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寄生虫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从研究的对象来看,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科学的总称。包含理论经济学、技巧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经济数量分析和计量方法、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生态经济学是从生态学系统来看待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生态变化的经济因素。包含部门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专业生态经济学、地区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的抵触运动发展规律及其应用的经济学分支。
生态学与经济学两个名词同源于希腊字母(Oikos)。分辨是指有关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问题与管理。生态经济学是一门跨生态学和经济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与有机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科。具有综合性、整体性、战略性和实用性特点。
在中国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至今只有20多年,在此期间,生态经济学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旨在整合生态与经济系统,供给新的思考方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许多有远见卓识的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及时投入这一崭新的学科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中部分内容。在推动建立全民生态意识和用生态经济理论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令人瞻目的成就。
关键词:奶牛;消化道寄生虫;调查
中图分类号:S884.6文献标识码:A
据调查,目前奶牛寄生虫病是影响奶牛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疾病。奶牛感染寄生虫后会产生奶牛呈渐进性贫血和消瘦、乳产量下降、孕牛出现流产及胎衣不下[1]、犊牛健康发育受影响等症状,给奶牛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在一些小规模的奶牛场,由于防疫制度不健全、饲养管理不科学等原因,造成寄生虫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和威胁到奶牛饲养业的发展[2]。鉴于此,作者于2012年对四平市周边5个规模化奶牛场的奶牛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目的为奶牛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仪器设备
显微镜;离心机;金属圈;尼龙筛;烧杯;载玻片等。
1.1.2样品采集
新鲜粪便:选择平西乡、七马路、城东乡、山门镇、北沟5个地区的奶牛场,随机抽选150头奶牛,采集奶牛的新鲜粪便(每隔10d采集一次,共采集3次),深层采集70g,编号装袋带回铁东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实验室,放置冰箱中待检(4℃)。
1.2试验方法
1.2.1直接涂片法
取50%甘油水溶液1~2滴于载玻片上,取黄豆大小的被检粪块与之混匀,剔除粗粪渣,加上盖玻片镜检虫卵[3]。
1.2.2离心沉淀法
取5~10g粪便捣碎,放入容器,加入5~10倍量清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用金属筛反复过滤,将滤液放入离心管内,置离心机离心20~30min(2 500~3 000r/min)[4],倒掉上清液,留约为沉淀物1/2的溶液量,用胶帽吸管吹吸均匀后,吸取2滴左右粪汁,置载玻片上,加盖玻片镜检。
1.2.3饱和盐水漂浮法
把400g食盐放入1 000ml的沸水中溶解,之后用纱布过滤,滤液冷却后备用[5]。漂浮时,取10g粪便弄碎,置于容器,加适量饱和食盐水搅匀过滤,将滤液置于大试管中,接近管口时用滴管向试管内滴入,使管内粪汁平于管口并稍突起为好,但不要溢出。静置0.5h左右后,粪便残渣沉到管底而虫卵上浮,用载玻片蘸取液面后翻转,加盖玻片后镜检。
1.2.4尼龙筛淘洗法
取20g粪便,置于大烧杯中,用清水溶解,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均匀后用40目的金属筛反复过滤,除去大的粪渣,并将粪便滤液倒入260目的尼龙筛中用清水反复淘洗,直到淘洗液澄清透明为止[6],吸取尼龙筛内沉积物涂片镜检。
1.3牛场调查
调查5个奶牛场的饲养管理情况、防疫情况、周边环境情况及奶牛场的地形、地势等,并做详细记录。
2结果与分析
对所抽选的5个奶牛场的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针对调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表2、表3、表4、表5。
由上表可知,四平市奶牛场消化道寄生虫感染的虫卵主要有4种,即肝片吸虫、蛔虫、捻转血矛线虫、莫尼茨绦虫。由表1可知,共有38头奶牛检查到虫卵,平西、七马路、城东、山门镇、北沟5个奶牛场的感染率分别为40.00%、26.67%、26.67%、20.00%和13.33%,平西奶牛场感染率最高。由表2、表3、表4、表5可知单个虫体中蛔虫感染最重,总感染率达到8.67%,其次为肝片吸虫和捻转血矛线虫,总感染率达到6.00%,再次为莫尼茨绦虫感染较轻,总感染率为4.67%。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四平市奶牛消化道寄生虫感染虫卵主要有4种,即肝片吸虫、蛔虫、捻转血矛线虫、莫尼茨绦虫。其中蛔虫几乎每个场均有感染,且感染率较高,捻转血矛线虫和肝片吸虫在部分场中的感染率较高;而莫尼茨绦虫仅在部分奶牛场中有较低的感染率。这可能是与不同奶牛场的管理模式不同、自然状况不同、环境条件不同等原因有关。目前规模化奶牛场在寄生虫病防治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防治方法上也缺乏科学性。如寄生虫病的控制关键点、药物的正确使用、寄生虫的监测、驱虫程序的贯彻实施,虽然有很多理论性的研究,但在实践应用中仍然没有得到普遍推广,这应是今后工作中努力的方向[7~8]。
参考文献
[1]孔繁瑶.家畜寄生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452-453.
[2]沈杰.中国家畜家禽寄生虫与寄生虫病概况[J].中国兽医寄生虫病,2005(17):67-68.
[3]王春仁,仇波.黑龙江省动物寄生虫与寄生虫病防治[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2:9-28.
[4]Cooper PJ,Chico ME,Bland M,Griffin GE,Nutman TB.Allergic symptoms,atopy,and geohelminth infections in a rural area of Ecuador[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3(168):313-317.
[5]薛纯良,2001年《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所刊论文择要分析[A].预防医学学科发展蓝皮书,2002:5-6.
[6]Loukas A,Prociv P.Immune responses in hookworm infections[J].Clin Microbiol Rev 2001(14):689-703.
关键词:动物寄生虫病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081-02
《动物寄生虫病学》是兽医专业临床课程之一,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寄生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关寄生现象的基本理论,寄生虫的形态学、分类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等,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主要寄生虫病的危害性、流行病学、临床症侯和病状、病理变化、诊疗方法和组织实施防治工作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以及若干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危害性及其防治措施。动物寄生虫病学系列课程的实验教学作为动物寄生虫病学教学的一部分,是培养人才全过程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本研究组在保持原有的实验教学内容及实验室仪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寄生虫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我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要求,多年来对实践教学部分进行了改革。
一、教学计划改革探索
《动物寄生虫病学》为我校动物医学专业必修课,98级之前课程教学只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少数学生的毕业论文三部分,为了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自99级本科动物医学专业开始植入课程教学实习周概念,以加强实践教学[1]。随后,2001级兽医专业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动物寄生虫病学的教学任务按2003年修订的课程教学大纲执行学分制教学计划,课程教学95学时(理论65学时,实验30学时),另增加两周教学实习[2,3]。2007年重新修订教学大纲,积极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搭建不同课程平台,更多地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课程和能够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选修课程,增加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践实习,《动物寄生虫病学》课程教学调整为48学时(理论30学时,实验18学时),同时强调了实践教学,针对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实习单独成课,赋予学分(30学时,2学分),且统一安排在小学期执行,以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4,5]。2011年,依据6号文件《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对2007级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办学特色和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启动并推行兽医专业“4+1”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自2001年至今已完成14届900余人670多学时的实验课教学,这期间经历了很多,随着自己在实验教学方面的熟悉,传承的同时,也不断思考如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补充了严重短缺的玻璃仪器,并订制了玻璃标本展示柜,使尘封于柜中的许多标本得到很好的展示,极大地方便了实验教学;2005年,校资助建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动物医学实验室-寄生虫室),并配备了相应的生物安全设备。2007年,为了缓解学生实验课中虫体形态标本短缺问题,又补充了一批寄生虫和虫卵封片标本。可以说,自2005年至今,寄生虫实验室的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除了具有恒温培养箱、超声波清洗器、冰箱、鼓风干燥箱等基本设备外,还陆续配备了数码显微照相系统、荧光倒置显微镜和大容量速冷离心机等贵重仪器,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当然,在实验室硬件条件改善的同时,也会碰到一些问题,如2007年至2009年间,因实验室改造,原有显微镜室不再作为《动物寄生虫病学》课程实验教学之用,实验课只能挤在不足20平米的准备间里进行,这无疑增加了教学压力,为保证实验课质量,教师采取了如下措施:(1)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明确作业。实验课开始前3~4周即把所有实验课内容纸制版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前必须研习。(2)空间不足采取时间补。严格执行分班分小组实验,延长实验课时间,用以缓解空间上的不足。(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号召学生采集自己家养动物粪样或病变样品带到课中检查,清楚记得实验课中有位学生把一堆“芝麻粒”带到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犬复孔绦虫,我们当时非常惊讶,至今那个装着“芝麻粒”(犬复孔绦虫的孕节排出到外界干燥后的形状)的小瓶依然完好地保存在标本柜里,成为寄生虫实验课中弥足珍贵的“宝贝”。(4)课中充分与学生交流。实验课中学生对自己采集的粪样检查格外认真,尤其是检出虫卵后更是兴奋,此时,则与学生进行生活史、流行病学和防治等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加深学生记忆。
三、教学实习改革探索
《动物寄生虫病学》课程教学实习始自2002年,至今已经开展12届,约800余人参加。教学实习期间,考虑到本科生的知识面和操作技能的欠缺,实验设计依据实验室已有仪器设备和可购普通试剂为基础,以不超过本科生最大潜在认知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为原则,将教学实习内容设计成多个实验题目,如羊、犬、鸡和兔等动物粪便中寄生虫虫卵的检测、羊消化道内蠕虫的采集与分类保存、校周边环境中蜱的采集与鉴定、鸡球虫病的诊断和螨虫的检查等。为了保证教学实习质量,每班学生亦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学生依据教师给出的题目,通过组员间的讨论、协商和文献资料查阅等方式制定出详细的实习计划和实验方法,再由教师审阅通过后予以执行。实习结束后,仍以组为单位,按照教师预先明确的要求和格式提交一份纸制版实习报告,并且要求报告中附有每一名学生的实结,学生自评分及组员间互评分。为了保证教学实习质量,严格制订考核方式,主要采取口试加笔试的形式,实习期间随机抽测,被抽测同学的成绩将代表小组成绩,并且被抽测过的同学不被排除在下一次抽测之外,这就意味着有些同学可能会被抽测到两次,甚至是三次。对于考核方式的评价,引用一位同学对我说的话:“老师,我觉得你这种考核方式特别好,我们宿舍某同学,从来没见过她主动学习,这次实习期间,为了不给大家拖后腿,竟然破天荒地主动看书了,小组讨论时也主动向其他同学请教不会的问题。”可以说寄生虫的教学实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分小组的形式更是加强了学生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且学生在查阅资料、执行实验操作、拍照、制作PPT或录制DV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更是把课堂教学中获得的专业知识有效地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科研训练改革探索
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训练正是对学生的这种能力培养的最好形式。自2002年(1998级)至今共有52名学生在动物寄生虫实验室完成他们的毕业论文工作。除此之外,自2009年至今,已指导四项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在寄生虫实验室开展并完成。经过科研训练,学生对科研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相信这会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五、结束语
当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如教学实习中,有学生提出分小组应该再多些、笔试应增加综合病例分析试题、组长应该轮流做,等等。相信这些问题都会在今后的教学实习中加以完善。现在,我校2011级动物医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已经重新修订完成,按照北京都市农业发展要求,综合我国兽医管理制度、北京市畜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宠物行业情况以及北京市对动物医学人才的要求,2011培养方案在不改变07方案中加强基础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实行“4+1”培养模式,“4”是指在大学前四年系统完成理论教学和基础实践技能,“1”是学生在最后一年到生产实践中锻炼,且在“1”年的第二学期将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专业人才[6]。在这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动物寄生虫病学》实践教学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寄生虫实践教学的特点,真正做到让学生有所锻炼,有所收获,还需要课程师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秋明,沈红,孙英健,李焕荣.都市特色农业环境下《动物寄生虫病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32-34.
[2]北京农学院教务处.北京农学院教学一览[Z].北京农学院,2002.
[3]北京农学院教务处.北京农学院课程教学大纲-动物科学技术系分册[Z].北京农学院,2003.
[4]杜晓林,范双喜.北京农学院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M].北京农学院,2007.
Over the years, people have put forth a lot of theories
to explain why intelligence differs, from person to
person and even around the world. Health, wealth, schooling, nutrition, and even climate have all come up. Now, researchers at th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suggest that parasites[寄生虫] might play a role. They find that the prevalence[流行] of infectious diseases can be a powerful predictor of regional smarts. Their work appears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It takes a lot of energy to build and operate a human brain. This needy organ commands 87% of the body’s metabolic[新陈代谢的] budget in infants, and about 25% in adults. So things that sap[使不断消耗] our energy are likely to hinder our intellectual growth. That’s why malnourishment’s[营养不良] not good for the mind.
But what about parasites? Fighting off nasty[令人厌恶的]
bugs can take a lot out of you. So the scientists got to wondering whether excessive infections might correlate with[与……关联] impaired cognitive development. Looking at IQ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hey found that high levels of infectious disease go hand in hand with lower average national intelligence.
Although the authors have not demonstrated cause and effect[因果关系], it’s nice to think that taking down parasites could bring up our IQs.
多年以来,人们提出各种理论,以解释为什么人与人、甚至整个世界都存在智力差异。健康、财富、教育、营养,甚至气候等理论都曾被提出。现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也许寄生虫也起了一定作用。他们发现,传染性疾病的流行也许是区域人群智商的有力暗示。他们的研究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上。
人类大脑的成长和运作都需要大量能量。在婴儿时期,这个“饥渴”的器官占用了身体87%的代谢预算,成年后则约为25%。这么一来,不断汲取我们能量的东西很可能阻碍我们的智力发展。这也是营养不良不利于大脑发育的原因。
他是一位耕耘者,在寄生虫病防治领域奋斗了五十个春夏秋冬。
他在国内率先提出肝吸虫病的流行呈点状、片状和线状分布特点,国内流行区分布可分为以儿童、青少年感染为主和以成年人感染为主两种不同类型。
他成功研制出治疗肝吸虫病的特效药物血防846油滴丸及油丸,既提高了药物疗效,又方便了儿童患者服用,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他在国内首次经过整理、分类、甄别,总结出肝吸虫病第二中间宿主鱼类已达十二科三十九属六十八种,打破了既往教科书中认为第二中间宿主仅有鲤科淡水鱼一种的说法,这一成果被相关专业书籍及教科书广为引用至今。
他在国内率先发现绦虫卵进入宿主体内后,六钩蚴至囊尾蚴在宿主体内发育是不整齐的,有的六钩蚴有滞育现象,长者可达二百七十天以上,这一结论颠覆了传统的六十到九十天的说法。
他还率先将CT应用于囊虫病诊断;率先用吡喹酮治疗囊虫病,被卫生部作为基层适宜项目向全国推广……
五十年来,他发表了一百多篇专业论文,出版了十三部著作,荣获全国医药科学大会奖、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委科技进步奖等二十多项科技成果奖,被卫生部授予“全国寄生虫病防治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者”光荣称号。
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原主任委员、著名寄生虫病防治专家宋昌存教授称赞他具有治学严谨、正直敬业的品德,无私无畏、勇于创新的精神,处事公正、宽以待人的品质,为我国寄生虫病防治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老领导、河南省卫生厅原副厅长高海修对他的评价是:风风火火四十年,防病灭病功占先;科研立论成果著,扶危济困解倒悬。头顶烈日走村户,身披雪雨民心连;人生如水飞流逝,清风两袖为政廉。
他就是河南省预防医学会寄生虫学会原主任委员、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英国皇家热带医学与卫生学会会员、著名寄生虫病防治专家、主任医师马云祥。
严父
1938年6月5日(农历五月初八),在郑州郊区红沟村的一间破窑洞里,随着一阵婴儿的啼哭声,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
那一刻,那间窑洞,只是马云祥家一个临时的避难所。
在那个国难当头的年代,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像许许多多善良的中国人一样,马云祥家在艰难中寻求着生活的曙光。
在马云祥的记忆里,生母牧氏慈祥、善良、勤劳,事件虽已烟消云散,但那份情真意切确也深入骨髓,而生母的病逝,更让他刻骨铭心。
1943年农历八月十三,望子成龙的父亲决定送马云祥上私塾。那天,马云祥早早起了床,穿上了过年才穿的新衣,在小院里又蹦又跳,兴奋异常。
学校报名结束,父亲非常高兴,就带着马云祥到市区玩耍。那时,郑州最繁华的地方是位于二七广场附近的老坟岗。唱皮影戏的、耍猴的,还有名目众多的小吃:豆腐脑、胡辣汤、花生饼、糖葫芦……一边吃小吃,一边看热闹,马云祥快乐得像个小天使。
邻近黄昏,在父亲的一再催促下,马云祥才恋恋不舍回家。但一进家门,他们惊呆了,早上出门时还好好的生母,此时脸色苍白,抽搐不停,已病倒在床上起不来了。
原来,就在马云祥和父亲出门后不大工夫,生母就开始腹泻呕吐,找中医看了,药抓回来也早早服用了,但病情仍不见好转。到了下午,生母又开始高烧抽搐,躺在床上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当时,郑州正流行霍乱,生母感染的可能就是霍乱。” 马云祥分析说,“在那个兵荒马乱,缺医少药的年代,有时连常见病、多发病都难以控制,更别说是这种烈性传染病了!”
孩子的啼哭,丈夫的哽咽,最终没能感动上苍。就在农历八月十四的凌晨,马云祥的生母最终没能抵挡住病魔的黑手,撒手人寰,年仅三十七岁。而马云祥则刚年满五岁。
祸不单行。马云祥还没有从失去生母的撕心痛楚中走出,死神却再次伸出了他那冰冷的魔爪。就在生母去世不久,马云祥刚出生几个月的妹妹也夭折了。
新坟陪旧坟,马云祥长跪在坟前发誓:“妈妈,妹妹,将来我一定要当一名医生,当一名好医生……”
只是几个月的时间,马云祥似乎一下子长大了。读书!读书!读书!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一直铭记着父亲的谆谆教诲。只有读好书,学好真本领,才能救治像母亲和妹妹那样的病人,才能救治多灾多难的国家。
父亲马忠良,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忠厚、善良。每天天不亮,父亲就推着一辆破旧的货车,走街串巷,靠卖小吃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到了傍晚,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晚上,父亲还要加工烤枣等小吃,一直忙到深夜。
马云祥的生母去世后,父亲又娶了继母马仙,继母生了四个妹妹(马秀荣、马秀枝、马秀菊、马秀玲)、两个弟弟(马留柱、马云峰),加上姐姐马秀琴,一家十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卖小吃、继母和姐姐在资本家烟厂当工人的微薄收入维持。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其艰难可想而知。
一天,父亲又像往常一样出外卖小吃,在一条臭水沟旁的小市场,突然走过来几个地痞无赖,光天化日之下,竟把一车花生饼抢了个精光。回到家,父亲双手抱头,一声接一声叹气。马云祥回忆:“父亲那痛苦的表情,至今历历在目,恍若眼前。”
然而,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父亲总也忘不了小云祥的成长,一有空就督促马云祥学习。
尽管家庭贫困,父亲仍然坚持供马云祥上学。小云祥也特别争气,学习十分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马云祥成了父亲心中的希望。
1948年,随着隆隆的炮声,郑州解放了,空气中开始弥漫着花的芬芳。不久,马云祥的父亲被安排到一家运输公司上班,继母到国营烟厂工作,姐姐成为郑州国棉二厂一名正式工人。有了这些固定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开始有了转机。
转眼到了1955年,马云祥中学毕业了。面对众多可以报考的学校,马云祥在报高考志愿时毫不犹豫地填写了豫北医专(现新乡医学院)。那一年,尽管面临着激烈竞争,马云祥仍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良师
精神矍铄,步态稳健,思维敏捷,博学多识。初见马云祥,笔者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
马云祥坦言,他本没想到一辈子与“虫”打交道,起初最希望的是当一名外科医生或眼科医生。可1958年从豫北医专毕业时,他被分配到河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当了一名寄生虫病防治医生。
当时,河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在开封,苏寿教授担任所长,黑热病专家李季孝担任副所长,业务骨干有寄生虫病专家金德章、刘建侯、徐一如等。单位不大,但管理得井井有条。
报到的第二天,马云祥就同老同志们一起下乡了。从开封到新乡,再辗转到安阳,来回一趟就是二十多天。回到所里没休息两天,就又到商丘、信阳等地,走村串户,深入农家,开展寄生虫病防治工作。
在马云祥的一生中,有两个元旦和春节是在信阳地区的农村中度过的,一个元旦和春节是在商丘县的村庄中度过的。
“只有亲身接触了病人,才会真正感受到寄生虫病对人类的危害是多么大!” 马云祥说,“那时,在一些丝虫病高发区,微丝蚴阳性率占10%~20%,有些村庄甚至高达30%以上,许多病人下肢或阴囊形成了象皮肿,腿肿得像冬瓜。真是惨不忍睹!”
看到备受寄生虫病折磨的群众,马云祥被深深触动了。他说,每当目睹那些痛苦不堪的病人,心灵就会受到一阵强烈的震撼!每当看到一些老专家对寄生虫病防治的执著,心灵就有一阵抑制不住的感动!
“同样都是做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为什么老同志那样热心去做,而自己却不安心呢?” 马云祥说,“我是党和人民培养的医生,既然组织上分配我来搞寄生虫病防治研究工作,就应当把它干好。”
马云祥心里的阴霾驱散了,对工作的热情如火山爆发,喷涌而出。
马云祥曾两次到原中山医学院学习。当时,在全国医学院校中,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实力最强。
1962年,马云祥在此进修学习了五个月,得到了著名寄生虫学专家陈心陶、徐秉锟教授及传染病教学教授朱师晦的指导和帮助。
1975年3月,马云祥参加了卫生部委托中山医学院举办的全国传染病高级师资班学习,全班仅十一位学生,由后来曾担任中山医科大学校长的彭文伟教授任班主任。国内外驰名的热带病专家朱师晦、周庆均、彭文伟、徐雅琴等教授亲自授课。一年埋头学习,马云祥的专业水平突飞猛进。
一次,在广州召开的学术会议上,马云祥听说有许多知名专家与会,其中就有南开大学著名鱼类学专家顾昌栋教授时,他喜出望外,抽空找到顾昌栋教授入住的房间,当面请教。
不久,在顾昌栋教授的帮助下,马云祥的研究有了结果:肝吸虫第二中间宿主的鱼类已达十二科三十九属六十八种。1977年,在天津召开的全国动物学术会议上,当马云祥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时,立即引起了与会代表极大的关注和兴趣。之后,这一研究成果相继被相关专业书籍及教科书引用至今。
五十年来,马云祥发表了一百多篇专业论文,出版了十三部著作,荣获全国医药科学大会奖、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委科技进步奖等二十多项科技成果奖。他说:“我的每一点儿进步,每一项成果,都得到了一些老师的无私帮助。”
敬业
1959年8月,马云祥在固始县开展丝虫病防治研究工作,一般都是白天下乡,晚上做试验,一直忙到很晚才能休息。当时,他住在固始县卫生科一间临街的小房子里,屋内有纸糊的天花板,看不到屋顶。因房屋年久失修,逢上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只好用脸盆接雨水,不一会儿脸盆的水就满了。
那几天,大雨一直下个不停。一天晚上9时许,在住房后面的实验室里,马云祥与几名同志正在用显微镜看微丝蚴片子。突然,“轰”的一声巨响,他们连忙跑出实验室,眼前的一幕让他们惊呆了。
原来,马云祥所住房间的屋顶坍塌了。因年久漏雨,房子的大梁腐烂了。如果再晚会儿,等马云祥回去……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塌下来的大梁正好砸在马云祥的床上。
那年夏天,天气特别炎热。一天晚饭后,马云祥他们几个年轻人决定去游泳,等凉快点儿后再回来做实验。在固始县城南的一个水库里,八九个年轻人“扑通、扑通”跳进水里,嬉戏玩耍着。这也是他们在紧张工作之余难得的娱乐。
当时,马云祥不会游泳,只好在浅水区练习。在这群年轻人中,固始县医院的崔正兴水性很好,一直在深水区游。一会儿,崔正兴游到马云祥身边说:“小马,你趴在我肩上,我带你到中间小岛上去玩吧!”当时,水库中间有一小岛,距岸边约二百米,风景如画。听了崔正兴的话,马云祥就趴在他肩上,跟着他一起往中间游去。
游了十余米,崔正兴体力不支,马云祥一下子失去了依靠,他本能地在水里扑腾着,一个劲儿地直喊:“快救救我!快救救我!”几个年轻人吓坏了,纷纷游过来,大家推一下松一下手,推一下松一下手,总算把马云祥推到了岸边。当大家七手八脚把马云祥抬上岸后,只见马云祥脸色苍白,胃里的水不停地往外涌。
如果说前两次经历是有惊无险的话,那么1991年的一次车祸就差点要了马云祥的命。大概是9月的一天,河南省卫生防疫站在新乡举办一个培训班,原计划是一名副站长去出席开班仪式,但前一天晚上那位副站长给马云祥打来电话,说临时有事不能出席。时任站长的马云祥决定亲自出席。
因为早上8时要准时开会,马云祥6时就出发了。当时,马云祥乘坐的是一辆破旧的吉普车。当车颠簸行驶到黄河大桥附近时,后轮胎突然爆破,车一下子失去控制,重重撞在路边的一棵大树上。等马云祥睁开眼时,发现自己已躺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的病床上。
那次车祸,马云祥右侧五根肋骨骨折,右侧面部眼眶处被扎破,一根小动脉破裂,鲜血喷射而出,失血达一千多毫升,面部缝合了三十八针,右侧臀部血肿。他在医院整整躺了四十二天。但出院后,他回家仅休息了一个星期,就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义子
在马云祥救治的不计其数的患者中,有一位叫李东方的,今年四十二岁。多年来,只要是逢年过节或者是马云祥过生日,李东方都要驾着车,带上妻子儿女,准时来看望马云祥。不只是因为马云祥是他的救命恩人,而且他已把马云祥当做自己的再生父母,一直称呼马云祥为“爸爸”。
马云祥第一次见到李东方(小名李银同)是在1973年。当时,周口地区一些县区儿童肝吸虫病流行,甚至发生了一些孩子因此夭折的悲剧。马云祥奉命赴疫区蹲点,开展防治工作。仅在沈丘县,马云祥就组织了三百余人的专业队,对全县六十余万人全部进行了粪检,共查出肝吸虫病人八千余人。
在沈丘县石槽乡卫生院,马云祥见到年仅八岁的李银同时,差点落泪。小银同躺在病床上,因肝吸虫病引起肝硬化腹水,肚子肿胀得像个大皮球,青筋暴露,奄奄一息。见到省里的专家,小银同的父亲突然跪拜在地,哽咽着说:“马大夫,您救救孩子,救救孩子吧!”
拉起小银同的父亲,马云祥立即为小银同检查、治疗。一个疗程后,小银同的病情出现好转,脱离了生命危险。又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小银同的脸色红润了,笑容绽开了,不久就高高兴兴背着书包上学了。
在此期间,马云祥发现,用六氯对二甲苯油剂治疗儿童肝吸虫病人时,现吃现配,很不方便。他就尝试着改进剂型,研制成油丸、油滴丸,让患儿服用,结果患儿不但服用方便,而且大大提高了疗效。在周口蹲点五年里,他治疗肝吸虫病人两万余人,挽救了许许多多患者的生命。
李银同痊愈后,心里一直惦记着救命恩人马叔叔。等他能够写信时,就开始用稚嫩的笔,开始与马云祥通信,从开始称呼叔叔,到后来称呼爸爸。无论多忙,马云祥都要抽空给小银同回信,鼓励他努力学习,苦练本领,将来回报社会。慢慢地,马云祥也越来越喜欢这位懂事、聪明的孩子,从心里接受了这个儿子。
在李东方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他告诉笔者:“爸爸就是这样一位富有爱心的人,关心病人,爱护病人,体贴病人。可以说,他爱病人胜过爱他自己!”
“当医生的,要用心去对待病人。” 马云祥说,“有时,医生是要承担风险的,不能患得患失,因为我们是医生,治病救人是我们的职责。”
1979年的一天,马云祥在翻阅国外资料中,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拜耳药厂合成了一种新药吡喹酮,专门治疗牛体囊虫病,效果很好。他眼睛一亮,联想到河南人体囊虫病很多,因为长时间没有特效药,得不到很好的治疗,患者十分痛苦。他立即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用吡喹酮治疗人体囊虫病。
这种设想的确需要勇气,需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在当时,吡喹酮只是治疗动物囊虫病的药物,尚未用于人体。起初,马云祥也有些犹豫。但他转念一想,如果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螃蟹就不可能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那时,国内刚刚试制出吡喹酮,尚未批量生产,市场上买不到这种药。无奈,马云祥只好赴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找到了章元浪总工程师。经章元浪介绍,马云祥又风尘仆仆地赶到南京制药厂,见到了宋儒英总工程师。一见面,当宋儒英听说马云祥想用吡喹酮治疗人体囊虫病时,吃了一惊――这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但最终,宋儒英还是被感动了。马云祥带着五十人份的药物赶回郑州后,立即着手用吡喹酮治疗人体囊虫病的研究工作。为保险起见,他们开始仅选择了少量皮肌型囊虫病患者。不出所料,结果证明了马云祥的假设,治疗效果十分理想。
初战告捷,马云祥和同事们信心倍增。但越是这样,他们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就越是小心谨慎。因为,在囊虫病人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病人脑部有囊虫寄生。这种病人痛苦更大,治疗效果更差。如果用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风险可能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