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医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PBL教学模式是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首先应用于医学教育领域。这种模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扮着向导和促进者的角色,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并结合讨论的学习方法。通过这种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可明显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能,尤其在“自主学习、协作、沟通、创新”上更有突出效果[1]。LBL是传统授课模式,该模式多年一直为世界绝大多数地区和学校所采用,该模式可以全面、系统地传授各学科知识,教师主要依据讲义教材内容,将知识教给学生,学生也以教材为蓝本,系统学习。该模式具有知识完备、理论完整、教材完善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基础理论和基础教育,对教师和学生的素质能力要求都不太高,比较有把握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所以LBL模式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2]。这两种模式在教学理念、实施方式、成绩评估、实际效果等方面都既有长处也有不足。广泛使用的传统授课模式将知识划分得过于分明破碎,学科不断增多,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基础与临床课之间脱节,这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容易忽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压制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故在传统LBL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PBL教学模式,可以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打破传统观念模式,围绕问题综合设计课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理解获取新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从知识传授型转为能力培养型[3]。克服了“教师、教材、教室、我讲你听”的中心论,整合了发现式教学和授受式教学的优点,形成了师生“学习共同体”,师生都围绕“解决问题”而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辅导员和推进器[4]。
2检验核医学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959年Yalow和Berson首先创立了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清微量胰岛素开始,检验核医学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日新月异地衍生出放射免疫分析法、免疫放射分析法、放射受体分析法、放射酶学分析法等。它们主要应用核素示踪技术体外分析技术分析机体的代谢、功能、转化等变化,分析微量物质进行超微量分析,揭示生理病理状态机体的变化规律,为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预后判断提供科学依据。与众多基础、临床学科交叉渗透,是高等医学院校检验医学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检验核医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按照LBL模式进行,依照教材的顺序,分别教授核物理的基础知识、放射性测量技术、实验核医学技术,接着是临床应用。这种以教材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但也存在很大局限性。理论教学基本都是以教师讲解,教学手段是幻灯片和板书。学生也长期接受“填鸭式”,习惯于课前不预习,仅依靠课堂学习,缺乏学习主动性,一堂课下来,似懂非懂,在考试前再突击复习,考前再背,考后就忘。久而久之易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长期处于事倍功半的不利局面。面对如此尴尬的形势,检验核医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检验核医学展开了全面教学改革。根据各章节的内容特点不同,对不同章节实施以不同的教学改革,如:核技术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放射免疫分析使用专题式教学、临床应用部分尝试PBL与LBL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这些教改举措,取得一些成果,本文就教学改革方面的心得体会进行探讨。
3PBL与LBL结合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与应用
检验核医学内容庞大,大致可分为基础核知识和临床应用两部分。临床应用部分重点描述各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和医学评价,本校近两年在该部分的教学引入了PBL与LBL结合教学模式。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需求精心设计安排,分为4个阶段:(1)以问题为引导;(2)学生自主学习;(3)小组讨论;(4)归纳总结。①以问题为引导阶段,在学习《13C-呼气试验》之前,授课教师提出预习问题,“如何检测肝细胞功能、胃排空功能、胰腺外分泌功能”。通过几年学习,学生一般都已学习《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知道常规的肝功能检测,如转氨酶、胆红素等,但未学过检测胃排空功能、胰腺外分泌功能。在学习《血液辐照》一章时,提出疑问,“如果父母亲人需要输血,作为子女可否伸出胳膊去献血”,学生一般会踊跃表示愿意,但教师明确告之子女不能直接为父母献血,为什么?请查资料;②学生自主学习阶段,学生通过带着疑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主动去查资料,看教材,自己推断整合,比单纯的自己预习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③小组讨论阶段,小组讨论是PBL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上百人的学生规模,如果课程全部都使用教师担任PBL教学讨论,那将是巨大工作量,占用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现阶段,一般以寝室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寝室长担任学,起组织、督促作用。通过讨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并发现新的疑问,找到疑问的解决方案,相互启发、相互提高。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勇于尝试、敢于探索的学习气氛。④归纳总结阶段,该阶段也可归为LBL教学过程,分由学记录组讨论结果,教师根据记录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点拨,对学生还比较混淆尚未搞清楚,则需要详细加以说明讲解。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使知识体系系统完整[5]。PBL教学过程主要放在预习阶段,LBL教学过程依然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授课时,以学科为基础,教学为中心,在课堂上以讲授为主,教学过程依然是学生预习-教师课堂教授-学生听课学习-课后背诵-练习-重现。由于学生通过带着问题的预习,大致地学习了该章的内容,教师根据组长所记录的讨论结果,更能把握住学生所学所知所欠。学习《13C-呼气试验》,教师首先按照教材讲解用13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概述、试验过程、方法学比较和临床引用,虽然学生通过预习已经了解试验内容,但试验原理过程仍比较复杂,教师可详细讲解原理并推导试验方程式,这样通过PBL和LBL两种教学模式双管齐下,常见的教学困难完全可迎刃而解。同样,《13C-呼气试验》另外3个试验主要为熟悉了解内容,学生一般都能较好理解试验概述、临床意义,但对试验原理、反应过程理解较困难,故教师可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突出重点难点,如详细分析13C-美沙西汀、13C-辛酸、13C-三酰甘油在体内的代谢转化从而检测肝细胞功能、胃排空功能和胰腺外分泌功能。《血液辐照》是《检验核医学》的重要章节,在授课前教师通过提问“可否亲属输血”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预习基本了解,禁止亲属输血的原因,当正式讲授该章时,教师可简单阐述禁止亲属输血的原因是“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该章节应重点讲解“血液辐照仪”和“临床应用”。
4成效
4.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预习是学习的前奏,在预习阶段积极采用PBL教学模式。教师在上一次课结束时,提出预习问题,课后学生主动看教材,上网查文献,并组织讨论问题给出解答。通过这个过程,可激发学生对检验核医学产生兴趣,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单独听课。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该章知识有了系统全面学习,不但达到学习目的,也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主观能动性。
4.2培养教师的能力
检验核医学发展非常迅速,故要求教师也得不断学习、充实提升自己。除正常的备课教学外,为学生设计预习问题,是对教师知识水平的考验。学生通过带着问题学,获取了知识,也产生新的疑问,教师需要解答学生的新疑问,面对带着疑问的学生,教师再进行课堂教学,是一次教学相长的新考验。在实施PBL与LBL结合教学各环节中,明显锻炼了教师的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4.3扩展知识面
本校选用的检验核医学教材,得到学术界所公认。学习教材书本内容,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学生初涉此学科,对本学科还是一张白纸,也适合教师按照LBL教学模式,讲解教材内容,扎实基础知识。但检验核医学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通过PBL教学模式,还可以让学生主动查阅课外资料,学习教材以外的新知识,跟上发展的步伐,了解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扩张知识的深度、广度,开拓学习思维方式,同样也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
4.4提升动手和综合分析能力
PBL教学模式要求围绕问题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看教材,查文献等手段,都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方式,消除很多学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现象。小组讨论阶段,一方面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互助互动、讨论交流,又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和团结协作能力。教师也能较好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正式授课时能做到有的放矢。所以,坚持实际情况,把PBL与LBL有机地结合起来,可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取长补短,互为补充[6]。
5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5.1改变课程理论的完整性
传统的课程是经多年实践,将一系列相关的内容放在一个章节里,保证知识的连贯性、独立性。学生也习惯大块地学习,一节课下来,就有一个结构完整的知识。在传统LBL教学模式中,引入了PBL教学法,改为以问题为中心带着问题的学,势必打乱学科的完整性,把一些知识点漏掉,导致一些学生对问题以外的知识重视不够,一些基础知识学得不牢[7]。
5.2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传统的LBL教学模式中相对比较简单,上课40min出成绩。采用PBL与LBL结合模式,将导致学生课前的预习和讨论时间远多于传统LBL教学模式,学生得花大量时间去查阅书籍,上网阅读。这可出现学生难以有充足的时间来安排其它课程的学习,使部分学生出现逆反、排斥心理,将PBL教学部分当作负担,仅为完成任务,流于形式。学生研究的问题也多局限于几点,造成时间、人力的浪费。5.3学生配合的持久性不强医学院的学生基本是来自通过高考的高中生,自幼接受传统教学模式,习惯于“你讲我听”、“你教我学”。刚开始实施PBL与LBL结合的模式时,还有趣味感和新鲜感,由于课前准备时间较长,一旦实施1、2次后,就不愿长期坚持。故应控制教学时数,占课程总学时的5%~10%为佳,同时对学生要多鼓励、多引导,激发潜能。
5.4对师资的要求更高
(一)镜鉴功能
“鉴”,即镜鉴,在儒家哲人看来,诗歌和音乐具有镜鉴,即认知反观功能,通过诗乐等文学作品可以了解风俗、考见政治得失,对此,先秦及汉代典籍都有论述。《汉书•艺文志》云:“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艺文志》这里将采诗的动机和功利目的讲得很清楚,即王者通过所采之诗观察了解风俗、考见政治得失,从而自行修补王政。此即“诗乐以为鉴”。对此,汉代的大经学家、思想家郑玄做出了更进一步的论说。《诗谱序》云:以为勤民恤功,昭事上帝,则受颂声,弘福如彼;若违而弗用,则被劫杀,大祸如此。吉凶之所由,忧娱之萌渐,昭昭在斯,足作后王之鉴,于是止矣。欲知源流清浊之所处,则循其上下而省之;欲知风化芳臭气泽之所及,则傍行而观之。透过业已形成的诗歌即可有效地观政、鉴政———时王通过它可以考察政治得失,后王通过它可以认识兴衰之迹、引以为鉴,无论是自行察过、补过,还是为后王提供警戒,都说明了诗歌具有社会认识作用,是文学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
除了《诗谱序》,郑玄在笺《诗》以及答弟子问时也明确表达了“诗以为鉴”的思想,清晰指出诗歌具有社会认识功能。《郑志》载:“(玄)答张逸云:‘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这里,郑玄是从“《诗》以为用”的角度谈“风、小雅、大雅、颂”。郑玄以为,若王能“以《诗》为用”,从中找寻政治治理的成功经验,规避导致政治失败的教训,则王道兴;若不“以《诗》为用”,则会重蹈某些先王的覆辙,导致王道衰。此与《诗谱序》所云“以为勤民恤功,昭事上帝,则受颂声,弘福如彼;若违而弗用,则被劫杀,大祸如此。吉凶之所由,忧娱之萌渐,昭昭在斯,足作后王之鉴,”意义相同。郑玄此时之认识,诗不独通乎政教,且为君所遵循,君政的兴衰系乎《诗》之用否。由此可见,郑玄以为,诗具有镜鉴作用,《诗》之用完全可以视为王道兴衰的教科书。
(二)教化功能
在儒家学者看来,以诗乐为代表的文学艺术,具有移风易俗、化育人心的功效,文学艺术既可使受众自身的文化修养得到提高,还可使他们的道德情操得到升华。无论是人伦教化,还是政治教化都可在文艺传播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对此,古代文论多有言及。《尚书•尧典》云:“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尧典》此文明确揭示,帝尧认为乐作为文学艺术,具有教育子弟的功效。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使胄子成为“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的理想君子。与此相类,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不仅如此,在自身性情得到完善的同时,孔子还认为通过《诗》的学习可使“小子”提高伦理道德修养“,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事父重在“孝”,事君重在“忠”,孔子认为《诗》中广蕴忠、孝、节、悌、长、幼、尊、卑等人伦情思,因此,具有强烈的伦理教化功能。孔子的这一思想为后代许多文学家所接受。《礼记•经解》云:“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经解》此文揭示了《诗》、《乐》对人性情所起的不同教化作用:温柔敦厚是《诗》教所致,广博易良是《乐》教所致。“温柔敦厚”与“广博易良”均属人之性情,此即明确《诗》、《乐》均可以作用于民之性情,有效地“移民之性、化民之情”。此外,《诗大序》之“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葛洪之“夫文学者,人伦之首,大教之本也”,汤显祖之“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浃父子之恩,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劝夫妇之欢,可以发宾友之仪,可以释怨毒之结”,都是文学作品具有伦理教化之功的典型言说。除了伦理范畴,儒家学者还认为,文学作品的教化之功还表现在政治范畴,即文学具有政治教化功能。《礼记•乐记》云:“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輯訛輥在《乐记》的作者看来,音乐不是下层人民休闲娱乐的精神产品,而是圣人治理人民的工具。圣人重视音乐,在于他们注意到音乐可以深刻地感动人,改变人们的心与性,改变风俗,使民心归于善,这样,圣人就可以垂手而天下治。《诗大序》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上以风化下”輰訛輥,《诗大序》作者形象的以风吹万物,喻示国君充分认同文学作品的政治教化之功,因此以“风诗”教化百姓,“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即充分发挥文艺作品的政治教化功能,管理一乡,管理一国。《汉书•礼乐志》云:“王者未作乐之时,因先王之乐以教化百姓,说乐其俗,然后改作,以章功德。……其威仪足以充目,音声足以动耳,诗语足以感心,故闻其音而德和,省其诗而志正,论其数而法立。是以荐之郊庙则鬼神飨,作之朝廷则群臣和,立之学官则万民协。听者无不虚己竦神,说而承流,是以海内遍知上德,被服其风,光辉日新,化上迁善,而不知所以然,至于万物不夭,天地顺而嘉应降。故《诗》曰:‘钟鼓喤喤,磬管将将,降福穰穰。’《书》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鸟兽且犹感应,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故乐者,圣人之所以感天地,通神明,安万民,成性类者也。”輱訛輥《礼乐志》明确揭示,音乐具有感神动物、移风易俗、趋人向善、弊补政教之功,故先王用以教化万民。“教化”多指以上化下,即通过在上位者的提倡及教育,春风润物般的化育人心,这是“教化”的首要之义。其实文学作品的化育之功,不仅仅局限于此。通过文学作品的描述,“劝善惩恶”,净化灵魂,也是化育人心的方式和途径。
(三)美刺功能
“美刺”是文学艺术的又一社会功能。“美”即称颂赞美,“刺”即讽刺批判。中国文论的“美刺”观,滥觞于先秦,成熟于汉代。汉代以降,代不绝书。在儒家学者看来,文学作品旨在经邦济世,因此对于美好的行为要加以赞美,对于丑恶的行为要进行讥刺,如此才可使确保国家兴旺,社会进步发展。文学作品的“美刺”功能早见于《诗经》。《诗经》中有些诗篇已明显表现出“颂”、“美”的意向。如:“报以介福,万寿无疆。”(《小雅•甫田》)“;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大雅•崧高》);“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大雅•烝民》)。与“颂”、“美”相对,一些诗篇则鲜明的表现出“刺”、“讽”的指向。如:“维是褊心,是以为刺。”(《魏•葛履》)“;夫也不良,歌以讯之。”(《陈•墓门》);“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小雅•节南山》);“作此好歌,所极反侧。”《(小雅•何人斯》)“;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小雅•四月》)。以上这些诗篇的作者,已通过这些诗句鲜明地表达了自己作诗的最直接动因及目的就是“颂美”和“讽刺”,虽然于时还没有从文学理论的高度提出文学具有“美刺”之功,但透过《诗》中这些蕴含着明显“美”、“刺”之旨的语句,显见,当时的诗人们已充分认识到文学作品具有颂美、讥刺之功。作为我国早期文学艺术的代表,《诗经》中的“美”、“刺”观无疑成为后代“美刺”文论观的滥觞。
除了《诗经》“春秋三传”也多用“讥”、“贬”、“美”、“恶”等观点解经,分析《春秋》寓褒贬、明善恶的意蕴,揭示作者的“美”、“刺”主张。《诗经》及“春秋三传”明显揭示出其时的文学家、经学家已充分意识到了文学的“美”、“刺”功能,希望通过颂美、讥刺,充分发挥文学积极干预社会的功能,但“美刺”之说还未明确提出。到了汉代,经过《诗大序》,尤其是《诗谱序》,文学的“美刺”功能观正式确立并完善。《诗大序》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又云“: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又云“: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輲訛輥《诗大序》的意思是说如果君主德胜化钧、政治成功,就会感动诗人,诗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写诗颂扬、赞美,并告于神明;如果人伦废弃,刑罚严厉、政事苛刻,诗人则会伤感理想人伦关系的破坏,哀叹政令苛毒,其情感必然表现出对执政集团的不满,进而,将自己的感情付诸歌咏以抒发内心的波澜。“以风其上”、“以风刺上”,即以委婉的诗性语言讽刺处在上位的统治者。“美盛德”“、以风其上”、“以风刺上”等论述,已经包含了“美刺”论的要素,缺少的是更为明确的理论概括与阐述。“美刺”思想完整的理论形态则历史地落在郑玄的身上。
《诗谱序》中郑玄明确地提出“美”、“刺”的诗歌主张:“迩及商王,不风不雅。何者?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剌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各于其党,则为法者彰显,为戒者著明。”輳訛輥在郑玄的思想中,盛世与乱世、圣主与昏君,都会直接影响诗人、艺术家的感受,他们遂用诗乐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用诗乐干政。他们的感情基调会有好恶、喜怒的不同,他们对君主,对社会现实会流露出不同的态度,于是在诗中或为“美”,或为“刺”。现实政治状况合于诗人的理想,或君主功德卓著,诗人即会由衷地赞美他的时代、他的君主。相反,现实政治混乱,君主肆意妄为,荒无度,诗人则会感时伤怀,进而以诗乐刺世,表达自己对时弊的针砭。《诗谱序》中,郑玄具体阐述了周诗中“颂美”之作产生的概况:从后稷播种百谷,至于大王、王季,克堪顾天,这是周部族世代勤政修德的发展进程。“文、武之德,光熙前绪,以集大命于厥身,其时《诗》,风有《周南》、《召南》,雅有《鹿鸣》、《文王》之属。及成王,周公致大平,制礼作乐,而有颂声兴焉。”輴訛輥几代圣贤相继建德立功,所谓“有颂声兴焉”,就是诗人在作品中论其功,颂其德,顺其美。诗人生活在这样的盛世,面对圣贤之君,亲见其功德,便自然而然地产生颂美的冲动,文学的颂美之功由此得以彰显。
与之相对,《诗谱序》也阐述了“讥剌”之诗产生的必然:“自是而下,厉也幽也,政教尤衰,周室大坏,《十月之交》、《民劳》、《板》、《荡》勃尔俱作。众国纷然,刺怨相寻。五霸之末,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善者谁赏?恶者谁罚?纪纲绝矣。”輵訛輥郑玄明确指出,“刺”诗产生的现实基础是“政教尤衰,周室大坏”。生存现实的满目疮痍,给予诗人情感以强烈的震撼,于是他们借文学的讥刺之功书写内心的情怀,“众国纷然,刺怨相寻”。郑玄将“美”诗、“刺”诗同政治联系在一起,同君主联系在一起,同诗人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善者美之,恶者刺之。文学作品的“美刺”功能观自此确立。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中国古代许多优秀的作家都充分发挥了文学的这一功能,创作了名垂千古的作品。如《陌上桑》赞美了罗敷的坚贞智慧、不慕富贵;元杂剧《赵氏孤儿》颂美了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用鲜血和生命所诠释的舍生取义、大忠大义;而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讽喻诗、唐宋家的散文、《儒林外史》等小说、《窦娥冤》等戏剧,则充分发挥了文学作品的“刺世”功能。
二“、任性自然”与道家的文学功用观
中华文苑百花争荣。在儒家积极倡导文学要承担经邦纬国、教化人伦、美刺镜鉴、扬善惩恶等文学功用的同时,道家学者却从生命个体的角度提出了以个体价值为本位的、与儒家截然不同的文学功用观。道家学派认为,文艺作品的生成及创作,不负载任何外在的功用价值,文学创作完全是“任性自然”、“自适其适”之举。文学作品的功用即在于满足作家的个体需求,以作家之心宜为宗。道家的这一文学功用观与道家的哲学理念紧紧相关。在道家学者看来,文学创作是“任性自然”的结果。“任性自然”一方面是说文学因个体之性而生成,文学作品的内容及形式完全出于个体的审美观照;另一方面是说文学创作的目的或功用乃是为了满足个体本然之性。这一文学功用观源出道家“道生万物”和“以自然为宗”的哲学思想。“自适其适”早见于《庄子》。《庄子•大宗师》云:“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馀、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庄子•骈拇》云:“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僻也。”庄子认为,立身行事都要“自适其适”,反对“适人之适”。无论是文学创作之由,还是文学创作的内容和技巧,都应该是自身生命意识和性灵的书写,反对外部的事功,主张超然物外,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道家学者高度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讲求个体的精神自由,在此哲学观念的影响下,他们把文学创作看成是个体的行为,认为文学的功用即在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视文学为“自适”、“自娱”、“自戏”的行为,超然于社会之外,否定文学的功利性和社会功能。这种文学观在社会意义方面显然不及儒家以社会价值为本位的文学观,但在充分认可个体的审美需求,彰显人的生命精神,展示人的本质力量等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三、古代文学功用价值论的当代转化
众所周知,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为满足一定需要而存在的。这种需要,既有社会需要,也有个体需要。需要的多层次、多类别即决定了文学功能的多样化。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中国古代作家,对于文学的功能存在“认识”、“镜鉴”、“教化”、“美刺”、“自娱”、“自适”等多种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和看法或是站在社会价值的角度,或是站在个体价值的角度,或是强调文学的社会功利性,或是强调文学的审美性,不一而足。而这种不一而足,恰恰反映了文学的本质。高尔基曾提出“文学即人学”,充分凸显了“以人为本”的学说。“以人为本”不仅意谓文学要以人为描写对象,更重要的是要以人为中心,全面关注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人在社会中生活,大千世界的繁复要求他必须正确认知周围的人、事、物,认识历史和现实,尤其“地球村”时代,要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认知功能”,扩大人们的见闻和视野,由此文学的认识功能不可或缺;人在社会中生活,不能事事历尽,事事皆通,也不可能事事皆顺,古训曾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因此,文学的镜鉴功能也少不得;人生活于世,无不希望身边充满关爱和温暖,希望被和谐幸福所包围,因此,赞扬歌颂好人好事,鞭挞斥责坏人坏事,是千百年来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因此,在建设富庶、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的进程中,必须充分汲取文学教化论的有益因子,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提高人们的人伦道德修养。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切社会美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障。因此,上述这些注重社会责任和伦理规范的、以社会价值为本位的文学功能观无疑应是当下乃至未来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应有之义。与古代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论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一样,注重文学的“自适”、“娱情”,强调文学审美功能的理念,同样在中国特色文论体系建构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即在《乐论》中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荀子此论一方面揭示了音乐(即文艺作品)具有使人快乐的功能;另一方面,也从人性论的角度指出,人对于音乐(即文艺作品)的欣赏是自身情感的需要,是出于满足自身快乐的需要。既然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可以给人带来快乐———给创作者带来“春蚕吐丝”般的自适,同时给接受者带来轻松、愉悦,使作者和接受者双方都得到快乐的心理满足,那么文学所具有的审美、娱乐、乃至消费功能无疑也应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丰富性、多样性、个性是文学的生命。基于此,经典作家一直站在宏观的、全面的视角去看待文学的功能与价值。
医学论文撰写的步骤
科学工作的最后环节就是撰写科研论文。在写作之前,应将实验数据逐项进行归纳、整理与 分析,并查阅收集有关的文献,尤其是初学写作的作者,更应阅读、借鉴好的医学论文,然 后开始:
1构思 构思是撰写论文的准备,也是开始。它是作者对文章整体布局、要说明的论点以及依据进行 阐明、安排和设计的过程。其内容包括:文章如何开头,如何进一步引深,首尾如何相呼应 ,论据论证如何有效的说明主题以及各段落层次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2提纲 在反映思考,理清思路,并形成条目后,写出提纲。提纲是论文的基本骨架,有了提纲,作 者写起来就会目标明确,思路开通。提纲的内容主要是按题题目、前言(文章的宗旨目的)、 实验材料与方法、讨论与结论的顺序进行。
3写作 在提纲拟定后,根据自己的思路,妥当安排内容的先后次序,然后将自己的观点充分表达。 在写作初稿时,不妨内容写的全一些,面宽一些,避免有重要内容遗漏。而且,最好能集中 一段时间和精力,使文章一气呵成。
4修改 在文章的初稿完成后,应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尤其是共同的工作者与指导者。然后加以反复 推敲并作细致的修改。文章全部完成后,最好放置一段时间,再行修改。"温故而知新"常 可发现重要问题,因而需要多次修改。
修改的重点是:①篇幅压缩;②结构调整:期刊论文要求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衔接得当、 重点突出并有逻辑性;③语言修改:应具有准确性与可读性。
对于"国内首创"、"国内空 白"应有确切的依据,并避免应用"大约"、"可能"之类的字眼,还应避免应用非专业术 语;④内容修改:根据自己写作的意图或要论证的内容材料,使内容修改的更为翔实、观点 明确、结构严谨、论据充足。
医学论文的发表
作者撰写论文的目的是能够发表。因而对投寄的期刊必须有所了解,做到"知己知彼"。医 学期刊按照批准的级别可分全国性、省市性等,按照学术水平可分成高级、中级与初级,按 照内容可分成综合性、专业性以及文摘性。所以在投寄前应认真阅读稿约,并分析刊出文章 的水平、特点,并与自己的文章相比较,以决定是否投寄。对于有新理论、新发现、新方法 、或引进国内先进技术、或有技术上有重大改进,或临床观察更为深入、标本数量更大、随 访观察时间久,有重要的经验教训等,均可积极投稿。投稿应严守稿约,按照稿约的规定整 理并投寄。切忌一稿多投。
1.1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课程中,数学能够作为绝对的最基础性科目,因为高职院校大部分的专业教育都需要应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和验证,很多专业问题的解决就是靠应用数学只是进行论证的过程,这就表明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数学教学有莫大关系。但是,从我国高职院校数学教育现状来看,形势并不乐观。教学时数减少,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应用,学生应用意识很差。要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成为新世纪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数学加强数学教育,加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当学生在学校的引导和培养下逐渐养成数学应用意识,他们就会开始了解和重视数学在其他科目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并将学习到的数学知识、技术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1.2有利于健全和完善现有高职数学教学理念
教学观念决定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引导教师按照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因此,正确的教学方式必然促使教师做正确的事,即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事,但是如果教学观念错误,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很难实现。在我国高职院校,甚至整个国家所有院校的数学教育来看,数学教师长期秉承只要学生掌握了一种书数学知识,那么学生必然也就会具备使用此数学知识的能力。
这是传统的数学教学观念,这种数学教学观念以数学知识为中心,重视数学知识的教授,并不关注学生对于该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况。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其他以数学知识为基础的学术型和研究型的科目可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却起着相反的作用。因为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具有超强实践能力的高技术的技能人才,而不是只懂知识不懂应用的学术型人才。
因此,在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让学生获得相应的技术能力,对于完成职业任务要求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只有这样,高职数学教学才会被认为起到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实现的作用。因此,不难发现,数学应用意识与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结合,能够完善或者改变现有的对学生不利的教学观念,有利于高职院校新的教学观念的形成。
1.3有利于高职数学教学意图的构建和实现
数学教学意图是数学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数学教学意图是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机会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获得特定要求下的数学能力。因此,如果高职院校的数学教育能够形成正确积极的数学教育意图,那么院校数学教育的发展将十分迅速。数学教学的意图需要与特定教学目标相结合。
与高职院下的教学目标相结合便是培养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强调很强的应用性。由此可以看出,高职数学的教学意图是一种应用意识很强的教学意图,它应该具有实用、创新以及应用三个层面。在实际的高职数学过程中,由于需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因此需要十分主义数学教学意图中应用层的建设,有计划、有目标的彰显教学意图的特点和教学目标。
以数学应用意识为基础构建的教学意图,能够使教师在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牢牢把握教学目标,以高职学生应该具有的能力为教学重点。因此,数学应用意识对于高职数学教学意图的构建和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结核病患者,其中28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年龄为7~85岁,平均年龄为42岁;本组所选患者均没有肝病史;25例患者为初次治疗,15例患者为复发治疗;进行痰涂片有22例患者为阳性;18例为阴性。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均≥2个月,追踪观察时间≥10个月。所有患者均与“肺结核诊断与治疗标准”中的诊断标准相符合。
1.2治疗方法
在进行抗结核治疗中,肝损害是最常见的副反应,故需要在治疗初期进行肝功能复查1次/周,1个月后改为1次/2周,3个月后改为1次/月,在本组资料中有30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最早1例是在用药后2周的时候出现。在本组资料中有12例患者发生轻度肝细胞损伤,即其体内丙氨酸转氨酶>正常值,但是<1.334μmol•s-1/L;有14例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值在1.334~3.334μmol•s-1/L;有4例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值>3.334μmol•s-1/L。治疗:给予有肝损伤的患者进行保肝治疗:给予患者152~200mg的甘利欣或者是0.2g的凯西莱静脉滴注,1次/d,给予护肝片5片口服,2次/d,连续服用2周。并跟进丙氨酸转氨酶对抗结核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对于丙氨酸转氨酶<1.334μmol•s-1/L的患者仍然使用原治疗方案,并进行肝功复查1次/周,若其肝功在升高则需要给予相应的治疗;在1.334~3.334μmol•s-1/L之间的则需要将EMB、RFP停用,给予利福喷丁进行治疗;>3.334μmol•s-1/L是患者将所有抗结核药物均停止使用。在本组资料中有16例患者出现胃肠不适,其中的大部分患者在给予10mg胃复胺,2片胃康灵,3次/d后病情得到好转,有一小部分反应严重的患者在将INH减量或停用后病情得到好转。在本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肾损害和听力障碍,这都是由于链霉素所造成,在对其将SM停用,改为EMB后病情得到好转。
2结果
在本组选取的40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有16例患者出现胃肠不适,2例患者出现肾损害和听力障碍,1例患者出现关节痛。对这些患者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后,均有效的将病情控制住。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