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助人为乐的事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有这样一位叔叔,他来到这个世界普普通通;离开这个世界平平静静,但是,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他却令人耳熟能详,让人敬仰,他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雷锋。
正是怀着这种激动的心情,近段时间,我虔诚地阅读了老师向我推荐的《雷锋的故事》这本书。看完书后,我掩卷沉思:的确,雷锋叔叔是伟大的,但又是平凡的,他做的事,只要我们愿意,都可以做到。就拿雷锋叔叔在暴雨中送雨衣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妇女来说吧。那是1961年,雷锋奉命到沈阳去,为了赶早车,他五点多就出发了,他看见一位素不相识的妇女背着一个孩子,手里还牵着一个小女孩站在雨中,于是急忙跑过去,把雨衣给妇女披上,背起小孩,把他们送到车站。
就是这样一件平凡的小事,却彰显了雷锋叔叔助人为乐的可贵品质。说实话,这样的事,如果我们愿意去做,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可以做到。助人为乐本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许多人都冷漠异常,公交车上注明的“老、孕、残”专座,被身强体壮、精力充沛者抢坐。南京的彭宇叔叔,像雷锋叔叔一样,好心将跌倒在地上的老奶奶扶起来并送到医院,却毫无来由地被告上法庭。这样的事例多了,人们都只能无奈地选择明哲保身,只顾埋头打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毫无疑问,如果我们的社会没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催化剂,那么。我们这个社会是没有希望和活力的。一个民族如果视助人为乐的行为为“傻事”,把助人为乐者当成茶余饭后调侃的对象,这个民族必将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令人欣慰的是,冷漠犹如寒冬已过去,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依然是“春风吹又生”。最近,我从报刊上就看到许多助人为乐的报道,西昌七旬老人施永清,坚持八年免费为路人提供开水,(详见《凉山城市新报》2013年1月22日《淡淡白开水,浓浓人间情》)。他老人家图的是什么?就是雷锋叔叔助人为乐的精神。其实,施爷爷做的事,只要我们愿意去做,难道不能做到吗?
我们一定要远学雷锋叔叔,近学施永清爷爷等助人为乐者,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为西昌的“双创”工作添砖加瓦。让你、我、他都成为雷锋吧!
指导教师:高立祥杨卫琼
有人说,现在是21世纪了,雷锋精神淘汰了,是这样吗?不是这样的,雷锋精神那助人为乐的精神是永存的。我们也要有这种精神,说到这儿,同学们会问:“我们还小,怎么学雷锋呢?”想必下面的举例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的:让座,随手捡垃圾,拾金不昧。
我再举个事例:广州的地区在2003春节前后,发生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非典型肺炎蔓延开了,这是一场人与非典的战争,而冲锋陷阵的就是广州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对待每一个病人,她总是亲切的问候:“好点了没?”在他工作之时,家人打来的电话都不接,救治一个病人,往往会伴随着许多医护人员到下,面对死神,叶欣总是从她面前逃脱,3月23日,叶欣得了非典型肺炎。3月25日,叶欣去了极乐岛,过上了她向往的生活。
上面的事例,使我们知道,舍身救人,就是学雷锋。
江苏盐城滨海县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四年级:鲍映彰
孩子因道德困惑:学雷锋要“看情况”
随着雷锋纪念日的到来,一年一度组织小学生到社区、公园、敬老院等做好人好事的活动在全国很多小学开始策划开来,学校里也将以开“学雷锋主题班会”“讲雷锋故事”等活动让孩子们感受“雷锋精神”。近日,记者从走访的小学生中了解到,他们对雷锋并不陌生,但觉得在新时期学雷锋要“看情况”。
2月20日下午,在太原市一所小学门口,五年级的刘海静放学后就在人海中找寻爸爸的身影,父亲急忙走上前,帮她背起手中的书包。刘海静说,每年学雷锋纪念日,学校广播里就会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然后宣传他的一些事迹,所以雷锋对她来说并不陌生。但她对学雷锋却有自己的看法。
“比如说同学之间借个笔啊什么的,当然可以借,但如果在大街上,一位陌生老太太摔倒了,谁又会去扶她?万一被讹上怎么办?”刘海静说,“一打开电脑,网上就有很多这方面的报道,不看都不行。”
刘海静说,她们的思想品德课由数学老师兼代着,有时候根本就不上,大家都在做数学题,老师更没有讲过要怎样学习雷锋精神。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与刘海静持有相同观点的孩子不在少数。同样上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李向凯告诉记者,大人们经常告诉他们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说话,所以不但帮助陌生人的时候有些害怕,就是被陌生人帮助,有时候也会不踏实。
“老师也会鼓励我们去做一些好事,比如暑假时候我们给孤残儿童捐过款,送过玩具,还会不定时地去看望他们,但都是和同学们一起去的。”李向凯说。
家长因时代变迁:为何偏要学“雷锋”?
记者采访中发现,一些家长表示“学雷锋纪念日”正渐趋形式化,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活雷锋”,他们身上“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爱岗敬业”的精神也很感人,这样的人物和事例是孩子们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用他们来教育孩子更合适。
20日下午快放学时,记者在一所小学门口看到,来接孩子回家的大部分都是当年曾热火朝天学雷锋的50岁、60岁的老人。来接外孙回家的张书平阿姨今年50多岁了,说起当年学雷锋的日子,张阿姨有点感慨万千。
“我年轻时是工人,厂里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那时候男男女女争着加班加点,非常流行的一句话叫‘埋头干活儿不看天’。”张阿姨边说边学着当年工作时的样子。
“多少年过去了,雷锋也从我们的生活中渐渐淡出了。这个时候跟外孙说雷锋,他就会很有主见地说,‘我要向美国比尔盖茨学习,将来做慈善不是能帮助更多的人嘛。’”张阿姨说,时代在变,每代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偶像啊。
闫卫发的儿子在太原市师范学院第三附属小学上五年级,他告诉记者,新时代下助人为乐,一是不能忽视对方的感受,要询问人家需不需要帮助。二是,孩子还是未成年人,是非的分辨能力还比较弱,应该在家长和老师的监护下进行,单个或几个人的时候不提倡去做。
“比如看到有人落水了、有老人摔倒了,我告诉儿子,你自己还小,不可以自己去救,要用手机拨打急救电话,或者告诉爸爸妈妈。”闫卫发说,“我告诉他这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助人为乐的行为,而且引导孩子向好、善的方向发展。”
闫卫发说,21世纪出生的孩子理解雷锋时代的故事有些困难,比如父母要告诉他们那个年代中国社会物质匮乏,所以雷锋叔叔的袜子补了又补。但是他们就会说,现在多买几双袜子是拉动消费、拉动内需。
教师:弘扬善念,不在“喊口号”中学!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说,现在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急速转型期,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对青少年和成人都有影响,但是不能因为一些阴暗面而不能从“被诬赖”的阴影中走出来,更不应该放大、强化。
夏学銮说,“助人为乐”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最珍视的雷锋精神,是历久弥新的。小学阶段是孩子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打基础的时候,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应该通过专题教育或者开展活动把这种精神做在平常,同时也要和孩子们分享,告诉孩子在帮助别人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
太原市师范学院第三附属小学班主任老师王蓉说,现在学雷锋已经演化成另外一种形式了,就是转化成近期网络上读到、生活中见到的“活雷锋”,这样辐射力更强,在活动和讨论中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学习了雷锋精神。
王蓉说,最近周围一个孩子得了白血病,学生都主动去捐款。她告诉孩子们,“‘勿以善小而不为’,你们这样做就是在向雷锋叔叔学习。”
今天,我读了《为别人喝彩》这篇文章。读完后我感触良多。这篇文章用了两个具体事例表达了在别人成功的时候我们也要为他人喝彩。第一个事例讲的是一个小提琴演奏家有一个学生很有天赋,想向他拜师学艺,可他觉得这个学生演奏得这么天衣无缝,没必要再教他了。第二个事例讲的是申办奥运会,巴黎输给北京,但他们仍能大度地为北京喝彩。这两个事例正不体现了一个人在任何时候能为他人喝彩的崇高精神吗?
文中“为别人喝彩是一种智慧和美德,是提高和完美自己的过程,也是矫正狭益自私和妒忌心理,培养宽宏大度,助人为乐的精神的过程。”这句话,使我印象最深刻,感触最多。的确,一个人能真心实意为别人喝彩是表现自己的智慧和美德,是在提高和完美自己。也是在不断的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好的心态,矫正自私和妒忌的心理。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很少有人能为别人的成功喝彩。正如文中所说的一句话:“为自己喝彩容易,为别人喝彩,惟其难,才弥足珍贵。”人就是这样的,在自己成功和辉煌的时刻是无比的高兴,而在别人成功之时,却只是一味的产生妒忌心理。但这些人可曾想到为别人喝彩是很珍贵的,是在表现自己的智慧和美德。说到这,在我的脑际中不禁浮现出了在我生活当中的类似事件。
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去参加数学竞赛。其中有一个同学获得了一等奖,而另外几个同学只得了三等奖。那个获得一等奖的同学十分高兴,而在这些获得三等奖的同学中,就有一个同学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举动,她走过去向获得一等奖的同学笑了笑说:“你为咱班争了光啊!”看啊,这不就是一个在别人成功时为他人喝彩的例子吗?
同学们,只要你的心灵美,能用好的心态去对待别人,那你就是最美的那个人,也是最令人尊敬的那个人!不论你走到哪里,必须永远记住这句话!
不老的杨大爷
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下东营小学六年级二班王栋林
在我们小区里,说起杨大爷,人人都会笑而不语的向你点点头。瞧,那位终年短发,一向助人为乐的“年轻人”,正在那边下棋呢。那天下着蒙蒙的小雨。孤苦伶仃的王爷爷正拄着木棍敲敲打打的走着。他是一位盲人,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不能在身边陪伴。为了不让他感到寂寞,小区里其他的老人都有秩序的轮流照顾他。但今天不知是负责人有事呢,还是因为有什么别的原因,并没有人陪着他一起散步。杨大爷正在副食店门口的雨搭子下和其他老人切磋棋艺,恰好看见无依无靠的王爷爷,他马上放下了手中的棋子,热情的迎了上去,刚刚走过去,王爷爷就一个趔趄栽到了他的怀里。老人先是一惊,然后摸了几下,就肯定的说:“是老杨吧?怎么又是你?”。杨大爷熟练的把他搀了起来,告诉他今天有雨,就别出去了。但他又怕老人不高兴,就扶着老人来到了健身器旁,说:“现在雨也小,就玩玩小区新安装的健身器吧。”没准这是老人第一次玩健身器,他显的是那样开心,那样激动,但杨大爷却没有走,他一直守在老人身边,生怕老人出一点闪失,这一直持续到老人回到家。这一切的一切耽误的都是杨大爷的时间,但我却从来没有看见过他用仇视的眼神来看这位无依无靠的盲人。清早上学时,我经常看见他一边锻炼身体一边捡起地上的垃圾。杨大现已花甲了,许多人都说他老了,也应该休息一下了。但他却总是意味深长的地说:“我能做的事不是还有很多吗?还有许多人需要我去感染,所以我还不能休息。”说着便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什么是爱?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重视关心的表现。回报是什么,回报是付出的人们应该得到的。杨大爷为别人付出了那么多,但从来没有讲到过回报,这难道不是无私的最好表现吗?杨大爷时时刻刻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感染他身边的人,这是他的责任吗?不是的,他只想让我们领会到“帮助他人,快乐自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世界并不是为某个人设立的,每个都是想多占便宜少吃亏,杨大爷付出了那么多爱,却没有、更没想到过有所所求。如果每个人都能像杨大爷这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身边的人,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美好。教师评语:选材切题,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了杨大爷的乐于助人,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叙述有条理,内容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