理事会上,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处处长李志宏指出:要“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强调调整专业结构,面向就业市场进行专业设置,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密切结合,推行“订单式”的培养。产学研的研究从方方面面开始进行,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的经济动因(薛培军,200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的产生、发展过程和趋势(吴继文,王娟茹,2002年),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其给我们的启示(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2004年),学校经验性研究,例如《坚持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主要介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产学研合作的经验,等等。可以说,这一阶段从各个方面对我国高职发展实行产学研的办学形式做了一定的理论准备和实践总结。黄尧认为,职业教育实行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明确要求。实施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国际社会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发展趋势。这当然也包括了对高职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肯定。通过对这些研究我们发现,在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上,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条主线和一种明确的办学形式,并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办学“支柱”。

这一时期另一个研究焦点是高职学制问题。七部委联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职的基本学制以两年为主,并将在两至三年内落实到位,从而在学术界掀起了关于高职学制改革的研讨。有研究者认为,试行两年制有利于使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完成一次翻天覆地的改革,形成我国高职教育的特色。因为,实行两年学制,会迫使我们冲破原来的体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走出一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之路,这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将是一大贡献(俞克新,2005年)。也有研究者认为,高职学制的三改二,虽然有着诸方面的积极意义,但它可能给高职教育带来冲击和不利的影响,例如,可能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下降,加大社会就业压力,培养目标的实现难度加大,对师资队伍素质的要求提高,学校教育成本提高,竞争加大(朱光应,2005年)。多数研究者则认为,高职学制的长短应根据具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而定,不可一刀切。出于某些原因,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主要是在一些正式和非正式学术讨论场合进行的,论文形式的研究成果并不多。

学制问题的另一方面是高职专升本问题。一些研究者认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学历的最高层次局限于大专,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是否发展,关系到我国学制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借鉴国外和我国台湾的经验,以及对我国现实情况的分析,对于极少量现有办学条件优越的高职院校,则可在严格审核的基础上让他们升格为技术本科,有些研究者主张我国应当创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以后还要创办硕士、博士层次的高职教育。

但是,面对可能带来升本热这一问题,研究者们指出,在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审核,以确保技术本科的办学质量。绝对要杜绝的是对各地高职院校升格为技术本科过程的失控。对于高职院校升格为技术本科的审核,要特别指出的是,所确立的标准必须是技术本科自身的标准,而不是传统学术性大学的标准。这就要求对技术本科的办学标准进行认真研究(石伟平,徐国庆,2003年)。

这一时期另一个比较集中的问题是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第一个阶段通过大量讨论达成了一个共识,即高职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但是,2004年7月的“南京会议”把高职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高技能人才”,由此掀起了一场讨论。这一定位自然和教育部倡导的以“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有密切关系。有研究者认为,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相对较低,主要从事实际操作性工作,这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范畴。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社会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中职由于入学基础及条件所限。不能达到对这类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高职要承担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所以,高职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包括高级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在当前,应是高职培养人才的主要任务(俞克新,2004年)。有研究者则采取了综合观点,认为21世纪初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包括职业型、技术型、应用型,并提出如果高职培养目标仅仅定位于高技能人才,那么就会出现技术型人才由谁来培养的问题(黎琳,2004年)。杨金土,孟广平在对一、二、三产业的部分企业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认为高职培养目标不应仅仅定位在“技术应用性”人才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仍然是高等技术教育,其基本的培养目标以“技术型”人才为主。同时认为在目前和今后的一定时期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将以专科层次为主,但不限于专科层次(杨金土,孟广平等,2002年)。

伴随上述问题的讨论,高职比较研究的内容也在深入。如《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一书的内容就涉及了历史、学制、办学现状、办学特点、管理体系等(姜蕙,2002年)。另外如《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我们的对策建议》,其中总结了新世纪的背景特征,并提出了高职未来发展的几大趋势:高职机构高移化、模式多样化、发展规范化、目标国际化和教学现代化等(周耀华,2002年)。还有《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黄鸿鸿,2003年),文中提出了高职的层次高移化使得职业教育体系更完善、高职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更加密切三大趋势的观点。匡瑛的华东师范大学2005届博士论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之比较研究》,是这一领域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成果。

三、以高职特色课程建构为焦点的近期研究

2004年至今,高职研究的焦点问题又发生了重大转换,即转向了更加具体,也最困难的高职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理论界和实践界均逐步认识到,高职一切问题的核心是课程问题。无论是高职定位、专业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只有在课程中才能得到很好说明,也才能得到实现。教育部精品课程的评比,以及高职对特色的强烈渴望,是高职课程改革兴起的直接动力。基本研究取向是如何摆脱本科压缩式的学科课程模式。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量以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为主题的论文均可归入这一类。

由于以特色追求为直接动力,因此学者们非常强调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职课程模式。影响比较大的是项目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许多高职学院在自我探索项目课程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一些理论概括和总结。徐国庆是目前致力于这一领域的学者。他认为项目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因为一方面,高职教育的目标是要把学生导向工作体系,而工作体系是与学术体系相并列、性质完全不同的一个体系;另一方面,职业知识的表征方式与学术知识不同,职业知识是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因此高职课程应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采取工作逻辑来开发课程体系。他认为项目课程是以通过对工作体系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它具有综合性、完整性、相对独立性,不同于技能单元的模块课程,有利于体现出高职的职业性和高等性,应当成为高职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他还设计了细致的项目课程开发方法。其中一部分思想反映在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一书中(徐国庆,2005年)。

另一项比较有代表性成果是《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高林,鲍洁主编,2004年),这本书在一般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注意借鉴了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及其开发方法,尤其是澳大利亚和德国的经验,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在已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础上,试图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新模式及开发方法;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产业界的需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称为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其课程设计方法称为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简称为VOCSCUM课程和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

四、高职研究的特点和展望

以上综述仅仅是高职教育研究中的冰山一角。除了这些比较重要、颇受关注的成果外,实际上高职研究已涉及了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如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等。分析这些研究的特点,有利于更好的展望未来。

1.研究问题与高职实践发展结合紧密

本文把高职研究划分成了三个基本阶段,而这三个阶段正好是我国高职实践发展的三个关键时期,且每个阶段的问题焦点正是高职实践发展非常关注的。由此可见,高职的研究问题与实践发展是完全同步的。实践中的许多问题,如高职培养目标定位、学制改革、课程改革。都及时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这是高职研究非常健康的一面。

2.经验性、工作性研究成果偏多

高职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经验性、工作性研究成果偏多,许多成果或是经验总结,或是工作报告。理论水准有待提升,尤其缺乏对高职理论系统建构的成果。对高职特有规律把握得也不够,许多研究比较注重高职的职业性一面,对其高等性一面关注不够。当然,这和高职研究的历史短暂是有密切关系的。

3.开始形成相对独立的研究队伍

研究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研究队伍的建设。除了大量关注高职问题的综合性研究者外,相对独立的高职研究队伍也正在逐步形成。大多数高职学院建立了“高职研究所”或类似研究机构,许多职业教育学博士点、硕士点设立了高职研究方向,出现了一些以高职为专门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但从总体上看,高职研究队伍还非常薄弱,专门化的学术研究团体也显不足。

总之,高职实践发展迫切需要理论研究的提升。未来的高职研究在继承密切联系实践这一优良传统的同时,有必要加强研究队伍与学术团体建设,并提升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水准。

注释:

①杨金土等.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几个重要问题的基本认识.教育研究,1995,(6).

②吕鑫祥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1]李振波,石伟平.从国际比较的角度论高职发展的动因及条件[J].职教论坛,1998,(9).

[2]杨金土,孟广平,严雪怡等.高等职业教育的标准、特点和发展途径[J].职教论坛,1995,(7).

[3]杨金土,孟广平,严雪怡,黄克孝等.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1999,(10).

[4]匡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之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届博士论文.

[5]吴新武.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

[6]张炼.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4,(6).

[7]黄尧.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总结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7).

[8]杨金土,孟广平,严雪怡等.对技术、技术型人才和技术教育的再认识[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2).

[9]俞克新.推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

[10]俞克新.高等职业教育学制改革对策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5,(9).

[11]朱光应.对高职教育学制“三改二”的理性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12]十年的高度与视野——记“上海职教论坛”十周年纪念活动暨学术报告会[J].职业技术教育,2004,(36).

[13]石伟平著.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4]徐国庆著.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5]高奇.关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的若干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10).

[16]吕鑫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7]陶秋燕.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一以澳大利亚为个案的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8]高林,鲍洁主编.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9]杨金土等.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几个重要问题的基本认识[J].教育研究,1995,(6).

[20]石伟平,徐国庆.试论当前中国发展技术本科的意义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3,(12).

[21]马海泉.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石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一访国家教育委员会职业技术教育司原司长杨金土[J].中国高等教育,1994,(10).

[22]周耀华.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我们的对策建议[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2,(4).

[23]姜惠主编.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2).

[24]黄鸿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J].漳州职业大学报,2003,(4).

[25]黎琳.21世纪中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新特点与教学方法变革一中国高职教育研究之三[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高等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江西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德国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在新世纪的十年中,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是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战略重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既已建立起一批初具规模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又构建起与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相沟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间交流的进一步增强,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目前,江西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显然没能适应这一新的时代召唤,诸多因素的错综合力使得其面临多维发展困境。如何在改革创新中继续推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科学发展,是一项有着深远意义的时代课题。本文拟在分析江西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及其产生根源的基础上,参考、借鉴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江西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地域特点进行深化整合,以期为改善当前江西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困境局面提供可能的依据与建设性模式。

一、江西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江西省的58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包括一些新升本科高校,都围绕着培养高技能人才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然而,在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理论问题没有解决,这不可避免地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既阻碍着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同时也困扰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综合而言,目前江西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硬实力的不足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办学条件难以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是当前江西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尤为突出的问题。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硬件是教育发展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而且,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投入比培养普通大学生的投入显然要高,尤其是先期实训基地的巨大投入。然而有关统计表明,江西全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2008年平均负债4564.3万元。江西省高等教育财政投入首先要保证重点大学等普通高等院校的投入,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相对有限。可以预见,沉重的债务必然成为影响高职院校稳定发展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障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与特色在于它的专业技术、技能的教学和训练,然而,如果不具备充足的实训基地和实践场所,教学和训练的质量将无法保证。

其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软实力的不足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软肋。如果说基础设施是高职办学的硬实力的话,那么教师队伍的实力、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等因素就是其办学的软实力,两者自然是不可偏废。但从当前江西省的实际情况看,这一软实力成了高职发展的软肋。第一,许多高职院校的师资建设并不理想,甚至有些院校基本就不重视师资建设,这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自然难以适应江西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实需要。教师队伍教学经验与实力的强弱对教学质量而言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有关调查表明,近些年来,用人公司在招聘江西省高职毕业生时对其工作能力,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的满意度非常之低。不能不说,这同高职院校的师资有着一定的相关性。第二,教育观念的相对落后也是影响高职发展的又一因素。高职生被认为是无法进入普通高校的差生,甚至被看作是难以雕琢的朽木。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下,怎么会有好的生源升入高职院校深造?在校园中的日常管理、教育教学中怎么会有良性互动?尤为重要的是,又怎么会有良好的教学管理策略与行动呢?

二、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模式

(一)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缘起、格局与优势

德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开端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为了适应当时因经济飞速发展导致的各大企业对高级应用性人才的迫切需求,前联邦德国毅然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以开展广泛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至70年代初,又进一步成立了职业学院。如今,德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雄居世界前列,为德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应用性技术人才,并成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迅速腾飞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为世界各国所推崇。

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包括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学院、高等教育水准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性质的高等职业教育,其中,以前两种教育类型为主。目前,德国拥有职业学院23所,高等专科学校213所。其中高等专科学校由专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程学校合并其他从事社会管理、经济管理以及设计和农业等高等职业学校发展而来。

职业学院基本相当于我国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其教学模式的特色在于成功地将“双元制”模式引入到办学之中,学校与企业之间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以便为相关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学习分为前四个学期的理论基础阶段和后面两个学期的实践提高阶段,非常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整个教学过程中,企业与学校积极互动,双方共同制定、完成教学与实训的计划与课程。拥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训练中熟悉了具体的生产流程,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就业形势较为乐观。

另外,德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学制上,职业学院一般为三年,高等专科学校一般为四年,较德国普通高等院校高达五至七年的学制为短,顺应了社会对快出人才的迫切需求,从而具备了技术应用性较强、职业适应性较高的教育优势。

(二)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双元制”模式

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主要是为企业开发充足的、契合社会需要的人力资源,培养能在生产一线独挡一面的应用型和企业型的工程师。因而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传授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的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学生在接受学习和训练后能够独立地完成实际的技术工作。正是在这一培养定位下,“双元制”模式成了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显著特色与主要运作模式。

“双元制”是校企合作共建、国家立法支持的一种办学制度,它是学生在职业学校中学习理论知识与在企业中接受实践技能培训紧密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模式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高职教育由职业学院和社会企业共同协办,其管理机构也由双方机构共同组成。其二,教学中,学生在学院和企业这两个地点,通过理论和实践两种教材体系进行专业理论、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训练,并以后者为主,使学生尽快熟悉、掌握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艺流程等实践知识与能力。其三,师资队伍包括在高专或高职中传授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学院教师、在企业中进行实践技能培训的培训师傅两大类。对师资的要求较高,如学院教师应兼具职业资质类的“工程师”和“教师”双师资格才能担任,培训师傅具备2到5年的本专业的实践工作经验等等。其三,职业学院的学生同时具有学院学生和企业学徒两种身份,学生与企业之间签订合同,并从中领取相应的薪水,具有准职员的性质。

(三)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践

在德国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5年的实践经验,其中至少有3年是在企业第一线工作。对于在任教师,学校也要求他们定期进入企业之中,把握最新的技术知识,更新实践经验。

此外,对于专职教师而言,他们能够有机会并且必须接受相关培训、学术进修或者职业实践等发展活动,有的学校甚至自身即设有培训机构,为教师提供进修课程,也有的学校规定教师有机会进入企业实训,以了解实践领域中的最新发展状况。

(四)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合理的的专业设置

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涵盖的专业领域较为广泛,但以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为主,此外还有社会学、农业、艺术等等。工程技术类主要包括建筑经济、环境和射线保护、机电技术、电子技术、机械制造、信息技术、木材加工技术等专业,经济管理类则主要有银行、财会、数据处理、卫生事业、贸易、房地产经济、工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国际税法、国际营销、媒体与通讯经济、运输经济、税收与审计、经济信息等专业。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开设的各个专业是社会、企业普遍欢迎的专业,反映了企业生产实践中的现实需求。  此外,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所开设的专业以少而精为特色,其专业特色鲜明,突出本校传统,甚至有不少学校集中在一两个专业上。这相对大而全的学科设置模式而言,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同时,其开设的专业还具有地区特色,往往和本地区的企业实际相配套,以便为地区性社会经济服务。而且,德国高职教育的学科建设注重与时俱进,紧跟时展,根据时代的要求及时调整专业类型,使专业设置更具科学性和时代性。

三、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对江西省的启示

(一)吸收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元制”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加强实践环节的培训,以提高江西省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

德国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每周在学校学习两天,在企业进行实际操作三至四天。学生既要接受文化理论教育,又要接受实践操作的严格训练,毕业时还需要参加全国的统一考试,只有考试通过者,才可以拿到毕业证书,以确保教学质量。通过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训练,毕业生均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机构的实际需求,并直接进入实际工作之中。在这一启示下,江西高职教育可以考虑安排学生至少一年的时间进入学校周边的企业单位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将产学结合作为江西省培养高职人才的基本途径,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真正落实理论联系实际。

(二)江西省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协同完成教学与培训过程

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双元制”模式的教学培训与生产实践的结合非常紧密,学院与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既实现了双方的双赢,又利于学生毕业后立即进入工作状态;社会、企业广泛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培训的实际效果。这种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为德国各大企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同时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因而,江西高职院校应以为企业培养人才为目标,努力实现国家提倡的订单式培养目标,企业也应积极主动地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工作条件,为教学培训工作提供最前沿的技术,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及时反馈给高职院校。校企之间应加强互动,共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实用人才。

(三)加强江西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其中兼职教师所占比例大于专职教师,这既是其特色,更是其优势所在。兼职教师主要来自实践领域,如企业中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他们工作在生产第一线,能够把生产中的实际经验与技术糅合在教学之中,他们能够传授最生动活泼、实用性强的知识,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过渡到工作实践之中。当前江西省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还相当薄弱,尤其是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理论多,实践少。可以适当地从企业中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优化教师结构;鼓励高职教师进入企业实践,积极参与专业实践,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支持高职教师参加在职培训,更新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四)完善江西省高职学生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实行教考分离的考试制度

德国高职院校学生的考试包括由学院教师和培训师傅负责的平时考试、由政府委托的相关机构统一组织的国家考试两类。学生可获得的证书也包括毕业证书之类的学历证书和行业协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与考核相分离权威性更强。因而,江西高职院校有必要尽快建立起职业资格认证考核的有效监督机制,提高其社会认可度,使学生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五)加强专业建设,使江西省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反映企业单位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