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碳酸氢钠受热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范文第1篇

[板书]: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过渡]:我们这节课主要讨论它们的化学性质

由于它们都是碳酸这种弱酸的盐,那么大家想象它们共同的性质是什么呢?是不是都能与某种物质反应生成CO2呢?

[板书]:(1)与酸的反应

[练习]写出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果属于离子反应,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过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与酸反应,现在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热稳性上是不是一样,能否根据已有知识来判断,如果它们受热分解,产物可能是什么呢?如何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呢?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分别加热碳酸钠碳酸氢钠

[板书](2)热稳定性:

2NaHCO3======Na2CO3+CO2+H2O

Na2CO3与NaHCO3热稳定的差别可以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

[板书](3)用途:

Na2CO3:制皂玻璃造纸纺织

NaHCO3:发酵粉灭火器治胃酸过多

巩固练习:

1.如何除去Na2CO3固体中少量的NaHCO3?[指导练习]除杂:(1)除去碳酸钠固体中少量的碳酸氢钠;(2)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少量的碳酸钠

2.往碳酸钠溶液加入下列物质,能反应但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的是()

A.Ca(OH)2溶液B.Na2O2固体C.盐酸D.Na2O固体

[教学目的]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性质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的主要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别的原因

[教学方法]

对比法、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实物演示实验仪器

我们过去学过泡沫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筒内装的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与发泡剂的混合液,玻璃瓶里装的硫酸铝的饱和溶液。

把灭火器倒转时,筒内的两种药液相互混和后,发生如下的反应:

A1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

大量的二氧化碳跟发泡剂形成泡沫,从喷嘴中喷射出来,覆盖在燃烧物上,使燃烧物隔绝空气和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最终是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的密度大,灭火时,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排除空气而包围在燃烧物体的表面或分布于较密闭的空间中,降低可燃物周围或防护空间内的氧浓度,产生窒息作用而灭火。其实泡沫灭火器是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一种,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包括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及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内充装的是干粉灭火剂。干粉灭火剂在消防中是广泛应用的,如碳酸氢钠干粉、改性钠盐干粉、钾盐干粉、磷酸二氢铵干粉、磷酸氢二铵干粉、磷酸干粉和氨基干粉灭火剂等。干粉灭火剂主要通过在加压气体作用下喷出的粉雾与火焰接触、混合时发生的物理、化学作用灭火:一是靠干粉中的无机盐的挥发性分解物,与燃烧过程中燃料所产生的自由基或活性基团发生化学抑制和副催化作用,使燃烧的链反应中断而灭火;二是靠干粉的粉末落在可燃物表面外,发生化学反应,并在高温作用下形成一层玻璃状覆盖层,从而隔绝氧,进而窒息灭火。另外,还有部分稀释氧和冷却作用。那么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就是利用了它的不稳定性。,受热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对空气产生稀释作用

在常压下,液态的二氧化碳会立即汽化,一般1kg的液态二氧化碳可产生约0.5立方米的气体。另外,二氧化碳从储存容器中喷出时,会由液体迅速汽化成气体,而从周围吸引部分热量,起到冷却的作用。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范文第2篇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用实际参加化学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在离子方程式中,反应前后的电荷是守恒的,原子个数也是守恒的。现有如下离子方程式:RO3n-+F2+2OH-=RO4-+2F-+H2O,由此可知在RO3n-中,元素R的化合价是(    )

A.

+4

B.

+5

C.

+6

D.

+7

二、简答题

2、如图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示意图。

(1)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离子有哪些?

(2)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请写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根据下列复分解反应的微观实质:

2HCl+Ca(OH)2=CaCl2+2H2O,反应的微观离子方程式:

H++OH-=H2O Na2CO3+BaCl2=BaCO3+2NaCl。

反应的微观离子方程式:CO32-+Ba2+=BaCO3

请你写出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反应的方程式:______。反应的微观离子方程式:______。

4、某实验小组探究HCl和NaOH能否发生反应,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1)甲同学:将盐酸滴入盛有少量NaOH溶液的试管中,再滴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由此得出结论:HCl和NaOH不能发生反应。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对,进行了如下实验,先向盛有少量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然后慢慢滴加稀盐酸溶液,边滴加边振荡,一段时间后,溶液变为无色。如图在a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因此甲同学失败的原因是______。

(2)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我们知道,HCl液和NaOH溶液之所以能够导电是因为HCl和NaOH在溶液中是以______形式存在的。因此,中和反应的实质是______(符号表达式作答)。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3)①请根据上述反应原理写出Na2CO3与H2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②写出一个与Ca2++CO32-=CaCO3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初中化学中,我们学习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如图所示)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2O,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以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为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按以下步骤:

Ⅰ.写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Ⅱ.把易溶于水且易解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把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如上述方程式可改写成:H++Cl-+Na++OH-=Na++Cl-+H2O。

Ⅲ.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继续改写成:H++OH-=H2O。

Ⅳ.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则: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

请回答:

(1)写出稀盐酸和碳酸钙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2)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就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生成物中有______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6、分类、类比是化学常用的方法,掌握这些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

(1)初中化学有许多实验都用到了水这种物质,根据“水的作用”可将下列实验中的______(填序号)归为一类,依据是______。

(2)相比于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更能够体现出反应的实质,例如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为Fe+Cu2+=Cu+Fe2+,在此反应中,铁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做还原剂,相反,硫酸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硫酸铜做氧化剂。则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为______,该反应过程中的氧化剂是______(填化学式)。

7、食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生活中常见的钠盐。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氢钠的水溶液显______性(填“酸”、“碱”或“中”)。碳酸氢钙受热易分解,碳酸氢钠性质与其相似,除去碳酸钠固体中混有的少量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时生成的CO2量,前者______后者(填“>”、“

(3)粗盐含有少量杂质(主要为CaCl2、MgCl2、Na2SO4等)。用粗盐制取“化学纯”级的NaCl,步骤为溶解、加过量a、加过量NaOH、加过量b、过滤、加适量盐酸,蒸发结晶得到“化学纯”级的NaCl固体。试剂a、b分别是______(填序号)

A.Na2CO3、BaCl2

B.BaCl2、Na2CO3

C.BaCl2、Na2SO4

(4)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生成氯气和烧碱。

资料一:Cl2+H2O=HCl+HClO

资料二:初中化学中,我们学习了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2O,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按以下步骤:(以Na2SO4与BaCl2反应为例)

①写出Na2SO4与Ba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②把易溶于水,易电解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把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上述化学方程式可改写成,2Na++SO42-+Ba2++2Cl-=BaSO4+2Na++2Cl-

③删去方程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Ba2++SO42-=BaSO4:

④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⑤某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事件,工作人员喷射NaOH溶液形成液幕,包围并吸收泄漏的氯气,其反应原理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资料三:化学反应类型有不同的分法,其中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的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⑥工业上可用氨检验输送氯气的管道是否漏气。反应方程式如下:8NH3+3Cl2=6NH4Cl+N2,该反应______(填“是”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若是氧化还原反应,此空作答,反之,不作答)

三、探究题

8、初中化学中,我们学习了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₂O.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般按以下步骤:(以AgNO₃与NaCl反应为例)

①写出AgNO₃与Na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把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上述方程式可改写成:Ag++NO₃-+Na++Cl-=AgCl+Na++NO₃-

③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Ag++Cl-=AgCl

④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请回答

(1)AgNO₃与NaCl反应后的溶质成分是什么?______

猜想一:只有NaNO₃猜想二含有NaNO₃和NaCl:猜想三:

(2)写出稀盐酸滴在碳酸氢钠粉末上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3)写出一个与离子方程式Cu(OH)₂+2H+=Cu2++2H₂O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从微观上看,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某些离子相互结合使离子数目减少

B.判断化学反应发生,可依据有新物质生成,也可依据某一反应物消失

C.证明复分解反应没有发生,可验证某一反应物依然存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由离子方程式RO3n-+F2+2OH-=RO4-+2F-+H2O,反应后1个RO4-离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2个F-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而反应前2个OH-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根据反应前后的电荷守恒,可判断n=1,则离子RO3n-为RO3-;

设RO3-离子中R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有x+(-2)×3=-1,

解得x=+5,故选:B。

原子团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整个原子团的化合价,根据原子团的化合价可以计算出其中未知元素化合价。

2.【答案】解:(1)由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示意图,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离子是钠离子和氯离子。

(2)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

故答案为:

(1)钠离子和氯离子;

(2)H++OH-=H2O。

【解析】(1)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示意图,进行分析解答。

(2)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的实质(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答案】NaCl、NaOH

氢氧化钠溶液未完全反应

离子

H++OH-=H2O

2H++CO32-=H2O+CO2

Ca(OH)2+Na2CO3=CaCO3+2NaOH(合理即可)

D

【解析】解:(1)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在a点时溶液的pH>7,显碱性,其中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甲同学失败的原因是氢氧化钠溶液未完全反应;故填:NaCl、NaOH;氢氧化钠溶液未完全反应;

(2)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我们知道,HCl液和NaOH溶液之所以能够导电是因为HCl和NaOH在溶液中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因此,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符号表达式为:H++OH-=H2O,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故填:离子;H++OH-=H2O;

(3)①根据上述反应原理可知:Na2CO3与H2SO4反应实质是碳酸根离子与氢离子结合成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离子方程式为:2H++CO32-=H2O+CO2;故填:2H++CO32-=H2O+CO2;

②与Ca2++CO32-=CaCO3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有Ca(OH)2+Na2CO3=CaCO3+2NaOH、CaCl2+K2CO3=CaCO3+2KCl等;故填:Ca(OH)2+Na2CO3=CaCO3+2NaOH(合理即可);

5.【答案】NaOH+HCl=NaCl+H2O

CaCO3+2H+=Ca2++H2O+CO2

水或气体或沉淀

【解析】解: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是:NaOH+HCl=NaCl+H2O。

.(1)稀盐酸和碳酸钙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aCO3+2H+=Ca2++H2O+CO2。

(2)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就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生成物中有水或气体或沉淀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6.【答案】CD

水为反应物

Cu+2Ag+=2Ag+Cu2+

AgNO3

【解析】解:(1)A中集气瓶中的水主要作用是有利于容器内温度的降低,节约了实验的时间,同时能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防止污染空气。B中水的作用是隔绝氧气、提供热量。C中水作反应物,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D中水作反应物,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根据“水的作用”可将下列实验中的CD归为一类,依据是水为反应物。

(2)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反应的实质是铜与银离子反应生成铜离子和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为Cu+2Ag+=2Ag+Cu2+,该反应过程中硝酸银中银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硝酸银做氧化剂,其化学式为AgNO3。

故答案为:

(1)CD;水为反应物;

(2)Cu+2Ag+=2Ag+Cu2+;AgNO3。

(1)根据四个实验中水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2)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化学反应中水的作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碱;2NaHCO3-     Na2CO3+H2O+CO2;

【解析】解:(1)碳酸氢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     Na2CO3+H2O+CO2。

故填:碱;2NaHCO3-     Na2CO3+H2O+CO2。

(2)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NaHCO3+HCl=NaCl+H2O+CO2,

84

44

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时生成的CO2量,前者

故填:

(3)粗盐含有少量杂质(主要为CaCl2、MgCl2、Na2SO4等)。用粗盐制取“化学纯”级的NaCl,步骤为溶解、加过量氯化钡除去硫酸钠、加过量NaOH除去氯化镁、加过量碳酸钠除去氯化钙、过量的氯化钡、过滤除去沉淀、加适量盐酸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蒸发结晶得到“化学纯”级的NaCl固体,因此试剂a、b分别是BaCl2、Na2CO3。

故填:B。

(4)①Na2SO4与BaCl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SO4=BaSO4+2NaCl。

故填:BaCl2+Na2SO4=BaSO4+2NaCl。

⑤某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事件,工作人员喷射NaOH溶液形成液幕,包围并且吸收泄漏的氯气,其反应原理是: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

故填:Cl2+2OH-=Cl-+ClO-+H2O。

⑥8NH3+3Cl2=6NH4Cl+N2,反应过程中,氮元素、氯元素的化合价有改变,因此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其中还原剂是氨气,氧化剂是氯气,发生还原反应的氧化剂的物质的量是3mol,发生氧化反应的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是2mol,因此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3:2。

故填:是;3:2。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氯化钠,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镁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8.【答案】硝酸钠

H++HCO3-=H2O+CO2

Cu(OH)2+2HCl=CuCl2+2H2O

AB

【解析】解答思路:(1 )判断反应后的溶质,一般考虑生成物有没有可溶性的物质,比如硝酸钠是可溶性的而氯化银是不可溶性的,所以硝酸钠是反应后的溶质、(2)。书写离子方程式时要保证正负电荷量相等,原子个数守恒

(3)。复分解发生的实质就是有沉淀或水或气体生成,其实在微观上就是溶液中的离子减少

答案:(1)硝酸钠

猜想三:氯化钠

(2)H++HCO3-=H2O+CO2

(3)Cu(OH)2+2HCl=CuCl2+2H2O

(4)AB

1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以及反应后的溶质的判断的依据是物质的溶解性2.书写离子方程式时遵循的原则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钠;计算题;解题方法

在“3+X”高考中,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三科为综合卷,考生在考场上面临着大量的阅读量和解题及数据处理量,更快、更正确的解题是取得高分的唯一途径。掌握一些技巧来解化学计算型选择题,可以节省解题时间,缩短思维长度,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本文以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内容中钠及其化合物涉及的计算为例小结此处常用的几种解题方法。

方法一:公式法

例:(2009年上海卷10)9.2 g金属钠投入到足量的重水中,则产生的气体中含有( )

A.0.2 mol中子 B.0.4 mol电子

C.0.2 mol质子 D.0.4 mol分子

【分析】选B。题中涉及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其原子全部来源于水分子。本题中将H2O换为D2O,则产生的气体为D2,结合定量分析,共产生0.2 molD2,则含0.4 mol质子,0.4 mol中子,0.4 mol电子,0.2 mol分子,故选B答案。

【方法小结】此类题属于较容易题,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明确反应的实质。

方法二:极值法

例:(2007年全国理综卷II)在一定条件下,将钠与氧气反应的生成物1.5 g溶于水,所得溶液恰好能被80 mL浓度为0.50 mol/L的HCl溶液中和,则该生成物的成分是( )

A.Na2O B.Na2O2

C.Na2O和Na2O2 D.Na2O2和NaO2

【分析】选C。由于钠与氧气反应产物不确定,若用常规法对可能存在产物作逐一尝试,逐一淘汰求解是很繁难的,故本题采取极值法把生成物假设为某一种可能的氧化物加以讨论。反应后溶质为氯化钠,则有n(Na+)=n(Cl-)=0.08 L×0.5 mol/L=0.04 mol;钠元素

守恒

当产物只有Na2O时,m(Na2O)=0.02 mol×62 g/mol=1.24 g;

当产物只有Na2O2时,m(Na2O2)=0.02 mol×78 g/mol=1.56 g。

结合平均值原理可推出该反应生成物是Na2O和Na2O2的混合物。

【方法小结】极值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和分析方法。化学上所谓“极值法”就是对数据不足而感到无从下手的计算或混合物组成判断的题目,采用极端假设(即为某一成分或者为恰好完全反应)的方法以确定混合体系中各物质的名称、质量分数、体积分数,这样使一些抽象的复杂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极值法解题的优点是将某些复杂的、难以分析清楚地化学问题假设为极值问题,使解题过程简化,解题思路清晰,把问题化繁为简,由难变易,从而提高了解题速度。

方法三:差量法

例(2009年全国卷Ⅰ)为了检验某含有碳酸氢钠杂质的碳酸钠样品的纯度,现将w1克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w2克,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 )

A.■ B.■

C.■ D.■

【分析】选A。此题是关于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解题时先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观察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和量的关系。对含有碳酸氢钠杂质的碳酸钠样品加热,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反应前的固体为碳酸氢钠和碳酸钠,反应后全部为碳酸钠,即固体质量的差值是由反应中水与二氧化碳的生成引起的,故反应中水与二氧化碳的质量总和=w1-w2

2NaHCO3■Na2CO3+H2O+CO2m

168……62

x……w1-w2

即168/x=62/(w1-w2),解得x=84(w1-w2)/31,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W(Na2CO3)=(w1-x)/w1=(84w2-53w1)/31w1,故选A。

【方法小结】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差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气体物质的量之差等)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法。用差量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理论差量。本法适用于反应不完全或有残留物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差量反映了实际发生的反应,消除了未反应物质对计算的影响,使计算得以顺利进行。另外反应前后存在差量,且此差量易求出。这是使用差量法的前提。只有在差量易求得时,使用差量法才显得快捷,否则,应考虑用其他方法来解。

方法四:元素守恒法

例:有8 gNa2O2、Na2O、Na2CO3、NaOH的混合物与200 g质量分数为3.65%的盐酸恰好反应,蒸干溶液,最终得固体质量为( )

A.8 g B.15.5 g C.11.7 g D.无法计算

【分析】选Cn(HCl)=200g×3.65%÷36.5g/mol=0.2mol,由题意知,在整个反应过程中,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根据元素守恒得:氯化钠的物质的量应该等于氯离子也就是盐酸中HCl的物质的量,则n(NaCl)=0.2 mol,所以蒸干溶液后最终得固体质量为:m(NaCl)=n(NaCl)×M(NaCl)=0.2 mol×58.5 g/mol=11.7 g,故选C项。

【方法小结】守恒思想是重要的化学思想,利用守恒法解答化学问题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解题方法。守恒思想的核心是元素守恒,利用元素守恒有助于从本质上理解物质在转化过程中一些物理量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从而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达到快速解题、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上题,此题中发生的反应很多,但仔细分析可知,蒸干溶液后所得固体为NaCl,其Cl-全部来自于盐酸中的Cl-,在整个过程中Cl-守恒,则存在n(NaCl)=n(HCl)。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范文第4篇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教学中化学教师要努力创设利于学生建构化学知识体系的教学情境,即教学中教师应要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情境,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环境铺垫”,并从中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这样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门槛”,能使学生更加容易“入门”,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完成对化学知识的有效建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的内容,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如在关于“固体物质溶于水,使水的凝固点降低”的教学中,用“寒冷的冬季,在公路的积雪上撒盐使冰雪能很快融化”这个生活经验,对于北方的学生来说就很容易理解。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生才会对知识有真切的感受,才不只是在抽象的水平上对化学规律和概念记忆。教师应该将生活与化学知识建立紧密的联系,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更有利的“环境”。通过学生带着对生活问题的疑惑进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进行探究思考,学以致用,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二、设计“生活化”教学内容

知识源于生活。中学化学教学中要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主要从两方面设计:其一,经验引入。在化学教学中,要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素材并引入课堂教学,让鲜活的生活经验为后续新内容的学习建立“桥梁”, 降低新学内容的难度。其二,学以致用。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现实生活才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归宿。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化学学科的特点,选择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的素材,不断地加强生活中的知识与化学课本的密切联系,使化学学习成为学生发展实践能力的重要源泉。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模拟生活化情境让学生质疑探究生活中问题,以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 钠的化合物的性质 》的教学内容“生活化”设计

问题设计:炸油条时,油条为什么会迅速胀大呢?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呢?

原理解释:做油条的面加入苏打(Na2CO3),它与面中的水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Na2CO3+H2O NaHCO3+NaOH。

生成的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2NaHCO3 Na2CO3+CO2+H2O。

此反应中又产生了碳酸钠,接着又按第一个反应式变化。两个反应的结果使面团里形成了许多二氧化碳微小气室,气体受热后膨胀,所以炸油条时油条能迅速膨胀起来。[2]

三、开展“生活化”化学实验

“生活化”的化学实验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动手制作实验仪器、寻找生活中的代用品、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等方式来做好典型的演示实验,由于感官和手脑并用,可以提高感知的成效,能加深记忆,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使学生增加实验动手机会。这样既有助于解决有些学校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节约和环保意识,可谓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让化学实验根植于生活,使化学实验伴随学生的生活。

案例2:氢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① 学会用自制的化学实验仪器制取氢气;

② 探究氢气的性质。

实验用品见表1。

注:以上代用品都经过清洗处理干净。

实验装置图:实验装置图见以下图1~5。

实验步骤:略。

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在潮湿的医用针剂瓶周围均匀地铺上一薄层氧化铜粉末,实验结束可观察到黑色氧化铜变成光亮红色的铜镜。

四、探索“生活化”“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就是除学校课堂教学以外的各种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的,它的基本特点是,空间上的灵活性、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和学习内容的多样性。[3] 新课程提倡要重视学生实践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化学“第二课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设置了“调查与研究”栏目,教学中教师除了倡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的“调查与研究”外,还要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日常生活布置一些调查研究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作业,形成化学“第二课堂”,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也能使学生意识到知识的价值,从而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价值与乐趣,增强学习化学技能和知识的动力与信心。

案例3:制作化学知识卡片

要求学生在“第二课堂”中通过生活调研、查阅资料等途径制作一张生活中化学知识卡片,一周后进行班内展示、交流、评比。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卡片见图6。通过制作卡片的过程,会使学生感受到无论是生活、生产,还是医药卫生与人体健康、环境保护等都与化学物质有着广泛的联系,同时也能坚定了学生学好化学的决心。

图6 生活中化学知识卡片

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把学生的学习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使学生的社会生活与化学教学紧密联系,让课本知识鲜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在生活中理解和应用化学。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化”的化学教学中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作者单位:顾水英,天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甘肃 天水,741000;顾可,陇南市文县城关二小,甘肃 文县,746400)

参考文献:

[1]田秀明,张世勇.谈生活化的化学学习情景创设[J].科学教育论坛,2005(23).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范文第5篇

一、开启化学之门,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这些物质,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食物为我们提供营养;由于地壳变动而埋没在地下深处的古代树木变成了化石燃料;化石燃料为我们的生活提供能量;铁器在潮湿的空气里逐渐生锈;汽车上蓄电池充电和放电;等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发生的化学变化.通过生动、具体的化学变化现象,逐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人类为了生活和生产,在长期跟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关物质变化的知识,从而逐渐认识到,自然界里一切物质变化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掌握了物质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就能进一步控制物质变化的发生,以达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目的.

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应用化学知识,提高化学学习

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化学课堂,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化学实例,积极开发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和富有时代气息的教育素材,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广泛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衣.我们的衣服布料多种多样,它们是如何制成的?人们喜欢穿的羊毛衫和羊毛外套,也不都是出在羊身上的“羊毛”吧!课本一开始就在“奇妙的化学”中提供了几个让学生感兴趣的疑问,其中一个就与“衣”有关,“以石油、煤炭等为原料是如何生产出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的衣服、塑料制品的”.这些足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学好化学,解释身边的有趣现象.

2.食.在炸油条时,向面团里常加入纯碱和明矾,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发明油条的人可能并不懂得化学,但是他不自觉地利用了三个化学原理,才得到受人喜欢的油条.做油条的第一个反应:Na2CO2+H2O = NaHCO2+NaOH.第二个反应是生成的碳酸氢钠受热分解成碳酸钠、水和二氧气化碳:2NaHCO2

Na2CO2+H2O+CO2 .两个反应结果使面团里形成了许多充满二氧化碳的微小气室,气体受热会发生膨胀,所以在炸油条时,油条迅速膨胀起来.上面两个反应结果会产生较多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是强碱,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巧在发明油条的知道用明矾,来中和氢氧化钠的碱性.氢氧化铝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它能中和胃中产生过多的胃酸(盐酸),保护胃壁黏膜,因此患有胃病的人,常吃油条有好处.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原理,食的学问很大.通过学习化学,可以知道,食物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素,这些营养素又是如何供给我们身体活动的能量的.

3.住.我们居住的房屋经过一系列的变化,由原来的茅草屋变成了现代的高楼大厦,与化学也是密不可分的.建筑用的水泥、钢筋、砖瓦,装修用的油漆、木板,哪一样也离不开化学.那么,这些东西是如何通过化学方法制得的?需要什么原料?这又给学生出了难题,原来化学这么有用!

4.行.汽车上哪件物品不是化学制品;我们穿的拖鞋、凉鞋,不也是化学的成品吗?

学化学是为了用化学.新的化学课程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培养人与环境、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意识.因此,学生要在生活中学习知识,也要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学生可利用日常用品做家庭实验,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从而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从丰富、生动的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和价值.

三、有效组织、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创新和

思考能力

相关期刊更多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盐湖研究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