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语文教学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主导地位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规格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结合实际在教学思想及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语文具有人文性、知识性、基础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中职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在培养数量和质量上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现阶段我国的中职教育课程结构设置并不合理,由于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许多课程的内容显得相对陈旧,知识的更新与教材内容滞后的矛盾日渐显现,课程设置和教材改革滞后于现实需求,专业课程偏重学科建设,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忽视学生综合能力有培养。这个问题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传统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教师仍然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仍在沿用。教师大都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和简单的模仿练习,偏重于理论型、知识型逻辑思维训练,因而学生难以获得事物具体表象的支撑,语法概念、人文伦理、文体表达方式、语体风格、语文结构在不少学生的头脑里只是干巴巴的知识条文,缺乏活灵活现的具体形象,更缺乏日后工作中的实际运用能力。由于语文教学的欠缺,使学生对抽象概念出现较多的文言文和一些科技文的理解产生困难,影响了学生全面思维的发展,认知和实践能力较差。用这种方法培养的学生显然是“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这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语文教学是一种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的工具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是科学教学的基础。弱化了这方面的培养,就会导致学生只强调学技能的职业特点,而忽视个人发展的文化内涵,使他们在掌握从事某种岗位技能的同时却无法达到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文化程度,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因其专业技能低,文化素质较差,而难以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主要是指其服务于适应职业社会需要的教育教学质量,即培养具有通专多能实用型、适用型、适需对路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其核心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度,是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走向市场后给社会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利益的多少,则会成为中等职教生存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而要把全部的精力用于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上来,使其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促使人才规格质量培养与劳动市场的流向趋于一致。为此,中等职业语文教育尤其重要,作为科学文化学习的基础学科,与有效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素养、自学能力、心理素质等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主导地位和事半功倍的效能。
创新教学模式,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提供平台。在学生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各种情感、态度、意志、兴趣对技能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职业教育中作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点的语文教学,应在选文和教学形式上下功夫,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在职业方面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读职校当工人低人一等”的思想在语文教学中选取一些歌颂当代劳动者的诗歌、散文。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角色互换扮演等形式让学生经历审美和情感体验,正确认识到劳动者的光荣和伟大,找回自信;组织学生听取有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做典型报告,写出感想认识,语文课上进行评讲,使学生了解成功者背后的付出;以语文教学为平台,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良好的理性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经营能力、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语文教学由于自身的特点,其人文性在解决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对专业技能形成影响的问题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一个人的道德和品行的体现,如对人的接纳、容忍、理解、尊重关怀和爱护、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体现出极大的社会性和人生价值追寻。作为职业学校的语文课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互相配合,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的具体问题,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各种新途径、新方法。通过语文教学不断地转变学生的观念,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动力,强化学生学习和练就专业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得适应将来就业所必需的专业技能。
实行灵活模块的教学策略,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中把语文课编为文选预读训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文刊板报编辑与排版训练四个能力模块。每个模块分为基础语文能力训练和职业语文能力训练,既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基础知识的提高,又适应和满足技术专业的需要,从而强化学生今后岗位实践活动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岗位工作需要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教学时效、培养学生把握语文的能力和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把教材变为学材,提高以专业为本的教学程度。语文教学不能做简单的课本执行者,应该做教学方案的编辑,做教学实践的导演,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的学生需求把学校选定的教材改变为“学材”,如针对机电类专业,增设或加强说明文、产品说明书等应用文方面的教学训练内容;针对土木建筑专业,就增设或加强古今建筑物诗词、散文和专业技术性文体结构的讲解。教学中尽可能地把教学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专业需要,提高以专业为本的教学程度。增强语文教学实践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教师自身具备的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文课教学范畴内,需要不断学习开设的所有专业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带着“任务”进入学习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将语文教学与学生今后岗位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全体中小学教师(含幼儿教师);截止到*年6月31日,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上者,鼓励自愿参加。
二、培训目标
通过本周期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和校本研修,着力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技能水平,达到以下主要目标:
1、树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准确掌握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编写特色与内容,运用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进行教学。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举止文明,以学生为本,依法施教。
3、信息技术未达到初级水平的教师经过培训,全部达到初级水平。已经达到初级水平,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省、市级骨干教师达到高级水平,并且进一步提高已经达到高级水平的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4、拓宽学科知识领域,更新学科知识结构,使广大教师的学科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明显提高,并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能力,力求成为创新型教师。
5、指导教师学会自主学习。立足校本,积极主动地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师自主成长,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教师自主成长的培训机制和必要的规章制度,提高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6、使教师立足本地,放眼全国和世界,逐渐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三、集中培训内容和学时分配
本周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分集中培训、校本研修和教育实践活动、远程教育等形式。其中集中培训的时间不少于240个学时,具体内容和培训学时分配为:
1、师德教育:32学时,4学分,这是贯穿整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主要通过举办讲座,组织优秀教师报告团,看《师德启思录》,开展师德师风大讨论及师德教育论坛等形式,加强对教师爱岗敬业教育、法制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抓好文明礼仪教育。所学课程为:《教师礼仪》《探究教学论》《中小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若干意见的读本》。
2、新课程培训:42学时,5.5学分。这是本周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精心组织,使教师在进入新课程之前接受不少于42学时的集中培训,在此基础上,转入校本培训。所学课程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走进新课程》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课标解读及教材。
3、信息技术培训:60学时,7.5学分。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继续做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和考核工作,不断提升我区教师信息技术的层次和水平。信息技术已达到高级水平的教师,可以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培训,发挥在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所学课程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上、下册》。
4、学科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培训:88学时,11学分。具体内容包括新知识、新理念在本学科教育技能训练中的培训。按照基础教育课程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最新的知识为基础,针对不同学科的要求,开展素质教育理论和新知识的学习,使教师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结合我区的教育教学实际,重点抓好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和课堂教学技能、学科教学技能的训练工作,把教学技能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所学课程为:
(一)小学教师用书:
语文:《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新课程教学论,小学语文》、《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小学语文》。
数学:《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改革》、《小学数学参与培训教程》、《新课程教材教法》。
品德:《新课程教学法丛学》(品德与生活)。
体育:《体育新课程教学法》。
音乐:《音乐课程与示范教学案例》。
美术:《美术教学实施指南》。
(二)中学教师用书由市教育局和培训院校确定
5、地方课程:24学时,3学分。培训教材由市教育局根据教师的需要另行选定。
四、培训时间安排
根据省市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部署,*~*年,全区中小学教师已有90%参加了新课程通识性培训,1、2、7、8年级各学科教师已参加了课标、教材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区教师运用新理念推进教学改革的能力。为确保我区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的顺利圆满完成,拟定于:
1、*年4月23日开始举办小学教师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班,首先组织小学1~3年级全体教师分语文、数学两个学科进行培训。中学教师由市教育局组织开始分批分专业的新周期继续教育培训。(中学教师的通识培训由区师训中心负责)
2、*年暑假对走入新课程的1~3年级、9年级教师进行课标教材培训。并按照新课标、新教材逐年推进的安排,有计划地组织完成小学4~6年级教师的新课标、新教材培训。
3、定期组织教师到中小学听课、评课,开展课题研讨,加强学习反思,有效指导我区课程改革的实施。
4、组织教师开展校本研修,制定我区校本研修的指导意见和评估管理办法,确立校本研修培训基地,并认真总结推广经验。
五、培训要求
1、树立先进培训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终身学习和教师专业化理论为指导,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师培训理论和实践,总结以往教师培训经验,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重视教师主体参与、开展实践反思、加强合作学习、体验成果分享,突出研训一体,发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学习型团体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使教师培训的过程成为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过程。
2、更新培训手段,变革培训模式。以信息化带动教师培训的现代化,充分发挥网络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坚持培训与教研、教改相结合,集中研修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短期面授和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集中培训要把理论学习与教学观摩、案例分析、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把讲授与研讨交流、教学反思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方式、方法,不断完善推广专题讲座式、“菜单式”、“自助餐式”,送教下乡等培训模式。校本研修的学时数与集中培训学时数的比例应达到2:1以上,针对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新问题,通过自修反思,研讨交流等形式进行,把学校建成教师终身学习的学习基地。积极探索以参与式为主的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六、保障措施
1、加强培训基地的师资、设施建设,整合培训资源。
根据省市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卫东区教师培训中心承担全区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培训任务。多年的师资培训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在新的培训任务中,师训中心将在先进培训方式的实践、新理念与中小学实际的联系、校本培训的实施、反思型教师的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师训中心、局教研室、电教站的资源有必要进行有效整合,不断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方式,优化培训手段,大量运用电化教育设施和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开展培训教学。同时为提高培训者的素质,师训中心还将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培训者培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通过听课指导、学习反思、课题研讨、切实增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的圆满完成提供保障。
2、严格培训的管理、考核登记制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长,要支持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止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中小学教师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努力探讨教育教学规律,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
考核坚持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查相结合,平时考查与作业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估相结合。
考核内容包括培训要求的各门课程,以开卷考试,闭卷考试,撰写论文、课题研究、教育教学实践等方式灵活进行。学员学完全部课程,考核合格,经市教育局审核验收后发给继续教育培训合格证书。
3、落实各项措施,保障培训经费。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各级政府的职责,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按照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分级负责,确保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逐步完善中小学继续教育经费由政府、学校、教师个人共同负担成本经费的机制。按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解决办法》的规定,本区参加新一轮继续教育的教师需交纳的培训费如下:
1)、中学教师参培院校由市教育局决定,其培训费用由所培训院校确定。
2)、小学教师参加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规定为,预交书费、证书费160元,培训费240元,(除政府补助外应交160元)(已参加通识性培训者交书费100元,培训费110元)
七、有关政策
1、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进修期间在原单位享有的一切待遇不变,学员学习期间各单位要按有关规定酌情给予生活费和交通补助。
2、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费原则上由学员所在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书费、证书费等由学员个人负担。
3、持有新周期继续教育合格证书者,在晋升职级、评先表优等方面各单位应给以优先照顾。
一. 领导重视,机构成立,相关文件出台
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我市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
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化的开展,XX年10,市教育局成立了以教育局田中朝副局长为主任的“**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达了
永教[XX]151号“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并颁发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及管理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方案(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员任职资格及优秀心理辅导员评比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主任任职基本条件、职责》等具体操作规定和办法,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统一部署,明确要求,切实开展
为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有关指示,推动和落实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制定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指导原则,主要内容、主要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无目标性和错误操作。
三、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完善了管理办法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到位,责任到人,我们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一级工作机构,市教育局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考核工作;二级工作机构,各学区辅导中心、市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三级工作机构,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管理中,我们做了如下规定:(1)首长负责制原(!)则。各中小学校长、各学区辅导中心主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2)日常化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及管理工作中,使之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3)全员参与原则。学校的每一名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负有责任。(4)督导原则。学校必须主动、积极地争取和接受上级指导中心及专家的督导,以克服自身工作中的盲目性或可能出现的偏差,提高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我们把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学科教师均列为考核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将作为名校长、优秀班主任、先进教师的考核条件之一。
我们还规定了考核的内容、方式和评奖办法,使考核措施具体化。
四、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
为尽快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我们开展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活动,争取到XX年,有10%的教师获得省教育厅认证的心理辅导员上岗资格证书,100%的教师接受过一轮培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确定**市教师进修学校为培训责任单位,负责教师的培训工作。
2.确定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或技能培训相结合,
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确定了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外出进修学习、聘请专家学者来**讲学、校本培训和自学讨论已经成为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实施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以及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教育学院的专家相继应邀到**讲学。大批的教师到杭州、宁波、金华等地进修学习。
4.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师德教育、校长培训、教导主任培训、名师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初级教师培训、教师资格培训、教育科研培训、新课程培训以及其他培训工作之中,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
5.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个案征集和评比为手段,内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中心成立后,我们已经搞了一次论文征集、一次个案征集活动,收到论文、个案近300篇,教师已经树立了心理健康观念并自觉运用于实践。
6.培训活动有声有色。第一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受到了全市中小学的大力支持和教师们的热烈响应,有176名教师参加了培训。第二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活动也即将展开。本学期我们将组成讲师团,开展巡回讲课活动,对全市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7.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各学校都已经成立了心理辅导室并着手开展宣传活动、建立学生心理挡案、开展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开设心理辅导课,以多种方式、多条途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1990年7月,师范毕业后,使我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教师,令我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二十几年来,我始终手捧一颗爱心,怀着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模范履行职责,无私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高尚的师德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尊重;得到了同事的赞许,领导的信任。
一、教学有道
在教学中,我坚持以人为本,贯彻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指导思想,变化教学方式,努力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我备课认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教案,从重点、难点,到作业,力求掌握准确,贴近实际。在讲课时充满激情,十分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提高讲课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通过对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4月,在全县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获一等奖。在课下,我注意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并不断拓宽讲授的领域,扩大知识面和信息量,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肯定。我注重新课改学习和应用,并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
我认为要想教好书,必须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所以我广泛涉猎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充实自己。特别是对新课程改革,我花了很多精力去思考,思考怎样才能将新课程改革与本校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我撰写的《导体与绝缘体》教案,在承德市教育技术优秀教学设计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论文《谈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承德市“实验教学研究”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论文《做好学生评价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承德市第二届中小学素质综合评价论文评选中,被评为一等奖;论文《借助教学设计,培养信息素养》在中小学学继续教育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
二、关心学生
有句话说得好:“你的孩子,我的学生,你亲我更爱!”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关心,而且要具体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无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我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栽培他们,用爱心去感化他们。尤其是后进生,我会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激励的办法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
三、为人有礼
我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和同事友好相处,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积极向每一位老师学习,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还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帮助同事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吸收他们好的教学理念,力求做到技术与思想的完美结合。我始终相信,在课堂教学中,没有什么论资排辈,唯有不断创新,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论文摘要:目前,教师继续教育的规模在迅速扩大,但人们对其效果 并 不认同,这与原有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有很大关系。知识取向、技术取向、接受 取 向、经验取向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朝素养取向、实践取 向、建构取向、研究取向转型。
一、当前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分析
当前,由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速度太快,所以其规模也如几何级数一般在增长,教育学院 、教师进修学校、普通高校中的成人教育学院等,在短期内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但是 ,在此情况下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却基本仍借用普通高等师范教育的样式。从其价值目 标来分析,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1.知识取向
本文中所所说的“知识”指科学体系下的客观知识。
在教师的继续教育课程中,我们采用的就是这样的客观知识体系。如果按照知识的类型来 划分 ,在目前的继续教育课程中主要包括两大类知识:一类是关于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一类是 教育学科知识。也有学者把现有的教师知识进行了重新分类,即把教师的知识分解为本体性 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个组成部分。尽管分类方法不一,但在目前的 继续教育中,我们主要采用的还是学科与教学相结合的知识体系。之所以采用这样的体系, 源于我们的假设。首先,“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端给学生一碗水”,即教师首先必须是所 任学科的专门家。其次,教师还必须懂得如何教育学生方面的知识,虽然现在人们对这种知 识的科学性表示怀疑。在知识与实践的问题上,我们所采取的立场也是“知识先行”。长期 以来,人们总认为,唯有教师的知识和信念的改变才会导致教师课程行为的改变,才有可能 导 致学生学习结果的变化,因此对教师的培训常常采用“讲授先行的传统模式”。这是在教师 在职 教育中大都采用的“由理论进入实践”的模式,即一个教师在还没有具备教学实践经验之前 ,就可以拥有教育知识,而且必须先拥有理论,才能开始教学[1]。
2.技术取向
我们采用了客观的知识体系,于是也就必然地导致了“技术理性”。在“技术理性”的模式 下,我们按照“研究-应用-推广”的基本步骤来设计知识的生产与应用过程。学 科知识是由各学科的专家通过科学研究而产生的,教师只需要理解并接受这些别人生产的科 学技术知识就可以了。同样的,教育学科的知识也是由教育专家研究出来的,教师的责任也 只是将这样的一些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这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成了流水线上“技 术员”,即只需要把专家和学者们的关于当前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应用到实践中,就可以 顺理 成章地解决现实教育中的问题了。所以在对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大部分的教育学课程都是一些 应 用性的理论,教师不需要弄清楚其中的基本原理,只要能照着一种现成的模式去做就可以了 。因为问题都有明确的解决办法,所以只要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将问题的症结诊 断出来,问题的解决就顺理成章了[2]。
3.接受取向
所谓接受取向是指教师作为继续教育的对象,同时也就是知识的接受者,他在继续教育的过程 中,主要任务就是接受授课者所传授的各种模式的知识。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将成年的学习 者和毫无人生经验的儿童一样视为“白板”,学习就是等待用“知识”在这块“白板”上来 留下一些印记,继续教育的课堂因此也就成为专家和学者的“一言堂”。
人们毫不怀疑地认为大学研究人员是以中小学教师及其活动为研究对象并进行教育理论的发 现、储存和供应的人,而中小学教师则是应用前者研究成果的“消费者”和“执行者”,完 全漠视教师自身丰富的实践知识。在这里,大学专家因为掌握着权威性话语,自然而然地扮 演着“立法者”的角色,这种因为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而导致的教师主体性的失落同样是一个 值得 关注的问题。在教师的被动地消费着专家们生产的知识的情况下,教育研究的成果越丰富、 越复杂,教师的思想就可能变得越简单、越呆滞。教师在各种培训的名目下听讲座、记笔记 、应 付考试,他们在专家面前的心态就像他们的学生在他们面前的心态一样,找不到安身立命之 所在。他们自己的智慧失落了,被专家的知识淹没了[3]。
4.经验倾向
所谓经验倾向是指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主要是借用一些教研活动中的成功经验,缺乏理 论基础,尤其缺乏成人教育学的学科支持。我们看到,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继续教育领域 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与继续教育的规模极不相称。在教育科学的体系中,成人教育学是起步 较晚、发展缓慢而且又几乎得不到重视的学科领域,而成人教育又包括对教师的继续教育, 并又是规模宏大的教育形式,所以就可以认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几乎是一项没有专门化科学 理论支持的大事业。专门化的研究机构、科研人员、研究课题及其成果的极端贫困的状况, 如 何才能把对教师的继续教育的目标、课程与评价引上科学化道路呢?没有别的办法, 只能选择借助于成功经验的道路。但依据其特殊性,经验只能是某个方面的较零散的东西, 这就必然会出现误区与偏失[4]。
二、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能不能主动参与到课程改革 中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已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要素。目前,教师的角色已有了很 大的变化。首先,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已开始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解放了出来, 变成 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激发者,同时还是学生的引路人;其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不能总是被动地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 门,然后再把这些成果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而应当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中, 以研究 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 进行探 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以便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 教师 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被排斥在课程之外,新课程改革条件 下,教师要形成较强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并改变以往的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执行的做法。
教师角色的变化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对教师的继续教育作为教师专业发 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必须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教师角色变化的要 求,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动力。
三、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型
1.素养取向
在过去的教师继续教育中,比较重视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等专业素养的提高,而对于学科外的综合素养则较为忽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是否拥有完整的人格,是否拥有自身的伦理规范,对于学生的成长至 关重要,这即所谓“言传不如身教”。因此,在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不仅要重视更新教师的知识, 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更应该关注教师的综合素养。有研究表明,在对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调查中,高 达56%的教师认为当前最需要提高的是学科外的综合素养。
在教育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教学活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相激励。教师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对于人生的态度,观察问题 、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有学者认为这样的潜在的课程对学生的实际 影响力比想象中的要大得多。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交替时期,如何面对社 会转型,每一个个体都需要自己做出回应。面临日益汹涌的各种新思潮,如何找到自己的安 身立命之所,这是教师能否有所发展的大问题。因此,综合素养的提高已成为对教师的继续 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2.实践取向
在技术取向下,教师的专业地位得不到确认,教师日益沦为一种技术性的工具,成为知识的“管道”,因而,消解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权。缺乏自主的教师无法给社会转型期的教 育带来足够的动力。目前,教育研究者已日益认识到教师实践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教师成为 研究者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这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新的形势下,教师继续教育的课堂已不再是大学教师独自占有的舞台,特级教师、教研员,甚至普通教师都可以成为继续教育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师进入到培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无疑提高了 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程度。同时,在继续教育中对教育实践的分析和解剖、对课例的研究、对优秀教师成长经验的分享等, 这些鲜活的实践素材将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
出于对教师实践的关注,有研究者提出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概念。所谓“实践性 知识”,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知识(显性的和隐性的)。除了行业知识 、情境知识、案例知识、策略知识、学习者的知识、自我的知识、隐喻和映像外,还包括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解释和运用[5]。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要逐步提高教师 的实践性知识的比重,并探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形成的途径,以及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提高的策略。
3.建构取向
所谓建构是指人以主体的姿态,依据自身内在的主体意志,对作为客体的外部世界的解读 、加工、改造的过程。由于接收式的教师培训忽视教师的主体性,忽视成年人已有的社会经 验,因此不能激发起教师的学习热情,因而遭到人们的质疑。在成人的学习中,个人的经 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教师教育实践的积累,可能成为教师继续发展的障碍,但也可能成为教师继续发展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一直非常重视教师观念的改变。改革的现实表明,教师观念的改变是一个自主认识和转变的过程。外界不可能将某一种观念直接植入教师的脑海中, 只能是教师通过学习慢慢否定自己的原有观念,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新的观念体系。这也正是成人学 习与青少年学习的最大区别。成人往往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思想和行动准则,许多的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状态。要教师改变观念,首先就要求其解构原有经验,即让教师意识 到自己原有的观念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对原有理论的扬弃从而建构教师自己的个人理论。因此,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在接受的同时进行着重新 建构。
4.研究取向
由于教师的继续教育在短时期内得到迅速发展,而相应的成人教育学、教师教育学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所以对教师的教育只能较普遍地表现为经验的相互借鉴。这也是教师继续教育 的课程设置缺乏学理基础、带有明显的随意性、缺乏统一的规划、容易流于形式而导致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因此,对 教师的继续教育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已经迫在眉睫。这里,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使教师的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由“社会需要中心”向“教师中心”转变,教师的综合素养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要素,教师 知识的界定、实践性知识的外化和流通是怎样进行的,等等。另外,教师继续教育的学习形式能否打破单一的讲授模式,引进 参与式的培训形式,以及将对课程的评价方式由单独的结果评价逐渐过渡到过程评价等,这些都是值得探讨 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洁,顾泠沅.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M].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操太圣,卢乃桂.伙伴协作与教师赋权——教师专业发展新视角[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卢乃桂,操太圣.立法者与阐释者:大学专家在校院合作中角色之嬗变[J] .复旦教育论坛,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