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与健康结课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008-02
食品安全不仅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1],同时,还涉及社会[2]、经济[3,4]、法律、国家形象等诸多方面,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指标。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的食品工业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势头,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国食品工业到2015年将达到12.3万亿元。在这样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有些食品生产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难免出现质量把关不严的现象,使得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在这样的形势下,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从而在教育领域,出现新的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如此多的院校开办相同专业的情况下,如何办出特色,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就成为每个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天津商业大学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1983年本科专业)基础上,于2007年筹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8年开始招生,2010年申报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并获得批准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主要针对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主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及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着力形成专业特色,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一、制定适合现代行业发展需求和竞争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战略性新兴专业主要任务是为新兴产业培养人才。在2008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和就业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走访相关生产单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的优势与特色,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进一步修正。
以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分析与检测为主要模块,设置教学课程。根据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需要,教学重点侧重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分析与检测两个方面。同时,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进行专业模块学习过程中,必须完成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再选择模块课程的学习。
专业基础课程共38学分,包括: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学等。
核心课程共10学分,包括: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等。
食品与安全控制模块共8学分,课程包括:食品标准与法规、绿色和有机食品管理和认证、食品贮藏与运输、食品物流学等。
食品分析与检测模块共分,课程包括:食品添加剂、动植物检验检疫学、食品安全学、食品微生物检疫技术等。
2.加强基础和实践教学,强化个性化培养。(1)在教学计划修改过程中,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将总学分从原有培养计划(08版)的191学分压缩至184.5学分。(2)增加实践和实验教学的比例。在修改后的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的比例从原来计划(08版)的18.3%提高到28.5%。通过提高实践和实验教学的比例,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3)增加基础课比例,打实理论基础。在新的教学计划中,授课学分共160.5学分。其中,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占总授课的75.7%,较原来(08版的基础课为69,学科基础课为38,授课学分为15分,占总授课学分比例为65.4%)增加了10.3%。通过加大基础课教学,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4)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增加学生自主选课空间。修订后的培养方案中,可供选修课程的41.5个学分,占授课学分的25.8%,较原来(08版选修课学分为38,授课学时为159,所占比例为23.9%)增加1.9%。通过增加选修课程比例,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课程。(5)增加工程类课程教学的比例,作为工学学士学位,必须有相应的工程类的课程,在新的培养计划修订中,增加了食品工程原理和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的课程。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工程方面知识。(6)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个人能力。将大学生参加各类科研活动(国家和天津市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科研立项、教师科研)、各类竞赛、发表科研论文、考取各类证书等纳入学分,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全方位提高个人能力。
二、构建主干课程,构建课程教学团队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重组。通过吸纳食品制造、食品营养与安全控制、食品技术管理等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在修订的培养计划中,对有些课程内容按类进行划分合并,减少内容重复。将《食品原料与安全控制》、《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生产过程安全控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等相关课程整合成一门课――《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同时增加该课程的实验课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综合实验》(2周),该课程重点是现代检测技术应用和大型仪器操作使用,增强学生实验技能。
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强化操作技能的培养
1.系统设计实践教学模块,实现培养目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应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在一、二年级以基础课程教学为主,除了公共基础课程外,主要课程有: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和食品工程原理等。为了强化动手能力,在课时分配上,无机与分析化学共96学时,实验学时为46,占47.9%;有机化学80学时,实验学时为37,占46.3%;仪器分析为48学时,实验学时24,占50%;生物化学80学时,实验学时为32,占40%;食品工程原理开设1周的课程设计;基础课的总体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46.%。在三、四年级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教学为主,主要课程包括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工艺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其中,微生物学80学时,实验学时为32,占40%;食品工艺学实验为40学时;食品分析32学时,实验学时为16,占50%;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综合实验为2周;食品生产规范设计1周;专业实习2周;毕业实习4周和毕业论文为12周。通过修订后培养计划,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学时占总学时26.6%。
2.科研创新、证书考取等纳入培养计划强化个人能力培养。在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学生参加科研立项(国家和天津市及学校的大学生创新计划)、各类竞赛、参加教师的科研,发表学术论文、各类资格证书的考取等纳入学分,上述内容共计5个学分。
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每年有50%参与科研训练和科研立项,其中包括国家和天津市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以及校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30%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每年参与数量在10篇以上;有80%的学生通过HACCP内审员、高级检验师、营养师等各类的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强化个性化培养。
3.实行导师制,指导四年级学生学习。四年级学生主要以专业课学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为主,在这期间,全面实行导师制,形成导师负责研究生参加的指导队伍,将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受专业学习与领域前沿研究及行业发展前景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4.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升实践教学功能。以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与贮藏重点学科和天津市食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发挥学习科研力量和人才的优势,帮助企业开发新工艺和新产品;企业为学校提供生产实习基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保证了实践教学顺利实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增强竞争力。
四、优化教学资源,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完成教学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引进、骨干扶植与培养、结构优化等方式,建设一支学缘丰富、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与科研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7名(58.3%),副教授4名(33.3%),讲师1人(8.4%);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50岁以下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师资队伍中,50~60岁6人(50%),40~50岁4人(33.3%),30~40岁2人(16.7%),已形成知识、学历、年龄等均较合理的教学团队。
所形成的教学团队,不仅能够完成本科和研究的教学工作,还具有很好的科研能力,近3年共发表教学改革及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或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8项,累计经费达700多万元。
五、结束语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经过6年多的建设,在培养方案方面,经过3届毕业生的检验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程体系基本成熟,同时建设了一支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能够高质量完成本专业的教学和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石琰.浅谈食品安全与健康[J].沧桑,2014,(6):184.
[2]黄卫东,邓祺.从食品安全问题看当代企业社会责任[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4):43-45.
一、课堂内外联系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内渗透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并使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能及时拓展课外知识,使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累赘感,反而觉得所学知识更丰富,实用性更强。例如,在“氮和磷”的教学中,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氮气的包围之中”的现实场景引入氮气的物理性质,说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而引出氮气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也可以讲述在打雷闪电时氮分子与氧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一氧化氮分子的场景,介绍了后续几个反应后,得出谚语——“雷雨发庄稼”的结论。在讲到NO的毒性时,补充NO作为信使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功能,让学生带着惊讶的情绪对NO产生了新的认识。
通过紧密结合教材基础知识或重点知识的应用性知识的补充、讨论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社会中的化学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热点渗透教学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情景素材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等,能够强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有关、对生活有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人类保护臭氧层的行动”,这既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人文意识”问题,围绕“从电冰箱的普及与换代到臭氧层”开展探究,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访问网站,获得知识。在讲授重金属汞的性质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其危害,讲述汞蒸汽对人体的危害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用行动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样清理破碎的水银温度计、如何处理含汞的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使化学教学更贴近于社会实践,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所学知识富有时代感,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人文关怀,将自然科学融入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三、进行生活与化学关系专题教学
高中化学专题教学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教学形式可以将生活中的化学与书本中的化学的联系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介绍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介绍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介绍化学在高新科技领域中的作用,介绍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介绍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如健康、保健、能源、资源、环境等社会问题。例如可以向学生讲解当前化学合成材料的发展概况,人类已经可以制造出可以替代人体多个部位的化学材料。
四、与生活中化学知识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入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以贴近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国民经济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例如选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进行“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等实验。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为实验内容可进行“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等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五、进行与生活有关的论文写作教学
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课题报告,探讨实验中的问题或写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向学生介绍撰写小论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文字能力不做高要求,只要论据能说明论题,条理清楚,说得明白就达到了要求。例如,将“糖类”设计成主题为“糖类与生活”的拓展课,课前充分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他们感兴趣的课题,引导他们提炼成“糖在生活中的分布”、“血液中的葡萄糖”、“糖与糖尿病”、“糖与减肥”、“糖与健康”等小课题。然后把全班学生组合成几个组进行专题研究,同学们查找资料、走访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实验,在组内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课题报告。
关键词 政治教学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127(263)
文献标识码:A
人们普通认为:政治课枯燥无味。教师教得喉干舌枯――概念化、教条化;学生听得机械呆板――照抄化、背育化。如若遇上了一位不备课的教师,政治课则上成了“念书”课,学生则成了昏昏入睡者。新的初一教材大胆创新,“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方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感”(《政治课程标准》修订说明)。新的教材要求教师武装“新”的教学头脑,废除“概念化、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方法。事实上,只要我们教师深挖教材,政治课“活”的教学思维体系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一堂“活”的政治课就会展现在学生面前。政治课也能“活”,这是新教材体现出来的“新”创意,也是我教学的实践体验。
典型事例开头――“引出”政治观点。每课都用典型材料开头,让学生在故事的情境中接受新课,一点也不枯燥。第二课《透视心理品质与个人品格》,首先进入学生视野的是这么一个故事:“新疆乌恰县人民医院院长吴登云,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在条件极为艰苦的乌恰县一千就是36年。为抢救生命垂危的病人,他先后献血7000多毫升,为抢救大面积烧伤的儿童,他从自己身上割取了13块皮肤植到孩子身上”。这个故事就“引出了所教的政治观点:人的品格的好坏,是通过人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来的。人们崇敬品格高尚的人,鄙夷品质低下的人。第9课《意志坚强的表现》,一位难以想象的坚强“英雄”出现在纸面:“抗美援朝昏迷达半年之久的高度残废军人朱彦夫,在无手、无腿,只有一只模糊不清的右眼时,干出了惊人的事迹。当村支书25年,拄着双拐,上山下地改变家乡面貌;用嘴衔笔写字,用残臂夹笔写字,历时7年,写出了33万字的《极限人生》。可以说,同学们是用“心”读完这个故事,用“泪”看完这个故事。同学们就能体验到什么是坚强意志――那就是不被困难所折服,敢与困难作斗争。留在脑海里的印象极深。
各抒己见讨论――“悟出”政治观点。每课都安排了“各抒己见”课目。热烈的讨论与发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而且教师可以掌握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从而“有的放矢”地引导到正确观点上来。这比老师先抛出“结论”让学生机械接受的效果好得多!在讲《情绪》这课时,教师让学生根据书上故事“德国著名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在翻看一个不出名的青年寄来的论文时,牙在作痛,正想着在医院待产的妻子,感到论文满纸都是胡说八道,顺手丢进了纸篓。几天后,妻子顺利落产,牙也好了,他想起那篇论文,捡起来重新一看,发现这篇论文提出一个杰出的思想,具有科学价值。”各抒己见: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教师作适当提示:如果奥斯特瓦尔德的心情没有很快好转,那篇闪光的科学论文的命运又将如何呢?)不难想象,学生会“悟出”以下结论:(1)人的情绪是变化发展的。(2)不同的情绪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积极、乐观的情绪会有积极结果,消极、悲观的情绪会有消极结果。(3)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在生活、工作中十分重要。在讲“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时,让学生各抒己见“你在学习文化知识和锻炼身体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通过讨论,学生会找出学习中意志不坚强的表现:一堂课坚持不到头,遇到难题就撒手不管,碰到好电视就放下学习不管……在谈到这些毛病时,多数学生会“摇头”,从而懂得:学习文化科学知识需要有坚强意志。在讲“挫折”时,有意让学生讨论“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我所教的学生开始时有一半学生认为挫折是好事,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挫折是坏事,只有少数学生认为挫折是坏事也是好事。讨论后,学生自然就明白了:挫折具有双重性,从而让学生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名人警句相托――“折射”政治观点。课文中有不少名言警句,都是针对某些政治观点而“引述”的。这些警句读来琅琅上口,不仅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还使人容易产生“自然联想”,即由警句就自然想到了政治观点。这种“寓学于乐”会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言,反映了情绪与个人的志向相关;马克思“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说明了坚强意志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以及“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都说明了锻炼意志不怕吃苦;鲁迅所论“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说明做了应当开拓创新,大胆突破。
“活动一课”开展――“体验”政治观点。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节活动课。活动课的开展,一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动手、动脑的能力;二是通过生活的体验,辨别生活中的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从而纯化学生的思想,健全学生的人格;三是从活动课中得一启示,让教学中的政治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第一单元的活动课就安排了三组生活情境体验:(1)假如你途经长途车站时,看见一个3岁的小女孩在哭喊着找妈妈,你会怎么做?(2)你坐在公共汽车上看见一位老奶奶上车,你会怎么做?(3)厕所脏了,其他同学视而不见,你会怎么做?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们更加明白:健康人格和良好品格在生活中非常重要。这不是“体验”了第一单元的政治观点吗!第四单元的活动课安排了《让我们学会承受和战胜挫折》的主题班会,选1/3的学生发言,交流自己经受的最难忘的一次挫折:主要说清造成挫折的原因,挫折造成后的后果,从中得出的经验教训,承受和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发言完后,让同学们评出最好的发言人,说说他讲得好的原因。这样,同学们对挫折的印象深、理解深。再让同学们高唱不畏挫折的歌曲《真心英雄》,集体朗诵诗词《七律・》。大家都说这堂活动课生动有趣。
一、课堂内外联系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内渗透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并使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能及时拓展课外知识,使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累赘感,反而觉得所学知识更丰富,实用性更强。例如,在“氮和磷”的教学中,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氮气的包围之中”的现实场景引入氮气的物理性质,说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而引出氮气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也可以讲述在打雷闪电时氮分子与氧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一氧化氮分子的场景,介绍了后续几个反应后,得出谚语——“雷雨发庄稼”的结论。在讲到NO的毒性时,补充NO作为信使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功能,让学生带着惊讶的情绪对NO产生了新的认识。
通过紧密结合教材基础知识或重点知识的应用性知识的补充、讨论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社会中的化学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热点渗透教学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情景素材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等,能够强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有关、对生活有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人类保护臭氧层的行动”,这既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人文意识”问题,围绕“从电冰箱的普及与换代到臭氧层”开展探究,指导学生查阅,访问网站,获得知识。在讲授重金属汞的性质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其危害,讲述汞蒸汽对人体的危害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用行动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样清理破碎的水银温度计、如何处理含汞的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使化学教学更贴近于社会实践,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所学知识富有时代感,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人文关怀,将自然科学融入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三、生活与化学专题教学
高中化学专题教学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教学形式可以将生活中的化学与书本中的化学的联系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介绍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介绍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介绍化学在高新科技领域中的作用,介绍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介绍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如健康、保健、能源、资源、环境等社会问题。例如可以向学生讲解当前化学合成材料的发展概况,人类已经可以制造出可以替代人体多个部位的化学材料。
四、与生活中化学知识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
化学实验是进行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入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以贴近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国民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例如选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进行“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等实验。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为实验内容可进行“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等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五、进行与生活有关的写作教学
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课题报告,探讨实验中的问题或写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向学生介绍撰写小论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文字能力不做高要求,只要论据能说明论题,条理清楚,说得明白就达到了要求。例如,将“糖类”设计成主题为“糖类与生活”的拓展课,课前充分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他们感兴趣的课题,引导他们提炼成“糖在生活中的分布”、“血液中的葡萄糖”、“糖与糖尿病”、“糖与减肥”、“糖与健康”等小课题。然后把全班学生组合成几个组进行专题研究,同学们查找资料、走访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实验,在组内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课题报告。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定向运动;新课程研究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在体育教学中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确保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在学校体育改革的今天,我国高校学生的体质成下滑的趋势,这是我们每一个体育工作者面临的严峻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定向运动作为一种崭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已逐渐走进了高校的体育课程体系,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对怀化学院2005级、2006级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对田径教学中跳远、跳高、铅球、中长跑、校园定向、跨栏项目的综合测定,认为在高校广泛的开展定向运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质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研究的片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怀化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5级、2006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阅读国内外有关定向运动的专著和论文资料,对近几年来我国体育院系有关定向运动的论文进行了重点分析和比较。
2.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200份,学生158份,老师30份。回收191份,有效问卷188份,有效回收率为94%。
3.数理统计法:对回收问卷和测定的数据进行分类频数百分比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定向运动能有效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通过表一对田径教学中,学生参加跳远、跳高、铅球、中长跑、校园定向、跨栏六个主要项目的生理负荷、课的密度、心理负荷(注意力、兴趣、意志、)的综合测定,发现定向运动项目的教学效果最好,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高,注意集中。学生在定向运动的过程中,不但要认识地图,正确使用地图和实际的方向,合理的选择路线,而且要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比赛。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空间感、方向感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定向运动能有效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耐力素质下降最为明显,这与国家现行的学校体育培养目标是矛盾的。通过表一反映,定向运动的生理负荷和练习密度是最高的,分别达到了37%和128次/分。主要因为定向运动是一项集健身、趣味、竞技于一体的新兴体育活动,一般在户外、公园、校园进行,学生在学习之余能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充分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利用阳光、新鲜空气等自然条件进行锻炼,这比单纯的中长跑练习更具有兴趣性,更能自由的发挥学生自身的运动能力,学生乐于坚持长时间的耐力锻炼,全身投于定向运动之中,不会因为长途的奔跑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心肺等生理功能的发展。
(三)定向运动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
表一显示,学生在定向运动活动中的意志力是最好的,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具有挑战性、冒险性、知识性和竞争性,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学生参加定向运动必须按顺序找点,找全点,否则成绩无效,这就要求学生在找点的过程中,不仅要有充沛的体力,更要发挥自己的智慧,快速判定方向和选择路线,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快乐的定向运动中寻找自信,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和优良的心理品质,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促进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
(四)定向运动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
在定向运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与组之间的定向运动比赛。要求每组所有成员都到达终点,成绩才有效,如组内有一名成员未能到达终点,成绩为无效。所以在定向运动的教学赛中,需要组内的成员合理分工,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比赛中相互帮助配合,在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的情况下,团结一致,取得比赛的最后胜利。
(五)定向运动有深厚群众的开展的基础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表二),认为在高校广泛开展定向运动“有必要”和“很有必要”的教师为30名(占总数的100%),学生为149名(占总数的94%),说明广大师生对开展定向运动是普遍赞成的。另外,通过调查显示(表三),有135位学生对于开展这项新型的体育运动项目“很感兴趣”,占总数的85%,并有128名“愿意尝试并主动学习”,这项运动,占总数的81%,说明学生参与定向运动的意愿较高,乐意接受并学习此项运动课程。所以,广泛开展定向运动是可行的。
(六)定向运动教学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定向运动是高校体育课在内容设置上的创新,它在教学思想方面,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快乐体育、终身体育为导向,以“育人”为最终目标,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实现学生人人享有体育与健康的教育权。定向运动不是过去单纯的学习某种技能,而是要求培养出“一专多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定向运动在教学形式上使田径课向着健身、趣味、娱乐、创新等方向发展,在教学组织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探讨、去发现、去解决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普通高校田径教学中广泛开展定向运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开展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能,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创新进取的精神,养成团结合作和勇于竞争的意识。而且,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定向运动拓展了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增强了田径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体现了田径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取向,对推动我国高校田径课程的深化改革将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二)建议
1.定向运动的开展拓宽了原来田径的学习领域,体育教学由单一的知识教育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转变,由重知识、技能教育向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方面转变,这就要求广大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新信息,不断加强教师的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