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代诗人的故事

古代诗人的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代诗人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代诗人的故事

古代诗人的故事范文第1篇

古人的思想是政治性的。在这个所谓的封建社会中,人的思想也是封建的:不肯将手脚露出却藏于衣袖之中。在帝王之家,只有生皇子的贵妃才能得到恩宠,皇子也才能位高权重。那么武则天又是怎样安坐在皇帝的宝座之上,成为千古第一位女皇帝的?又为什么只有男士才能考取功名、加官进爵?我真希望?西游记?中的“女儿国”不是传说,女儿为什么不能自己当家作主?在那个社会里,别人认为对的你就不能说是错的,认为坏的就不能说好。这也就是古代的封建。所有人都要被律法、规则、官宦约束着。在皇帝的面前,全族的人都要卑躬屈膝、矮他一截。因此而来的不服与篡权夺位的杀戮战争更是凄凉悲惨的。

为什么风再怎么飞都是自由有的!因为他有广阔的天空供他随心所欲地去追求。为什么古人再怎么飞也总是那跳不出井的井底之蛙?因为他们的天空是小织有效的。只有展开心灵的翅膀,展翅高飞,朝着万千世界飞去,朝着广大的空间飞去,才能看到人世间最美的蓝天白云。

也许我说再多,也不会因此而改变历史。在那些历史里,女娲创造的人类是失败的,以为他没有让人摆脱世俗的困扰,摆脱那些清规戒律。

但是古代的人们的确也带给了我许多的惊奇,也让我对着丰富的遗产产生了无法抗拒的兴趣。

我喜欢看古装戏,不是因为他内在的内容,而是因我对古装又有一种无比的热情。一套套的古装也体现了当时的封建,衣裳把人裹得紧紧的,连夏天炎热的季节里也毫不暴露任何一处。但服饰的样式却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宋朝时侯的服饰中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掇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秦朝秦始皇规定的男服服饰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历经秦朝的严苛政治,刘邦以平民得天下,力求予民休息,一般制度多无太大改变,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袭秦制。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bz直身的单衣{、襦z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z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古代诗人的故事范文第2篇

一、实际在古时候,大部分人的家里都很穷,读不起书。看看我们的小学课本就知道,像大画家王冕,小时候要一边放牛一边读书。而很多有钱人呢,又根本不爱念书。所以说,那些刻苦读书、最后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才会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被历史记载下来。但从整体上说,读书、识字的人始终都是少数,因此得上近视眼的“危险”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实是不存在的。

二、古人对读书、写字的姿态非常有讲究。特别是写字时,要坐得端正、挺拔,加上那时写字用的毛笔比较长,眼睛距离纸面的距离就会远一些,这样对眼睛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所以,你下次再看书写作业时,也不要再歪歪扭扭地趴在桌子上啦)。

三、古代小朋友上学读的是私塾(shú)。那里讲课不用黑板,学生们每人拿着一本书,跟着老师一起大声念。话又说回来,那时的学习内容,其实只有语文一门课程!根本就没有外语呀、数学呀、科学课呀……当然也就用不着在黑板上演算、画图啦。学习不紧张,就不容易得近视眼啊……

古代诗人的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个人化 自我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9.025

2000年岩井俊二创作小说《关于莉莉周的一切》,2001年又将其改编成同名电影。同样是关于残酷青春的作品,《梦旅人》和《燕尾蝶》具有强烈的超现实性,而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则以写实的手法,反映了90年代末日本“个人化”时代青少年的自我成长问题。

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认为,伴随着“现代性”而来的,是传统人际关系的瓦解,个体因为生活在不确定的社会关系中而失去了“本体安全”,随时处于自我焦虑的磨难中,个体的自我常常在断裂的人际背景中被撕成碎片。[1]如果说这种“自我认同”的困难在以个体为本位的西方社会已经让现代人不堪重负,那么在以群体为本位的日本就显得更为艰难,痛苦也就更为深重。

在日本传统的社会模式中,基本的人际状态不是“个人”而是“间人”,重视自我在群体中的位置和在彼此的关系中进行自我身份的认同。随着日本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以及对西方思想的全面吸收,日本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个人化”现象,但第一阶段的个人化仍以家庭为中心,个人化是有限度的。20世纪80年代,日本“个人化”进入第二阶段。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因特网与手机的普及,还有日本经济衰退、学校实施个性化教育等原因,日本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传统纽带更为松弛,日本人尤其是在这样的背景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相较于西方社会,都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孤独感。

在日本个人化的第二个阶段,家庭不再是最后的港湾,婚姻关系变得可以选择,临时组成的家庭增多,家庭成员共同活动的时间减少,成长中的少年遇到的任何生理、心理问题无法为家长所了解,他们除了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之外,不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莲见雄一的家庭就是一个组合家庭,他和母亲、继父以及继父带来的孩子伸——起生活。因为母亲的再嫁,雄一连姓都改了,而继父带来的孩子连名字都不愿改成“伸二”,这样一个家庭就存在了两个长子。当他到星野家做客,星野妈妈问他是否是长子时,他说是;问他是否有兄弟时,他说没有。这无疑表露了雄一自我身份的混乱,他不知道自己在这个新家庭中的位置,或者说不接受在这个新家庭中的新身份。但他的困惑只能自我消化,他的妈妈不了解他,只从表面现象比如儿子不染发来判断儿子是个乖孩子,继父只管给雄一零花钱,却从不与他谈心。当妈妈知道他偷了音像店的CD时,不问青红皂白地追打雄一,大发歇斯底里。星野修介的成长环境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工厂倒闭,家庭破裂”,跟美丽但孤单的母亲一起生活。

影片中,父亲形象的弱化和缺失是少年们的共同特点,而父亲的缺席又恰恰影响了孩子走向成年的社会化进程。良好的父亲形象是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确立自我身份和正确价值观的榜样,在服从、妥协和反抗的过程中孩子容易习得服从规则的行为意识,从而能够逐步适应成人社会中的群体规范。莲见的自闭、星野的暴力,无疑与他们父亲榜样的缺失是有很大关系的。

不只家庭的教育功能弱化,学校也同样如此。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教师小山内是个柔弱的年轻女子,她对学生是关心的,但作为教育者,她却没有能力为青春期的孩子们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比如莲见偷窃CD,她愿意出钱帮他买下来,也愿意一起听其中的歌曲,但对于孩子为什么痴迷于莉莉周的音乐却知之甚少。莲见在被星野侮辱和CD唱片被毁之后出现幻听并呕吐,小山内老师曾试图去了解,莲见也试图向老师倾吐,但可惜老师看着被毁的CD没有再追问下去。而喜欢弹德彪西的女孩久野阳子被星野的手下之后自己剃了光头,老师只是给这个触目惊心的光头找了顶帽子;被迫“”的女孩津田诗织坠塔身亡后座位上也只是多了束鲜花;在犬伏被星野欺负而退学之后,小山内老师只是在全体同学面前说“这是全班的问题,让我们谈谈为何会发生这种事情”,而星野却唆使同学画漫画对老师加以嘲笑。校方何尝不知道这些重大事件背后的罪魁祸首是星野,又何尝不知道星野在短时间内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校方视而不见,不予追究,或说不敢追究。学生在从自然人向社会人成长过渡过程中,学校应该是个中转站,但实际上90年代的日本中小学存在着功能弱化的现象。“自由化”、“个性化”的学校教育成为日本“个人化”的一个方面,学校在鼓励“个性”的旗帜下对学生放任自流,殊不知有些学生的个性已溢出社会规范,甚至存在倾向。可以说学校社会功能的弱化使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出现了偏差,以致有些学生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学校欺负、暴力化行为泛滥,成长的过程显得愈发痛苦和艰难。

孩子本来应该在家庭和学校中获得最基本的价值参照,比如在父亲那里学习支配、服从,在学校同辈当中学习平等、尊重,可是当家庭、学校的社会功能荒废之后,孩子就容易出现价值混乱。比如影片中的星野,本来是个文质彬彬、品学兼优、有头脑爱思考的好学生,可进入初中之后,他的这些优秀品质却不断受到来自同辈和前辈同学的质疑与讥笑,他甚至被同学戏耍和欺负。假期赴冲绳岛旅行,他两次濒临死亡边缘,也旁观过一名旅客的突然死亡。而那个旅客跟他们讲过杀人树和珊瑚的故事,说过“自然界是个乐园,对某些生物,可能是地狱”的道理。星野在这次具有决定性的旅行中,领悟了生命的虚无和残酷,并直接将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照搬到人类社会。回来之后的星野了一个社会人应该认同的正面价值,变得暴戾残忍,无论友情、爱情、同情、尊重通通被他踏在脚下,在本应以平等—尊重为主导模式的同辈群体中建立了支配—服从的关系模式。

无论是懦弱的莲见还是残忍的星野,他们与成人世界都存在着深深的断裂。他们成为“原子化”的个人,但无论内向懦弱也好,唯我独尊也好,他们在游离的“自我”中都找不到价值感和存在的意义,于是虚拟世界成为他们共同的选择。歌星莉莉周是他们的信仰,但是莉莉周的歌声传达的颓废情绪,非但不能将他们从虚无中拯救出来,反倒成为他们加速沉沦的毒药,原本漂浮游离的孤独自我也并不能因为网络虚拟社区的存在而获得温暖和慰藉。就像莲见(Philia)在BBS上将信任赋予了“青猫”,可现实中的“青猫”却正是残酷践踏他的星野,网络上建立的信任关系受到现实的无情挑战之后,类似莲见杀人的悲剧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参考文献

[1]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226.

古代诗人的故事范文第4篇

杏花是春的使者。“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魏夫人《菩萨蛮》)又是一年春天到,只是“离人犹未归”,其思妇的心态一如那“出墙红杏花”,了然可见。不过,与一般春花不同的是,杏花有时就像一位野性的少女,不堪闺中寂寞,一心想探视外面的世界,而且总显得那么急不可待――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代诗人叶绍翁,踏青游园。可“小扣柴扉久不开”,未免感到遗憾。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抬眼之际。“一枝红杏出墙来”,又带给人无限的喜悦!“一枝红杏”探头墙外,令人浮想联翩,可谓妙哉!如果说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借“一枝红杏”写出了满园春色,那么宋祁的《玉楼春》则是通过“红杏枝头”渲染浓郁的春意。“城东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使人不由地联想到朱自清先生的绘春名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另外,其色泽之鲜艳、香气之浓郁,也借助于我们的想象形象地呈现在眼前,真可谓“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而诗人也由此获得了“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的雅号,得以流芳百世。

以上诗句,皆着眼于杏花所传达的春意;而诗人赵估,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杏花的色泽、质感与气味,给人以具体的感受。“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胭脂匀注。新鲜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燕山亭》)诗人将开放的杏花比作冰清玉洁的丝绸,且几经折叠,裁剪成有重重花瓣、还淡施脂粉的花朵,就连仙女也难以与之媲美。另外,诗人还用“艳溢香融”来形容其色泽和味感,从而使一朵朵活色生香、楚楚动人的杏花跃然纸上!

正如梅花的格调与风韵离不开清水与明月的衬托一样,杏花的格调与风韵也离不开某种特定的环境。“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范成大《忆秦娥》)正是借助于明月、清风与浓露的衬托,杏花才尽显其冰清玉洁之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僧《绝句》)那杏花是否也会因着春雨的滋润和春风的抚慰而更加美艳呢?在《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诗人陈与义则是借助于月色与流水,着意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传达出无限的情趣――

忆惜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你看,小河静静地流淌,仿佛把映在水中的明月也漂走了。岸上,三五株杏树默立着,散发着淡淡的幽香。清澈的月光,透过稀疏的花朵,洒落在吹笛人的身上;斑驳的花影之下,飘出悠扬的笛声,朦朦胧胧、断断续续、恬静悠闲,真乃一幅绝美的月夜笛声图!

当然,诗人也往往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杏花以思想和情态,借以表情达意。比如韩元吉的《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古代诗人的故事范文第5篇

听外婆的故事,就像慢慢翻看黑白的老相册。对于我,总是有无限的吸引力。五六十年代,作为教师的外公外婆都拿着比较高的工资,生活条件还不错。尽管如此,写信还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寄一封信要花八分钱左右。那时的人们能省则省,一般没有急事是不会寄信的。当时,电报和电话也都有,只是一般人家都用不起,不单费用贵,还得跑到远处的邮局去。偶尔有人出差,就去看看外地的亲戚,有时也帮邻居们捎个口信。出差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帮邻居们带东西。他们常常是大包小包地去,又大包小包地回,帮你家带两斤糖,给他家带件衣服。凡是本地买不到的东西,就由出差的邻居代买。

妈妈的故事

合上了黑白的老相册,我又来到影院,观看讲述妈妈故事的老电影。妈妈生长在一个崭新的时代中,用外婆的话说那是个阳光都格外灿烂的时代。彼时,寄信早已不是什么奢侈的事情了。那时的孩子都喜欢交笔友,给相隔千里素未谋面的朋友写信,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妈妈对集邮的喜好,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这个爱好的产生,与信件数量的增多还是有着必然的联系的。再说电话,私人的电话还是很少,妈妈只有偶尔到外公的办公室,才能过把电话瘾。至于电报,如果没有十万火急的事情,是决对不会轻易使用它的。

我的故事

离开影院,我回到了自己的世界里。早些时候,家里有了电话,再是BP机。等我长大一点,手机、宽带都已不是什么稀罕的事物了。平时有什么事情,一个电话打过去,一分钟左右就能够解决。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网上购物使人们能轻松地购买到商场中少见的商品;每逢佳节,人们都会打开电脑,用免费电子邮箱给朋友们寄几张电子贺卡,方便而又快捷。

三代人的通讯故事演绎着人们日益丰富、幸福的生活,我相信在下一代人的通讯故事中,我们将会看到又一个新的飞跃。

点评:外婆的故事就像那一张张泛黄的黑白相片,向人们描述的是那个封闭的年代;妈妈的故事就像那手摇的老电影,伴随着它的吱吱呀呀将妈妈的思绪飘到了远方;我的故事就是那色彩斑斓的万花筒,它带给我的是一个新奇而快乐的世界!三代人的故事向人们展现的是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幸福指数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