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大部分院校涉及到了以下大同小异的官话:“本专业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毕业后能在本学科领域独立从事教学和研究,或在实际工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但如果对许多院校给该专业开设的课程做一些调查研究,结果就会发现,大多院校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都忽略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由于本科阶段课程设置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或现象。那就是中文功底较差,中英文语言表达尴尬。培养方案上没有继续加强这些本科语言生的语言基础教育,较为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他们本科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打好语言基础。
鉴于以上种种问题,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如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重点突出,又如何才能使得他们在校期间获得一定的研究能力,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呢?我认为,无论是作为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还是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者,都应当从以下三点出发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
一、加强基础能力培养
美国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立是与美国19世纪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的浪潮急需大批专业人才相适应的。而我国目前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同样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硕士生的扩招也正是为满足这一点的需要。经多年发展,研究生培养的规则规范、方法程序的不断完善,形成了美国研究生教育独特的风格和模式。由于研究生教育主要在培养环节,培养的过程和方式就直接决定着研究生的质量。美国的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机制上的最最主要特点是注重基础训练。与本科教育培养合格劳动力的目标不同,美国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目标始终定位在培养高层次创造型人才上。他们特别重视学科基础训练以及相关知识和方法的深厚积累。认为基础牢固,学科方法熟练,才有可能从事高深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与研究,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如果我们承认美国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也应当加强硕士生基础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和国外以英语为母语的同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有且一定有很大的差别。我国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所肩负的任务是“洋为中用”,也就是说要把西方的文学作品、艺术、理论、文化、语言等引进、介绍、翻译、诠释甚至改造为我国本土所使用。所以,任务是复杂的,艰巨的,有重大意义的,而此项任务所要求的能力也是非常的。它既需要英语语言的综合功底,也需要中文语言的综合功底。既需要双语纯语言的功底,也需要双语的文学功底,还需要做研究的理论功底。
二、鼓励发扬创新精神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研究生开展原创性研究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因为只有这样,研究生才可能出成果,甚至出新成果,出好成果。而要达到这种创新的效果,就要求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式创新。就是说,既要求和鼓励学生创新,又要从培养模式上开展创新。
从培养模式上,首先要推进研究生教育培养、管理模式改革。为了适应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的需要,要建立开放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鼓励和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由导师培养为主转向以导师组或导师团队为主,创造条件,积极为研究生提供助教、助研岗位。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可争取校内部分学科间(如汉语言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交叉培养并学分互认,实现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共用,探索出英语语言文学方向创新型的研究生教育和管理模式。
从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上讲,首先,可以通过增加学术讲座,积极主动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因为每一场学术讲座凝聚着该学者的学术研究精华。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除了从国内聘请相关学者做学术讲座外,主要考虑从英语国家邀请更多的本学科的学者来讲座,让学生直接面对国外该学科的前沿。同样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本校内举办的各种学生本人感兴趣的学术讲座。也提倡鼓励学生走出去,关注其他高校学术讲座动态,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导师带领学生参加学术会议为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积极提供平台。
不过,研究生、导师和培养环境这三个要素在研究生教育中均具有双重性。研究生教育协同式创新的结果会是和谐发展、激发创新、师生双赢。在这样的浓厚学术氛围里,它起到了对研究生的成长引导、激发的作用。他们在一起交流体会,砥砺思想,从这个意义和作用上来说,是其他任何形式难以替代的,他们得到的不仅是有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心灵的启发、灵感的滋润、思想的激荡,是终生受益的。因此,在研究生拥有了扎实的基本研究能力后,在他们的积极主动的创新能力得到保护和发扬后,然后才谈得上他们在学术上的个性化研究与发展。
三、积极提倡学术个性
先生曾经给即将赴欧美留学的同学这样讲过:“不要失去‘我性’,作为中国人的个性,不要被同化。”由此可见,老一代中国学者是十分重视“我性”即“个性”的。当今大部分的学术着作都缺乏“我性”,缺乏作者个人的性情与见解,这种没有“我性”的学术当然也就不可能引起同行的兴趣,也不值得推广或参考,它只是作者自己用来当作晋升的资本而已。因此,坚持个性化学术研究,才利于创新,也有利于个人甚至中国学术的发展。
对于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来说,研究国外的东西,如果没有创新与个性,就很难做出成果,这就更要求学生进行个性化研究。比如,我们研究美国诗歌,也许比不了美国同行。但美国学者研究美国诗歌欧洲学者研究美国诗歌,和我们研究美国诗歌同样都有其价值,他们有他们的思想,我们有我们的感受。有些东西,他们未必想到,我们会可能提出新的研究角度或新的看法。
从另一方面讲,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学生可以利用对中西文化相通的优势,进行中西对比的研究。可以从文学、文化,语言学、宗教、翻译等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入手研究。或从其他学科入手,比如,从心理学,生理学,犯罪学,人类学,美学等方法入手研究文学等。
关键词:转述动词;不同学科;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1-0099-03
一、引言
学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是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或观点。在诸多引用的实现形式中,转述动词引导转述句是最明显的一种。合理选择转述动词(reporting verbs)能使作者准确表达对原作者和转述信息的态度,使转述信息有效置于自己文章之中,为树立本人学术立场服务。
Hyland和Charles早期的相关研究中提出了转述动词使用存在学科差异性,但转述动词的使用在不同学科中到底存在哪些具体的差异性在他们的研究中并未做出详细的论述。因此,本文选取会计学科和应用语言学学科的期刊论文,主要通过对比分析两个学科中转述动词的使用频率分布及时态选用,探究两个学科中转述动词使用的特点以及可能存在的差异性。此外,通过本研究也希望能够丰富前人关于转述动词学科差异性的理论研究。
二、学术语篇中的转述动词
在学术语篇写作中,转述动词是一种重要的传递转述信息的转述标记。胡&蒋指出转述动词是作者用来引用或转述前人的相关研究。基于转述动词相关定义,转述动词是指用来引用,介绍或是评价其他研究、理论或观点的动词。Hyland指出自我转述动词(self-reporting)不是学术论述的重点,因此本研究不包括自我转述动词,同时本研究中的转述动词指能在上下文中找到明_的引用出处,排除泛泛引用。
关于转述动词,国外学者较早的做出了相关研究,但是并未对转述动词使用的学科差异性做出系统的分析。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胡&蒋较早的从语义类别和使用频率两个方面对中外英语硕士论文中转述动词的使用特点进行了对比。孙迎晖也从多方面分析了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中转述语使用的语类特征。关于转述动词的时态,陈崇崇对相关时态做了研究并分析了其意义。国内后期研究主要集中于本族语与非本族语学习者或学者使用转述动词的对比特征。但国内研究很少或基本没有关注到转述动词的学科差异性。
三、研究方法
首先,从Applied linguistics和Accounting review两种期刊中选取2012年至2015年间各20篇期刊论文自建成应用语言学学科和会计学科两个小型语料库,分别为134,585和175460字符。所选文章仅保留论文题目和论文主体部分。另外,为了确保两个语料库的一致性,所选文章的作者均来自英语国家。
其次,参照Charles的研究框架,学术写作中的转述是保留that的。因此本文利用AntConC4.4.3中的concordance功能检索出语料中包含that的索引行,继而人工筛选含有that的限定性转述从句,再从中提取出转述动词,进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统计。
四、结果与讨论
(一)转述动词的分布
本文中所指的转述动词是that限定性从句中的转述动词,同时根据Thompson &Ye,自我转述排除在外。本文中所有的转述句子均能在文中找到出处,排除其他泛泛引用。
从上表可看出,应用语言学学科中转述动词的总频率为219,明显低于会计学科中的总频率271。在标准化频率后,应用语言学学科中每10万词所用的转述动词频率为162.7,高于会计学科的154.5,说明应用语言学学科平均使用的转述动词多于会计学科。在应用语言学学科语料库中,标准化频率是162.7,而Hyland的研究中,应用语言学学科中标准化频率为每1,000词/10.8,远高于本研究的结果,这可能因为本研究中只关注that限定性从句中的转述动词,而Hyland的研究中包含了所有的引用。
为进一步探究两学科中转述动词使用特点,我们分别从两个语料库中选取前8个高频转述动词做如下分析:
由下表可知,在两个语料库中,前8的高频转述动词所占百分比分别高达83.4%和73.1%,说明两个学科中都偏向使用一些高频转述动词。在会计学科中,转述动词find的标准化频率极高,说明会计学科中偏向使用find。此外,转述动词find,suggest,show,argue,和indicate出现在两个学科中,说明两个学科中都倾向于使用一些共同的高频转述动词。从标准化频率看,转述动词find和suggest在会计学科中的频率远高于应用语言学学科。在应用语言学科中,除了show和argue的频率高于会计学科,其他转述动词均低于会计学科。说明两个学科在选择高频转述动词时存在一些不同,这主要与一定的学科知识特点有关。
(二)转述动词的时态分布
Oster和Comire对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三种时态进行了相关研究,指出这几种时态在转述中占到了90%以上。转述动词时态的选择与作者对被转述信息所持有的态度有密切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被转述信息的地位。总体来说,从使用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到一般现在时表明了被转述的信息在某些方面与作者越来越靠近,或接近于作者的观点或研究,或接近于目前的学科知识状态。
依据上表,在会计学科和应用语言学学科中,三种时态占了极高的比例,分别为97.5%和98.2%。这也证实了学术论文写作中转述动词主要使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三种时态。
在两个学科中,一般现在时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90.4%和38.4%。一般现在时的普遍使用主要是因为一般现在时多用来强调本研究与以往研究密切相关,通过这个时态的使用提高本项研究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并能增加被转述信息的权威性。此外,在会计学科中,一般现在时所占的比例高达90.4%,远高于应用语言学科,而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仅占3.0%和4.1%,这一结果与陈崇崇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而在应用语言学学科中,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所占比例差别不大,分别为38.4%和37.4%,现在完成时仅为22.4%,相比之下,分布较为均衡。
五、结论
本文研究发现,两个学科中都倾向于使用某些相同的高频转述动词,但会计学科更偏向使用转述动词find。两学科中,最常用的时态是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其中一般现在时是两个学科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时态。此外,三种时态在两个学科中的分布明显不同,相比之下应用语言学学科中分布较为均衡。
本文基于应用语言学和会计学两个学科的研究发现,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转述动词的使用存在学科差异性,能更好的为转述动词在两学科的学术论文写作中提供确切的指导。此外,本研究也在理论上丰富了转述动词学科差异性的相关实证研究。
――――――――――
参考文献:
〔1〕Charles, M. Phraseological patterns in reporting clauses used in citation: A corpus-based study of theses in two disciplines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6, 25 (3), 310-331.
〔2〕Hyland, K. Academic attribution: cit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ary knowledge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9, 20 (3): 341-367.
〔3〕Oster, S. The use of tenses in reporting past literature. In Selinker, Tarone & Hanzeli (Eds. ), English for academic and technical purposes: Studies in honour of Louis Trimble. Newburg House, 1981.
〔4〕Shaw, P. Reasons for the Correlation of Voice, Tense, and Sentence Function in Reporting Verbs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2, 13 (3): 302-319.
〔5〕崇崇.英语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的时态形式及其意义[J].外国语言文学,2010(2):82-91.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语料库已发展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工具,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通过自建的西北工业大学科技论文摘要汉英平行语料库为基础,以连接词为研究对象,验证了科技论文中显化特征这一假说的成立,说明了连接词作为显化衔接手段的作用。
关键词:语料库,科技论文,摘要英译,显化特征
引言
语(料库是上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语言学研究手段。语料库方法通过收集实际使用的语料,研究和发现语言使用的规律,使翻译研究摆脱了凭直觉和个人经验的研究方法,转向了实证性研究。近年来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翻译语言共性特征、译者风格、翻译转换过程等,其中以对翻译共性假说的
一.语料库与显化假设
语料库翻译学是指以语料库为基础,以真实的双语语料或翻译语料为研究对象,以数据统计和理论分析为研究方法,依据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理论及翻译学理论,分析翻译本质、翻译过程和翻译现象的翻译学分支学科。[1]语料库翻译学的兴起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其源头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但通常以Mona Baker于1993年发表的《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启示与应用》作为语料库翻译学建立的标志。Baker[2]在文中提出了语料库在译学研究中的理论价值、实际意义及其具体路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其研究范围覆盖了从翻译过程到产品的各个方面,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翻译语言普遍特征、翻译过程、翻译转换与规范、译者风格等方面。
二.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本文作者收集了西北工业大学科技类硕士论文汉语原文与英语译文各30篇,组成一个小型的科技论文摘要英汉平行语料库。该库库容约5万字,库内所收集的摘要主要来源于该校的特色专业航空专业2007-2012年的硕士毕业论文,论文质量相对较高,代表性较强。
三.显化特征相关数据的检索与分析
(一)连词的使用情况
通过运用上述研究方法,本文首先将汉语摘要和英语译文中的连词使用量进行整体和系统的统计和比较,结果如下:
由上表可知,与汉语摘要原文相比,英文译本中连词的使用频率更高。为了进一步探讨造成英译文本连词增加的原因,作者又使用Antconc软件分别对并列连词、目的连词和承接连词这三类出现频率较高的连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
以上表中的数据说明了英语译文中对三类连接词的使用率均高于汉语原文。其中,并列连词的使用增幅较大,而目的连词和承接连词的使用次数相对较少,但增幅明显。
(二)连接词的转换情况
以上主要对汉英文本中的连词使用情况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科技论文摘要的英译文本与汉语原文相比,并列、目的和承接连词的使用频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为了进一步证实显化这一特征在科技文本汉英对译中的存在,本文进而对以上三类连接词中最具出现频率较高、较具代表性的连词的具体转换情况进行定性分析。主要研究内容为各类连词的对应和显化关系。研究结果如下:
1.并列连词“and”的转换情况
作为本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并列连词,“and”在使用上与汉语原文对应的比例为37.8%,而明示和添加比例高达55.6%,显化趋势较明显。以下从自建语料库中选取的例句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
例1.随着航空器低空高速性能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卓有成效的工作,飞行器结构鸟撞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ircraft performance at low altitude and high speed,and the marked progress of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e issue of bird impact to aircraft has been concerned more and more.
例2.本文在第三章中系统阐述了机构运动可靠性分析的模拟算法,重点讨论了将人工神经网络引入复杂机构运动可靠性分析的可行性。
In Chapter 3,simulation algorithms of mechanism moving reliability analysis are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and a discussion on the way of introducing neural networks into complex mechanism moving reliability analysis is made.
在例1中,汉英文本中的并列连词是明显对应关系。“and”对应原文中的“以及”。而在例2中,汉语原文中没有连接词,而译文却添加了“and”以更好的符合英文的语言习惯,使衔接更流畅。
2.目的连词“so that”、“so as to”的转换情况
由上表可知,目的连词“so that”和“so as to”在库中出现的频率虽然不是很高,但显化趋势仍然明显,分别为 57.1%和54.5%,下面两个例子将具体阐释“so as to”的显化转换情况。
例3.最后对系统结构进行数字仿真,并进行故障注入研究,以便更好地验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Finally the system structure is simulated in digital method and is researched about fault injection so as to validate its reliability and rationality.
例4.本文借鉴于遗传粒子滤波(GPF)的思想将智能优化算法中的一些优化策略引入到重采样过程当中,提出了基于粒子群优化的粒子滤波算法(PSOPF)和基于退火策略的粒子滤波算法(APF),这样粒子集在保证优良性的前提下仍不失去多样性。
This paper adopts some intelligent optimization approaches and propose two algorithms which is called PSOPF and APF so as to guarantee the sample set diversity so as to overcome the phenomenon of sample impoverishment.
在以上两组例句中,前一组是目的连词的对应使用,后一组是英文译本中连词的显化现象。例3中,“so that”对应原文中的“以便”,而例4原文中却没有明显的表目的的连词。通过添加“so that”,更明确地阐释了使用“基于粒子群优化的粒子滤波算法”和“基于退火策略的粒子滤波算法”可以达到怎样的目的,实现怎样的效果,使英文译本的逻辑思路更清晰,顺畅。
四.结语
本文以自建西北工业大学科技论文摘要汉英平行库为基础,使用语料库检索软件对英汉文本中连词的使用情况做了系统统计。由数据可知,英语译文中使用的连词数量明显高于汉语原文,呈明显显化趋势。但仅靠定量分析不能够准确说明翻译显化的存在,作者又用定性的方法重点对本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并列连词、目的连词和承接连词的具体转换情况做了分析,结果发现并列连词在汉英文本中出现频率均较高,在译文中的显化趋势也较明显;而目的连词和承接连词使用的总数相对较低,但与原文相比,添加和明示的比例仍旧很高,总体仍呈显化趋势。因此作者得出结论:汉英对译过程中连接词的显化特征在科技文体中有着明显体现。
由于建库需要时间和物质支持,本研究所建语料库目前库容较小,还需后期进一步管理、维护和扩充库容。相信科技类文本的汉英翻译平行语料库将对翻译共性假说的验证提供可能,并对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摘要英译提供借鉴和参考。(作者单位:1.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2.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
(基金项目: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创业种子基金项目:基于自建科技论文英语摘要的类比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Z2013179)
参考文献
[1] 胡开宝,国外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述评[J]当代语言学,2012(4):380
[2] Baker,M.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C]M.Baker,G.Francis,and E.Tognini-Bonelli Text and Technology: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3:233-250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方式 文言文教学 综述
一、文言文教学与多元化教学方式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有着较大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教学一直给语文教师带来困扰。王力先生认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张志公老先生曾经说过:“怎样对待和处理文言文问题,是一个很需要加深研究的相当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要有眼前的办法,要有长远的打算。”
从教学工作来讲,多元化教学方式即多种教学方式,包括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如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以及新课改以后“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如头脑风暴、思维导图、合作探究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着眼于现代文言文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参与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全面训练和发展活动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文言文教学
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文言文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大多针对新课改以来普通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方面,涉及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中的文言文教学部分极少,普通中学和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差异较大,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就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研究者多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们的研究对象也有着差别
(1)研究角度为共时研究,着眼于宏观把握,对象为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或教学模式。华中师范大学的万进峰和浙江师范大学的王志凯都以“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研究”为题作了他们的硕士论文。王志凯对“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重新界定,他从语言学、课程论两个角度,对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的科学性与可能性提出质疑的同时,运用文本互文性理论,对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提出个人的见解。而万进峰从文言文教学目的和文言文教学目的制定思路科学与否切入,将文言文教育的主要因素整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以期获得对文言文教育研究的突破。华东师范大学的易建平从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选文角度撰写了他的硕士论文。许令仪提出要结合学生的心理接受特点和文言文本身的特点,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归纳教学理论应用到文言文的教学模式中。
(2)研究角度为共时研究,着眼于课堂实践,对象为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东北师范大学的张海峡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向旭提出:“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代性不强”“教学实践中能采用的教学手段有限,特别是很少用现代教学传媒;师生之间文言水平差异较大,不易实行共享学习,教学相长;学生缺乏学习文言的大环境。”这的确是众多语文教师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邓美娟对诵读教学法进行了界定,并回顾了我国诵读教学法的历史。她又从多个角度对中学文言文诵读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同时她认为在文言文诵读教学中要运用多种诵读方法和方式。
(3)研究角度为历时研究,着眼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或沿革。陈莉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的文化要创新和发展就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张锋也持同样的看法。他认为,中学文言文教学历经了一个由传统迈向现代、由保守趋于开放的变革过程,事实上文言文教学已严重滞后于教育教学理论的现状: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方法陈旧,“教”与“考”严重脱节,教学实践缺乏相应理论的指导;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无从凸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够。种种问题表明,文言文教学确实是困扰众多语文教师的难题。
2.研究者为一线语文教师,立足于以应试为主的中学文言文教学,而非整体的文言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获得切身体会,并进一步升华为理论,为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提供了借鉴的平台。王海华认为,文言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从激趣导入、朗读催趣、趣味导学、趣味延伸四个环节着手,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其对古文的阅读鉴赏力。但是,截至目前,这类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二)多元化教学方式
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各科教学中应用的成果也较多,研究者均为一线教师,只是研究对象有所不同。就现有成果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研究者为中学教师,教育方式以应试教育为主,研究对象为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其任教学科的应用,但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1)研究者的侧重点为应用研究。卓伟的《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式探究》一文中提到:在授课过程中,一是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出许多书本上无法直接表现的图像、视频、动画,使文章内容显得更加直观、形象;二是可以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感悟保留、理解作者的情感走向;三是可以开展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入理解文章。虽然两者以上可称为多,但是仅仅三种教学方式稍显单薄。张美凤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式》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多元化教学非常重要,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多元解读,教学成果可以多元评价。在中学教学评价过程中能够将平时成绩计入学业水平考核的范畴,不失为一种突破。
(2)研究者的侧重点为理论研究。周松柏的文章题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内容主要阐述了多元化教学特点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两部分。在探讨教学方法时他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教学课程要进行合理评价,适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孙丽丹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一文中提出要做到思维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的多元化。这种文章属指导纲领性质的纯理论文章,可操作性不强。
2.研究者为高等学校或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方式着重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研究对象为多元化教学本身或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其任教学科中的应用。
过彩虹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思考》一文对多元化教学方式进行了界定,认为它是用八种智能进行教学,用全新的方式激励和帮助学生学习,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并整理出了多元化教学设计五步骤:一是聚焦并分析内容,二是陈述具体教学目标和结果,三是从“多元智能工具箱”中选择适当的工具,四是明确每种工具的使用方法,五是确定教学活动程序。充分应用KWL目标开展唤醒、拓展、教学、迁移四阶段教学。利用6S调色板完成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决定。文章对多元化教学方式思考较为深入,提出了个人实践教学的方法步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可操作性。
四川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副教授吴小华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多元化教学方式探析》从艺术设计课程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包含传统教学方式、现代教学方式、综合教学方式等多元化教学方式的种类、特性及利弊。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陈明的文章《高职教育背景下英语多元化教学的启示》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阐述了英语多元化教学的意义及启示。武汉长江工商学院陈曦的《多元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及评价》一文提出,多元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发生改变,变灌输式教课为自主式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强化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因材施教,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有效推进教学资源整合。大学英语多元化教学的应用,可以激发教师教学自主性,体现学生自主性和任务教学的特点。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虽多,但大都是单篇的侧重于中学语文教学的论文或硕士毕业论文,众多的硕士论文虽然在理论上都有着各种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缺乏实践经验,未能真正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而中学一线语文教师较多地研究了多元化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个人实践教学的领悟和反思,但是探讨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的成果较少。
(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课题“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143031]。)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王志凯.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4]张海侠.中学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许令仪.中学文言文教学模式探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张锋.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与革新策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邓爱丽.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洪素娥.情境教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9]陈曦.多元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及评价[J].海外英语,2013,(22).
关键词:模糊语言;成果;新动向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183-02
引言
模糊是客观世界中事物类别之间的一种客观性。美国科学家L. A.Zadeh于1965年首次提出“模糊集合”的概念,他指出:“在现实物质世界中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客观世界如此,反映客观事物的语言也必然会带有一些模糊性,可以说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由此,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纷纷展开了对模糊学的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方法对模糊语言及其使用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模糊语言研究的专著和学术期刊相关论文的总结分析, 试图对国内模糊语言研究进行一个多角度的描述, 并讨论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的内容和成果
国内很多学者对模糊语言投以热切的关注,发表数以百计的论文。就内容而言, 国内研究可大致分为六个方面: 模糊语言学理论介绍和研究、模糊语言语用修辞功能研究、中外模糊语言比较研究、模糊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等。
1.模糊语言学理论介绍和研究
国内在模糊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著作包括伍铁平教授的《模糊语言学》,张乔博士的《模糊语义学》。“模糊语言学”是一门主要运用模糊集理论与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语言各要素的模糊性为对象的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边缘科学。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精确边缘,即都是所谓的“模糊概念”(伍铁平,1999:47-48)。多长算是长,多短算是短?很难说清楚。这里的高和矮是相对而言的,即使这样,模糊语言并不影响我们传递思想的准确性和理解的明白性。究竟什么是模糊语?国内外学者们做出了十几种不同的解释。模糊语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模糊语言”是指那些表达了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即中介过渡性的词语。“广义的模糊语言”不仅指模糊语义,还包括具有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即中介过渡性的语音方面和语法方面的现象,即模糊语音和模糊语法。
2.模糊语言语用修辞功能研究
模糊语具有较大的弹性,它可以增强语言在交际中的适应性、灵活性和生动性,从而可以有效提高交际水平。潘炳信认为,模糊语言在交际中承担的功能包括精确功能、避免尴尬功能、礼貌功能和自我保护功能。赵明炜等(2001)指出,语义模糊的语用功能主要包括提高语言表达效率和表达准确性、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使语言更委婉、含蓄、礼貌、生动、形象。廖岸熙(2003)分析了广告英语中的语义模糊和句法模糊,指出模糊语言可以加强语气,达到夸张的修饰效果,可以提高表达的效率,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还可以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董蝉(2006)指出新闻英语中使用模糊限制语能够提高表达的有效性和灵活性,使得新闻更客观可靠,同时可以避免说话绝对,帮助记者避免承担过多的责任,保护了事件中当事人的个人隐私。韩庆玲(1998)指出,模糊修辞能使言语富有美学效果,模糊言语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是构建文学创作含蓄美的重要手段,而且许多模糊性的修辞手法如比、兴等还能营造一种形象效果, 展现生动、形象的图面美。
3.模糊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等
谭姝(2007)的硕士论文中指出,在模糊限制语adaptor(程度变动语)使用中,男女学生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生的使用比男生频繁;在attribute shield(间接缓和模糊限制语)使用中,女生使用比男生频繁。朱景梅研究发现,女性使用模糊词语频率明显高于男性,总体平均使用频率无显著差异;男女对某些类型的模糊词语使用各有偏好。这些差异大多与人们在交际中习惯使用的语用交际原则有一定的关系。朱景梅对英语会话语料进行分析,指出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模糊语是她们的会话策略之一,女性对含蓄表达程度的词语和遮蔽性词语的大量使用使得她们的语气委婉而间接,不会给对方太大的强制性。
4.模糊语言翻译研究
对英语模糊语的理解正确与否还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有些学者提出采用意译或直译与意译结合的方式通过删减、增补等手段来处理英语模糊限制语;有的从多个角度论述英语模糊限制语的转译,如保留原语的模糊性的对应翻译、把原语的模糊性转为精确性、灵活变动处理英语模糊限制语等,以此来准确地传递原语的语用信息。卓振英(1997)针对诗歌翻译提出了“模糊化翻译法”,即在诗歌的某一特定模糊语义单位的翻译中,可直接从译文语言中寻找模棱两可,具有语义兼容性的语符, 也可以适当地使某一语义概念的边界延展至与另一个语义概念相交迭,从而构成“亦此亦彼”的特殊概念, 以负载多种含义。年晓萍(2011)提出采用留白的策略翻译模糊语言。
总之,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模糊语言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模糊语言研究进入了更高的层次。
二、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的新动向
国内模糊语言研究从理论进入到具体应用,从宏观研究到微观研究,其理论得到了升华,研究方法不断更新,研究内容不断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