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用电安全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利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本节课从电压的高低、电阻的大小对用电安全的影响入手,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的电学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既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又提高在帮助他人时讲安全、讲规则、讲科学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用欧姆定律理解安全用电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
通过了解避雷针的发明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理解影响电流的因素,电压和电阻对安全用电的影响;防雷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第六节欧姆定律与安全用电
一、欧姆定律
1.当R一定时,U越大,I越大
2.当U一定时,R越小,I越大
二、安全用电
1.高压危险
2.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
三、雷电与防雷
教学过程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电流、电压、电阻等物理知识,现在同学们想想,为什么高压线要架在高大的钢架上?为什么电吹风不允许在浴室使用?下雨天为什么不可以站在大树下呢?可能有同学有答案,我们先不研究答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这节课,之后大家便能解答了。
首先回答我的问题,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生: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师:很好,那么公式怎样表达呢?
生:I=U/R。
师:没错(板书:欧姆定律I=U/R),我们已经知道,电流的大小跟电压、电阻有关,具体是怎样决定呢?我们现在分析一下:既然电流由电压、电阻决定,我们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电阻不变,当电压变小的时候,电流会怎样变化?
生:变小。
师:那电压增大呢?
生:跟着变大。
师:也就是说,当电阻不变时,电压越大,电流就越大,二者成正比关系。平常见到的变压器上标有“高压危险,禁止攀登”的字样,就是因为变压器的电压很高。如果人体不慎接触到高压,通过人体的电流就很大,超过人体能承受的限度,会造成生命危险,所以不要去攀爬变压器、高压线支架等,以免造成危险,因为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36V的电压,凡高于36V的电压对人都有生命危险,因此必须小心用电。
刚才是用固定电阻来研究电压对电流的决定关系,再看看当电压固定时,电阻对电流又有什么决定关系,电阻变大时,电流会怎样?
生:会变小。
师:那么电阻变小呢?
生:电流会变大。
师:那应该怎样总结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生: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小,电流反而越大。
师:原来干燥的木棒,不容易导电,可是当用水把它淋湿后,木棒就容易导电了,是因为湿了的木棒电阻变小了,使得通过的电流变大。同样道理,对于人体来说,潮湿的皮肤比干燥的时候电阻要小,此时若有电压存在电流会很大,很危险。如果用湿手插拔插销、开关电灯等,极易使水流入插销和开关内,使人体和电源相连,造成危险,所以不要用湿手触摸电器。那同学们现在能回答:为什么在浴室不能使用电吹风了吗?
生甲:因为在浴室中人体是湿的不安全。
生乙:浴室中水分多,电吹风易进水漏电。
师:方向对了。通常在浴室中使用电吹风是为了使浴后的头发快干,洗完澡后皮肤的电阻变小,若发生触电事故,极其危险,另外,由于室内水气较大,易被电吹风吸入筒内使机件短路而发生危险。故此,不应在浴室内使用电吹风。
通过用控制变量法: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电压、电阻对电流的决定作用,那么平时就要注意用电安全了,那为什么下雨天不可以站在大树下呢?跟洗澡有关系吗?
生:没有。
师:那跟什么有关呢?
生:雷电。
师:哦,原来是跟雷电有关系,那雷电是怎样产生的呢?可能不是每个同学都知道,现在跟大家介绍一下,有关雷电的知识。云层能积聚大量正电荷,而地球是导体,本身积聚负电荷,从而使得云层与云层之间,云层与地面之间形成很高的电势差,几百万伏到几亿伏,因而产生的电流就十分强大,达到几万安至十几万安,形成高热和强光,会造成巨大破坏,能使人立即死亡。如果通过树木、建筑物,巨大的热量和空气的振动都会使它们受到严重的破坏。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破坏,科学家们努力寻求方法,发明了避雷针。(投影课本彩图)在一些高大的建筑物的顶端,装上针状的金属物,用导线把它与大地连接,就形成避雷针了,当发生雷电的时候,避雷针把雷电引到大地,使建筑物避免雷击。每一年我国都会因为雷电而遭受损失,雷电的危害很大,大家阅读有关的资料就知道了。另外,避雷针的发明过程大家可以通过资料来了解一下。
活动:学生阅读印发的资料。
附: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与避雷针的发明
莱顿瓶放电时能够击死小鸟、老鼠等小动物,雷电时可以击死人、畜等。所以,有人推测放电电火花与天空中的闪电可能具有相同的性质。富兰克林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在1749年11月7日的笔记中,他记下了放电与闪电的一致:“1.发光;2.光的颜色;3.弯曲的方向;4.快速运动;5.被金属传导;6.在爆发时发出霹雳声或噪声;7.在水中或冰里存在;8.劈裂所通过的物体;9.杀死动物;10.熔化金属;11.使易燃物着火;12.含硫磺气味。”摩擦产生的电与雷电竟然有这么多的特性是相同的!他开始酝酿一个大胆的实验,即制作一根长20英尺~30英尺顶端削尖的铁竿,把云中的电引下来。他认为,这项实验如能成功,那么采用相同的方法,就“可以给人类用于保护房屋、教堂、船舶等等免除闪电的轰击。”但是,这个想法没有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支持。后来,富兰克林想,铁竿的高度总是有限的,怎样才能把铁竿伸入到云层中去呢?他想起了儿童时代玩过的风筝,于是,他用杉木搭成一个十字架,蒙上一块丝绸手帕,做成了一个风筝。它能够经受风吹雨打而不撕裂,他还在风筝上加了一根1英尺长的尖细的金属丝。在系风筝的粗麻线靠近手的一端,加上了一条丝带(非导体),接头处系上一把钥匙。1752年6月的一个雷雨天,他和儿子一起把这个负有特殊使命的风筝放了出去。麻线被雨淋湿后,纤维挺立起来。当他用手指节靠近钥匙时,打出了电火花,手感到发麻。而后,他又用这把钥匙为莱顿瓶充了电。发现雷电与摩擦电具有相同的性质。这项实验破除了雷电是“上帝之火”的神话。一系列的实验表明,大多数云层带的是负电,所以雷击时“绝大多数是大地的电穿进云层,而不是云层的电落向大地”。到处都在重复雷电实验,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利赫曼(1711~1753)在得知富兰克林的实验后也决心投入征服雷电的研究,他不放过每一次暴风雨,1753年7月26日,他在彼得堡科学院会议上听见一声巨雷后连忙赶回家去,因未检查接地设备是否有效,而献出了生命。他的牺牲提醒电学家:人们不能再这样死去。
风筝实验的直接结果是避雷针的出现。早在1749年和1750年,富兰克林就提出过避雷针的设想,认为尖导体既能释放或吸收物体上的电,也能释放或吸收云层中的电。他建议将上端尖锐的防锈铁杆装在房屋高处直通地里,或装在船的桅杆顶再抛入水中,“在云层将要产生电击的千钧一发之际,静悄悄地把电从云中吸走,因而使我们免受最突然、最骇人的悲剧。”
在风筝实验的那年夏天,他在铁棒与建筑物之间用绝缘体隔开,并称这种装置为“避雷针”,试用良好。捷克牧师狄维斯(P.DiviSCh)在1745年首先设计出避雷针。费城一些高大建筑物因装上这种避雷针而安然无恙,在欧洲特别是法国也开始流行。
关键词: 高职供电技术专业 电气安全技术课程 素质教育
《电气安全技术》是高职院校供用电技术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也是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掌握职业岗位技能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对安全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进行阐述,反映最新的技术标准规范,突出安全技术和技能操作,做到知识够用、技能必备,专业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相结合。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各种电气安全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电气安全技术实际操作的基本能力,具有热爱本专业技术工作、身心健康、积极乐观的基本素质,具有与电工特种作业相适应的安全观念和熟练的操作水平、取得电工特种作业许可资格,毕业后即可从事电工特种作业。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内容抽象、知识面广、实践操作难、专业技能要求高的特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过程吃力、效果不理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突出素质教育,使学生不仅能够轻松掌握课程内容,而且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质、专业素质和整体素质,我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借鉴“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教学目标、教材选取、课程安排、课时分配、学情分析与对策、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教学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研究与提高,并将素质教育贯穿在各个环节。
1.课程教学目标
依据对企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调研和学生就业情况的反馈,本课程以维修电工、电气试验工、电气装配工、电气检修工为工学结合平台,着重培养学生在电气安全技术方面的职业岗位技能。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的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
1.1课程认知目标
1.1.1了解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1.1.2掌握电气安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高、低压运行维修安全技术理论;
1.1.3掌握安全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高、低压电器安装操作技能;
1.1.4熟练运用常见的电气安全技术处理实际问题。
1.2课程能力目标
1.2.1能够协作完成常见电击事故的处理和日常安全操作用具的使用;
1.2.2具有实操电气安全技术的能力;
1.2.3具有自学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1.2.4具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1.3课程情感目标
1.3.1培养学生热爱本专业技术工作;
1.3.2具备一定的沟通知识和技巧;
1.3.3具有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
1.3.4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1.4素质教育目标
1.4.1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1.4.2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
1.4.3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2.课程教材的选取和特点
本课程教材选用由乔新国副教授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职业教育电力技术类专业教学用书《电气安全技术》(第二版)。
该教材具有如下特点。
2.1内容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符合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有关岗位资格和技术等级要求;具有思想性、科学性、适合国情的先进性和教学适应性;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具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特色。
2.2针对性强,充分考虑到高职高专学生的接受能力,坚持高职高专“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精简了繁琐的理论分析,前后知识衔接紧密,表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3文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便于学生阅读理解,并且引入了行业或专业最新技术和成果。
3.课程安排和课时分配
本课程按照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安排在第四学期讲授。课程教学总教学时数为72学时(理论教学为36学时,实践教学为36学时)。具有分配如下:第一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常识(理论为2学时,实践为2学时);第二章电工理论及电力系统运行知识(理论为6学时,实践为6学时);第三章电气安全基本知识(理论为8学时,实践为8学时);第四章低压运行维修安全技术理论(理论为4学时,实践为4学时);第五章高压运行维修安全技术理论(理论为4学时,实践为4学时);第六章安全技术基本操作技能(理论为4学时,实践为4学时);第七章低压电器安装操作技能(理论为4学时,实践为4学时);第八章高压电器安装操作技能(理论为4学时,实践为4学时)。
4.课程教学方法
该课程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强调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概念性和原理性,打破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彻底打破以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设课模式;在教学模式上,彻底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学科化教学模式,逐步构建起职业教育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在实训内容的构思和设置上强调项目的、系统的概念,各个专业教学和实训从内容到实施方法都整合在一个个项目中,它们相互衔接、影响、渗透、补充,使原来各自独立的专业知识、技能转化为每个功能模块。
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4.1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构成一体,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
4.2教材一体化,即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构成一体。
4.3教室和实验室一体化,即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将理论教室、实习车间、实训基地构成一体。
4.4学习主客体一体化,即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师由“主讲型”向“指导性”转变,实现教育客体主体化和学习主体客体化,“教、学、做”融为一体。
4.5教学手段一体化,即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学”转变。
5.课程教学手段
该课程教学手段综合应用“板书+多媒体+互动+情感”的一体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单一式的不足,从而让老师易教、学生易学。
5.1板书课程每节重要内容的提纲,让学生一目了然;板书理论计算,带领学生一步步地分析、推导,使学生前后比较、联想更能够接受公式的计算和理论的分析。
5.2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信息量,借助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改善教学效果,开阔学生思路和眼界,增强学习兴趣。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时效,又非常直观,便于理解。同时,利用电子教案,以多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内容,缩短课堂板书、挂图的时间,这样在相同的时间内也可以传播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
5.3采用互动式教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做到师生互动,包括在授课过程中师生眼神的交流,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等等。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课堂氛围。
5.4采用情感式教学。专业基础课教学,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要风趣幽默,要让学生了解这门课在整个专业学习中的作用和意义;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亲近感,由愿意接近老师到对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
5.5最新知识进课堂。除了选用新教材外,教师要通过阅读期刊、杂志了解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学术交流了解新见解、新理论;通过计算机网络了解最新科研成果。
6.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其中:学习态度和阶段性学习效果占10%,自学能力和表述能力占10%,素质教育占30%,理论和实训部分占50%。理论部分由70%的笔试成绩和30%的平时作业及课堂练习组成。
7.教学效果
采用上述课程教学设计,对我院供用电技术专业的四届级学生进行课程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7.1学生参与意识明显增强。
7.2在实践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7.3使学生掌握电气安全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了快乐学习。
7.4课程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实现专业技能向综合职业能力的转换。
7.5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环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7.6受到了学生的好评和教学督导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Z].2006.
[2]乔新国.电气安全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轨迹交叉理论作用原理及其在电力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通过国外对于生产安全事故的研究发现,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的原因中,仅有2%是由天灾等客观因素所引起的,而剩余的这些安全事故则大多都是可以预防的,在这些事故中分析后发现,其中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原因所导致的事故占到9成.且两者之间没有同时发生的.在电力生产的过程中是一项复杂的人与物的系统性工程,其中生产中包含着人与物的两方面的安全隐患,为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运行,需要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做好对于事故的预防.其中轨迹交叉理论认为事故发生是由许多的相互联系的事件按照一定的顺序而发展起来的结果,其中这些事件主要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所引起的,两者在各自的轨迹发展,在某一时间、空间两者发生了交叉就会导致电力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的轨迹交叉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同时周边环境与生产中的管理条件也对电力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中,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主要指的是物体的自身所存在的缺陷,其包含有:电力生产设备经过长时间的运行导致自然磨损而造成设备安全性下降,一些设备在设计时就存在有一定的安全缺陷,以上这些客观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形成了物体不安全状态的轨迹,这些轨迹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均匀的,其表现结果会随着生产设备环境与人的行为而不断的演变。因设备缺陷等所形成的轨迹如果未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形成相应的交叉轨迹,电力生产安全的安全事故则不会发生,总而言之,做好对于电力生产中的人的行为的管理和操作行为的控制可以有效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对电力生产中的物因轨迹的调整,可以有效的避免电力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通过对物因进行调整来避免电力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最根本的因素还是需要做好对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总的来说,电力生产中的设备的安全状态是相对的,为做好对于设备的不安全因素的控制,最根本的的还是需要通过人的努力来控制的。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包括有主动性的、被动性等的不安全行为,在电力生产安全生产的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与设备的不安全状态的交叉可以导致电力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基于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环境、行为等的方面的影响,导致人的行动自由行、生产劳动等容易受到周边环境条件等所造成的影响,从而使得人的不安全行为相对于生产设备等的在安全可靠性较低。
根据生产安全轨迹交叉理论的观点,通过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有效避免相应的电力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人与设备之间所存在的差异,电力生产设备在人的规定约束条件下进行工作,其不可控因素较少。而人在工作时,其思想受到周边环境等的影响,容易使得人的行为存在较大的不可控性,从而使得电力生产安全不可控因素大大增加。通过电力生产安全轨迹交叉理论可以表明在人的不安全行为无法有效控制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控制电力生产设备、物流等的环节,来控制电力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设备故障在设备的工作过程中呈现出3个重要的阶段:(1)设备的磨合期,在这一时期,由于员工对于设备的使用、生产不够熟悉,设备曝露出各种故障。(2)设备运行的稳定期,在这一时期,设备经过前期的磨合期,使得设备被调节至良好的适应状态,使得设备的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状态,事故发生率较低,发生的事故多为随机性事故。(3)事故多发期,在电力生产设备经过长时间的运行后,其性能将会产生严重的下降,从而导致设备的故障率明显上升,增大的电力生产安全运行的不确定性。
2电力生产设备与人的事故规律
在电力生产的过程中,电力生产设备不但因为自身的异常从而造成事故的发生,同时设备与人的异常结合,会导致发生事故的几率大幅升高,所以应当在分析人与设备之间的事故规律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个措施来确保设备安全运行。电力生产由于其的不确定性,使得安全问题成为了电力企业生产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现代化的大型电厂的运行过程中,不但需要大量的自动控制设备对电力生产进行控制,同时还需要人来对电力生产进行操作与维护,人在操作的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广义来说造成电力生产安全的主要因素就是人的因素。
3结语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39-02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和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巨大变化,创新教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主题。为了适应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教学的传统方式必须变革[1]。中央和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十分重视对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部把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各高等学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2]。
一、实践教学体系概述
实践教学指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包括理论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要做好实践教学工作,首先应该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通常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特色性原则: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应变能力培养为关键,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与时俱进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遵循的原则。
2.实用型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与专业岗位群发展紧密相关。以此为原则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
3.混合型原则:混合型体现在教师类型的混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等方面,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使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并活跃学生的思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进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在确定具体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目标的前提下,如何有针对性地设置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尤为重要。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3]。
二、电子商务安全实践教学内容设置
电子商务安全课程是新兴的边缘交叉性课程,是在网络安全的基础上结合电子商务的领域的实际应用发展而来的一门具有一定针对性的课程,也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考虑到经营管理活动中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通信的快速发展,该课程是作为21世纪大学生尤其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应该了解、掌握的一门学科,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电子商务安全的内涵和电子商务支付系统的构成,并且对网络常见的攻击手段、主要安全产品的功能、常用的电子支付工具等进行了解,以解决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4]。
1.实验项目安排。本课程实践教学部分主要让学生对电子商务安全与支付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要求学生通过大纲中的实验设置,了解电子商务安全与支付的现实环境;了解电子商务客户机和服务器的安全设置;熟悉基本的电子支付工具的使用,掌握数字证书的申请、安装和使用流程;了解SSL证书的申请流程。针对本课程的培养目标进行合理的实验教学安排,具体实验项目如表1所示。
2.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实验1:了解电子商务安全与支付的现实环境: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特别是有关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认真体会,结合自己课余所见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实验内容:阅读比较CNNIC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关于安全支付的数据及分析,了解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实验2:电子商务客户机安全:通过本次实验了解电子商务客户机存在的安全风险及对应的安全措施。实验内容:防病毒软件的安装和使用、IE对安全区的设置、检测活动内容、处理cookie。实验3:中银电子钱包及网上银行:通过本次实验了解电子钱包、电子信用卡在网上支付中的功能及使用过程。实验内容:中银电子钱包的使用、个人网上银行专业版的设置及使用。实验4:个人数字证书:通过本次实验了解数字证书的基本类型,个人数字证书的下载安装。实验内容:个人数字证书的下载、安装、查看、导入和导出。实验5:SSL证书申请:通过本次实验了解利用Microsoft IIS Web Server申请SSL证书的基本流程。实验内容:在Microsoft IIS上生成公私钥对和证书请求、保存证书请求文件、安装CA中心的根证书、安全Web Server证书。
电子商务安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有难度且极具挑战性,因此,电子商务安全的实践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笔者在几年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一些改进本课程教学的方法。总结得出:最优方式是让学生置身于其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享受创造的乐趣。经过对本实践课程安排前后的对比发现,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有极大提高,对理论教学部分的理解也大大加深。
参考文献:
[1]曹凤月.课堂实践教学:高校实践教学的基础环节[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4(23):106-109.
[2]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3]朱正伟,刘东燕,何敏.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7,(2):76-78.
关键词:建筑施工 电气工程 用电安全
党的十一家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二十年来,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一幢幢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然而,在这一幢幢高楼大厦背后,安全事故却每天都在发生,尤其是建筑业四大事故之一的触电事故,更是令人心惊胆战。面对这些破坏力极大地事故时候,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才能有效的、合理的、科学的安全用电?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外电防护。外电线路主要是指不为施工现场专用的、原来已有的高压或者低压配电线路,外电线路一般为架空线路,个别现场也会遇到地下电缆。由于外的线路的位置已经固定,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与外地显露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以防外电线路收到破坏。当因受现场作业条件所限无法达到安全距离时候,我们必须采取措施,防止发生因碰触而造成触电事故。
1.在架空线路的下方不得施工,不得建造临时建筑设施,不得堆放构建、材料等。
2.在架空线路一侧进行作业时候,必须保持安全操作距离。在进行安全距离设定时候必须考虑以下两个因素:第一,必要的安全距离,尤其是高压线路,由于周围存在的强电场的电感应,使附近的道题产生电感应,附近的空气也在电场中被极化,而且电压等级越高电极化就越强,所以必须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随着电压等级的增加,安全距离相应扩大。第二,安全距离的操作问题:由于施工现场属于动态管理,而不是像建成后的建筑物与线路距离为静态。在施工现场作业过程中,特别像搭设脚手架,一般立杆、大横杆钢管肠胃6.5米,如果距离太小,操作中安全无法得到保障,所以这里提到的“安全距离”在施工现场就变成了“安全操作距离”了,除了必要的安全距离外,还要考虑作业条件的因素,所以距离要适当加大。
3.当由于条件所限不能满足最小安全操作距离时候,应设置防护性遮拦,栅栏并悬挂警示牌等有效防护措施。第一,在施工现场一般采取当设防护甲,其材料就使用木质、橡胶等绝缘性的材料,当使用钢管等金属材料时候,应做好良好的接地措施。防护架距线路一般不小雨1米,必须停电搭设,在拆除时候也要停电。防护架距离作业区较近时候,应采用硬质绝缘材料封严,防止脚手管,钢筋等误传触电。第二,当架空线路在塔吊等起重设备的作业半径范围内时候,其线路的上方应有防护措施,搭设成门型,其顶部可用5―10cm的厚木板或者相当于5―10cm模板强度的材料盖严。为警示起重设备作业,可在防护加上短间断设置小彩旗,夜间施工应有彩灯警示。
二、接地与接零保护系统为了防止意外带电体上的触电事故,根据不同情况应该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保护接地和接零是防止电气设备意外带电造成触电事故的基本技术措施。
1.接地线路的作用:第一,工作接地:将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叫工作接地,阻值一般小于4Ω,有了这种接地可以稳定系统的电压,防止高压侧电源直接传入低电压,造成低压系统的电气设备被摧毁而不能正常工作。第二,保护接地:将电气设备外壳与大地连接角保护接地,阴值应小于4Ω。有了这种接地可用保护人体接错设备漏电时的安全,防止发生触电事故。第三,保护接零:将电气设备外壳与电网的零线连接叫保护接零。保护接零是将设备的碰壳故障改变为单相短路故障,保护接零与保护切断相配合,由于单线短路电流很大,所以能迅速切断保险或自动开关跳闸,使设备与电源脱离,达到避免发生触电事故的发生。第四,重复接地:所谓重复接地就是接地可以起到保护零线断线后的补充保护作用,也可降低漏电设备的对地电压和素缎故障持续时间。在一个施工现场中,重复接地不能少于三处(始端、中间、末端),设备比较集中的地方如搅拌机棚、钢筋作业区等英国做一组重复接地;在高大设备处如塔吊、外用电梯、物料提升机等也可以作重复接地。
2.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相比较。在低压电网已做了工作接地时候,应该采取保护接零,不应该采取保护接地,以为用电设备发生碰壳故障时候第一,采用接地时候,故障点电流太小,对1.5KW以上的都怕你管理设备不能使熔断器快速熔断,设备外壳将长时间有100V的危电压,二保护接零能获取大的短路电流,保证熔断快速熔断,避免脆点事故的发生。第二,每台用电设备采用保护接地,其阻值达到4Ω,也是需要一定数量的钢材打入地下,费工费材料;二采用保护接零辅设的零线可以多次周转使用,从经济上也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在同一个电网中,不允许一部分用电设备采用保护接地,如果采用保护接地的设备发生漏电碰壳时,将会导致采用保护接零的设备外壳同同时带电。
三、配电箱、开关箱的处理
在施工现场的配电箱是电源与用电设备之间的中枢环节,而开关箱是配电系统的末端,是用电设备的直接控制装置,他们的设置和运用直接影响到施工现场的安全用电。
关于“三级配电量及保护”原则首先,配电箱硬座分级设置,记载总配电箱下设分配电箱,分配电箱以下设开关箱,开关箱以下就是用电设备,形成三级配电。这样的配电层次清楚,既便于管理又便于查找故障。同时要求,照明配电与动力配电最好分别设置,自成独立系统,不致因动力停电影响照明。汽车,“两级保护”主要指采用漏电保护措施,除在末级开关箱内加装漏电保护器外,还要在上一级分配电气或总配电箱中再加装一级漏电保护器,总体上形成两级保护。
关于加装漏电保护器“施工现场所有用电设备,除作保护接零外,必须在设备负荷线的首端处设置漏电保护装置”,施工现场虽然改TN-C为TN-S后,提高了供电安全,但由于仍然存在保护灵敏度有限问题,对于大容量设备的碰壳故障不能迅速切断保险,对于较小电流的漏电故障又不能切断保险,而这种漏电电流对作业人员仍然有触电危险,所以还必须加装漏电保护区进行保护,在假装漏电保护器时,不得拆除原有的保护接零措施和接地措施。
隔离开关一半多用于高压变配电装置中,隔离开关没有灭弧能力,绝对不可以带负荷拉闸或者合闸,否则触头间所形成的电弧,不仅会烧毁隔离开关和其他临近设备,而且也可能引起相间或对地弧光造成事故,因此,必须在负荷开关切断以后,才能拉开隔离开关,只有先合上隔离开关,再合负荷开关。总配电箱、分配电箱以及开关箱中,都要装设隔离开关,满足“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用电设备实行电源隔离”的原则。
此外,还要实行“一机一闸一漏一箱”原则,即每台用电设备应有各自专用的开关箱,不允许将两台用电设备的电器控制装置在一个开关箱内,避免发生误操作等事故,必须实行以及一机一闸制,严格禁止同一个开关电器直接控制两台以及两台以上的用电设备,防止误操作事故的发生。
四、有关配电线路的问题
“架空线路必须采用绝缘铜线或者绝缘铝线”。这里强调了必须采用绝缘导线,由于施工现场的危险性,故严禁使用裸线。导体和电缆是配电线路的主题,绝缘必须良好,是直接接触防护的必要措施,不允许老化、破损现象,街头和包扎都必须符合规定。
“电缆干线就采用埋地或架空敷设,严禁沿地面明敷,并应避免机械伤害和介质腐蚀”,“穿越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易受机械损伤的场所以及电缆引出地面从2米高度到地下0.2米处,必须假设防护套管”,施工现场不但对电缆干线应该按照规定敷设,同时也应该注意对一些移动式电气设备所采用的橡皮绝缘电缆的正确使用,应采取钢索架线,不允许长期浸泡在水中和穿越道路不采取防护措施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