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理学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个问题出现,通常比解决这一问题更加关键”。初中学生正处在好奇心较强的环节,他们思维敏锐,颇具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急于想去发掘、去探索未知的部分。教师抓住这个特点,从学生的需要开始,把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在课堂上激励他们的问题意志,进而想去自主探索认知。如:“阿基米德原理”一课的教学中,首先是做一个小实验,分别取一个小木块和一个小铁块放入水中,学生们发掘木块浮在水面上,铁块却下沉了。根据这个实验,让孩子们大胆提问,于是一个个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出现在我们眼前:“木块放入水中为什么能浮于水面,而铁块放入水中却下沉呢?”:“把相同质量的木块和铁块同时放入水中又会有什么结果呢?”;“把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同时放入水中又会怎样呢?”。于是顺便引导提问:“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多的问题,那你们今天愿意和我一起来研究里面的奥妙吗?”,“愿意”“愿意”。同学们在好奇心强烈促使下,纷纷踊跃尝试。此后,老师再从学生的需要开始,引领他们去处理心中的疑问,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兴致勃勃。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我们还需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勇于提问,勇于指出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勇于向权威说“不”。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设问的眼光看待各种事物,研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提出疑问,课本在编写进程中,思考到学生的接纳潜力,有些含义、规律并不严谨;对各种媒体实行疑问,有些报刊杂志常常犯一些科学差错,有意识让学生发掘并改正;在习题讲解中提问,此题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等等。如此一来,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培育其创新精神。
2在新课程理念下因实践探寻真知
物理课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很多物理知识都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去实践、去发掘。吕叔湘曾说过:“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白讲,是无效的劳动。”这种教学只能让学生养成依靠他人的习惯,思考潜力产生障碍,教师需把教学的触点延展到学生的生活范围,让知识经验在动手实践中成长。例如:过去学生在解答“检查电路故障”此类习题时,通常感到非常困难,因此,就设计了“争做电气工程师”研究活动:发给学生电池组、开关、电流表和电压表各一个,好、坏小灯泡各一只,导线若干,并构成电路。需要学生或运用电流表或运用电压表或运用导线来找出坏灯泡。只要有学生能找出坏灯泡并说明一种正确的办法,就给予“电气工程师”奖杯。学生对此兴趣非常高,当学生采取自己研究寻求到一种或多种办法时,都会非常欢喜,内心充满了成功的喜悦。采取实践充分激励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抽象的理论知识也采用动手获得了内化,并在其脑海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3在新课程理念下因合作交流拓展思维
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是教学中交流的重要方式,课堂上的沟通、协作促进学生在反复争论、评估和论证中获取真知。合适的生生协作通过和师生的相互沟通通常能够把问题引入深处。例如:在教授“杠杆的应用”一节时,先复习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然后告诉学生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木棒,我就可以撬动地球”。难道他不知道地球有多重吗?他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接着要求学生互相讨论,各抒己见。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有了方向和目的,对知识理解自然会加深很多。同时,也营造学生提问并回答的学习氛围。
学生进入学习角色后,可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组讨论自学。学生在互相发问过程中,围绕主题大胆地当、想、说,使学生在学习上从视听为主变为以动手、观察、思考、讨论为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潜能;学生在同一基础上互相提问、讨论、回答,可进一步强化学生积极思维。因为教学目标不单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还使他们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创新能力。学生之间思维也存在较大差异性,要让他们全面掌握知识要普及到面。小组之间互相发问,研究探讨、回答,无疑较全面理解学到知识。对较有难度的题,小组可通过实验、讨论完成,也可由教师引导回答,或由小组帮助完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尽量给学生提供广阔思维空间,让学生意识到自我才能的完全展示,增强学习探究的信念。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生成;问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85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无疑须有疑”,有疑才会有思,“思”使“有疑变无疑”,学习才有收获。笔者结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论述了“问题”的生成与解决方法。
一、激发,给“问”以动力引擎,使“无疑”到“有疑”
课堂之“问”需要激发,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打破思维定势,营建需求失衡等方式实现。
如教学《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矛头指向”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具体如下:
学生在生成材料的过程中会发现,“启蒙运动”要同时反对教会神权和世俗王权两股封建势力。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便是由生成的材料创设出的新情境激发而来的,这样的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二、引导,给“问”以探究过程,使“有疑”到“无疑”
引导,即把“问”引向深入,并指导学生探究问题,这是问题的解决过程,是“有疑”到“无疑”的过程,即是思考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的关键所在。
比如,教师展示有关14―16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状态的材料,如下:
材料一: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市。这些城市各自独立,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人教版必修3第26页
材料二:18世纪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在新兴的棉纺织业,生产技术首先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飞梭出现……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后来在冶金、采煤等其他生产领域也纷纷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
――人教版必修2第30页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三场运动在反封建方式和程度方面的不同,并引发学生思考阶级和经济方面的原因。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逐渐摆脱了复兴希罗古典文化的旗帜和宗教的外衣,直接面对教会神权和世俗王权两股封建势力。
引导使“问”变成了讨论探究,书本上知识就变成了“活”的知识,学生不仅知道了“是什么”,而且知道“怎样”去探究,学习就不仅仅是感知的范畴,而是经由思考逐步走向理性的范畴。
三、指导,给“问”以技术支撑,使“有疑”与“无疑”不断回返往复
“问”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思维模式的全新构建,是学生学会了学习和转变了学习方式的重要标志。
(一)由课堂直接口头发问转向课前预习笔头发问
课前预习可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思维时间,笔头发问可以使问题的逻辑性更强,并且由个人单独发问转向集体讨论研究发问,集体讨论研究发现的问题更具典型性,更有思维含量。这两个转变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之上。课前学生预习后写出尚未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然后在课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利用集体智慧解决部分问题,剩下的问题可写在黑板上交给全班学生讨论解决。比如,《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一课中,学生小组讨论后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的问题:启蒙运动的原因?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关系?启蒙思想的代表作是如何体现理性精神的?举例说明启蒙运动的影响?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有何不同?
(二)学生评论、比较,教师示范、建议
学生之间的问题可以进行互相评论和比较,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进行示范,或建议,这样,“问”就更具方法性。如在比较“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时,学生一开始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时,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比较的角度,要求学生遵循同类相比的原则,并可结合具体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加以比较。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将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逐一进行比较,进而得出了中西思想的两大区别:一是西方启蒙思想在反对君主专制的同时提出了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理论构想,中国则没有提出;二是西方启蒙思想体现了法治理念,中国则是人治理念。通过比较,学生也理解了以黄宗羲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局限。
通过课前预习、笔头发问,学生产生了大量疑问;经过课堂集体讨论、相互,学生解决了部分问题,又留有部分问题;在老师的示范和指导下,学生解决了大部分问题,但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学习就是在“有疑――无疑――有疑”的过程中不断回返往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学习,转变了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学习过渡到了主动探究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绪贵.试论高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下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引文版:教育科学,2015(15).
[2] 许明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
[3] 周安会.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2015(8).
[4] 刘海荣.探究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10).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在生物课堂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既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体现以人为本、着重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现以“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为例,谈一下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探究、比较的方法理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情境体验、音乐欣赏、图片观察与分析、课外探究等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首先播放《健康歌》来导入新课,为以下新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出课题后,我并不急于往下进行,而是让学生思考: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纷纷提出了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怎样保护自己的健康?哪些病会传染?怎样预防传染病?”
这样由教师设疑转到学生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且将提问的机会也留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供了动力。
二、观察对比、表达交流、归纳概括,创设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空间
让学生观察对比幻灯片中狂犬病和近视眼的图片,并说出二者病因有何不同、与健康人接触后结果有什么不同,学生表达交流、归纳概括病原体和传染病的概念。接着展示几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体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分析资料,讨论探究
学生了解了传染病的概念之后,急切想知道传染病是怎样传染的,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分析教材69页有关流感、肝炎的资料来讨论探究:传染病流行时,从病原体到患者要经过哪些环节?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此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讨论分析时间,并深入到学生当中与他们一起讨论。为了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了解流感是如何传染的,给学生播放动画(课件),最后通过班级交流探究结果,由学生概括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学生在回答过程中,要给予适当的鼓励、点拨、补充。然后马上播放动画:你能分别说出流感、肝炎、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吗?帮助学生合理地搭上理论联系实际、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条线。
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还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吗?如何针对这三个环节来预防传染病呢?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些常见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在老师的点拨提示下,归纳出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并让学生举例说出一些常见传染病的主要预防措施(如:麻疹、乙脑,要预防接种,以保护易感人群为主;肝炎、淋病应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使学生明白,预防传染病,要做到综合与重点措施相结合。
四、运用知识,关注社会
1、新流感:简单介绍新流感(因近期流行,学生很熟悉),让学生说出防治方法,然后再出示相关防治图片。
2、“非典”:“非典”曾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非典”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措施。
3、艾滋病:艾滋病作为世纪顽症,目前科学界对它也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它对人类的危害极其严重。如何对待艾滋病患者引起了我国和世界的高度关注,因此给学生普及艾滋病的知识十分必要,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首先学生在歌曲《爱的奉献》的熏陶下,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十分全面,接下来播放影视资料,包括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预防艾滋病的方法、艾滋病患者图片、“红丝带”(防治艾滋病的国际性标志)图片,以此来激发学生正确地对待艾滋病人,关心他人的情感。同时也帮助学生解决了如何与艾滋病患者相处的问题。
五、畅谈收获,自我总结
学完本节课的内容之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有表现自己的体会,尝到成功的喜悦。接下来转入巩固练习,以一个具体病例分析不同的处理措施分别属于预防传染病的什么措施,再次帮助学生合理地搭上理论联系实际、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条线。
六、课堂延伸,巩固升华
课件展示:课外调查当地常见的传染病,把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每个小组书写一份调查报告。又一次帮助学生合理地搭上理论联系实际、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