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城有哪些学校

大学城有哪些学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城有哪些学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城有哪些学校

大学城有哪些学校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团购 大学生 价格因素

“团购”一词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指企业或者单位团体通过大批量地向供应商订购,以较优惠的价格获得产品或某种服务的购买行为。随着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兴起,传统团购在网络上的应用称为“网络团购”,它通过互联网将有相同购买意向的消费者组织起来,向厂商进行大宗购买的行为,目前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流行开来,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电子商务模式。 而网上团购作为一种网上购物的新型销售渠道,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团购小到充值卡、书籍、礼品、服装、电脑、相机、手机等小商品,大到家具、大型家电、装修建材、房产、汽车等商品,都有消费者因网络团购购买。不仅如此,网络团购还扩展到餐饮、休闲、健身、美容以及保险、旅游、机票、酒店、教育培训等服务类领域。据调查,目前网络团购的主力军是25岁左右的年轻群体,其中大多数是大学生。虽然团购市场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但是我们认为大学生网上团购市场仍然存在着很多机会,为此,我们对大学生网上团购的行为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一、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内容:我们将此次调查的目标群体锁定为大学生,调查的主要内容是目前大学生团购的频率和消费情况以及大学生团购的市场前景预测。此次市场调查应以大学城为中心,在高校了解团购市场的需求状况,以及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消费程度,并通过网络途径了解团购网的竞争状态,销售情况等等。

目的: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大学生网络团购的现状,和他们最关心、担心的问题,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程度,分析针对校园市场的团购网站应该关注哪些问题,为我们的团购网站经营内容提供正确的客观依据。

研究对象:在校大学生。

二、地域范围

西安大学城。目前,西安大学城有高校20多所,在校学生30多万人,而大学城商业配套不完善,学生购物不方便,因此很多学生都会选择网上购物,大学城的很多商家因为知名度不高,学生对大学城的购物环境不是很熟悉,导致大学城商家生意冷清。因此,我们认为在大学城建立一个区域性的团购网站,将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三、研究设计(含研究方法或调查方式、抽样方案等)

我们采用随机抽样调查中的系统抽样法。抽样的具体对象是大学城的在校大学生,调查的地点是学校周边(选择学校多为综合性大学,因为此地点具有随机性;而且有各种各样性格的学生,具有全面性),调查的访问方式是发放调查问卷。

计划发放问卷200份。问卷内容如下:(1)您的性别(2)您的年龄(3)您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到团购?(多选)

A自己上网浏览时发现的;B朋友推荐;C团购网实体;D报刊杂志及室外广告;E其它

(4)您通常选择以下哪个团购网站?(多选)

A淘宝;B拉手网;C大众点评团;D满座E24券;美团;G糯米团;H嘀嗒团

(5)您一般隔多久关注一次团购网站?

A每天;B两三天;C一周;D半个月;E一个月及以上

(6)在参与团购活动中,您觉得还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或遇到过哪些问题?

A团购的品类太少;B活动优惠力度不大;C团购网站关于团购活动说不清楚;D团购产品虚假折扣吸引用户;E团购产品服务不好;F 团购网站假货很多

(7)您一般选择什么团购折扣项目?(多选)

A餐饮(实体店);B休闲娱乐(包括电影券、旅游等);C美体健身;D化妆护肤品;E教育培训;F零食;G生活用品(包括衣服、鞋等);H其它

(8)您为什么选择团购?(多选)

A价格实惠;B方便快捷;C品质保障;D朋友推荐

(9)接受团购价是原价的几折?

A 1-2折;B 3-5折;C 5-8折

(10)您会通过哪些方式把团购的信息分享给朋友?(多选)

A 通过网络社区(人人网、开心网、微博等);B 通过QQ群或者直接把链接发到朋友的QQ上;C 在宿舍跟舍友一起分享;D 分享到校内或班级的论坛上

(11)近三个月您的团购了多少次?

A 一次也没有;B 1~2次;C 3~5次;D 5~10次; E 10次以上

(12)如果有一个团购网站是专门针对大学城学生的,您觉得这个网站应该注重哪方面的团购信息?

四、研究结果

此次问卷发放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8份,根据对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团购商品时,女性用户比男性用户的购买频次高,消费金额也大。他们购买最多的餐饮团购,化妆品团购和电影团购。根据问卷的购买原因分析,团购的价格因素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价格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而网络团购以限时折扣促销为卖点,价格低,产品种类丰富,正好符合了大学生消费群体的需求。我们从为什么选择团购结论可以看出,学生选择价格实惠和方便快捷的比例很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作为一种打折促销形式,针对校园市场的网络团购将倍受欢迎。

在大学生消费对象上,由于他们没有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属于无劳动收入的群体,所以他们不会过多的关注与生活学习无关的团购,因此校园团购网站应该侧重于提供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相关的商品,而且对于这些商品类别,我们的校园团购网站应该寻求品类的丰富性,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大学城有哪些学校范文第2篇

教育产权理论来源于产权经济 学,引入教育产权概念目的在于解决 我国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 题以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本 文认为只有对教育产权的第四种理解, 既符合产权经济学中产权的原意,又 有利于解决教育中的问题。因此,本 文按照第四种观点理解教育产权.

二、教育产权的结构 根据我们理解的教育产权,其结 构是非常复杂的。我国目前的办学形 式多种多样,有一校多制、国有民办、 民办公助、部门办学、社会团体办学、 企业办学、个人办学、合作办学、私 营企业办学、资产租赁、资产转让、教 育股份制、教育园区、中外合资、中 外合作等。从学校财产的来源看,包 括(1)公民个人、华侨、外商、私营 企业对民办学校的资金投入;(2)企 事业单位预算资金投入;(3)民办学 校收取的学费再投入;(4)社会捐资; (5)校办企业盈利投入;(6)政府投 入等。从学校法人财产权方面看,有 出资人直接经营的,出资人委托校长 经营的,出资人委托学校经营的,采 用股份公司董事会制经营的。从教育 活动中相关人员的关系看,在国有国营的学校中,主要有各级教育主管部 门之间的关系,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与 学校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学校内部管 理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大 学城办学模式中,还存在着学校固定 资产出资者与租赁资产的学校之间的 关系.

三、从经济学方面看 教育产权的形成原因 这种复杂的教育产权是怎样形成 的呢?通常认为教育产权的形成根源 于教育财产的稀缺性。这种说法无疑 是正确的,但不够具体。我们认为,教 育产权是在教育投资观念中,在教育 财产具有集合性、整体性,来源的多 方面性、财产本身的多维性以及各种 具体维度具有稀缺性的条件下,人们 追求财产效益的结果.

教育产权的形成首先与教育观念 有密切的关系。办教育是要花费资源 的,对这种花费的性质有二种看法, 一种是把它看作消费,这是教育消费 观。另一种是把它看作投资,这是教 育投资观。在教育消费观念中,办教 育者花一笔钱,培养一些学生,这笔 钱不要求再收回,钱用完了再投入.

收取的学费不过是再投入的一部分.

在教育投资观念中,办教育投入的钱 是作为资本金看待的,它要求至少收 回本金,最好有盈利,这里通行着资 本保全原则。在教育消费观念指导下 建立的教育模式中,产权问题没有实 质性意义。尽管也存在办学投入的不 同来源,但由于不要求回报,不要求 保全资本,因此,不存在我们讲的产 权问题.

在教育投资观念指导下形成的教 育模式中,以标准的大学园区式办学 形式为例,甲投资建一个大学城,乙 投资聘用一些管理人员、教师,租用 甲的大学城,招生办学校,不管是甲,还是乙本质上都要求盈利,至少要求 保全资本。这要求有收入抵补成本.

学校的收入只能通过努力经营、提高 教学质量、吸引更多的学生来获得.

由此产生产权问题.

教育产权的形成也与教育财产的 性质有关。教育产权是不同的教育主 体围绕教育财产而形成的一种权利关 系。教育财产包括土地、教室、设备 等有形资产,管理者、教师等劳动力 以及各种各样的无形资产。教育财产 具有集合性、整体性特征,这是指教 育财产发挥作用是作为整体出现的, 仅有教室或操场,或仅有教师或管理 人员都不能发挥其作用。教育财产的 来源具有多方面性,也就是说,作为 整体的教育财产是通过多种渠道形成 的。任何一种具体的教育财产都具有 多维度属性,如教室,从来源看它是 某些人投资、某些人建造的;从管理 看,它被教务部门支配或后勤部门管 理;从使用看,在特定的时间被特定 的教师、特定的学生所使用.

正是因为教育财产具有这些属 性,为更好地发挥教育财产的效益, 就需要对财产的各种投资者、占有 者、支配者、使用者的责、权、利作 出明确界定,由此形成产权问题.

教育产权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是 稀缺资源的投资者追求效益的结果.

大学城有哪些学校范文第3篇

一年前的暑假,上海大学曾组织并完成了“大学生蚁族调查报告”,探讨大学生能力培养方向及“蚁族”聚居地的合理规划问题。

在这份提供给《望东方周刊》的报告中,“蚁族”被定义为“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报告调查记录了他们的居住条件、工作状况、收入分配、择业观念、未来计划、心理状况等,并以此反映“蚁族”的真实生存境况。报告对213名“蚁族”进行了详细问卷调查,被调查者中,男性64%,女性36%,分别来自安徽、湖北、河南等19个省份。

今年夏天,全国727万大学生迎来毕业季,一个月前,本刊记者走访了部分居住在上海的低收入大学毕业生。于他们而言,新一季的生活有哪些变化?

上海大学于2013年暑期曾调查并完成了聚焦上海的“大学生蚁族调查报告”。在这份独家提供给《望东方周刊》的报告中,“蚁族”一词被明确定义为――“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被视为是一个弱势群体。

求职的主要阻力是什么

在数百万大学毕业生中,“蚁族”为何处于竞争弱势?在学校期间有哪些因素对他们的求职影响最大?

根据“大学生蚁族实践报告”,31%的人认为社会实践经验是最大因素;22%的受访者认为专业实习经历是主因。而很多“蚁族”恰恰是因为在大学期间缺乏实践、实习的经历,或者只参加了学校安排的实习,缺少将概念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技能,因而在简历中缺少招聘方看重的实践经验。当然,还有20%的人认为,人际关系是求职中重要的因素。

在求职过程中,受访者认为社会经验不足以及社会关系缺乏是求职的主要阻力,分别占25%和14%,其次缺乏对企业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求职技巧等是阻碍自己找到满意工作的重要原因。主持这份调查的上海大学陶建杰老师认为,“这体现了校园与企业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在择业标准上,发挥自身才能、职位前景、经济收入与福利,居前三位,分别占18%、17%、16%。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蚁族”群体考虑的是能力的塑造与发挥以及未来的良性发展,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是积极进取的,但经济条件所限使得他们更注重薪酬。

为何固守上海

调查结果显示,固守上海的原因多样,其中高达67%的人觉得“上海机遇多,发展空间大”,因而选择离开经济欠发达的家乡;15%的人认为上海基础设施好,交通发达;9%的人认为上海工资高,5%的人看中的是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医疗、教育)。

“蚁族”群体的心理健康是社会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调查显示,在对生活现状的满意程度方面,41%的“蚁族”表示一般,较不满意的占16%,两者相加超过一半。

而从对未来就业前景的态度看,47%的人认为有一定把握,但会受到客观因素制约;13%的人觉得迷茫,打算“走一步算一步”。

面对上海的就业状况,72%的“蚁族”感到有些压力,但相信通过努力可以克服,而9%的人感到难以承受。

聚居在大学生求职公寓

调查发现,上海没有类似北京唐家岭村那样上万名“蚁族”聚居的地区。上海“蚁族”群体中,相当一大部分人是以与他人合租的方式,散布在城市的各个小区中。

大学生求职公寓是上海“蚁族”聚居较集中的地方,这些旅社暂住着大量来上海求职的青年。它们大多散布在靠近火车站、大学城这样外来人口多、交通相对便利的地带。此外,聚居地以外环线以外的城乡结合部为主(如闵行区),也有中心城区较为偏僻的地段(如徐汇区石龙路附近)。

求职公寓所处地段周围环境一般不太好,有的甚至在垃圾场旁边;公共设施数量和质量普遍不高,缺乏室外活动空间,基本没有绿化带,而且缺乏绿化条件;周围餐饮店比较密集,但都属于小店,卫生情况不容乐观;24小时便利店较多,没有大型超市或药店。

在求职旅社里,房间被充分利用,分为4人间、6人间、8人间、10人间不等,上下铺床型,床铺几乎挤满整个房间,超过一半房间没有窗户,通风不好,潮湿,有的甚至散发霉味;配套设施方面,有带锁储物柜、书桌,条件较好的有电视机、洗衣机等,空调大部分是收费制,有些免费的只有室外达到35摄氏度才开;洗澡的热水器按次收费,空调、上网额外收费;住宿费标准每人每月600元左右;治安管理方面,有一两个前台值班,晚上大门基本上不会关。

希望改善居住环境

谈到“蚁族”对居住环境有何期望,33%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有更经济的住房;27%的被调查者希望周围的基础设施更完善;25%的人希望交通更便利;15%的人注重绿化,希望居住环境可以改善。

目前,全国都在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政策,上海推行更早。公租房将住房保障覆盖到有基本稳定工作的城市常住人口,主要面向存在阶段性居住困难的本市青年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引进人才等。如果非上海户籍的大学生可以申请租住公租房,也许有利于解决自身居住的燃眉之急,令他们享有更安全舒适的居住条件,也会对社会稳定具有促进作用。

大学城有哪些学校范文第4篇

今天,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广州,对外贸易源远流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秦汉时期,广州便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第一大港,1757年,广州更是成为“一口通商”之地。随后,广州的港口优势一直延续至今2016年,广州港的货物吞吐量达5.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58万标箱,全球排第7。

“一б宦贰闭铰韵拢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广州,正在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作为全国海外留学生最多的侨校暨南大学,在吸引枢纽型人才、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和资源。为此,在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科联共同举办的“大学与城市―广州地区高校校长访谈”活动中,《南风窗》记者专访了暨南大学校长胡军,以下是《南风窗》记者和他的访谈内容― Q&A

N-南风窗

H-胡军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广州发展

N:当下,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广州要承担更重要的使命,特别是“一带一路”背景下,曾在历史上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的广州,该如何找回历史的龙头地位?

H:历史上,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有着天然优势―靠海。但便利条件能否转化为优势?这确实是广州面临的挑战。不过,作为千年商都,广州的商业一直很发达,直到今天也依旧有深厚的商业基础。

如今“一带一路”和古代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广州,时代背景和发展环境、基础,完全不一样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广州还是华南的区域中心,是经济中心,科技中心,这点没变。这都是周边城市无法代替的。

广州提出打造“枢纽型网络城市”,我看了,很全面,非常好。现在要打造的枢纽和明清时的交通枢纽不一样,除了航运、航空等交通枢纽,还有人才枢纽、创新枢纽、信息枢纽等,这些都是广州未来大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我认为,广州作为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在文化方面,应该有更大的作为。

N:文化方面?您的理解和建议是?

H: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一座城市的软实力是文化,就是广义上的文化聚集和传播。目前,广州、珠海、深圳等,都有大学城。除了广州,暨大在其他城市也有分校,但客观地说,大学城的根和魂,其实还是在广州。

毕竟大学不像企业,把厂房建起来,生产就可以了,大学深厚的文化需要时间和历史积淀。广州有这个基础和优势,也可以利用这种优势,进一步弘扬和提升。也讲了,“经济是骨骼,政治是血肉,文化是灵魂。”

未来的城市竞争,最终是文化竞争,所以广州要思考:我要培育一个怎样的文化?要向外输出和辐射什么样的文化?我注意到,有专家曾讲,产业和文化的特质有密切相关性,我对此是认可的,因为有什么样的文化特质,就造就什么样的产业。比如美国的可口可乐、汉堡包,一杯水、一个面包都能做到全世界去,做到那么大,背后是美国作为大国的文化。再比如德国,德国人严谨,甚至有些刻板,但在精密制造等工业领域,德国做到令世界叹服的地步。印度的电子产业,多少带有点宗教性质,印度人思维活跃,想象力很强。回到广州,我们自然也需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质,广州要打造枢纽型网络城市,我们的文化特质是什么?这点值得研究。广州这么多年发展不错,肯定也有自己的文化特质,关键是如何进一步挖掘和提升。

“一带一路”下,我们需要引入和输出什么?

N:您是从事产业发展研究的,“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您对广州的产业怎么看?需要哪方面调整和完善?

H:目前,一提到产业发展趋势,很多地方都强调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工程等,似乎一提传统制造业就落伍了。其实不是这样,传统产业也可以大有作为,并不是一提什么产业就非得是新产业对旧产业的颠覆,我们把这种颠覆叫“破坏性创新”。

和破坏性创新相比,注重技改、对原有产业不断提升,更关键。我在德国留学过,我发现德国人并不在乎发现什么新产业,而是如何把现有的做得更好。德国的工业都做到4.0版本了,其工业发展一波波的不断提升。

所以坚持一个理念,持之以恒发展,优势就会凸显出来,而且无可取代。就广州来说,作为大都市,作为枢纽型网络城市,作为中心城市,如何发挥其在人才、金融、高端服务业等领域的聚集效应,是更为主要的功能。广州集中全省2/3的高等院校,77%的科技研发机构,10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作为大学、研究的优势,可以发挥得更好。

N:我们知道,您在德国留过学,且对当地的工业发展做了研究,您认为,作为高校聚集地,广州在服务和对接产业上,可以借鉴德国的一些什么经验和做法?

H:德国技术创新搞得非常好,因为它有个“真正”的行业协会,下设研究所,研究所所长很清楚知道企业需要什么?它同时知道哪个大学能解决这个技术问题,这是非常厉害的平台,能把各方需求迅速及时对接好。但在我们国内,通常是企业不知道大学干什么、有什么,大学也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

德国工业创新的研究体系十分庞大,构成也比较复杂。但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合同研究机构。合同研究机构是使学术知识同工业的特定应用研究项目联系起来的媒介。著名的佛朗霍夫协会就是德国的主要应用研究机构,这个研究所的特点是:其研究目标是为中小企业的生产与创新开发服务,同时也为大企业和外国企业从事合同研究;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和组织体系,由企业界、学术界、政府的代表所组成的管理机构决定它的研究政策和方向;它的研究得到政府的政策性资助。从而使厂商能以较低成本购得生产工艺和新技术;合作研究的主办人通常是私营企业、工业联合会、政府机构,研究的重点是应用研究,这种研究使学术界与企业界的资源都指向工业创新问题;协会下属的研究所所长由有科研能力和企业家精神的人来担任,通常是有经验的经理和被证实的企业家,并在学术界和企业界有名望,以便适应市场需要进行技术创新。

服务“一带一路”,暨大可做些什么?

N:作为一所著名侨校,暨大在服务“一带一路”、服务广州发展上的优势是什么?

H:作为一所生长在千年商都―广州的百年老校,暨大的优势还没有其他大学可以替代,我们在校的海外学生有12000人,其中在校的香港学生4800人―这相当于为香港办了一所大学,比如香港城市大学只有2600人。我们在校的澳门学生近3000人,台湾学生近1000人。剩下的海外学生中有近3000人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东南亚,印度学生也主要聚集在暨大,我们有300多名印度学生。

目前,暨南大学的海外留学生是全国最多的。榇耍我们的课程设置和相关知识的培训,也和“一带一路”相关,比如法律知识、外贸知识等以及中国政策的解读。

在鼓励学生创业方面,我们把“一带一路”的学生纳入众创空间,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做“一带一路”平台时,我们学生也参与。毕竟他们对中国有哪些好产品和技术很了解,同时他们对当地情况又了解,起到沟通和桥梁作用。比如华为手机在阿联酋、在迪拜,就把三星等其他品牌手机都打败了,这些学生的推介功不可没。这是我们暨南大学的优势。

N:暨大作为全国海外留学生最多的高校,您认为原因何在?

H:原来全国有四大侨校,后来主要是暨南大学、华侨大学。这里有历史政策延续的原因。但随后政策调整,其他学校也可以招华侨了,我们提出了“侨校+名校”的策略,因为不是名校,人家不来,优秀学生招不到。十年过去了,“侨校+名校”取得不错效果。在课程设置、教师配置、创新创业和招生考试等,暨大有自己特色,这是其他学校学不来的,这有历史形成的体制机制原因。

但广州作为一座大都市,广州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也是很多海外学生聚集暨大的重要因素。加上很多海外学生的祖籍是广东,广州毫无疑问最有吸引力。所以,“一带一路”背景下,暨南大学和广州大有文章可做,可合作的空间很多。高校与地方的协同整合,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我们也在探究最好的协同整合模式。

N:有没有统计过,毕业后,暨大海外学生在广州的就业情况?

大学城有哪些学校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地方高校制订招生计划要充分认清自身优势,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要着眼教育质量,注重社会效益。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外延扩张与内涵提高相结合,并以内涵发展为主,促进地方高校的健康快速发展。

高校招生计划的编制是高校招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招生计划的编制是否符合学校的实际,符合社会需求,直接关系着学校招生计划的完成,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学校教学目的的实现;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着学校的生源和毕业生的就业,而最终则影响学校的发展与社会信誉。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招生的自主权得到进一步落实,高校招生计划基本上已由高校自主编制,这使得高校的招生专业和招生人数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影响高校的自身发展。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一些地方高校在招生计划的编制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主观性、片面性和随意性倾向,影响了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这一问题值得探研。

一、地方特色和“综合效应”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随着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高校的发展成了时代的潮流之一。一些单科性、多科性的地方院校通过合并,组建成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在学科覆盖面、资源配置、办学发展等方面获得了一定的优势。某些学科专业较为集中的地方高校,也通过教学条件的“挖潜”和人才的“引进”,增设了许多新的学科和新的专业,出现了逐渐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趋势。然而,这些综合大学“效应”也伴生出“副效应”,即学校原有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专业设置的这些倾向使学校资源投人减少,原先有着“地方色彩”的特色专业,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中愈加处于弱势地位,体现在招生计划的编制中,则是招生数量的相应减少。

地方高校的地方性专业是历史形成的,其教学的条件与质量,经过时间的累积与市场的考验,具有相当的生命力。因此,它们相当程度地体现为地方高校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应当是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坚持地方特色,体现地方特色,是地方高校办学的基本策略与首脑选的宗旨。地方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主体思路应该在地方性上做足文章,应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办学目标,量体裁衣;立足地方,依托地方优势,才能办出地方高校的特色。因此,在编制招生计划时,“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千丝万缕的关系,积极主动地搜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参与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在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的制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和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等方面,都要与地方的业务主管厅局和用人单位作积极主动的磋商,努力使学校的招生计划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相适应。

二、人才市场需求和办学条件的关系

招生计划通常由职能部门制订而后由领导决策。职能部门必须清醒认识到,制定计划的依据不仅仅是学校的办学条件,更在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实践证明,高校在制订招生计划时若缺少周密的市场调研环节,缺少一个由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综合平衡的过程,则将造成领导决策的盲目与被动。

市场经济决定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决定人才需求,人才需求决定人才培养。可以说,人才需求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有着调节人才和劳动力的品种、规格、数量的功能,有着调剂人才余缺,影响总体规模的功能。无论什么类型的高等学校都需要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地调整、完善、改革与发展,这对地方高校说来,则尤显重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毕业生自主择业体系的成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自主择业对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编制工作的影响权重愈来愈大。”现在,市场经济体制正逐步建立,人才市场的需求变数甚多。高校招生、收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3项改革,本质上应当直接反映出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招生计划”编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高校职能部门只有通过这些全方位、多视角的人才市场调研,精心编制招生专业、招生人数和招生区域布局的计划,连同有理有据的科学分析,一起呈报学校领导,由领导作出科学的判断与审慎的决策。这样,地方高校才能实现招生、教育、就业的良性循环。

三、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关系

一些地方高校在编制招生计划时,或片面强调教育的内在规律,或过分夸大市场的客观规律,从而忽视探求符合本校实际状貌的两者间的最佳结合点,未能编制出科学的适中的招生计划。片面强调教学内在规律,在招生计划的编制中表现出一定的惰性,在改造基础学科专业、创建交叉型专业、发展应用性专业和建设区域优势专业等方面反应迟钝,不能适应飞跃发展的社会的需要。而过分强调市场的适应性,则盲目开设本校不具备教学条件的“紧俏专业”、大幅度增加“紧销专业”的招生人数,使得本就有限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更趋紧张,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地方高校的招生固然要适应经济的发展,要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但教育又尤其要遵循自身的规律,既要有计划的超前性,也要有实施中的相对的稳定性。制定招生计划时就应当处理好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的关系,促进两者间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必须深人实际,加强调查研究,按社会的需求制订招生计划;另一方面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进人市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这才是促进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形成学校创新运行机制的关键。 四、宏观调控和微观搞活的关系

一些地方高校在编制招生计划时,往往只关注学校能容纳多少学生、有哪些专业可以安排招生、在哪些省招生、要扩招多少学生等宏观调控数据,却忽视了招生计划在学校内部微观搞活方面的导向功能,即学校如何通过按系部或科类的招生人数来确定办学投人,确定系部的“高职比”,“专任教师比”、“专业数”、“学科数”等,在以“定编、定岗、定职”为前提,以“多劳多得、按劳取酬”为目标的制度改革中,使招生计划的调整成为影响人员编制和利益分配的主要因素,成为调整和调动学校系部办学积极性的指挥棒。因此,在编制招生计划时,既要强调宏观调控,实行总量控制;又要注意微观搞活,充分利用学校在一定范围内的自主权,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系部的办学条件,积极调整生源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合理确定各专业招生数量,科学配置毕业生资源,努力提高系部的办学积极性。在招生计划的编制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的关,充分发挥招生计划在学校发展中的积极导向作用。

五、招生数量和培养质量的关系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等教育的规模快速发展,许多地方建立了大学城、大学园区。这些新区的建设资金除了依靠政府有限的拨款及银行贷款以外,较大部分则通过扩大招生收取学费的渠道而自筹。因此,地方高校为了筹集发展基金,想方设法扩大招生规模。年复一年的扩招后,许多学校已无潜力可挖,但为了经济效益,仍不顾具体的办学条件,一再增加招生数量,以致人满为患。上课总是“济济一堂”,大班课已是常事,实验实践教学缩水;学生生活条件欠佳,教师超负荷工作,疲于应付,影响了教学质量。人数激增与有限的教育投人的矛盾使生均教育资源迅速减少,这样就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在编制招生计划时,务必保持清醒的认识,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辩证统一关系。质量是市场需求与竞争力的保证。没有质量的数量是虚假的数量,没有数量的质量是低效益的质量。“高等学校如果不顾客观办学条件,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单纯追求数量,必然带来一系列复杂问题,严重影响质量;在办学条件可能的情况下,不主动挖掘学校潜力,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就会降低办学经济效益。这就是质量、数量、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而质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只有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去了,才能实现地力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职能部门制订招生计划时,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既能满足数量增长,又能保证质量提高,使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稳重求进,健康发展。

六、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在学校急需发展而政府投人不足、建设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一些地方高校通过扩大招生收取学费的办法筹集建设资金,于是,制订招生计划时首先考虑经济效益,从而出现了“短、平、快”等不正常的现象。一些设置民办二级学院的地方高校,认为经济利益最大化就是效益,办热门专业,生源充足就是效益;通过压缩公办招生计划而扩大民办招生计划,用挤占公办教育资源、降低录取标准等方法达到多招民办生、多收费的目的。笔者认为,对教育事业来讲,办学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社会效益,提高办学效益应当是以同等的投人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把办学的经济效益混同于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把学校办成社会上所称为“学店”的做法是不健康的办学行为,是对效益的狭隘理解。作为同时具有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知识应用职能的高等学校,应承担起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为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合格人才而努力。

七、本省招生和跨省招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