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预科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 合著网 演化分析
分类号:G250
引用格式:邹鼎杰.计算机科学领域科研合著网演化分析[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16, 1(2): 130-135[引用日期]. http:///paperView?id=23.
随着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科研合作已经成为科学领域的普遍现象。科研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科研论文的合著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合作状况。通过研究论文合著情况来了解科研合作现状,发现科研合作规律及特点,能够帮助科研管理人员加强科研管理,启发科研人员更好地开展科研合作。
国外的科学计量学专家普赖斯[1]和D. Beaver等[2]最早对科学合作和科研论文的联名发表情况进行了探究,普赖斯认为大多数高产作者提高他们的生产率是由于存在一个集体的领导而使他们能比单枪匹马时完成更多的工作量所致。国内的文献计量学专家王崇德[3]、汪冰[4]等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合著率、合著程度等指标展开研究,通过量化的方法研究科研论文合著现象。随后M.E. Newman[5]、A.L. Barabási等[6]提出用网络方法研究合著关系,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合著现象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王福生、杨洪勇[7]基于2001-2006年期间发表于《情报学报》的科学研究论文作者数据构建合著网络,探索了该网络的小世界特性和无标度特性;李亮、朱庆华[8-9]以1998-2005年期间发表在《情报学报》上的880篇科研论文为基础构建合著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该合著网展开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和边缘-核心结构分析;随后刘蓓、袁毅等[10]以2000-2006年被收录在中国期刊网上“情报学”主题相关的9 806篇论文为样本建立合作网络,分析研究人员合作紧密程度等特性。
然而,现有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图情学领域且数据规模小、时间跨度窄,通常以静态方式分析,缺乏动态分析研究。本文以计算机科学领域1975-2014年发表的约300万篇论文为样本建立合著网络,以年份为单位分析该网络演化特点,对比分析期刊合著网络和会议合著网络差异,揭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发展规律及特点。
1 DBLP文献库及预处理
DBLP[11]是由德国特里尔大学开发和维护的计算机科学文献库,该文献库收录了计算机科学领域主要的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为计算机科研人员提供免费的文献检索服务。由于其更新速度快,收录论文质量高,很好地反映了计算机领域学术前沿方向,在学术界有很好的声誉,给计算机科研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权威性也得到了研究界的高度认可[12]。截至2015年8月,该文献库已经收录超过140万名科研人员发表的约360万篇文献,其中期刊文献约120万篇,占46%;会议论文约160万篇,占53%。本文提取数据集中1975-2014年40年间发表的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作为研究对象。
DBLP数据集以XML格式提供数据服务,每条数据记录包含论文标题、作者、发表刊物、发表日期等字段。期刊论文以节点标记,包含创建时间(mdate)和唯一标识(key)两个属性,以及作者(author)、标题(title)、刊名(journal)和发表年份(year)等子节点。一条典型的期刊论文记录属性见图1。会议论文以节点标记,所包含属性和子节点与期刊类似。由于各种原因,DBLP文献库收录时存在部分期刊或会议论文字段不齐的情况。笔者挑选出创建时间、唯一标识、作者、标题、刊名和发表时间这7个要素均齐全的所有记录,删除7个要素不齐全的记录。最终得到1975-2014年间发表的1 231 308篇期刊论文和1 607 382篇会议论文。本文运用java语言,采用sax大规模XML文档处理程序包处理所有文档。
2 合著网络构建
本文主要考察科研作者之间有无合作关系,不考察合作关系强弱,因此建立无向无权值合著网络。以姓名为作者标识,作为合著网的节点;对于任意两名作者,如果他们合著过论文,则这两名作者之间建立一条无向边。最初以1975年为基础构建合著网,然后以1975-1976年间为基础构建合著网,以此类推,最终构建1975-2014年间发表的论文合著网络,分析这40年时间内随时间推演网络规模、度分布等演化特点。针对特定论文数据集,构架步骤如下:①基于论文数据构建“作者―合著者”关联表;②根据关联表统计当前合著网络规模;③根据关联表统计节点度及该网络度分布;④基于广度优先搜索算法分析该网络连通区域,并统计最大连通区域节点占整个网络的比例。
3 合著网演化分析
3.1 整体网络属性
表1显示了以1975-2014年间完整数据为基础构建的期刊合著网和会议合著网的基本属性。期刊合著网作者人数约93万,共123万篇,平均每人3.55篇;会议合著网作者人数约107万,共160万篇,平均每人4.52篇。可以看出,计算机科研人员更倾向于以会议的形式发表科研成果,进行科研合作与交流。其原因是会议能够为计算机科研人员提供面对面交流机会,更有利于科研信息的快速交换,启发科学研究。会议合著网平均合作者为7.73人,高于期刊合著网的6.90人,说明科研人员在发表会议论文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合著,这与会议论文的时效性和新颖性要求更高、同等质量论文需要更多科研人员参与才能完成有关。从连通性角度考虑,两者最大组元(组元指网络中的连通区域)节点数与网络总节点数比例均在80%以上,且第二大组元所占比例极低,说明合著网中除极个别的孤立节点外,绝大部分作者已经处于同一个连通区域,作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发现会议合著网的最大连通区域较期刊合著网大,会议论文的合著情况好于期刊论文。
本文认为产生上述特征的因素可能有以下3个:第一,科研难度增加以及科学家乐于合作共同解决难题是促进科研合作的主要原因。在一个研究领域发展早期,科研人员倾向于解决基本问题,这类问题比较直观、所需投入的人力较少;随着基本问题的解决,复杂难题需要科学家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人类乐于合作的天性也促使科学家走在一起,以更为高效的方式共同解决难题。第二,2000年以来计算机和互联网市场的迫切需求刺激了该领域的发展。通过两类合作网网络规模的增长可以明显看出,2000年以后网络规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趋势,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科研人员参与到该领域的研究中。本文认为出现这种明显变化的原因是2000年左右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吸引了一大批人员参与到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中。第三,会议对论文的时效性要求更高,同等质量的科研论文需要在更短时间内完成,这样从客观上要求科研人员加强合作,提高科研效率;同时会议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面对面形式的科研信息交流,可能是吸引更多科研人员参与会议的原因之一。
基于海量数据的合著网分析能更加准确、全面地呈现一个学科合作的发展现状,但因为面临着数据处理难题,传统的个人电脑几乎无法完成一些常见指标(如网络直径等典型参数)的计算。在下一步工作中,笔者将进一步探索如何高效地进行海量数据处理和巨型合著网络的分析和计算。
参考文献:
[1] 普赖斯. 小科学, 大科学[M]. 宋剑耕, 戴振飞, 译. 北京: 世界科学社, 1982.
[2] BEAVER D, ROSEN R. Studies in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part I. the professional origins of scientific co-authorship[J]. Scientometrics, 1978, 1(1): 65-84.
[3] 王崇德. 科学论文作者的研究[J]. 情报学报, 1982, 1(2): 220-225.
[4] 汪冰. 我国自然科学期刊论文合著现象研究[J]. 情报学刊, 1990, 11(5): 335-339.
[5] NEWMAN M E.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J]. Working papers, 2000, 98(2): 404-409.
[6] BARAB?SI A L, JEONG H, N?DA Z, et al. Evolution of the social network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s[J].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2002, 311(3-4): 590-614.
[7] 王福生, 杨洪勇. 《情报学报》作者科研合作网络及其分析[J]. 情报学报, 2007, 26(5): 659-663.
[8] 李亮, 朱庆华.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合著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 情报科学, 2008(4): 549-555.
[9] 朱庆华, 李亮. 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情报学中的应用[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 31(2): 179-183.
[10] 刘蓓, 袁毅, BOUTIN E. 社会网络分析法在论文合作网中的应用研究[J]. 情报学报, 2008, 27(3): 407-417.
[11] [EB/OL]. [2015-11-08]. http://dblp.uni-trier.de/db/.
[12] 窦炳琳,李澍淞,张世永. 基于结构的社会网络分析[J]. 计算机学报, 2012, 35(4): 741-753.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及编排
本教材从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专题;多彩的秋天;学校生活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协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每组课文包括导语、识字、4-5篇课文及“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
2、教材特点
⑴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每一组教材均以“导语”的形式点明专题,识字课、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展示台等内容都围绕着本组的专题安排。
⑵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识字课的内容围绕本组的专题,而且形式多样。有的描写秋天美丽景色、反映学校生活和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词语,有的表达爱国之情的三字经,有讲思想方法、给人启迪的成语,有提倡团结合作的,有教学生怎样做人的对联,还有反映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拍手歌。
⑶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具有时代感,贴近儿童生活。
本册教科书与九年义务教育同册教材相比,大幅度地更新了课文,更新率达50%。课文体裁多样。童话、寓言、诗歌、散文、故事、科普文章以及日记等应有尽有,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⑷课后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⑸突破传统教材的呈现方式,增强亲和力。编写角度由服务于教师的教转向服务于学生的学。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语文园地”里设有“展示台”一栏,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和才能的机会。
⑹教材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弹性。
本册教材规定了识字量认识450个,但同时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认字,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多认字,超过规定的识字量。在识字方面,每课要求认识的字体现基本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多认。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8人,其中男同学22人,女同学26人。大部分同学有责任心,在学习过程中能努力向上,认真完成作业。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识字基础和阅读能力,但也有一些学生识字能力欠佳,有待加强,有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欠佳,有待改进。班里国彤彤、国泽龙、杭玉洁、国雪曼、田佩琪、何永帅等同学学习认真,成绩优良,国彤彤等朗读较好。
三、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450个字,会写3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断。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
8、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9、对写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习写日记。
四、教学措施
这册教科书是以专题形式编排的,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各项训练也都围绕专题设计的,所以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我们领会“语文首先是一种文化”这种编排理念,要在通读全册的基础上,一组一组地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每组教材围绕哪个专题,有哪些内容,有哪些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习惯,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在体现自主、合作学习上有哪些措施,什么时候布置学生进行哪些学习准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做到既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使教学充满活力。
1、采用多种形式的见面活动,增加学生与生字的接触机会,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
2、在写字教学中力求做到指导要细,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同时应把培养兴趣与提高书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课程;信息化;设计
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课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材、PPT课件等平面素材的展示为主,学生在模拟客舱中完成相应的应急撤离实训等项目,对学生而言,教学过程缺乏生动性与互动性。因此,我们经过研究与思考,依托信息化技术与手段,进行了教学过程模式设计。下面,我将以应急撤离项目为例,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及特色创新等方面进行阐述。
1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点
1.1对教学对象进行学情分析
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我们首先对教学对象进行了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群体为空乘专业大二学生,90后,一方面他们思想活跃、爱好广泛,在移动互联的今天,他们爱拍、爱秀、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且学习态度较好;但另一方面,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学情分析是课程设计的钥匙,为我们开启了专业学习的舱门。
1.2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选自空中乘务专业核心课程《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共32学时,本次课为4学时,选用中国民航大学出版的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教材。应急撤离的教学目标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素质为推动,共同构成了环形目标模式,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需要了解应急撤离的原则和基础知识,掌握应急撤离的方法与程序;从能力目标的角度,学生能对各种紧急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能迅速组织旅客撤离;在学生素质的培养上我们通过项目实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沟通协调能力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应急出口的选择、撤离前的准备、防冲撞姿势,难点在于应急撤离时的指挥。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依据项目为主线开展应急撤离训练,安排了以下几点:一、撤离计划安排,如时间、地点、出口、任务分工;二、撤离前期准备,如广播、挑选援助者、安全演示、物品整理等;三、撤离过程指挥,如防冲撞、撤离方向、顺序、姿势等;四、撤离后的检查;五、不同环境、场景下的撤离。以从简单到复杂的、了解熟悉到掌握精通的方式设计出符合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
1.3信息化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我们以翻转课堂理念为指导,以任务驱动法为主线,在模拟客舱中通过一体化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将多个应急撤离案例运用于课程教学。学生以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查阅资料、分组讨论、项目实训,达到知行合一。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将通过云平台进行空间教学,发挥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直观。云平台是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与未来发展方向的体现,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资源单调有限,学习进程指导不足、互动形式单一等问题,云平台显示出突出的教学优势。
2信息化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我们的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课堂导入、要点认知、难点突破、考核评价和交流拓展六个环节。在课前准备阶段,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任务领取,如我给学生布置了分组查阅有关“机上应急撤离”主题的视频和图片,小组完成任务后将作品上传至APP,利用云平台进行课前讨论,此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兴趣。这是空间页面,在该页面大家可以看到各个功能模块的快速导航,学生可以利用微博、网络等形式查阅资料,运用教学资源中的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操作,登陆直播课堂观看应急撤离教学视频,在线测试、交流展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我们在云平台课程空间页面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小组作品完成进程,对于上传进度较慢的小组及时督促、提醒。课堂导入环节我会分析学生课前准备状态,将课前准备阶段APP分享作品中点赞率最高的作品予以展示,学生进行讨论,以此延伸出应急撤离的重点是:防冲撞、团结、迅速、选择出口、组织撤离。归纳重点内容后,我会用仿真大厅中CBT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场景教学。因模拟客舱中没有应急舱门的设计,故通过该软件学生可以模拟完成撤离时的舱门开启,从而弥补实训设施的不足。学生可通过点击软件中应急出口开启界面实现仿真学习,增强学习的真实感,教师可对关键点加以不断强调,加深学生印象,从而培养实际岗位中所需要的责任心。在要点认知方面,我会提炼本项目所涉及的三个要点知识:(一)应急出口的选择,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传统上是采用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后学生死记硬背,抽象而枯燥,为解决传统教学的弊端,我们现在要求学生登陆云平台中课程资源库,查看应急出口相关教学资料,回答“你所知道的不同机型的应急出口有哪些?”,同时,要求学生利用网络了解应急舱门的开启原则,判断方法。(二)撤离前的准备,因撤离前的准备涉及到许多细节问题,学生很容易有所疏漏,于是,我们特别将FLASH动画运用于课程讲授中,引导学生思考“哪些人适合承担撤离时的援助任务?应急撤离时需规避哪些危险因素(个人物品、客舱设备等)?”FLASH动画能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进行撤离准备的条理性。(三)防冲撞姿势,学生查看云平台中展示的防冲撞图片,以小组的形式探讨不同类型旅客撤离时所应采用的防冲撞姿势,并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分组练习,图片的直观形象能规范学生的防冲撞姿势。在难点突破环节,我们着重培养学生在要点掌握的基础上所需具备的应用实践能力,对于本单元的难点应急撤离时的指挥,教师首先让学生在云平台中的直播课堂观看企业视频,师生共同探讨梳理出应急撤离的流程及不同号位乘务员职责,然后以乘务组的形式进行任务分工,并在模拟客舱中完成应急撤离的实训展示。在考核评价环节,学生可登陆云平台中的在线测试完成本单元的答题,在线测试题目多设计为闯关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并在强化学习、巩固过程中增加其成就感。在线测试结束后,我会对学生提交的错题率较高的内容加以重点讲解,并结合学生课前准备、项目实训等给出综合评价。课后,学生可在云平台中的交流拓展版块查看相关案例和网络素材,师生共同进行网络评论分析,同时,我会将应急撤离项目学习中评分最高的小组作品上传至云平台进行展示,和同学们分享、探讨其得分点,整门课程结束后,上传率最高的小组将获得五星乘务组的称号。
3教学效果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安排往往无法使知识同学生自身已有的学习基础相融合,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运用信息化手段,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过程中,拓宽了获取知识的渠道,突出了课程重难点,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实训设施、条件的限制。在应急撤离项目中,该单元的教学时长从原有的6课时调整为了4课时。同时,通过对13级空乘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运用信息化手段之后的学生课程满意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得以提升,达到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预期效果。
4特色与创新
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课程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依托云平台将在线课堂与实体课堂相结合,以媒体化、数字化、网络化、专业化的手段,师生共建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了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完成了课程教学任务。我们通过向学生展示当前与教学目标相关的真实事件,提出任务,让学生在平台空间页面中进行互动交流,要求学生依靠自身知识经验完成任务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培养了他们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丽,高职.单片机技术应用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J].科技风,2014.
[2]刘静.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3.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对于人类的交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人类文化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语文教学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实际生活,强化语文的实践活动,从而优化语文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身为一名语文老师,应当时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近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及成果来进行研究,阐述我对语文教学改革方面的认识。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自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之后更贴近学习者认知规律的一门学习哲学。它的主要观点包括4个方面:
1.学生中心观:教学主要是为了通过知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习的内容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影响,这种论述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建构意义所在,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则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主动建构意义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更重要的是培养认知主体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
2.教学过程互动观:老师与同学之间只有互动才能进行交流,促进知识的传输,才能共同发展,这样的过程才是真正的教学
3.情境建构观:一个优良的环境对于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可以将知识与情景相联系,促进学生的联想,将自身的认知与新知识联系起来,赋予知识某种新的意义。这中方法也是建构主义理论所认知的
4.协作学习观: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其中就有这样一种观点,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者周围环境之间的协作带来的交互作用对于学生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也是建构主义专家要重点指出的观点。
二、建构主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阅读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很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者从中能够感知很多的东西,像一连串的字、词、句构成的段落,并不单单只一个字。因此这对老师的教学也是一个考验,如果一个教学方式很精心、合理,但是学生却对此不感兴趣,那也是一个失败的教学,没有任何效果。所以一句话就说的很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课堂教学别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制作相应的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
2.利用信息技术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索取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着无限信息量的社会,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才不仅仅是因为它所拥有的信息量,还有他在对于新知识的索取和学习能力。所以现在培养学生索取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成为了现代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任务。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独特的优越性,它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以供学生学习时自己自由地查阅,同时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在课文内容被拓展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提高了他们在索取信息学习新知识方面的能力。例如以前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老师只是单调的讲解,强迫学生对它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根本就不能满足现在国家对于教改的需要。因此我的方式使得这个课堂成为了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环境。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人们改变旧思维的思考方式,因此培养创新思维是使得人们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更是现在素质教育的更高要求。随着人机对话、机器翻译、计算机制图成为现实,听、说、读、写的内容和方法也会出现新的变化,因此这就要求了人们的表达能力需要有更新更加综合的提高。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协作式学习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个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之间的协作,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按照学习者的需要不仅适用于个人教学,也适用于协作性教学。
三、结语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不仅突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它的操作上也更加方便。它运用信息技术将语言、文字、图像和动画结合在一起,突出了学习中的重点,帮助学生创新思维,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作者单位:哈尔滨华德学院)
参考文献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散文,或赞颂祖国大好河山,或托物喻人。但是由于很多课文与现实生活年代相隔久远,因而学生在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时。很难把握作品的意境。而合理运用多媒体能根据课文内容选配合适的音乐,选取相关的图片和视像,视听结合,声形并茂,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景氛围。如果在教学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挖掘其中愉快的教学因素,使学生人情入境,能使他们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效益
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形象生动的特点,可以很容易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如:在教学《捞铁牛》时,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根据水的浮力的原理把沉在河底的八只大铁牛捞起来的,体会怀丙和尚想象的依据。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制作了教学课件。一是图文声像并用,再现课文内容。二是将事物之间的联系制成动画课件,通过点击课件得到提示和帮助。如点击“铲黄沙”课件,便会出现船身上浮的场景,并可以清楚地看见船身上系着的绳子就会绷紧,此时划船,铁牛就被拔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借助课件,自主学习,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理解难点,进而进行了语言、思维训练。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拓展学生视野
小学生生活阅历少、积累少,而且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使问题很难解决。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学生接触语文的渠道进一步拓宽,大量交互性很强、更新更快的语言和语言文化信息使广大师生应接不暇。网上可共享的信息为语文的教育和师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文化资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不再受到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拓展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师生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检索、阅读各类书籍,可以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获取到更新的信息和资料。如,学习《有趣的发现》,从海岛上昆虫翅膀的有趣特点,引导学生上网收集有关适者生存的实例。学生结合网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由此而来,学生获得大量丰富的知识,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丰富了表象,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又如在学习《桥》这一课时,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因素,大多数学生对此都不太熟悉,所以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于祖国一些著名大桥的图文资料进行阅读学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桥梁的认识。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美好明天的憧憬,发展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对其课程进行学习和拓展的探讨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