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综合英语教学

综合英语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综合英语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综合英语教学

综合英语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综合英语;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是一个由工业社会进一步向信息社会转化的时代。正是由于深刻认识到新世纪给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指出了新形势下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对英语专业教学进行改革,以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 

    作为英语专业主干课程的综合英语课的改革就成为重中之重。综合英语也就是《大纲》中的基础英语,它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本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综合英语课通常贯穿于前四个学期,在每周学时数为14-15的一二年级,综合英语在各高校每周就占到了6-8学时,可见各高校对综合英语的重视程度。那么,在新形势下对其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一、综合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现状 

    《大纲》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以教师为主导,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现有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获取知识,并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虽然《大纲》已经对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给予了引导,但是由于综合英语是一门传统的课程,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并不是用几句话进行宏观的引导就能解决问题的。而实际上,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在尝试把课堂的时间部分地交给学生。比如:几年来很多高校都推行了一种简单易行而且行之有效的小节目“FreeTalk”,即“自由发言”。在每次精读课上,抽出5-10分钟的时间,让一位学生自由发言,发言的内容由学生自由选择,可以是新闻、个人感悟或者是经历、趣事、故事、天气等;课文理解部分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课文精讲时,让学生读课文;课后练习部分,由老师挑学生来做,等等。这些尝试和努力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但是简单地把“以学生为中心”理解为“把教师支配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是错误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事实上,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综合英语教学存在的教改空间,但因未接受过英语教学法和应用语言学理论的系统学习,教学视野狭窄,苦于无从下手。而且,对于多样的综合英语教材和多变的教学内容,很多教师并不能娴熟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有效地主导课堂,未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英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自20世纪70年代交际法奠定其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关于第二语言习得(SLA)的研究在80年代得以蓬勃发展以后,对“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研究也随之在更广阔的范围铺开。美国心理学家Bruner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他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活动”。外语学习是与学习者个人不懈努力和不断实践分不开的,而且主要依赖予学习者的主观努力。正如科德所言:“有效的语言教学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并促进学习。不能让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也就是说,我们教的是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人,而不是教科书。他的话说明了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以学生为中心”应该成为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把“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作为学习的四大要素。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使学习者真正进入教学的真实情境,通过学习者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索与分析研究,提出问题和设想并进行验证,发现规律以及对某些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强调组织学习者运用语言和文字向他人进行表述,让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从而实现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对学习内容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英语教学模式,正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采用交际教学法,通过“pair work”、“team work”、“role-play”、“class discussion”等课堂活动,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熟练运用语言的目的。 

    三、综合英语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大纲》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解读,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达到“以学生为主体而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 

    (一)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途径(the task-orientedapproach)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通过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 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综合英语课堂不像口语课堂,每节课可以有明确的交际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综合英语课程的时候,依据课文内容或者主题思想来开发各种各样的任务,以此主导学生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完成任务。以杨立民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十课The Green Banana为例。此课的主题思想是拒绝种族中心论,尊重各民族文化。建设文化多样化的世界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可以把此节课的任务设定为:了解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和它们的差异之所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在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认识,然后自由发言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再比如,第二册第十一课You Have to Get Me Out of Here,该课讲述的是女主人公在爬山时发生意外摔断了腿,努力保持清醒,冷静地进行自救的故事。笔者为学生设计的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创设发生意外的场景,并进行自救和互救。笔者在该单元教学中设计上述任务,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一些急救措施,能够运用英语解决真实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传统的综合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讲述占用了几乎全部的课堂时间,大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们也越来越重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比如增加了“学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作答”、“学生产出”等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参与的时间。但是,要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这些还远远不够。 

    笔者曾尝试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在备课阶段,让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作者信息或与课文有关的文化背景、查课文中的生单词;在课堂陈述阶段,让一个或两个学生共同组织全体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理解,并发掘出文章的主题思想,进一步进行讨论或者辩论;课堂讲述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每一段落的大意和知识点,正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总结阶段,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从该课中所得到的收获或者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巩固练习阶段,由学生讲解和分析各项练习,有时也可让学生进行教学模拟试验,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构思和设想来进行课堂教学。 

    虽然这样做增加了学生的责任和任务,但笔者发现当学生在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的时候,积极性非常高,而且学习动机也很强。当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的时候,他们总能很有创意地开发出适合他们自身的学习活动,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在学生的教学模拟试验中,学生设计的各种活动形式,反映出了他们对综合英语课程的理解,以及学生对综合英语教学效果的期待。学生的模拟教学试验让笔者也受益匪浅,正所谓“教学相长”,笔者在此过程中也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期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 

    (三)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现有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 

    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是新形势下我们获取知识的两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后者。事实上,在教师的引导和要求下,学生能很容易地学会这两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习惯。这些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综合英语的教学准备过程中,可以发动学生广泛地通过上述途径来获取信息,并在课堂上进行信息的交流。虽然英语的专业课较早地使用了多媒体教室来上课,但是英语的基础课仍然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道具,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的进度,对于综合英语这样的培养综合能力的课程的改革限制就更大了。 

综合英语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交际教学法;综合英语教学

一、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Austin)在其著作《如何以言行事》(HowtoDoThingswithwords,1962)中提出的。Austin根据话语的功能,把话语分为言有所逑(constaifve)和言有所为(peformative)P~大类。言有所述是用来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事实的,是可以验证是真实或是谬误的。言有所为是用来实施某一种行为的,是不能验证的,无所谓真实或是谬误。后来,奥斯汀认识到言有所述,归根到底,也是一种言有所为,即实施“陈述“这一行为。于是,奥斯汀放弃了最初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的区分,建立了一种新的模式来解释人们通过语言所实施的各种行为。根据奥斯汀的新模式,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1oeutionaryact)、言外行为(ill~uifonary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act)。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即指发出语音、音节、说出单词、短语和句子等。言外行为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人们通过说话可以做很多事情,达到各种目的。言后行为是指说话带来的后果。当一个人说话的时候,他就同时执行了某种言语行为。

后来,奥斯汀的学生塞尔(J.Searle)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其中对英语教学有较大启发的是“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是指通过实施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也就是说,交际者在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时往往不直接说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其语言形式不直接反映交际目的,而是凭借另外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表达其真实意图。

塞尔认为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不是单词或句子等语言单位,而是言语行为,因此,语言交际过程实际上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言语行为构成的。

二、言语行为理论与交际教学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语言研究的重点逐渐由语言形式,句法关系转向语言使用,语义和语言的社会功能。言语行为理论对交际途径的兴起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为交际途径法教学奠定了基础。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一个学习语言的人不但应该有识别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规则的能力和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能力,他还必须懂得如何恰当地使用语言,即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使用不同的语言。因此,外语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外语的交际能力,要培养他们懂得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学生需要懂得语言的形式、意义和功能。这样,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的交际教学法在全世界的外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交际教学法强调运用各种交际活动进行教学,认为语言与交际密不可分。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交际法强调语义而不注重语法形式,看重语篇结构而不重视单一的词语句式,并认为语言技能可以在交际活动中掌握并得到巩固。因而,交际既是语言教学的目的,同时又是教学手段。

三、言语行为理论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基本技能的核心课程,历来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以往的综合英语教学采取的是语法翻译法,强凋的是语言学习者对语言形式和语法知识的掌握,教师着重进行语法、词汇、句子结构的讲解,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笔者认为应将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教学法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言语行为理论中对综合英语教学影响最大的是言外行为。笔者将从言语行为理论入手,结合综合英语教学实践,谈谈关于言语行为理论对综合英语教学实践的启示。

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讲授是综合英语课堂上最常见的言语行为。教师通过讲授单词或课文(言内行为),来呈现语言现象,解释语言使用规则,示范语言使用的情景等(言外行为),达到使学生学会使用语言(言后行为)的目的,所以讲授在综合英语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英语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由教师支配,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应改变以往以讲解为主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交际活动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努力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交际情境中提高交际能力。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语境对言语行为的理解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样的一个言语行为放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读。学生在缺乏真实语言环境的条件下学习英语,难免就容易出错,也很难准确地掌握英语。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习语言知识。学生的被动学习就变成了主动学习。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课堂知识。

词汇的学习是综合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记忆并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综合英语的学习目标之一。学生掌握的词汇以消极词汇居多,只知道单词意思,却不会使用单词。综合英语教师在讲解单词时,不能只停留在讲解单词的形式及其字面意义上,还要把单词放在不同的使用语境中解释单词的使用,教师应多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和使用英语词汇,这样学生才能变消极词汇为积极词汇,更好地掌握词汇。

2.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语言教学不注重语言的交际价值,也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及语用能力不强。交际能力是交流双方对语境的认知和应用能力。文化差异是影响学生交际能力提高的一大因索,由于社会文化历史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语言用于实施同一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旨在实施同一言语行为的话语在表现方式上会随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学生学习英语就是要通过语言这一工具去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及风俗。在综合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将文化知识导入课文的学习中,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同时学习文化知识。教师还要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文化对比语境和场景,增强学生语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识。

综合英语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隐喻 认知视角 综合英语教学 促进作用 启示

1.引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以认知为前提的,把熟悉的、具体的范畴投射映现于抽象范畴的概念而形成的表征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Richards(1980:38)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隐喻的本质,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思维方式。Lakoff和Johnson(1980:41)提出:“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的方式,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由此可见,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不仅是表达思想的语言形式,还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的重要手段,其认知本质在于借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分析、描绘另一类事物。本文以隐喻的认知视角为切入点,分析隐喻对综合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探讨隐喻对综合英语教学的启示。

2.隐喻对综合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综合英语是英语教育的核心课程,主要任务是传授系统语言知识,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基本技能,培养交际能力。在此过程中,词汇学习是基础,篇章理解是关键,文化背景是辅助。而隐喻能力的提高对词汇、语篇和文化教学都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

2.1隐喻有助于词汇教学。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音义结合的多层次的语码系统(王寅:275),而学习一门语言首要的事情就是对其词汇的掌握和实际应用(West,1930:514)。语义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发生在词汇平面上,而隐喻是语言中词义变化的重要形式。隐喻具有化难为易、生动有趣、具体形象的特点。受隐喻性思维的影响,人们往往通过这些词来同化、理解和输入未知和抽象事物,加深对目的语词汇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一词多义是英语词汇的普遍现象。而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现象(包括不同义项和不同词性)是词汇基本意义的隐喻性映射的结果。词汇以隐喻的形式进行延伸,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保持了语言系统的开放性、创新性和活跃性。隐喻是词汇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多义现象产生的重要来源。一个词的意义不是词本身固有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源于在不同语境中对它的认知联想,从而形成了一个词的有联系、有规律的多义范畴。在综合英语词汇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这种规律,可以使他们有效地扩大词汇量,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2.2隐喻有助于语篇教学。

语言的隐喻本质及其隐喻概念是语篇理解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隐喻性语言是各类素材特别是文学作品中普遍语言现象,对隐喻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关系到提高阅读能力、理解作品的修辞及意境,关系到整个语篇的理解和把握。Lakoff和Johnson早在1980年的论著中就论述了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的语义特征。胡壮麟也认为,当一个语篇中存在较多的隐喻,特别是隐喻的内涵渗透于整个语篇,渲染主题时,应该认为隐喻的使用构成了这个语篇的文体特征之一,也即语篇隐喻。隐喻的语篇功能可使我们在不否定内容的前提下,加强对篇章形式的解构,让我们感受和领悟语言对象的表意特点和规律。因此,隐喻的理解对于阅读任务的开展显得举足轻重,语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隐喻概念的建构。由此可见,教师应把认知语言学有关隐喻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学生阅读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的语篇中,深入分析语篇中出现的隐喻特点,探讨它们的映射方式,帮助学生准确把握隐喻所表达的意义,减少阅读理解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或失误,促进学生语篇理解能力的提高。

2.3隐喻有助于文化教学。

在综合英语授课过程中,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过程反映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许多深层文化内容(如人生观、价值观等)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隐喻来表达和传承。但是,人们的文化传统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不同,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文化渊源有异,对一些具体事物的体验也不尽相同,从而产生了不同民族间在隐喻使用上的显著差异。因此,隐喻需要在特定文化下进行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隐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想意义和文化意象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含义。

通过隐喻的文化认知进行外语教学可以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一条有效的英语教学途径。对隐喻的理解可以促进对目的语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把握。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隐喻语言的导入,教师向学生展现不同民族独特的社会风貌,通过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对比,揭示其民族文化特色与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语言学习的文化意识,加深对语言现象的理解和领悟,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异同,有利于目标语言的学习,也有助于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和谬误。

3.隐喻认知理论对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启示

3.1教授学生学会“隐喻式”的学习方式。

所谓“隐喻式”的学习方式,是指根据隐喻的认知特点进行学习的方法。学生可以运用隐喻的思维方式进行词汇、语法、语篇乃至文化的学习和掌握。就词汇的学习来讲,首先可以根据隐喻的相似性映射理论进行词汇学习,探明词汇基本范畴词义与引申义项之间的联系,了解词汇使用的演变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词汇。根据隐喻认知理论,也可以从某个词的基本含义中根据认知模式进行推导该词的其他意义。以英语单词board为例,它的原始意义为“一块锯薄的木材”,但是根据认知模式的推导,其意义可以扩充为:一块木制的平板,桌子,董事会,布告牌,板床,住宿,供膳宿,甲板,上船,上车(飞机),等等。因此,教师可以借助隐喻理论将词的本义与其喻义相联系,循着语言的隐喻思维规律,逐步推理,联想,最终得到该词的多个义项。这样的方式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条线索明晰的路线图,利于其理解和长期记忆。

3.2联系语境,利用图式进行综合英语教学。

在理解隐喻的过程中,背景知识与语境对隐喻理解起着很大作用。隐喻的创造功能与语境的激发有关。隐喻的理解推导过程需要人类有关的语境知识,Grice认为这里的语境知识是关于交际者社会文化方面的背景知识,它们是交际者提前所具有的,是静止的。与Grice的看法不同,Sperber和Wilson认为隐喻理解中的语境是动态的,随着交际过程的变化语境是不断扩大、修正、变化的。Sperber和Wilson用关联理论来解释隐喻,尤其强调认知语境在理解中所起的作用。其对语境的动态认识观对综合英语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及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更好地进行综合英语教学。

皮亚杰的图式学说认为,我们记忆中的许多知识块必然以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在信息的接收和加工过程中发挥认知的功能。意象图式的建立是理解隐喻,体现隐喻联想功能的关键。图式应是一种信息接收系统,它体现了已有各种知识块之间的有机的能动的关系,外来的信息被吸收到这个认知结构中才有意义。同时,当某一图式被激活后,人们就能从知识块的这种有机的结合中预测出某种期待信息的出现。图式在语言学习和话语理解中起着预期作用、补充作用及信息的选择性加工作用。因此,在综合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图式提供的有关知识的框架,正确理解语篇中隐喻的意义表征,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目标语言语篇所表达的含义及语言魅力。

3.3在综合英语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隐喻能力。

在综合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构词法,阅读、写作和跨文化交际等知识的讲授来构建和提高学生的隐喻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辞典等手段尽可能多地搜集关于某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下的隐喻用法,还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范畴,来搜集相关的隐喻表达,如英语中与植物、动物、空间、时间等相关的隐喻表达,来构建学生的隐喻感知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运用语法隐喻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超越语言层面。首先让学生了解隐喻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在阅读文章过程中从宏观上把握作者的思维进程,准确把握文章的具体细节,提高理解的准确性。其次组织学生将整个语篇的结构、语篇衔接手段归类,并辅助学生找出语篇中的人际隐喻和语气隐喻的表达,结合语境推断出作者的观点及态度。最后,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用不断变换的句子模式来巩固和分析文章中的某一个难点,构建和提高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利用隐喻这一语言现象使表达更凝练、形象和生动,强调隐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促进学生隐喻能力的提高。

4.结语

隐喻作为人们重要的认知方式之一,不仅对语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人们认识事物、对外语教学也具有较大的实际指导意义。积极运用隐喻理论进行综合英语教学,可提高学生对隐喻认知理论的认识水平,进而提高其词汇、语篇和文化学习的效率,提高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我通过对隐喻认知理论的简要论述,结合综合英语教学实际,阐明了这一理论对于综合英语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并提出了相关的几点教学启示,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Lakoff,Johnson.Metaphor We Lived by[M].Chicago Press,1980.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综合英语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综合英语;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是一个由工业社会进一步向信息社会转化的时代。正是由于深刻认识到新世纪给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指出了新形势下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对英语专业教学进行改革,以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

作为英语专业主干课程的综合英语课的改革就成为重中之重。综合英语也就是《大纲》中的基础英语,它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本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综合英语课通常贯穿于前四个学期,在每周学时数为14-15的一二年级,综合英语在各高校每周就占到了6-8学时,可见各高校对综合英语的重视程度。那么,在新形势下对其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一、综合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现状

《大纲》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以教师为主导,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现有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获取知识,并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虽然《大纲》已经对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给予了引导,但是由于综合英语是一门传统的课程,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并不是用几句话进行宏观的引导就能解决问题的。而实际上,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在尝试把课堂的时间部分地交给学生。比如:几年来很多高校都推行了一种简单易行而且行之有效的小节目“FreeTalk”,即“自由发言”。在每次精读课上,抽出5-10分钟的时间,让一位学生自由发言,发言的内容由学生自由选择,可以是新闻、个人感悟或者是经历、趣事、故事、天气等;课文理解部分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课文精讲时,让学生读课文;课后练习部分,由老师挑学生来做,等等。这些尝试和努力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但是简单地把“以学生为中心”理解为“把教师支配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是错误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事实上,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综合英语教学存在的教改空间,但因未接受过英语教学法和应用语言学理论的系统学习,教学视野狭窄,苦于无从下手。而且,对于多样的综合英语教材和多变的教学内容,很多教师并不能娴熟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有效地主导课堂,未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英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自20世纪70年代交际法奠定其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关于第二语言习得(SLA)的研究在80年代得以蓬勃发展以后,对“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研究也随之在更广阔的范围铺开。美国心理学家Bruner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他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活动”。外语学习是与学习者个人不懈努力和不断实践分不开的,而且主要依赖予学习者的主观努力。正如科德所言:“有效的语言教学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并促进学习。不能让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也就是说,我们教的是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人,而不是教科书。他的话说明了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以学生为中心”应该成为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把“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作为学习的四大要素。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使学习者真正进入教学的真实情境,通过学习者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索与分析研究,提出问题和设想并进行验证,发现规律以及对某些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强调组织学习者运用语言和文字向他人进行表述,让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从而实现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对学习内容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英语教学模式,正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采用交际教学法,通过“pair work”、“team work”、“role-play”、“class discussion”等课堂活动,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熟练运用语言的目的。

三、综合英语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大纲》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解读,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达到“以学生为主体而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

(一)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途径(the task-orientedapproach)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通过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 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综合英语课堂不像口语课堂,每节课可以有明确的交际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综合英语课程的时候,依据课文内容或者主题思想来开发各种各样的任务,以此主导学生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完成任务。以杨立民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十课The Green Banana为例。此课的主题思想是拒绝种族中心论,尊重各民族文化。建设文化多样化的世界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可以把此节课的任务设定为:了解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和它们的差异之所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在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认识,然后自由发言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再比如,第二册第十一课You Have to Get Me Out of Here,该课讲述的是女主人公在爬山时发生意外摔断了腿,努力保持清醒,冷静地进行自救的故事。笔者为学生设计的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创设发生意外的场景,并进行自救和互救。笔者在该单元教学中设计上述任务,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一些急救措施,能够运用英语解决真实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传统的综合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讲述占用了几乎全部的课堂时间,大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们也越来越重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比如增加了“学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作答”、“学生产出”等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参与的时间。但是,要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这些还远远不够。

笔者曾尝试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在备课阶段,让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作者信息或与课文有关的文化背景、查课文中的生单词;在课堂陈述阶段,让一个或两个学生共同组织全体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理解,并发掘出文章的主题思想,进一步进行讨论或者辩论;课堂讲述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每一段落的大意和知识点,正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总结阶段,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从该课中所得到的收获或者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巩固练习阶段,由学生讲解和分析各项练习,有时也可让学生进行教学模拟试验,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构思和设想来进行课堂教学。

虽然这样做增加了学生的责任和任务,但笔者发现当学生在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的时候,积极性非常高,而且学习动机也很强。当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的时候,他们总能很有创意地开发出适合他们自身的学习活动,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在学生的教学模拟试验中,学生设计的各种活动形式,反映出了他们对综合英语课程的理解,以及学生对综合英语教学效果的期待。学生的模拟教学试验让笔者也受益匪浅,正所谓“教学相长”,笔者在此过程中也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期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

(三)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现有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

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是新形势下我们获取知识的两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后者。事实上,在教师的引导和要求下,学生能很容易地学会这两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习惯。这些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综合英语的教学准备过程中,可以发动学生广泛地通过上述途径来获取信息,并在课堂上进行信息的交流。虽然英语的专业课较早地使用了多媒体教室来上课,但是英语的基础课仍然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道具,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的进度,对于综合英语这样的培养综合能力的课程的改革限制就更大了。

综合英语教学范文第5篇

【文章摘要】

民办高校综合英语课程要与时具进,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英语能力要求的提高,民办高校的综合英语课程也要进行深入改革。做好课改工作,从教学方法入手,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提升教学质量,塑造学生能力。本文从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入手,探讨了采用那些教学方法,能够提升课程质量,使综合英语课程不断更新,富有活力。

【关键词】

综合英语;课改;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质量

1 综合英语课改教学方法要突破“重点”,强化专项能力

本文在综合英语课改中重点偏重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首先从点出发。英语的能力包括很多,简单概括为“听”、“说”、“读”、“写”。实际在应用中每一项又包括很多能力,比如听分为不同的阶段,听懂教师的双语授课、听懂日常用语,便于交流。能够听懂同声传送的新闻。这些都是不同能力水平的要求。两外三项也是如此,篇幅有限,就不在此赘述。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由于在某些练习相对集中,所以能力会侧重于某项能力。这是好事,但也是弊端。综合英语能力水平的掌握,往往是由最弱项决定而不是最强项决定的。这也是木桶原理的具体体现。一个木桶能够装多少体积的水,取决于木桶最短的木板。超过木板高度,谁就会流出。综合英语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所以,教师在教学要注重弱项的强化,采取专项练习、专项突破的方式。强化训练频度,达到突破弱项,完成重点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不同阶段,不被弱项弱点拖住,能够高效率提高英语水平。同时在教学方法中,这个“点”,也可以是对学生的观察,教法灵活。当某些英语课程不被某几个同学,要灵活调整课程进度,攻克难关,为下一进度铺路。

2 教学方法中语法模式贯穿成“片”,授课内容联系成片

存在一些错误的观点,认为英语语法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学完。其实这种观点是狭义的,不够全面。语法不仅仅是固有的规则,它包括不同的词法、用法。长句、短剧、日常用句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集合。高中阶段只是集中的介绍了一些一般的常用语法。在综合英语教学中,语法贯穿始终,课程内容也丰富多样。但是要实现教学高效、科学化。教学时就要有联系性。课程与课程中要埋下引线,从语法的贯穿,到词汇的不同词义不同用法在不同课程中出现,都应该有所连线,多点成片。具有逻辑性。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对比,递进的方式进行英语语法知识和其他知识的讲解。

3 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面”体现作用

教学方法多样化,不是以多为优。而是因“才”施教、因“课”制宜。在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情况的学生中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要抓住基础,以讲授为本,突出日常应用能力。活用对话,小说的经典语句,提升学生的能力。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就要加深要求。尝试创新的教学方法有:

3.1任务、项目教学法。比如让学生扮演一个短剧或者舞台剧。以角色扮演的模式。每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表面看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积极性。实际有更深层次的作用。学生扮演角色,要背诵台词,无形中锻炼了词汇的掌握,锻炼的发声、口语能力。同时从角色扮演中,了解了英语用语国家的风俗习惯。这些作用潜移默化的进行作用,无形的推动学生前进。

3.2工作情境教学法。以学生毕业后的某些工作岗位为模拟,计划出学生要完成那些基本工作,工作流程如何。模拟的去完成工作。这样使学生更加了解未来的工作岗位,能力培养也更加贴近岗位的需求。

当然创新尝试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这里简单介绍这两种。

4 课程改革体系化。

课程改革要注重教学方法也要注重教学资源、课程设计、考试模式多方面,全方位、体系化改革。首先教材的改革旨在指导教材的编写,编写教材应该适合一般本科层次的大学生的学习水平,以阅读方法为指导,激励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逐渐提高英语阅读水平。其次考核改革,测试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测试能够对教学起到导向作用。测试应体现三大原则:可信性,测试能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有效性,既有效测试本课程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并且测验结果能够体现测验所预期效果;发展性,既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发掘潜能,继续学习。测试还需要能够体现学生的积累和应用的能力,主要通过词汇,句法,语法,翻译,等考察学生运用积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阅读的试卷中一般会安排如下板块既快速阅读,仔细阅读,词汇选择,翻译实践,概要写作等。传统的测试模式是期末考试,以纸质试卷的方式测试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单一测试模式难以全面测试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提出综合性测试的概念。既除传统的试卷外,在平时的教学中增加了课外阅读的环节,以两种方式呈现,一种是直接提供阅读材料;一种是发现式阅读,通过设置问题,激励学生就会自主寻找答案,这种方法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趣味性,又增加了阅读量。

【参考文献】

[1]李红恩.论英语课程的文化品格[D]. 西南大学 2012

[2]方雪晴.大学英语教师课堂动机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3]冯新华.大学英语教师个人通识教育信念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4]史光孝.隐性课程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

[5]汪火焰.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2

[6]吴文.英语教学生态模式研究[D]. 西南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