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黄帝内经食疗养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食疗,亦称“食养”、“养生”。泛指以饮食达到营养机体、调治疾病、保持健康、提高人体健康素质的一种手段。它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大约在170万年前,中国大地上开始出现人类,先人们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就“昼食缘栗,暮栖木上”,“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古者,民茹草饮水,取树木之实。”由此可见,最原始的“食疗”,人类仅仅是为了活命。“饮则求食,饱即弃余”,就是人类祖先饮食状况的生动写照。
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繁衍,在寻觅食物的过程中,不断品尝食物的滋味,辨别草药的温凉,逐渐认识到一些动植物既可以充饥,又能防治疾病,逐步积累了丰富的饮食治病、疗养身体的经验。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周代就已设置了4种不同的宦官:食医、疡医、疾医、兽医。《周礼・天官》中亦载:食医的职责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从此以后,各个朝代都有了专管“食疗”的太医。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较为系统的理论著作是《黄帝内经》,它是春秋战国时的医家总结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托名黄帝编成的,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术理论,因而被誉为“医家之宗”。在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上,提出了“饮食有节”的重要原则,还就饮食的饥饱之度、冷热之性、偏嗜之习、宜忌之规、配餐之则提出了一系列的法则,告诫人们要注意饮馐,而且还要重视卫生,以食疗疾。在有关膳食平衡方面书中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一配膳原则与现代营养学的主张遥相呼应。
脱胎于膳食科学与药物疗法同出一源,甚成为挛生姊妹的食物疗法,实际上是为各种病人设计的合理膳食。它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对症选食。孙思邈说:“形受味以成也。若食物不调则损形也。……气味合而服之。”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开发和选择食物的实践中,发现食物不仅可以充饥解渴,扶正固本,而且还可以解毒治病。这些从实践中得来的感性认识,经历代医学家的积累、研究和总结,逐渐建立了中医食疗的学说体系。
食疗,它是一门科学,是从有了人类历史以来就出现,并随着人类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从树栖穴居到结茅为巢,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经受了大自然的各种考验,为了保护自身免受病魔侵害,人们在劳动与实践中,逐步认识了生命活动的一些规律,摸索了一些自我保健、强身祛病的方法,我们的祖先把这些保健祛病的活动称之为“食疗”、“养生”、“摄生”、“道生”等,把养生的理论与实践称为“养生之道”。
大约到50万年前的北京人时期,人类发现了火,利用火并控制了火,使我们的祖先开始懂得饮食的双重功能,就是既可养生,又可养疗。《周礼・含文嘉》记载:“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古史考》记载:“古者茹毛饮血,燧人氏钻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
勤劳智慧的炎黄子孙,利用食物祛病除疾的尝试,有据可考的历史已有4 500多年。翻开食疗历史,公元前21世纪的夏禹时代,已认识到酒的通经活血作用;公元前16世纪的汤代,又有“伊尹始创汤滚”的记载,出现了最初的食物汤剂;到了周代,“食医”已作为独立的一科,与内科( “疾医”)、外科( “ 疡医”)及“兽医”并列于朝廷的医事制度中;春秋战国时期,被后世尊为“医书之祖”的《黄帝内经素问》问世,其中的许多论述为食疗学说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汉魏六朝承袭了先秦医食互补的古风,在食补食疗方面有了新的开拓,这一时期出现了张仲景、淳于意、华佗、王叔和等名医,推出了《神农本草经》、《伤寒病杂论》、《脉经》等著作,总结了脏腑经络学说,奠定了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传统医学体系初步形成,并试图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既有食品入药,又有药味制菜,使食药同源理论进一步得到了验证。
隋唐五代时期,隋唐名医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侯论》中不少地方说到了食与医的关系。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已经提到了若干营养性疾病,如脚气病,虽然当时并不知道它是因缺乏维生素B1所致,但却知道用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牛、羊乳和豆类来治疗。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就已有“食治”专篇,收载食物药154种,分作果实、菜蔬、谷食、鸟兽4类逐一详加阐述。孟诜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补食物药至214种,编成《补养方》,这是一部最早专讲饮食疗法的著作,孟诜弟子张鼎又加以整理修订,定名为《食疗本草》,遂成为较系统的食疗专书。
“养生专家”张悟本借助湖南卫视养生栏目《百科全说》迅速走红,然而,这位被称作“中医食疗第一人”的京城最贵中医又在一夜之间因涉嫌违规经营而由“神医”变成了“江湖骗子”。卫生部为此举行了专门的新闻会,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人民日报等媒体纷纷发表调查报道和评论,营养专家、养生专家纷纷撰文批判,一时之间,“张悟本现象”家喻户晓,其所引发的媒体、专家、行政管理部门和民众关注度堪称空前。
张悟本为何能引起如此大力度的关注,除了其食疗理念导致数百人进医院和涉嫌违规经营外,更多的恐怕还是人们对“生”与“健康”的期待,以及国人对“养生”极度信奉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且不说张悟本能否称得上“养生专家”,单就其引起的轩然大波即可透视出“养生学”的公众影响。华夏传人之于养生的热衷由来已久,可谓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养生家和养生对国人的影响力度
养生家在古代属于方技家的一支,方技家是研究医药和养生的“百家”之一。从考古发现来看,方技家的活动可追溯到史前时代,但其称谓始于汉代。刘歆《七略》和班固《汉书·艺文志》列“方技略”,后者收录“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①,其数量相当可观,今大多数已亡佚,只有《黄帝内经》流传下来,成为研究医药养生的宝贵资料。《后汉书》、《三国志》、《晋书》、《新唐书》、《宋史》、《金史》、《新元史》、《明史》等都专门载有“方技传”,其余各史也大都有关于方技的记载。可见,方技家是“百家”中很重要的一家,班固在《方技略》中又把方技家分为“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派,到后来“医经者”和“经方者”演变为医药养生家。方技家的代表人物,《汉书·艺文志》记载“大古有岐伯、俞跗,中世有扁鹊、秦和,汉兴有仓公”,其中以扁鹊最为知名。方技家在有史料记载以来就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班固指出其有“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的特点,即由治身及治国。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从广义上来说,整个中医学都可以看做养生学。通常人们所说的养生,是狭义上的养生学,即通过非药物的方法达到增强体质、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和延长生命目的的学问。我国古代养生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渐成体系,流传下来的书籍有通论类、导引类、炼丹类和食养类四种,最有名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非常迷信于炼丹以求长生不老,召“方士欲炼以求奇药”②,充分反映出最高统治者对死亡的恐惧和期待生命不息的意识。现代人将养生分为“养身”和“养心”,“养身”即通过食疗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养心即涵养心志,通过保持心理平衡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健康长寿是历朝历代人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莫不如此,养生文献也不仅限于医家著述,诸子百家均有涉及,养生学正是与中国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才使得国人对“养生”趋之若鹜。
中国哲学影响下的养生观念形成
中医养生学的指导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其主旨为“效法自然”。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生生不息”,这种思想引导人们注重养生,即养身和养心。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守静、养气,做到保持心平气和、致虚守静的心态,才能延年益寿,由老子所开创的道家学派理论对养生学有很大启发;《庄子·养生主》篇专门谈养生的要领,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不为外物所滞。庄子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养生理论也广为流传;孔子所提倡的“仁”与“礼”与修身是分不开的,儒家哲学成为指导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修身”理论深深影响了国人的“养心”观念。另外,孔子对饮食问题非常重视,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其自成体系的饮食理论涉及饮食原则、饮食礼仪、烹饪技术等,都是很有用的养生原则;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养心莫善于寡欲”,认为“气”是人生命的根本,养气要以精神意志为主导,神态安定,意志坚强,其养气法也颇具导引吐纳的特点,对养生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荀子曾言“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指出人类最大的欲望便是生存,最厌恶的事是死亡,贵生恶死可以说是所有人共同的心声,因而养生之道也成了整个社会所共同关注的话题;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直接影响了养生学中的“天人相应”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身与心、形与神、自然与人是一体贯通的。在“养心”方面,中国文人灵魂深处所共有的抗压哲学,从陶潜的“采菊东篱下”到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无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士子乃至普通百姓。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的精神”开篇即论到“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③。无论是以“入世”为主的儒家哲学还是以“出世”为主的道家哲学都对养生学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从而使与中国哲学关系密切的养生学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千百年的社会发展历程中,人们通过反复实践所总结出来的饮食养生法则,因为符合上下各个阶层的需要,日渐发展,深入人心,形成了华夏传人所共有的“养生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养生的关注和信奉力度可谓强大,步入现代,加上信息化时代媒体传播的力量,全民掀起了浩浩荡荡的“养生热潮”,张悟本们正是洞察了人们这种对养生信奉的心理乘机而入。
转贴于
“张悟本现象”对受众及媒体接受意识的启示
以“中医养生术”来忽悠民众,张悟本不是第一个,然而为何民众数度受骗还乐此不疲并期待养生“神话”的出现,随着张悟本养生“神话”的破灭,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接受意识的思 考。
“养生”本无错,怪就怪在人们对打着传统中医旗号的伪食疗养生的错误信奉上。随着公众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于养生、保健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张悟本敏锐地嗅到了当今时代的大众心理,带着他的“吉祥三宝”(绿豆、茄子、萝卜)登上了“养生”神坛,宣讲“万能”食疗理论,类似他的各种各样的养生专家,也都带着“求医不如求己”、“是药三分毒”等噱头理论著书立说。张悟本从“养生”神坛上跌下来的事实提醒人们在对“养生”信奉的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甄别和判断能力。对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这类科学读物熟视无睹,而对铺天盖地大肆宣传的书籍和节目奉之若宝,充分反映出受众的接受意识有待提高,尤其是在传统养生观念影响下,更容易产生盲从现象。同时,人们之所以对张悟本深信不疑,与媒体的推波助澜也有一定的关系。对于张悟本神乎其神的宣传,应当说人们还是有一定怀疑意识的,但在有影响力媒体的宣传下,人们开始接受甚至有些人深信不疑。
“张悟本现象”对媒体的接受意识也是一个拷问。台湾著名出版人廖志峰认为“一般民众多忌讳就医,这和相信偏方、秘方、自我处理也许有文化上的关联”,一语道破了受众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容易对养生类书籍和节目过度信奉。媒体本无意故意欺骗观众,然而面对高额利润,能否经得起考验是检验其公信力的有效尺度。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媒体公信力的下降已经不是偶然现象,张悟本的出现,又一次给媒体敲响了警钟,如果媒体接受意识能经得起推敲,便不会产生“张悟本现象”。其著作《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能通过审核出版,其“食疗养生”理论能在有较大影响力、较高收视率的电视台宣传,充分反映出出版社、电视台等大众传媒机构鉴别接受程序的不完善。当前,在链条式经济利益驱动下,诞生了一批“养生明星”,然而,传媒市场在推崇“造星经济学”的同时,是否检验了“包装产品”的质量呢?不经严格检验,一味接受,只能带来媒体自身可信度的下降,可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传媒作为一种公共性资源,其社会责任是遵循“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原则对事实进行报道,由于“受众在通过媒体接收信息前,往往没有具体的心理准备,随意性很强”④,媒体在报道过程中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对事关百姓健康的话题,更应当严谨、审慎,秉承科学的传播理念和态度,净化媒体环境,成为让受众放心的、值得信赖的媒体。
注 释:
①班固:《汉书·艺文志》,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第72页。
②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58页。
自古中医中就有“药食同源之说”。《神农本草》和《本草纲目》中记载:“上药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与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南朝名医陶弘景说:“上品药性,亦能遣疾,但势力和厚,部位速效,岁月常服必获大益。”《黄帝内经》载有:“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气以味”。“味”即食物。“五味入口,藏入肠胃,味有所藏,以气养之。”则是阐述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居民的健康意识的提升,健康消费也逐年攀升。据资料显示,在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中,医疗保健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五个行业之一,并且保健食品的销售额每年以13%的速度增长。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内,保健食品已经迅速的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产业。
保健食品产业之所以蓬勃发展,主要原因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其次,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多层次的社会需求,为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常见的保健产品多为补钙、补血、补微量元素的,它们为保健食品的传统领域,也是保健食品企业争相涉足的重点类别。“脑白金”“黄金搭档”等产品的广告铺天盖地而来,让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然后盲目的跟从社会的潮流。这股保健食品热的兴起,不仅让商家赚得盆钵皆满,更让购买和食用保健食品的人越来越多。
但是,大部分人对于保健食品的认识,选择上都是有错误或不健全的理解。而且,绝大多数保健食品是依据中医药理论和中医养生思想而设计的,再有科学组方配伍而成。由于组方不同,原理不同,甚至配伍剂量不同,原料来源不同,工艺剂型不同均可能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而且在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身体状况、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当中也会有不同的体现。同一保健食品在不同人身上作用效果不同是客观事实,也需要在上市后通过循证医学研究给产品客观的评价。
一.基本情况
1.参与人数:19人
2.材料来源:网络收集资料、药王孙思邈有关书籍
二.调查定位
调查定位:食品养生与保健
三.分析结果
1.食疗与药膳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是食疗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者,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设有“食疗”卷,他广罗百家,凡食疗养生之方,悉皆收入。孙思邈明确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声也;不明药忌者,不能存病也”。把食疗放在医疗的首位,可见他对食疗的重视,真可谓“药治不如食治”。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即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治疾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据调查统计,全世界以各种形式应用中医药膳治病的人,已占世界人口的近1/3。以美国为例,热衷于用中医祛病保健的人越来越多,加利福尼亚州甚至批准了中医药的费用可用作为医药保险费报销。因此,中医药膳销路非常走俏。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全美已有1.1万多个中药销售点和中医保健食品供销点,每年销售总额高达16亿美元以上。总之,食疗与药膳的推广,不仅增强人们养生保健的观念,而且对预防疾病,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都有很重大深远的意义。
2.保健食品应用定位的思考
保健食品应用定位,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定位稍有不当往往就会有违反食品管理的有关法规之嫌。这时,消费者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理“食疗”与“药疗”的关系。对疾病的治疗,随着科学的发展,也开始强调不能单纯的依赖药物,而应该从全方位(包括饮食、环境、工作压力、生活习惯……)来进行综合治疗。这从我国传统的“食疗”观点分析,也应该认为是合理的,是符合科学的。
关于定位中的“食疗”,许多人认为是把保健品当作药品,是违规、是误导消费者。而这则是对“食疗”的认识问题。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指出:“为医者,当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疗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可见食疗为治疗之首选,而现在却否定了“食”与“治”的关系,把“药”作为治病的首选甚至是唯一,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单纯的“药治”无效现象屡见不鲜。所以,部分消费者是在“药疗”绝望的情况下,寄希望于“食疗”。《现代医学报》07.3.27中题为“望闻问切、把脉中医”一文中,谈及中医是否伪科学时,引用一位普通群众的一段话“科学不是最高目的,中医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并不重要,只要中医能够在西医之外,提供多一种就医的可能性,就没有舍弃中医的理由,西医也不是万能的,那么多一种选择,对病人来说不是更好吗?”对待“食疗”,也应持有这种观点,“药疗”不是万能的,多一种“食疗”对病人来说有什么不好呢?当然这里应该有“度”,食品和药品是绝对不能等同的,“食疗”仅仅是“食疗”,要让消费者明白二者的区别,不要让消费者被误导。
3.饮食
形是食品,性是药品。起到食借药力,食助药功的协同作用,即是美味佳肴,同时也可以达到药物治疗与食物营养的双重作用。它是中国传统饮食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它已是一门独具有特色的科学、艺术及文化走进了千家万户,传遍了世界各地。
在这个秋季始端,不妨来个食疗。
中国药膳源远流长
其实,关于食疗,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说法。
古代关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反映了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开始探索食物和药物的功用,故有“医食同源”之说。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朝,宫廷医生分为四科,其中的“食医”,即通过调配膳食为帝王的养生、保健服务。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载药膳方数则。约成书于秦汉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既是药物又是食物的品种,如大枣、芝麻、山药、葡萄、核桃、百合、生姜、薏仁等。东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亦载有一些药膳名方,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百合鸡子黄汤、猪肤汤等,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专列有“食治”、“养老食疗”等门,药膳方十分丰富。据史书记载,至隋唐时期,我国已有食疗专著约六十余种,惜多散失。唐代孟冼所著《食疗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对后世影响教大。
至宋代,王怀隐等编辑的《太平圣惠方》论述了许多疾病的药膳疗法,陈直的 《养老寿亲书》是我国现存的最早老年医学专著,在其中所载的方剂中,药膳方约占70%。该书强调:“凡老人之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元代御医忽思慧所著的药膳专书《饮膳正要》,药膳方和食料药十分丰富,并有怀孕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等内容。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载了许多药膳方,仅药粥、药酒就各有数十则。清代的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介绍了药用食物七门三百种。
小小汤药煲用处大
药膳在古代是为养生。在现代,更是以轻巧、精致来体现其的更美妙的养生食疗的生活方式。
“投之桃李,报之琼瑶”虽说是一句老掉牙的古话,但至少也说明了抽象的情感向来需要具象的物质来衡量。不知什么时候起连汤药煲也跻身到这个行列里来了。
一个小小的汤药煲,看上去浑不起眼,甚至还带了不少泥土烟火气,但细细思量起来却觉得煲内腹藏锦绣,熬出来的自是一番乾坤。传统文化里有关“论衡”的哲学精髓到了中医这里,已经从虚无缥缈的天空中降落到最实在的大地。和中医深度接触的后果,就是牵了一把经济实惠的手,既无须受刀剪相加的皮肉之苦,又可以通过它在社区里结识一班和自己一样端着汤药煲的朋友,当然,最重要的是健康与美丽的奥妙都渗透在其中了。
难怪中医现在在国外比在国内还要当红不让。但凡有点病痛,老外们都巴巴地喜欢去找中医,只是治疗早已不成为一种手段,而上升成为一种文化享受;不过在国内,中医也慢慢彰显出底蕴浓厚的古老魅力来,已经开始有年轻一代逐渐从接受变成了迷恋。就连凤凰卫视的知名主持人梁冬也在这个热潮里好好领导了一场热闹――因为看了一本李力红写的《思考中医》,结果连到处是尖叫和掌声的公众人物生活都不要了,直接和网易创始人丁磊成了“国宝级”中医大师邓铁涛的入门弟子。估计当时有很多人会坐在电视机前,一边笑眯眯地看着这条消息,一边品味着他说的那句对学习中医有种“初恋的生理感觉”的话,然后碗里再苦的药汤到舌尖上一打滚,就变得跟卡布其诺一样香浓。
辨证施“食”,养生保健第一步
要懂得食疗,有最基础的原则――“辨证施食”的原则,即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来安排饮食。中医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之分,还有寒、热、温、凉之说,理论体系相当复杂,确实叫人头痛,这也是让现代人对中医敬而远之的一大关键因素。
不过于日常生活中懂一些主要养生之道,学一点常用药理知识总是好的,有专家认为:即使是普通人,如果平时多点关注,也容易掌握,有个大概了解就可以了。比如湿热,是广州人首要解决的一大健康问题,而饮汤,为广州最常采用的食疗方法。只要能做到谙熟食性,了解体质,依汤调身,以汤养生,已得广州生活的食疗精髓。再比如“虚”就是不足,气不够或容易疲劳等,就要根据不同的“虚”来补。而肝火旺,有点亢奋等,就是“实”的表现,需要“泻”,清清火。如果实在拿不准的话,就找个健康“”吧。
这些养生方法,在各地兴起的中医膳食馆便可以找到答案了。
广州
沈生汤馆:Ofiice旁的中药炖汤
地址:广州市华乐路27号首层
从建设六马路一转进华乐路,顿时感觉很多尘嚣和繁华一下子被甩在了身后。华乐路店铺虽然不少,但不知为什么总感到不闹不吵,很宁静。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心情,在看到“沈生汤馆”那绿色的牌匾和有点像“联通如意结”的LOGO,立刻就觉得是时候该进去喝上一盅汤了。坐阵汤馆的是一对在中医方面都颇有造诣的夫妇,所以汤馆的一切布置都具有很浓烈的中式风格,一凳一几都透着古意盎然。入门即可看到一段镌于壁上的店主简介,言简意骇地将馆主夫妇沈、李二位医生在食疗养生方面的研究和地位都一一交代得明明白白。各式各样的炖品是汤馆的主打出品,也有一些随四季气候而变的菜式。配料和功效都很明晰地标注在菜牌上,价格也公道。
推荐汤式:
鲍鱼系列 在汤料方面,沈医师专门用鲍鱼做主料研制了系列汤膳。据介绍,原来作为“八珍”之首的鲍鱼不仅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还有良好的药用疗效,可清热去湿、养肝养血、补肾明目。不仅是鲍鱼,就是鲍鱼壳原来也可入药,这味称为“石决明”的中药可以治头晕、驱风、明目,因而炖鲍鱼汤时不妨将壳也放进去。加上名贵配料如冬虫草、天麻,普通配料如玉米淮山、凉瓜黄豆,就成了各具风味、功效显著的美味汤肴。但是,选购鲍鱼时最好选用鲜鲍(大连鲍),据说药用效果更佳。
食疗居:国医馆旁的中药粤菜
地址:广州市长寿西路83号
很早就听人说,在西关开店,没两把刷子是拿不下来火的。老西关的嘴向来都刁得紧,找他们帮衬就得汤要靓,菜要好。食疗居就开在西关国医馆的隔壁,算是借了老中医们的气势――一边是药疗,一边是食疗,传统中医技术和现代粤菜烹饪相结合,走“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的道路。看看老中医们拿出的祖传秘方和经验处方,今日都能一一为我所吃,天底下就是有这么好的事。进了食疗居,就如进了一户西关人家的客厅。原木的桌椅,散发出故意做旧的味道。尤其到了二楼,豁然桌大椅大,眼珠子都有掉下来的危险。再看菜单,汤按人分成男士、女士、小儿三大类,菜则按功效分成安神、提神、解烟酒、益心血管、降血糖、清肺热等几大类,倒完全可以“对症上菜”。
推荐汤式:
桑寄生首乌炖乌鸡 这是一款很适合女性的汤。桑寄生苦,平,能祛风湿,补肝肾,安胎。治疗风湿痹痛;而尤长于补肝肾,强筋骨。故肝肾不足,腰膝酸痛者尤为适宜。首乌补益肝肾、益精血、壮筋骨。著名的抗衰老方剂“首乌延寿丸”就是以首乌为主药制成。二者结合能养气血,抗衰老,长保青春。
上海
百草养身:藏身时髦之地的中药美食
地址:上海新天地
印象中,中药总是感觉味道苦涩、制作耗时。而在上海的新天地,一家名叫百草传奇的养生文化主题餐厅,对改良中药的食用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这里大部分的菜都是用一些中草药烹饪出来的,但它突破了传统的药膳味道和色泽,将养生概念、百草文化落实到美食及品茶上。
跨入“百草传奇”,外厅的“百草文化廊”展示着罕见的草药真品及四时养生常识;内厅的主题墙描绘着历史名人的饮食美谈;再搭配上书法图案的地砖与屏风,“百草传奇”整体所营造的是既古典又现代、既深思又随兴的独特文化气息。这里的餐饮更是承古创新、独具特色,以三十余种香润温腴的珍品炖汤为主,配上既赏心悦目又美味的创意菜及芳香的保健风味茶。
推荐菜式:
当归烤羊排:这可是“百草传奇”的招牌菜,选自内蒙古的外销级羊排,和当归一起烘烤,去除了一半羊排的疝气,咬上去清脆而鲜美。
功效:去除身体内的湿气和毒气,起到温阳的效果
价格:70元/2根
四物炖鸡:把乌骨鸡和当归、川芎等四种草药一起炖上五个小时,冒着热气的四物炖鸡还没端上桌,就能闻到芳香的味道,喝上去口感细腻,乌骨鸡肉也炖得入口即化,透着纯正草药香。
功效:活血,补血,滋补气血,加快新陈代谢
价格:50元/只
椰奶龟苓膏:椰奶龟苓膏的长相要比普通的龟苓膏漂亮许多,龟苓膏上放上了明亮的黄桃,倒上香甜的蜂蜜,再浇上诱人的椰奶,口感淡雅而舒适。
功效:清热、排毒、养颜,改善肌肤光泽
价格:45元/盅
红枣雪泥:选自沧州的新鲜大枣,在高温煮沸后去核搅拌,倒入杯中,再加上鲜奶、碎冰和炼乳。喝上去有种粘稠的感觉。这道饮品看上去很淡雅,口感微甜,又很清爽。
功效:可以活血、促进血液循环,有养颜美容的功效。
价格:40元/盅
北京
九州渔港:亦药亦膳,美味调养
地址:北京朝阳区东三环中路16号富邦国际大厦1、2层
药膳虽然起源于我国,但日本人的理念和民众对于药膳的认知度和料理技巧却比我们更现代和普及。日本国际药膳协会与中华医药卫生联合总会就在九州渔港开了北京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药膳餐厅――北京国际药膳中心。
去品药膳,食客最担心的是口味接受不了,但是在九州渔港品尝了他们的药膳火锅之后,你可能会打消这种顾虑,锅是一人一只的分食涮法,除了会格外添加枸杞、淮山、西洋参等等药用食材外,涮品以牛肉、羊肉、海鲜和蔬菜为主,突出简单、健康,搭配的饮品为豆浆,最后的点心为茯苓馅的包子。火锅之外,也有药膳菜、药膳饭、药膳茶、药膳酒等,中心针对不同的大众化亚健康状态,给客人提供不同的药膳菜品,比如适合糖尿病、肥胖者和心血管疾病的药膳食品,也有适合繁忙商务人士的保健饮品和适合老人和儿童的保健食品。值得一提的是,药膳中心还向顾客提供配搭科学的药膳素材,而这些原料都是来自于没有使用化肥、农药的纯天然绿色药膳素材果蔬基地,客人买回家可自己制作美味可口、更适合于自己的药膳,达到药借食味,食助药性的目的。
滋补偏方:药膳菜、药膳火锅、药膳饭、药膳茶、药膳酒等
补客必点:药膳火锅、茯苓包子
格格府砚逸善斋:宫廷炖品与民间火锅的完美结合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后大街大取灯胡同9号
东城区大取灯胡同里有家四合院,原为康熙第二十四子诚亲王允秘府邸的一部分。同治光绪年间,西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欣佐理政务,西太后为笼络他,封其长女为荣寿固伦公主,并将此府邸赐与荣寿公主为完婚之所。此府在晚清即被称为公主府,俗称“格格府”。“砚逸善斋”的独特之处就是有几十种味道迥异的汤。中国人特别重视喝汤,所谓“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汤”。这里经营的是善斋炖锅,即宫廷炖品与民间火锅的结合之上品。取宫廷炖品工艺考究、原汁原味、味鲜浓郁,有显著食疗及保健效果之味感,择民间火锅聚餐之喜庆、热烈之情感,推出近三十个炖锅品种。如最适合冬日品食的补钙、御寒、益肾的鞭尾炖锅;补血、活血、强筋健骨的当归乌骨鸡炖锅;补虚、益气、抗衰老的宏草全鸭炖锅。佐以重庆黑芝麻、香辣酱等多款味碟,给人一种极舒适的品味。
【关键词】 临床护理;中药学;应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3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36-01
随着中医药学科的飞速发展,已经深入到了医学的各个领域当中,其中在临床护理领域的应用比较突出。这就要求中医的护理人员要具备相当丰富的中药学知识,将中药学与护理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从中医的角度出发,提出中药在应用过程中的宜忌,中药中副作用症状与解救护理的措施以及护理须知等,在本系统中形成新的体系与理论以及新的知识,为实践提供新的思维与方法。综述如下。
1 中药学于护理学之中的应用与范畴
在护理学中应用中药学要以中医的理论作为指导,利用中医中药,再结合预防保健、康复护理以及医疗活动,对幼、弱、老、病、残以及健康或者亚健康的人群进行照顾与护理,并利用传统的护理技术,用以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它建立在护理学以及中药学两种既相互独立又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基础之上。
11 中药学于护理学之中的应用 在护理学中,中药学的应用性比较强,既包括了对中药物应用,如药物的名称、剂量、种类、用法、用量、疗效、宜忌等知识,护理人员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准确的掌握相关的知识对患者进行无误的治疗,并且对于药性以及药理在人体中的变化进行细致的观察分辨。[1]又包括了方剂,如方剂的定义、功效、名称以及组成等等,护理人员要对其基本用量以及用法、宜忌等进行准确的掌握,并且能够认识到方剂对人体造成的影响。
12 应用包括的主要内容
121 将中药学应用于护理学之中的主要目标是人类的健康以及用药的安全。
122 将中药学应用于护理学之中的主要研究对象不只是患者,也包含了健康人群。
123 将中药学应用于护理学之中的研究内容要遵循中药学的理论体系,要发扬出中医在护理方面的特色,将临床实践作为基础,对前人的成就以及经验进行总结,反映出现代的科学技术,将中药学与护理学有效的联系在一起,为医学护理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对维护人类身体健康的中药学护理理论以及知识技能进行研究,突出规范施药以及辩证施护的特色。对重症者、老幼残等进行及时的保护,减轻疾病给其带来的痛苦。帮助慢性疾病人群恢复身体健康,提高健康人群对健康的标准。细致诊断与处理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潜在因素与问题。[2]
13 中药学应用于护理学中的范畴
131 临床护理 建立在两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之上,结合患者的心理、生理以及药物治疗的效果、特点等来满足对临床患者的治疗需求。
132 护理教育 主要是指校园教育以及毕业后的继续教育。随着中药学在护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于专业护理人员的要求也就随之提高,对于知识以及承担的责任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医学领域高速发展的需要。
133 护理科研 护理科研主要包括中药的给药观察,药物的临床试验以及调查分析等,从方法上对于中药学与护理学应用中存在的规律进行了解分析。[3]
134 护理管理 是指社区与医院中药护理方面的技术管理以及组织管理。其目的在于开展健康指导以及健康宣传教育,让健康人群以及患者都能有良好的预防保健知识,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2 中药学与护理学中的应用发展
中药学应用于护理学中是由长时间的积累而实现的,有着古老的发展历程,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21 远古时期 祖先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过程中逐渐的掌握了一些植物的形态与性能,通过漫长的实践,发现了其对人体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因此,一些原始的治疗方法慢慢形成,改变了人体自身素质,是人类的寿命得以延长。
22 先秦时期 这时的中医药学已经有了较大的进展,应用品种也逐渐的增多,各种文献记载多达几百种,并且有了较为系统的治疗形式,如服用与食用,另还有擦、敷、洗、涂等方法。并在情绪对病情的影响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进行治疗时会重视情志的护理。
23 秦汉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精、气、神以及阴阳五行等哲学性较强的概念被融入到了医学的领域之中,并且逐渐的演变成为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并成为了基础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著作对于中医于护理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于护理学之中应用的基础;《神农本草经》为中药应用于护理之中开创了先河;《伤寒杂病论》则确定了医学护理中的辩证施护原则。
24 宋金元时期 在这个时期,对于中医用药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于与药物性能相关的理论体系逐渐的变得实用化、具体化以及系统化,并且对于医病用药过程中的配伍禁忌也开始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期间更是产生了著名的用药“十九畏”与用药“十八反”的歌诀,其对护理学的良好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期间主要从三个方面提高了地护理的重视:一是开始重视利用药食进行养生护理,这个时期中,在食疗养生方面,护理学中逐渐出现了非常多的新思路、新见解;二是重视利用饮食对脾胃进行滋养护理,在这个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李东恒根据自己内伤脾胃,百病乃生的思想提出了利用药膳滋养脾胃的思想;三是重视药膳于保健方面的护理,在这个时期,医学家朱丹溪于刘完素与李东恒的“火热论”和“阴火论”的基础之上又提出了滋阴学说,可谓是在护理学中独具一格。
25 明清时期 在明代,出现了著名的《本草纲目》、《普济方》以及《本草经疏》等影响非常深远的著作。尤其是其中的《本草纲目》,其收录的药材总计1892种,相关配图1100多幅,复方11000多首,并对药物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一共分为了十六部六十余类。其中对于中药基本理论进行了非常系统而全面的总结与发挥,因此也成为了我国本草时期的重点与中心著作。而到了清代,赵学敏有对《本草纲目》进行了纠正与补充,其作品《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述了34条对《本草纲目》的补充,大大丰富了我国的本草学内容。
26 延续至今 经过不断的发展一直延续到今天,中医药系统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系统并杰出的医药学理论,在相关的医药学大词典中,汇集了几千条古今论述,拥有相当繁博的资料,还有其他各种医典对于中药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并被应用到了护理学的临床研究当中,二者之间有效的融合,促进了我国护理领域的良好发展,各种中医药护理教育不断涌现,为中药学护理领域不断补充新的血液,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护理学中,中药学的应用日益广泛,经过几千年的不断积累,其根基之坚实无可厚非。作为中医临床护理人员,只有在护理学与中药学两种理论的指导下,明确中药的临床应用、配伍禁忌以及性味归经等知识,才能将中药在护理领域中更好的发展下去,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小明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中医护理[J]护理学报,2008,15(6):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