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育专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许多人认为,以往的小学教师并不是一个专业化的职业,本专业无需本科学历,教小孩,似乎懂点算数和识字的人群都能教!从应试教育角度而言,容易把小学教师看做是“小儿科”、“孩子王”的职业。一旦用这种视角考察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本科水平,其标准必然定位在传统学科———语文或数学那几门主要学科。但从现代综合素质教育角度考察,能够衡量并体现毕业生本科水平的,往往是其教育理论素养、专业技能、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这些决定了现代小学教师岗位的专业性、不可替代性。从总体上看,现代教育日益要求未来的小学教师能够进行专业的教育调查、教育诊断、教育评价等,然后再制订教育方案并组织实施。这样的专业能力,未经专门训练的普通高校非师范类本科生很难胜任这一教师职业,“小儿科”转向了内涵丰富的现代综合教育,其教育质量需要实现专业目的的适切性、实在性。所以,小学教育本科化,本身就是社会改革带来的变化,是我国初等教育事业发展提高的客观要求。衡量小学教育专业的质量标准应该不同于培养中学教师的专业,应着眼于较高标准的专业规格,亦即要根据现代教育事实,实现专业规格与专业内涵建设的相对统一,最终才能实现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本科化发展。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的发展日益注重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基础教育不仅要有效传递丰富的知识给儿童,还要有效促进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培养小学儿童的创新能力,使之能够初步融入社会,为逐步实现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角度来说,本科层次的小学师资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教育需要,并在教育实践中践行。正是在此意义上,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的培养必须体现其自身的专业性,在专业化的培养与本科水平要求之间实现相对一致。但目前,各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专业规格与专业内涵之间往往出现错位。
二、影响专业规格和专业内涵建设相对统一的因素
依据1998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结合本科学历小学教育的专业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规格和专业内涵在培养计划中的体现可从思想道德素质要求、业务素质的要求、文化素质的要求、身心素质的要求几个主要方面来把握。一般而言,各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都能从整体上兼顾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但在具体的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比例把握、培养模式的选择上存在较多差异,这就导致了本科化过程中二者出现错位现象。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定位差异影响二者的相对统一
在具体的培养规格和要求上,各院校虽然有一定的共识,但差异也很大,尤其是培养目标的把握与定位在培养方案的体现有明显不同。培养目标“定位在本科”和“定向在小学”关涉如何明确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规格和专业内涵建设,亦即小学教师应有的素质能够在较高水平上得以专业化的体现。通过与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安文理学院、海南师范大学等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定位的比较,琼州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备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小学教育、教学技能,具有必备的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能力,能在全日制小学校、社会教育机构以及教育管理部门从事多学科教育教学及其研究、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其定位比较明确,定位于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即要求培养出的小学教育工作者不仅能从事学科教学,又能从事管理和科研,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其中对于教育基本理论、教学技能、小学教育教学及其研究能力的把握能够较好体现专业规格和专业内涵,并在培养规格中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思想素质与专业素质表述明晰,和其它院校同类指标相比差异不大,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培养目标实现保证上还存在一定问题。通常对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定性在教育易于把握,但在定位本科层次和定向在小学则容易出现偏差。琼州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是在原海南民族师范学院基础上开始大专班的建设,如何使现在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不同于以往的中师、小教大专培养,如何使定向于小学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与培养中学教师的学科教育师范专业区别开来是专业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之一。能否在吸收原中师教育的一些优良做法的基础上,逐步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的独特性还需要有一定过程的适应与探索。因此,研究制定全国适用的和各省通用的小学教师入职标准非常必要,这对于指导和规范小学教育专业培养规格的设定,保证培养目标与规格能够涵盖小学入职教师的基本素质又能体现本科水平很有必要。换言之,专业规格和专业内涵的平衡把握还需有一个自上而下的长期实践过程。
(二)课程设置的权重不同影响二者的相对平衡
一般而言,新办本科专业在最初的几年内专业成熟度较低,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设置哪些门类的课程,以及各类课程的性质、数量以及他们占课程总量的比例如何分配,这对专业规格的最终实现、专业内涵的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如琼州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从内容上可分为三大类:一是通修(公共基础课)类课程,包括原理、外语、计算机、体育等;二是专业类课程,由于小学教育具有启蒙性、基础性、综合性的特点,技能类课程有语言类、计算机等,学科类有语文类、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素质类课程有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三是教育、心理类课程,这是师范专业区别于非师范专业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和教师职业专门化程度的重要保证,体现了教师教育的特色。但由于受国内普遍“重学术、轻师范”的思想影响,教育类课程课时比例较少,且其中的教育实践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重理论性课程而轻技能性和实践性课程。所以,在今年新的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教师教育类课程比重有所提高,其课时占总课时的33%以上。但通修类课程、学科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之各总量的平衡还不够稳定,还存在结构性矛盾,其模块化课程的修订还受现行培养模式的限制。总之,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重视教师职业技能的系统训练,这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必备的素养。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我们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兼顾科研”的原则,使教学实践与专业内涵建设研究相互促进,推动专业成熟度的逐步提升。
(三)培养模式的不同选择影响二者的相对统一
培养模式在本研究中指学科定向方式,即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胜任多学科教学的“全才”,还是精通某一学科的“专才”?目前,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有综合模式、学科分科模式、文理分科模式。三种模式对师范生将来执教学科的定向范围有不同要求。综合模式培养的是综合性复合型的小学教师,要求师范生毕业后能胜任多学科教学;学科分科模式旨在培养专长于某一学科教学的小学教师;文理分科模式要求师范生能胜任文科或理科领域内的各科教学。培养模式的选择对于课程设置的影响显而易见,如综合模式与分科模式的课程模块明显不同,综合模式只能兼顾学科知识,而分科模式则精于学科知识,培养出来的“全才”或“专才”必然各有所长也有所短,其中对于实践教学的训练系统要求自然难于一致,具体的教学效果难以某一种标准来衡量,专业规格和专业内涵的具体实现与平衡也不易把握,往往会各有侧重,影响专业建设的长期稳定发展。简言之,不同培养模式的选择带来不同的课程模块设置,造就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与效果,这表明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规格与专业内涵达到有机统一需要一个发展探索的过程,针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还存在许多有待继续深化的方面。
三、平衡专业规格与专业内涵关系的几点建议
从以上分析表明,小学教育专业规格与专业内涵之间的不平衡,正是由于专业建设的成熟度较低,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与结构等方面都还没有一个现成、统一的计划或标准,有关教育的基本要求还比较模糊,大纲和教材相对滞后,各相关院校都还在不断探索。因此,在各方面机制尚未十分健全,各种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的情况下,专业规格的不稳定、培养模式的不同导致课程设置存在差异,和教育学专业及中师培养区别还有限,本专业的定位还不够突出,如何在专业规格上调整,既能保证专业规格又能实现专业内涵建设,笔者以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
(一)培养目标定位应与全面培养、生源分析及社会需求分析密切联系
培养目标的定位有两个问题必须考虑:一是培养应是全方位的培养,既不能仅仅是培养一些学科专家,关注个别学业超群的学生的发展,也不能只是培养纯粹的教书匠,这就是说要对绝大多数师范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特色,以适应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二是培养目标的定位还应考虑专业的未来发展,存在一个服务面向的基本问题,它需要以专业历年招生的生源情况、社会需求情况为基础。如琼州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近几年招生中,海南的生源占60%以上,就业去向最终在海南的也在80%左右,这表明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要在高等教育理论上规划,还要在社会教育现实与需求中进行不断的修正。琼州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主要服务于海南的基础教育,尤其是琼南地区,这样培养目标易于明确,可根据区域需求适当增设黎苗民族地方风俗和语言类选修课,以适应区域性、民族性的基础教育需求。
(二)课程设置必须充分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性特色
课程设置需要处理好两个基本关系:一专业学科和基础学科的关系;二知识结构和知识数量的关系。人才的培养不仅要达到一定知识数量的要求,还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从专业内涵发展上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新型小学师资强调重点在专业规格,培养的小学教育工作者不仅能教学还能根据实际进行研究教育、研究教育对象,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素质教育要求培养的小学师资综合素质高,人文、科学、艺术、教育、技能、心理等各方面都达到基本要求,还能相互融通,养成实践性智慧。如教师教育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两大类。其中,教育实践课程是一种以实践为主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包括教学技能训练、教材教法研究、模拟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内容。它是整合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形成实践性知识的深化过程。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对象———6-12岁的儿童,现代小学教育需要的是“专家型”的教师,需要理论与实践并举,知识与技能并重。他们既要具备较高的分析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理论水平,又要具有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多方面的实践能力与技能。由此,在课程设置中,一方面要把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使学生经过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多次反复训练,加强学生对小学教育实际的感性认识,使感性认识不断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使理性认识进一步深化,达到了解实际和巩固理论的目的。这就要求打破现行高等师范教育的时空界限,增加见习、实习次数和大幅度增加实习或顶岗时间。另一方面,要渗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技能的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并重,最终使专业规格与专业内涵建设之间实现相对平衡。
(三)培养模式的选择应与多渠道的合作教育有效融通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师资现状;高职院校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国际交流的步伐不断加快的高科技时代,我国面临外来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既具有专业技能又有英语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顺应时代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按照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要求意见》的要求,应以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知识结构以够用为标准,教育教学的实施以强化应用为重点,紧密联系工作岗位的实际,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举足轻重,教师素质的高或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提高专业英语教师的素质刻不容缓。
一、专业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高职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英语教学阶段与专业英语教学阶段,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的后续课程,是架设在基础英语学习和专业领域英语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专业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alPurpose,ESP)的简称,又称专业科技英语,它的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包括技术报告、技术说明书、产品广告、合同、协议书、投标书等。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篇章结构的分析及技术术语和专业词汇量的扩大上,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翻译技巧并具备用英文来处理本专业业务资料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众所周知,教师的质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专业英语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专业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全面的专业业务知识和专业课程教学的经验,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并且在本专业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或独到的见解。
第二,专业英语教师必须在英语语言上具备较高的水平,即能够驾轻就熟地使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能够胜任双语教学。
第三,专业英语教师需要具备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能够随着行业的发展,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其它相应的职业技能。
第四,专业英语教师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外,还应该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定期下基层,实地接触毕业生的工作环境,了解用人单位的最新需求,使教学不与社会实际脱节。
二、专业英语教学师资现状
恰当配备师资是能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的专业英语教师主要有两类,一是英语专业教师,二是专业教师中英语较好者,以前者为主。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各擅所长,前者英语语言功底扎实,特别是在讲解语法、分析语篇和组织教学活动上驾轻就熟,但是专业知识欠缺,专业英语的教学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容易导致教学只注重英语学科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本专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后者专业基础扎实,特别是在讲解本专业文献、专业术语上有很大优势,但是英语发音不准,没有经过专门的英语教学培训和口语训练,缺乏用英语授课的能力,对英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方法也很陌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从总体上看,专业英语的师资配备不足,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因此专业英语教学的关键并不在于它是由专业教师担任还是由英语专业教师来担任,而在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提升,专业英语的教学才能有明显的改善和进步。
三、影响专业英语教师进行专业英语教学的因素分析
影响专业英语教师进行专业英语教学的因素有很多,特别是客观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现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职院校普遍对专业英语教学重视不够,部分院校把专业英语课程设为考查课
专业英语课程通常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学时少,学分低。专业英语教学目前没有统一的具体要求,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试标准基本上处于无人指导、无人管理、无人检查的状态,专业英语教师大都孤军奋战。
(二)学生普遍存在重视基础英语阶段学习而忽视专业英语阶段学习的倾向
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和目的就只是通过英语等级考试,目的一旦达到,他们就放松了对英语的学习,没有把专业英语的学习作为进一步培训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来对待,在专业英语课的学习过程中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差,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教材的选用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没有优秀的教材,再好的教师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教材方面,由于专业繁多,同一专业因任课教师不同可能教材就不同,很难实现使用材。目前专业英语教材的选用一般没有明确的、统一的指导思想,过于强调自主性,忽略了指导性,因而存在着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况且专业英语教材的内容大多来自国外原版教材及某些外文刊物,有的是全文选用,有的是节选部分章节或段落,随意性强,选材面窄,文体单一,很多材料内容脱离实际需要,不利于课堂教学。
四、加强师资建设、提高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首先应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
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教师自觉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以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把英语当做工具去了解和学习其专业及相关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素质。
(二)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教学是否能取得好的效果,教学方法是关键。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枯燥,教学内容单一,必须加以改进。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把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应尽量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另外,教师应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努力创造实际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
(三)根据专业需求编写科学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之本,好的教材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目前的专业教材内容过于单调,不够全面,专业针对性差,知识缺乏先进性和前沿性,不能充分满足专业英语的教学。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有必要联合编写一套新的、科学的、适合各个专业使用的教材,能够适用时代需求,与时俱进。
(四)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推广,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场景,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内容,而且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信息,突破课堂上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质量也就相应地得到了提高。因此,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专业英语教师的当务之急。此外,各院校应投入资金,聘请专家进行指导,加快现有专业英语教师的培训,或者引进几个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高层次人才,让其成为学科带头人,既培养学生,又培养老师,从而带动整个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在人才竞争激烈的新时代,专业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自觉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应对挑战,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立红.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2).
[2]须海丽.试论我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其改进途径[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5,(1).
1.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心态和想法的错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及我国大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使得学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就业压力导致学生对英语专业的文学教育失去兴趣和积极性,更倾向于学习那些毕业后就业容易,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商务英语及旅游英语等课程。学生这种错误的心态和想法使得英语文学教育备受冷落,逐渐边缘化。
2.英语文学课学习的时间少,内容安排不合理。国内部分院校的英语文学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时间越来越少,在外语院系,普遍是在本科三年级时才开设英语文学课,学习时间也长短不一,有的半年,有的一年,大多数学校每周只开设两节课,这在非重点高校的外语院系表现得尤为严重,甚至一些院校将英语文学教学课程设为无足轻重的选修课。很明显,学生在极少的时间里欣赏学习一定数量的英语文学作品就会变成“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自然就没时间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
3.由于多年学习汉语的缘故,高校英语专业文学学习存在很浓的汉语思维。由于中西语言习惯用语的差异,受汉语常用思维的影响和干扰,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在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习惯从汉语词汇中寻找和英语所需词汇相同或类似的词语代替,他们并不知真正在概念意义上完全等同的词汇很少。所以,学生学习英语不能只理解和掌握课本语境中出现的意义、用法和搭配,还需不断增加词汇量并且了解其他的常见用法和词语搭配。这样不仅能全面地掌握词汇的用法,而且会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排除汉语习惯的干扰和影响。
4.教学方法和模式陈旧,教师水平有限或知识储备不够。由于英语文学课时间紧、任务重,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地多掌握文学知识,教师经常一股脑地全灌输给学生,也不管学生能不能吸收,这样的方法太单一、陈旧,时间久了,学生就失去了热情,产生了厌烦情绪。英语文学课的师资力量也跟不上,英语文学的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复杂的文体结构且内容涉及面广等特点,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需要加强英语文学教学的师资力量建设,要有与之对应的师资力量和一系列硬件设施。
二、高校英语专业文学教学中的一些合理化建议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英语文学对学生来说不是熟悉的,学习起来有难度,学生难免会有枯燥和厌烦感。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思路,鼓励学生查找有关材料,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他们相互协助弥补个人欠缺之处,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共同进步。除此之外,老师和学生之间也可以互动教学,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习英语文学的热情。其次,有效安排英语文学的学习时间和合理调整课程内容。英语文学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学习英语文学,并为他们提供条件。在不影响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安排学习英语文学的课时,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将这门课程设立为必修课;学校在英语文学学习的内容上也要精心调整设置,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挖掘出作品更深的内涵。
1.教师未能转变角色
在师生角色定位方面,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而是作为合作伙伴和辅助者,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对于学习,教师不再承担全部的管理责任,而是将大部分责任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要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课堂充分还给学生,而教师所起到的是辅助作用。在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客观规律、事物之间联系等认识不够深刻,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引导学生加深理解。然而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具体应用中,教师并没有很好转换角色,充当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并未有效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2.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建构者。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建构意义。只有学生对学习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并主动学习探索以期达到学习效果,才是一次成功的学习过程。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学习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在高职院校专业英语课堂实际中,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并不强,自主学习能力也不高,不能主动挑战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未能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在课堂学习中仍有所拘束,思维受到限制,不能更好地表达想法及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难得到提高。
3.缺乏真实的学习情境
上世纪90年代,在《用教育技术支持教育改革》中,美国教育部曾提出“使得学生由被动性学习转变为主动投入学习时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学生学习与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应处在真实的环境中”。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创设轻松的课堂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进行探索实践,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更加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情境设计的好坏对课堂的成败有直接影响,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该把教学的出发点放在内容和周边的实际上,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充分挖掘,将英语知识与具体实际充分联系起来,为学生创设真实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情境。切忌泛化情境、仅对目标与功能进行考虑,然而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具体应用中常常泛化情境,造成虽然表面有热闹的情境,但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效率却很低的后果。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高职院校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根据建构主义的相关观点,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其学习的有效性。对于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许多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甚至上课昏昏欲睡。因此,在高职院校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利用图像、文字、声音等,将抽象的英语知识转化为具体画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通过竞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开展互动教学
只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整个教学过程才是有效的。教师应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交流。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教师应起到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讨论、练习等进行充分的鼓励与引导,提供学习资料与学习情境等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教师不仅要将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而且要监督各个小组进行有效的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应进行交流与互动,建立起互相帮助支持的学生群体。有机结合学生个体自学、合作探究和学生群体讨论,即有机结合个体、小组、班级的学习,鼓励每一名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应为学生设定一定的学习任务。例如要求其预习课文、自主查阅单词、收集课文资料等,指导学生采用合适的学习工具,进行有效的资料收集工作,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由学生将课文情景再现,教师应引导学生放开思路,以学生作为主体,鼓励其大胆表达问题和想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其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对问题进行探讨。另外,教师还应充分把握时机,扩大英语专业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将课堂推向。
4.创设学习情境
教师应将教材、网络资源、资料库等各种教学资源活化,在现实情境中融入英语专业知识、技能要求及教学目标。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原本抽象的概念、知识不再晦涩难懂,变得更加具体形象。在实际生活中,专业英语的许多知识、原理都有一定的表现和用处,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可对这些表现和用处有清晰的认识,对于专业英语的相关知识、含义及具体应用有恰当的把握。
5.评价教学效果
有关高尔夫英语教学的研究较少,其中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围绕高尔夫英语词汇教学、高尔夫英语教学方法的问题进行的探讨,较少有研究关注高尔夫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更鲜有研究去探求问题产生的根源,因而也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本研究尝试从系统论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和研究大学英语教学,考察探究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大学英语教学后,大学英语教学到底发生了何种变化,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寻根求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步骤,以推动新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生态平衡的系统,各生态因子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磨合,已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而,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入英语教学之后,必然使传统的教学目标、模式、教材等因子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自然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引发诸多失调现象。高尔夫英语作为一门应用为主的职业英语,既需要高尔夫的相关知识,又不同与普通的英语教学,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本研究从高尔夫英语教学的现状入手,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探究失调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优化措施,创设生命化、生活化的生态氛围,倡导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发展,以求重新达到高尔夫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高尔夫英语教学生态的失衡
(一)创新意识不够:缺乏高尔夫英语教学的特色高尔夫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有什么区别?高尔夫英语教学更注重什么?目前的高尔夫教学集中在对高尔夫英语词汇的讲解及对高尔夫文章的阅读和理解。目前可供参考的教材和资料比较有限,有些学校自主开发了一些校本教材,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其与实际场景中所出现的对话场景还是会存在较大差距。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的“无缝对接”是高职学生所追求的目标,而高尔夫英语教学由于其专业特色却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对于高尔夫知识本身的掌握是基础,对于高尔夫活动的日常场景对话的运用,为涉外高尔夫活动提供了有效的知识储备。
(二)高尔夫英语教师的相关知识的欠缺大多数从事高尔夫英语教学的教师是专任英语教师,由高尔夫专业教师来从事高尔夫英语教学的较少。教师们通过对高尔夫专业知识的了解,来对高尔夫英语的专业词汇讲解,对话的分析来进行高尔夫英语的教学。高尔夫专业知识的缺乏及高尔夫实践的不足,使其很难讲英语语言知识并与高尔夫很好的结合,因此,高尔夫专业英语教学的课堂很难体现出高尔夫的特色,跟一般的大学英语教学差别不大,只是词汇教学体系是高尔夫技术的相关词汇。
(三)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不好,尤其是从事体育专业学习的学生。对于单词的记忆也是机械与被动的,再加之不能及时地运用,因此存在词汇记忆困难,学完就忘的现象,更谈不上英语思维的养成。目前的教学集中在词汇的教学及高尔夫阅读文章的翻译,使学生对于高尔夫英语知识的学习停留在词汇的记忆上。而英语对于从事高尔夫服务工作而言,是需要注重其运用的。能用流利的英语和高尔夫技能完成高尔夫前台涉外接待、会籍销售、外籍教练翻译、外籍会员高尔夫球艺助理等工作任务是当今形势下的高尔夫英语教学应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三、如何实现改革
如何在高尔夫英语教学改革中7体现其特色?这离不开教师本身的创新意识,也包括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存在英语基础薄弱等弱点,要进行改革,必须突破传统的英语教学。
(一)具备创新意识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创新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应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教学是否具备特色是发展成败的关键,所以它将成为高职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高尔夫英语的创新教育,就是在高尔夫英语教学中培养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高尔夫英语学习和语言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处处需要发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涉外高尔夫活动中如何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灵活自如的交流。高尔夫专业英语并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让学生学得高尔夫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涉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个人素养。只有具备这种意识,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因此,高尔夫英语教学课堂必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开放的活动空间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二)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教育的本质是使人成为“人”,高职教育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又具有教育本质的共性,也应是“成人”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活动都是围绕促成“人”的发展,包括了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学生的成才而开展进行的。什么样的教学理念会对教学的内容、手段、评价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高尔夫英语教学首先也应确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意识。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英语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来实施教学活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高尔夫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还是提高学生对高尔夫裁判法中对判例的理解。张兰认为:课程始终以高尔夫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结合高尔夫英语教学的特点,突出行业特色,同时,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以就业为目标,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高尔夫英语教学必须先树立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是从行业和企业需求出发,立足于涉外高尔夫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以具体的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具体任务场景的模拟英语会话训练来完成的。其目的是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在模拟高尔夫涉外活动中,提高其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四、高尔夫英语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要实现高尔夫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创新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改革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确立高尔夫英语教学的目标,在总体构建上特别重视语言的灵活运用。高尔夫英语的课程体系还在逐步完善的阶段,目前有关高尔夫英语的教材较少。进行高尔夫英语教学的教师们需要将已有的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开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材中的语言训练应当由机械模仿型转向任务活动型,使其更富于实践性和启发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逐步认识到:不能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而是应该关注学生作为个体人的全面发展,并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在教学资源上,更多的注重的是教学资源的创建与选择。高尔夫英语教学更是要如此。通过对高尔夫专业英语的学习,使学生能基本掌握高尔夫服务的各个环节和流程的口语交际与表达,并通过增加高尔夫服务相关知识和扩大高尔夫英语词汇,来加强英语技能的培养,并能用于表达和交流。
(二)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在学习高尔夫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展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反思教学,进行教学实验,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途径。教学中要自觉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较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能动学习的组织形式,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围绕口语能力的培养来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比如,在学习挥杆的课文后,就要求学生之间开展用口语教学的活动,上杆、下杆、送髋、转体等等,让学生在交流中记忆单词,掌握口语的用法。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职业教育下要求课堂的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小组合作为主。通过创建高尔夫服务的模拟工作情景,来真实展现高尔夫服务各环节是高尔夫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水平,使其在具体的涉外高尔夫活动中进行无障碍沟通。
(三)创新课外实践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虽然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知识、能力的主要阵地。但是,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也是挖掘和培养人力资源的无限差异,以及每个人潜能与相对优势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更是师生互动、学生合作最有效的途径,又能锻炼学生课堂知识运用能力。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且时间是极其有限的。不可能照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使所有学生都按照统一标准达到同一发展水平。这就需要延伸到课外,通过多种多样、富有成效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给予补偿,使学生在其本身已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其可能发展范围内充分发展。因此,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是重要的教学环节。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例如,组织英语角,为全校学生提供一个课外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场所和条件,促进学生知识向技能转化,强化学生听说能力。此外,还可以举行“英语口语大赛”、“英语朗读大赛”、“涉外高尔夫服务技能大赛”等活动。但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激发兴趣为基础,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四)创新英语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是开展英语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在学生目前的学习中,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因此,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使用现代化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标准、地道,而且是真实交际中使用的自然语言;电影、电视、幻灯片等视觉媒体可以为学生准确理解语言要表达的意思,营造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增强视听效果,形象、直观地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教学程序化,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如在进行打球练习场景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具备在出发台及发球台用英语交流的目的、挥杆技巧的描述、风向的描述这些基本高尔夫技巧的知识,需要引导学生进入到该场景,可以通过视频、动作示范等手段使学生更顺利的学会这些口语表达。通过多媒体、语音教室等多媒体手段的搭配使用和按需使用来实现教学效果的人性化和立体化。
(五)创新评价方式创新评价手段是实施教学改革的关键。目前,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确立新的学生质量评价策略,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同时,还应该做到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法和手段多样化,应当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期中、期末考试考查与平时课内外学习行为和能力的评价相结合,听力、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使评价内容更加全面、更加系统,评价标准更加科学。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既关注“过程性评价”,又重视“终结性评价”。通过评价方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过程性评价包括了学习状况、教学互动、课堂讨论、能力评估等方面。终结性评价不再拘泥于试卷考试,可以是口头表达、情景会话设计、模拟涉外高尔夫服务场景等多种形式。考试的内容也是随机从试题库中选择场景进行。合理化的评价方式是促使教学方式改变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