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建筑论文

农村建筑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建筑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建筑论文

农村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

根据对江苏地区农村住宅建筑节能的分析,并通过统计大量文献中对农村住宅建筑节能指标的描述,可将江苏地区农村住宅建筑节能评价指标归纳为建筑外形设计、围护结构、设备节能、新能源的利用这四个主要方面进行评价。对这四个指标做进一步分解,可以得出19个子指标,

2江苏地区农村住宅建筑节能的综合评价方法

2.1信息熵方法对建筑节能评价指标的筛选

为了从已经构建的初始评价指标中提取主要评价指标,可以采用信息熵法剔除其中对评价影响不大的指标。具体操作步骤及方法如下:第一步:将初始的指标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假定所选的评估对象有N个,初始的指标有M个,则可以构建N×M阶的矩阵,定义为矩阵A。按照式(1)进行标准化后的矩阵为A′。a′ij=(1)第二步:熵值的求取。令pj表示熵值,则,Πij=pj=-ΠijlnΠij(2)第三步:熵权的确定。Wj表示求出的熵权的大小,则,Wj=(3)第四步:确定某个评价指标的具体权重。权重值用Qj表示,则,Qj=(4)第五步:将第三步求出的熵权与第四步求出的具体权重进行结合,剔除冗余指标,确保评价的稳定性。

2.2BP神经网络方法对农村住宅建筑节能的综合评价

BP神经网络可以用于逼近任意的一个非线性的函数,同时具有超强的自适应以及存储能力。采用BP神经进行评价时,其运行的主要思想就是将搜集到数据输入到该系统中,然后系统进行自我训练,拟合各指标间的最优关系,并自动记忆、存储所选指标对综合评价对象的影响权值,继而对类似对象做出客观的评价。在进行BP神经网络训练之前需要构建BP神经网络结构,主要需要以下参数。

(1)BP神经网络的节点数与层数的确定BP神经网络结构的确定需先确定输入、输出层节点数、隐含层的层数以及隐含层节点。输入层节点数为指标个数,输出层节点数为建筑节能综合评价指标。在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常采用一个隐含层。隐含层节点数可根据式(5)确定。Ny=(5)其中,Ny表示隐含层节点数;Ni表示输入层节点数;No表示输出层节点数;NP表示训练样本个数。

(2)BP神经网络相关参数的确定确定BP神经网络结构后,需要确定网络函数的选取、初始权重的确定、期望误差、学习速率、训练次数等相关参数。

3江苏农村住宅建筑节能的综合评价

首先对初始建立的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剔除其中可能对评价结果有干扰的影响因素。聘请10位专家对初始的评价指标进行打分,然后依据信息熵方法进行处理,最终得出的综合评价指标包括b11、b12、b13、b14、b21、b22、b23、b24、b25、b31、b32、b33、b41、b45、b46这15个评价指标。采用三层BP神经网络模型,即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各一层,输入节点数为选定的评价指标数15,根据式(5)确定隐含层的节点数为7,输出节点数为1。函数采用Sigmoid函数,初始权值为[0,1]区间的较小的数,误差期望为0.01,学习速率为0.001,训练次数为10000次。笔者选取了江苏省某地区的6个农村住宅建筑作为评价对象,以其中的5个作为训练样本。数据主要是通过调查得到并做归一化处理,聘请相关专家对这几个样本进行综合评分,用t表示。经过训练,将第六个样本作为评价对象,采用该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各指标的初始值见表3。采用经训练后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的最终评价结果为0.932,这与通过专家打分法得出的评价值0.927相比,误差为0.005,相对误差为0.5%。这充分说明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综合评价是可行的,且其评价的精度比较高。

4结语

农村建筑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中国农村小康住宅的建筑电气工程进行追踪、分析,并着重对中国农村小康住宅电气化设计与施工进行探讨。

中国农村小康住宅中的电气工程涉及中国数十亿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大量的家用电器成了小康家庭财富中的支柱的财产之一,人们对用电的需求也提高了。小康住宅电气工程中有强电,还有弱电,如电灯、电热、空调、共用电视系统、闭路电视、有线电视、广播、电话、音响系统、传呼系统及防盗报警系统。

一、农村小康住宅的类型、特点

小康住宅南北风格、造型差异较大,选用建筑材料也有差别,农村小康住宅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村镇居民小康住宅小区,第二是非居民小康住宅小区;第三是村镇居民和非居民综合的小康住宅小区。建筑结构形式方面有: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框架结构等。另外农村小康住宅在形式上很多,大体分为:单元式、单体式、公寓式、组合式、庭院式、别墅式、西式等。

对于以上各种形式的农村小康住宅,建筑电气的设计与施工应因地制宜、取长补短,根据具体条件和资金来确定具体设计方案。中国地大物博,地理环境复杂,气候东、南、西、北差异明显,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另一方面农村的小康住宅的格调也有差异。农村电气化的逐步实现,家用电器日益增多,大功率的、豪华型的农电进入农家。由于这些大容量家电剧增,用电负荷也相应增加,在50年代到70年代末设计安装的住宅小区的建筑电气工程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电器时代,大多电气线路已承受不了强大的电流通过。农村住宅以前一般不设防雷保护,也不设人身与设备安全的保护设施,在农村施工中将大量的塑料护套线直接埋入墙内,给用电带来不安全因素,在施工中存在着没有进行电气工程设计,请有安装资格的电工进行安装,选材用料不严格等等缺陷,所以对于农村小康住宅的电气化工程必须十分重视。

二、小康住宅电气化基本功能设置设计

我们应根据“小康型”的原则,不能将“中康”或“大康”的模式硬套进“小康型”,设计时应本着实用、安全、节约、美观的原则。人们普遍需要的功能设施、用电负荷、用电需求都要予以尽力满足。对于小康住宅电气化设计时应满足以下条件:要有充足的电源供给;电气照明;空调系统、采暖;实验用小功率三相电源;防盗报警系统(包括交直流对讲门铃、一般门铃);通讯系统;广播系统;音响设备系统;共用电视系统(包括家庭卫星接收、有线电视);家庭消防电源;备用电源;有确保人生和设备安全的保护装置。各种不同功能的强弱电电气施工图应各自分开设计,以备安装和以后查阅。

三、插座、开关、线管的敷设施工

在小康住宅中有许多管路,如自来水给水管(冷水、热水)、排污排废排水管、采暖管、分体式空调机管道等。为数最多的是各种强电和弱电线管。各种总线管路的垂直总管一般设在管道井内,但众多的分支管是要沿墙、沿梁、沿柱、沿地面或沿大棚内敷设的。一般情况要在240mm或370mm的墙体或混凝土中敷设,难度较大。在敷设中,要考虑到墙体和混凝土建筑荷载是否有影响。所以在设计线管方向、位置时首先考虑各种系统的需要,又要在设计时尽力把强电部分(照明动力、防盗报警、人身设备保护装置)和弱电部分(电话、广播、电视、音响)等分开,能同方向尽可能在同一方向敷设,这样便于凿刨墙体或在混凝土中预埋。在住宅中应根据人们使用位置来安排各种系统出线口。

根据一般使用情况,照明系统(包括开关、各种插座)、人身设备保护系统是分布在整个住宅之中。空调机、取暖器是分布在卧室和客厅中为宜,电热如浴霸、电热沐浴器(液化气除外)在卫生间,电饭锅、电炒锅、排烟机在厨房。实验用动力电在实验室或书房中;电视系统、电话系统一般设在客厅、卧室内;音响系统设在客厅中,部分也直接引入主卧室;广播、门铃一般在每层休息平台或门厅,广播也可以通入卧室便于收听;防盗报警系统触头设在各处门窗上下端,报警器设在卧室和客厅中。有条件的应设消防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淋系统。电灯开关一般设在1.3米为宜,插座明装1.8米—2.2米为宜,暗装距地0.3米或1.3米为宜。总配电箱一般设在二层为宜,电源由住宅小区干线引入,如单元式的应在进入门口边上方为宜。为了防止突然停电,应增设直流备用电源,备用电源小型的可供一般路灯,大功率的可供电视机、小功率照明灯3—4小时使用,各种插座、开关的位置应设在最方便的地方。

四、人身与设备的保护装置

农村建筑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的思考,力求找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提出建设性建议,为推动农村体育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拓思路。

1问题的提出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又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以人文本,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决定。2010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深化农村改革、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以及进一步增加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投入的指示,并决定在2010年,中央财政对“三农”计划投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地方各级财政也要增加投入。党和国家对农村发展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并不惜重金加大投人,最终目的在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进程,促进和谐社会目标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包括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主体方面,体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实施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工程,发展农村体育事业,不仅可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更可以繁荣先进文化,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农村体育非常必要,对于引导农民走向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l5年以来,农村体育发展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下虽也出现令人欣喜的局面,例如农村体育设施有所改善,农民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有所提高,但就目前来看,其发展依然非常缓慢,突出表现在缺乏管理和科学指导、场地器材匮乏、农民群众体育参与意识较差、参与比例较小等方面,远远滞后于城镇体育发展水平,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以河南省为例,通过对河南17个地级市的80个农村的调查统计发现,25周岁以上每年参与体育锻炼达到两次以上的只占7.15%,而且大部分是因为身体疾病而开始参与体育锻炼。农村体育现状不容乐观,各个方面有待改善。

3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

3.1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

物质是文化的基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物质基础的支持。现实情况是,我国农村工业化水平不高,当前农村生产力还非常落后,农民群众生活还不够富裕。2010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实际增长9.8%和8.5%。虽然农民人均收人有所增长,由于物价上涨,农民在土地及子女等方面的投入也大幅度提高,实际可支配收入是非常少的。但由于经济水平较低,迫于生活压力,广大青壮年农民主要忙于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小孩,这也是农村体育参与者老龄化程度较高的重要原因。在传统观念和繁重农活的双重压力下,大部分老人和妇女无暇顾及体育锻炼,这些现象的出现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体育工作面临着新的难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

3.2体育资源缺乏,场地、器材严重不足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直接原因

从事体育活动,离不开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支持。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虽然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的重点已从县逐步转移到乡镇,且逐渐向村庄延伸,但就目前来看,大部分村庄还没有体育基础设施,个别村庄只是配备了极少的健身器材,农村体育场地、器材极其匮乏,而且大部分集中在乡镇或学校,由于投入较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根本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健身需要,很多农民在田间地头、自己庭院、草地树林间等场所从事身体活动,健身的可持续性无法保障,直接影响到农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通过各级政府的投入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把体育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提供最基本的健身条件,为农村体育组织的建立健全开展提供平台,将有效地推进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广大农民能够享受到基本的体育服务。

3.3管理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突出特点是随意性、自发性,缺乏科学指导,更多的参与者是“疾病在先、锻炼在后”,为治疗身体疾病而参与体育锻炼,很多人在疾病稍有好转便忙于生计而停止锻炼。各个乡镇缺乏专管人员,虽然有很多乡镇安排有一定的工作人员兼管群众体育工作,但由于群众体育发展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短时间内很难出现绩效,因此,很少有人真正做到真抓实干,缺乏与农民的沟通,不了解农民的健身需要而疲于应付上级部门。因此,农村的体育工作缺乏管理性,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

3.4体育文化落后、群众体育健身意识较差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我们的体育文化在承认传统的同时,是在多样化的基础之上的发展。长期以来,在我国的部分农村,既没有很好地继承原有的体育文化,更没有让原有体育文化多样化。我国农村教育水平较低,导致思想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对健康正确认识,在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下,还有相当一部分人错误地认为参与体育锻炼是为了治疗身体疾病,田间劳动可以代替体育,把体育仅仅看做是一项“体力活儿”或者医生所开的药方,从而导致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突出障碍,直接影响着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

3.5国家对农村体育投入的经费不足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表示:关于国家对体育投入的经费,每年为8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了5000人的工资、办公费用、体育科研和外事接待费用。另外,通过体育彩票的发行,每年获得8亿元,但这8亿元的60%都是反馈给全民健身、农民健身工程。虽然中国每年对体育的投资达到了16亿元人民币,但竞技体育和城镇却拿走了一大半,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用于发展农村体育,又因农村人口基数较大且地域广阔,平均到7.6亿农民身上,每人只有几角钱,所以分散到各村各人的数量却极为有限,很难满足广大乡镇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仅依靠国家现有投资来发展农村体育还不现实。而我国农村还不富裕,农村在体育方面投资甚少或基本不投资,国家对农村体育的投资又远远不够,这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这一意义上说,农村体育投入不是低廉的,相反是非常昂贵的。

3.6治标难治本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潜在因素

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展比较快的省份和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地区的农村工业充满活力、发展迅猛。在我国消费品市场上,很多知名品牌,都来自于这些地区的“农村工业”。从他们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只有做大做强农村工业,富裕农民,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撑和雄厚的财力支持,农村体育的发展才具备了物质条件。在农民生活不富裕、农村不具备经济和财力支持的情况下,即使体育场地充足,迫于生计的农民群众锻炼意识也难以增强,锻炼时间也难以保证,农村体育的发展也难以具备可持续性。超级秘书网

4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建议

1)改变以往就体育而论体育的发展思路,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村经济、文化水平上,让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真正富裕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体育发展滞后的现状。可以依托城市和工矿企业,积极开拓农村体育投资渠道,深入领会“城市反哺农村”的内涵,想方设法让城市资本向发展农村体育靠拢,从而解决农村体育经费投入不足问题。

2)抢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大农村体育文化投入,积极推动体育场地、器材建设,建立“村村都有体育场”工程,为农民参与体育健身创造基本条件。并且要加大农村体育的宣传力度,让农民真正了解体育对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做到自觉参与体育活动,使体育真正成为农民的需要。

农村建筑论文范文第4篇

农村文化自觉植根于当地物质基础,并通过引导农户的经济行为又影响着这些物质基础的积累。在这样的唯物辨证关系下,便构成了农村文化自觉途径构建的内在规定性。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思想文化,则构成了推动农村区域发展的内生因素。从农村文化自觉的实践途径构建而言,则需要从途径的形成机制上再进一步进行唯物主义思考。农村文化自觉唯物主义实践途径从总括层面来看待“文化自觉”,其包括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等三个要素。将其具体到农村文化自觉中,则体现为农村群体在以上的作为。之所以强调农村文化自觉,可归因于这样几点考虑:(1)城市化进程使得广大的农村区域并入到了城市范围,但处在这一区域内的人口却较难适应城市文明所带来的冲击。这种冲击不仅是一种商业精神的“侵蚀”,更是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与传统方式之间的冲突。(2)随着城乡统筹试点的全面展开,若将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融为一体进行发展,那么作为微观主体的农户首先就应在观念上抛弃原先自给自足的生产意识,并建立起具有时代特征的竞争意识。不难理解,农村文化自觉植根于以上物质基础,并通过引导农户的经济行为又影响着这些物质基础的积累。在这样的唯物辨证关系下,便构成了农村文化自觉途径构建的内在规定性。一、对农村文化自觉的理解文化本身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但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思想文化,则构成了推动农村区域发展的内生因素。因此,以下将以思想文化为考察对象,分三个方面来展开理解。1.自我觉醒。农村文化的自我觉醒,体现为农村群体主动扬弃区域传统文化的过程。扬弃即保留“好”的部分且抛弃“坏”的部分。这种价值判断并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而根本取决于当地区域农民所持有的主流价值取向。那么是否这种自我觉醒是依赖农民的思辨来完成的呢。实则不然,伴随着商品经济浪潮的来袭,以及对自身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的切身体会,这些客观现实都通过农民的社会实践而被能动的印入到了他们的观念中。从而,在追求更高生活、生产质量的需求驱动下,推动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组分的解构。2.自我反省。自我反省成为了推动农村文化自觉的不歇动因,该动因具体通过否定之否定的社会实践来提升农村群体的思想文化境界,并在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建立起他们的文化创建意识。那么自我反省又怎样产生的呢。答案的找寻仍须聚焦于物质层面。具体而言,他们所处的广大区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诸如,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发展等都在影响着他们切身利益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或已有制度的反思。从而,也就逐渐在他们的脑海里植入了自我反省的思想文化自觉。3.自我创建。作为最高级的自我创建,是农村文化自觉的最终目的。在客观看待外来物质因素来袭的同时,还应建立起符合本地区实践要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通过发挥农村群体的首创精神,并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农村文化的自我创新机制。受到我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束缚,广大农民在短时间内还难以获得文化自我创建的能力。因此,这里应充分发挥农村中精英阶层的能动性,从而为思想文化的自我创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二、理解基础上的唯物主义思考上文基于文化自觉内涵的理解,本身就建立在唯物主义原理的基础之上。但从农村文化自觉的实践途径构建而言,则需要从途径的形成机制上再进一步进行唯物主义思考。1.农村文化自我觉醒的思考。如何形成农村文化自我觉醒的机制,惟有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及上层建筑影响经济基础的辨证关系下来获得。对于前者而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现实中的农村经济已从传统的小农特征转变为了以商品为主导的货币交换经济。因此,这一客观存在性便从农村群体的观念中得到了能动的反映。该反映所造成的结果,必然是现代与传统意识的矛盾、先进与落后意识的矛盾。但随着农户生活质量的普遍提升,这种矛盾内部二因素的力量必要会向现代和先进意识方面倾斜。最终,获得农村文化自我觉醒的物质基础。2.农村文化自我反省的思考。恩格斯就人类的主观需要进行了三阶段的阐述,即由低级到高级的需要分别是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现状来看,人群已普遍面临着从生存需要向享受需要上的跃迁;甚至部分发达地区的农村群体进入到了发展需要的阶段。而这一切的都归因于,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结果,也归功于农村群体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所获得的增量成果使然。由此,在不断满足自我合理利益诉求的内生驱动下,必然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自发形成自我反省的动机,该动机实则来源于上层建筑影响经济基础的革命性与否。3.农村文化自我创建的思考。在上文中已经指出,若要实现农村文化的自我创建则需要农村精英阶层的参与。所谓精英阶层可以从他们所处的需要阶段上来考察,及他们已进入到了个体发展的需要层次了。那么何谓发展以及怎样发展,则需要建立起超越现状的创新精神。从思想文化的创建角度来看,具体体现在尝试建立起乡土文化与商品经济文化的融合,在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其中。那就是追求村社环境中的和谐与共生。三、思考引导下的实践途径构建根据以上所述,农村文化自觉的实践路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农村文化自我觉醒的实践。“穷则思变”这句古话,也精辟地概括了以上对应的唯物主义思考。因此,若要推动农村群体在思想文化上的自我觉醒,首先应在当地建立起夯实的物质基础。这就意味着,大力发展农村区域的各项物质文化事业,则成为农村文化自我觉醒的前提。在发展中应注意实践途径各节点的轻重缓急,须从改善农户的生活水平放在第一位,从而应带领他们遵循比较优势来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在对比中使他们逐步实现农村文化的自我觉醒。2.农村文化自我反省的实践。农村群体的思想文化来源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且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进行又会改造和调整他们的思想文化组分。这就告诉我们,在推动当地物质建设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诸多的挑战和挫折。而这种挑战和挫折主要却来自于农户自身的思想倾向性。由此,在专业合作社这种组织下的传帮带,以及相应针对农户培训的开展,便能在有目的的引导下实现他们在思想文化中的反省意识。3.农村文化自我创建的实践。农村文化的自我创建是有目的和价值取向的活动,而这也只能是已处于发展需要阶段群体才能主动意识到的活动。在大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其中的和谐元素便成为农村文化自我创建的目标指向与价值判断。实践表明,商品经济这种外来事物在提升农户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因此,建立新时期的家族和谐关系和邻里互助关系,便依赖于农村文化的自我创建来实现。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四、小结本文认为,农村文化自觉植根于当地物质基础,并通过引导农户的经济行为又影响着这些物质基础的积累。从农村文化自觉的实践途径构建而言,则需要从途径的形成机制上再进一步进行唯物主义思考。

参考文献:

[1]增强文化自觉打造文化强县[J].新农村,2012,(1).

[2]王燕.农村图书馆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宜春:宜春学院学报,2010,(10).

[3]朱婧文.论农村图书馆的困境与出路[D].太原:山西大学,2007,(6).

农村建筑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义乌农村居住区 耦合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start in the round, Yiwu ushered in a new round of construction boom, the city changes change rapidly,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like a raging fir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Yiwu new rural area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s, economy,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development unbalance problem undertook study, built Yiwu to the new rural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construction system coupling measurement model for the settlement of Yiwu, existing problems i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technical support, similar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socialist rural areas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Yiwu, rural, residential area, coupling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给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资源一经济一环境一社会之间的发展矛盾日益突出。农村住宅平均使用年限普遍过短,这在经济极为发达的浙江义乌更为突出,根据在义乌城乡结合部地区抽样调查显示,农村住宅平均寿命约为20年,个别地区农村住宅寿命不足15年,住宅过短的使用年限不仅造成经济成本的增加,而且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程度加剧。此外,在义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明显落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多数农村在村庄建设规划、建造实施、居住环境改善等方面欠缺经验,具体表现为:农村建设无村庄建设规划,无建造技术标准,建筑形式与使用功能之间矛盾突出,缺乏协调,基础设施等建设滞后,不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不注重住区公共空间的营造和文化的培育等[1]。因此,农村住宅区既有建设模式急需完善,同时,其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函待解决,才能全面实现农村小康建设目标,促进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1.义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建设品位及建设标准不高,存在着大量的土地浪费现象

为扩大城市规模,提高义乌市城镇化水平,自2000年开始,义乌市陆陆续续开始了城市周边新农村建设工作,义乌城市规划院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向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城市学习,并在满足广大村民愿望的基础上,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旧村改造规划工作。规划设计要求,凡是进行旧村改造的村庄,不论家庭经济情况如何,土地面积大小如何,每户均建造为4层半,建筑外观立面、色彩、空间构成基本相同的连体排屋。连体排屋在义乌城市周边

图1 义乌某旧村改造后效果图

周边的大规模出现,使得义乌城市规模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城市的美观度,整洁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广大农民瞬间享受到了城市居民,甚至优越于城市居民特有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随着旧村改造的不断深入,由此带来的弊端逐渐显现,虽然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中到处都是4层半,甚至3层半,高度不超过13米的连体排屋,见图1,俨然一个农民城,这与经济极为发达,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义乌城市形象极不相称,更为严重的是,旧村改造中,广大居民享有超大居住面积的同时,却发现旧村改建后,建筑密度超大(超过了40%),绿化率极低(低于15%),在2009—2012年新建的村居建筑中,除了新建房屋和宽敞的水泥硬化路面以外,几乎看不到绿地和树木的影子,更谈不上村中有公园,门前有绿化,与想象中别墅的身份极不相符;另外超大连体别墅的建成,造成居民有房住不完,房屋空置率很高,这给寸土寸金,土地资源有限的义乌造成了极大的土地资源浪费。土地的严重流失,使得失地农民不断增加,农村无业游民逐年增多,靠房屋租金过日子成为义乌很多地方的普遍现象。

1.2建筑外立面雷同,统筹规划滞后

在义乌近十年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每年都有大批崭新的旧村改造村居建筑落成,综观义乌的旧村改造建筑,不难发现,所有旧村改造建筑外观造型除了色彩方面略微有差异以外,其外观形状基本相同,在义乌,看不到村与村之间建筑的差异,感受不到村居建筑的丰富多彩。统一设计风格,统一的建造经营理念实在有悖于义乌国际化的发展理念。在新农村规划设计方面,对未来发展缺乏长远打算,规划设计一味迎合群众的经济利益,导致大量“三和一”用房在新农村建设中屡见不鲜[2],图2为义乌某村旧村改造房屋中最为常见的两间用房平面方案图, “村村专业街,到处是作坊”式的镇村工业发展现象在义乌非常普遍。

图2义乌某旧村改造平面方案图(2间)

1.3 过分注重房屋出租经济效益,忽视绿化及环境保护

近年来,义乌在环境保护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0年5月,义乌名列全国绿化委员会刚公布的“全国绿化模范县(市)”,成为了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市。

2008年,义乌市委、市政府以建设“森林城市、品质义乌”为目标,确立了创建森林城市的目标,提出“森林下山、上路、进城、入村”等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封山育林工作。义乌市还相继实施了绿色村庄、城市绿肺、立体绿化、废弃矿山修复等十大民心工程。这些项目的开展为美化义乌,改善义乌生态环境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土地资源稀少,农民想多建房以提高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在义乌十分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义乌的许多村庄在旧村改造中,村中绿化率由原来的大于30%降低15%以下,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这就导致很多新建的村庄,除了漂亮的建筑,繁华的商业街,几乎看不到一丝绿地,一棵树木,见图3所示。村民在建房过程中,基本上将第一层按商铺进行处理,中间层根据出租要求划分为多个空间,以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所需。通过旧村改造,很多村民靠租金提高了经济收入,但是随之而来的脏乱差现象在新农村中日益增剧。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的社会冲突逐年增多,直接影响到义乌的和谐稳定,这已成为义乌在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3缺少绿色的义乌新农村建设

1.4 新农村建设滋生了一批懒汉村民

城市的快速扩展,新农村的加快建设,极大地推进了义乌城市化的发展水平,经济的繁荣,使得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义乌,外来人口的剧增,带动着出租用房市场迅速发展,但是原本作为人文优势的东西被弱化,凸现出特有的“文化硬伤”。主要表现在:部分村民靠房屋租金生活,根本不愿就业,缺乏进取精神,部分富二代满足现有的生活,开始比吃、比穿住、比豪车,沉浸于吃喝玩乐之间,外来人口的增多,导致部分义乌本地家庭矛盾突出,离婚率呈上升趋势。这些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义乌整体市民素质的提高,有悖于义乌向国际化迈进的战略意识。

2.义乌新农村生态居住区建设系统的总体要求

为了引导农村生态村建设,促进建设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国家环保总局于2006年12月5日了国家生态村创建标准(环发【2006】192号)提出了建设国家级生态村的建设指标体系和标准。义乌市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建设要求:(1)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村容整齐、绿树成荫、水清汽洁;(2)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自我保护环境意识强;(3)经济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4)有村规民约和环保宣传设施,倡导生态文明[3]

3.义乌新农村生态居住区建设系统耦合

3.1 耦合的概念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l6]。它是物理学概念,后来被引入到对系统关系的分析研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农林业资源系统,城市交通,物流、供应链,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领域。通过对义乌新农村建设中各要素耦合作用的协调程度的研究,可以分析并解答义乌新农村居住区建设矛盾和问题,并运用仿真手段模拟不同条件方案进行优化决策。系统耦合可为协调义乌农村生态居住区建设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实现生态化建造模式转变,优化农村住区建设管理决策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4]。

3.2 建设系统内耦合机理

义乌新农村生态居住区建设系统藕合分为两类:一类是居住区开发建造行为与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四个子系统内的耦合;另一类是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四个子系统间的耦合。这两种耦合共同决定和构成了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机理。

生态居住区建设系统开发建造包括:居住区建造时序、农民住房建设、基础

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等四个因素。资源子系统包括:建设土地利用、建筑材料利用、建筑设备利用、劳力资源利用、水资源利用、清洁能源利用等六个要素,建造主分量中的建造时序包括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营管理和拆除回用等四个阶段,在整个建造过程中均需一定条件的资源支撑,建造时序各阶段则要求输入不同类型的资源条件。从显性影响和直接需求分析,规划设计阶段需要考虑上地的利用和建筑材料利用等,建设实施阶段需要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劳力资源利用、水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等,运营管理阶段需要建筑设备利用和清洁能源利用等,拆除回用阶段需要考虑建筑材料利用等[5]。

3.3新农村生态住宅区建设系统内总体耦合关系

根据对建造主分量与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四个子系统内的耦合机理分析,可构建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内总体耦合关系[6]

图4新农村生态住宅区建设系统内总体耦合关系

4.利用耦合关系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利用耦合关系进行的新农村规划设计,彻底颠覆了义乌固有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改变了义乌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建筑高密度、低容积率,低绿化率的现状,规划中引入新的规划理念:公园式居住+公园式购物模式。公园式居住模式使得整个小区休闲和动感,整个居住区被绿色包围,呈现出生态、自然的园区景观,也体现出“在绿色中运动,在森林中呼吸”的设计理念;公园式购物模式使得居民在购物中游玩,在游玩中购物。两种模式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陶冶居民的生活情操,从而彻底改变义乌目前混乱的居住状况。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调研组.改造“城中村”建设农村新社区[J].调研世界,2006.08:28-30

[2] 王影.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7:11-12

[3] 刘盛楠.生态住区实现技术的探索 [硕士学位论文].河北:河北工业大学,2007(3):l-16

[4] 王永初,王启志,耦合度的新定义及其应用. 华侨大学学报 1999,20(3):273一277

[5] 何绍福.农业耦合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6]姜涛,袁建华,何林.人口一资源一环境一经济系统分析模型体系.系统工程

理论与实践,2002,(12):67一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