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掌声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因此,在本课的预设中,找准切入点,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从而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语言,体验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扣住词语理解句子,扣住句子体悟感情,扣住感情升华知识。
3、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的道理,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英子的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
【教学过程】
(题目:“掌声”先写好。)
一、谈话导入
1、这个课堂和以往有什么不一样?(有很多听课老师)是的,今天来自嘉兴各县市的老师都来听我们上课,作为实验小学的小主人,我们应该怎么表示对他们的欢迎?──掌声。
2、同学们真热情 ,周老师为你们鼓掌 。猜猜:周老师鼓掌,是表示什么?
(……欢迎……对学生的赞扬……等。)
3、同学们真聪明。不过,今天有这么多人来听课,周老师真是好紧张啊!同学们能不能也鼓励鼓励我呀!(学生可能用话语,也可能用掌声……)如果是掌声,就追问:你们是想用掌声告诉我什么呢?
4、谢谢同学们,听到你们的鼓励,我的心情平静了许多,那么现在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第29课《掌声》。
二、前后对比,感受变化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女孩,她的名字叫──英子。
(学生接说。)
谁来说说,英子原来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学生说,教师板书:
忧郁、自卑……
2、一个那么忧郁、那么自卑的女孩,后来怎么样了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出示: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3、交流:
从这段话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追问: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她的活泼?
(或开朗或自信。)
(如:我觉得英子是一个开朗的女孩。)
板书:
开朗、自信
(她和同学一起做游戏了,不再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了。)
(如:我觉得英子是一个自信的女孩。)
(她不仅敢在同学面前走路了,甚至还敢跳舞了。她知道她跳舞的姿势肯定比走路还难看,但她还让同学教她跳舞……)
4、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自信、开朗的英子,真替英子的变化感到高兴啊!让我们高兴地再读读这句话。
三、研读课文,聚集掌声
1、引导学生质疑:
点板书:
英子原先很自卑、现在变得很活泼,学到这里,你有没有新的疑问?
(英子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从那以后”,是指什么时候?)
2、过渡:
同学们真会提问题。不过,周老师告诉你一个秘密,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我们的课文里。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地读读课文,想想是什么使英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学生读课文。
学生交流:是什么使英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是同学们的掌声让英子发生了变化。)
3、过渡:
大家都说是同学们的掌声使英子发生了变化。下面我们认真地去研读研读课文2、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划出有关掌声的句子。
4、交流:
谁来说说,你找到了描写掌声的哪句句子?
⑴ 学生说描写掌声的两句句子,师出示:
句子1: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句子2: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哦,原来英子得到了两次掌声。请男同学读第一次掌声,请女同学读第二次掌声。
⑵ 学习第一次掌声:
这样的掌声是同学们在什么情况下给英子的?让我们将目光先移到第一次掌声响起之前,移到英子身上,找找描写英子的 神态动作的句子,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
“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将故事。……”
读。
交流:让我们先看看掌声响起之前的英子。你从英子的哪个动作或神态体会到了什么?
方案1:
① 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她为什么低头?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从英子立刻低下头体会到英子不想上台、胆怯……
(动作演示立刻低头)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这时,英子在想什么?
(上去?不上去?同学会不会嘲笑我?……我该怎么办?我应该上去吗?老师怎么会叫到我呢?我不愿意让同学们看到我的腿!刚才同学们都说得那么好,我肯定不如他们的。)
这样的心理,用书上的一个词语就叫……,犹豫──
读读这句话。
你还从英子的哪个动作或神态体会到了什么?
②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她犹豫了一会儿,她是在犹豫什么呢?
如果你此刻就是英子,是怎样的心情啊?
再读读句子,你还体会到了什么?谁对这句话还有补充?──-“慢吞吞”“眼圈儿红了”──无奈、矛盾。
你该怎样把英子的这份无奈读出来?指名读──带着这种情感读读这句话。
你还从英子的哪个动作或神态体会到了什么?
③ 英子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我从终于走上了讲台体会到她鼓足了很大的勇气……才走上去的。)
(这里可以看出英子是鼓足了很大的勇气,经历了长久的思想斗争才上来的。那哪里又可以看出她经历长久的思想斗争呢?)
我们读读。
师:英子是多么犹豫,多么矛盾,但在万般无奈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英子终于──(引读)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这热烈又持久的掌声告诉她什么呢?
学生发挥想象说:英子,_____________。
过渡:我发现大家都有一份关爱同学的情意,让我们把这份鼓励通过朗读传送给英子吧!齐读。)
⑶ 学习第二次掌声:
这鼓励的掌声使英子泪流满面。那同学们为什么还要响起第二次掌声呢?这掌声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让我们像刚才一样再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出示:“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交流:故事讲完了为什么又响起掌声?
(如,因为英子的声音很 动听,普通话很好……)
这次,大家想用掌声告诉英子什么呢?
学生发挥想象说:英子,____________。
(仅仅告诉她这些吗?)
是呀,虽然英子行走不方便,但是并不代表她其他方面不好,她普通话很标准,声音很动听,她很有才华。
所以故事讲完了──学生读“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⑸ 再次听到这经久不息的掌声,英子内心是多么激动。有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如果你是英子,此时此刻,你会怎么想或怎么说?
学生交流,学生多叫几个。
引读课文:是啊,对同学们感激的话语千千万万,而小英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
出示: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同学们,刚才你们有没有想起在她上讲台时,也是这么一摇一晃地上来的。
出示: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这两个“一摇一晃“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自卑,第二个……自信。)
(她的心情变了,她不再自卑了。不再怕别人歧视了,她内心的残疾医治好了……)
过渡:还是那个一摇一晃的走路姿势,但英子的心情已发生了变化。这变化要归功于──同学们的掌声。
是掌声使英子不再害怕,是掌声使英子充满了自信,是掌声使英子变成了一个开朗活泼的女孩。
我们再来高兴地读读写英子变得开朗了的这句话。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四、读英子的信,感悟掌声内涵
这掌声使英子永远不会忘记,事隔多年,英子上了中学,她把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都融进了她的信中。我们一起来看看英子的来信。出示小英的来信:(师深情地朗诵)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1、师深情地朗诵。
2、我们一起来读读。
3、学到这里,你对掌声有没有新的认识?你认为这掌声还包含了什么?
4、带着这份理解我们再读读英子的来信。
5、过渡:
读了英子的故事,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想法。请大家拿出抽屉里的纸。
出示写话练习:
读了英子的故事,你最想对____说?
⑴ 提示:可以对英子说……可以对处于困境的人说……可以对自己说……
⑵ 你觉得掌声是什么?
(在音乐中写话。音乐《掌声响起来》画面为英子的来信)
⑶ 小结:
刚才你们那一句句温馨的话语就是掌声,但这又不是普通的掌声。这掌声中,有鼓励,有夸奖,有浓浓的爱心。
我们不要忘了,掌声是最好的礼物。当别人痛苦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把掌声送给他;而当自己处于困境的时候,也要珍惜朋友的掌声。最后送给大家一首歌──
让我们在这美妙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欣赏《爱的奉献》。
【板书设计】
掌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271-01
一、教学理念
本课以《国家体育与健康标准》为依据,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条幅布”为媒体,以方法为桥梁,培养学生参与竞争意识与创新能力及创造精神,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由学生唱主角,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心智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受益一生。因此,设计以“条幅布”为基本教材的一堂体育课。
二、教材与教具的选择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从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走向“创新取向”,要拓宽课程领域,广集课程资源,注重课程开发。因而我用生活中最常见的“条幅布”为教材,设计了单人造型柔韧模仿操、摆数字、摆算式、单人、双人、多人拔河等活动内容,都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在教案的设计上朝着求实、拓宽、探究、创新、教改的思想开展。由于设备简单,不需要很大的场地容易开展,是小学体育教学中较好的内容.通过巧玩“条幅布”能够促进学生上下肢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机能的发展,对于发展弹跳力、灵敏、协调性等具有显著作用。
三、学练过程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根据我校的提出的教育改革和学科整合课题,我在体育教学中把音乐、美术、数学等科目都加入到课堂。
准备:
首先,我以英语对话的形式进行课堂常规,大大增加了学生对体育课兴趣。在《运动员进行曲》中,手持“条幅布”于头上进行螺旋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然后在《古筝》音乐下跟老师一起完成自编单人造型柔韧模仿操,这套操不仅锻炼了人体的各部位,而且也打破了传统的站立练习的习惯,为上课做好生理和心理准备。
课中:
由于拔河的种类和方法很多,为了使教学更切合实际,根据我校开展的拔河活动情况和学生掌握拔河动作的实际水平。在安排课时,按照由单人——双人——多人拔河等顺序练习拔河的各种方法。使学生的练习由简单逐步到复杂,并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向新的目标挑战。然后让学生充分联想:用“条幅布”我们还可以做什么练习?并练习自己喜欢的内容。
1、让学生进行友伴分组,在“条幅布”上用人体摆数字。同时让学生想一想有关人体摆数字特点、注意事项和一些练习的方法。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人体摆数字的方法,而且还知到了人体摆数字的有关知识。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出在“条幅布”上还可以用人体摆算式,然后找学生演示,再进行分组练习,比比哪组学的快。然后,学生可以选择老师给出不同人体摆算式的方法,也可以自由创编练习,比一比哪组学的快?哪组的跳法最新颖?在教学中,我适当的参加各组的练习,加深了师生的感情,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并让同学将自己的跳法大胆的向其他同学展示。增强其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能力。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内容。本节内容隐含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体现了对照实验法的设计思想、原则和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极佳载体,在必修课本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2.2能力目标 通过参与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及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能力。
2.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体验感知科学探究的曲折,培养学生执着的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科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教学过程
3.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班级其中两小组的的实验结果(一组为豆苗,一组为洋葱,置于单侧开口的纸盒子中生长,向光性很明显),同学们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地方的植物有这种现象?多媒体展示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图片。是什么原因造成植物表现出向光性?引入达尔文的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与生活中的植物向光性生长现象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常见现象背后的规律,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的能力。
3.2达尔文的实验及分析 展示班级四组学生设计的达尔文实验结果(课前组织学生分组用玉米、黄豆和大蒜等实验材料进行了模拟实验),请每组小组长介绍本组实验(有实验失败的分析失败的可能原因)。分析达尔文实验,比较第一、二组实验得出什么结论?比较第一、三组以及第三、四组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四组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如何设计实验探究胚芽鞘弯曲生长的部位尖端下部?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果――整理分析――获得结论),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学生通过实验体会确定单一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过程,并通过比较自变量和因变量,探索导致植物胚芽鞘向光性生长的原因,训练了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3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及分析 为了进一步证明达尔文实验中的刺激到底是什么,多位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多媒体展示詹森、拜尔、温特的实验动画,每位科学家实验的巧妙之处在哪里?拜尔的实验为什么选择黑暗的环境?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什么?经过多位科学家历时五十四年的时间最终发现了生长素,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什么是植物激素?
设计意图:围绕实验的关键点“胚芽鞘尖端是否产生了某种物质?”,通过动画突出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漫长历程,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4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学生自主学习生长素的产生、分布,生长素的运输结合课本“技能训练”内容,请学生评价该实验设计是否严密?请学生完善该实验设计,证明生长素只能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3.5课堂小结,构建概念图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内容,尝试自己构建概念图,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完善本节概念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迁移和重组的能力。
关键词:社会融入;特殊教育;社会排斥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4-0049-02
“社会融入”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主体能动地与特定社区中的个体与群体进行反思性、持续性互动的社会行动过程。由于残疾学生活动能力和心理状态与正常人相比存在很大的限制,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限制了他们的社会融入能力,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残疾教育的目标就是希望处于弱势地位的残疾人通过职业教育与学校内部、周边社区、工作单位的个体与群体进行持续性的社会互动。
一、开展残疾学生社会融入教育的意义
残疾学生是一类敏感而特殊的群体,往往由于生理障碍导致性格孤僻、敏感,心理健康堪忧。残疾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往往由于身体和心理原因,很难进入高等教育。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要作为解决他们未来就业技能、心理态度的重要平台,在此阶段的教育,不只是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更是要通过社会融入教育,使他们能够像普通学生、普通公民一样面对未来的生活,帮助他们铺就成才之路。
社会融入教育对残疾学生的价值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让每一个残疾学生改变自卑、孤僻的心理状态,通过社会融入教育让残疾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既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也能够尽到自己社会公民的义务。其次,为残疾学生提供社会交往情境,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同时,残疾学生在就业技能传授之外,也需要通过坦然、自信的日常交往使他们能够与外界社会保持沟通能力,打消用人单位疑虑;最后,残疾学生社会融入教育的开展是全纳教育、成才教育的直接体现,而社会融入教育正是全纳教育和成才观的生动体现。
二、残疾学生社会融入教育的内容
针对残疾学生的社会融入,强调处于弱势地位的残疾人通过职业教育能动地与学校内部、周边社区、工作单位中的个体与群体进行反思性、持续性互动的社会行动过程。按照残疾学生社会融入教育的意义和目标,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残疾学生社会融入教育以心理疏导教育贯穿教学全程。包括开展入学前摸底与入学教育,掌握残疾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生理障碍,做到有的放矢并为每位残疾学生建立心理辅导日记;在低年级时期为其开设“心理健康”“阳光心灵”等课程,使残疾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对于视力和听力有障碍的学生,通过盲文、手语等方式为其传授;在高年级时期为其开设“社会交往”“做好人际关系”等课程,以情景式教学为载体,将健全学生与残疾学生混合编班授课,模拟社会交往的各类情境,引导他们采取不卑不亢、坦然自信的心理状态适应社会生活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尴尬、复杂局面。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包括了社会融入为引领的课程观,在此基础上,通过课程目标(就业技能培训与心理状态调节)的设置,形成了适合市场需求和残疾人身心发展的课程内容试点,采取互动教学、现场教学、行动学习法、社区体验等方式让残疾人学生能够有一个更为全面的提升。
其次,残疾学生社会融入教育以就业实战训练作为教学突破点。对残疾学生参与职业教育而言,往往是渴望获取就业能力,能够通过工作取得稳定工作收入,融入社会生活。因此,社会融入教学需要将带有社会交往的就业训练作为教学突破点,使他们在三年中等职业教育后能够有能力应对工作情境。在低年级的寒暑假时期,由带班教师按照小班实训的形式带领他们前往当地各类福利企业、专业对口单位开展见习、顶岗等活动,带队教师在介绍要点和注意事项后全程伴随,并注意观察残疾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和不适应情境,及时记录并每天进行小结,以便于在后续实训小结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和加以改进;对高年学生通过实习就业基地、带薪上岗等形式,在最后一个学期由带队教师陪同在拟就业单位上岗,这段时期重点是引导学生融入新单位的人际网络中,当学生对收入满意、对未来同事和领导信任时,再鼓励他们进行签约,否则在“就业关”应帮助他们总结教训后去其他单位适应,真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最后,残疾学生社会融入教育以全过程辅导作为教学关注点。对残疾学生而言,不能仅将教育局限在课堂上、实习中,而是要对学生未来就业生活负责,给予他们全过程、全方位的照顾。在新生入学前,通过家庭情况、个体情况摸底了解其可能面临的困难,在开学见面时一次性解决,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在残疾学生入校后,通过指定辅导教师与高年级残疾学生“结对子”等方式帮助他们融入校园;在残疾学生实习就业时,通过与学校保持联系、教师带队驻点、与用人单位做好沟通等方式,为他们提供适应社会的良好环境;在学生毕业就业后,也需要与其在就业前三年内保持联系,询问他们对收入是否满意、对工作环境和人际交往是否习惯等内容,为学生建立就业档案,真正将社会融入教育贯穿于残疾学生就学前、求学中、毕业后的全部过程。
三、残疾学生社会融入教育:效果评价与行动反思
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是实现残疾人掌握技能、融入社会、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由于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对其的教育导向既要遵循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照顾到残疾人的身心特点和最终目的――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感。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残疾人接受进一步教育的主要形式和重要载体,有着基础价值。因此,作为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希望能够通过课程设置的选取和优化,探索出一条适应残疾人身心特点和实际需求、满足社会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的新路,更能为残疾人通过中等职业教育为未来人生点亮希望,真正实现“教育改变命运”。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隶属于陕西省民政厅,是一所对视力、听力语言、肢体障碍青年进行职业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承担着本省乃至西北地区残疾人教育的重要职责。在社会融入教育开展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包括:一是采取“以残理残”的管理模式,让残疾学生担任各类自治职务,实现自我管理;二是加强学校与社区、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营造这种特殊独有的融入文化,鼓励更多残疾学生走出家门、走入社会、投身工作实习之中,与学校所在地的街道、社区产生了良性互动。
通过采用从初步试点采取社会融入教学的效果来看,能够显著促进残疾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不完全统计,按照心理量表对学生入学前及其就读过程的每年测试中,其心理状态评分不断提高,在毕业时往往与健全的同龄人心理状态相差无几,从孤僻和自卑中走了出来。在就业方面,除少数主动选择灵活就业的学生以外,其他学生都能够实现顺利就业,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这对于残疾学生来说是一份较好的归宿。同时与以往教学模式相比,突出体现为起薪和工作环境较好,从事按摩推拿工作的残疾学生月薪在3 000元~4 000元月居多,离职率也较低。
四、残疾学生社会融入教育的发展建议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残疾人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随着残疾人融入主流学校的教育或特殊教育获得发展以后,他们的观念会得到变化,自主、独立的愿望会变得十分强烈,此时社会融入教学能够为他们长期发展提供较好的机遇。
从社会融入教育的实践来看,在未来考虑推广的同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其一,社会融入教育仅仅依靠学校单打独斗可能远远不够。部分残疾学生一旦回到家里,会出现短时间的消沉,这启示我们家庭、学校、社会应该作为整体配合,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因此,日后应考虑将家庭教育通过学校告知、主动联系等形式予以强化,让家里人真正信任残疾孩子,不要给他们成才之路泼冷水。其二,社会融入教育与以往教学模式相比,对师资、经费、教学工作形式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大人才和经费投入。与以往教学模式相比,社会融入教育的课时量提高了10%~30%,在实训、见习、实习和就业后联络方面需要配备专职工作人员,需要在特殊教育领域给予更高的人员配置和经费安排,以坚实的后盾保障残疾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甘开鹏,刘洪.残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01).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公安警察院校射击教学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应对策略等问题。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在公安警察院校射击教学中学生常见的注意障碍、恐惧障碍以及过度焦虑等常见的心理障碍问题,然后又据此提出了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的进行心理指导和积极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开展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两点应对对策,希望对公安警察院校射击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 射击教学 心理障碍 应对策略 公安警察院校
射击是我国人民警察最为基础的警务技能之一,对于公安警察院校的学生来说能否掌握良好的射击技能将会直接影响到其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警校毕业生,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其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否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是影响学生射击学习的关键性要素,在开展射击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和心理干预,才能够确保学生射击技能的学习与提升。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公安警察院校射击教学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应对策略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一、公安警察院校射击教学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一)注意障碍
在公安警察院校射击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实际上指的就是学生的心理活动对“射击”这一特定活动的指向与集中,或者说是学生在射击的过程中抵抗外界干扰不分心的能力。注意是一个人心理过程正常进行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其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而是人的感觉、知觉、记忆以及想象、思维和情绪等心理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在开展公安警察院校射击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是初次接触射击运动,极易出现将注意力指向外部因素的情况,如:不适应子弹爆炸的声音、过度关注枪什么时候响以及后坐力等等,因此,常常就会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不能正确分配注意力、注意力不能从某一注意对象上转移到其他注意对象上等问题,而这些就是所谓的注意障碍。注意障碍一旦出现往往就会对学生射击动作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产生消极不利的影响,所以,在开展公安警察院校射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注意障碍问题。
(二)恐惧障碍
恐惧障碍,简单来说,是一种与回避行为相关联的、对某一类特殊环境的非正常惧怕所造成心理障碍。在开展公安警察院校射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最为常见的是单纯性的恐惧障碍,也就是对某一具体环境,例如:靶场或者是手枪的杀伤力所产生的惧怕心理。由于部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与生活中对射击的了解不够全面或是曾经听说过一些因为不规范用枪而引发自身伤害事故的案例,因此本身就对于射击带有一定的恐惧感。再加上,在射击时枪声的分贝比较大,又距离射击者比较近,所以,常常就会引发部分学生的恐惧心理,造成恐惧障碍,影响学生射击水平的提升。虽然说,这种情况导致的恐惧障碍,在一般情况下往往会随着射击课程的开展而逐渐的淡化,但是,同时对于射击成绩过分重视、唯恐脱靶或者是打不好等原因造成的恐惧心理则会加重,所以,在开展公安警察院校射击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人员应始终注意关注学生的恐惧障碍问题。
(三)过度焦虑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负面情绪和心理障碍。一般来说,焦虑通常可以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两个主要的类别,其中,状态焦虑指的是人在处于某种情境时所出现的一种短暂性的、强度多变的心理状态;而特质焦虑指的则是个体经常性出现的一种焦虑体验。在开展公安警察院校射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最为常见的是状态焦虑,引发这种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对于射击学习的兴奋,也就是在刚刚接触射击教学时,对射击所进行的各种猜想和期待;二是,射击学习中的恐惧感,也就是上文所分析的常见的心理恐惧问题;三是,射击学习中的疲劳问题,例如,由于教学的方法选择不够恰当或者是训练的负荷过大等引起的疲劳,也会引发过度焦虑,让学生出现反应迟钝、紧张以及情绪不安等问题。
二、公安警察院校射击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应对策略
首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的进行心理指导。及时的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心理指导和心理干预是避免公安警察院校射击教学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主要途径。在针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时,可以采用非语言交流的手段,例如:目光、表情、身体姿势和身体动作等,也可以采用语言交流的手段,例如:询问、鼓励等等,同时也可以综合运用这两种交流手段同时进行,以实现对学生各种心理障碍问题的及时了解、掌握和干预。例如:针对学生的注意障碍问题,就要在细致观察发现问题之后,通过意志训练、表象训练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注意指向;针对学生的过度焦虑问题,则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具有趣味性的活动来进行分散和转移,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心理暗示、呼吸放松、意念控制等方法来放松情绪、缓解焦虑,将心理状态调节到理解的状态之中。
其次,积极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开展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要缓解和消除公安警察院校射击教学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不但要从心理的层面入手,及时的为学生提供心理指导和心理干预,还要注意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来组织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活动。例如:针对学生的由于枪响所导致的恐惧问题或者是注意问题,就可以采用声音模拟训练法来开展训练,通过在实弹射击前进行子弹爆炸声音模拟训练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于射击过程中枪声的适应性,解决学生由于害怕枪声所导致的各种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