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钢筋工种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课程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不同于其他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具有如下特点:(1)实践性强。课程涉及大量具体工程的特殊施工机械、复杂施工方法等,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讲授的内容不容易理解。(2)知识面广。本课程的学课本内容之外,还涉及到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水力学、水工建筑物、水电站等课程相关内容的运用。(3)政策性强。本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大量国家、地方和行业有关工程规范、规程、标准、法规的运用。(4)灵活性高。对应一个具体施工过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同时一个时期常用的施工机械、方法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必然是灵活的。
2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我院水利工程类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之一,我们无论是在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还是在课程体系上都做了一些改革。本课程的内容是非常繁多和杂乱的,章节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完,课时即使增大一倍也是不够的,同时也是没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安排,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逻辑清晰,有针对性地做到一部分内容精讲、一部分内容略讲、一部分内容不讲。如钢筋混凝土工程这几章,由于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最广、牵涉的施工工序比较复杂、影响质量因素非常多等特点,是授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精讲;砌体工程这一章节,虽然其应用范围也较广,但其施工工艺相对较为简单,故而对其略讲即可;吊装工程,因其应用范围相对较少,可留给学生自学。从课程内容上继续强化常见工种的学习,要求掌握常见工种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质量安全要求,通过这些学习结合施工实习,学生可以取得中级钢筋工或混凝土工职业资格证书;建筑物施工将原来的各单项建筑物施工按类型合并为土石建筑物、混凝土建筑物、地下工程等,将原有各类型建筑物共有的内容合并,重点学习各种类型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方法、施工质量安全保证措施等。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内施工机械设备演示、施工工种技能训练、施工方案拟定综合练习等,学习施工操作技能及制定施工方案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工程施工的理解。
3师资队伍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参与过具体的施工过程,而要求其生动地讲出来,那么他所讲的内容必然不丰富、不实用,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我院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师培养,授课教师由三类人员构成,一是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教的;二是从施工单位引进中级职称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三是有针对性地聘请施工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对前者,我院安排他们在施工单位顶岗实习1~2年,从事工程实践锻炼,并在我院的企业———水源建设监理公司兼职,这样不仅有教学经验,而且有实践经验;对从施工单位引进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我们着重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培训,引导他们如何将具体工程实践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此外,我们还有针对性地聘请一些工程技术专家给学生作专题报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这三种方式,我们培养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能进行具体工程实践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他们既熟悉工程实际,又了解毕业生的职业要求与岗位群;既能进行理论教学讲解,又能从事实践教学工作,还能承担一些实际工程的设计与工程监理,产学研紧密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这样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完全依靠课堂的讲授是不够的,还要补充以直观性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4.1采用实物、图片教学
在授课过程中辅助以真实的施工机械、设备、工具、过程的图片以及部分实物或模型,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院建有施工实训中心,有水利水电工程常用施工机械设备。在讲到某一工种的施工时,我们将学生带到施工实训中心进行教学。同时在网上收集资料,给学生展示教师利用各种机会拍摄的施工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照片,如爆破钻孔、装药、起爆、钢筋绑扎、组合钢模板拼装、混凝土搅拌、运输、混凝土浇筑、截流施工、隧洞爆破开挖等照片,增强学生对施工过程的认识。
4.2现场参观实习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关资料表明,现场参观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在课堂上单纯听讲要大得多,且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现场参观又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于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注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附近可供参观的建筑工地进行介绍。在专门的施工实习期间,安排学生去在建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实习,参与各种工种施工,从中熟悉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现场布置、工程施工进度安排等知识,加深学生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认识。
4.3采用多媒体教学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过程,一般短的可能1~2年,长的可能5~8年,更长的甚至十几年都是有可能的。短暂的现场参观不太可能对一个建筑物的施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施工事故案例等平时不容易看到,多媒体教学恰恰可以起到此方面的弥补作用。我们水工教研室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通过两年多的建设,收集了大量施工图片,制作了施工导流动画,录制了300余分钟的视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各工种、各种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及所采用的施工机械设备;课后学生还可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复习巩固,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
5考试考核方法建设
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和课程特点,考试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然而,我们以往基本偏重的是卷面考试这一形式。最终的成绩评定则以期末和期中成绩的一定比例综合而成,不注重平时的形成性教学测评。这种考察评价机制,实际上仅仅反映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体现。而且,这种考试形式会造成学生产生“重学轻用”的观念。考试改革的的基本思路是:
(1)考试考核成绩组成
总成绩=基本操作技能40%+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闭卷考核40%+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讨论及分析10%+网络资源利用、施工新技术的认知报告10%。
(2)实施方案
①模拟实际操作考核结合《水利工程施工》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校内施工实训场所模拟实际工程,进行钢筋、模板工种的实际操作,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操作技巧。②闭卷考核结合施工工程,以闭卷的形式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③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阶段性讨论及分析在某些相关章节内容后,模拟工程的施工组织、施工方案进行讨论,针对学生的分析、现场答辩进行综合评定。④对施工新技术的认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熟悉国内外施工新技术,并写出心得体会,根据“报告”的内容评定成绩。
6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一、职业能力的科学内涵
我国在认识职业能力方面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较大,例如德国学者划分职业能力为三个部位,分别是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与专业能力,前二者就是人们所说的职业关键能力,这是因为其职业可迁移性非常广泛。而我国则将职业能力定义为一种综合能力,是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生活与生存,工作以及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不断学习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接受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职业技能与知识。
二、建筑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现状
如今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并且越来越重视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一线专业人员,急需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对于建筑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在施工过程中其主要存在的现象有以下几点。首先,学生的专业基础比较差,不能够对其进行灵活的运用,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偏低;其次就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低;再次,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同于实际工作,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第四,不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建筑工作多在户外进行,而学生在家中很少吃苦,通常不愿意下工地;最后,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意识。总而言之,目前建筑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普遍较差。
三、职业能力目标导向在建筑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1.针对职业能力导向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
组织与安排教学的依据就是教学计划,所以制定的教学计划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的良好整合,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基础,其课程开发思路就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导向,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除此之外,在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导向的前提下,在建筑专业中实施教学的依据主要是教学大纲,同时也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建筑专业职业能力目标导向的新课程体系包括: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实训;建筑安全管理与工程质量实训;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施工组织实训;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实训;建筑工程图识读实训;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屋面与防水工程施工;钢结构工程施工;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
2.针对职业能力导向编写教材和开展教学活动。
建筑行业中在建材选择、施工设计等方面有许多规定和标准,如果施工时没有重视这些标准,很容易影响工程质量,甚至埋下安全隐患。教育人员需要以建筑行业的职业与就业标准为依据,编写教材,并且遵循理论实践一体化、针对性和实用性原则。编写教材前,可以深入建筑单位或企业开展调查,了解工程施工今后的发展方向,和企业专家沟通交流,共同分析总结建筑职业岗位与领域需要的素质要求、能力与知识。参考我国有关的技术标准及规范,根据岗位职业资格标准,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确保实际的教材具有实践和理论一体化的特点,有机结合实践及理论,使“能力为本、学以致用”的职业教育观念得到充分体现。处置之外,针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师还需要通过“课堂和工地一体化”与“任务驱动”等方式进行职业能力导向,并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教师要学会适应角色转变,要将学生当作教学的中心与主题,通过安排学习型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具体的步骤包括资讯、方案、决策、实施、检查与评价,交替实施外业实训与内业学习,使“做、教、学”一体化的教育特点得到良好体现,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职业能力导向引导学生。
教师应当认识到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导向的涵义和意义,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素质,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加以培养;其次,教师需要适应角色转换,在讲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组织教学活动,给予学生建议,并充当主持人;再次,教师并不需要解决所有的问题,应当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第四,教师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学习形式,在教学中融入创新元素,丰富学生的跨学科知识,提高其工作能力;最后,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身能力,并且在教学中向学生反馈这种能力。建筑专业的各科课程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为确保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能力指导,学校可以挑选优秀专业教师在实训基地学习(挂职顶岗),除了进行课题研究外,还要深入实践,了解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参与施工管理,学习施工技术,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使专业实践能力提高。此外,学校可以制定激励制度,鼓励建筑专业教师进行有关的执业资格考试,对于持有注册造价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等证件的教师可给予额外工资或福利奖励。教师在工程监理、工程施工、工程设计等工作中深入接触企业和行业,行业背景更加丰富,提升了自身知名度,也能给学生更好的职业指导。
4.加强建设实训基地,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各个院校应当多与当地的建筑企业沟通交流,从而为学生争取校外实习的机会,使企业能够发展为学校的实训基地。在此过程中,学校与企业需遵循的原则为“共建共管共享”,并且制定合作方针,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确保二者之间的合作能够持续进行。校内实训工厂应包括主要的实训工种,例如抹灰工、砌筑工、模板工、混凝土工、钢筋工等。
四、结语
关键词:实践能力培养;实践大纲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对理论学习的要
求是实用、够用、能用,不要求做深入的研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是重点的培养
方向。近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各高职院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了1:1甚至更高。然而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评价仍有所保留,说明在高职教育中的实践培养方案还有待改进。笔者站在自己多年一线教学的角度上,对高职教育的实践能力培养中遇到的困难阐述如下:
一、实践培养模式浮于形式,不能够吸引或有效组织学生达到实践培养的目的。
我国最有效的实践培养模式是传统的师徒制,一位师傅带领一个或多个徒弟进行手把手的经验传授,徒弟能在师傅的实际操作中通过眼观耳闻,了解到该项专业知识的每个细节技能,并能够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大量的实际操作训练,从而最终获得谋生的本领。但这种模式时间长,效率低,不适合高职教育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大班化教学。目前在高职院校里运用较多的有暑期社会实践、工学结合、实训实习基地等形式,这些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有的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在企业实习,有的是在于院校签订合作培养协议的企业进行实习。共同的特点是学生基本离开了专业老师的指导,直接面对工作中的问题,这样就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有的学生的实践与专业联系不紧密,有的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积极性与主动性,在缺乏有效监督管理的时候,甚至有些学生会放弃实践学习的机会。
针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我们要从实践的具体目的出发,笔者认为,目前所说的实践培养,更侧重于社会企业的实践,而我们应该将实践能力的培养分阶段、分步骤的进行。作为笔者的建筑专业来说,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循序渐进的分为4个阶段:常规技能知识的实践、教学实验实践、工程案例项目实践、社会企业实践。
1、常规技能知识的实践:首先通过理论课的讲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性知识,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包括图片、视频、模型、实物等多种直观手段,让学生对常规的技能知识也有深入的认识,避免在最后社会企业实践时,一问三不知,打击学生自信心。
2、教学实验实训:在具备了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开展教学实验,让学生在校园里掌握日后常用的具备操作性的知识,比如说测量仪器的使用,建筑材料的配比实验等。
3、工程案例项目实践:利用已有案例,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进行项目实训,比如说钢筋量的计算,工程造价的计算等,还可以进行有关案例的施工组织设计,让学生慢慢的进入工作角色,掌握通用的资料格式,掌握较系统的工作流程,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事件的能力。
4、社会企业实践:在学生具备了独立处理事件能力的条件下,再安排学生进入社会企业进行实践,避免学生因为对专业知识的过于生疏而遭到企业的冷眼。在本阶段中,开启生活磨砺模式,将见习与实习融合,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并将已具备的知识更好的与实践工作相结合,达到具有端正工作态度的,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职业人的标准。
二、实践实习的教学大纲不够系统,学生在实践学习中难以确定目标
在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将实践实习的特点突出,甚至还有很多非专业课程设置偏多,占用了开设其他专业课程的时间。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按照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设置,要科学地按照实际工作的流程安排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使课程的衔接合理。专业实践课程的安排应按照学生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要求对学生上一阶段的学习能起到归纳应用作用,对下一阶段的学习能起到启发引导作用。
现有的实践实习的教学大纲也不够系统,多是要求学生获得实践企业的实践鉴定,学生提交实践报告或总结的形式来进行。而对学生怎样才算是合格,学生在实践中应达到怎样的水平,实现怎样的目标没有明确的要求,很多学生找相熟的企业盖章了事,这样容易令专业实践流于形式。即使是学生在实践中确实表现优秀,也没有相应的管理评价措施来真实的测出学生的实践态度和实践效果,这势必影响到学生参与专业实践的积极主动性。
笔者将实践实习修订的侧重点放在实践效果评价部分,利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学习之前、学习期间、学习之后相比较,全面收集学生在实践阶段的学习证据,利用各种指标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具体要做到:
1、编制具有清晰指引、内容详细的实习手册,每个阶段学生应具备什么能力,会做什么事情,达到什么目标都有详细的要求。
2、要求学生做好实习日记的记录,每天做的什么,学到了什么,有什么启发都要记录在册,结束撰写心得体会或总结,与实习日记一起参与考评。
3、充分了解实践单位的意见,对学生在各岗位各环节的表现予以定期记录。
4、指导教师要定期与实践学生直接接触,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及时予以帮助,有条件者要对学生的实务操作进行直接指点提出改进意见,并要对每次的督导详细记录。
三、缺乏市场导向,社会给予的实践机会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实践需求
高职院校的专业开设依市场而立,市场需要什么专业就开设什么专业,这样虽然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但也出现了扎堆现象。以建筑行业为例,在前几年大兴土木的经济刺激政策大环境影响下,高职院校大量招收相关专业学生,而目前经济紧缩,建筑行业恢复常规化发展,导致该专业人才供过于求,在实践阶段,能接纳实习生的企业数量减少,难以满足学生实践需求。
针对这一现象,就要求高职教育发展不能求快贪多,而应该有目的的去做。可以将专业的某个技能重点培养,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比如说在建筑专业里,可以将钢筋工、模板工等不同工种单独拿出来组织教学,也可以侧重于造价员、材料员、施工员等不同岗位的需求组织教学。
四、实践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并落实
当前的高职院校的实践实多是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这样虽然解决了学生的实践学习问题,但校外实践实习由于存在异地性,高职院校很难在培养过程中进行组织管理,有效的监督监控,而作为校企合作的企业方又由于各种原因不具备培养人才的能力,这样就产生了较多的问题。
首先表现在学生的集中学习难度大。作为实训基地的企业没有大量接受实习生的能力,所以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多都是小班开展,几个学生为一组分配到各个实训基地,甚至有的是1个学生就1个单位,指导老师不可能兼顾所有学生。由于学生人数多,企业少,一般是分批分次分地点的安排,每批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不同,指导老师在管理上存在较大的难处。
其次是高职院校与实践单位之间的沟通联系有所欠缺,指导老师不能亲赴每个实践地点进行指导,而实践单位的指导力度和指导方法也许不适合专业知识还不够全面的学生们,有的实践单位虽然也有企业导师,但指导老师和企业导师分属两个单位,不能够及时的进行沟通,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学术问题,心理问题都不能最快解决。
再来是给予实践学生的待遇往往很低,得不到基本的甚至很多是零报酬,社会上甚至有学校利用学生的廉价劳动力赚钱的负面评论,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的工作热情。
要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先要拟好实习协议,明确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在实践中的各自角色,规定好权利责任义务,给企业创收,给学生保障,同时还好明确在实践中学生的任务,使实践活动有指向性和目的性。可以利用电子媒介,建立网格考核体系,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提交每日的实习记录,相互之间通过留言等功能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探讨,指导老师也可以随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企业导师对学生在实践中的情况也能随时反馈给学校,学校再综合各种反馈信息进行新一轮计划的布置。可以建立统一的电子表格,方面学校方面归纳整理,也可以进行网络在线的实践考试,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加强对实践学生的管理。
五、结束语
总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职教育中是尤为重要的,要加强在培养过程中管理的改革与创新,让实践过程制度化系统化,使学生能在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完成简单到综合,知识到能力的职业转化。
参考文献:
[1] 傅水根.探索工程实践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余晓.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开发研究[D],浙江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