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好就业的高职专业

好就业的高职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好就业的高职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好就业的高职专业

好就业的高职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第三方评价

1 引言

《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指出,2011-2012年1000个多所由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需要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这一要求,全面推动了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改革与完善,并逐步改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模式,由“系统内评估,系统内认可”的局面发展为“社会评估,社会认可”的新状态。

同时基于《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又一个五年计划内,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因此,在此良好的发展势头下,如何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科学地构建高职专业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加强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发挥实际作用。

2 建立第三方人才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分析

当前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仍然是以教育行政部门评估和高职院校自我评价为主。这种评价机制在建立初期确实对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逐渐显现出弊端。如:评价标准划分固定,难以兼顾高职高专不同专业的具体特点、实际情况和社会利益兼顾;某些评价指标带有明显的形式主义色彩,注重量化评价指标,而忽视了质性研究;对评价结果扬长避短、报喜不报忧等。这样的评价机制应当尽快完善并改革,因此,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具有相对的紧迫性。

(一)满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内涵建设的需要

教育行政部门评估以及高职院校自我评价主要侧重于评价高职院校的办学构成要素和教学过程,而对人才培养结果的评价方案和措施不足,往往使制定出来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通过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有利于加大高职院校办学的透明度,把办学置于社会监督之下,从而使高职专业正视其人才培养结果,认识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重点与难点,以此增加自身压力,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

(二)满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近年来,高端技能型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一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需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把自身的知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进一步提高,转型升级。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能够使高职院校更加及时、准确地了解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而调整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结构布局、人才培养规格,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三)满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提升自我吸引力的需要

近年来本科院校不断扩招,之间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招生情况。同时,针对会计专业,各所高等院校里会计专业的学生人数居多,导致最终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供过于求”。如何能够实现会计专业的学生更好就业,就业对口,是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通过解决上述问题,也能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自身吸引力。因此,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是高职教育回应公众呼声,保障“服务对象”基本权益的实际行动,真正落实“产教研”相结合,有利于增进社会民众对高职专业的了解和信任,从而提升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陶德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8-10

好就业的高职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就业 高职毕业生 就业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程的加快,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可能涉及到社会、高校和学生自身等方方面面,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不足。因此,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已经成为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也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界定

就业是多数毕业生都会面临的问题,与学生本人利益息息相关,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即就业力(Employ ability)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英国,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于1909年首先提出。他认为就业力即“可雇用性”,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的一些学者认为就业力是一个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重新选择、获取新岗位的动态过程,更全面地阐释了就业力的整体概念。2005年,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再次明确就业力概念即“可雇用性”,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就业力不仅包括狭义上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

然而,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职场产生的深远影响,就业力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首先,社会的发展使得整体人才素质大幅提高,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赢在职业的起跑点,如何打造适应当代职场特点的就业能力,成为关注的热点。其次,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给职场环境带来了重大变革。职场人士需不断提升能力素质,开阔视野,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再者,随着人才测评理论的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针对不同的岗位选择不同类型的人才。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从单纯对“事”的管理,即强调工作绩效,而转变为重视对“人”的管理。应届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面临着从校园环境到职场环境的转换,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变,从学习能力到工作能力的延展。如何立足职场,应对压力与挑战,保持职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不仅是应届生迈入职场前的必备功课,也是企业在挑选人才时的考量标准。

二、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若干因素

毋庸置疑,每个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都是有差别的,根据马克思哲学内外因观点来看,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强弱主要在于自身素质的高低,但是外部因素也有很大的作用。

(一)毕业生个人因素

毕业生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就业能力的重要原因。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知识程度、人格心理因素都客观上影响着本人的就业能力。高职毕业生是就业能力的载体,也是决定就业能力大小的最关键因素。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就业观念和就业行为,对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既定的高校教育条件下,有多少东西融会到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这取决于高职毕业生自身的学习状况。在就业体制“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形势下,积极主动的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都可促进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

(二)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始终是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原因,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决定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作为就业主体的高职毕业生,在校期间对社会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了解是粗浅的,缺乏适应社会的要求,而在知识结构、能力培养、心理素质的训练、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进行自我完善的意识,也直接导致了“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紧缺”和“高职毕业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这种两难现状的出现。作为高等学校,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应该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分工的细化,用人单位及其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无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条件怎么苛刻,对高职毕业生来讲,要想顺利就业,除了要学好过硬的专业知识外,学校还必须要从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人手,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教育因素

教育状况一定程度上能转化为学生的就业能力。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总体上符合经济社会需要,造就了大量高素质人才,推动了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但应看到,随着知识经济兴起和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当前的教育状况客观上存在着不合理的成分,不能够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这种并不完善的教育熏陶下的人才显得有不少缺陷,有的眼高手低,有的瞻前顾后,有的在工作岗位上麻木不仁。这些都是当前教育弊端通过学生本人在市场上的反映,应努力克服。

结语

高职专科院校毕业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政府、社会、高校应紧紧携起手来,共同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政府要增强对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开辟更多的适合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社会应更多包容不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高职毕业生身上存在的问题,高校应更多和市场接轨,改革教育内容,更新教学方式,积极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毕业生本人要紧跟时代步伐,运用多种方式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顺利就业积聚更多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好就业的高职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职院校 专业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占据了半壁江山,获得了快速发展,是与经济、社会联系非常紧密的一种教育。而专业设置是教育与经济的接口,是高职院校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的具体体现,它直接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声誉和发展,甚至关系到学校的兴衰与存亡。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之举。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指出,教育部将采取一系列重点措施对高职院校进行改革,重点措施中第一条是“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结构,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以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信息平台建设为抓手,整合全国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招生就业以及各地、各行业劳动力市场供需等方面信息,引导各地政府和院校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等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如何才能培养出适销、畅销的高质量人才,成为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最迫切问题之一。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专业设置。

一、当前高职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的设置与退出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

一方面,新专业的设置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型行业领域的出现,各高职院校确实需要开设新专业以满足市场需求。然而,新专业的开设具有盲目跟风现象,即发现哪个专业热门,各高校纷纷争抢开设。同时,新专业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包括前期的调研分析、师资的引进、设备投入等。而目前高职院校开设新专业的过程往往不够科学严谨,跟风开设新专业的倾向严重,导致专业建设滞后、教学质量不佳。另一方面,在专业退出方面也存在盲目性。例如有很多专业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需要急剧减少,然而却因为开办时间长,或者该专业是重点专业等,即使其就业率低,学校也很难将其撤掉。还有种情况则是传统农林类专业或新开设不久的专业,由于招生生源、就业形势均不理想,学校不能及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造和调整,就匆忙将其撤销,短期行为明显。总的来说,专业设置与退出的盲目性都增加了学生就业的难度,不利于学生就业。

(二)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大量趋同,专业特色不明显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需要适应能力强的各种专业人才,专业的设置要与地方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情况相适应。但是目前而言,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大量趋同,低投入成本的专业开设过多。财经、电子信息和文化教育大类的数量及比例都远远超过其他大类专业规模。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这些专业开设的硬件条件都比较低,开设成本小,并且被人们认为是“热门专业”。同时,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对接度不高,匹配度有待加强。按照专业结构要与产业机构相适应的理论,各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结构及其比例应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相适应。依照目前实际情况来说,这仍然是各高职院校的努力方向。另外,各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不明显,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建设有待加强。产业的高集聚性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既要求与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相对应,还要求所设置的专业必须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但是,高职学校在专业设置上求多求全,都希望把学校办成“综合型”院校,特色专业较少,品牌优势不明显,各学校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大同小异,学校间竞争优势不明显,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在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区域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设置特色性、前瞻性强的专业。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思路

(一)专业设置要适应社会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的,适应社会需求,就是既要适应地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需要,也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对产业调整的要求。专业设置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还应根据地方经济的调整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专业设置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招生和就业。专业设置是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紧密结合的纽带和桥梁,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等职业院校在调整和设置专业时,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高职院校可聘请本地区企业界的专家或经济理论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或社会调查委员会,了解本地区现有岗位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并对这些数据、情况进行分析论证,预测未来几年所需要人才的层次、规格和数量,然后再决定专业的取向和专业的设置。加强专业建设不仅是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发展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要确保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只有适应社会需求,各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实现良好的就业,专业才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专业设置要符合地方经济的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紧贴地方经济,面向地方支柱产业,最大限度地满足地方经济的需要。贴近市场办学、依托区域经济,才能培养出大批可就业、深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才会有稳定的生源和较强的声誉,才能稳定地成长和健康地发展。要根据地方的产业结构,合理布局专业,使得所设置的专业能服务于三大产业,并使得专业结构能与三大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不断提高。只有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结构,密切关注地方产业机构的发展和走向,根据此来设置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才有才能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于三大产业的人才,实现良好就业。

(三)专业设置要注重职业需求和兼顾教育资源

各高职院校设置专业,除了注重社会需求外,还要考虑求学者的职业需求,从而满足求学者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未来的劳动者服务。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仅要满足当地企业的需要,还要满足接受教育者的需要,即满足求学者的职业需求。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吸引大量生源,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得以持续、稳定发展。高职院校还必须考虑其可能性和自身条件,即学校教育资源情况是否能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专业设置的根本动力和主要依据是社会需求,专业设置的重要基础是教育资源,它决定了社会需求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从高职教育中得到满足。科学的专业设置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以产生最大的办学效率,避免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管理建议

(一)根据岗位群设置专业,宽窄并存,以宽为主,拓展学生的就业面

为了加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和拓宽就业去向,学校一般应当设置面向大区域的宽口径专业,以有限的专业覆盖尽可能多的职业岗位。同时注意内容的综合性,以及相近专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联系和沟通。对于就业需求量大、职业岗位针对性强、就业岗位相对比较稳定的专业,可以根据岗位设置专业,突出专业性和深度;反之,则应注重专业的宽广性。专业面窄适应性比较差,既不利于毕业生第一次就业的选择,也不利于用人单位“一人多岗”的需要,更不利于毕业生今后的转岗和再就业。另外,专业知识面窄的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少,专业的稳定性差,难以持续发展,会导致办学效益不高。因此,学校应实施“宽窄并存,以宽为主”的策略。简言之,学校应该以“宽口径、多方向” 的专业设置模式应对职业岗位群中具体岗位的人才需求的变化。

(二)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要求、人才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专业

以“地方性、应用性”为导向,稳步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专业。对学校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调查,搞清楚哪些是主要产业,哪些是支柱产业,哪些是新兴产业;弄清楚当地人才分布的现状与需求情况,做好人才预测。从而设置符合地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专业,培养出服务区域经济的人才。

(三)根据就业状况动态调整专业

学校根据各专业的就业状况动态调整、控制各专业的发展规模。现在很多学校都委托第三方机构如麦可思公司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根据此调查中的就业竞争力、专业对口率等指标所反映出来的各专业就业质量,可以调控专业的招生规模,对连续几年就业率、就业竞争力比较靠后的专业停办或者转成其他相关或者相近专业;同时也能以此来督促各专业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

(四)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培养高质量人才

首先,专业要融入相关的行业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了解行业的前沿需求,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不断提升专业的内涵建设,方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行业岗位的人才要求。其次,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教学改革等都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注重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合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改革等都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各专业都需要从这几方面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强调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总之,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拓宽专业知识面,突出行业专业特色,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才能使培养出的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认同度。

【参考文献】

[1]杨红玉.对高职专业设置重要性的探讨.职教论坛,2011(23).

[2]郑宝仁.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思考.教育探索,2010(8).

[3]丁金昌,童卫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管理机制改革的对策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0(10).

好就业的高职专业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强化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这样,才能促进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就业同样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受到企业欢迎,就说明高职教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提高了信誉度。否则,就会影响高职教育的信誉和发展。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将这项_L作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强化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把“四个教育”抓实了,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率。

一、专业教育

所谓专业教育,就是通过对专业情况的介绍,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及发展前景、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有明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自觉性和土动性。

从日前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看,专业教育必须从开学之初抓起。就高职学校的生源来分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高校扩招后仍没能进入本科院校而选择高职,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了解,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日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有的甚至是为了应付父母,只想混个文凭。有的毕业时,到了「作岗位方知自己当初学习不够功夫,技能较差,但是时间已过去,后悔晚矣。搞好专业教育应该注意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讲清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都是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急需人才的专业,学生了解专业设置的背景与依据,了解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前景十分必要。就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设立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而言,应该向学生介绍,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以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软件产业正在我国兴起,目前国家对软件人才侮年的需求量是20万人,而高校每年毕业生只有5万人,急需大规模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软件开发与软件技术应用人才。学生了解产业、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状况,对白己所学专业充满了希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个环节,使学生找准自身发展定位。高职院校应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所需要的动手能力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蓝领和灰领人才。由于专业不同,具体培养日标也不同。譬如,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软件蓝领,即初级程序员。因为合理的软件人才市场,应该是软件蓝领、软件程师、软件架构与分析师并存的金字塔形状,人才基数由大到小,形成梯次。人批急需的高素质的企业软件蓝领止是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日标,也是该专业学生为白身发展应该做好的准确定位。

第三个环节,讲清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使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在向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把高职专业教学的改革思路讲清楚,进而把教与学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确高职教学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土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精化知识基础,强化应用能力,深化素质教育。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为例,通过模块式教学,学生要掌握软件开发、数据库开发和网络编程的技能。让学生明确高职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是经过理论、实践、考证三个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了解高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就能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从思想到行动上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

二、职业教育

职业是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而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社会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做好就业指导作中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等。

1、职业道德教育要与“两课”教育相结合

“两课”教育必须紧密联系高职学生的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特定的职业人员必须遵守特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并按照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做到热爱本专业,热爱本职,忠于职守,认真负责。职业教育还要与实训课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一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在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职业的本职要求出发,规范白身的行为,在实践中进入角色,逐渐养成适应职业的工作态度。在实践操作现场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的内涵,在实践中领悟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事业发展以至个人前途的重要性。

2、职业技能教育是高职教学的主线

针对高职学生的现状,一方面,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爱好,帮助学生选择不同的技能方向,以通过选修技能模块的方式,让学生的选择符合自身兴趣爱好,使其能够充分发挥白己潜能,进而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互动,边学边练,边学边干,.早实践,多实践,让学生真正掌握1至2种技能,做到顶岗就顶用,为他们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3、职业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高。高职院校以培养人们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需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本位,因此要注意培养和训练高职学生的合作精神,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因为事业的成功、项目的实施、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开展活动,通过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让学生体会合作是一种有价值的行为,去体验只有同心协力,密切配合才有可能取胜,进而增加合作意识。二要培养学生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精神。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踏实、肯干、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严格的质量意识。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细节做起,保证细节不出错,保证各环节不出错,保证整体工作质量。这样才能保证毕业生就业后顶岗顶用,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三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具备再学习的能力。现在,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己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可阻挡的趋势。原来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而现实是“学不到老就活不到老”。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白学能力,把授之以鱼变成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自觉学、主动学、用脑学,养成自己提出问题,白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在学生就业后就能够坚持在岗位上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这也是教育的成功之所在。

三、就业教育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就更大。因此,在为学生多方开辟就业渠道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教育。

(一)就业观念教育

高职院毕业生存在种种就业观念问题:有的认为自己接受高等教育不应该再从事体力劳动;有的认为只有到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才算就业;有的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了,想一步登天当老板;有的这山望那山高,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除了安排就业指导课外,还应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召开以就业观念为主题的班会等,让学生做到“四个了解”,“四个树立”。即:了解国情、国家劳动就业政策法规和就业改革制度现状:了解国家各产业与职业的分类情况和发展前景;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产生、发展、工作性质、岗位特点及待遇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现实状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树立先实践逐步积累经验的观念;树立诚实守信、扎实肯干、吃苦耐劳的观念;树立“低看自己、高显才”的观念。只要高职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坚定理想,树立勇于吃苦、勇于实践的精神。他们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白己发展的位置。

(二)应聘技巧教育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双选洽谈形式己普遍采用。高职院校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应聘技巧的教育和指导。这主要应该注意三点:

1、把握求职简历的填制原则

填制求职简历既要言简意赅,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扬长避短,又要实事求是:既要精心编制,又不可过分花哨。通过求职简历能表现出学生的爱好、特长,特别是高职学生的技能特色等。用人单位通过阅读求职简历,可对该毕业生有个初步了解,并能够分析其工作及生活态度。

2、学会自我推梢

自我推销的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示过程,学会自我推销是高职毕业生应该掌握的一门技巧。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时,应该采取模拟场景等方式给学生创造表达、展示和锻炼的机会,这也是对学生的培养过程。

3、自我推销应该抓住三个要点

一是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要在充分了解用人单位意向和岗位要求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自己与之相适应的技能和素质。如果自己自信心不强,底气不足,这种自我推销肯定会失败。二是表达方式要落落大方。在招聘者面前展示自己,要注意语言精练,朴实无华:在工作待遇上要提得合理、适度,不要在谈薪论价上多动念头,应该重在工作,缓谈薪酬。三是注重自身的人文素质。许多高职毕业生由于不注重人文素质而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许多毕业生在供需见面会上只想着把简历送到用人单位面前,却忽略了自己的举止,给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不好。因此,毕业生在应聘时,除了简历外,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社会礼仪等人文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该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人文精神的内化,通过多种活动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生的真、善、美,进而形成健康、稳定的心理品质。

(三)创造条件,加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力度

强化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多实践、早实践可使高职学生获益,并利于能力养成。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增加教学见习次数,加大教学实习力度;另一方面要安排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中锻炼,在实践中学习。充分利用岗位实习和假期,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岗位工作的实际过程,提高动手能力。这样,学生就业时就会形成水到渠成、得心应手的效果。

四、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可以理解为进行从事各项事业策划,开办、拓展的教育;探索、冒险、创造精神与技能的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要求人们把高职院校真正办成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摇篮。为此,我们要:

1、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世观。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中遇到困难、问题时,敢于鼓励他们具有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并支持其付诸实施,使学生不仅成为认识主体,而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主体、创造主体。

2、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会学习”与“会做事”的高度统一。更注重培养人的“三自”精神,即“自学”、“自教”和“自做”。前两者反映的是个人的主动学习精神,后者反映的是个人的实践能力。把技能培养贯穿教学始终,把基础课程与职业技能课程整合,把课堂教学与实验、实习和实训教学整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好就业的高职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社会需求;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浅薄的影响

教育界将“双师型”教定义为具有中级及其以上的教师资格证书且具有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的教师,同时也把在企业等单位工作两年以上且具有教师职称教师。

在我周围工作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没有充分的专业发展意识,大部分是只求生存满足,不在乎专业发展,对学生侧重理论知识,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全面发展。大部分教师都是按照学校的要求奔波忙碌各自的事务,没有为自己制定一份专业教师的发展计划。在高职院校老师缺少发展意识,这些老师很少对其专业成长和角色职责进行思考,对其专业发展目标不明确。一个明白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知道自己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做好,这会使其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这些教师就会表现积极主动发展。同理,如果一个教师不知道其发展的目标,就会盲目跟进和被动发展。有些教师把 “双师型”教师简单的理解为“有双证”的教师,并且把其作为发展目标,因而努力去考证。这是对其错误的理解。没有把“双师型”教师理解到位,没有把重点重点放在实践能力的锻炼。周围还有一部分的教师把其发展目标定格在职称评定上,从助教到讲师到副教授到教授,职称评聘的条件是什么,他们的努力的发展就是什么,也就是说要是没有了新的职称要求,对其发展的个人体就失去了努力方向。很多评上副教授的老师,他们的专业发展大多停滞,教学上也开始走下坡路,也没有了教学研究,没有发展意识的教师其责任感也很薄弱,对教学的理解也仅仅局限于课堂授课,往往忽视最关键的实践教学和学生的个体发展。总之,专业发展意识的缺乏,将不能充分将教师潜力充分发展出来。

二、“双师型”教师理解不透彻的原因分析

(一)一来是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庸之道中讲究安贫乐道,满足现状。还有中国大部分人的社会的偏见的影响,高职高专教育被看成二流教育,很多高考的大学生宁愿选择不好就业的二表本科,而放弃一个就业很好的高职院校,社会上的一部分人还认为高职教育是仅高于中专的教育中的低级教育,这样高职教师也就成为二流、三流教师的代名词,在社会上,高职教师地位低下。当前高职招生,高职成为没有门坎的教育,很多的高职专业教师假期不休息,走各个学校去宣传,把自己的门槛降低,这些不但没有增大招生量,反而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被忽略的高职教师产生很大的心理负压。再加上社会人才高消费,很多专业的高职校生和高中毕业生的应届毕业生没有明显差别。使得高职教师缺乏成就感和对其职业的成就感,这些现象使得高职教师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就缺乏专业成长动力。

(二)二者是社会发展现状的影响。近年来我省,高职招生放开之后,高职的学校面临生存压力,学校首先考虑的是能否招来学生,招不来学生学校就会面临倒闭,所以高职学校的将招生工作放在了重要的地位,甚至宁肯放弃教师的培训,也要保障招生数量。很多专业课教师周课时20节以上,很多专业如数控专业,机车,车辆专业课教师严重缺乏,一人周课时量甚至达到26节。即便如此,教师在疲惫的工作中穷于应付,教师们忽略了专业发展。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提高。只有将所谓的吃饭问题解决之后,对其教师的专业发展才日趋凸显,这时教师和学生才会实现个人价值,高职学校的竞争才回由量变到质变,与此同时,才会通过提高教学质量来吸引生源。

三“双师型”教师目标实现现状分析

“双师型”教师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周期较长,“双师型”教师是专业教师中的优秀群体。据调查,我校拥有双师证的教师达到了全部专业课教师的27%以上,全部教师是436人,能够真正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不到70人。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缺少“双师型”教师形成的环境,没有实践经验。当前的高职教师之来源大体分为两种渠道,一个是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这种教师是校门对校门,课堂对课堂,另一部分是来自企业,这两类新任教师要不就缺少专业方面的实践锻炼,要不就缺少教育理论能力存在着先天的不足。这些新任教师到高职学校后,没有经历过针对性的系统培训,也没有去过企业。这两种师资来源都是不具有“双师”的素质,他们使得高职教师队伍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很不全面。

四、阻碍高职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