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志愿者个人工作展望

志愿者个人工作展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志愿者个人工作展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志愿者个人工作展望

志愿者个人工作展望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应急管理; 志愿服务; 突发事件

简要搜索百度百科,我们可知,应急管理是应对于特、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问题提出的。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公共机构在某些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解决、事后恢复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科学措施解决这些突发事件,从而确保公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并一定计划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管理活动。

而其中政府起重要的主导作用。当然,应急志愿服务是针对突发事件基于爱心、责任、道义、信念和良知,通过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受灾地区的人民群众提供的一种公益性无私服务[1]。两者的关系十分特殊。而这样的应急志愿服务本身就比普通社会志愿服务的要求更高,因而需要专业化人才、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的应急志愿服务激励、培训机制,因此认真学习并研究应急志愿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一项跨时代课题。

1.各国应急志愿服务的现状

1.1 德国

1.1.1 简介

德国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完整应急管理系统的国家之一,有着庞大的救援组织、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井井有条的机制运行模式,可以实现对突发事件的迅速处理。

1.1.2 特点

1.1.2.1 知识与技能专业化

建立在应急救援任务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的德国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具有很完善的救援知识和技能。而在更为精细划分职能时,德国是按照灾种的不同来进行明确的分工的[2]。

在消防部门中,消防部门主要承担防火灭火、交通事故、动物保护、自然环境救助及其他灾害的救援,除此之外还要参与国际救援。同样,在技术救援协会中,因为技术救援协会的主要职能是防止救援失败和救援力量不足,提供各项技术支持,所以按照突发事件的不同和救援任务的不同,技术救援协会成立了各种不同的技术救援小组,包括政府救援队、电力通讯后勤保障队、水灾队、技术分队等其他队伍。五大志愿者救援组织是通过协议与政府合作的组织,它的特殊性是因为这样的救援组织是在消防部门的协调下,分别根据自身的救援专长参与灾难救援。

1.1.2.2 参与广泛性

德国有非常广泛和庞大的专业化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这样的志愿者队伍为德国政府节约了很多的人工成本,也弥补了德国在职业救助力量上的不足。据统计,在德国现今的约8200万人口中,就有180万志愿者是具有系统专业的应急救援知识和技能的。并且,其中还有130万名志愿者在国家各地消防部门中承担着救火、救灾和救护任务;大概也有8万名技术救援志愿者在联邦应急救援机构承担着重要的工作。而在民间救援组织中,有近50万名专业志愿者常年参与救援行动,他们随时听候政府号召和差遣[4]。

1.1.2.3 分布网格化

德国的志愿者队伍和民间的应急救援组织都是按照网格化设置分布在德国的各个城市和农村地区。这样的网格化分布确保了突发事件发生时,救援队伍的快速救援。

在德国,由于人口分布较为分散,在5万到10万人的城市和乡镇都会设立专业的志愿消防队,因而在整个德国有将近1500个志愿者消防站,这些消防站按照网格化分布于各社区。当接到突发事件的救援指令后,这些志愿者消防队按照规定,必须在10分钟内赶到灾害现场[5]。作为专业的技术救援协会的总部是设在波恩的,在总部之下设立了8个邦级分部、66个区级分部、668个社区志愿者应急救援站。由于他们的技术装备是标准化配备的,外加这些志愿者们培训出来了接近于条件反射的快速反应,几分钟内他们就能组织完毕并到达灾害现场实施有计划的救援,这使得德国突发事件救援成效尤为突出,并且受灾程度通常都很小,不会造成过多的损失。

1.2 美国

1.2.1 简介

现今美国的联邦志愿服务计划是按照责任关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是由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联合主办并管理,而另一类是由由联邦政府其他部门分别主办并管理。在紧急服务计划之下,又可以划分出许多的更有针对性的志愿救援团队。同德国相比,美国更为显著的特色是注重于法律制度的制定,实现了有关突发事件的法律体系的完善。

1.2.2 特点

1.2.2.1 证书发行严格化、全方面法律体系[5]

就如此之多的支援者的救援知识水平和能力而言,因为美国一向严格要求医疗保健、建筑师和工程师等职业从业人士具有执照和证书,而这些需要执照和证书的职业很多是与应急管理相关的,因而应急救援者的能力与水平得到了保证。同时,光靠个人的知识水平无法支撑起整个应急救援体系的运作,美国法律一方面对应急志愿者实行实名认证和许可,严格制定了各种方针政策来确保应急志愿服务的妥善运行,另一方面保护合格应急志愿者的权利。

1.2.2.2 公民观念不同、自发参与救援

在美国,一般突发事件发生后,社区或者说整个地区都会出现一种现象:公民角色扩张。就是说,在未经动员的情况下,自发的就会有大量社会公众赶到事发现场,参与应急活动。起初,此类自发救援行动带来了许多困扰,类比我国汶川地震期间,也曾出现过这样的问题。但是美国政府在2002 年4月制定了管理自发志愿者行动的初步建议和行动步骤。紧随其后在2003年全国救灾志愿组织联盟(NVOAD)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继续这项工作并拟定了自l志愿者管理的全国性的原则和合作操作理念。因而,公民的参与有了可行性的法律规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应急救援效

率[6]。

1.3 英国

1.3.1 简介

同德国和美国相比,英国应急志愿服务的开展都是以应急管理机制为前提的。由于应急体系是由国内紧急事务秘书处(CCS)负责总协调,所以英国的综合应急救援能力较高。

1.3.2 特点

1.3.2.1 应急服务的二重分类

在英国,应急服务分为两种即一般服务与特殊服务。其中,一般应急服务是由各个地方政府组织或应急志愿者组织的;而特殊的应急服务则由中央组件与推动,而地方政府协调参与与管理的。

但是如果当有大范围、危害重大的公共危机发生时,应急级别和救援方案会由国内紧急事务秘书处(CCS)进行会议快速决定;随后CCS再联系各个应急志愿组织,分配任务;而应急志愿组织在接到上级通知后,会通过各个层级组织的领导者来继续向下通知并把2各处自愿参加此次救援的应急志愿者集中到一起来参与服务。像英国红十字会在每处都有地方性应急小组,这些地方性应急小组可和其它各处小组联络,相互调动资源来参与解决各种突发事件。

1.3.2.2 应急志愿资源雄厚

英国公民自救能力比较强,而且志愿者的数量庞大、志愿者资源也十分丰富。此种良性状态的形成是由于非政府组织在英国的规范性发展以及及时对于应急志愿组织多次参与公众事件处理和社会建设服务的经验总结。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本地居民在专业应急服务人员到达前成为第一反应人,第一反应人的行动很大程度上是对突发事件最有影响的,所以英国公民的主动救援值得学习。

1.3.2.3 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

在针对应急志愿服务方面为了规范政府与行为,英国在1998年的《政府与志愿及社区组织合作框架协议》一直坚持应急志愿组织是相对独立的,这样有利于弱化政府对志愿组织的干预和控制,给志愿组织留下更多的独立空间,更好的保持伙伴式的框架合作。

1.3.2.4 充分的法律保障

为了让应急志愿者在参与救援时有更好的保障,英国政府、应急机构和应急志愿组织三方不断强化应急志愿者的法律背景。

1.4 日本

1.4.1 简介

日本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日本岛常年有地震、暴风雨等灾害袭击,也正是在这样的多灾害情况下,日本政府很早就意识到了加强对应急志愿者管理的重要性并创立了救灾志愿者服务中心,使得日本的应急志愿管理逐渐变得组织化、纪律化,这也让日本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应急志愿服务体系。

1.4.2 特点

1.4.2.1 至关重要的救灾志愿者中心

日本创立的救灾志愿者服务中心,是协同和组织志愿的关键枢纽组织,使得日本的应急志愿管理逐渐变得组织化、纪律化,在招募新志愿者、管理新老志愿者以及协调分配志愿者等活动变得更为快速和高效。而救灾志愿者中心不仅仅只是一个协调机制,它还是一个综合性的总枢纽机制,成功的解决了突发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增加一个救灾志愿者服务中心其实也是可行的方法。因为它可以设置一个解决日常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分支机构;同时也可以临时成立突发事件快速救灾的辅助机构,就地快速召集、救援专门人员,从而实现对某些突发事件的解决。

1.4.2.2 基础骨架性的成员招募

日本对应急志愿者的招募是针对不同的需求有不同形式。其中一种类似于医生护士等,都需要经过资格认证并确认按期考核才能成为专业的志愿者。另外一种是一般工作志愿者的招募,由于这类工作技术含量不高,在日本政府提出条件基本满足情况下即可成为志愿工作者。同时,灾害志愿者中心与受灾现场联系之后会更具受灾情况和志愿者分布情况,及时安排招募新志愿者。定期,灾害志愿者中心也会对原有志愿者的生活工作情况进行及时的更进与记录,确保实现对各地志愿者的协调与管理。在获取了应急志愿者的信息之后,灾害志愿者中心毁在网站和社区等地向全社会申请。志愿者在看到的信息后结合自身情况,向灾害志愿者中心提出报名申请并参与救援。同时,关于救灾用品的准备方面,志愿者们还可根据自己所接受的分工的不同提前准备好。另外的一般工作的应急志愿者,则会根据各自情况接受不同层次救灾技能的应急培训,例如:某些从未涉及救援的志愿者不会轻易安排他去参与救援,需要进行一个基础的系统培训之后才能通知他去参与救援,而相比一个已经接受过基础培训的志愿者在受灾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安排其参与救援。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所有的志愿者,日本政府都要求其必须购买人身保险,这种行为也是保障应急志愿者的权益的一种方法。

1.4.2.3 血肉相关性的分类管理

在遭受自然灾害的重创之下,能够井然有序的工作是高效实现救助的良好外在表现。因此,如何对应急志愿者实施最为合适的组织管理是极其重要。日本在应急志愿者的组织上,根据志愿者招募计划的分类仍然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社会团体为单位参与灾害救助的,另一类则是不属于任何社会组织,以个人为单位参与救助的。而对于不属于任何组织的应急志愿者必须根据受灾地区组建临时救灾组织,而且志愿者转换到其他工作地区之后,则组织关系同样发生变换,即志愿者又要加入另一地区的临时救援组织之中。同时,日本政府强调:一旦情况特殊或者有特殊需要,所有的志愿者都要优先前往调动组织的部门报到,听候调遣,决不允许擅自行动。灾害志愿者中心在与各救援单位保持沟通和联系,时刻关注前方在人力物力上的需求,实现了对志愿者的一个良好的调控作用。虽然中心并没有权利参与调配、指挥政府相关性救援队伍(国民防卫队等),却能够为其提供及时的救援的信息,因而在相互关联的情况下,实现了很好的分类管理。另外,救灾志愿者中心引进了应急志愿者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与抢险队和消防队、国民自卫队共享志愿者信息。这同样也是日本高效救援能力的关键助力,值得我国学习。

2.我国应急志愿管理的问题[9]

2.1 身份不明

在中国,一个“尴尬”情况就是应急志愿服务并不是一个官方性质的服务,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应急志愿者身份十分的不明确。同时,正因为身份的不明确,法律地位以及相应的一些法律权利都无从谈起,更不用说明确的责和有效的救援,这是我国应急志愿管理中最严重的也是最显著的问题。政府在没有明确认定志愿者法律身份的同时,就不会考虑到一些相关志愿者遇难和补偿、慰问的问题,即一系列和志愿者相关的个人权利和人身安全与名誉无法得以确定。

2.2 分布不均

从东方之星的沉船事件即可看出,相应的抢险救济器械都是经过运输才能到达遇险地点,在时间上,这样的运输工作会降低救援的成功率,因而“就地原则”无法实现。虽然,我国人口数量极大,志愿者数量总体也较多,但相对忠诚稳定的志愿者数量偏少。我国志愿者的职业构成上多为青年人和在校大学生,由于大学生毕业后工作等原因,会导致志愿意向的削弱和志愿积极性的丧失。按照区域划分,我国东南沿海等地志愿者数量相对较多,而中西部地区志愿者数量相对不足,稳定的志愿者数量就更为稀少了,这样的不均衡分布实则是对我国应急救援工作的高效开展带来一定阻碍的,或许值得改进。

2.3 参与盲目[9]

我国大多数志愿者参与抢险救灾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盲目性,例如: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从报纸和新闻媒体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志愿者热情积极主动参与但是还有一些志愿者会受周边群体压力和政治动员,消极、被动参与到抢险救灾工作中。但由于,一部分志愿者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的不过关,导致了救灾过程中受伤和转变为遇难者的情况也不在少数,这样的盲目参与也给救援行动的顺利开展造成了影响。

2.4 法律缺失

直至今年,我国仍然没有出台一部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法律或行政法规,虽然已有 1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5 个市先后制定了有关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但大都避开实质性的问题,缺乏执行力和实效性。2017年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在该规划中明确规定了“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这一措施针对应急志愿服务立法领域里制度不完备,缺乏程序性、可操作性较差的问题或许有一定的改善。

3.我国应急志愿管理的展望

3.1 志愿服务响应运行机制必须建立

在我国建立一个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志愿服务多级响应联动机制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明确应急领导协调机制,加强政府应急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与协调合作,提升应急领导力量;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类型和级别的突发事件,要善于制定完善细致的应急预案,并通过演习实现对各种可能现象的完善解决。

3.2 应急意识必须提高[10]

上文中,提及了关于美国公民角色扩张的问题,这样的公民应急和自救意识值得深思。因此,我国应该在把应急志愿队伍专业化的基础上,更多的培训具有专业应急常识和快速反应能力的应急志愿者,并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各种宣传渠道普及突发事件应急知识提高广大群众对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的意识,如:在高校、社区、新闻媒体中不断提及应急自救的知识等等,同时还可以定期派遣应急志愿者到各个地区进行解说和演讲突发事件自救措施等等。

3.3 应急志愿者在宣传、培训和管理等环节中的作用

突发事件并非时刻都会出现。因而在平时,我国各志愿服务机构应该做好物资储备的工作以防止突发事件来袭无法提供完善的物资支持。我国应建立起以长效服务为主的管理机制,通过把应急志愿服务纳入系统的应急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各地志愿者在不同应急志愿服务中的不同作用,明确宣传、招募、培训、组织、响应、教育管理、考核解散等多个阶段中政府和应急志愿组织的角色和作用,让志愿者根据自己的专业技术在不同的突发事件中发挥发挥独特的作用,提高全社会的综合应急能力,注重公民应急素质的培训。

3.4 志愿服务进行法律规范和安全保障

由于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保障应急志愿者的组织管理,使组织管理有法可依。另外,志愿者的权利需要得到关注。参考美国等发达国家,他们对于应急志愿者的权利保护相当的注重,这样的高度关注提高了志愿者参与志愿行动的积极性。作为参考我觉得我国可以通过公开筹措资金提供专业化保障的方法来维护应急志愿者的权利。同时,我国政府也需要设立专门针对应急志愿服务相关个人的赔偿保险,为应急志愿者参与突发事件的人生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4.结论

21世纪的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现实社会中存在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风险、矛盾,严峻的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急需得到政府的重视。

我国应急志愿服务管理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随着种种措施的实施,绝大多数关键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但仍存在一些细节问题需要解决和调整,例如机制的完善和法制的改进等。应急志愿服务的完善还需要不断和时代的接轨,而现今能做的只有实践出真知。

[参考文献]

[1]仝鹏.国内外企业应急管理机制比较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3),156-157.

[2]吴秀强.当代应急管理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张网成.我国志愿者管理现状与问题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 (6):26-32.

[4]郑建锋,陈杰.地震应急救援中志愿服务的管理与完善[J].人民论坛社会民[6]高艳蓉.我国应急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研究[J].人民论坛社会民生,2015(7):158-160.

[5]宋劲松,王宏伟.美国应急志愿者管理制度及其经验借鉴[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4):34-40.

[6]赵富强,张红,陈耘.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志愿者的管理优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5):649-653.

[7]苑海华.我国应急志愿者管理研究[D];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8]李民昌.提高政府履行应急管理职能的能力[J].政府应急管理考量,2015(9):22-24.

[9]于魏华.中外应急管理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5):231-234.

志愿者个人工作展望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甘家口社区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人口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快速老龄化对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1]。一方面,跑步进入老龄社会的中国,养老需求呈几何倍数增长[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3],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总数1.79亿,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绝对数接近1.2亿。数以亿计的老年群体将产生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这对原有的养老服务体系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就业方式,家庭结构,养老观念的深刻变化[4]。当前,微型家庭和空巢家庭的不断增多,养老问题已经不是单个家庭能够承担的私事了,养老服务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将日益凸显,若不能重构养老服务体系,有效满足社会养老需求,在可预见的期限内有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风险[5]。因此,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于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1 社区居家养老及其理论基础

如何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安享晚年,是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就我国基本国情而言,如果光靠政府力量去开办养老院等机构进行养老,肯定力不从心,养老的社会化必须走"居家养老"之路。

目前学术界关于居家养老的定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从总体看来,其基本共识如下:居家养老模式基本以居住于老人自己家中为基本形式,以社区设立的养老服务网络作为联系手段,该定义用的是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民政部等十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全面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6]中关于居家养老的模式总结。

居家养老,主要是指政府与社会力量以社区为依托,给予居于家中的老年人群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康复护理以及精神慰藉等各方面服务于一体的服务模式。这是对之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一种补充和更新,更是我国社区服务进一步发展,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居家养老"顾名思义就是建立"居家养老院",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为那些孤寡老人、特困老人,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子女又不在身边的老人提供服务。它主要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解决日常生活困难,提供社会化服务,破解当今社会难题。

将居家养老服务进行全面地推进,可以有效破解中国日益严重的养老压力,对于提高越来越多老年人的生命与生活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能够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敬老尊老的优良传统得到弘扬,是尊重老年人心理需求与情感追求的人性化模式;能够使家庭更加和谐、社区更加和谐、代际关系更加和谐,从而有效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建设;同时,该模式也可以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现代社会的就业渠道得到扩增,使社会经济得到增长,从而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

社会福利社会化理论[7]:该理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进一步中国化的产物,它强调了社会福利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以及服务队伍专业化四种趋势,为居家养老于中国的发展之路提供一种具体的思路与举措。

社区照顾理论[8]:它是由社区非正式网络和正式社会服务机构在所属地所共同承担的给予有需求的老年人以照顾的服务方式。其中,非正式网络一般是由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以及街坊四邻等群体共同构成,正式社会服务机构则包括各种类型的专业服务机构。

从居家养老服务的角度上分析,杨宗传[9]把老年人群的基本需求大致分成四大类:医疗保障、经济保障、生活服务保障与心理保障。本人在此次研究社区老年人养老基本状况的过程中,正是参考杨宗传这种分类方法。

2 调查过程的说明-以北京市甘家口社区为样本

甘家口社区地处首都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上,是传统意义上的城乡结合部,位于老城区旁,于2007年完成了"村改居"建设,本人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了该社区进行实地研究和调查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无结构访谈两种方式进行。至2014年年末,户籍人口65441人,其中超过60周岁的老人为15817人,占总人口的24.2%,60~69岁老人8971人,占老年人口数的56.7%,70~79岁人口4823人,占老年人口数的30.5%,80~89岁老人1657人,占老年人口数的10.5%,90~99岁老人364人,占老年人口数的2.3%,超过100周岁的老人为2人;占老年人口数的0.01%。在这之中,处于空巢独居状态和孤寡状态的老人总数为1431人,其中,超过80周岁的高龄老人为2023人。

根据上述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老年人口正在呈现出一种基数不断增大、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老年人命不断延长、空巢家庭持续增多的趋势,这一增长速度甚至已经超过了国际上对老龄化社会的评定标准。一般情况下,老年人都不希望在年老之时离开自己所熟悉的家园,落叶归根的思想在中国更是根深蒂固,因此,在家门口养老必然是中国老人在晚年的愿望,社区居家养老这一服务模式故而应运而生。

本次调查内容不但涉及到老年人的性别、年龄与受教育程度等个体因素;还包括其经济状况、收支情况、居住状态以及婚姻情况等家庭与社会支持变量;而子女探望数量与质量、老年人主要的休闲娱乐习惯与方式、其最需要解决的服务类型以及其对居家养老这一模式的了解程度与对政府在老年人工作支撑上的满意度等行为变量也有必要探究;而老 年人的健康情况变量我们采用生活自理能力等进行表示。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10份,问卷有效比率为86.1%。样本的性别与年龄分布与北京市老年人的基本分布基本一致,调查数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见图1、图2。

3 社区居家养老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调查研究的结论

我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只是刚刚起步,各项服务职能还不十分完善[10-12],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3.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设施不够完善 甘家口社区是一个建于90年代的老社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社区不能提供专门的场地以满足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之需。在硬件设施中不能满足于老年人的各种需求。社区只能在原有基础上,利用原老年活动室,成立了兼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含有16张病床,以供老年人午间的休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功能的拓展。工作的机构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老年服务设施设计不合理,适用性较差;②服务设施不够齐全,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③基础设施较差,配备也比较单一。

3.2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内容过于简单。现在看来,甘家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专职服务人员主要面向小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和40、50人员中招聘。这些人员虽然有较强的责任心,但针对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社区建有多支助老志愿者服务队伍,也因缺乏经验,不能充分、长效发挥助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社区专职、志愿者服务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②上述人员在工作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③专业化的服务项目较少,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难以开展。

3.3资金有限,后续服务受到制约。从目前的情况看,甘家口社区虽然依靠上级部门的投入,启动了居家养老工作,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并展开了针对老年人具体需求的一系列服务措施,然而,由于管理资金的来源收到局限,而社区也无适当的经济来源给予居家养老服务站持续注入所需资金,这使部分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某些后续服务被制约。政府部门每月给予特困、高龄或低保这部分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所需的资金,促进了部分老年人困难的解决,然而,要使居家养老服务更加全面有效,这些资金却是远不能达到要求的。

3.4居家养老观念落后,服务力量薄弱。许多老年人及其子女对于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概念还不甚了解,对于这种十分符合老年人实际情况与需要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了解还有待更进一步地深入。部分部门对于社区养老服务开展与加强的重要性、迫切性存在认识不足、观念落后的问题,也没有积极鼓励相关企业单位加入到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作之中。因社区服务能力有限,服务力量薄弱,缺乏服务的多样性,没有专业的服务企业加入,难以有效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对老人而言,他们住在自己社区里,置身熟悉环境,看到相识邻里,可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友情。所以,老人们大多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的模式。对社会而言,这种居家养老模式可以将政府、社区和市场的力量集中在一起,是破解老龄化社会问题,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安享晚年的最好选择。因此,设立一套完整健全的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对于中国社会养老问题的解决是相当重要的。

4 完善甘家口社区居家养老建设的建议

4.1加强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 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聊天室、心理咨询室的设施建设,使老年人有一个充分的心情宣泄、情感疏通之所。加强社区多功能活动室、老年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老年人每天都能开展舞蹈、歌咏、戏曲、乒乓等文体活动。根据调查,对于小区老年人关注的健康状况,老年人权益保障问题,积极开展保健康复、常见病预防、《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知识讲座。

4.2建立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本社区现有2名专职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全部从小区的下岗失业人员中招聘,熟悉辖区内的老年人情况,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社区仍需加强对专职服 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成立一支专业且敬业的养老服务队伍,以满足老人的多种形式的需求。与此同时,鼓励社会各阶层志愿者积极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事业之中来,并不断对志愿者的意愿、服务特长和其希望提供的服务等相关信息的登记进行完善,以便于对志愿者进行汇总分类,以拓展邻里互助式的志愿者服务形式,从而使志愿者能够尽其可能地发挥出自己的专业与特长,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专业人员与志愿者服务人员互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能够从不同的侧重点上提供给老年人各种类型的服务,并使其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4.3拓宽资金来源路径,增强购买服务的群众意识。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提高对养老事业的关注度,激发社会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包括居民个人给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以捐资、捐物或者提供无偿。政府应加强投入社区养老所需的资金,便于更多的老人享受到政府购买与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主张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老人自费购买层次比较高的服务,以促进政府购买服务的实现,并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4.4改变居家养老观念,促进养老事业的市场化运作。加强宣传新型居家养老这一模式,使得社区居民,尤其是老人能够转换思维,改变养老的理念。企业亦可以加强对"夕阳红"这个日益健壮的经济产业的关注,多渠道拓展老年人服务领域,满足老人日益增长的各类服务需求,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晓静,汪连新. 社区养老文化建设:意义、现状及路径探析[J].理论界,2013,(4):75-77.

[2]柳博会.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举措[J].城市开发,2014,(7):76-78.

[3]王翻,武国荣. 我国社区养老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13):38-39.

[4]李学斌. 西方社区养老服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观察,2013,(4):62-71.

[5]田逸娇. 英、美、日三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及启示[J].劳动保障世界,2013,(1):51-53.

[6]王莉莉,杨晓奇,董彭滔.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3):29-36.

[7]雷玉明,曹博,李静.公共服务型政府视野中城市社区养老合作共治模式-以南京市玄武区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13-118.

[8]王盛,白雨辰.关于发展社区养老模式的研究[J].科学发展,2014(3):101-112.

[9]张晴心.国内社区养老研究综述及其展望 [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2):163-164,174.

[10]李靓.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2011,(2):129-132.

志愿者个人工作展望范文第3篇

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找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让我们对过去的工作做个梳理,再写一份工作总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生会个人工作总结,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学生会个人工作总结1由于学生会的工做量比较大,我们又在__级的新同学中招了一批新成员,在这之前,我们宣传部及时向他们宣传学生的知识,让他们了解学生会工作的重要性,这样使我们招到一批乐意为同学服务的,又有较强工作能力的成员,壮大了我们的队伍,我们宣传部也招到了会写会画的干事,更有利于我们的宣传工作。

每年的上半年是学生会最忙的时间,开学到现在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忙,第二就是快!每年的这个学期(上半期)都是学校开展活动最多,最活跃的时期;所以也是学生会工作最忙最累的时间,尤其是宣传部.但是在这忙碌的工作中我们也收获了不少,成长了很多;虽然工作中免不了有挫折缺陷.我们部门的成长可以从在工作方面反映出,首先我们能够圆满完成学生会布置的工作任务,每次的工作量都完全达标!这段时间我们做的主要工作有日常工作,开展及参与活动,部门管理三个方面来总结:

一、上级通知和协助其他部门出海报,做宣传。今年是第一次四系联合举办迎新晚会,这个重要的工作,要做到要全院的同学知道这是我们的晚会,我们与其他系协调和商讨这次晚会的宣传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宣传版面的制作,为了达到宣传的效果,我们每个系做了一块版面进行评比,由此我们四系制作的版面也为晚会增色不少。通过这次的宣传,我们也发现了我们的工作仍有很多欠缺的地方,很多不足,我们以后会注意改进这些问题,来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

二、对宣传板,宣传栏海报的制作和管理。我们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向同学们传达上级领导和其他部门的活动通知,我们在着方面安排专人在办公室值班,随时等候各部门的活动,为他们制作海报,向同学们宣传通知,让他们做好准备,积极参加。对于一些重要的活动,我们会制作宣传版面,能更形象生动的的表现出活动的主题,吸引更多的同学参加,更好的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今年的第一届体育节,我们就为体育部做了很多海报,来向同学们传达赛事进程,使更多的人关注比赛,为我们系加油,我们部为体育节的的胜利也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对于影响面比较大的活动。我们部门不仅做好宣传,还积极参与,协助其他部门活动。棋艺大赛是我们系承办的全院性的活动,参赛的人员比较多,我们就协助女生部办好这个活动,向全院展示我们系的承办活动的能力和我们系的风貌。

目前,我们的紧张有序的活动已经告一段落,总结一下这一段时间的经历,我们获益很多,在繁忙的活动中,我们不仅锻炼了自己,充实了自己的生活和思想,还能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在我们围殴他们服务的同时,也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使同学们更加的支持我们的工作,为我们系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工作中我们也成长着。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会更加的努力的工作,认真的总结以前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争取更好的为同学们,为我们机械工程系服务,同时,也要让我们部的成员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以后的人生路做好铺垫。

学生会个人工作总结2转眼间,我在学社联的第二年就要结束了,而我们也即将迎来“第十一届学生社团联合会”,我有幸乘上了学社联第一个十年的末班车,也希望能继续迎接学社联第二个十年的开始。回顾我在学社联的两年,不断的反思自己在社联所经历的一点一滴,有笑也有泪,有感动也有欣喜,有委屈也有自责,但得到最多的是我自身的成长。接下来,我将从个人工作总结、不足与改进、未来工作展望三个方面来总结我在学社联这两年来的成长。

一、个人工作总结

还记得在__年九月,我从学长那里得知了这个对于我们新生都很新鲜的校级组织,而我之所以选择组织部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学长学姐告诉我们组织部是最能得到锻炼的部门,也是最难竞选的,抱着挑战自己的态度递交了竞选组织部委员的申请表,最后有幸从数百名竞选者中脱颖而出,正式成为学社联组织部的一员。然而事实也证实了当时学长学姐对我说的话,经过这两年,我的确在组织部得到了很多锻炼,也从中成长了不少。

在学社联的第一年,在部长许璨学姐的带领下,我对组织部的相关工作有了全面的了解。我学会了怎样去处理日常琐碎的工作、如何举行社团成立答辩会、书写社团成立等公告、怎样写好各项活动的策划等等。除此之外,我还担任了心星志愿者与歌唱协会的社团联络员,在与社团的日常交流中,我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有效交流与合作,学会了如何处理学社联与社团之间的关系,学会了如何在平时琐碎繁杂的工作中让自己静下心来做事。然而,我收获的不仅仅只有这些,更多的是通过学社联这个平台,结交了很多社联、社团朋友,那份难得可贵的友谊也将是我大学四年里最宝贵的财富。同时,我也深刻领会了第九届学社联主席宋净宇一直强调的“责任胜于能力”的真正含义,作为一名社联人,我们首先应当认识到学生干部来源于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服务于社团,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帮组社团更好的发展。在学社联的第一年,我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尽自己所能为自己所负责的社团提供必要的帮助,踏实、认真的工作也得到了社团的肯定。

在学社联的第二年,我的身份由委员转变为组织部副部长,所谓“在其位,谋其职”,个人角色的转变也带来了工作定位的转变,我要做的不仅仅是完成主席团下达的各项工作,还要像前辈们一样,引导大一的委员们熟悉我们的日常工作与注意事项,为他们做好表率,身上的担子也顿时重了不少。在这一年里,一方面身为组织部副部长的我主要负责社团成立、注册、合并、注销与社团团支部的相关工作,组织、参与了数次社团成立答辩会,先后通过并成立了疯狂英语协会、acmore编程协会、摄影协会、tk桌游协会、网球协会、电子商务社、孝行社等数十个社团。另外,我先后完成了第三届“未来管理者培训班”学员信息、学员名单、签到表、座位表等表格的制作和工作总结与反馈录的撰写工作,分担了学社联十周年晚会节目组负责人及正式演出时音控室的相关工作,另外组织、参与了新生军训义演、社团高峰论坛、学社联内部篮球赛、第二届“社团杯”及社团负责人公开招聘等活动。另一方面,我有幸担任了心星志愿者协会、摄影协会与电子商务社的社团团支书,在日常的社团活动中给予社团一定的建议与帮助。在一系列的工作中,学社联十周年晚会的成功举办与广大领导、学生的一致好评让我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而通过组织、参与大大小小的活动,不断的发现问题、自我反思、改进,也锻炼了我的组织、交流与应变能力。

两年来,不论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上,学社联的兄弟姐妹们都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与鼓励,即使在我想要退缩的时候,回想起他们对我的支持与鼓励,也能使我找回继续下去的勇气与信心,在这个大家庭工作、学习的日子定将值得我永远记忆与回味。如今,我递交了竞选第十一届学社联主席团的申请表,依然希望自己还能继续为我所深爱的组织和社团带来些什么,支撑着我继续前进的不仅仅是在我忙碌的工作与学习压得我喘不过气但依旧时刻警醒的责任,还有我对这个有爱的大家庭的感情。

二、不足与改进

在两年的工作过程中,我切实的发现了个人、学社联与社团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思考了一定的改进措施,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个人

就个人而言,刚进大学的我对周围的一切都觉得陌生,慢热的我不善于与人交流,直到目前为止,我仍然没有做到积极主动的与其他部门或各个社团交流、沟通,致使仅对本部门的工作了如指掌,对其他部门的工作了解并不到位,很多时候社团咨询其他部门的相关工作如何进行,我都不能很流畅的回答。另外,我性格上也存在一些缺陷,不能做到“今日事今日毕”的理想状态,时常将手头的工作拖到最后的关头才通宵熬夜草草处理,导致很多工作都不能全面的去考虑,身体素质也逐渐下降,最后导致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项工作与活动的开展。

(二)学社联

就学社联而言,也存在这不少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各部门的工作制度不够完善、规范,很多制度都没有落到实处。

拿组织部来说,社团成立前期的制度考核还有待规范化,需要思考相关措施,统一评判标准;社团负责人换届制度也存在缺陷,很多社团换届都没有与组织部取得联系完成换届后的相关工作,就目前社团负责人公开招聘的工作而言,较多的科技学术类社团都没有按照我们的制度要求召开内部的社团负责人选举大会。

2、部门之间的交流不够。

各部门普遍存在仅了解本部门工作、不了解其他部门工作的情况,原因就在于部门之间交流不够密切。

3、与社团的交流不够。

在很多学社联举办的活动中,都出现了社团不知道的情况,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社联下派的社团联络员没有及时的与社团交流,另外,学社联与社团之间存在的分歧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不及时,需要对各社团联络员加强责任意识的培养。

4、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不及时。

社团经常反映同一个信息学社联各部门会反复收集多次的情况,而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就是各个部门之间信息的传递与交流不及时造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社联在社团中的工作形象。

5、影响力不够。

在第十届学生社团联合会委员招募前期,很多新生都没有对学社联的认识,很多人只知道有社团,有学生会,但不知道学社联。在与中南大学学社联的交流中我们发现,拍摄学社联宣传片等新颖的方式都可以采用,并利用新生军训等时机有效的宣传学社联,在广大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影响力,这样学社联的各项活动才能更好的开展。

6、社团团支部的建立还处于初步阶段,存在很多建设性问题需要改善。

(三)社团

就社团而言,通过两年里与心星志愿者协会等协会的密切联系,我认为我校社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协会之间的交流不够。

积极配合参与学社联定期举办的“社团杯”、社团交流大会等活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方式,另外,学社联鼓励多个社团合作举办活动也是促进交流的一个途径。

2、会员流失严重。

大多数社团招新时会员人数并不少,但到了后期,继续在社团活动的会员人数骤减,这就需要社团注重广大会员的利益,定期组织社团日常活动,保证每一名会员的权利与义务。

3、活动经费不足。

很多社团由于活动经费不足而缩减活动质量,甚至减少活动进行,就这个问题来说,一方面需要社团积极与校外商家联系,争取外联经费,另一方面,学社联财务部还要进一步改善财务制度,帮助社团合理分配会费的使用。

4、活动宣传力度不大,影响力不够。

这个问题需要社团积极与学社联相关部门取得联系,活动前期在学社联各大网络平台上为社团活动进行宣传,活动后期相关的活动总结与报告,扩大影响力。另外,各社团也可建立各自的网络宣传平台,对活动进行及时的跟进与报道。

5、团学活动参与度不高,对社团团支部的重视度不够。

社团团支部的建立处于初步阶段,旨在为广大社团人争取更多证明自己的机会与我校“五四评优”的名额,正一步步向社团团支部申请“五四红球团支部的目标不断努力中,需要各社团给予学社联一定的支持与重视。

三、未来工作展望

我对下一学年的工作有如下几点具体展望,希望能促使学社联与我校现89个社团共同繁荣壮大:

1、重点完善学社联各部门基本工作制度。

例如规范化社团成立前期准备工作中对社团发起人的制度考核、完善测评部对学社联内部及社团的评估制度等。

2、加强学社联内部部门间的交流合作。

就个人而言,与其他部门的交流并不多,使我们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局限在本部门的工作上,对其他部门的工作了解并不详尽。

3、进一步加强与社团之间的合作交流。

定期举办社团交流大会,改善学社联与社团之间的关系,力求相互理解、密切合作。

4、透明化学社联工作情况。

据我所知,很多社团对学社联工作的不理解在于不了解学社联究竟做了些什么,特别是涉及到财务问题时,尤其突出。适当建立学社联工作透明化制度,通过学社联各网络平台等方式定期向社团公开学社联的各项工作及社团会费清单,促使社团了解学社联的工作,改善社团对学社联的不良理解。

5、建立公共交流平台,面向全校征集、接收同学们对学社联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6、进一步建设社团团支部,提高社团对社团团支部及相关团学活动的重视度,在今后的“五四评优”中为社团争取更多的名额,并向社团申请“红旗团支部”的目标上努力。

7、社团多样化建设。

建设社团成立方式多样化制度,鼓励全校学生踊跃成立各类型的社团,使我校社团更加多样化、全面化,努力实现我校社团真正的“”。

8、提高“会员凭证”在各社团会员中的重视程度。

9、做好“第九届社团风采节”开幕式、闭幕式晚会等各项工作,为社团搭建更多的展示平台。

学生会个人工作总结3光阴荏苒,时光易逝,转眼间一个月立刻就要过去了,作为系里的一个重要部门——生活权益部,各项工作也已经接近尾声。在这一个月当中,我们生活权益部在各个成员的努力下,在各位新老同学的紧密配合下,圆满地完成了本月我们部门应尽的职责,并且用心地配合学生会里其他部门的各项活动,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现将本期工作进行总结:

一、餐厅问题

透过本部成员的不懈努力餐厅问题已小有成就,已经基本上杜绝交现金这一恶习。对于收餐具这一问题我部也做的卓有成就,同学们也很配合能用心的将自己的餐具收掉,这使我们很欣慰。上月我部负责的餐厅一片尽然有序的气氛,给同学们营造了一个相当好的就餐的好环境。

二、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是一大难题,打扫容易持续难、区域大,但是在我系新老同学以及我部人员的通力配合下,环境卫生不能说但是也相当不错。在打扫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我们都能很容易的解决掉,没有影响工作的顺利展开,同时也没有降低同学们打扫的用心性。

三、教室卫生

在教室卫生方面我部也做得相当出色,没有给系里掉链子,当然这也归功于同学们的大力支持。和以前一样我们每一天晚上对各班卫生进行检查,然后纳入班级的考核,这只是我们督促同学们打扫卫生的一种方法。

以上是在过去一个月里,生活权益部的总结。在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的不足,但相信我们在下学期里,我们会在不足中寻找新的起点,争取多为学院和同学们做更多的事情,全心全意地为大家服务,期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肯定,我们将总结经验,及时弥补不足,使生活权益部的工作完成得更好。

学生会个人工作总结4转眼一个学期已经进入尾声,生活部的工作也要告一段落。总结这一个学期,我部门工作基本顺利完成。生活部在这学期中主要还是负责教室卫生和包干区检查,每个班在劳动委员的带领下以及班主任的配合下,卫生明显逐渐进步。这个学期生活部还增加了检查眼保健操这一项,经过一系列的教导与反馈,眼保健操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以下是对我部门一些工作总结:

1.日常检查

本学期检查模式并没有做太大改变,依旧照上学期的方式进行,但是检查时间稍微调整了。

1)、星期一早上对各班包干区进行了抽查,主要是检查校园重要区域。

2)、星期二早上到周五早上进行包干区与教室的检查,早上检查好包干区,立刻利用出操时间反馈给班主任,期望得到他们的配合。

3)、有时利用晚自习一节课进行抽查,在抽查时卫生很差的话,对其班级的劳动委员进行教导,告诉他我们所检查的范围以及要求,或者第二天在对其班级进行检查,把问题反馈给班主任。

2.部门会议

这学期生活部总共召开五次会议。

1)、对__级的劳动委员进行指导,告诉他们生活部主要的检查范围、检查时间、检查制度与要求和评分标准。并且对他们所提出的疑惑一一解答和告诉他们一些上学期检查下来每个班所存在的问题。

2)、对__级的劳动委员进行再次强调,他们上学期在卫生检查中普遍所出现的问题,也对上学期表现好的班级进行了表扬,同时期望在新学期各班卫生有所进步。

3)、对__级的劳动委员交流一个月生活部检查下来各班都存在的问题,比如:黑板槽、窗槽等等。也表扬了__等几个10级班级,并且告诉几个较差的班级的劳动委员,他们班所存在的问题。也把生活部接下来的工作安排告诉他们。

4)、对__级的劳动委员召开了会议,主要目的是包干区打扫。冬季来临,并且各班包干区进行了重新划分,所以发现各班包干区卫生明显下降,例如1005班打扫包干区时间过长,主要由于值日生迟到;1003班忘记捡拾草坪中的垃圾,只要由于不明白包干区划分的范围。根据这些状况,我部门召开了此次会议,在会议中再次强调打扫包干区时间(7:15-7:30),和各班所负责包干区的重点打扫区域。

5)、对__级的纪律委员召开了会议。由于换了新的眼保健操,有的班级同学不会做,出现了在眼保健操期间班级吵闹现象。根据所出现的问题,我们一齐进行了讨论,最后把保健操的做法交给了纪律委员,并期望他们传教下去和强调纪律委员负责好眼保健操期间的纪律状况。

3.干事的培训

在学生会的干部下,进行第一轮干事的选拔。生活部召了其中两名,并对他们进行了培训。

1)、向他们介绍生活部主要负责事情以及成员,教他们如何打分和卫生评比的要求、制度。

2)、带着他们一齐出去检查。让他们碰到问题会及时提出,在工作中获取经验。

4.部门合作

1)、这学期开始,学生会举行了“心目中的好老师”总决赛,在部门的配合下顺利的完成。

2)、体育部召开了冬季篮球比赛,我部门配合体育部长完成了此次补赛。

3)、10级的文艺汇演,学生会各个部长一齐帮忙__老师顺利完成了此次活动。

4)、在元旦游园活动中,学生会成员也付出了行动,配合学生科老师完成了工作。

5.其他工作

1)、参加了__班班委“以如何均匀分配班级同学打扫卫生”为主题的会议,指导他们如何分配,并且与班委一齐讨论怎样解决班中所出现的状况。之后检查下来,班级和包干区卫生有了一些进步。

2)、对__班的团支书和班长对眼保健操这一问题召开了会议,教会他们怎样做眼保健操以及如何拉动全班一齐做。之后,其班眼保健操进步很大。

以上是这一学期里,生活部的具体工作状况。在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的不足,但相信我们在下学期里,我们会在不足中寻找新的起点,争取多为校园和同学们做更多的事情,全心全意地为大家服务,能够得到大家的肯定。

学生会个人工作总结5时光匆匆的流过,伴随着月末的来临,我们部的工作也在繁忙而又紧张的气氛中落下了帷幕。在这一个月中,我们有得有失,有喜也有忧,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此期间的每个工作和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成长了许多,整个部门也更加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在这里,我们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痛苦中,而是总结这一月在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为的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做的更好。

1.带干事查寝

我们立足“监督同学,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同学”的态度,始终坚持宿舍卫生周检查制度。长期以来,能够与广大同学一起建立整洁、有序的宿舍环境,是我们的欣慰。

2.举办的活动

为了增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之中的卫生,我们生活部举行了“文明宿舍”活动,这种形式很受大家欢迎,个年级同学主动加入活动中,在比赛中互相了解,互相认识,在放松的同时也改善了环境。

3.工作中的不足

我们这一个月作了我们应该做的工作,成绩也是有的,虽然工作过程中还有很多失误和不足,但是针对以往的缺陷我们会努力改正,争取以后作到更好,而且我们也坚信自己明天会做的更好!生活部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尽职尽责,谋求新思路,完善本部门,更好服务全系师生。

4.工作心得与体会

志愿者个人工作展望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高职 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81-02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就业指导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教育的成果和学生自身习得的技能、知识直接、客观地反映在就业问题上,能否将高职学生培养成技术技能型人才,也在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上体现出来,因此,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做得是否到位,必定影响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与之相关,职业生涯教育须贯通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育的全过程,将就业指导与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愿望相结合,引导高职学生积极正确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高职学生树立职业目标,通过正确认识自己,能够实现准确的自我定位,促进高职学生对就业的认识,从而实现顺利就业。基于此,本文探讨团队心理辅导在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内容及步骤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生涯发展历程中,对自身各种特质以及外界进行探索,以逐渐形成职业生涯决策,并建立职业生涯目标,拟定实现目标的工作、教育、培训计划和行动方案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三项基本内容:了解自我、认知职业环境、实现任职匹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不能仅以学习理论的方式笼统地学习,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也不仅是协助个体找到工作,更要帮助个体真正了解自己,结合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确定职业发展方向,促进未来职业发展。因此,需将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学习贯穿整个大学三年,有意识地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地学习与领悟。职业生涯辅导的具体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辅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初步规划职业生涯。高职院校应培养新生的职业意识,对新生进行成才教育。通过开展专场讲座、问卷调查、职业兴趣测评等工作,使新生系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将要从事的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性质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弥补中学阶段的不足,争取对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进而合理地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只有认清了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和自己目前的不足,才会更具体、细致地拟定可操作性的学习目标,确立职业目标,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二)加强职业道德及职业知识的教育,落实职业生涯规划。高职院校应教育大学二年级学生通过回顾以往的生活、学习,引发对生涯的主观认识,进一步思考职业生涯规划的模式和大学三年的学习目标;并通过与教师、高年级同学及校友等的交流,利用兼职、实习、假期工、志愿者活动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结合本专业进行职业定位,努力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此外,还应教育学生通过参加招聘会、多渠道搜集求职信息、撰写个人求职简历、参与面试等实践活动进行岗位分析、准备,有计划地学习一些职业技能技巧,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还应教育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在实践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各种准备。

(三)进行入职前培训,引导学生转变角色,尽快适应社会。大学三年级是做出决策、实施行动的阶段。高职院校应通过岗前技能培训、顶岗实习等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积极搜集信息和材料,探讨岗位选择和职业发展,把握所有可能的机会,参加面试,为即将从事的工作做准备。同时,还应进一步强化毕业生的角色意识,指导毕业生转变心态、虚心学习、安心本职、勇挑重担、乐于奉献等,以便更快地适应工作和社会,更好地实现“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源于罗杰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交友集体,是人本主义心理学集体心理治疗的代表形式。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通过团体内人际互动,促使个体在沟通交往中通过观察、模仿、学习、体验,去认识、探讨、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同时,也为参与者营造一种信任、温暖、支持的团体气氛,感染力极强。将职业生涯教育融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有助于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与他人相处、合作的能力;加深自我了解,增强自信心,开发潜能;加强个人的归属感、集体凝聚力。

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共设计了5个主题,目的是希望通过教师辅导、观察,及时发现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相互沟通,让更多的学生能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去认识自己、认识职业、规划职业、做出职业决策等。

(一)认识自我――我是谁。这一主题的辅导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教师辅导学生通过回忆过去,增强自信心;通过展望未来,促进职业规划意识;通过立足现在,做好规划,制定具体、详细、可操作性的目标;同时,通过价值观澄清活动和个性心理测评,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挖掘自己的潜能,学习自我欣赏,增进自信,澄清个人工作价值观,探讨工作对个人的影响。辅导内容包括:对过去我、现在我、未来我做评估和展望;测量个人风格系统;澄清工作价值观;探索职业兴趣。通过设计生命线、自画像、30岁的我、过去成就史回忆、工作价值观探索、心理测评和分享、交流、讨论等活动来实现辅导目标。

(二)认识职业――我想了解职业。这一主题的辅导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自己所选择专业的出发点是什么;分享大学生活的感受;多角度、多途径地收集与自己的专业相符的工种和岗位信息,学会多思维地探索职业,如职业与工种、岗位之间是一个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例如,焊接专业中,焊工职业就包含电焊工、气焊工等12个工种;尽量多地挖掘职业的外在条件;学会借鉴他人职业发展之路,学会全面地进行职业探索。本主题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如绘画、制图、讲座、调查和讨论等,使学生最大化了解职业。比如,通过画职业家族树的方式,了解家族成员对自己的影响。树冠为学生爱好的职业(数量不限),各枝干上填上家族中个人的职业,如人员有变动,可标上所有从事过的职业,并标出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重要的人,树根处填上家族人员职业的共同特点,最后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探讨个人职业的优缺点:对家族成员的职业感觉如何;了解他们是如何选择职业的;个人在兴趣、能力、自身状况等方面和哪位最相似;他们从事的职业与他们的爱好有何关系;家庭成员对工作最满意的是什么?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主题中所有活动的顺利开展都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资料,以及网络资源的支持。

(三)做出职业生涯决策,进行初步的生涯定向。这一主题的辅导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将自我职业心理的动力系统、效能、风格系统和外在环境进行整合;学会对不同的职业进行权衡。通过“卡茨模式”练习,学会对每个职业的回报进行评价,对每个职业的成功机会进行衡量,将每个职业在“回报”和“机会”两个维度的结果呈现在决策方块上,做出决策;通过“职业决策平衡单”练习学会对不同的意向性职业进行权衡,理智决策。

(四)我来做规划。这一主题的辅导目标是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学会对自己进行生涯规划。主要活动是个人生涯规划练习及班级规划讨论与决策,活动中要求学生不仅要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学会对自己进行生涯规划,同时也要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投入讨论,为班级组织的生涯发展献计献策。

(五)回顾与评估。这一主题的辅导目标是团体内的成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收集反馈信息,梳理职业思路。

总之,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针对不同的主题开展情境游戏,获得身心愉悦,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讨论,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得到沟通,更快地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性良好,减轻了学生的紧张与焦虑感,增强了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后的分享、讨论、评估以及参与者的总结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但应注意的是,在活动中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对团体不太满意或者逐渐失去兴趣,以及学生之间产生纷争等情况,此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有效的引导。此外,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团体中的人员应及时讨论、总结,教师应及时指导、反馈,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顾雪英.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4]张元.职业生涯设计――学习、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A 类2012ZZ032号);广西教育厅立项项目(201106LX793);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桂工业院[2011]19号)

志愿者个人工作展望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教育扶贫模式

在现代社会中,大学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机构。大学的责任与功能随着社会发展而日益丰富。一所优秀的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人才,进行科研、生产新知识,而且还需要积极走出“象牙塔”,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要从被动的社会义务履行转变为到主动的社会责任承担者。这不仅仅是角色的转换,更是思想和观念的创新,是行动和实践的进步(严隽琪,2013)。清华大学从2003年开始探索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开展教育扶贫工作,至今已10年,已在全国1,086个县级教育机构、2,520个乡镇中小学建立了3,600多个远程教学站,每年提供的远程及面授课程超过2,000学时,累计培训人次近160万,为贫困地区搭建了“知识扶贫的平台”“整合社会资源的平台”和“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平台”,实现了大学履行社会责任的一次成功创新。

教育扶贫的基本原则:大规模、见实效、可持续、能推广

进入21世纪后,清华大学率先响应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加入扶贫队伍的号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的理念和目标:3年内在10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立远程教学站,利用学校成熟的远程教育平台,调动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根据当地发展需求输送远程课程,帮助提升贫困地区人群自我发展能力。

2003年9月12日,第一批16个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开通仪式暨教育扶贫工作座谈会在清华大学举办,标志着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的顺利启动。2005年9月,在全国26个省市区建立100个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的初步目标正式完成。在实践中,学校认识到全国很多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都对清华大学的教育资源存在迫切需求,时任副校长的胡东成教授提出了“大规模、见实效、可持续、能推广”的教育扶贫工作的基本原则,决定清华百年校庆之前将教育扶贫工作基本覆盖到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经过艰苦卓越的努力,2011年3月学校百年校庆来临之际,清华大学在539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立起了远程教学站,实现了基本覆盖国家级贫困县的目标,探索建立了成熟、有效的远程教育扶贫模式。

在重点针对国家级贫困县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的同时,清华大学还结合当地的实际需求,将建站地点延伸到了其他欠发达地区,如省级贫困县、革命老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地区等。

1.搭建知识传播的高速路:远程教学站

清华大学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对象,利用在远程教育领域的技术优势和经验积累,无偿捐助卫星接收天线、多媒体接收器等设备和技术,帮助欠发达地区建立现代远程教学站,无偿输送适合贫困地区干部、中小学师生、医药卫生人员等所需求的教育与培训资源。教学站主要分两类:第一类主要开展面向干部和社会的培训,一般设立在当地组织部、县委党校、教师进修学校等地。第二类主要是开展针对贫困地区中小学师生的培训,一般设立在乡村中小学。为了得到当地政府有力支持,学校积极促成建站县成立“清华大学教育扶贫教学站领导小组”,由主管教育的县领导任职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任成员,共同指导和监督教学站工作。

2.接地气的培训内容:地方出题、清华解题

远程教学站的建立为通过培训开展教育扶贫工作提供了技术和组织平台,如何借助这一平台为贫困地区提供贴近需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和培训,是清华大学10年来不断探索的课题。

学校原常务副校长杨家庆在第一次带领清华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到江西省安远县考察时说:“你们出题,清华做题,你们需要的清华大学将全力支持。”正是抱着这样的决心,学校经常派人深入基层,了解各地的需求,了解了贫困地区人才队伍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县域经济的发展,依托清华大学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设计教育扶贫项目,切实协助贫困地区打造人才队伍。教育扶贫的核心在于课程安排,培训课程必须适合贫困地区的发展。为此,学校在设计课程之前,都要派工作人员去贫困地区调研和考察。例如,乡村英语培训课程设计之前,学校组织外语系教师奔赴贫困地区,与乡村英语教师一起学习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现状,找出他们的兴趣点,分析他们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的课程体系,再将课程体系反馈给贫困地区培训对象,与贫困地区代表一起讨论课程,通过这种方式制定出了最合理的课程体系,受到了贫困地区学员的广泛欢迎。10年来,学校开发了大量关于中小学师生、乡镇医疗卫生人员、职业技术人员、基层干部、农民的课程,每年播出的课程约2,000多学时。

在培训教材上,学校也特别重视开发适合贫困地区实际情况的教材及教学资料。为了开发教材,学校派出工作人员多次往返贫困地区,根据调研的结果,针对普通农民,先后开发出《好日子等着你―实用生活技能教材》《好日子等着你―实用语算教材》等实用教材;针对职业技术人员,开发出《计算机基础应用》教材;针对贫困地区的乡村英语教师,开发出基础英语教师培训系列教材,包括《英语语音训练教程》《英语教学十六讲》《英语读写译教程》《英语口语与听力教程》等教材。正因为这些课程和教材都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过与贫困地区代表反复讨论之后得出的结果,因此培训获得良好效果。

3.提供贴近需求的培训模式:“请进来”与“送出去”

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以培训贫困地区中小学师生及党政干部为主。在中小学培训方面,培训针对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各科目教师等展开。党政干部培训方面,针对基层干部,开展县域经济、依法行政、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共危机管理等专题培训。

教育扶贫工作采用远程和面授相结合的方式,针对贫困地区的需求,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的培训模式。“请进来”就是把贫困地区的各类人群请到学校来参加面授培训。以2013年为例,学校举办了21期中小学教师面授培训、11期干部培训,每期邀请70名~80名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或领导干部来清华大学参加面授学习。针对基层干部,地方政府需承担往返北京的交通费、食宿费和少量的培训费;针对中小学师生,除往返交通费之外,培训和在清华大学的食宿全部免费。

“送出去”包含两个方面:第一,通过远程教学站,无偿将学校的课程资源送到贫困地区,让贫困地区的人群在当地聆听到学校的培训课程。学校每年提供的远程课程约2,000学时,包括实时直播课程及录播课程。第二,把学校的优秀教师及学生送到贫困地区开展巡讲及支教活动,让贫困地区的各类人群面对面地与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沟通交流。2013年,先后“送出去”学校领导力论坛、中美大学生暑期教育扶贫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周末支教活动、清华大学中小学教师巡讲活动等。

教育扶贫的基本模式:传播知识、消除贫困

一直以来,学校始终把教育扶贫作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将其作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使命。在教育扶贫工作开展之初的2004年,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的陈希曾说:“清华大学是一所得到国家重点支持的学校,除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培养好学生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承担一些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在这些任务中发挥作用、作出贡献。清华不仅是清华人的清华,也是全国人民的清华,用教育资源服务贫困地区发展是清华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1.创新理念:扶贫先扶智

中国扶贫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倡导,新时期的扶贫工作要更加注重贫困地区人群自我发展能力的开发,持续地开展扶贫工作,以推动当地经济、教育、文化等全方面发展。

清华大学作为一所高校,其优势在于教育、科研和人才。在教育资源方面,学校有着来自各院系、附中、附小、附属医院的专业师资队伍,正如学校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高策理所说:“学校拥有雄厚的教育培训资源,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从经济发展到环境保护,从医疗卫生到文化建设等领域,学校都能提供合格的教师为贫困地区开展有效的培训工作。”

针对我国教育资源分布非常不均衡的现状,清华大学教育扶贫以提高贫困地区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理念,利用技术优势搭建远程教育平台,通过建立广泛的教育扶贫网络,充分发挥高校整合教育、技术和社会资源的能力与优势,拓展了社会扶贫参与渠道,丰富了社会扶贫的工作领域和工作手段,同时也突破了传统的定点扶贫和对口帮扶模式,创新了社会力量尤其是高校参与扶贫开发的理念,实现了扶贫模式的创新。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评价清华大学的教育扶贫工作:“不断地为贫困地区搭建便捷的学习平台,为那些居住偏远分散的极端贫困人口提供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高速公路,在物质扶贫的基础上开展智力扶贫,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增强他们自我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从根本上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有益探索,是中国远程教育的一个亮点和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认为:“清华大学这种扶贫方式是发挥优势、展其所长,也是对定点扶贫的一种创新。”

2.创建平台:多元化、多领域、广受益

清华大学在深化教师与干部培训的基础上,将教育扶贫网络发展成为一个多领域扶贫的平台和一个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平台。

从2008年开始,学校将教育扶贫项目与“三下乡”项目充分结合,在贫困地区开展“三下乡”新农村建设的培训工作,累计共培训干部8,432人次,积极宣传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策和方针,并协助贫困地区开展新农村住宅规划工作。2008年~ 2013年,针对贫困地区医疗卫生管理人员及医护人员亟待更新理论及实践知识的需求,学校先后开展11期针对乡镇医疗管理干部的培训,面授培训665人,远程培训人数约6,000余人次。同时,学校还积极利用清华附属医院的资源,将医疗扶贫融合到学校扶贫网络上,一方面针对医护人员在远程平台上播放医疗知识,另一方面送专家教授去贫困地区巡诊,当面指导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工作。

2007年,原国家计生委开始与学校合作,借助学校教育扶贫网络,采取在现有教学站上挂牌与国家计生委出资新设两种方式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466个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远程宣传教育工作站,用来培训基础计生干部。从2007年至今,通过远程和面授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各级计生干部约4.3万人次。

另外,针对贫困地区的普通农民,学校也开展了相应培训工作。以甘肃陇西适龄失学青少年生存适应能力培训为例,该项目培训对象为甘肃陇西贫困地区13岁~18岁失辍学适龄青少年,2006年~ 2007年先后开展了3期培训,累计培训各种失辍学青少年165人。

经过多年累积,学校教育扶贫工作网络已经搭建成了一个针对中小学教师、学生、党政干部、城乡规划干部、乡镇医疗卫生人员、职业技术人员、普通农民的多元化人才培训平台。从2003年开始,通过远程与面授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总计培训各类人群约176万人次。其中培训各级中小学师生144.7万人次,培训各级党政干部、乡镇医疗卫生人员、计生干部31.2万人次,普通农民及职业技术人员312人(见表 1)。

表1清华大学教育扶贫项目培训人数统计表

单位:人次

3.汇集力量:携手全社会、聚力东西方

教育扶贫工作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携手共进。在项目设计推广早期,学校就得到了国家各部委、派和社会团体在贫困地区进行定点帮扶的挂职干部的大力支持。他们帮助联系贫困地区并介绍教育扶贫项目,陪同考察建站地点,提供培训需求,支持教学站运行。此外,教育扶贫工作得到了国内外爱心人士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例如,香港伟新教育基金会、香港曾宪备慈善基金、澳门日报读者公益基金会等长期慷慨捐资支持学校教育扶贫工作。如表2所示,教育扶贫项目完全依赖学校自筹资金和社会捐赠的支持,起到了汇集社会资源的作用。

表2清华大学教育扶贫项目拨款及捐赠款明细

单位:万元

年份 继教学院拨款 香港捐赠 澳门捐赠 内地捐赠 美国捐赠

人民币 人民币 港币 人民币 港币 人民币 美元

2004 130.00 90.00 5.00

2005 180.00 330.00 30.00 4.00

2006 225.00 29.00 15.00 6.00

2007 210.00 250.00 70.00 100.00 31.35

2008 160.00 1250.00 30.00

2009 180.00 400.00

2010 210.00 453.50 30.00

2011 152.25 400.00 30.00 100.00 8.00

2012 150.00 476.00

2013 150.00 443.60

合计 1747.25 4093.10 29.00 160.00 100.00 181.35 18.00

学校还积极与国际社会力量合作,共同探讨远程教育与教育扶贫给贫困地区带来的改变,呼吁国际社会关注教育扶贫。2005年6月,学校召开的“信息时代知识传播与扶贫国际研讨会”共有来自美国、泰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178名代表参会研讨。2007年6月,为期3天的“基于农村社区远程学习的知识共享”区域研讨会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来自孟加拉国、蒙古国等6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2007年11月14日“远程教育扶贫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国际研讨会”在学校举办,来自12个国家部委、香港爱心机构、21个贫困县和美国及日本9所大学的1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教育扶贫融入大学育人工作

1.汇集全校力量,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工作队伍

从2003年至今,学校和继续教育学院的历任领导都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学校层面成立了清华大学教育扶贫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继续教育学院负责落实,实现了校级层面的领导和协调,以及项目的实体化运作。

学校在开展教育扶贫工作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实施教育扶贫的能力,专门设立了教育扶贫办公室,形成了一支具有扶贫专业素质的队伍,目前此办公室现有10位工作人员。在干部培训、中小学教师等领域,均有专业人才组织策划培训课程。专业化的队伍实现了专业、高效的管理模式。学校教育扶贫办公室作为桥梁,已经将教学站和学校紧紧联系在一起,网络中的每一个成员单位都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得到了实惠,实现了学校与贫困地区共同实施教育扶贫工作的管理模式。

更重要的是在10年培训实践中形成了强大的专业师资队伍。师资是教育扶贫的核心,学校一开始就着重积累及培养适合贫困地区的师资。多年来,已经累积了一批由学校各院系、清华大学附中附小、清华大学附属医院、清华科技园及其他兄弟院校组成的专业队伍。

2.传承责任感,引领志愿风

学校在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的同时,还注重与学生培养工作相结合,以公益育人的方式,将学生培养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人才。从2004年起,学校教育扶贫办公室利用暑假组织在校生和青年教师奔赴教学站所在地开始扶贫支教活动。3,000多个远程教学站成了学校师生的第二课堂和实习基地,通过支教实践,师生们也加深了对贫困地区的认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经过多年的发展,教育扶贫已经成为清华师生的实践课堂,融入到大学生培养和人文教育当中,成为学生在校期间的选修课程,切实地将教育扶贫工作融入到学生培养计划中。从2006年开始,吸引了境外志愿者参与其中。截至2013年底,共有1,575名学校学生、249名学校教师、550名境外师生参与“中美大学生暑期教育扶贫支教活动”。通过支教,学生和教师加深了对贫困地区的认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2006年12月,在学校教育扶贫办公室支持下,学校学生自发成立了“教育扶贫公益协会”, 致力于搭建教育扶贫的平台,让更多的清华学子关注教育扶贫,并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将学生教育扶贫常态化、长期化。在教育扶贫办公室的支持下,协会不断探索教育扶贫道路,成员由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300多人,并组织创立了一些在校园内颇具影响、深受欢迎的品牌活动:“周末支教”“电脑传爱行动”“心愿认领”“梦想课堂”等。协会引领学校学生长期持久参与教育扶贫工作,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鼓励了一些学生立志毕业后到贫困地区工作,继续从事扶贫事业。

回首10年扶贫路,任重道远再出发

2013年12月7日,学校召开了“教育扶贫10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相关领导以及教学工作站代表出席会议,分享了参与学校教育扶贫工作的感受,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建议。学校副校长邱勇表示,“10年来,学校始终将教育扶贫作为服务社会的重要工作,作为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将继续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要,进一步做好教育扶贫工作,这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而且更是坚持中国特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要求,是清华大学的标志性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