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音乐欣赏

民族音乐欣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族音乐欣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族音乐欣赏

民族音乐欣赏范文第1篇

自从我园开展省教科十二五规划课题“开展幼儿民族音乐欣赏活动的有效策略研究”以来,在进行专项的音乐活动外,还力求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多方位的、可听、可见、可感、可想的音乐活动环境,使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的洗礼,对幼儿的身心起到一种熏陶、感染的作用,以进一步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一、创设多方位的音乐欣赏环境

研究表明,环境对人们能产生暗示、感染、熏陶和塑造的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十分深刻,表现在幼儿身上就更为明显。因此,我们注重为幼儿创设浓郁音乐气息又与各教育领域整合的多方位的音乐欣赏环境。

1.走廊文化

如名画欣赏长廊。艺术不分家,借助美术作品提高幼儿的音乐智能是很多教育家都提倡的。因此,幼儿园充分利用长廊布置专题名作展览,主要有关山月、郑板桥、齐白石等的拿手作品。孩子们利用来园、离园、散步等时间都有机会与大师接触,时时感受艺术作品的美。再如民俗风情廊,步入长廊,首先跃入眼帘的是56个身穿各民族服饰的民族娃娃,他们神态各异,似乎在热情地邀请你快去了解他们民本文由收集整理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沿着走廊一路走来,有京剧脸谱、蓝印花布工艺品、藏族的哈达、新疆的帽子等等。鲜艳的颜色,富有特色的造型,给幼儿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同时也感受到祖国艺术文化的博大精美。

2.班级欣赏园地

我园在每个班级都开设了民曲欣赏园地,各班根据班内幼儿特点,收集并布置了各具特色的作品,各班除了在选材上各具风格,在布置装饰上也各有特色,有灵活的版块布置,有固定墙面的布置,有悬吊空中的布置,也有见缝插针的零散布置等。班班都有民俗特色,一个班级一个主题,小班注重本地民俗;中班注重地区民俗;大班注重中国特色民俗等,通过换班,幼儿三年的幼儿园生活能学到很多精彩的民俗艺术。进入班级,仿佛进入了一个个艺术的殿堂。

3.民曲萦绕

为了让民族音乐与日常教育有机结合,利用园内安装的智能广播系统,设置几个时间段分别播放不同的音乐,将一日活动中各环节的音乐指令系统化,每天在不同的时间段播放民曲,让优美的经典民曲萦绕孩子的生活空间,陶冶孩子的情操。

二、提供多样性的音乐教育环境

民族音乐内容广泛,知识面广,让幼儿理解和欣赏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提供多种形式的音乐教育环境,能够更好地帮助幼儿进行民族音乐欣赏活动。

1.形成宽松、愉悦的心理空间

在民族音乐欣赏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自由表现。允许孩子根据他们不同的感受、理解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只要幼儿有自己的创作理念,只要情绪上与音乐保持一致,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够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今后的音乐欣赏活动中去。例如,欣赏《摇篮曲》,它是一种抒情曲,在欣赏时,教师有意让有的幼儿扮演妈妈闭目聆听抚摸自己的手臂,让有的幼儿深情地闭上眼睛,学宝宝安然入睡的样子,让他们在温馨、柔和的音乐中去体会乐曲的意境,感受躺在摇篮里享受妈妈轻歌慢摇、徐徐入睡的甜蜜梦幻,听着听着,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左右摆动,投入到音乐的意境中去,幼儿的情感和作品本身的情感融合了。由此可见,和谐、融恰、活跃的心理空间可让幼儿的思维更活跃,感情更丰富,反应更积极。

2.开发有趣、丰富的玩乐空间

卡尔·奥尔夫曾说:“音乐原本是充满乐趣的事,在不经意的玩乐中,也能学到知识。”探索开发班级里更多更大的学习民族音乐的玩乐空间成为思考的内容。如最大化的音乐智能区,我们为幼儿创设了联合各类乐器、乐谱、表演道具、服装及多媒体设备的音乐智能活动区域。在我们的“才艺大舞台”上,为幼儿复习认识在民族音乐活动中所学习过的知识提供了游戏的机会,小朋友们可以用单独的节奏卡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拼出各种样式的节奏型,然后进行各种节奏练习、声势练习。这种自由、互动的游戏方式令孩子们高兴不已、玩了又玩。再如,功能化的多元智能区,在班级的区域活动区中,我们搜集了与我们的各个民族音乐主题课程活动相关的玩具、图书等,引导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用折、剪、贴、画等方式制作民族表演服装,于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书中欣赏美丽的故事,感悟其中的善与美……这些活动,使幼儿在自己喜欢、感兴趣的活动中进行了科学认知、语言表述、社会交往、美术操作等方面的学习与认知,为幼儿积累知识、进行音乐的表现和创造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3.提供求异、存同的自由空间

面对不同的孩子,我们也会相应地提供能体现差异性的音乐教育环境。例如,在音乐区角活动中,教师为资优儿童投放的各种材料、内容和所提的要求有别于

一般的幼儿,做到上不封顶。同时,还考虑到利用音乐智能带动其他智能的发展,如听音乐编故事、跟着不同的音乐节奏拍皮球、多提供机会鼓励他们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等等。总之,我们是这样理解的:环境就是教育,教育要利用环境。

三、呈现多元化的音乐表现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地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原则之一,可见环境创设的重要性。孩子们喜欢表现,创设多种形式的表现方式,能使孩子对民族音乐欣赏活动更加兴趣盎然。

1.“音乐墙”——展现感受民族音乐活动的进程

陈鹤琴先生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如在民族音乐欣赏活动中,孩子大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游戏中来,对民族音乐有了一定的愉悦感受与快乐向往。我们及时满足了幼儿的所想、所需,生成了“我和民族音乐一起玩”的音乐主题墙饰。鉴于幼儿平日活动中总喜欢唱一唱以前所学过的歌,玩一玩自己喜欢的音乐游戏,我们又引导幼儿亲手制作了“民族音乐花”,作为一个滚动墙饰,用图画、乐谱、节奏谱等形式,记录并展示一些学过的相关民族音乐内容,引导小朋友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与小伙伴一起玩玩、看看,复习巩固原有的知识,并自由表达自己的新认识、新感受。令幼儿在玩乐中进一步学习民族音乐,感受民族音乐,表现民族音乐,得到想象、认知、动作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2.“风采墙”——拓展表现民族音乐的个性舞台

通过音乐环境的创设与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在各方面都获得了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我们的“明星宝宝秀”作为班级风采展示墙,为幼儿记录下了从各个民族音乐欣赏主题活动中或表演、或歌唱、或演奏、或游戏的欢乐片段。当幼儿看到自己的精彩“剧照”时,喜悦与骄傲的感觉油然而生,学习音乐、参与表演的欲望空前高涨。这面风采展示墙为幼儿主动动脑、动手学习音乐、表现音乐、提高能力、发展个性创造了最佳的互动机会与展示空间。

3.“联系墙”——体验家长资源的民族音乐魅力

民族音乐欣赏范文第2篇

欣赏水平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3—0087—0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且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创作了大量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音乐作品。民族音乐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它是我国文化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世界音乐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笔者对提高小学生民族音乐欣赏水平的方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一、引导学生认识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学在推动素质教育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而素质教育则使音乐教学的目的更为明确。音乐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期使每一个学生都拥有高尚的品德与健全的人格。而要实现这一目的,离不开民族音乐欣赏。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民族音乐,让他们在小学时期就接触并学习一些民族音乐作品。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其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二、合理选择欣赏内容

在认识民族音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所了解和喜爱的民族乐器与乐曲,引导他们聆听古筝、二胡与笛子等乐器演奏的具有代表性的曲目,并为学生简略地介绍一下古筝、二胡与笛子的发展史,让学生懂得:民族音乐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想情感。不了解民族音乐的人,是缺乏民族意识的人。了解民族音乐,同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一样重要。教师应当合理选择欣赏内容,所选作品必须富有艺术表现力,以为学生感受作品形象奠定基础。如,欣赏《高山流水》《渔舟唱晚》《阳关三叠》《春江花月夜》等优秀乐曲,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各种乐器的性能及演奏方式,深入体会民族音乐作品的内涵,而且能使他们进一步认识中国历史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深入分析作品内容

要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聆听“看不见,摸不着”的民族音乐,笔者认为,教师可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作品创作背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音乐形象,深入地分析作品内容。这样,不仅更容易使学生领会作品的内涵,感受作品丰富、强烈的情感,而且还能开阔他们的音乐文化视野。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首先,可让学生聆听一遍乐曲,并讲述聆听的感受。然后,为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华彦钧21岁时患眼疾,35岁时双目失明,沦落为一位街头艺人,以在无锡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但他为人正直,刚毅不屈,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最后,让学生再次欣赏乐曲,教师对乐曲主题旋律进行分析。其主题旋律由平静转向激昂,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刚毅的性格。教师深入分析作品内容,不仅使学生领会了作品的内涵,而且还触动了他们的心灵。

四、运用直观教学手段

民族音乐欣赏范文第3篇

摘要: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民族音乐都不会欣赏,发现不了民族音乐的魅力,何谈继承与发扬?审美的偏离和缺失是无奈的,更是可怕的。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一、什么是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是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有着自己明显特点和深厚文化底蕴及强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的音乐,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和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水乳相容,密不可分的艺术载体。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族音乐就是其民族文化在音乐上的一种体现和诠释。

二、民族音乐文化

简单的说音乐中所包含的一个民族的所有信息就是民族音乐文化。这些信息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具体的,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含蓄的。可以是点,也可以是面。可以是你听到《黄河怨》时的哀愁,可以是你听到《二泉映月》时的坚韧。可以是你听到《半个月亮爬上来》时的甜美和幽静。

三、发现民族音乐的美

发现民族音乐的美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发现了民族音乐的美,人们才会感受到美,欣赏到美,进而主动的创造美。也才会有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如何发现民族音乐的美呢?这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引导的教育,把民族音乐带到音乐教育中去!

1. 选择易于学生接受的民族音乐作为学生的欣赏教材,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及感情。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细心筛选出经典,民族特征鲜明的声乐曲和器乐曲。音乐教师最好能掌握一些常用的音频编辑工具,因为有些乐曲我们只需要其中的一部分。有条件的课堂上就是多媒体教室,条件次一点的至少也会有录音机吧。让学生去听,注意这时不要给学生下达什么任务,一定要让他们听出点什么内涵。很简单,就是单纯的听。

2. 在教师引导下的听,量变到质变。

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精心制作课件。最好是图片,音乐,视频的合理结合。把经典的片段放给学生听、看。这时的音乐容量可以稍大一点。第一个层次如果是简单的听,那么现在就是在老师引导下的听。但是要有一个前提就是一定要听够一定的数量,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即:学生可以模唱出典型的乐句。而且是很自然的跟唱,模唱。到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音乐所表现出的内涵,一定要把握好度。既不能教条限制学生的想象和体验,也不能放任自流。毕竟铲子在水泥地上拖拽的声音是刺耳的,把二泉映月听得欢天喜地也是可怕的。

四、欣赏民族音乐的美

欣赏民族音乐的美是发现民族音乐美的高一层次,这时就需要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一说到理论就感觉到枯燥。如何把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如何把较难的理论讲的简单?这是决定这一环节至关重要的因素。这考验一名音乐教师的责任感和音乐素养的高低。

1. 通过大家耳熟能详的旋律片段,最好是旋律感强,易于上口的片段。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这时的问题不可太深,简单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后可以对作品有更深切的体会和更准确的表现。可以从作者背景,创作背景,简单的装饰音演唱技巧,力度记号等入手,这样问题容易解决,并且解决后对于作品的表现会有明显的帮助。学生的积极性会保持,还有进一步探索的主动性。始终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教师在整个环节中时刻要注意的事情。一定要遵循教学规律,循序渐进。时刻注意观察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这时教师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的量尺。

2.在有了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和一定量的经典乐曲和歌曲的信息储备后我们就进入了下一个层次的欣赏水平了,较系统的欣赏一些完整的经典音乐作品。这时的欣赏最好是分类欣赏,还是从大家已经熟悉的音乐片段为切入点,适当引出某一类型的音乐作品,同样是循序渐进,有简单到复杂。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理论指导进行欣赏。我们可以从我国的民歌入手,先从内蒙,陕北,青海民歌入手。原因就是特色鲜明,旋律感强。当然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当地的环境进行变化,例如,我是在云南教音乐,我就可以先从云南民歌入手,这样可以事半功倍。在欣赏的过程中穿插理论讲解,不能为讲理论而讲理论,一切以学生的积极性为衡量标准。这时学生如果失去积极性我们将前功尽弃,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不可挽回的损失。这关系到下一层次的音乐教育,所以这一环节我们教师同样要细心呵护。

3.在分类欣赏这一提高性的环节中教师在引导讲解音乐理论的同时不能忽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民族音乐所包含的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授。这时的学生已经可以体会到民族音乐的美,可以随着音乐感受到喜怒哀乐,但这些应该是音乐中显性的元素。民族音乐所包含的更深层次的隐性元素同样要细心体会,欣赏。现在还有什么能让我们不欣赏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呢?还有什么能让我们停止发现他的美,欣赏他的美进而去创造他的美呢?

五、继承创造民族音乐的美

当用电声乐器演奏《春江花月夜》,当二胡和提琴一起演奏时,当用爵士节奏演唱我们的山歌时,当用交响乐演奏梁祝时,美吗?美!这就是创造民族音乐的美。

民族音乐欣赏范文第4篇

网络资源是来源于互联网上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素材,是教师辅助教学的重要资料。网络资源的共享性能促进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一、网络资源支持幼儿民族音乐的欣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幼儿艺术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使虚幻的音乐符号转化为幼儿所能体会和感受到的美的事物,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思维方式的幼儿来说,光靠倾听是不够的。使用网络资源手段来辅助音乐教学,有助于教师教学设计空间的扩展,也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条件,同时对幼儿知识面的拓宽、思维的启发、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对幼儿民族音乐欣赏提供有力的促进作用呢?

1.课件(flash)对幼儿欣赏民族音乐的支持

课件(flash)具有图、文、声并茂、有活动影像的特点,为幼儿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且课件(flash)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丰富教学形式,使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易感知、本文由收集整理易体会,有利于幼儿感知、理解新知识,在探索中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变化。幼儿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幼儿好奇心强,从小就喜欢鲜艳悦目的事物。因此,幼儿特别喜欢欣赏课件(flash)。

2.动画片对幼儿欣赏民族音乐的支持

动画片是儿童频繁接触的艺术形式,是童年时代重要的娱乐方式和精神食粮。动画片的情节与音乐始终紧密结合,加之色彩鲜明、造型夸张,因而在为儿童提供多感官体验的同时,也陶冶了儿童的审美情操。事实上,动画片也的确是当今世界发展最为迅速、最受儿童欢迎的艺术形式。

在音乐欣赏《竹林深处》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竹林深处》的动画片,让幼儿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画面上所表现出来的欢快。再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巧妙地结合幼儿的兴趣,通过模仿小动物到草地上做游戏、学小孔雀跳舞等活动,让幼儿在音乐的情境中自然理解音乐形象,感受乐曲的情绪以及民族音乐给幼儿带来的生命活力。这些故事情景都是幼儿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比较熟悉的,所以孩子们能很好地表现、体验音乐的不同情绪变化。活动最后,可以通过让幼儿用不同的线条来绘制图谱这一环节,加深幼儿对音乐的印象,再次感受民族音乐的韵律,激发对音乐的喜爱之情。

3.网络资源对幼儿欣赏民族音乐的支持

网络资源具有灵活、方便的界面交互功能,教师可以让显示屏上的画面和存储的声音根据教学需要快速交替。方便的播放功能避免了录音、录像教学手段中的种种弊端,教师能更加主动地控制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如:在传统的打击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演示图谱,又要指挥孩子演奏,有时手忙脚乱还达不到满意的效果。现在我们把信息技术有效的运用到节奏活动教学中,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弊端。

在学习《戏说脸谱》时,先让幼儿欣赏京剧的表演片段,让幼儿从京剧的服装、动作、唱腔来感受京剧的特征。并通过网络资源,向幼儿介绍京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姓名和他们的主要事迹,让幼儿全方面的了解京剧中的人物。伴随着京剧的旋律,幼儿惟妙惟肖地演唱、表演。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淋漓尽致地把故事中的人物、地点、情节展现在幼儿面前,为幼儿创设了一个主动学习的教育情境。

二、网络资源在民族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1.网络资源的趣味性,有助于提高幼儿对民族音乐欣赏的兴趣

在网络资源中加入滑稽的画面和好玩的游戏节目,可以增加教学魅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大大优化教学环境。教育家洛克说过:“教育儿童的

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游戏可以把索然无味的民族音乐欣赏教学变成一件学生非常喜爱的事情,使他们快快乐乐地学习,轻轻松松地欣赏。如:大班音乐欣赏《对面的兔子看过来》的活动中,运用滑稽的多媒体动画,好笑的声音录制,使得幼儿的情绪相当高涨,个个都很积极地参加音乐表演,非常喜欢这个音乐欣赏活动。

2.网络资源的直观性,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

网络资源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生疏为可感,化抽象为形象,它能将静止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音像结合显现在幼儿面前,使幼儿能直接感受,切身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音乐并不像语言一样有具体的含义和明确的词汇、句子,也不像美术那样用一些可视的线条来表达含义,音乐是抽象的、内在的。在民族音乐欣赏活动中声形并茂的事物,更有利于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3.网络资源的集成性,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协同参与音乐欣赏

民族音乐欣赏范文第5篇

感受与欣赏

感受与欣赏是艺术活动的第一步,在民族音乐欣赏集体教学活动组织中,又分为导入策略和欣赏策略两个部分,做到导入要注重情趣性,欣赏要注重体验性,就能收到较好效果。

(一)多通道导入音乐要有情趣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有效导入是一个活动成功的开始,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乐曲的特点灵活导入,以吸引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主要方法有:

1.情境导入。如果乐曲富有情趣,生动活泼,教师可以根据歌词内容设计成一个有趣的情节导入,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如:在欣赏民族童谣《拔萝卜》中,老师先和部分幼儿一起来玩拔萝卜的情境,有老婆婆、老爷爷、小猫、小老鼠等,师幼模仿各种小动物走路,做着弯腰走路、扇耳朵、摇尾巴等动作,有趣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了幼儿,一个个积极地参与其中。

2.故事导入。如果乐曲中的歌词内容讲述的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那教师可以根据歌词内容设计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中需要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和简单有效的对话,以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如:歌曲《小狗抬花轿》等歌曲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导入,生动的故事情节能有效地帮助幼儿理解乐曲内容。

3.动作导入。当乐曲歌词内容比较简单,且乐曲的内容又富有动作性,教师可以采用动作导入的方法,带领幼儿在音乐声中进行动作,感受学习乐曲。如:在民族童谣《猜黄豆》的活动中,教师先和个别幼儿玩一玩“猜黄豆”的游戏,一下就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实物导入。如果乐曲所表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就可以直接呈现,进行乐曲的理解。如:在欣赏乐曲《凤阳花鼓》中,教师就可以先出示一个花鼓,引导幼儿观察它的外形特征、发声方式、作用等,这样通过观察和讲述,幼儿能很快地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

(二)多通道欣赏音乐要有体验性

音乐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它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使它具有特殊的学习方式――体验的方式,这是音乐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

1.情感体验――“感动”。 《指南》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要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每首音乐作品都是有情绪或感情的,有欢快、有舒缓、有紧张、有低沉,为了让幼儿对作品唤起情感共鸣,我们一般采用移情的方法来进行,以达到情感的提升――“感动”。如:在欣赏《金蛇狂舞》这首民族音乐的时候,我们一般帮幼儿回忆过年开心的事情,幼儿回忆起过年吃大餐、拿压岁钱、外出旅游、穿新衣服的情景,情绪自己就被调动起来了,自然就形成了热烈欢快的气氛。

2.情境体验――“心动”。 《纲要》中也指出:“在音乐教学中,应创设多种情景,提供各种形式,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为了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些活动我们会为幼儿布置一些现场的体验情境,以让幼儿活动更加投入专注。又如:在欣赏民乐《喜洋洋》时,我们为幼儿布置了过年的环境氛围,贴上春联、挂上鞭炮等,让幼儿在音乐的背景中提前进入这样的情境,幼儿一下就进入了喜洋洋的氛围,欣赏过程中自然更加积极投入了,因为幼儿早已“心动”得跃跃欲动了。

3.操作体验――“手动”。幼儿的活动离不开操作,在音乐活动中,也可以设计很多操作环节,可以将乐句与内容匹配,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内容。如:欣赏中国彝族音乐《七月火把节》,为了帮助幼儿理解音乐中的内容,教师绘制了多个卡片,让幼儿欣赏音乐后,尝试将卡片内容排序,幼儿经过操作图片感受到了音乐中讲述了转圈、打招呼、欢呼等情节,为后来的动作表演作好了铺垫。

4.游戏体验――“身动”。教师把民族音乐内容设计成一个游戏,这里的游戏,种类非常丰富,可以是民间游戏,也可以是手指游戏,更可以是体育游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逐步熟悉旋律、风格、形象等。如:在欣赏民乐《百鸟朝凤》时,教师等幼儿欣赏完后和幼儿一起玩“孙悟空打妖怪”的游戏,在音乐声中围着圆圈随节奏念起儿歌:“唐僧骑马咚了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孙悟空跑得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当念到音乐中间节奏时,设计遇到了妖怪的情节,孙悟空就和妖怪玩起来追逐打斗的游戏,最后在音乐声中,妖怪被孙悟空打败倒地,音乐也戛然而止。游戏情节与音乐旋律的起伏吻合,幼儿在游戏中乐此不疲,在反复的倾听和游戏中对这首《百鸟朝凤》的音乐也变得越来越熟悉了。

表现与创造

《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表现与创造是艺术活动的第二步,在民族音乐欣赏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又分为表达策略和结束策略两个部分,表达要注重创造性、结束要注重延展性,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多通道表达音乐要有创造性

瑞吉欧儿童中心的先驱马拉古兹指出:儿童有100种语言,这里面的“一百”并不是具体的数字“100”,而是一种“无限多”的表达方式,意思是儿童天生就有无限多种学习、探索、表达的方式,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纲要》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注重口头语言表达的同时,也注重音乐的非口头语言表达,即能让每个幼儿都能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音乐。

1.用动作语言来展现音乐。幼儿时期是动作语言发展的高峰期,动作语言甚至优于口头语言的表达。(1)手指游戏。手指游戏操作起来简便易行,手指动作与音乐的结合能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同时增强音乐的游戏性,深受幼儿的喜爱,特别适合于小班幼儿。如:在小班音乐《公鸡头》欣赏活动中,教师让幼儿跟着音乐边演唱歌曲,边做“公鸡头、母鸡头,公鸡母鸡吃黄豆。东一颗、西一颗,请你猜猜在哪头?”的动作,并将猜豆游戏结合其中,受到了幼儿的喜欢。(2)肢体动作。肢体动作包含了舞蹈、律动,都是以全身动作为基础的,如:我园民间音乐《喜洋洋》节奏欢快轻松、充满喜庆氛围。而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美食,在节日时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欣赏这首曲子时,用幼儿提议的“包饺子”这一律动来进行,音乐分为ABA三段,第一段音乐表现擀饺皮,第二段音乐表现放饺馅、捏饺子,第三段音乐表现饺子沉到锅底,再慢慢浮上来,然后不停地翻滚,最后被冷水浇过后立即不动。幼儿通过玩这个律动游戏,不仅丰富了对包饺子民俗活动的经验,还体验到了节日的欢快,同时通过游戏动作,感受到了音乐热烈、欢快的情绪,通过动作变化感知音乐结构,提高了动作的协调性。根据音乐的旋律编排一些简单的律动,带领幼儿边律动边欣赏音乐。如:在欣赏乐曲《小看戏》时,它的旋律、结构等比较复杂,不易被幼儿理解,教师应引导幼儿用他们可以理解的入场、鼓掌、吆喝、谢幕等律动动作来了解音乐、感受音乐和表达音乐,从而帮助幼儿突破难点。(3)材料操作。幼儿的活动离不开操作,在音乐活动中,也可以设计很多操作环节,可以将乐句与内容匹配,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内容。如:学唱民族歌曲《对花歌》时,为了帮助幼儿理解音乐中的内容,教师绘制了多个卡片,让幼儿欣赏音乐后,通过回忆对图片进行匹配和排序,加深了对歌词的理解,记忆歌词就更加快了。

2.用图画语言来展现音乐。儿童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民族音乐欣赏活动中,我们注重让幼儿通过自己喜欢的图画语言的方式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1)画图。图画是幼儿最喜欢的表达方式之一,跟着音乐画图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做法,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画面内容和色彩等方面来绘画。如在欣赏欢快或忧伤音乐的时候,教师让幼儿自由想象,画出自己看到、想到的快乐或忧伤的事情。此时,幼儿打开思维,有的画出了自己切身的经历,有的则画出自己憧憬的快乐事情或潜意识里想到的害怕的事情,幼儿的思维在音乐声中自由徜徉,肆意想象,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让教师通过图画加强了对幼儿的了解。当然,音乐也可以加强幼儿画画时对色彩的运用,如欢快的音乐可以多用暖色、亮色来表现,而忧郁的音乐可以用冷色、深色来表现,增强了幼儿的用色技巧。(2)勾线。音乐不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线条的艺术,不同节奏、不同风格的音乐完全可以用不同的线条来表现,也是幼儿表达对音乐的认识方式之一。用勾线条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其实也有一定的规律,如节奏欢快的音乐可以用锯齿线、点状线来表现,而舒缓的音乐可以用波浪线、螺旋线来表现。其中,线条的形式、长短、高低、深浅、疏密、颜色等都能表达出音乐的变化。

3.用表情语言来展现音乐。都说音乐是有感情的,音乐历来都是传递感情的载体。表情涵盖的内容其实非常广泛,包括脸部表情、服饰表情等。(1)脸部表情。当幼儿融入音乐中,用音乐来进行各种表演时,表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元素,但是在现在的音乐欣赏活动中,不是教师忽视了幼儿脸部表情语言的表达,就是幼儿的表情过于僵硬,很不自然。其实这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表情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首先,教师要教给幼儿做各种表情的技能。其次,用移情帮助幼儿表达情感,音乐表达的情感可能离幼儿的生活有些远,但是一定要让幼儿想象生活中的事例,如:在欣赏民族音乐《红绸舞》时,结合兔子和狼的音乐游戏,当做到狼要抓兔子时,教师要求幼儿做出害怕的动作,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你平时遇到过害怕的事情吗?”此时,利用移情幼儿就能更好地融入音乐,更好地表现音乐。(2)服饰表情。音乐是表演的艺术,表演时如果能加入一些服装、道具,幼儿表演的积极性和生动性就会大大提高,如:在表演民乐《丰收乐》中,要表现其中摘果子和割稻的情景,教师提供了自制的篮子和镰刀,幼儿表演起来就更加投入了。因此,民族音乐服饰也是幼儿感受美、欣赏美的一种渠道,也是一种必要的投入。当然,如果表演道具也能有中国文化的气息和特点,那就更好了。

(二) 多通道结束音乐要有延展性

民族音乐欣赏集体教学活动结束的时候,如何收尾也是一门艺术,除了要做到一般的“点睛”“回味”活动的效果外,如能达到“延伸拓展”的效果,则还能延长民族音乐的生命,激发幼儿无穷的兴趣。

1.悬念结尾。在民族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结束后时,还可以设置一些悬念,为二次欣赏留下悬念,吊起幼儿想要再次欣赏学习的胃口。如:欣赏完“老鼠嫁女”的民族音乐后,老师可以提问:“老鼠把女儿嫁出去了,可当新娘揭下头巾时,发现原来自己嫁的是只猫,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二次欣赏时,教师可以把民族音乐中更复杂的部分给幼儿欣赏和想象。因为民族音乐一般比较冗长,教师在给幼儿进行欣赏时,一般都是剪辑过的,第一教时一般旋律、音乐结构比较简单,第二教时则可以将更长的音乐给幼儿欣赏,提供留白,正好可以为二次欣赏埋下兴趣的种子。

2.留白结尾。在民族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结束时,有时制造一点留白的话题,对于继续萌发幼儿对民族音乐的兴趣颇为有利,也可以激发幼儿再次欣赏的兴趣。如:欣赏完《采茶舞曲》时,幼儿随音乐了解和创编了不同采茶的动作后,音乐欣赏基本结束,此时,教师可以提问:“采茶采好了,还可以做什么呢?”当幼儿回答后,教师可以继续说:“下次我们还可以把接下来的事情编进音乐里。”为音乐欣赏的第二教时埋下了伏笔。

3.延伸结尾。在民族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结束时,可以让音乐在区角活动、环节过渡活动、家园活动中得到延伸,以让音乐生命得到延长甚至重生。如:可以把幼儿在课堂上表演用的道具服饰等投放在表演区,供幼儿继续欣赏表演音乐;也可以将幼儿新欣赏的音乐设置成环节转换音乐,如起床音乐、排队音乐等;更可以将音乐放在班级网页上,供家长下载后让幼儿回家继续表演给家长看……延伸结尾巩固了幼儿对音乐的认知、延续了对音乐的创意。

4.拓展结尾。在民族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结束时,可以将民族音乐延伸到其他领域中去,体现学科的整合性,也符合幼儿学习的整体性特点。如:“喜洋洋”的音乐欣赏活动结束后,在生活区活动中,幼儿可以在音乐声中进行“包饺子”的生活技能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