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羚羊木雕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 键 词】 思维深度;语文;课堂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谈论着当下影视作品的粗略、低俗,大量的穿越剧、青春偶像剧、宫廷剧充斥荧屏,一年中很难得有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问世,直面现实的作品少了,唯美的、有思想深度的作品更少,也许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让中国人的思维变得如此的肤浅?细细想来,这与我们国民对于自己母语学习的不重视有着极密切的联系,也与我们的老师忽略对学生的思维深度的培养不无关系。课堂上,教师统治了大量的时间,照本宣科,千课一面,以不变应万变,在这样机械、单调、毫无生机的课堂中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热情与兴趣,有调查表明,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学语文的兴趣随着年级的递增呈递减的趋势,更有学生表明,上高中以后就再也没有认真地听过一节语文课了,面对如此的陈述,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我深感遗憾,我认为让学生拥有一颗会思考的头颅,拥有一种懂得赏析美好的人文情怀,是每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语文课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这一切的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课中如何去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探究作品的精神内涵、拓展文本的文化意味,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以供借鉴:
一、精彩讲解,挖掘深度
语文课上教师要不要讲?如何讲?这与这些年提倡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没有冲突?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教师不但要讲,而且要精彩地讲,老师精彩的讲解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好素材,况且要让学生学到有深度、有广度的语文,在课堂上过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是很难做到的,一定要靠教师精彩讲解来挖掘,在讲授《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我重点分析文中前三段环境描写的作用,一个冷漠自私、等级森严、缺乏诚信的小镇上,孔乙己出场了,对于一个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经济来源,甚至连一个读书人的身份都没有得到他人认可的孔乙己,等待他的会是一种怎样的命运?学生很容易理解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孔乙己的悲剧人生的必然性。
二、恰当设置,引向深度
语文课上学生思维深度的培养不仅依靠教师的深度剖析和精彩讲授,同时也需要课堂上恰当地设置问题,巧妙地把学生引向深度思考,这样的问题往往能起到激发学生思维的效果,它杜绝肤浅、不走形式,它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或是帮助学生拓展文本的思想内涵;或是挖掘文本的艺术美……这样问题的设置可以很好地引领学生在解读课文时占据一个制高点,让学生拥有全局的观念,规避断章取义的解读。在学习《端午的鸭蛋》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回答这个问题的前一问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文中关于作者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而后一问则需要体会作者充斥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流露。
三、形式活泼,拓展深度
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间、生生间思维碰撞的场所,为了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课中可采用形式活泼的授课方式,如小组讨论、正反方辩论和演讲等。当然这样的课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俗话说:话不说不明,理不辩不清。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深度。记得在讲授完《羚羊木雕》这一课后,我组织了一次班级辩论赛,围绕课文中的一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在课堂上,学生分为甲、(下转55页)(上接53页)乙两方,分别代表父母方和我方,辩论中,双方各持自己的观点,摆出充足的理由来佐证,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各不相让。下面摘取几句精彩的辩论:
甲方:我方认为不该把木雕送给同学,首先,木雕是家中贵重物品,小孩之间的友谊可以送其他东西;其次,如果要送的话,应该与父母商量,因为你毕竟是未成年人。
乙方:我方认为应该送。原因是,我与万方的友谊很深,正是因为木雕贵重,我才更愿意把它送出,因为友情是无价的。况且,这个木雕父母已经把它送给了我,既然是我的,那我当然有权来处理它。
甲方:父母送给孩子的东西,孩子随便的把它转赠给别人,这不是不尊重父母吗?
乙方:那父母强迫孩子去要回送出去的东西,那对孩子是不是一种伤害呢?
甲方:我方认为让孩子去要回木雕是对其的一次教育,而非伤害,因为这次送木雕的事,本身就是一件错事,既然是错事,就应该更正,也许在更正的过程中会有眼泪,但唯有这样,教育才是深刻的。
乙方:我方至今不认为送木雕有错,更谈不上更正错误,如果硬说有错的话,那是在你们的心中不认可我和万方的友谊,或者说,我们友谊的分量抵不上这只木雕。
……
通过这节课,我诧异地发现原来语文课是可以这样的精彩,学生的思维可以很活跃、很深刻,只是他们需要一个这样的平台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先哲朱子的话告诉了我们,要想让学生的思维活跃、有深度,作为老师的我们只有源源地注入活水,才能确保这塘池水的清澈和生机。语文课堂思维深度的拓展不仅关系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关系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牵制着学生在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要在课中努力地去培养学生思维深度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建杰. 语文课要注意设计有思维深度的问题[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16).
一、刻意标新立异,热衷于做表面文章
有些教师把课程改革理解为教学形式上的翻新,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抛弃了语文传统教学的精华,笔者曾听过一次市级观摩课,这位语文教师教授的是《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他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放电影《泰坦尼克号》片段,(20分钟),学生看课文(10分钟),小组讨论(10分钟),几个学生回答老师提问(5分钟),课后,许多听课教师感到很困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否实现学生理解课文的目的?另一位教师讲《羚羊木雕》,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学生先看课文,然后讨论(讨论的问题教师首先拟好,上课过程中用多媒体展示)。
整个教学过程似乎无可挑剔,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比较好。但是,在课后,我们找了三个(上、中、下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检测。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三个学生除一个读得比较流利外,其他两个都读的磕磕绊绊的,接下来从文中挑几个重点词语,让学生根据上下内容谈谈对词语的理解,结果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得正确。这两位教师的观摩课能否获奖,我们且不去评论,但这种教学纯粹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他们抛弃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优良传统(如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感情、借助字典理解词义等),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不少学校的课改中,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少,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点拨少,对课文语言的体味少,导致学生课堂收获减少,基础知识得不到提高。
在课改中,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并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要明确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及语文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初二的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还是重在“学”,如字、词的学习与积累,句意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结构、写法的理解与掌握,在很大程度上还必须借助于教师的讲解、分析、传授。忽略了这些,专注于搞所谓的“新花样”、“标新立异、无疑耽误了学生前程,看似华丽的空中楼阁”终成过眼烟云,瞬间消逝。
二、教学方式陈旧,思想观念老化
与前文所述相反,有些教师对语文课程改革表现“漠然”,思想观念老化,固守陈旧的教学模式,他们对课文的教授还停留在字句分析,逐段讲解,总结中心、总结写作特点、忽视学生参与,老师唱独轴戏的老一套教法中,还有的教师上公开课时是一种做法,平常教学又是另一种做法,为了上好公开课,他们精心准备,刻意求新、东拼西凑,“看”起来确实不错,效果也还好,可是,公开课后,又照样用老一套教学模式,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以上两种现象在当今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近于通病,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两点:
首先,有的教师素质差,缺乏对课改的正确认识,或者说对课改的精神实质没有深入领会。这也不能全怪教师,因为许多学校领导在这方面重视不够,对教师培训的时间短,而且不能保证会员参加培训,教师对新课标、新理念的认识比较肤浅,有的教师案头连一本“课程标准”都没有,对课改理念一问三不知,有些学校尚未构建教师集体研究教材,共同备课,分享教学经验的校本研究机制。有些学校班级人数多,一个语文教师带两个班,一百四五十个学生,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反思教学,调整心态,而是处于紧张应对的工作状态中。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技巧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 深挖教材,灵活处理,减少课堂教学的消耗性
1.1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来处理
如抓住过渡段,抓住中心句,抓住首尾呼应的句子等来突现文章的结构特点。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从中间的过渡段入手,先阅读百草园部分,再阅读三味书屋部分,让两者对比着阅读,这样更能突现文章的主旨,学生更易理解,感悟。
1.2 根据教材的构思来处理
如《珍珠鸟》这篇文章,作者是通过珍珠鸟开始“怕人”到后来的“不怕人”来表现动物对人的信赖关键在于人对动物的友善,从而揭示作者希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1.3 根据教学的目标来处理
如初一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在教学设计时更要把“朗读”作为首要的目标。因此我们在教学《童趣》时,完全可以围绕着“朗读”这个目标来处理教材,从朗读中把握读音,读准节奏,读懂意思,读出趣味。在朗朗读书声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是否有效地处理教材,重视预设,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是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
2 创设情境,巧妙悬念,增强课堂学习的情趣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而且愉快地学习,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所授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富有趣味、容易质疑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以疑激趣,以境致趣,让学生产生渴望得到答案的心理,使学生想学、愿学,并且带着疑问去学。
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要求学生分角色扮演人物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用恰当的表情和动作演示,通过对话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性格。同学们兴趣来了,都主动请“演”,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也得到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现代心理学证明: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部分。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催化剂。
教师在课前深挖教材后,再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导语,设置悬念,以此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导语的设计方法多样: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对和课文相关又不拘泥于课文的现象和事件进行介绍或探讨;可以是相关的作家生平、逸闻趣事,也可以是名家评点、争议热潮;也可以是相关的诗歌、歌曲、图片、故事、名言警句等等,让学生在狭窄的阅读空间里感受外面世界。如课文《猫》的教学,可利用图片设计导语;《爱莲说》可以用古诗引入的方法;在教学《背影》时,可以播放《父亲》歌曲等等。
3 践行四实,优化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平实、真实、丰实、扎实”,这“四实”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课文的重难点要把握到位,精确把握课堂时间。同时,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寻找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舍弃华而不实的环节, 围绕学生能力、素质水平开展教学,节节直奔重点。其目的是让学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理解课文内容,而用尽可能多的时间进行拓展阅读和能力迁移训练。教师要根据课程设置的特点,把握课文的“人、物、事、景、情、理”的规律进行重难点教学。
例如在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蝉》、《贝壳》、《第一次真好》、《行道树》时,我明白课文的重点均是要求学生透过事件的现象看本质,理解其中的人生哲理。因此,我在教学时便略讲课文记叙的“事”,而侧重于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文中所蕴含的“理”,同时渗透语文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而《春》、《济南的冬天》、《夏感》这些课文均是借景抒情的文章,尤其是对“景”的描写特别细腻,我便略讲其“情”而详细地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文本,让学生感受“景”之美,感悟文字之美;《化石吟》、《绿色蝈蝈》、《看云识天气》则是借物谈事理的说明文,我便让学生在弄清说明对象——“物”的基础上,向学生揭示其科学性的“事理”;《风筝》、《羚羊木雕》、《散步》则是“人、事、情、理”交杂在一起的文章,但仔细分析,这些文章所写的事件很简单,学生一看就懂,文中的情感也并不复杂,我便简略讲解文中的“事”与“情”,而把重点放在讲解“人”的形象和文中的“理”。
由此可见,经过教师筛选信息、突破重难点的处理后,课堂的结构得到了优化,教学的效率相应得到提高。重要的是,课堂为拓展阅读和写作训练赢得了时间。
其实,由于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根据知识技能、顺序、结构和学生的初始能力的特点作出安排的,所以教师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时,按照知识技能的相对完整性,均可将教学知识技能发展序列浓缩为重难点教学环节。虽然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讲的时间不长,但并不代表其内容不充实,相反,它要求教师充分备课,高度浓缩内容,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4 合理评价,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大多只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进行评价,却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没有公正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 “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没有充分地发挥其相应的作用。
事实上,成功的课堂教学是应该能够不断地让学生获得美好的心灵体验。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本着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的学习的评价标准,才能最大程度上激活课堂教学,取得课堂教学的最大实效。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或小组评价与全员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到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更富人性化,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大课题,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作为一名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做到减少课堂教学的消耗性;增强课堂学习的情趣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激发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这四个方面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真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庆元著.语文教学设计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 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索与实践.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就是语文教师主导课堂,教师独立教,学生独立学,严重缺乏了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正常互动交流,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初中语文学科作为中学生学习过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运用合作学习法,可以促使中学生增加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协作学习的意义,最终达成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当前初中语文学科合作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学习意识不足
初中语文学科合作学习方法的运用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不足,教师不能注重引导学生,学生也意识不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最后导致课堂学习成了放任自流,严重影响了课堂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堂学习,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形式化严重
大多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组的方式往往都是让座位临近的学生作为一个小组,只是单纯地进行形式化的合作学习,实质性的合作学习内容没有得到有效运用。另外还有语文教师部分教学内容,多次应用合作学习,导致合作学习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被有效执行,知识作为了一种形式上的应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设计平淡无味
合作学习方法的应用过程中,语文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对于安排合作学习,不研究同质和异质,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导致课堂合作学习模式平淡无味,毫无生动性可言,课堂教学严重缺乏了活跃氛围,最终的结局只能逐步走向“死亡”,导致课堂合作学习模式运用混乱,课堂教学效率得不到提高。
二、合作学习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有效促进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激发中学生的思考欲望,鼓励学生可以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相互的交流讨论来对相关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语文学科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着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繁重,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学习差距大等问题。而合作学习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帮助语文教师解决教学困难,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真正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促使学生可以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发展,进而真正地实现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的教育目标。
(三)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协作的努力来高效地完成语文教师设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促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提升。学生在课堂相互合作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增进彼此间的情感,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初中语文学科构建高效课堂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营造合作学习氛围,激发合作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通过营造合作学习氛围,给课堂教学进行一定的辅助作用,帮助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处于课堂的核心位置,一直是以教育者姿态满堂灌,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产生一些消极的学习情绪。语文教师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营造合作学习氛围,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增加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有效互动交流,促使学生可以在一个丰富多彩的氛围中充分地开发自己的头脑,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有效激发自己的课堂学习兴趣,丰富自身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可以拥有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和畅所欲言的空间,最大化的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快速地实现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例如,在开展“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对石拱桥进行收集,尤其是生活中或者身边石拱桥的影像、文字资料进行整理与收集,并让学生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里展示小组成果。同时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对所收集到的内容进行演讲、发言,并将讨论结果以报告形式上交给教师,进而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前合作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结合学生特点,设计合作学习教学活动
语文课堂作为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互动的主要阵地,它是学生学习知识以及获得情感和树立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也是语文教师运用新型教学方法的主要园地。语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合作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头脑和身心一起动起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激情澎湃、青春年少,但往往容易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困惑,比如说情感困惑,这是这一阶段学生主要面临的一个情感话题,语文教师就需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结合中学生的这一情感困惑帮助学生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帮助学生疏通自身的心理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教学。例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中“致女儿的信”一课的教学时,语文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同时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的内容。在讲授了基础知识后语文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编写关于爱情的短句或者小品等,同时语文教师还需要制订编写任务,其中需要包含一些戏剧性冲突情节,比如来自于父母或者教师的反对态度等。在学生完成剧本编写以后,语文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来一场课堂表演,同时语文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激励机制,来调动学生的活动参与性。这样一来,学生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扮演父母,有的扮演教师等,在这场课堂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表演生动形象、惟妙惟肖,让语文教师从内心感慨他们的积极态度。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很好地让学生通过真实的表演来深刻领悟父母以及教师们的情感观点,从而使学生的内心得到触动。
(三)合理安排合作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参与性
初中学生由于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不同,语文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模式运用时,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合理地安排合作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合作学习中。同时语文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合作学习时间进行合理安排规划,使学生可以在足够的时间内快速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促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帮助学生可以快速地获取到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真正地实现合作学习的意义。语文教师在安排合作学习内容时,需要注意一定要设计一些具有一定讨论价值的课堂学习内容,设计一些值得学生通过合作思考探讨的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合作思考兴趣,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羚羊木雕”一课为例,语文教师可以首先导入一个让学生合作思考讨论的问题:羚羊木雕该不该要回来?接下来语文教师可以针对此问题来引入一个有关“代沟”的话题,充分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代沟”这一现象的看法,还有所谓的“代沟”的实际表现又有哪些?语文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的话题来有效引发学生的合作思考探究,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生活化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科学制订合作教学大纲,重视学生主体性
在初中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对合作教学大纲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制订,其中所设计的合作学习内容需要符合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有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从而有效提升语文学科的教学效率,推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高。语文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科学的研究和制订课堂教学大纲,深入的完善合作学习内容,以此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前提,科学合理的将学生进行分组,促使学生可以高效率地在组内完成语文教师所布置的合作学习任务,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进而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紫藤萝瀑布”一课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就可以科学地制订本节课程的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来对合作学习内容进行选择,在保证学生顺利进行合作学习的同时,还可以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来对紫藤萝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观点来进行分享,并依据自己的想法来对紫藤萝的生长习性进行确认,有效引发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沟通。语文教师在这一环节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总结,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印象,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效率,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设置一些合作探究性的课堂问题,促进学生可以进行互动交流沟通,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进而帮助学生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合作学习意识和思考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既要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还需要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运用[5],可以有效增强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和团队协作能力,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独特的学习能力发挥出来,真正落实生本课堂教育教学理念,从而实现初中语文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杨尚信.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10):11.
[2]辜建强.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8):48.
[3]王来,安丽丽.刍议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J].科学咨询,2018(12):96.
[4]瞿选彦.开展小组合作,打造高效课堂——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初探[C]//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论坛,2019.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激趣学习 个体差异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了活力。但不可否认,目前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学生厌学语文的问题,许多学生认为学语文费力气费时间收效不大;语文课堂气氛较闷,支撑整堂课框架的只是为数很少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沉默不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愿占领课堂上应属于他们的一席之地,从而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不少孩子刚进学校时,活蹦乱跳、畅所欲言,但在学校呆了两三年后,居然连手都不举了。随着年级的递增,学习语文的兴趣递减。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灵活运用多种激发兴趣的教学手段
就新课标实施而言,教师要善于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与活力,应根据课文的不同内容不同体裁特点,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导入激趣。导入新颖别致,能让学生动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方法,可以运用故事、诗词、名言警句进行导入;也可以运用设置悬念、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导入。如教《散步》一文时,因为这篇文章是歌颂亲情,提倡尊老爱幼的。因而我一上课就播放了《常回家看看》,用深情、甜美的歌声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浓郁的亲情氛围之中,这样便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了课文的学习中。在教《斑羚飞渡》时,我用设置悬念的方法,一上课,就对学生说,我有一个难题需要大家来帮助解决:在假日里,一个中年男子带着他的母亲、他的妻子和儿子到郊外去划船。不料船翻了,一家人全都掉进水里。而全家只有这个男人会游泳且他的能力又只能救一个人,请问他该救谁?同学们听了后便争先恐后的说出自己的意见,有说先救儿子的,有说先救母亲的,有说先救妻子的,争论不休。这时,我对学生说,读了《斑羚飞渡》就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学生把兴趣转移到了对新课文的学习上。
2.朗读激趣。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对交谈、演讲、辩论等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的朗读十分重要。朗读的方法很多,可以分领读、女生齐读、男生齐读、男女生轮读、分角色读、接力读等。用恰当朗读的方法能大大增加学生的参与情趣。教小说、童话时,可采用分角色朗读。如教《皇帝的新装》时,我把学生分为五个小组,让各组选派代表进行分角色朗读,然后选出读得最好的一组。同学们都踊跃参与,读得投入,读得有韵有味,读时他们不仅能揣摩人物的语气,而且能把握人物的心理,从而使学生通过朗读达到了理解人物的性格,领悟文章的主旨的目的。教诗歌、散文时,则可以采用范读、领读,或配乐读。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语言的魅力的同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新课标七年级语文课本中诗歌所占比例多,诗歌教学难度较大,容易陷入空洞、枯燥的意象分析之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朗读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如我教《黄河颂》,就叫一位朗读能力好的同学领读,在这位同学的带动下全班同学饱含感情,大声朗读,读出了民族精神和英雄气魄。好的朗读往往能营造课堂,变课堂的一潭死水为一汪活水。
3.对话激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课堂对话可以有多种形式:(1)老师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2)围绕某一个话题开辩论会。(3)小品表演(4)复述课文等。实践证明生动有趣的对话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教《羚羊木雕》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该不该把爸爸送“我”的礼物转送给万芳呢?礼物送出去了能不能再拿回来?然后把学生分成赞成派与反对派,让他们各抒己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习气氛浓烈。我则利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这篇课文也可采用小品表演的方式进行。把课文分为四个场景,让学生扮演 “我”、万芳、父母等不同角色。后来,我曾用这种方法进行授课,同样也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可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变换教法,只要方法得当,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更新传统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主要任务是要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可见,语文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而传统语文教学过程只注重讲授课文内容,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被动的机械模仿,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付出的经历主要用于消化理解教师所讲,学生头脑中复制的是教师的思想和语言。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和理解语文知识,也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语言,这样的语文课就会是枯燥乏味的。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所以,语文教师要营造课堂氛围来保护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学生细读课文之后,提出了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于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释疑,要求他们精读多想,比较分析,展开论辩交流,求得问题的解决,此环节要不惜花费时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可通过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讨论学习,课堂上不一定要把追求完美的答案作为教学目标,而应当引导学生在辨析问题上下功夫,以求理解更深入,思路更清晰。
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寻求、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思考的自主权,鼓励学生有独特的、有想象力的、有个人见解的答案。解决一个个自主发现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一次次的创新演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力求做到正确引导,善于激发,积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
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讨论、相互补充,自己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合作、探索、研究形成结论,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标、新的教学理念下,我努力转变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设计时,尽量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分类要求,注意要求和难易度的不同,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参加,有选择地完成,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学习活动。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尤其慎重地评价差生,注意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鼓励,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动”的欲望和可能,产生了我也要参加,我也能完成的冲动,增强了他们自信心。
其实,只要和学生深入交流,你就会发现,他们中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体验。通常,当老师的注意力辐射于后进生之外时,他们就会游离于教学之外,诸如说闲话、玩纸团、做鬼脸、弹皮筋、大声读书、怪调回答……但他们被尊重被包容时,他们的潜能就会苏醒过来,有时其表现会令你大吃一惊。如我教学《第一次真好》时,先是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角色体验,再全班畅所欲言“第一次”,我有意请平时表现很糟糕的同学讲述他们的第一次,结果发现他们的“第一次”更丰富,更刺激,更能令人回味。由此,我领悟到语文教育的确应该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只要给予他们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他们就能非常出色的发挥自己的潜力。
四、立足课内,放眼课外,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内容上,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的教育资源,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以鲜活的现实素材使语文内容变成课堂教学的一泓活水。在课程实施上,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与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同时,要运用多种语文实践形式,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多接触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近几年来,我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书刊、电影、电视、网络、图书馆、博物馆、布告栏、广告牌等搜集资料,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同时积极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读书会、诗歌朗诵会、小报比赛、调查报告、语文知识竞赛等活动,立足课内,放眼课外,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将停止教学。”语文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很多,关键是看老师能否用心去思考去设计,恰当去运用。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只要我们认真为培养下一代着想,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就一定能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标案例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