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文化论文

旅游文化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文化论文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英语论文;旅游文化英语论文;英译 

引言 

攀枝花市,四川省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被称作阳光花城,座落在四川西南角,金沙江和雅砻江交汇处。自1965年建市以来,城市建设已形成规模,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独具风味的饮食,浓郁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文化,成为独树一帜的旅游品牌,成为攀枝花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文化的翻译工作是使对外宣传资料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 也是一个城市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体现。如何让攀枝花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攀枝花, 有效开展招商引资、扩大对外交流和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针对目前攀枝花市独特旅游资源的英译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将极大地促进攀枝花的对外交流合作和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但是由于中英旅游文本中的文化差异表现在其不同的审美、价值观及风俗习惯等中英旅游文本在提供信息方面亦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在功能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英旅游文本的不同点,,旅游文本的翻译应以游客为中心,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导向,最终达到旅游文本的诱导目的。可以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直译、增译、省译、类比等,以期增强旅游文本译文的可读性,最终有效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和目的。 

一、攀枝花特色地理地貌的英译 

攀枝花地处攀西裂谷中南段,属浸蚀、剥蚀中山丘陵、山原峡谷地貌,山高谷深、盆地交错分布,地质构造复杂,森林覆盖面积大,喀斯特地貌分布广,裂谷、温泉、溶洞、瀑布和河流比比皆是,为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对于对于攀枝花特色地理地貌的英译方面,张沉香(2007)对于术语的国际化, 提出应“适当加大音译比例”,“促进国际合作和科技发展”。 

音译不仅能够达到简洁和透明的作用,还是保存源语文化的最佳途径。尊重术语体现的文化而采用音译的翻译方法也是现代术语翻译的一个趋势。以攀枝花地理地貌“喀斯特”为例,就是采用的音译方法现已被学界多接受,然而它却曾被中国学界采用意译的方法改译为“岩溶”。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世纪初由中国学者确定的“天坑”,即西方地理学学术话语中的“特大型塌陷漏斗”所描述的地理样貌,在攀枝花也是数量众多,大小不一。2005 年起,“天坑”这一定名获得了国际喀斯特学术界的一致认可,汉语拼音 “tiankeng”开始国际通用“喀斯特”在中国和 “tiankeng”在国际学界的最终被接受,这体现了两个属于名词文化内涵的保留,以及音译在学术文化界的认同。 

攀枝花非常有名的“格萨拉生态旅游区”主景区距泸沽湖116公里,距丽江376公里,沿省道216线(稻攀路)前行可达稻城、亚丁,景区景观由天坑地漏、岩溶景观、高山草甸和彝家风情等组成。关于“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的英译资料“Gesala Ecotourism Area as a part of the Golden Triangular Tourism Area of Daocheng, Lijiang and Panzhihua is located at the juncture of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s.”该译文首先介绍了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的地理位置位于稻城,丽江和攀枝花旅游金三角,位于川滇两省的交接处。 “ It is not only the south gate of the Great Shangri-la of China, but also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unshine Ecotourism Area in west Panzhihua City.” 此句则强调了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的重要性,为中国大香格里拉的南大门, “the south gate”则运用了英语中隐喻的修辞手法  “metaphor” ,非常生动形象。 

接下来用添加注解的方法,介绍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命名的含义和渊源。 “Gesala”, a vocabulary of the Yi Nationality, means “the beautiful heaven where human and nature coexist harmoniously”, “the funniest hillock” and also “the place closest to the Sun”. “格萨拉”是彝族的一个词汇,含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的天堂”,“最的山丘”“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民间音乐生态系统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产生了极大的变异,这种变异一方面表现为功能生态系统之功能的丧失,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生态系统之功能的变异。

(一)原生态生态系统功能的丧失。正如前文所述,民间音乐的原生态生态系统是基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关系的,与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诸因素紧密相关的功能生态系统,其中,功能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原生态的状态下其功能极其多样,因而,就存在极其多样的子生态系统,形成了一个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群。但是,一旦其中的某些功能丧失,将会导致相应的子生态系统的消亡,从而导致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群的萎缩。20世纪下半叶至21世纪初,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恰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诸因素之间的格局形式,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中的许多事项不再需要依靠音乐就可以完成,因而导致民间音乐功能大量的丧失,如高速运载工具的出现,机器设备代替了人力和畜力,指挥生产、协调劳动动作和鼓舞劳动热情的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就丧失其功能;现代通信设备的运用,缩短了人们时间、空间和心理距离,以歌(乐)传情、传信、传授生产生活知识的功能丧失;现代科学技术增强了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体自身的能力,破除了诸多的迷信,众多用以主持仪式的音乐丧失其仪式功能,等等。随着这些功能逐渐丧失,与之相应的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也就随之消亡。接着,随着这些子生态系统逐个消亡,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群也就渐次萎缩。

(二)原生态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异。一方面,民间音乐原生态生态系统的功能在丧失,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在消亡;事实上,另一方面,民间音乐又企图从别的地方寻找出路,生态系统又在转化其功能,这就出现了功能的变异。显然,变异产生的前提,是原生态功能的丧失,我们将变异前后生态系统各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就能找出其变异之所在。第一,原来丰富的企盼(动机),诸如希望顺利完成劳动、风调雨顺、找一个称心如意的伴侣、家宅村坊平安、老人长寿、小孩顺利入睡、获得娱乐放松等,均已萎缩,有些已不复存在。如果要讲有所企盼的话,那就是趋利的商业动机——希望挣钱,原来那五花八门的企盼都萎缩为这一个希望,它所表现出来的物质外壳是对民间音乐进行包装。第二,原来的各种场所,如荒山旷野、牧场草地、田头地角、路口水边、祠堂庙宇、家堂香火、喜堂灵堂、街头巷尾等,均不复存在,萎缩成一个方寸的空间——局限于舞台之类的一个划定的表演空间。第三,活动的参与者产生了分化。原来所有在场的人员均为参与者,其中有操作者,没有表演者和观众的称谓,而现在分化出表演者和观众,其泾渭分明,参与者萎缩成操作者(即表演者)。第四,原来丰富的活动项目和音乐程序,如仪式中的哭嫁贺郎、超度亡魂、驱灾解难、祝寿等项目,大为简化,并且从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中剥离出来,成为一种表演,萎缩成一种残缺的标本。第五,原来那众多的目的也萎缩成一个“获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相关因素的变异之大,在这些变异后的因素作用下,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必定产生变异,原来由众多企盼所生成的、要达到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的众多目的之众多功能,萎缩成一个简单的“获利”功能。

(三)变生态功利生态系统的产生。由于上述民间音乐生态系统各相关因素和功能的变异,民间音乐生态系统必须产生变异,将变成为:包装(商业动机)表演空间表演者和观众表演和观赏获利从整个过程及其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它们已经严重的脱离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关系的实际情况,不再是原生态的生态系统了,在本质上它是一个追逐利润的商业运作系统,那种原生态的功能性已经完全丧失,相反,其功利性是主要的。我们把它再进一步浓缩,就得到:包装(商业动机)表演获利这个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基于这一点,我们认为这一民间音乐的运作系统是一个以商业动机为驱动力的系统,因而,是一个以功利为主的生态系统,在此,我们将变异后的民间音乐生态系统称作变生态功利生态系统。在变生态功利生态系统中,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那些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业已消失,它缺乏子生态系统,因而没有其生态系统群。

二、生态系统在旅游文化产业中的重建

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在其功能性丧失,生态系统群严重萎缩的情况下,走进旅游文化产业,企图依附旅游文化产业以延续自己的生命力,重建新的生态系统,就目前的现实而言,如果任意发展的话,那免不了是一个变生态功利生态系统的出现。摆在眼前的事实说明,在旅游文化产业中重建民间音乐生态系统,是一个极其人为的过程,建构怎样的一个生态系统能够做到既有利于民间音乐的活态保护和传承发展,又能利于旅游文化产业维持恒久不衰的效益,能做到二者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一)民间音乐功能变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旅游文化产业中重建民间音乐生态系统的时候,首先应该理清一个问题,即我们要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生态系统?是恢复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是帮助构建变生态功利生态系统?还是来一个折中,构建既原生态又变生态的合二为一的某种系统?还是别的某一种系统?这是颇值得探究的问题。

1.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不可恢复。民间音乐的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是经过千百年来民间音乐的传承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它的功能性决定其系统的运作,一旦功能消失,系统即停止运作,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导致诸多民间音乐的功能消失,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民间音乐的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的丧失是正常的,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我们要充分地认识这一点,必须明白的是:我们总不至于为了挽救一些原生态民间音乐的乐种,将历史倒退过去,让一部分人停留在业已过时的岁月里,不让他们享受现代化的文明成果。在这方面曾经有不少的探索者做过实验,他们模仿自然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做法,历尽千辛万苦保留或者恢复原生态的环境,建立或保护原生态的村寨,对一部分民间音乐的操作者、物品和场地,进行类似封闭式的保护,然而,这些被保护的人认为自己落后,渴望住现代化的洋房、听流行音乐和穿时装,渴望使用现代化的物品。这证明了一个事实: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在功能丧失以后不可恢复,所以,要想在旅游文化产业中重建民间音乐的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是根本不可能的。

2.变生态功利生态系统危机四伏。既然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在功能丧失以后不可恢复,那么,就让它随目前的现状左右,成为变生态功利生态系统。这样是否可行?变生态功利生态系统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就现在的状况来看,许多项目的经济效益相当不错,呈现出一定的繁荣局面。但是,它们大多数注重的是眼前利益,没有注重对民间音乐文化价值的研究和挖掘,多有肤浅的破坏性的开发利用。事实上,大家一同追逐利润,项目雷同和重复,没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作为支点,会对民间音乐价值造成很大的破坏,最终,导致民间音乐更快地消亡,与此同时,相应的旅游文化产业也难以为继。可以说,变生态功利生态系统显现的是眼前的功利,而并非长远的利益。它只能在“包装(商业动机)表演获利”这个框架下运作,不可能作为民间音乐和旅游文化产业二者可持续发展之可以依赖的运作系统。它隐藏着较多的危机。

3.能否构建既原生态又变生态的合二为一的某种系统?这个合二为一的思路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其合理性在于:民间音乐要生存,就要保持其生原生功能生态系统的特点;要它在现实的情形下存活,就要保持它变异后的变生态功力生态系统的特点,使其系统同时满足二者的要求。按照理论上来讲,它是有可能的,实际当中是否可行,那当然需要事实来证明。但是,原生态功能的丧失,不可能恢复,再者,原生态和变生态二者之间的调和,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一个很艰难的转换过程,看来,这个二合一的产物降临的可能性比较小。至于别的某一种生态系统的建构,肯定是有可能的。

(二)再生态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现在我们考虑在旅游文化产业中重建民间音乐生态系统的问题。这里先提出一个狭义的专业音乐生态系统,这是排除音乐与自然和社会等诸方面的功能,单就音乐自身而言的整个音乐活动过程所构成的一个系统。它包括创作、表演和欣赏三个方面,是由作曲者、作品、表演时空、表演者和欣赏者、表演和欣赏诸因素构成的一个小范围的生态系统。即作曲者作品表演时空表演者和欣赏者表演欣赏一般来说,专供欣赏的音乐艺术活动,即遵循这个系统进行运作。在这个运作系统中,维持系统运作的关键性因素是欣赏者的欣赏。这个运作系统与原生态音乐的原生态功能没有关系,它们主要是一种艺术的审美活动。假如我们把民间音乐拿到这个系统内进行运作,那就能够排除其受原生态功能的制约,就很容易避免随其原生态功能丧失而消亡的问题。其实,旅游文化产业中包含着颇相类似的运作环境,我们只要从专业音乐生态系统的视角去审视,就能够将其转换成与专业音乐生态系统相类似的形式。

在旅游文化产业项目中,其作曲者是一个隐性的因素,为民间无名艺术家;作品为民间音乐项目;表演时空中的空间由专业音乐的音乐厅、舞台转向为旅游景点的表演场所;表演者变成了民间音乐的操作者,他们的表演给游客观赏,游客是观众。其运作系统为:民间音乐项目旅游景点民间音乐操作者和游客表演欣赏在这个运作系统中游客就是欣赏者,维持系统运作的关键性因素是游客的欣赏。由此可知,旅游文化产业中的民间音乐可以参照专业音乐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运作,这样,就能排除原生态功能这种致命因素的控制,会有更多活态的潜力可发挥。当然,这个运作系统还得遵循旅游产业的运作规律。旅游产业的运作规律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一般的运作原则是:投资产品打造产品消费获利目前,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就是按照这个系统运行的。这个系统强调的是产业的一面,旅游部门通过表演获取收入,是最终目的,是推动系统运作的根本动力。如果从民间音乐功能变异的角度考虑的话,实际上就是一个变生态功利生态系统。那么,它与专业音乐生态系统及其相类似的运作系统存在哪些相通之处呢?现在,我们将二者各因素做一对照:在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运作系统中,“产品打造”就是打造“民间音乐项目”;“产品销售”就是“表演”和“欣赏”;其中的“投资”和“获利”,在专业音乐生态系统中作为因素是存在的,但不是那么突出,不具有显性特征。

这样,二者就具有了一致性,因而,就具有转换的基础了。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旅游产业的运作系统,具体地说是把目前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变生态功利生态系统,通过转换其着重点,强调其专业音乐生态系统功用的一面,就能够转换成与专业音乐生态系统相类似的形式。这种形式把旅游产业的运作系统、民间音乐的变生态功利生态系统和专业音乐生态系统三者结合为一个整体,具有综合性的功用。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它能排除原生态功能这种致命因素的控制,为民间音乐的活态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考虑在旅游文化产业中建构一个什么样的民间音乐生态系统。我们要建构的关于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民间音乐文化和旅游文化产业双重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系统。它既要满足民间音乐活态保护和发展的要求,又要使旅游文化产业良性运作,我们必须把此二者结合起来。基于上述的分析,其关键主要在于,借助专业音乐生态系统的特征,建构起与之相类似的运作系统。然而,单是做到这一步,还是远远不够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产业的运作方式用于文化,要谨防肤浅地理解文化,谨防对文化价值的破坏和伤害。这在原生态民间音乐功能变异的过程中,是有很深刻的教训的。因此,必须投进科研和教育,发挥研究者和教育部门的作用,从保护文化价值的角度切入,保住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代表性的风格特征,保住其珍贵的文化价值,方能保证民间音乐文化产业的双重可持续发展。综合上述诸方面的因素,我们专门为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构建一个生态系统:科研(文化价值动机)民间音乐项目旅游景点研究者、表演者和游客研究、表演和观赏文化的交流与传承、获利在这个运作系统中,首先以科研为开路先锋,探究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代表性的风格特征以及文化价值,这是整个系统的动因。

旅游景点是民间音乐操作的场域。参与者大概由四种人组成:一是民间音乐的研究者;二是民间音乐项目的策划主持(包括程序和音乐的改编)者;三是旅游产业中民间音乐的操作者——表演者;四是游客(观者),他们在特定的情况下有相容的关系。其活动的过程包括研究、表演和观赏三个方面的过程。最后的目的是达到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并获利。整个系统的运作过程起因是文化价值的挖掘,目的是文化交流和传承,并在此基础上获利,其核心是文化价值。从整个过程及其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它虽然脱离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关系的实际情况,不再是原生态的生态系统了,原生态的功能性已经完全丧失,但是,它却保留了原生态民间音乐本质特色和精髓,能够按照专业音乐的生态系统进行运作,并且包含着产业运作方式,因此,它是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全新的生态系统。我们把它再进一步浓缩,就得到:科研(文化价值动机)研究、表演和观赏文化的交流与传承、获利在本质上,它是一个以文化价值为内核的运作系统,这个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基于这一点,我们认为这一民间音乐文化产业的运作系统是一个以文化价值动机为驱动力的系统,是在民间音乐通过功能变异后,在融合功能性和功利性生态系统的因素,兼顾民间音乐本身的传承和旅游文化产业的良性运作的双重可持续性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生态系统,对于濒临消亡的民间音乐而言具有再生的意义,因此,可以称作民间音乐再生态文化生态系统。

三、结语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明朝中后期,随着城市的日益繁荣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民文化蓬勃兴起,商品经济的出现以及人们思想的日趋解放,不断冲击着人们保守而又封闭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视野不断开阔,社会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作为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充满生气和活力的旅游文化,也在社会中日益流行起来,并逐步发展成一种全民性出游风潮。自明朝中叶以后,许多文人也开始走出书斋,陶冶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一些文人撰写游记,表达自己对旅游的兴趣,如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张瀚的《松窗梦语》,王士性的《广志绎》等游记,都是这一时期的游记佳作。由于上层文人、士大夫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旅游观念的变化,晚明时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以上层文人、士大夫为主导的旅游热潮。作为这一时期著名文人,张岱必然会受到这股旅游热潮影响,养成一种寄情于山水,生性好游的个性。他的游历足迹遍布江南繁华都市,他领略了秀丽的江南山水,考察了各种各样的市井人物以及独特的风土人情,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流传后世的美文佳作。他的许多散文、诗歌,都是游历时的乘兴之作,记录了张岱的旅游心态以及所感所想,这些,对研究明代旅游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张岱自幼生活条件优越,在张岱幼年时期,家族属于家境殷实的官宦之家“,百口丛我食。婢仆数十人”,因此,少年时期的张岱是一个“纨绔子弟”,比较讲究享乐的生活。

张岱少年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明王朝大厦将倾,所以,张岱立下“补天”之志,热心于“举业”,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与当时多数文人一样,张岱虽然有着远大的理想,对于功名有着强烈的愿望,但是,对于当时的八股取士却有着矛盾的态度。科场蹭蹬以及长时间的痛苦煎熬,使张岱放弃了科举这块走入仕途的“敲门砖”,从科举和八股文中解放出来,转而倾力于史学与文艺,并且专事著述,把自己同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和旅行游历结合在一起,通过四处游历,感受市民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同时,通过四处游历广交朋友,拓宽了眼界,接触各种各样的市井人物以及奇人逸士,感受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

二、张岱游历与明末社会尚游风气

张岱一生笔耕不辍,生平“好著书”,撰写过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学术著作,因此,张岱一生的游历,许多和学术考察有关。受家庭环境熏陶,张岱少年时立下修史之志,曾以一人之力完成明史巨著《石匮书》。修史是张岱最值得骄傲的、毕生最大的使命。张岱修史重视实地考察,重视采集历史资料,要取得第一手历史资料,必须行遍天下,访问各地遗老。崇祯十五年十月,张岱为了了解李自成攻打河南南阳等地情况,亲自到金陵至淮安游历,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在《石匮书后集·盗贼列传》中。在编撰《石匮书》时,张岱苦于手头史料不足,文献不足关乎史著的质量,因此,顺治十年八月,为收集第一手史料,张岱上三衢,入广信,实地考察,访问当地遗老,搜集了大量真实史料,为撰写有关崇祯至清初时期的历史著作《石匮书后集》积累了丰富资料。张岱能以一人之力编撰出《石匮书》,也和他与周围众多“史学知己”(如黄道周、李长祥等人)相互切磋、交游往来分不开。出于著书立说需要,张岱交游各方,四处出行,广泛搜集史料,张岱将旅游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这一点,也蕴含着晚明时期文人旅游文化特色。

明代中后期,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各个阶层都比较认可的,全民参与的社会时尚,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无论是贵族士大夫,还是文人墨客,上上下下皆好游成风。由于交通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影响,人们出游,都选择距离较近的景点,只有少数的文人士大夫才有能力和机会去从事长距离旅游。大部分黎民百姓以及文人墨客只会选择短距离游览附近名山胜水。张岱虽然早年家境比较殷实,但是异地远游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其游综多盘桓于江南等地。张岱第一次远游,是崇祯二年自杭州赴山东兖州为其父张耀芳祝寿。当时,张岱之父张耀芳就任山东鲁王长史,张岱自杭州,沿京杭大运河北上来到兖州。在山东期间,张岱拜访友人,游历了曲阜、泰安等地,历时两年多载,才自山东归里。此次远游,张岱留下了《孔庙桧》、《岱志》、金山夜戏》、《鲁藩烟花》等名篇佳作。张岱另一次远游,是崇祯十年七月,以探望其仲叔张联芳为由,赴江苏瓜州叙叔侄之情。张岱前往瓜州游览了金山寺和焦山,随后,又来到天平山访好友范长白。明王朝灭亡以后,张岱家道中落,四处沦落,其宗亲也是客居他乡,四处奔散,顺治十四年,张岱至杭州灵隐寺,专程看望出家的族弟具德和尚,第二年,灵隐寺大殿方丈落成,又恰逢具德和尚六十寿辰,张岱还作诗志贺。文人实现社会交往,交游结社是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

张岱出游,交游结社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张岱一生交游十分广泛“,生平所遇,常多知己”,如史学知己有黄石斋、李研斋;时艺知己有马巽青、赵驯虎;游览山水知己有刘同人、祁世培;古文知己有倪鴻宝、陈木叔;诗学知己有王白岳、张毅儒、王予庵;曲学知己有袁萚庵、祁止祥;字画知己有陈章侯、姚简叔等等;张岱志同道合的友人众多,日常出门访友或者与友人相邀一同结伴出游是张岱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乐事。如在万历四十一年三月初三,为参加王右军祠修禊活动,张岱相邀周戬伯、陆癯庵,同赴天章寺侧的兰亭旧址;崇祯十一年,张岱与祁世培、陈洪绶赴白洋观潮;随后,又与好友嵇仲举、吕吉士、姚简叔等人访问闲居南京祖堂山的阮大铖等等。在交游活动中,张岱不仅增长了学识,还结识了许多工匠、和尚、艺人等,虽名不见经传却身怀绝技的奇人才士,张岱与艺伎王月生、竹刻艺人濮仲谦、盆景艺术家范与兰、串戏明角彭天锡等人都互有往来,这些人物,对张岱雅、俗一体的文化意蕴以及奇特的文化品位都有很深的影响。张岱不仅悠游四方,结交各地奇人雅士,还喜欢与友人结“诗社”“、斗鸡社”“、蟹社”“、丝社”“、噱社”。访友、交游、结社,蕴含着明代末期士大夫旅游文化特色。

三、张岱出游与明代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一)追求的目的不同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是为了揭开历史内在规律,找出历史文化的普遍意义。历史文化是历史研究的分支,也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我们所研究的历史文化属于更深层次,能够为人类揭示更多的历史发展规律。如对一件古瓷器进行研究,在历史文化研究中尽管也会注重该物的表现形式,但侧重点却在于研究这件瓷器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生产力。而在旅游文化中所追求的研究却是在于挖掘瓷器的表现形式与个性意义,并从审美角度对其价值进行提升,激发其旅游的功效。旅游文化在追求方面经济目的性明显更大,但在社会功能方面而言,旅游文化看重的是审美功能,历史文化则着重教育的作用。历史文化所带去的经济效益能够推动旅游文化发展,但作为历史文化却只能够为学者提供研究历史的依据,并不具备较高的经济效益,这也是两者之间的显著区别。

(二)物化表现形式不同历史文化是过去历史进程中的一种物化的表现,具有不可改性,依靠历史来放置的物品仅仅只体现出了其精神,且不能脱离历史实质,因此,在对历史文化进行研究时,只能够通过第一资料进行。旅游文化却不一样,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能够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对旅游文化的研究即利用历史文化中所沉淀的素材进行一个具有特色的旅游人文环境创造,这一新的旅游环境能够带来观赏的价值。如绍兴市的鲁迅故里,从历史角度来看,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变迁,这一故里早已经不复当年的模样,所能够遗留下来的文物也屈指可数,现代的人们已经很难从这些残缺的事物中找寻和体会当时的社会风情了。但在这时能够利用旅游市场的优势,从旅游文化的角度进行再创造,就能打造出一个全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从而使游客在这里看到历史,品味文化,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和文化水平。

二、旅游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内在转化关系探讨

旅游景观利用文化来吸引旅游者前来参观,说明文化是旅游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文化对旅游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历史文化中所沉淀的文化也开始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并作为一种旅游文化呈现。这样一来,旅游文化和历史文化又存在这一种内在的转化关系。

(一)旅游文化向历史文化转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所在,也是旅游业中最为重要的核心部分,就目前国内外旅游行的发展现状来看,旅游文化要想向历史文化进行转化,将会是一个极其漫长而又必须面对的进程。对于旅游业来说,在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已然成为旅游中的主打品牌,其早已成为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历史文化资源对旅游业能够起到潜在价值的激发,只有促进旅游文化向历史文化的转化,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要想要旅游文化向历史文化转化,其方式通常都较为简单直接。历史文化具有时间依赖性,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性文化,旅游文化却由于是历史文化基础上的创造,而缺乏一定的时间依赖性。由此可见,旅游文化是否能够成为历史文化的最主要标志也在于时间。无论是通过旅游业进行景点整合来打造的非原生态旅游文化,还是由前来参观的旅游者所制造出来的原生态旅游文化,这些旅游文化只要能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保留下来,而这种文化也就逐渐具有较强的时间依赖性,从而在未来成为一种“历史文化”。除此之外,旅游文化要想转为历史文化,在时间因素的基础上,还要具有“真实性”。尽管旅游文化相对于历史文化而言,不需要具备绝对的真实与客观,并且还能够在此基础上加以一定的创造,但其本质还是起于历史文化,是不能脱离历史事实的,这种依靠历史文化加工而来的旅游文化需要有一个衡量的“度”,防止文化的胡编乱凑及虚构,不然,这种过于脱离历史,过于虚假的旅游文化,极有可能在还未转化为历史文化的时候,就被旅游者与消费者唾弃并被历史淘汰掉了。

(二)历史文化向旅游文化转化历史文化向旅游文化进行转化的过程并不简单,具有较多的层次。这是因为历史文化在转为旅游文化时,首先就要被旅游业进行创造与加工,才能够进行。历史文化的分布广泛,其可以存在于旅游环境之中,也可以存在于个体旅游景区,只有旅游者对这些历史文化载体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才能够正确解读历史文化内涵,才能够在浏览和体验的过程中将历史文化转化为具有创造性的旅游文化素材,如旅游情感文化、旅游审美文化、旅游交往文化以及旅游认知文化等等。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只有旅游者在参观与体验过程中,对这些历史文化进行了选择与解读,历史文化才会得到创造,并逐渐转化为旅游文化存在,旅游者在历史文化向旅游文化的转化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这些原生态的旅游文化却大部分都以精神为主题,并不具有客观实体,其核心内容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需要旅游者在转化过程中反复的体验与摸索。另一方面,历史文化转为旅游文化还要通过旅游业的整合与利用。由于文化因素对旅游业的影响力日益增大,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开始考虑和尊重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并通过对历史文化进行发掘与整合,来为更多的旅游者提供文化服务。这样一来,原本只具有研究意义的历史文化就会逐渐转化为具有观赏意义的旅游文化。这些历史文化虽然已经转化为了非原生态的旅游文化,并且给不同的旅游者带去了观赏的体验,但其文化本质却不会发生改变,其所改变的仅仅是文化的承载与呈现方式。这一类的旅游文化通常也具有一定的实质性载体,是需要通过对文化进行挖掘才能够进行解读的一种旅游文化。

三、结语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布朗山乡有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以及风格多样的少数民族风情,这为开发专项特色旅游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笔者根据布朗山乡实际,提出以下五种特色旅游项目:

1.民族民俗旅游。布朗山乡64.2%的人口是布朗族,该民族是云南七个少小民族之一,在服饰、民居、语言、民俗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例如,布朗族的服饰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妇女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看上去非常有特点。当地妇女喜欢嚼槟榔,把牙齿染黑,而这种“黑齿”是尊贵的象征,很能够吸引游客的好奇心。又如布朗族居住地建筑是典型的杆栏式建筑,为竹木结构,也叫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而且一家人一般住在一个大房间里,用蚊帐隔开,外来的客人住在客厅里。在布朗人家还可以体验当地的特色饮食,如竹筒饭、舂螃蟹、酸笋、酸肉、酸鱼等。以此,浓郁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情独特的少数民族一定会引起大众的关注和旅游者的兴趣。

2.探险旅游。探险旅游能够使旅游者探新猎奇,寻求有益的刺激,获得新颖、卓绝的文化,体验离奇、非凡的经历。布朗山乡景观独特,其中绵延密布的亚热带原始森林、密林深处的山寨、云雾弥漫的山谷、崎岖的山路、缅寺里传出的佛爷的诵经声以及夜里偶尔传来的狼和熊的叫声,这一切都能引起游客的新奇感和神密感并产生一定的乐趣。古往今来,神秘莫测、新奇刺激之地都是开展探险旅游的好地方。因此布朗山乡可以利用现有条件开展山寨探险游、徒步原始森林游、动植物考察探险游,这些探险旅游项目的开发势必会吸引大量的“背包族”以及动物植物专家和爱好者加入其中,进而扩大布朗山旅游业的影响,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

3.宗教旅游。布朗族整个民族信奉南传上座部小乘佛教,所以每个村寨都有佛寺院,佛寺院在当地布朗山乡乡民的心目中是非常崇高的,每家都会尽其所有资助佛寺院的建设。而当地的小男孩长到七、八岁的时候都要被父母送到佛寺院里当一段时间的和尚,也是相当于接受教育,孩子成年后就可以还俗、成家,云南十八怪中的“小和尚可以谈恋爱”指的就是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布朗族的特有风俗。此外,布朗山佛寺院的建筑也是吸引广大游客的重要元素,布朗山的佛寺院融合了佛教和当地民族的传统,建筑结构精美,造型独特,既有东南亚佛寺建筑艺术的特色,又融合了傣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是布朗族民间建筑艺术的缩影。布朗山乡地区的节日大多与宗教有关,比如泼水节、祭寨神、洗牛脚、关门节和开门节,游客可以在村民过节日的时候,进行参观。比如泼水节的时候(公历四月中旬)举行赕佛仪式,并参与丢包、放高升、超摆、嘎光等娱乐活动。在过开门节和关门节的时候(公历7月中旬),向佛爷(当地和尚的尊称)、佛像供奉美味食品、鲜花和钱,听佛爷育经赕费,讲解教义成律。

4.茶道旅游。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曾经把布朗人称为“茶艺的始祖”,因为他们是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人。布朗山乡盛产优质茶叶,驰名中外的老班章普洱茶就是产于该乡。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云南普洱茶知名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云南茶叶给予关注,因此可以利用人们对普洱茶的兴趣组织旅游者来此进行茶文化旅游。让游客领略1300余年老曼峨的历史,感受普洱茶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老班章,体验传统方法制作普洱茶的过程,同时品普洱茶的原始韵味,享深山美食的神秘,听原始山林的天籁之音。

5.跨境旅游。布朗山乡位于西双版纳的东南边沿,与缅甸相邻,同时与打洛口岸相距不过几十公里。打洛是云南省对外贸易一个重要口岸,同时也是西双版纳至缅甸小勐拉跨境旅游线路上的重要景点,像打洛森林公园、独树成林景观就在这个地方。利用布朗山与打洛一地的临近优势,可以在西双版纳的景洪到缅甸小勐拉跨境旅游线路上,安排布朗山乡民族特色游,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体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缅甸)的风情,同时可领略这一线路上的热带和亚热带风光。在旅游业取得一定发展的同时,布朗山旅游线路可以逐步走向独立,可以通过搭建通往缅甸的境外旅游大通道,让游客不通过打洛,直接从布朗山乡绕经大勐龙到缅甸,形成一条集民族风情、风光、国外异域风情为一体的具备一定竞争力的优质国际旅游线路。

二、布朗山旅游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布朗山乡虽然拥有许多得天独厚、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当地经济水平整体较低,且地理位置偏僻,在开发民俗旅游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发展旅游业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交通状况差、通讯落后、信息闭塞一个地区要想发展旅游业,首先它必须要有便捷往来的交通,这样才能带来更多的外部游客。而布朗山地处海拔1000~2200米的山地之中,乡政府所在地到县城的道路有91公里,其中近47公里是极简易的土石路。且由于雨季长,沿途多为风化石和砂壤土,经常发生泥石流,因此道路坍塌和泥石流阻路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候仍然采用人背马驮这一古老的运输方式,这给游客进出带来了诸多不便和不安全因素。另外,到目前为止,布朗山乡还未通有线电话,且有2个自然村不通电,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景区的开发和客源的拓展。

(二)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旅游目的地应能向游客提供所需要的全部服务,包括旅游线路中的各种吸引物,沿线所提供的交通、住宿、餐饮等各种设施和服务等等。而到目前为止,布朗山乡还没有一个像样的酒店,没有像样的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餐厅,更没有娱乐、购物等配套的旅游服务设施。此外,布朗山乡主要人口为布朗族,他们绝大多数人只会布朗族语和傣语,这给当地人与外人的语言沟通造成了障碍。

(三)资金和人才匮乏布朗山乡其主要居民布朗族人是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解放以来,国家对该地区的扶贫开发投入了大量的专项资金,但由于历史原因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布朗山乡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较低。因此,建设发展旅游业必需的各类基础设施所需的大量资金也难以筹集。布朗山乡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其基础教育水平总体较低,文盲率达23.5%,远远高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平均水平,因此,布朗山乡要发展旅游业,就需要培养和引进一批熟悉旅游经营管理的人才以及各环节的技术人员。

三、布朗山乡发展旅游业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布朗山乡的现实条件,并结合云南其他民族地区开发旅游资源的经验,笔者对布朗山乡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筹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创汇的产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依靠雄厚的经济基础。布朗山乡属于特困乡,发展旅游业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缺乏资金。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布朗山乡应充分利用内资并积极引进外资,要实施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的扶持,例如可以借国家和省政府大力扶持少小民族发展的大好契机,积极争取建设资金。另外,要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鼓励私人投资,从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二)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布朗山乡发展旅游业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缺乏人才,该乡目前不仅基础教育水平总体较低,而且各类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因此,要发展旅游业,就要注重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要培养或引进能担负起布朗山旅游业总体发展和长远规划的高级管理、策划和营销人才;另一方面要对思想素质好、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普通农民进行职业培训,使他们尽快成为胜任旅游服务业的各类工作人员。同时要采取措施对普通老百姓进行扫盲教育,提高群众的素质。要注意在录用旅游服务人员时应优先考虑已经过培训的当地居民,这样既可提高就业人员质量,也可为贫困人口的就业提供机会。

(三)注意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促进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许多地方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往往获得了经济效益,损失了生态效益。因此,布朗山乡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吸取其他地区的经验和教训,要注意保护现有的各类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例如,不能为了修建道路、酒店而滥采滥伐原始森林,同时要注意外来游客的进入对布朗山乡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另外,要注意对原生态人文景观资源加强保护,例如加强对布朗族民族语言及民族歌舞的挖掘和保护。总之,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不要只顾及眼前利益,应树立长远观念,为子孙后代保存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做到旅游资源开发一项、见效一项、保护一项,使布朗山乡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健康协调地可持续发展。

(四)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朗山乡有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有别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且各类旅游资源的交融性很强,自然风光与人文胜迹、民族风情与宗教活动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布朗山人应把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对那些市场潜力大的特色旅游项目尤其要大力扶持、积极引导,做成好的旅游品牌。

(五)加强宣传力度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宣传,世界上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每年用于旅游宣传的费用都占到了旅游业总收入的30%以上。因此,布朗山乡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让省内、省外甚至国外的游客认识布朗山,了解布朗山,来到布朗山,直至最后喜欢上布朗山。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