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从历史来看,旅游产业发展前期的川南苗族生活环境相对独立封闭,文化生活相对单一,因此音乐成了苗家人最流行和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就苗族音乐本身来讲,仍是来源于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民间有传说“芦笙不响,五谷不长”,可见音乐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村前寨后,农闲季节,逢年过节,寨里的男女老幼聚集在一起,吹起芦笙乐,跳起芦笙舞,边唱边跳,尽情狂欢取乐的场景随处可见。在这样人人参与的文化氛围中,创作了表现苗族人民劳作的山歌和号子,有叙述祖先辉煌历史的苗族古歌,在祭祀、节庆、婚丧等场景使用的礼仪音乐,有男女表达情感的情歌等,表现形式自然朴素,苗音乡风浓郁。音乐的交流与传承主要局限于本民族内部的,以自上而下、代代之间的口耳相传的传承模式为主,人们再通过民俗节日等社交活动中用音乐抒感、传递信息,川南苗族音乐就在相互交往中得以传播。在这一阶段,川南苗族音乐文化与旅游没有产生更多的联系,二者有着相对的独立性。苗音就是苗家自我为中心的一种内在的封闭的文化活动,旅游多是苗家山寨之外的人对这片土地的一种静静关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一种产业,不再保持其静悄悄的特质,融入了更多的热烈的元素。
旅游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多元的文化交流活动,融入了音乐文化、美术文化、体育文化以及由之而形成的习俗文化的内容。这其中,音乐文化以其丰富悠久的历史积淀,绚丽多彩的民族地方特色,主动地参与、整合到旅游产业的建设与发展中来,成为旅游活动中独具特色揽胜之处。在当下,音乐已经与旅游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其结合的程度甚至代表了这个地方旅游的发达程度。从积极的意义上讲,多姿多彩的川南苗族音乐提升了旅游活动的丰富性。勤劳智慧的川南苗族人民以其丰富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创造了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的音乐艺术,不仅是展现川南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体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艺术多样性的典范。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与川南苗族民俗文化、节日活动、风土人情等融合在一起,锣鼓喧天,载歌载舞,相映成辉,相得益彰,旅游文化舞台精彩纷呈,成为该区域创立旅游景点的重要的衬托。正因为民族特质、民族音乐文化,打造了特别的旅游文化,极大地提升了旅游产业的吸引力。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旅游也为川南苗族音乐文化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发展空间,使苗族音乐文化很快走出偏僻之地,有了更广阔的空间。随着川南苗族聚居区旅游景点的设立,以往相对分散和封闭的传播空间,被拓宽和丰富,并更加开放。川南苗族音乐文化借助旅游的载体作用,将绚丽多姿的音乐作品、风格各异的民间音乐技能,向世人做尽情的展示,通过旅游的窗口,宣传了音乐中的民族和地方性特色,向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展示川南苗族音乐文化的绚丽风采和传奇魅力。同时,旅游也成为吸收外民族地区和异地文化的主要场所,它们在相互的交融中,将旅游活动演绎得更加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旅游把川南苗族音乐推送到新的领域,并不断有着新的进步与发展。
二、川南苗族音乐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变迁与思考
以苗族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的发展近年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也进一步促进其变迁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首先是传播空间的改变。通过空间上伸展的蔓延性,形成音乐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传统的川南苗族音乐文化原本是在固定社会群体的区域中,一代一代自上而下、从古到今绵延不断的方式不断传承,它的传播区域遍布村寨,文化空间相对分散、自由。而活跃在旅游活动中的音乐则发生了空间的转换,多种特色鲜明的音乐内容逐步迁移和集中到特殊的区域进行文化交流,例如在园区中设立苗族风情园、苗族文化大舞台等都是传播空间变化的具体形式。这些空间继承着原来的音乐文化交流现场,同样具有传承的意义,有些则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而成为以旅游展示为目的的元素和标志。如在旅游活动中,婚俗音乐原本是在民间的婚礼现场吹奏的,但为了便于游客观赏方便,婚礼的现场已经不是真正的现场,而是观赏性的表演现场。同样,传承主体和传播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音乐文化要通过积极的有利的传播方式才能实现交流和传递。在旅游文化传播空间中,大家从各地汇聚拢来,参与到由多种民间音乐组成的集体娱乐中,这是通过直接传播方式实现人们对川南苗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同时利用旅游景区所播放和销售的宣传川南苗族音乐为主体的音像制品、音乐书籍、乐器等中间媒介和信息的间接传播方式,将传统音乐文化传递到不同群体、异地他乡。
传承的主体也由原来人人熟悉、随心所欲参与的传统文化活动,转向为部分人或爱好者掌握并有组织表演,游客变成观众。同时,这种文化的规范化、观赏化、表演化特点愈发地突出。旅游点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把原来散落于乡村山寨、田间地头的音乐形式,逐渐汇集到旅游景区中,进行一些有组织有安排的表演,将原来简单朴素的演出场地,加入了现代舞台美术、灯光背景等现代技术,变得更加五光十色;原来随心所欲、自然纯朴、即兴的表演形式也已经经过专业的编排和策划,逐渐走向规范和同一,成为规范化、观赏性的表演方向,演出中的传统成分也充满了现代传媒和现代元素的加工和创新,注重场面的宏大和热闹,突出现场表演化效果。音乐本身的功能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音乐文化的实际功能和表现功能进行着相互转换。旅游活动的音乐实用价值发生了转变,主要体现展示性表演功能及其艺术价值。例如,在旅游点中见到的礼仪音乐表演,已经不具有祭祀祖先、祈福除灾的具体实际价值,而仅仅在于集中地表达对当时热闹场景的再现,主要体现的是表现性功用;又如舞台上所演唱的劳动号子或具有号子特点的创作歌曲,都不具有实用性功用意义,而只是展现与生产劳动关系密切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的艺术表现价值。功能发生变化的另一种表现是,教化功能与娱乐功能转换。在旅游中,某些音乐形式和内容中的宣传教育作用和娱乐功用侧重点已经有所改变。在川南苗族旅游区举办的民间风俗节日活动中,将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体育、杂耍、游艺等融会在一起,构成大家集体娱乐的机会,这时的音乐中的娱乐功用已经偏重于前者,音乐中以“自娱”为轴心的功能,已转化为“娱人”娱乐。如婚嫁喜庆礼仪中的音乐都有或多或少的教化作用,但在旅游中的酒楼茶馆中出现的表演,则主要起导游、助兴、消遣的娱乐作用,音乐社会功用的侧重点已经有所变化。音乐文化的审美价值和情趣在发生变化。
在旅游活动中的音乐文化,由于脱离其生长的文化环境和氛围,缺乏本民族音乐传统与历史的熏陶和洗礼,缺乏对本身艺术价值充分的认识和信心,因此创作和表演缺乏朴素本真、自然抒咏的艺术风格,所创作的作品苍白而空洞,表现力也缺乏自由自在、原汁原味。其次受旅游业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原则的影响,大多数苗族老百姓更热衷于商品利益的获得,导致价值坐标的倾斜,在创作和表演上常常仅仅是为了符合商业合同约定好的演出,缺乏音乐创作的真正感受和体验,使音乐的表现趋于形式化,技巧化,程式化。他们不热心、不积极参与日常的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学习,不投入激情进行表演,更喜欢追求舞台上五光十色、缤纷绚丽、流于形式的华丽表演风格,这导致旅游产业中音乐逐渐成为道具性、观赏性、表演性的文化符号。这种脱离生活基础的表演是值得警惕的,因为音乐文化也必须来源于生活,如果不扎根于生活,单纯为了娱乐旅游而蜕变,则很容易流于媚俗而失去文化的生命力。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倾向是,在对一些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借鉴和取用时,缺乏理性的价值判断,破坏和冲淡了川南苗族音乐的典型个性性艺术风格。一些旅游性质的演出活动,整体效果上缺乏充分的自信,演出的创作、编排上显得粗糙,缺乏成熟的个性化特征。反观其他地区的苗族音乐文化,其特色鲜明,个性突出,极好地渲染了民族文化的魅力,一方面人才辈出,一方面成果在发掘保护与推陈出新中不断发展,对文化的传承作出贡献的同时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川南苗族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思索
川南苗族音乐文化是具有少数民族和地方区域性特色的音乐文化,它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旅游业的发展,为川南苗族音乐文化带来创新和发展机遇,但是如何在这种“经济为主导,文化参与”的社会发展大潮中,不迷失自己发展方向,协调和平衡好民族音乐文化与旅游开发的相互关系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要科学、理性地理解音乐与旅游相互关系。
川南苗族音乐有其土生土长的文化空间和土壤,这种空间不仅是音乐内容和形式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背景,也是创作的源头和发展的依托。由于当地旅游项目的进入,音乐文化这种原生态的音乐传播空间已经被改变了,以前村寨田间、屋前屋后笙鼓齐鸣、歌声绕梁的热闹音乐文化已经变得相对少见,取而代之的是在景区指定的规范舞台或是政府为招商引资而专门打造的节日文化活动中呈现出热闹进行时。人们开始离开原有的的创作空间,创新意识开始淡漠,表现形式渐显规范却呆板重复。这些变化从一定程度禁锢了人们创作的源泉,改变了音乐审美的思维和趣味,扭曲了音乐价值观念的取向,从而打破音乐与旅游协调发展的平衡。基于这种现状,我们有必要理性科学地理解音乐与旅游的相互关系,更要将其放在一个更长远的方向上去规划,有效的整合两种资源有机组成部分,建立相互依托、相互借鉴的基础上的合作关系。我们是通过旅游活动的平台去展示和宣传音乐文化,而不是仅仅依赖旅游的载体作用来体现音乐的内涵和价值;我们是用音乐文化活动丰富旅游产业的文化交流,而不是成为它的附庸和符号,这其中“保真”具有重要意义,旅游引入苗族音乐文化,要确保这些文化是真正属于苗家,让真的文化打动人。
其次,要充分利用好旅游的载体和宣传窗口作用,全面展现苗族音乐文化的艺术价值和魅力,进一步做好苗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工作。
目前,川南苗族音乐作为地域性分布民族音乐文化,影响力较弱。我们要充分发挥旅游的载体和宣传积极作用,挖掘音乐的丰富历史内涵,力争凸现出音乐文化中的亮点和特色,创作能展现音乐原貌的优秀、高质量作品,拓展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同时还要拓宽宣传渠道,使之配合旅游的宣传作用,形成多渠道多方位宣传阵容,全面展现和提升苗族音乐文化的艺术价值和魅力;牢固树立传承和保护重要意义观念意识,营造一种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目前,川南苗族地区运用旅游产业带来的巨大推动,逐步树立了较强的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识,使得音乐在旅游的发展中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例如作为川南苗族史诗而定位的宜宾珙县苗族古歌,申报了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可喜的,但同时也是令人不安的,因为这些苗寨中会古歌的人年龄大都是50岁以上的人。“扶弱”是具有紧迫意义的工作,这些苗家音乐文化如果不加以关注,不以旅游产业的平台为契机加以保护,也许再过些年头,这种古朴的文化将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里。
一、依托以业界精英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十分重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逐步充实建立了由国家一级作曲行军同志、杜德鱼教授、惠向红讲师、陕西民族音乐文化(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智兴同志、陕西艺伟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刘艺伟同志、西安领头羊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郭海平同志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借重他们从事文化企业工作的丰富经验,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我国乃至我省文化企业管理人才和文化经纪服务非常紧缺,遂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进行凝练,努力培养具备较高综合文化素质、熟练掌握文化行政管理知识、文化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以及文化政策和法律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化理论水平、产业管理能力、文化创新能力以及灵活开阔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文化行政管理机关、影视演艺公司、网络传播公司、新闻出版集团、文化传播公司等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事业管理、文化企业管理、文化产业经营、文化经纪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活动策划等工作的应用型本科专门人才。
二、优化课程模块,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教学改革
本专业以培养“懂艺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应用型本科专门人才为目标,并为此设计了“艺术类+管理类+专业方向类”三大课程模块。其中艺术类课程模块包括艺术学概论、美学原理、乐理视唱、艺术鉴赏、音乐作品鉴赏与评论、舞蹈作品鉴赏与评论、中国书画作品鉴定与评论、摄影艺术等课程。管理类课程模块包括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财务管理学、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文化产业投融资管理、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课程。[2]同时设计了以文化企业管理和文化经纪人为培养方向的专业方向类课程模块,依托校内4个实验室和5个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扎实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
2013年起,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首先着重建设《经济法》课程。《经济法》课程小组由杜德鱼教授担任组长、由朱彦副教授、讲师原朝阳、惠向红、金艳艳、晋瑾组成。经过努力,2013年,《经济法》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4年,《经济法》课程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2014年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该课程展示的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带动了其它课程的教学改革。如教师芦丽莉在讲授《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时,创造性地设置了模拟招聘情景,由学生分组分别充当招聘方、应聘方等角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三、根据课程内容,积极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和教学方法
(一)通过改革,使课程考核方式更加科学合理
结合我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办学实践,本专业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素养的角度入手,实行能够体现课程特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展示学生个性的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价办法。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广泛运用市场调查,案例分析,活动策划,课堂讨论、网络互动、现场操作、作品展示、大作业、小测验、论文、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完善和丰富课程考核方式。例如,在《文化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程,我们没有简单的采取考试这一考核方式,而是通过提交文化市场调查报告的方式完成考核。对于有实验/实践环节的课程,按“理论”、“实验/实践”学时分配比例,通过考试和实验/实践报告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确保考核结果公平公正、科学合理。
(二)通过改革,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针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以课堂为中心,封闭程度较强,与现实社会联系不够密切;以书本为中心,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应用程度较弱,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太少,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不够;以传授为中心,课堂照本宣科,不能旁征博引,加强学科间的联系,素质培养和创新重视不够,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力度不够的问题,我们积极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提出了包括案例分析法、分组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的文化活动策划能力得到锻炼,也为了宣传我国的传统文化,我校联合陕西民族乐团于2015年4月组织我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13级学生開展了实践教学活动——大型音画颂歌《孝行三秦》孝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创新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模式该活动开展后得到了《陕西日报》等多家媒体的争相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四、合理安排专业实习,严格论文指导与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习主要有两类:第一类为校内模拟实习,随课程按实践教学大纲进行;第二类为专业实习,按培养方案在第7学期集中到实习单位实习。学生毕业论文安排在第7-8学期进行。
(一)校内模拟实习认真扎实,卓有成效
本专业建有文化产业管理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演播室,供学生进行校内模拟实习。我校校内模拟实习均有相应的实验课程,每门实验课程均有实验大纲,并由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进行指导。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填写实验报告,作为学生的考核依据。
(二)专业实习由学校推荐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或由学生自主联系单位进行实习
根据专业实践需要,本专业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与现代传播研究所、陕西民族音乐文化(演艺)有限责任公司、阳光城集团陕西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艺伟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西安领头羊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校外建立了5个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根据实习过程与结果来看,所有实习的计划、师资配备、硬件支持、学生管理都比较合理,实习效果良好,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三)严格毕业论文的指导与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安排在第7-8学期进行,严格按照《西安外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工作条例》组织实施,由专业制定实施计划、成立论文指导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开设讲座为学生讲解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并为每位学生安排讲师以上指导老师。由每位指导学生进行选题、综述研究、填写《毕业论文任务书》与开题报告,进行阶段检查,撰写并修订论文。
参考文献:
[1]张斌.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J].专业学科定位探析创新,2011,(5)
[2]惠向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民办教育研究2013,(5)
[关键词]文化 文化产业 文化产品 服务
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西方国家自20世纪起就将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体系,通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文化产业已逐步跃升为各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举世公认,目前美国文化产业的商业程度最高,日本自战后开始重视发展娱乐观光业,韩国则通过文化软实力来提高国际竞争力;可以毫不夸张的地说,没有兴旺发达的文化产业作支撑的国家,就不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的强国。
文化产业在当今中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也是涉及领域广泛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还很小,但发展势头迅猛,前景极为光明。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当今中国将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潮流性趋势。
首先,要想了解文化产业的概念,就必须先分别了解“文化”和“产业”的概念。“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的“人文化成”,含义是用人文来教育感化百姓、来治理天下;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的财富总和,后者则专指创造出来的精神上的东西,即精神财富。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就是后者。
我们再来分析 “产业”,它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而产生的,由利益相关的各个行业所组成的经济活动的集合,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的内涵在不断完善,外延也不断扩展。综上所述,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属于经济范畴,而不是一个文化概念。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文化产业的一些特点:
一、文化产业的产生
我们知道,文化的作用不仅可以使人们获得有用知识、获取重要信息,还可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某些需要,例如陶冶情操、观光娱乐。如今的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后一种功能,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文化产业应运而生。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带动了文化产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文化产业的结构特点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整体与各产业部门之间,各产业部门相互之间的关系、数量比例以及空间关系。因此对于文化产业,由于它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内部要素,所以它也有自己的结构。
1、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社会再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而文化产业的产出属于消费资料的生产,它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消费,同时在消费过程中又给人们以影响,如愉悦身心、振奋精神、增加劳动热情等。一方面,任何社会的生产都包括物质和文化两方面,而文化生产在国民经济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和其他物质部门的生产一样可以创造很高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可以促进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推动作用。即我们现在强调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发展经济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整体之间关系十分密切。
2、文化产业的布局:即文化产业内部之间以及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分布和比例数量等。首先、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只重视物质部门的生产,以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为中心。但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满足人们精神消费需求且能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产业形式,越来越被国内外所重视,甚至有的国家提出“文化立国”的口号,将其调整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作为战略重点来发展;其次、文化产业内部各类别之间的配置比例应均衡,比如在天津市,不仅要发展电影、戏剧等娱乐项目,也要有书、报刊出版发行等服务项目。所有文化产业的门类应当齐全,比例适当。这个布局的调整,在我国不仅要遵循市场规律,还需要政府鼓励与支持。因为文化产业在我国还没有彻底走向市场,因此还有不少是要靠行政手段来实现的。
三、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具备的条件
1、发展需要的文明程度: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要受到社会观念、文明程度、道德标准及风俗习惯的制约。例如在改革开放之初,一些歌舞厅在某些城市的出现,虽然是新生事物,但在最开始并没有被大众所接受。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相声艺术家高英培在《跳舞风波》中塑造的主人公,因沉迷跳舞导致妻离子散、家庭破裂。虽然显得有些夸张,但当时在人们心目中普遍存在着“好人不跳舞”的观念。这就是社会开放程度影响文化产业最真实的写照。正是落后思想观念的严重影响,才使得像歌舞厅、音乐茶座等娱乐产业的发展变得缓慢,但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提高,一些娱乐产业的发展开始驶入快车道。
2、发展需要的政策支持:某一个产业要想获得发展,必须获得政策上的支持,这其中包括资金投入、税收奖励、宏观调控及激励机制等诸方面。近几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获得快速发展就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中央还把文化提升到精神文明的高度上加以重视。但是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健全,在整体上文化产业发展的还不均衡,且实力不强,因此需要有健全一个相对宽松、提振士气的长效机制,以促进其发展。
3、发展需要的物质基础:首先文化产业是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即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只有这样,人们才有时间与精力,并且有意愿在精神生活方面进行较高层次的文化消费。试想一个人在温饱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怎么会走到影院,以一种闲适的心情去看进口大片呢。
4、发展需要的区域因素:文化产业要想获得发展,需要有一定数量的人口进行文化消费,并且这个群体已经是解决了“后顾之忧”的,由于城市人口集中,交通、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经济比较发达,因此有利于文化产业的规模发展。如在人口稀少的偏远山区,则不可能仅为几户甚至几十户的人家,去修建电影院、歌舞厅等设施,文化产业也就无从发展了。
最后、我们看一下文化产业的分类,由于各国对于文化产业的理解及定义不同,因此各国将文化产业也就分成不同种类,例如:日本将文化产业看做是娱乐观光业,可分为3类产业,即时尚、休闲、和内容产业。
美国将文化产业通常视为版权产业,包括核心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交叉版权产业、边缘支撑产业,共计4项,具体为旅行及旅游产业、电子传媒业、出版业、印刷业及娱乐业等。
澳大利亚、英国及香港都将文化产业视作创意产业,其中英国将其分为13类:即工业设计、电影和录像、表演艺术、建筑、广告、音乐、出版、手工艺品、艺术品和古董交易市场、时装设计、电脑软件及电脑游戏、广播电视、互动性娱乐软件;澳大利亚将其分为7类:即批发与销售(音乐或书籍销售)、休闲服务、制造(出版、印刷等)、公共管理与国防、财务资产与商务(建筑、广告及其商务)、社区服务、其他产业;而香港则将其分为11类:建筑、出版、软件与资讯服务业、音乐、广告、古董与艺术品、数码娱乐、表演艺术、电视与电台、设计、电影。
韩国将文化产业分为17类,共包括:多媒体影像软件、美术、传统食品、广播、出版印刷、广告、文物市场、游戏、网络、卡通形象、影视、动画、音像、传统工艺品、创意性设计、演出、传统复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产业包括文化产品和服务。首先是以工业为标准,进行精细化生产和再生产,继而进行流通和大众消费。共分为4个层次,第一是文化商品核心层,第二是文化商品相关层,第三是文化服务核心层,第四是文化服务相关层。其中第一层包括音乐和表演艺术、文化遗产、视听媒介、视觉艺术及印刷品等5各方面,第二层由广告、电视和收音机、新型媒介、影院和摄影、音乐、建筑和设计几个方面组成。第三层包括特许使用税和许可费、文化和运动服务、视听及相关服务、个人服务及娱乐等几方面。第四层由市民研究和民意调查、工程和其他技术服务、广告、新闻机构服务及建筑等几个方面组成。
综上所述,中国的文化产业,是在借助高科技手段的基础上,通过工业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形成了产业化的规模,如今开始获得高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伟.西方文化产业理论与文化产业概念初探[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3(3):145-146.
【关键词】中国 韩国 文化产业 文化创意产品贸易 国际竞争力
一、中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一)文化产品贸易额增长快速,市场占有率扩大,国际贸易地位逐渐提高
根据《2010创意经济报告》的数据来看,2008年中国在世界文化贸易中的比重达到21%,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大文化产品出口国。
2011年中国文化核心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99.1亿美元,同比增长21.4%,贸易顺差174.9亿美元。从表中可以看出,1992年到2008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呈稳步增长状态的,特别是在2001年到2008年这一阶段增长速度尤为明显。但就整体贸易而言,发展空间还有很大。
(二)我国的主要文化创意产品贸易依然存在逆差
1.在商业演出方面,中国具有国际水准的表演团队出国表演的平均收入还不到四千美元,比如杂技芭蕾舞《天鹅湖》,每一场的收入也只不过才3万美元,而我国一年的海外商演总收入还不如太阳马戏团的年收入。2.在图书进出口方面,中国的图书行业一年只有6000万美元左右出口额,多年来,我国的图书进口量与出口量一直是10:1的严重逆差状态。3.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火爆,虽然内地电影市场票房一路飙升,但海外电影票房却是一片惨淡,票房不过几千万元人民币。从进出口量上来看,中国在2000年到2014年之间进口影片超过4300部,而出口电影只有几十部,贸易逆差很是惊人。
存在贸易逆差的主要文化创意产品不只是在图书,商业表演和影视剧行业,还普遍存在于音像制品,网络游戏和动漫行业,并且逆差都非常大。
二、韩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一)韩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产品销售额逐年增长,对外出口量也是不断扩大
2005年韩国的主要十大文化产业领域包括游戏,漫画,音乐,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广告,角色和教学娱乐等发展快速,仅当年的销售额就高达437亿美元,较上一年增加了13.3%,约占到韩国GDP的6%,远远高出中国的3%,而世界的平均水平才4%。在2007年,韩国国内文化产业销售额达到58.61万亿韩元,与2002年相比,这五年间增长了7.3%,同年,文化产业总的销售额占到GDP的6.5%,总的附加值占到GDP的2.6%。
(二)韩国文化产业核心产品贸易量始终处于逆差,整体发展薄弱
韩国文化产业核心商品从2002年到2008年这七年间出口额就增长了210%;而在进口额上,从2002年到2008年进口额都远大于出口额,可以看出韩国文化核心产品贸易逆差严重。
三、中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产业近些年在整体上发展迅速,进出口贸易量不断增加,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特别是在产品设计服务,广告,新媒体,艺术产品,古董等创意产品的出口在不断增长,势头强劲。韩国与中国相比,整体上的发展略逊与中国,中国还有一项优势创意产品,那就是印刷品,并且是增长较快的一项产业,而韩国虽然印刷品也得到发展,竞争力上升,但还远不及中国,增长率也不及中国的高。中韩两国有其自身的发展基础和资源,近几年中韩的文化产业发展很快,出口额也在不断上升,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市场前景广阔。
提高中国文化创意产品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快并巩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建设,发挥其集群效应,赢得规模经济。结合自身发展优势,打造出完整的、高效的、专业的产业链条,实现规模经济最大化的战略目标。
(二)重视本土化发展,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名品品牌。我国要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努力发挥本土优势,结合大众需求,打造出自己的文化创意产品品牌。
(三)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有针对性培养,尤其是要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还有营销人才。
(四)加强法律建设,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要制定差异性文化产业政策以适应不同地域的文化,加大对文化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加快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扩大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要加快步伐扶持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打造民族文化,使其成为核心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金兑炫.韩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2010.
[2]江曼.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出口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北京:经济贸易大学,2014.
论文关键词:大设计,创意产业,整合设计
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文化竞争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的时代产物,是信息时代和文化经济时展的产物。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创意产业近十年的发展,证明了其是最具前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传统产业,而且在产业发展规模上也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
1创意产业及“大设计”观概念的界定
1.1 创意产业概念
创意产业指源自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能财产(即知识产权)的形成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包括视觉艺术产业、音乐与表演艺术产业、文化展演设施产业、工艺产业、电影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出版产业、广告产业、设计产业、数字休闲娱乐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建筑设计产业、创意生活产业等共 13 项产业。
创意产业相对传统产业是一个新的事物,“(20世纪)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在来临”。21世纪是创意主宰的时代,这一点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创意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创意产业占全球GDP的7%,每天产生的价值高达220亿美元经济学论文,并以每年5%的速度快速增长。美国增长速度更达14%,英国为12%。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的众多创意产品、营销、服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席卷世界例如美国的好莱坞影视产业、迪斯尼等娱乐产业、软件产业、甚至美国的快餐、可口可乐等等都成为美国创意产业及文化的代表。
创意产业关注的核心是创意设计。这种创意设计主要包括四个层次一是信息创意设计, 主要与高科技信息与互联网相关联,如网络设计, 各种软件设计, 数字技术设计, 手机增值业务设计;二是文化内容设计, 主要与各种媒体上刊载的内容或节目的设计制作相关如广告、电影、电视、广告、动漫设计;三是艺术创作设计, 主要与艺术、工艺品的原创性设计相关, 如音乐、绘画、雕塑、舞蹈、手工艺品、服装设计, 文学创作等;四是工业产品设计,主要与制造业各行业相关, 如建筑、陶瓷、汽车外形、商品包装设计等杂志网。
1.2 “大设计”观内涵
现代设计自上世纪初兴起以来,本来就是一个涉及艺术与技术,自然与人文、经济与市场的交叉学科,至今发展已近百年,人们对于设计的理解,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对于设计的要求,设计业对于设计的定义与范畴都日益宽泛,设计的功能外延与相关领域也趋于复杂。在此形势下,包含“协作设计”、“绿色设计”、“整合设计”等等在内的“大设计”概念逐渐产生。当今的“设计”观念,已逐渐形成包含传统造型艺术、工艺美术、影视艺术、数字艺术、动漫游戏、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现代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等等在内,当然包括前面提到的“协作设计”等概念。所谓“大设计”观念,是以设计实现大协作、大整合、大统筹的方式,达到全民高素质化、生活艺术化、环境美化、社会和谐化的目标。譬如CI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从概念、行为、到视觉化的表达是一整套的系统运作。因此, 谋划、策略、创意、视觉化等等仅有平面设计的能力是不够的,它不仅是设计,还包括了策划等等。而“生态人文主义”也是大设计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在实践中,人们提出了生态经济观、生态法学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等等新的观点。使生态设计观念进一步渗透到城市的规划、建筑和环境设计、工程设计以及工业设计领域,形成了对这些设计的一种导向和组织管理模式。
基于“大设计”观的创意产业整合设计与传统的观念有所不同,前者更注重将设计学、哲学、文学、文化学、传播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广播影视学等多门学科进行整合与融通。除了注重建立创意产业群,培养一大批“创意产品”的设计者、开发者等等“建设”层面外,创意产业市场的培育和完善,培养更多“创意产品”的消费者同样重要,而且认为与传统产业中“设计”与“消费”相对分离不同,处于后工业时代的创意经济,全社会往往即是设计者也是消费者!因此“大设计”观念的普及和全民素养提高与广西创意产业发展的有密切关系。其中,协调发展理念的建立是广西创意产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2 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因素分析
2.1 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个人创造力。
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创新性与创意不可复制性,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性是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较经济学论文,尤为明显的特征,这也是其从诞生之时就赋予的主要特征,所以创新成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创意的激发可以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而创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并且随着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实现升级、转换。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和灵魂,强调人、人的知识和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把文化创意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极为重要的高度,注重人和肯定人的发展。而创意产业源于人才的创造力、技能与才华,是智力高度集中的产业。艺术家的个人创意是产品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也是创意产业的核心源头。知识经济社会是充满创造性的社会, 只有创造出新知识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才能为财富的创造提供源泉。
2.2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消费者的创意需求动力。
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代社会,人们对于文化消费需求呈审美性、娱乐性、时尚性、多变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意生产过程中别出心裁,以新颖的、独特的风格,以特色化、个性化、审美化的产品特征来吸引消费者,生产出人们普遍能接受的,适合人们消费的文化产品,增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从顾客价值创造的角度设计和生产的优秀创意产品能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并带动衍生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消费。消费者创造力也在不断上升。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与供给方的创造力有关,还取决于供求双方的交流与互动。创意产业中的消费者同样富于创造性,他们可以想象风格,消费者选择、组合并消费,社会或者消费者群体评价,消费行为不仅在消费过程中,而且通过多种反馈渠道影响创意。
2.3创意产业发展的保障――企业政府的管理机制
我国创意产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加快创意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国家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为各类创意人才群体提供良好的条件”。 这些政策针对本地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由于创意产业涉及的行业门类众多,各地发展的情况又千差万别,出台统一的扶持政策需要一定的时间杂志网。在这个阶段经济学论文,由各地根据本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引导创意人才和企业向城市重点发展的行业集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追求经济效益,这是由其市场属性和产业属性决定的,但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是经济行为,它还具有文化属性,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要在“产业化”和“文化化”二者间相互促进中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政府引导创意产业相关政策,以及推进工业设计的相关政策,将工业设计公众化、普及化,提高创意水准:公益性设计展览、展示必不可少,将工业设计观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中普及全民设计观念,创立一套激励全民创意的机制及评判标准。
3促进创意产业的协调发展设计整合服务平台建立
创意产业以人的知识、智慧作为主导的运作模式,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而基于大设计观的整合设计理念,探索如何成立一个新的促进创意产业的协调发展设计整合服务平台体系,研究形成良好的创新设计转化机制,研究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让这个创新平台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图1)
(1)设置创意产业资源中心,运用现代的管理方式进行科学管理,有效协调各个高校、相关专业、学校大学生创新基地、大学生产业园等机构和相关企业,即教育及建立数据库等内容,加强对于本土优秀的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应统计资料显示,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 12%;伦敦是 14%;东京是15%.而目前我国上海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
创意产业设计整合服务平台基于大设计相关专业:艺术设计、计算机、机械学、管理学等学科和专业,围绕广西社会生产和创意产业发展需要,在工业产品造型、功能结构创新、广告包装、环境艺术、公共艺术、动漫游戏、服装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为广西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艺术设计界搭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校企合作、成果转化、政策质询、设计质询、设计管理、设计培训、设计展评、设计比赛等与设计相关的服务,成为企业、高校联系的纽带。把高校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企业创新设计的能力,形成全新的区域性艺术设计创新体系。
(2)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搭建设计与相关行业之间的互动平台:如各类设计网站、服务平台经济学论文,推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融合;借助于网络将工业设计融入生活、融入创意产业;分类推进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孵化+投资”为基本模式,吸引活跃的创业投资,形成具有研发、投资、制作和培训的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拓展。
(3)利用高校在设计和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成立专门的专家委员会,提供专门的政策咨询,设计服务等。同时利用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资源,广泛和企业展开设计服务。
(4)整个创新平台是开放的,能够让更多的企业、学校的人能有机会随时参与进来,形成推广价值。
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对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人们对创意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所以,创意产品的开发生产和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需要对国内、国际市场进行调查,认真分析和筛选文化资源精华,正确定位和策划,突出特点,确立鲜明的主体、树立新颖的形象,创建出真正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