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汇报材料题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 教学改革 植物生物学 专业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研究性教学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继续发现新的问题,循环往复,形成围绕某一问题的研究结果。①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②研究性教学将教学主体地位和权利还给学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接收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同时锻炼学生在表达、组织材料、审美等方面的能力。研究性教学的模式已经在分子生物学、分子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等多门课程中尝试应用,③④⑤而在植物生物学这样的专业基础课中尚未见应用报道。
2012年9月-12月,笔者承担了植物生物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改革项目,并在教学过程中首次对生物类专业基础课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本次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从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设计、实施到教学效果的评价来看,获得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现将改革过程做一介绍,与同仁们探讨。
1 课程基本情况
植物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也是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类群、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揭示植物的结构与功能、生长与发育、生理与代谢、遗传与进化、分类与分布,以及与环境相互关系等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普通生态学、遗传学、植物细胞工程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将来打算从事植物学相关工作或研究的重要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系统地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了解植物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和动态,受到从事与植物有关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满足培养高质量的、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植物专业人才的要求。
基于课程特点,植物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侧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植物生物学主要是采取“老师讲,学生记”的讲授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填鸭式教学往往出现接收而不接受的情况。(2)纯基础的理论学习让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太抽象,学生兴趣减小,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生的培养更是如此。(3)教学内容局限。教学内容主要来自教材,对教材外知识,如果老师不讲,学生觉得知识量不够,但如果通过讲授的方式提供,学生复习起来没有参考依据,理解掌握比较难,其结果是仍不能接受。(4)传统的授课方式的评价模式单一,基本上是“一考定终身”。在这种评价模式下,学生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强,常出现高分低能,知识考完就忘。
2 教学改革的理念、思路、方法
根据课程特点及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笔者对本次教学改革设定了核心理念,即:注重基础,培养兴趣、增强互动、拓宽视野。由于植物生物学为专业基础课,基础知识的掌握尤其重要。在此基础上拓宽专业视野,培养学生在该领域的学习、工作和科研兴趣,增强应用知识的能力是改革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加强互动沟通,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之道。通过教学的实施,增长学生的专业知识、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过程,训练学生文献搜索能力、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教学改革思路为:在注重传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压缩讲授课时,留出部分课时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汇报。学生自主学习部分以应用知识的学习带动基础知识的消化,以主动学习代替被动学习。在改革中我们借鉴了宁波万里学院的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教学,教学内容突破教材限制,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立题,组织讨论汇报。在评价模式上,降低考试在学生成绩中的比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评价过程由学生参与,提高其积极性。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采取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讨论、汇报相结合的形式。教师讲授过程主要讲授每章的重点和难点,将课程主线、每章知识结构和学习知识要点告诉学生。学生课外根据每章主线自学详细的知识点。在基础知识讲授之外,设立研究性教学学习题目,开设讨论课,并对讨论结果由学生自主评分。课程考核方式也由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转变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研究性教学评价成绩”,各自所占比例为2:4:4。期末考试成绩的占比由以前的80%降为40%,降低了学生的考试压力,使其将精力用于研究性学习中。
3 研究性教学实践
本次教学改革过程除了完成传统的讲授方法所需要完成的工作以外,新增了研究性教学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需要完成了以下几步工作内容。
3.1 编写新的教学计划
按照教学改革思路,将研究性教学的内容制定到新的教学计划中。在教学计划中明确了提出题目、学生选择题目、准备和汇报的具体时间。在研究性学习题目的选择上应精心考虑,主要选择应用性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研究性教学之外,在讲授课程中插入小型讨论课,调动学生积极性。
3.2 组织学生准备材料
在本课程的绪论课中,将本学期的研究性教学拟讨论的题目提供给学生,本学期拟定了5个题目:“中国的山野菜资源”、“中国生物入侵植物情况”、“芳香植物及其应用”、“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及开况”、“药用植物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学生之间自由组合以4人为一组,选择感兴趣的题目,选择了其中4个题目。分组要求组内成员团结协作,有合理分工,在课余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所获得的知识形成书面报告及幻灯片。教师在期间对学生准备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释疑。
3.3 集中性汇报
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笔者将讲授完成后的四次课安排为研究性教学汇报课环节,每次课就一个专题进行汇报并组织讨论。在汇报以前,由老师引入主题,学生汇报组中选择一位同学作为主要汇报人,汇报本学期以来就该专题的学习内容,汇报时间30~40分钟。汇报完后,学生向其余同学展示书面总结报告。汇报完成后,4位同学一起上讲台,作为观众的其余三组同学就汇报中的知识存在的疑问和自己关心的问题提问,引起讨论,并对汇报过程提出改进建议。汇报和讨论完后,汇报小组就组内4位成员的贡献大小提出组内成员成绩分配比例。其余三个小组由组长牵头,为本次汇报的小组组织组内评分。教师在汇报过程中就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协助解答,并对汇报和讨论过程进行全程录像。
3.4 问卷调查
在本学期教学过程完成后,为弄清学生对教学改革的适应情况及改革的效果,我们设计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向学生进行了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见后。
4 教学效果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在学生期末评教、问卷调查以及听课老师的反馈意见中均可体现出来。植物生物学课程上课学生对本课程期末评教的分数为91.593分,教学效果位列全校前15%,说明学生喜欢这种课堂模式,对本次教学改革非常认可。
为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课程改革的意见情况,在本学期教学完成后,笔者就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了教学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以选课的16位同学为对象,发放和收回问卷15份。调查结果表明,在学期开始,通过绪论的讲解,73.3%的同学表现出对植物学内容非常感兴趣,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是出于兴趣学习植物学。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之后,80%的同学对植物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13.3%的同学兴趣和原来一样,只有1名同学因为觉得植物学有点复杂兴趣变淡了。对于本次教学改革的模式,93.3%的同学觉得老师提供给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适中。所有同学都认为“老师提出题目,自己去查资料看文献”这种模式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很有帮助或较有帮助,没有人认为帮助不大或没有帮助。在学生自主性学习状态的调查中,只有13.3%的同学很积极地准备了,73.3%的同学较积极地准备了,只有一位同学认为自己是“应付了事”,说明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准备情况的追踪检查,鼓励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研究性学习的题目设置方面,80%的同学认为很有意思,20%的同学认为较有意思。在团队大小和组成方式方面,本次以自由组合的方式,4人为一组开展协作式学习,93.3%的同学认为人数较合适,只有一位同学(占6.6%)认为人数太多自己参与不够,大家都赞成自由组合,说明今后人员分组方面4人一组比较合适,在人员组成上应鼓励兴趣相投的同学自由组合。在课堂汇报的时间上,本次安排学生汇报时间为30~45分钟,66.7%的同学认为时间合适,而其余同学则认为时间太短,意犹未尽,说明今后汇报过程应适当增加学生支配的时间。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上,66.7%的同学认为基本掌握了学习内容,20%的同学认为自己勉强掌握,而13.3%的同学认为知识太多未能掌握,这与以前预期一致,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定位就是让学生对相关应用知识有初步了解,将来涉足到这一领域时再精细地学习。在这种教学方式的认可度上,86.7%的同学希望今后的教学中部分采用探究式学习,13.3%的同学希望完全采用探究式学习,而没有同学再选择传统的讲授式学习。在探究式学习的评价方式上,本次改革引入了学生打分的评价方式,60%的同学认为这种方式很好,40%的同学人为好,但担心学生打分不科学,没有人否定学生打分这种评价方式,说明我们今后教学中可以引入学生评分的这种模式,但应该制定明晰的标准,使评分过程更科学。
5 结束语
本次教学改革首次尝试了生物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走出了传统的讲授模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专业的兴趣,通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增强了学生的能力,改革取得了成功。这种教学模式将来可以进入更多的专业课课堂,也为今后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的修订提供了素材。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改革团队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包括老师教学准备过程,制定的研究性教学相关规则,在实施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研究性教学评分标准等。学生还提交了详细的书面学习报告,汇报过程教师都进行了全程录像。这些资料不仅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对学生来说,也是大学生活中一个良好的记忆。
评价方式的改革,学生学习成绩的记录采用期末考试:研究性学习:平时成绩=4:4:2的方式,降低了考试对学生的评价作用,更注重平时评价,过程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还引入学生参与评价的方式,汇报过程由学生给予评分。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次到位,本次教学改革过程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 在本次学生材料准备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准备情况的追踪检查不够,导致学生准备的时候不能非常积极地准备,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自学效果的追踪,并把这一过程作为评价的一部分。
此外,在问卷调查中,学生还提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几乎所有同学都认为,一个有互动的课堂,气氛活跃的课堂才是好课堂。老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不是主体,而是发挥引导作用,教师应多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注释
① 唐健,李敏华.关于研究性教学的几点思考.教育与职业,2012.3:100-102.
② ,程丽萍,刘云军等.《分子生物学》研究性教学初探.生物学杂志,2011.28(2):108-110,113.
③ 王石平,金安江.《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与思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4-137.
为了选出适合于培养目标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石油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避免以往的题目重复率高、内容偏多、难度较大的问题,在毕业设计选题时,石油工程系首先组织指导教师学习学校和学院有关毕业设计的管理文件,领会文件的精神,结合石油工程系的实际,组织编写了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指南,分指导教师版和学生版。指导教师版指南详细指出了每个老师可以申报的题目方向和数量,要求了内容和题目与往届的重复率;同时,对题目的内容和深度也做了明确的要求,最后详细图解了在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中申报课题的过程。学生版选题指南主要图解在系统中选题的过程,特别强调不能跨专业方向选题。在指导教师申报完题目后,系上审核环节主要关注题目的重复率、题目的广度、题目的深度以及题目适合的专业方向。对不符合我校石油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虽来源于现场但题目偏难内容偏多的、内容与往届重复等情况的题目则退回指导老师重新申报题目,直到题目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选题前,举行了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动员会,学院主管领导从毕业设计的目的、意义等方面对全体毕业设计学生进行了动员;石油工程系采用实例详细介绍了选题过程和步骤,特别强调不能跨方向选题等注意事项。最后,学生在网上选题后,指导老师在网上确认,系上进行二次审核,主要看是否有跨方向选题。石油工程2013届毕业设计采用上述选题过程进行选题,指导教师申报的题目合格率达到90%,学生错选率不到10%,未出现过难和过宽的题目。
二、规范开题答辩
2013届石油工程专业共有414位学生获准进入了毕业设计环节,按重庆科技学院实践教学规范及石油工程系石油工程专业2013届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开题答辩放在第六周。在第四周,在广泛征求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石油工程系制定了开题答辩方案,并传达到所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毕业设计学生,同时做好开题答辩准备。由于是首次搞开题答辩,因此随机抽取了毕业生总数的20%分油藏、钻井和采油三个组进行答辩。答辩分两个阶段:汇报和提问。在汇报阶段,毕业生从目的意义、国内外发展现状、主要内容、工作条件和工作计划等方面阐述自己的课题;在提问阶段,答辩老师着重从题目的适用性、国内外现状的阐述、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工作思路等方面就课题与答辩学生进行交流,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的修改建议和意见。总共有82位毕业生参加了开题答辩,建议修改题目的有15名,建议修改研究内容的有20名。同时,未参加答辩的学生也按时完成了开题报告,做好了开题答辩的准备。通过开题答辩,使学生能及时与指导老师协商,完善题目和内容,理清工作思路,保证了后续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中期检查
2013届毕业设计在中期检查时,发现了进度滞后、题目宽、内容多、难度大以及实验条件不满足等问题,分别采取强化指导、调整题目和内容、补贴实验课题经费的方法来解决,保证了毕业设计的按时完成。
四、严格评阅
2013届毕业设计论文评阅采取“双盲评阅、异人评审”模式。在开展评阅前,石油工程系制定了2013届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答辩方案,详细规定了毕业论文的评阅标准、时间节点等,并传达到所有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评阅的具体做法为:答辩前一周,学生提交隐去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信息的论文,然后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系统中评审“双隐”的毕业论文,只有指导老师评阅成绩大于等于60分的论文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交叉评阅。在交叉评阅前,系上根据每个课题的具体学科方向,在系统中预先指定研究方向与课题相同或相近的老师作为论文评阅老师,只要需要评阅的论文通过指导老师评阅,交叉评阅老师就会在毕业设计系统看到相关论文。交叉评阅根据学校实践教学规范的具体要求,从完成的工作与任务书的符合度、工作量、内容深度和广度以及格式的规范性等方面对看到“双隐”论文进行评阅,给出恰当的评语和成绩,只有评阅成绩为60分及以上的论文才能进入答辩前的预审阶段。这种评阅方式,避免了评阅时指导老师的干扰,保证了评阅结果的客观公正。交叉评阅结束后,2013届毕业设计学生有34位同学的论文未通过交叉评阅,不能进入答辩环节。
五、改革答辩
答辩是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往届答辩时,自己指导的学生在老师所在的答辩组答辩,答辩多媒体和毕业论文上都有指导老师姓名,存在一定干扰因素。因此,2013届答辩总的原则为“匿名答辩、异组答辩”,匿名答辩要求学生答辩时所用的材料(毕业论文和汇报多媒体)必须隐去指导老师姓名;异组答辩是指学生只能在非指导老师所在的答辩组答辩。答辩分组时,采用按方向分组原则,不管指导老师的学科方向,只认毕业设计课题本身的学科方向,按课题学科方向分组,同时尽量避免分到指导老师所在的答辩组。在答辩前,系上组织人员进行二次形式复查,对照学校关于工科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对提交的“双隐”论文进行格式审查,格式规范的论文则直接进入答辩分组环节,格式严重不规范或未进行“双隐”的论文直接判定为不合格,进入补答辩。答辩时,答辩学生用多媒体从绪论、主要工作、结论等几方面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限时8分钟;然后答辩组就论文本身以及相关专业知识提5~8个问题,答辩学生即时回答,答辩组根据回答情况并结合论文本身给出答辩成绩。在答辩过程中,答辩小组秘书对论文进行一致性检查,检查完成的内容与任务书内容的一致性,发现内容不符则立即停止答辩并视为不通过。同时,如果发现答辩材料未进行了匿名处理,则直接进入二次答辩。2013届石油工程毕业设计答辩前,有10位同学未通过石油工程系组织的形式审查,共有370位学生进入了答辩环节。经过两批次共计4天时间的答辩,油藏有4人、采油5人、钻井14人共有23位学生未通过首次毕业设计答辩,其中包括3位未对答辩材料进行匿名处理的毕业生。随后组织了两次补答辩,最终有8位同学未通过毕业设计答辩,未按时取得毕业资格。
六、结束语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现象;科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214-02
毕业设计(论文)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科生毕业设计是教学培养计划的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对大学四年的理论环节学习的总结与知识升华,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筑造坚实的基础。对于工科类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和设计图纸是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体现,毕业设计环节的锻炼,可使学生具备严谨的思维方法、较好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制约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因素很多,涉及以下方面。
一、工科毕业设计选题问题与对策
选题工作包括指导老师立题和毕业设计学生选题两个环节。指导老师确定研究题目的过程称为立题,该项工作关系整个设计的周期与质量。准确的题目有助于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必须严把毕业设计立题关,确保毕业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工科类毕业设计题目来源于科学研究项目、企业生产一线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类别有基础理论科学研究、技术工程开发以及工程设计三大类。一般指导老师将确定好的题目直接安排给所带的学生,但在实际执行时,此方法存在的一些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如毕业设计工作量偏大或偏小、题目缺少工程背景以及研究内容跨专业程度过大等,制约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甚至有的毕业设计题目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脱钩。针对以上亟待解决问题,根据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经验,毕业设计立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题目的设定,在最终毕业设计题目确定之前,必须进行毕业设计立题申请,成立毕业设计立题审核专家组对指导老师提出的毕业设计题目进行逐一研究与讨论,评价题目的可行性,通过专家组的研究决定指导老师提交的题目是否可以立题,对于存在问题的题目,给出修改建议,以便学生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近年来陕西理工学院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实现学生和毕业设计题目的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能力和自身的发展需要,在毕业设计系统中实现双向选择,每个学生至少可以预选报三个毕业设计题目志愿,同时附上自己的专业信息和研究特长,指导老师在此基础之上,在毕业设计选题系统中再确定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有效避免直接将毕业设计题目分配给学生存在的弊端,同时也激发学生对该课题的兴趣,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达到毕业要求。
二、工科毕业设计文献查阅、开题报告问题与对策
对于工科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研究工作的总纲领,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起到指导性的作用,阅读大量中外文献是完成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首要工作。对于开题报告工作,最好阅读与该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明确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方向,通过大量阅读,书写文献综述,阐明该课题已经解决的问题和未解决的问题,然后对于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分类细化,哪些属于国内都没有解决的学术问题,哪些属于国外已经解决而国内没有解决的技术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研究有方向,针对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提出自己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方法等。在此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的填写工作。
三、工科毕业设计电子资料问题与对策
工科毕业设计资料主要包括:毕业设计论文、工程图纸以及开题报告等。近年来,毕业设计电子资料逐渐取代纸质资料,方便师生信息交流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完善与改进。
1.毕业设计电子论文格式规范化与对策。毕业设计论文格式规范化也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规范化的毕业设计论文可以给美的视觉效果,更好地展现学生毕业设计劳动成果。但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也发现存在不规范的论文现象。究其原因:一方是在学生对毕业设计规范化的实施意义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就是指导老师没有严格要求或指导不到位,从思想上根本没有重视本次毕业设计格式规范化的重要性。对于此类问题应对学生进行该方面教育工作,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工作,切实重视毕业设计格式规范化的重要性。毕业生通过对自己论文格式的规范化处理,也是在锻炼自己、规范自身的行为,逐步形成一种做事情的态度和方法,为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
2.毕业设计电子工程图问题与对策。对于毕业设计工程图纸,传统的方法,工程图纸在绘图室采用手工绘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学生招生数量的增加,计算机绘制越来越适应目前形式的发展,计算机绘图已经逐步替代手工绘图,电子版的图纸很方便师生交流信息,为柔性化的指导工作建立良好的基础。但电子图纸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寻找往届毕业设计图纸,出现毕业设计工程图纸抄袭现象,同时弱化了传统手工绘图的基本能力。对于此类问题,本科毕业设计图纸可以采用电子图纸与手工图纸同时进行的方法,如对于工科机械类毕业设计题目,在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时,要求学生用计算机绘图同时也得采用手工制图相关的零件图。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抄袭现象,同时又加强了学生手工绘图的基本能力。同时加强论文重复率和相似性检测工作,要求工科类本科毕业设计重复率不能超过10%,可有效杜绝学生大面积抄袭别人的学位论文,举办科学道德与学风宣讲大会,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研究态度。
四、工科毕业设计过程指导问题与对策
1.团队指导与资源优化。团队具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团队具有集体的智慧,团队具有柔性化的指导优势。因此急需要团队的建立与扩展。团队指导可以将不同的指导老师优质资源共享,实现高效、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通过优质资源互补原则,借助兄弟院校的试验平台或丰富的理论经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如陕西理工学院可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相距较近的省内高校联合指导学生,也可让学生去兄弟院校进行毕业设计的实验工作,使我校毕业生真正体会到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精髓,也使得我校毕业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发展速度更快,人际交流与合作能力更强。例如,对于研究增材制造方面的题目,就需要优质资源共享方式,如西安交通大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已在增材制造方面取得创造性成就,无论是实验设备,还是实验水平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甚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力。所有这一切都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也可邀请该校的增材制造方面的专家来我校进行学术报告,以激励我校毕业生的求知欲望,拓宽其毕业设计的新思想、新方法。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搭建我校增材制造实验室,为后续的毕业设计学生提供实验的条件和场所。
2.周汇报环节的实施与推进。毕业设计过程中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每周定时安排课题组的汇报与总结,让学生以PPT的形式汇报自己的一周内的工作情况,即使没有进展也要汇报工作。达到一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同时检查学生一周的工作情况,及其对课题的研究进展,包括查阅资料、企业调研、实验进展、CAE软件运算进程、国内外学术领域的研究状况以及该研究能否解决实际的问题。及时发现学生毕业设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便于指导老师有的放矢地安排和指导学生。课题汇报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交流表达能力。当然汇报不是走形式,对于本次汇报工作表现相对落后的同学,要求提出改进与后续的措施,否则按照学校毕业设计教学文件规定延迟或终止毕业设计进程。
五、工科毕业设计答辩、成果保护问题与对策
毕业设计答辩是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辛苦劳动的收获节点,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创新能力、自我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如何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首先要扎实做好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做到有备无患,只有在毕业设计工作过程中付出了,才能在毕业设计答辩过程中心中有数,临阵不慌。也可对毕业设计答辩整个过程进行录像,从录像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大环境,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锻炼自我表达能力的机会。毕业设计答辩结束后,毕业设计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设计思想、方案及其预期的成果以论文、专利等形式进行保护,一方面在肯定师生辛勤劳动的成果,另一方面在夯实该领域的研究基础,推动科学研究健康成长。
六、结语
通过对工科类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探讨与分析,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及实施对策如下。
第一,毕业设计选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题目的研究价值以及应用前景等,进行优化与分析,同时结合学生的水平而定。
关键词:毕业设计环节 教学质量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226-02
毕业设计环节是本科教学过程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经过三年半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毕业设计是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验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系统培养和充分锻炼的关键阶段,对学生继续深造或从事专业技术工作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1]。
近些年来,受到学生数量增加,就业考研压力增大等因素的影响,毕业设计环节的时间不断缩水,毕业设计内容不断简化,毕业论文质量不断下降,教师和学生的态度缺乏严肃认真,论文抄袭、答辩敷衍,因此各高校迫切需要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管理,改革毕业环节教学管理模式[2],为此我院从制度建设、过程监控、毕业答辩等方面对毕业环节质量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优化。
1 修订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毕业环节时间安排
针对毕业环节出现的新问题对学院制度文件进行必要的修订,包括学院《毕业环节有关规定》、《毕业论文基本要求》、《毕业环节中期检查要求》、《校外进行毕业设计协议书》和《毕业环节安全协议》,从制度上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严格、规范的要求,为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制定学院《毕业环节请销假制度》,需要参加考研复试或就业应聘的同学,根据请假时间长短,按照制度要求,进行登记和多级审批,规定学生请假需要有考研学校、应聘企业等部门或单位的相关证明,时间较长者需要辅导员、教学办公室、副书记、副院长多级签字审批,并严格规定返校时间。
为保障安全、顺利完成校外毕业论文,学院制定了更加严格的审批和监管制度。学生到校外进行毕业设计采取导师负责、学院审批制,必须由指导教师推荐或企业提出申请,学生校外毕业设计必须由专人负责,毕业设计题目由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协商确定,毕业设计内容必须符合学生专业和毕业论文要求,对事务性和业务性等非专业或不符合毕业设计教学要求的题目不予批准。学生必须定期向校内导师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同时指导教师定期到校外单位进行检查,并与校外导师交换意见。
根据学校整体教学安排,制定合理的学院毕业环节时间安排表,将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答辩时间和提交论文材料等相关工作进度要求详细安排,并于毕业设计开始之前发放给所有教师和学生,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提前对毕业设计进行规划和安排,顺利完成毕业设计。
2 严格管理毕业设计过程,优化管理模式
细致且严格的过程管理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的有力保证。学院从选题、实验指导、期中检查、多级答辩等各个环节加大毕业设计环节过程监控力度,切实保证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效果。
2.1 选题科学合理
科学合理的选题是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的前提。对于科学研究类毕业设计题目必须要有科研项目支撑或有一定的研究基础,避免学生无法得到有用的研究结果,导致不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是工科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针对工科学生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未来工科院校发展的大趋势,其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设计类毕业设计要占20%,因此学院鼓励增加设计型课题,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
2.2 严格考勤,加强指导
考研复试或就业面试占用较多的毕业设计时间,所以不仅要有严格的请销假制度,而且要有严格的考勤制度,保证学生毕业设计工作量。学院向各实验室统一发放考勤表,要求学生每天签字记录考勤,并每周上交学院,同时学院统一印制实验记录本,要求每位学生详细记录每天的实验研究,并定期抽查,实验记录的质量在毕业论文成绩中有所体现。
指导教师要高度重视毕业设计,认真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学院要求指导教师每周至少三次现场指导学生实验研究,其他时间要求研究生继续指导和监督,同时定期组织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毕业设计进展汇报,研究生提出问题并给出改进意见,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3 组织中期答辩,督促检查毕业设计进展
在毕业设计环节中间阶段,学院组织全面深入的中期检查,对学生的工作进度、考勤情况、教师指导情况、论文进展情况等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毕业环节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中期检查与毕业答辩考核要求一致,各系部3~4名教师组成答辩小组开展中期汇报,学生准备完整的前期材料,使用PPT详细汇报前期工作,并汇报后期研究工作安排和计划。对校外进行毕业设计学生,要求必须回校参加中期检查,有条件的可以邀请校外导师参加。通过中期检查给予学生及时且具体的指导,纠正错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
通过严格的要求和管理,以及导师深入细致的指导,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使学生及时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困难,培养学生勤动脑、肯吃苦、勤动手的科研态度,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素质,顺利完成毕业设计。
3 严格答辩制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关健词]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 阅读习惯
阅读是外语学习中获得信息的一种手段,也是外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在各类考试中阅读题必不可少。这种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的,这就要求阅读者必须具有一定的速度和准确,要达到这个标准,我们可以借助以下几个途径。
一、泛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每周的泛读课上,阅读指定的课本以外的材料,这些材料后都配有阅读理解题目。课堂上通常采用以下方法来提高泛读能力。
1.跨越生词障碍
影响阅读速度的最大障碍莫过于生词了。若把阅读过程比作一条奔流的小溪,那么生词便是顽石、沟坎,使溪流不断回漩激起浪花,冲过去便渐入佳境,冲不过去便成为一潭死水。
跨越生词障碍可以通过猜测词义来解决。猜测词义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根据语境、定义标记词(means,refer to…)、重复标记词(in other words,thatis to say…)、列举标记词(for example,such as…)以及同位语、同义词、反义词或常识等。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根据构词法猜测词义。例如,child-childless(无子女的,-less表示“无…”), Marx-Marxism(,-ism表示…主义),large-enlarge(扩大,en-表示“使…”),tell-foret ell(预告,fore-表示“前”),state+runstate-run(国有的)等等。阅读速度生词问题解决了,就为以后的阅读铺平了道路。
2.克服逐词阅读,养成成组视读的习惯
成组视读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它首先要求把所读的句子尽可能分成意义较完整的组群,目光要尽可能少地停顿。其次,读的时候不要把目光停在第一个词上,而应停在第二个词上;用两眼余光看这个词两侧的词。眼睛不要盯在字行上,要高一些,这些映入眼帘的便是词组而不是单个的词。第三,读的时候要少眨眼、不摆头,只要眼球来回转动就可以了。
3.跳读和略读
熟练的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根据自己阅读目的、读物内容和文体调整阅读速度,并利用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借助尽可能少的文字信息进行选择、推测和推理,必要时还可跳出读物客观地判断作者意图,这便是跳读和略读。跳读和略读的关键是要抓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以及各段的关键词和主题句。主题句可能在各段开头也可能出现在结尾。
二、课外阅读
利用“英语角”这块园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每次“英语角”活动都让一部分学生汇报自己的阅读情况,把自己在课外读到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有兴趣的做汇报演讲,形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氛围,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英语水平。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在阅读时,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现象,有的用笔指着,有的用尺子点着,有的边读边查字典,对于这些不良阅读习惯及时加以纠正。只有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解题方法指导
有些学生课后反映,文章看懂了,题目却做错了,很是烦恼。根据这种情况及时进行方法上的指导:我在指导学生做“细节题目”时,要求根据题目到文章中去找,主观题目较难,在高考中的比例也较大,学生感到比较头痛,我就指导他们遇到主观题不轻易下笔,注意观察首句和尾句,认真体会作者的“话中话”、“弦外音”。首句和尾句往往是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是作者要得出的结论,是关键的语句,认真体会便可做好题目。
五、选好读物,提高阅读能力
选择读物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在选择阅读读物时总是遵循这几个原则――思想性:内容健康,使学生在阅读中得到启迪和感化;规范性:让学生阅读一些原著或英美国家专门为外国人编写的材料,从中学到地道的英语;趣味性:选材要力图让学生感到学英语是一种享受;多样性:经常利用China Daily给学生选一些材料,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可读性:选材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易后难,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是对英语产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