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明学生事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章摘要:学生3名;各省辖市每市推荐班级5个、教师10名、学生15名;各省直管县(市)每县(市)推荐班级1个、教师2名、学生3名.省教育厅将按照河南省文明班级、文明教师、文明学生标准,评选表彰200个班级、300名教师、500名学生,分别授予……
近日,省教育厅下发通知,将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2014年度河南省文明班级、文明教师、文明学生评选工作.
据了解,本次评选表彰范围为各级各类学校中所含的班级,在编在岗教师、职工和正式聘用人员,取得正式学籍的学生.按照通知要求,高等学校、省属中等职业学校、厅直属中小学校每校推荐班级1个、教师2名、学生3名;各省辖市每市推荐班级5个、教师10名、学生15名;各省直管县(市)每县(市)推荐班级1个、教师2名、学生3名.省教育厅将按照河南省文明班级、文明教师、文明学生标准,评选表彰200个班级、300名教师、500名学生,分别授予“河南省文明班级”“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文明学生”荣誉称号.
按照要求,高等学校、省属中等职业学校、省教育厅直属中小学校申报材料,直接报送;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所属中等及以下学校申报材料,由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教育局按照推荐名额统一汇总后报送.申报学校和单位须填写《河南省文明班级、文明教师、文明学生申报表》和《河南省文明班级、文明教师、文明学生申报汇总表》,经本单位审核、加盖公章后,于9月30日前报送.
【关键词】古代文人;悼祭文学;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顾名思义,指的是人类对于自身生命主体的生存状态、存在价值和最终归宿的自觉的体认、反思。在对生命意识的深入思索中,对于死亡现象的观望与反思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儒道两家无疑都对死亡采取逃避的心态:儒家主要将目光集中于现实人生的功利追求之上,并不直言死生之事,试图在对生的价值的追求中缓解对死的恐惧;而庄子讲求的“生死齐一”的齐物论思想,似乎达到了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但道家也讲“全生”,并批判了那些“危身弃生以殉物”[1]P800的行为,主张“乘道德而浮游”[1]P534。受此影响,虽然在各种文学题材中都曾抒发对于生命、人生的或显旷达或觉消极的感叹,却很少能因此与死亡走的太过亲密,所作的思索也大多限于对生命的普遍而宏观性的把之握上。可以说,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没有任何一个主题可以像悼祭主题这样距离死亡如此之近,体悟如此之深切。古代文人对于生命意识的阐释与体认体认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极具个性色彩,是对于自身生命的独特的审美关照,但人类生命原本就有共通性,所以关于生命的体验最终也具有共通之处。
一、生年有终的人生感伤
生而有涯,是人类无法改变的现实,其中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生命的有限性;一是死亡的必然性。生命的有限性在文学中主要体现在对生命短暂、生年有限的感发上,伤悼生命的离去,体味生命短促的悲凉是主要的情绪。生命的有限性,接续的便是死亡的必然性。正因着生命有终,才必然有死;也正因为生命终结的不可避免,才会令人分外悲伤于人生的有限,二者相依而生,不可断裂。
生命短暂的感叹背后呈现的生命现象本质实则是人的个体时间意识的流露。在宇宙洪荒、自然循环、四季更迭的大时间背景下,人的个体时间有限而微小得简直不值一提。生命虽然渺小如此,却仍旧是个体生命主体拥有的全部。也正是意识到个体时间的短促,才会有看到他人时间耗尽时的绵绵伤感,悲从中来。文人们知道,终有一日,自己也会面临同样的结局。
对于人生苦短这个再平常不过的道理的感叹与领悟,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却数量可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2]P32“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3]P155等等,这样的诗文触目可见。与其他以伤感为基调的忧生作品不同,悼祭文学的生命感伤是基奠于死亡的沉重土壤之上的,并非单纯的伤逝忧时,对生命有限的普遍感伤。人生本就短暂,时光总是易逝,而经此一别,再无相逢,不禁令人哀断愁肠,更不用说掺杂了文人们清楚预见自身结局后的沉痛之感了。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病几多时……同穴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5]P74这是元稹悼念亡妻韦氏的诗句。首句以爱妻亡故后自己的孤独处境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双重悲哀,既悲妻亡之故去,又悲自身之处境。诗人由妻子的死亡引发出了对人生短暂、自身命运的思考:人生旅途长不过百年,想来自己活在这世上的时间想来也所剩不多了,终究逃不过死亡的命运。而后人生的无常又让其对死后能否与爱妻合葬不敢有所奢望,更不用说来生再聚的愿望了,令人感伤无限。
二、面对死亡的恐慌焦虑
任何的个体生命,都始终存在着一种企图将自己的生命长久的延续下去的渴望和冲动,但生而必死的残酷现实却又将其无情的粉碎。死亡的不可避免性,使得个体生命必然要对自己的终极表现出深深的忧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6]P91 这是孔子的焦虑,又何尚不是人类共有的焦虑!望着滔滔奔流,不禁令人联想到生命也如同这水流一样,匆匆而去一刻未曾停歇,每逢思此不免心忧。悼祭文学正是从作品的字里行间将文人面死而生的恐慌焦虑展现出来。
在心理学意义上,焦虑是一种源自内心的不安或恐慌,是对即将面临的具有危险性,抑或不利处境的事物的本能的反应,多表现为不愉快、紧张甚至痛苦。光是想想人生终黄土的客观事实,便已足够令人心生忧虑了,更不用说真正面临亲朋的死亡时所带来的不安了。悼祭文学对于这种死亡焦虑的展现,正是通过其对于生命的悲剧性认识而表现出来的。“变生仓促,哀哉上天,死生常理,我故晓然。”[7]P159(王十朋《祭令人文》)从诗句中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诗人内心潜藏的对于生死无常的不安情绪。妻子的死亡对于诗人而言是件太过仓促的事件,诗人对于生死的自然法则固然是再明白不过的,却还是不免深感哀伤。这哀伤不仅有对亡妻之死的难以接受,还有对生命短暂、无常的不能平静。“我生纵有涯,焉能学蒙庄。”[7]P425(毕沅《四十生朝自述》)一句中更是清楚地表明了其虽知生死皆有时,却无法做到像庄子那样以旷达的心态面对内心的死亡焦虑。人的必死性和情感上的难以接受所形成的反差,更添一份生命的悲伤与无奈。
值得说明的是,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至深的儒道两家,对死亡采取的都是相对回避的态度,并没有正视面死而生的焦虑恐慌,因此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消解。虽然儒家企图以追求“三不朽”来缓解死亡带来的压迫感,但有时过于执着于现实的生活,沉溺其中不对死亡有所思考,反倒会在面临生命的终极之时产生更多的恐慌。但伤悼文学却使人通过对生命易逝、人生短促的哀伤之情的抒发中得以缓解。文人们虽然对死亡深怀焦虑,虽然充满了对生命悲剧性的认识,但也不会消极的否定人生,更不会将希望寄托于彼岸世界。
三、痛并热爱
死亡是生命这条单行道的终点,它的高墙坚固无形,横亘于未来的途中,没有人清楚,也无从选择何时就会与之相撞。当生的热切欲望遭遇无法穿越的冰冷的死亡之墙的阻挡之时,便会油然而生一种生命的疼痛感。因着撞击的疼痛而来的还有一种对命运的无奈。这痛不仅仅是因为死亡在生理上的不可超越性,(下转第122页)
(上接第120页) 更缘由伴随生命而来的艰难困阻,以及一切对个体生命的否定因素――生命的不自由。死与生都是不自由的。
生而为人,注定无法摆脱的东西、后天加予生命的重负实在太多,亲人、朋友的死亡便是所有负荷中分量不小的一笔。这痛包括了“一往何时还,千载不复生。”[8]P14(潘岳《思子诗》)对死者生命不可挽回的叹息,“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5]P102(梅尧臣《悼亡》其三)对死亡本身无从避免的伤感,“本期百岁恩,岂料一夕去。”[9]P74(梅尧臣《怀悲》)对生命短暂、无常的感慨,“吝妙赏之不留,悼知音之已逝。”[10]P263(江淹《伤友人赋》)对憾恨不可弥补的惋惜等等。
与此同时,更应看到,文人们并非一味的沉溺于悲痛之中,这些对死亡的哀愁,恰恰反映出的是对生命的深深眷恋。没有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便不会生出如此沉重的忧伤疼痛。哀愁越是深沉,眷恋越是热切;越是因哀愁而疼痛,越是因眷恋而热爱。“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11]P89他们是在生命的疼痛中挚爱着生活的美好。
四、悼祭文学生命意识的现实意义
死亡的存在,一方面是生的否定,但另一方面却恰恰成为了生的彰显。没有了死,也便无所谓生。只有在死亡面前,才能使人领悟生存的意义。但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能做的只有在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对其加以间接的体验。文人悼祭作品正是通过对亲近之人的死亡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来反观生命和人生的。他们对生命存在、人生价值、生命情感的领悟对于现实中的人们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意义所在。
首先,是对于死亡的审美超越。虽然在客观理性上死亡有着绝对的不可超越性,但在主观的思想情感上,即便是死亡也阻挡不住生命的光芒。斯人虽已逝,却依旧以记忆的形式继续存活于生者的心中,而诗人们又以文字的形式将其曾存在过的痕迹和对其倾注的情感封存在了虽经千年百年而犹未衰的诗句文章中,使亡者生命的痕迹及作者对其的情感一并存活至今。作者则凭借自身的深情动人、思想启发人,以其对生命的强烈感触震撼后人,使其得以不朽。这无疑是蓬勃的生命力量对死亡的一种超越,让生命的虚无之感稍显淡释。
其次,启发人们要把握生命。在悼祭文学生命意识的探求中,我们看尽了生命的短暂、人生的无常、死亡的必然。也正是这些消极的因素更增了生命的可贵和我们应及时把握、用心珍惜,让生命少一分悔恨惋惜。正如罗洛・梅说的那样“有些人直到通过某人的死,体验到友谊、奉献、忠诚的可贵后,才懂得什么是深挚的爱。”[12]P118固然这是由死亡衬托出的死者生前的可贵,却不免令人惋惜,为何总在失去后才幡然醒悟?古人之伤,足以为鉴。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2010.03重印)
[2]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谢思炜.白居易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08(重印)
[4]尚永亮、高晖.十年生死两茫茫――悼亡诗百首译析[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0(2011.07重印)
[6]胡旭.悼亡诗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
[7]郭秀华.高培权.历代哀祭诗词精华二百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
[8]朱东润.梅尧臣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9]赵逵夫.历代赋评注(4)・南北朝卷[M].成都:巴蜀书社,2010.
关键词:生命化;生命化教育;高中语文教学课堂
在我国现阶段的中学教育中,课堂教学自始至终都是学校教育的主场,是学校实施素质教学、积淀校园文化的主阵地。构建高效的课堂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校的自我发展。生命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它不仅包括对自我与他人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生命教育追求的是让生命自主的凸显个性,使灵魂和肉体、知识与情义、理性与价值观走向高度和谐的统一。怎样将生命教育观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目前教育的一大主题和难题。
一、生命教育观的理论基础
任何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以及教学方法的诞生都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生命教育观也不例外。生命教育观的诞生主要所依靠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人格全面发展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说以及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下将分别对这个理论做简单的介绍,提高人们对生命教育的理解。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说: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人,人并不是消极被动、静止地接受外来力量的教育和影响,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能动地作用于客观对象。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对外在世界的改造上,同时,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受众多外在世界客观规律的限制和制约,还有人自身的限制。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是经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而成的,所以说,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更有效、更充分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教育就需要密切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全面发展性。现实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不断的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中所获得的。马克思解释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从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来看,我们认识到人的发展实际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的统一,是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
2.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来的学习理论。他的理论根源来自于存在主义哲学,主要观点是:主张研究人的整体意识经验、本性、尊严以及价值,对世界的教育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强调学习本身就是情感和认知相融合的精神世界的活动,不能脱离人的具体情绪体验,学习就是在不断的交流和沟通中进行的,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要实现自身的发展。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在教学观上,罗杰斯认为教师应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习的促进者”的身份,促进“真实或者真诚”等在内的学习气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教学发展方向,为建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生命化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理论依据。
3.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是近代瑞士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把传统的认知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了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先驱。基于建构主义下的基本教学结构是这样的: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和学习伙伴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帮助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核心思想就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主动地去发现、主动地去对所学知识有意义的建构。在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下,强调的是老师的教,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下的教学结构以及建构主义下的学习策略与以往有很大的改变。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课堂上老师应该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老师为学生提供一切技术上和资源上的支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学习的精确性。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时,学校应该尽可能地为建构主义课堂实践创造有效的条件,也应该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教学策略的优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老师将重点转向学生,充分认可和理解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构主义的诞生,对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高中语文课堂贯彻生命化教育的必要性
张耀灿说:“教育的本质就是符合人的成长发展规律以及身心、思想和行为特点的规律。”
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生命化教育的必要性正是体现这种教育的本质,符合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和发展需求。
1.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21世纪是一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我们,想要提高全民的生存能力以及个人素养,教育是最关键的。高中的语文教学,是能改变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一门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借助生命化教育,让高中语文绽放活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与此同时,在全球实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人们正在努力矫正传统的应试教育,要以社会实际发展相吻合的教育,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能力,要尊重个体,注重个体,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
2.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下要实行素质教育,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生命教育观是实行素质教育的前提。在新课程的改革中要努力打破传统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老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有意义地建构学习。
3.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基本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在高中生的教育中要积极地发挥生命教育观的优势,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社会公德感。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生命化教育的策略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中依旧遵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语文教学更是这样,作为一个能有效改变学生发展方向的课程来说,在生命教育观下开展语文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对于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阐述一下。
1.解放老师,重建师生关系
把老师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让老师在学生的学习中改变角色,不是一味地灌输给学生知识,而是创造不同的学习情景,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有意义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和学生之间有效地进行沟通,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2.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
最常见的教学两种课堂教学结构是:“以老师为主”和“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结构,我国教育技术学专家何克抗教授在分析和阐述了两种教学结构的优劣之后重新提出了“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课堂教学结构,同时结合了前两种教学结构的优点,避免了他们的缺点,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的赞同,在实践中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功。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这种“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能够有效的、科学的达到生命教育观下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
3.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生命教育观的核心教育思想就是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校应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实践动手能力等,比如举办征文比赛,模拟法庭、模拟会议等各种手段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
总之,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偏离社会实践的,大多数老师采用的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这在生命教育观下是不可取的。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者要将生命融入教育,让教育融入生活,凸显生命的本质,也就是教育的本质。
参考文献:
一、引导学生抓住说明要点
说明文一般都是科普性的文本,具体说明所要介绍的事物特征,也有具体介绍那些人们所必须掌握的生活常识。它们所必须拥有的共同点运用说明的方法去介绍所要说明的事物,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具体的说明文,也有一些非连续性读本,具体也起着比较简单的说明作用,譬如药物说明书。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涉及的范围都比较广,它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动植物、地质、科技尖端等方面,无论是哪方面的内容,对学生无疑是一种科学情感的陶冶和熏陶、科学智慧的启迪。如此之多的说明文,让小学生去阅读,具体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去了解文本所介绍的事物的要点,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必须去紧紧抓住这要点。平时的教学,为了学生的发展,笔者都去思考让学生抓住说明要点的途径和方法,无论怎样去思考,也不管怎样去思虑,让学生去体现主体地位的阅读思辨是最为理想的。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大自然的文字》,即注意扣住文本的词眼――文字,而且就是大自然的文字,让学生去思辨文本介绍的这文字到底就是怎样的文字,从这些文字中,你到底看到了些什么。学生们看到许许多多大自然的语言,学生也还能够从自己身边的某些现象去找到大自然的语言。
二、引导学生研究说明方法
说明文作为一种文体,有其比较独特的样式。尤其是其语言表达的方式,多以真实为基准,不是铺陈渲染和夸张。作为小学生,学习这样的文体,除去必须抓住文本所说明的要点外,还必须让学生能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研究出说明事物的方法。学生研究说明方法,必须以读为本。虽然说明性文体与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散文有别,但用句的形象性,用词的生动性也还是完全意义上存在着的。小学生去读说明文,让学生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悟到用笔的独特,那无论是对学生阅读文本兴趣性的增强,还是在习作时比较理想地用好说明性的文字去说明好想说明的事物都是具有一定益处的。引导小学生去研究说明方法,窃以为还是以学生去读去悟为主,不必去涉猎多少术语。引导学生去研究说明方法,也完全可以利用片段模写的方法。譬如说明文字中既有打比方,又有作比较或举实例的方法,那就可以让学生去运用这样的方法写出身边的事物。这事物可以是学生的文具,也完全可以是一本读物。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去把需要说明的事物说明清楚和具体,这就充分说明学生基本掌握住了多种意义上的说明手法。
三、引导学生学会说明事物
阅读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为了应用,学生学习语文就是为了相关意义上语言的输入输出,让学生学习说明文,也就是让学生能够利用说明去说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或者就是自己所推崇的事物。引导学生去说明事物,关键是让学生去会说。如何达到会说的目的,怎样才算得上会说,窃以为最关键的是让学生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依照具体的特征确定表述所必须运用的手段。实实在在的讲,这也应当离不开对具体文本的感悟,由文本向类似于具体事物的过渡是比较好的途径。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说明文时,别忘记让学生以练笔的机会,找出与作者所说明的极为相似的事物,给学生以比较具体的写作对象,进行仿写。应当说这仿写对学生开始学着说明文的起步是具有一定作用的,但也束缚着学生的创新创造。要求得学生去学会写说明文,需学生在模写的基础上达到自主性的表达。模仿其关键是去模方法,我们让学生去模的最好是不同类的事物,但应当是学生都相当熟悉的。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学与问》表事理的说明文时,笔者就尝试着让学生去写知识和实践关系的说明文,这里比较有条件的是刚刚学过《冬夜读书示子聿》,学生已经初步领略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学生只要去运用举例和引用等说明方法,则能够比较清爽地把事理说清楚的。再比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时,就让学生也去搜寻其他大自然的语言,学生们搜集到很多很多,在让学生去与《大自然的语言》进行同题习作,学生所写出来的大自然的语言还是相当能够说明情况的。
2018年,是我们xx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关键年,在提升整体市民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素养方面,作为学校,有着非常关键的桥梁纽带作用。
作为学校的负责人,首先我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并且带头履职尽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全体师生学生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中的生力军作用,在抓好学校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创建工作氛围。我们着眼创新,注重实效,现汇报如下:
一、总体情况
1、学校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建全
为扎实开展创城工作,加强责任意识,发挥主动性,我校成立了由校长段苏梅为组长,副校长江志杰为副组长,各班班主任为组员的“创建省级省级文明城市工作组”,然后根据年级情况进行了详细分工。具体工作分配到年级,并落实到人。对省级文明城市创建中考察学校的项目进行了细致分工,每项内容都有分管领导并制订了项目标准要求、完成时限、分管部门和负责人。这样,工作分工明确,落实到位。
2、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调度和动员会情况
校长开会结束后,学校召开专题会议,就本次创城的意义进行了详细说明,强调工作意义,增添了责任感,明确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是值得自豪的,树立了主人翁意识。然后,领导就工作分工情况进行了明确和部署,同时强调这些工作平时就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和中心,这就要求我们抓好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注意搜集和完善日常过程性材料,展现出学校有序良好的发展态势。最后,提出了要求,加强团结合作,教导处负责牵头,协调各方面的工作等,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做好保障。
新学期开学后,学校要召开全校师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动员大会。就创城工作明确四点:一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增强紧迫感、责任感,要有主人翁意识。二要抓好重点工作目标落实,配合协调其他责任目标落实。三要注意收集、采集信息资料,建立健全各项资料。四是加强督查,促进创城工作圆满完成。
二、工作实效和不足
1、主要成绩
1)、重视工作氛围的营造,动员宣传工作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电子显示屏、校园网络、横幅等宣传舆论媒体,大力宣传和报道活动开展情况。同时,少先队和学校环保小组积极组织在校园内进行宣传和文明劝导,教导处还在校园的重要部位制作了专门的宣传橱窗栏,形成了良好的创建整治氛围,全校师生的知晓率和参与度高,有力地推动了创城活动的顺利开展。
2)、以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创城活动;
①、开展学习雷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
组织全体教师开展打扫卫生活动,对学校周边的道路以及道路两边的绿化带进行彻底大扫除,使同志们认识到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的同时,自觉保持公共场所的卫生。各班主任利用微信群向学生宣传教育,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通过“小手拉大手”,使家长也受到感染,能自觉地遵守公共秩序,自觉保持公共卫生,让家长和社区的人都知道“创城”,大家都应该为营造整洁、优美、有序的环境出一份力。
②、“文明礼貌,从我做起”活动
班主任向同学们讲解了文明礼仪的渊源、文明礼仪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文明礼仪对个人修养的重要性等内容,使同学们对文明礼仪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
③、“创省级文明城,做文明人”
举办“创省级文明城,做文明人”主题班会,老师带领全体学生认真学习,积极讨论,学生们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了反思,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谈吐,知礼仪,懂礼仪,懂得感恩父母,学会友好交往,快乐地与人相处,将文明习惯落到实处,使班级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和示范窗口,学生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先锋,为争创省级文明城做出自己的贡献。
④、“文明上网,绿色上网”宣传活动
进一步加强学校、社区、家庭对未成年人网络教育和监管力度,培养未成年人文明上网意识,正确、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激发未成年人对文明、美好网络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促进未成年人绿色上网,健康成长,利用信息技术课堂倡导和鼓励同学们绿色上网、文明上网、健康上网,认清网络善恶美丑的界限,唤起同学们对于网络道德的关注,唤醒沉迷在网络游戏中的学子,使学生文明上网的自觉性增加。倡导网络文明新风,使用网络文明语言,不沉溺于虚拟时空,自觉抵制各种虚假、消极内容,营造校园网络文明、健康的环境,创建网络文明新气象,争做文明学生,为“创城”做出贡献。
⑤、美化校园,制作展板,传统文化进校园
学期末,我校进行了校园美化、净化工作,截至目前,我校每层楼道有主题,层层楼道会说话,每个主题鲜明,教育意义深刻。特别是绿色环保文化主题进校园,是我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3)、加强检查、及时指导,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按照要求,采用明查暗访的形式,组织教导处少先队、环保小组等相关人员,多次对学校相关区域进行了检查。
通过明查暗访,采取一看二问三查的方式,及时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个别问题较为突出的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同时他们还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具体困难。
2、存在不足
1)、整个创城工作发展还不够平衡,尤其是个别人员对做好创城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到位,动作比较迟缓,效果不够明显,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学校的声誉。
2)、校园环境卫生存在死角,在部分偏僻地点存在脏乱差的现象;部分办公室物品摆放零乱,办公用具、文件、作业本的摆放缺乏条理性;个别教室卫生还较差,多次检查后,改善情况不够明显。
3)、创城工作的长效机制还亟待加强建设。工作机制、奖惩机制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如何真正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还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
三、工作反思和打算
学校将以建立创城工作长效机制为目标,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为保障,以引导师生自觉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为重点关键环节,以营造校园优美育人环境为根本,整体推动创城工作的开展。主要任务:
1、进一步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重点抓好“三乱”现象。“三乱”工作的内容是:“乱吐、乱扔、乱倒”,即:随地吐痰、吐口香糖等脏物;随地乱扔果皮、纸屑等垃圾;随意倾倒(堆放)垃圾、污水等废物。
2、大力开展以“树新风、扬正气、讲礼仪、倡文明”为主题的学生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文明素质。教职工要起好示范表率作用,要把创城工作与“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立足本职岗位。
3、进一步强化依法管理理念,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形成创城的长效机制。要通过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使之进入到学校工作的常态化之中。从而形成良好的讲文明、树新风、除陋习的风气,把校园建设成“整洁优美、节约环保、文明和谐”的美好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