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全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高一全年级学生共有200多人,就读我校的学生初中基础较差,全年级的学生整体水平不高;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分析
1. 从中职数学教学的特点出发,加强教材的基础性、实用性和灵活性。新教材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为不同专业,不同水平,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平台。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更加突出知识的基础性、应用性以及学生获取知识手段的多样性,其表现为知识低难度,教材叙述、例题的选择尽量贴近职校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体现时代的特色。尤其在职业模块,更加强调“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编写理念。
2. 着眼于中职数学教学的实际,通过“低起点、巧衔接”的编法,力求实现学生乐于学,教师便于教的目标。教材编写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降低知识的起点,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
三、学情分析
我校的生源对象一般都是中考落榜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就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在经过苦读之后,仍然无望升入高中继续学习,由于不能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学习上的挫折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进取心。为了求职的需要,有部分学生自愿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迫于外界某种压力,如父母的强烈要求等,而不得不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还有一些学生初中都没有念完,是家长为避免其子女在社会上出乱子,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知识则放在次要的位置。这些“学困生”容易沉迷于开设在学校周围的录像厅、电子游戏室、网吧等娱乐场所,彻夜不归的上网等逃避学习的现象时有发生,以致丧失了求职的目标和毅力;于是作业不写不作、上课迟到、说话、看小说、玩手机、睡觉等现象几乎是比比皆是。另外,由于学生入学时,初中阶段的文化基础差,年龄小,对专业知识生疏,因此,接受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偏低,再加上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门数不断增多,教学方法与中学有所不同,教学进度也比初中快,所以,不少学生难以适应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自暴自弃。因此,学生中存在的潜在被动学习因素偏多,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学习能力差异较大等,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和组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四、教学措施
1.加强自我学习,特别是中职数学大纲的学习,吃透大纲,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率,不做无用功;
2.加强听课备课,集思广益,讨论优化教学方案;平行班级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作业,统一考试;
3.认真贯彻教学六认真的要求,精心组织教学,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重视数学学习能力培养;
4.加强衔接教学,适量打破模块式教学,使学生得到和谐的发展。
5、采用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模式。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来确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明确设置课程在能力培养中必须的知识点,根据不同专业工种和不同层次需求选择编排,确定教学要求。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选择相应的理论知识组织教学,同时配合相关的技能训练,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让他们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
6、降低理论难度,进行概括总结。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奔着够学、够用的原则,不求学的过深,而要强调学会、会用、够用,通过三年的教育使学生能够熟悉或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或技能,以适应求职的需求,使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比如说,就适当减少周学时,留出足够时间加强职业技 - 4 -
能训练。同时,对知识的概括总结也是很重要的。概括总结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梳理知识脉络的重要手段。中职教学里的用语、概念、理论、计算技巧等许多知识,都是通过概括总结才被学生理解接受,并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所以在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而且要重视对知识及学习过程进行概括总结,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一、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点,针对这一特征,作为教师应及时调整信息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为原则,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如电子板报评比活动、电子小刊物评比活动,让学生在积极上进的环境中制作自己所感兴趣的电子板报、电子刊物,不仅提高了小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和求知的能力。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更新原有的教学计划,在出色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多进行信息教学的革新,增加学生的新鲜感,从而更好地完成信息教学的任务。
二、提供平台,强化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在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的任务是让小学生掌握获取、传输、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计算机作为信息传导中最重要的平台和媒介,让小学生能够及早地掌握其基本的技能和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计算机作为一种电子产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程序性,一般情况下,以严密的教学教程和技术要领为教学重点,但是小学生的具象思维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应该以实践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只需对学生进行要领的点透,而着重对其进行实践上机的指导,让小学生在亲身接触计算机的过程中,了解并熟悉信息接收、传导的操作方式和流程,使其较为轻松地掌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操作要领。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作为一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拓展教学领域,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将学习活动讨论、信息技术学习征文、“我与信息技术”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活动纳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自由发言、展现自己,畅谈自己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所收获的一些小知识、小窍门或小故事,通过与同学们的共同分享与讨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先进的同学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还可以有效地激励和帮助后进同学,让其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尽快地加入到先进同学的行列,有利于在全班营造出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强化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四、改进和健全信息技术学习的评价和奖励机制,让学生在激励中不断提升自我
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其自身特点的原因,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因此,应该在班级中建立起健全的评价和奖励机制,从而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上进心和积极性。采取考试、提问等督促方式,让学生及时温习、牢固所学知识;同时完善奖励机制,对于在考试优秀和平时表现优异的同学重点进行表扬和奖励,以此来带动其他同学不断向其学习和靠拢,从而达到带动整班学习水平提高的目的。而对于不认真学习的同学,则采取帮助和教育为主的方式进行督促,重点对其进行兴趣点的激发,因为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上教师精心的教育培养,使其最终跟上教学的进度和进程。
【关键词】 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 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广泛的应用于教学领域。多媒体教学正以其丰富的教学内容、鲜明的教学特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逐步打破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促进了教育技术的信息化。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优势和应用范围
1、优化演示实验。应用多媒体技术对一些装置和操作较复杂、有毒且不易控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易造成伤害、易出错误的实验,如氯气的实验室制备、稀释浓硫酸等,让学生在进行真实实验操作之前观察模拟演示,熟习实验操作步骤和规范后,再进行真正的实验。能有效提升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化学实验中如果操作不当,不仅会导致实验失败,造成仪器损坏,还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发生意外事故,引发学生对实验的恐惧心理。这些错误操作,如果只靠教师讲解错误的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难免空洞和没有实感。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将错误分解,放慢动作,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使学生直接目睹错误操作以及产生的严重后果,学生看后印象深刻,更能深刻理解实验规范操作的重要性,从而减少学生实验时错误操作的发生。
2、模拟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化学教学中,抽象的理论原理、微粒的构造和运动,复杂的分子结构,化学键的断裂和建立的过程、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云的概念等,比较抽象,无法观察,语言也难以完善描述,学生难以领会,是化学教学中的难题。若使用多媒体图形图像模拟技术,可使微观粒子运动宏观化,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生动,加深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3、优化复习课。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验单项复习和高三总复习均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加大复习容量,提高复习效果。
化学实验是复习课的中一个重要内容,若利用电脑模拟,可快速再现实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动画、图片、录像演示等多种方式,重温实验内容及过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规则,掌握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同时,特别有利于学生进行实验比较、类型归纳,加深理解记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虽然给中学化学的教学带来了很多优势,但其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1、上课节奏加快,信息量过大。由于教师可以在课前事先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教师就可以不用写板书,这直接导致课堂上教师单纯说课的时间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每节课所带来的信息容量,加快课程进度。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短时间内让他们接受大量的信息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2、师生之间的互动减少。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的手会一直按在鼠标上,一直在进行着下一步的操作。教师这种思维的连贯性导致其很容易忽略对学生情绪、认知以及思维的观察和了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减少。
3、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直接影响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决策实施和评价。多媒体教学效果不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在重视教育技术的同时忽略了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没有把多媒体技术和化学学科特点结合起来。
三、解决多媒体化学教学问题的对策
1、合理地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每次都抽出一定的时间对课堂习题进行讲解,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加强对课堂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同时也适当地减慢了课程的进度。由于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是建立在各种公式和定理上的一门课程,通过对课堂习题的讲解也可以深化学生的记忆。此外,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当加强对前面课程的复习与总结,使学生更好的建立起课程的前后联系。
2、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而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起主导作用,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帮助教师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却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因为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辅导。教师也不能仅仅是一台计算机的操作者,因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任何一台机器不能够代替的。可以在课件中设计一些与学生互动的部分,通过互动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畅通地交流师生之间的情感。
一、数字化教学的兴起
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步入数字化时代。在教育行业中,近几年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得以蓬勃的发展,全国各地的高等职业院校以及高等专科学校无论从招生人数还是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上都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尽快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水平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数字化艺术设计教学中,利用数字化媒体,结合传统艺术设计创作手段和丰富多彩的数字化处理技术,让学生在接受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采用先进的数字化处理技术,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对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再加工,创作出多样的设计作品。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更能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提供更大的可能。在感叹信息化给我们的教育体系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在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把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设计美学乃至艺术素养教育很好的结合起来是目前中国设计教育者需要探索的问题。
二、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创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1.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设计”是个现代词,它作为把美融入到生活里的一种美好愿望,是一种把计划、规划、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在自觉和不自觉中,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地域的人们通过他们身边的各种方式表达着对美的认识与追求。[2]从工业革命开始,物质生产的工业化,现代设计对数千年的传统美术带来了彻底的、全面的改革。使建筑、室内与环境、平面、工业产品、纺织印染、服装以至城市规划,都发生了形式与内容方面的巨大变化。设计伴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被广泛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奠定了现代物质文明的形式和内容基础,已成为现代物质与精神文明生活之必需。人们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不再停留在产品的使用功能上,而是更多地追求物质产品背后的美学含义。
2.注重作品中形式、内容和功能的统一协调设计是因为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同时又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美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精神享受。当你接触任何一件事物在判断它的存在价值时,合乎逻辑的内容和美的形式必然同时迎面而来,向你询问是否合乎你的理想标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所处经济地位、文化素质、生活理想、价值观念等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审美追求,然而单从形式条件来评价某一事物或某一造型设计时,会发现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人中间存在着一种相通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从人类社会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它的依据就是客观存在的形式美。因此,一件好的完整的设计作品,除了能够满足其使用功能性外,还应该体现某一种理念,一种合乎绝大多数人所持有的理想的标准。它和所有艺术品一样应该由内容和形式构成,要有鲜明的主题、形象、题材等诸多要素的总和以及这些要素的内部结构的外部表现方式,使设计作品中所需包含的内容、形式和功能相互协调统一。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在利用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进行作品的设计创作过程中,普遍表现出对美术技法的过分运用而缺少在作品中对美的形式法则的表现,缺乏想象力,这当然还涉及到美术基础教育方面的问题。艺术设计作为同艺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门类,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应该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3.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给艺术设计方法带来的变革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支点是计算机技术。20世纪末计算机的鼎盛发展给许多设计家带来了巨大的便捷。计算机不但改变了社会大众生活的节奏,同时也是设计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艺术设计作为一种适应时代需求的行业,短短数年间计算机以其自身便捷优势迅速融进人类艺术设计领域。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将电脑广泛应用在空间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家居设计等)、产品设计(人类生活使用品的设计)和平面设计(即视觉传达设计,为宣传某种产品或信息进行的图像设计),它是一个国家科学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创造着今天,也规划着明天。计算机硬件和设计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许多设计家解放了双手的单调操作,并为设计家的设计素材和表现方式提供了许多新的资源,提高和丰富了设计家的想象力,使设计家可以充分地利用大脑思维的弹性,产生源源不断的灵感,设计并创造出更多的艺术作品。计算机的便利及独特的优势已经融入到现代设计领域,现代的设计工作者已经摆脱不了计算机,它正成为了当代各类艺术设计的宠儿。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性能日益更新,计算机软件层出不穷并逐渐走向成熟,计算机为作品设计和制作的表现效果提供了原先人手所不能达到的精确程度和丰富效果,缩短了许多人大量的设计学习时间,解决了漫长的原先需要手工绘制作品的美术基础训练,也使更多的人员进入了设计领域,创造了无数的就业机遇,这无疑是20世纪后期的一种积极进步的技术革命。对于每一个设计人员来说,计算机毫无疑问给他们带来诸多的便捷,是设计中不可多得的好助手。然而,计算机仅仅是一种便利的工具,终究无法代替人类的思想意志。在实际创作中,设计人员对软件的操作会与自身的创作思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然计算机给设计人员提高了许多工作效率,在观念上也是革命性的改变,但是随着计算机相关软件的不断更新、完善,在实际教学中软件技术的优越性体现越来越强大,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固然重要,但更应该强调对设计作品中艺术性的表现和蕴藏在作品背后的美学含义,充分体现出作品中的艺术成分。因为它是设计作品的生命所在,是是否具备美学价值和感染力的根本所在。
4.探索计算机应用技术与艺术设计美学的结合在以计算机作为艺术设计主要创作手段的今天,熟练掌握当前最先进的计算机设计软件的操作毫无疑问是设计一个好的作品的前提条件,没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就不能实现对作品的表达,再好的设计创意也只能是个空想。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应当对作为基础训练课程的软件教学予以重视,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障碍,老师应当及时给予排除帮助,并共同探索软件所带来的技法表现上的多样性。但是相对而言,学习软件的操作是技术性的,而蕴藏在作品背后的美学含义是由诸多元素构成的,是生命力的体现。要做好设计,学生不仅应有多样性的作品表现技法和形式,更要探索作品中的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美学有基础的认识。因为利用多样性的作品表现形式及技法可以产生艺术类产品,但它并不能必然保证作品与人的相互沟通共鸣。在作品设计表现艺术中学生遇到的障碍只能利用艺术的原则来解决,这就要求每个人自身的艺术修养,需要经过漫长的积累和感悟,来提高对美学的认识和提高,因为艺术原则是复杂的,蕴涵于作品当中的。目前中国的设计教育甚至许多教材把侧重点放在技术性操作过程的方法上,这些方法对初学者掌握技法,从“无法”到“有法”,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技术性教程,如果忽视了艺术思维精神层面,忽视了从观察的方法上,从审美品味和情趣上的引导,这种种教学上的“法”,都有可能成为桎梏学子的绳索,成为他们沉迷于浅显的表现效果的麻醉剂。好的设计师应该是一个有美学思想的人,他所掌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方法只是为了用来表达他的审美理念和世界观。在教学中,如果学生为了设计而在作品中表现出过多的形式和技法,而主题、形象、题材等诸多要素不知所云,为技法而技法,视觉形式上毫无美感可言。[3]那么我们的学生充其量不过是一些熟练的电脑操作员而已。技术无论多么重要它始终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形式美是艺术的直接目的,人文之美才是艺术的真正追求。
5.怎样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美学素养(1)加强感知训练,积累表象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只有丰富的表象积累才能为形象思维提供广阔天地。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不仅仅需要关注计算机动手操作的过程和操作能力,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感知训练,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为形象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比如通过欣赏一些精美的、新颖的、各具特色的电脑作品的表象积累可以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对发展创造力有很重要的意义。(2)多方面丰富各门类艺术的知识艺术美学素养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它需要不断的发掘培养和积累过程。[4]在平常的教学中多培养学生多读专业书、多了解当代先进的艺术设计思想的好习惯。让艺术设计教育课渗透更多的人文内涵,而不仅仅是技艺上的传授。还要注意将美学、艺术史、设计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艺术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专业指导,把复杂的艺术评论或者设计史,通过简单有趣的方法概括归纳给学生,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调查、收集并研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作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阅历,通过比较鉴赏并挖掘作品背后隐含的意义来开阔学生视野,增加知识面。(3)走出校门,参与活动、增长见识、激发灵感走出校门,多去看看别人的东西,不论纯艺术绘画,还是设计作品,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把知识禁锢于书本或是课堂。可以多参观一些名人画展,设计展;还可以经常在采风、考察活动中广泛了解当地民族特色文化,用相机或者笔或者绘画的方式收集素材充实自己的资源库,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中虚心请教,提炼精华、学习经验,在多听多看多问中不断进步,从而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设计不是独立存在的行为,坐井观天的学习方式不可取,要在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中寻找设计元素和构成方式。
1、教学任务:
(1)欣赏的基础知识。
(2)中外美术作品欣赏及各艺术流派的艺术特征。
(3)建筑艺术的鉴赏学习2、教学目的要求:
(1)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2)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结合实践练习,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完善人格,提高艺术文化修养。
(3)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美术兴趣与爱好,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美术知识,掌握必要的美术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1、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 部分学生对美术学科认识不够,思想意识浅薄。
(2)学生艺术经验非常薄弱,艺术感受单一。
(3)大部分学生积极向上,有着提高自身艺术文化修养的美好愿望。
2、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 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阶段性地纵向、横向的联系与对比,以更容易理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