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前赤壁赋赏析

前赤壁赋赏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前赤壁赋赏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前赤壁赋赏析

前赤壁赋赏析范文第1篇

一、不同时期作品有不同特点,教学要把握好品析的重心

我国古代游记散文大致经过了魏晋诞生期、唐代成熟期、宋代高峰期、元明复兴期和清代衰变期,教学中要根据山水游记散文各时期的不同特点进行品析。

教学魏晋山水游记,要注重感受风物,在山水的描写中去体会文人学士的寄怀。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不安,朝代更迭,社会黑暗,这使得文人学士厌恶仕途,逃避现实,志趣转向广阔的大自然。他们有的隐居田园,有的寄情山水,开始对大自然进行自觉性的观赏,他们对大自然的审美以及觉醒,使得这时期的山水景物不再如秦汉时期只是表现主题的附属品,而成为了主要的描写对象。东晋陶渊明文风舒爽自然,情味隽永,教《桃花源记》,要让学生去想象那个和平、宁静、幸福、淳朴的理想世界;读鲍照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眼前要能浮现出庐山、九江一带气象万千,烟云变幻,光色耀目的景色;观吴均《与朱元思书》,水之清澈急猛,山之峻拔奇秀,要能让学生感受其描写的传神效果。

教学隋唐游记,文人对山水景物描绘时融入的主观感受以及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法是赏析的重点。隋唐时期,社会尽管有些动荡,但总的说来还是比较安定的,经济繁荣,文化高度发展。这一时期人们的旅游目的和要求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但培养自己与自然之间相亲相近、相和相融的关系,以获得身心愉悦,还积极探索旅游价值观,注重景物的文化内涵。读唐元结《右溪记》,不仅要引导学生玩赏右溪“清流触石,洞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的清秀美景,还要品读出作者借景而抒发的“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的怀才不遇的感伤之情。读《永州八记》,就要了解柳宗元借山水之乐排遣内心抑郁,将写景抒情融合为一的写法。

教学宋代山水游记,要把握描写、叙述、议论并用,景情理融成一体的特点。宋代的山水游记把唐代山水游记散文融情于景扩大到寓理于景,借山水景物进行说理议论,为山水游记散文发展在内容上又另辟一条蹊径。教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体会作者描写美山、秀亭、四季、醉翁、游人众景之后,归结到太守之乐,是要表现为官要“与民同乐”才为真正乐趣的理念;读苏轼《石钟山记》,要明了苏轼对景物的游览、观察是为最后发出“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的议论作铺垫。

明清山水游记,文人注重个性表达、借山水抒发的独特游赏趣味则是最有特点的鉴赏之处了。明清两代,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发展得更成熟多样,文人都刻意在作品中表现个人在山水审美中独特的生活情调,在“独抒性灵”的旗帜下,作品富有个性。若读《游苏门山百泉记》,要赏析袁宏道以游百泉而借题发挥,充分表达自己向往古代隐士、热爱自然山水、鄙视功名富贵的情感和个性。而“桐城派”姚鼐《登泰山记》记游叙事,语句不多而线条清晰,考证述古,文笔平实而恰到好处,这些正是要表现“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结合的文学主张。将文学主张与旅游情趣融为一体,也正是文人在山水游记中的个性表达。

二、入景入境,重诵读促联想感受山水风物

读山水游记,必要跟随作者感受景物,走进有“佳木异竹”的山林,欣赏如“捣珠崩玉”的瀑布,如何走入这美景呢?

反复吟诵感受画面美和音韵美。作者运用准确到位的词语、变化多样的句式、灵活丰富的修辞手法、朗朗上口的音韵去描写景物,营造意境,这些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更深刻地体会。杜牧《阿旁宫赋》善于运用排比“广文势,广文义”,“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用“四字句”为主轴,整散相间,长短错落,显示阿房宫浩荡的气势。“使负栋之柱……多于市人之言语”,一连六个比喻,夸张的手法和蝉联的句式相结合,环环扣紧,表现出阿房宫雄浑奢华。这样的才思,铺采文,不值得我们千百遍的吟诵回味吗!又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其中几乎是字字用典,句句对偶,其华丽的辞藻、丰富的内容、流畅和谐的音律、工整多变的句式,读来给人以畅快淋漓之感,细品之下,更觉作者独具匠心,勾画出的壮美的山水楼台如卷轴铺在眼前。

比较阅读,感受写景的不同趣味。古人在不同境遇下对待山水有不同的态度,不同心境下述诸笔端则有不同景观。比较苏轼前、后《赤壁赋》,《前赤壁赋》写景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月如美人,徘徊有情,寥寥数笔,苏轼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后赤壁赋》写景句“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景物却空寂清冷,虚无缥缈。同一个人,同样写赤壁,不同的心境下呈现出的景物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意境,正是因苏轼写《前赤壁赋》表达的是其乐观旷达的情怀,而写《后赤壁赋》时,却寄托其孤独苦闷之意。《滕王阁序》中王勃的语言辞藻华丽,色彩绚烂,写景的名句化用前人诗句,却更有凌然之势。如“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与汉代张衡《西京赋》中“击钟鼎食,连骥而过”比较起来,辞藻更华丽,描绘更细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用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但它描绘的画卷更为旷远明丽。从这些与前人的不同以及《滕王阁序》的文墨词彩中,我们能看到大唐盛世刻在年轻诗人骨子里的昂扬与乐观,即使后文有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悲,但这种文采激情照亮了失落的悲壮。

运用联想与想象进入美境。山水游记中的“景”,既是现实之景,又是作者心中之景,是作者创造的艺术之景。阅读时,惟有充分展开想象,对作品中所绘之景,所叙之事,所状之物进行再补充,再创造,才能常读常新,获得裨益。可以尝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文句,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还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作者的情怀。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虽不是出游,却描写多年未回的田园风景,也是山水之间的抒怀,文中可以改写“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样写景的句子,感受田园的静好风物;也可以改写“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这样景中写事的句子,体会他于美景中乐安天命,追求闲适与自由的人生理想。

入景之所以要联想,还因为游记作品也常常运用想象来写虚景。《醉翁亭记》中写道“环滁皆山也”,但实际上滁州周围并没有那么多山。《岳阳楼记》中的“虎啸猿啼”也非实写,岳阳楼周围自古就没有发现过“虎”,这些写景的佳句都是经过作者的集中概括和创造,实中有虚,虚实相生。而杜牧写《阿房宫赋》,全然是靠想象再现了秦宫的壮丽和秦皇的骄奢。

三、入情入理,抓脉络巧设问加深理解情理

古人游览山川景物、名胜古迹,往往是有感而发,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寄寓其中。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80余字,写景的只有“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几句,在此基础上,作者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慨。而“闲人”一词即抒发了作者被贬黄州仕途失意的伤感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复杂感情。如何带领学生深入作者的心灵,理解情理呢?

1.抓住情感变化的脉络,把握写景、抒情和议论的关系

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找出贯穿全文的情感线,学生便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灵魂――情理的深意。如《兰亭集序》中,找到文中情感变化句子“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理出作者的情感脉络为“乐―痛―悲”。兰亭盛会,畅叙幽情,游目骋怀,这是纵情山水之“乐”,乐在景中。但这样的清谈忘俗,真能带给人永恒之乐吗?这引发了王羲之的深沉思索,发出“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的“痛”感,以及文章结尾对人生代代生死的兴叹莫不相似的千古“悲”叹啊。由景入情,这样的思考和觉醒中,抓住情感的脉络,学生能体会到生的丰厚怎能与死的虚无相提并论,人生也不能只是在无为避世之乐中消极度过。

再如《赤壁赋》,找出情感句“于是饮酒乐甚”“哀吾生之须臾”“客喜而笑”,整理苏子的情感变化为“乐―哀―喜”,整理出脉络可以自然地带出问题:这前“乐”后“喜”是否为同样的情怀呢?深入到苏轼的内心,“乐”为山水之乐,美景之乐,暂娱心情,却生出了人生如蜉蝣的短暂渺小之感和羡长江天地永恒的“哀”叹之情。“喜”为“了悟之喜”,不如不羡,与清风明月“共适”,这是苏轼在人生遭遇重挫之后,在自然造化中对人生的理性思考,乐景虽暂生哀情,思考却终得释然的理趣。

《游褒禅山记》是游记名篇,不重在写景,而重在说理。文章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关键词是“悔―叹―得―悲”,通过设问引导学生研读:作者“悔”于何因?“叹”于何事?“得”出何理?“悲”从何来?王安石“悔”自己跟随别人而没能尽情享受游洞的乐趣;由“叹”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得”出做好一件事要有志、有力、借物几个因素;“悲”为感怀学者做学问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由此来看前文写“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华山”乃“花山”之误,以及游洞一事,实为抒情议论作铺垫,在情感脉络的探讨中,王安石的深思慎取,不盲从,尽志可以无悔等思想,便让学生理解得更清晰更深刻。

2.课堂巧妙设计思维训练,往往能使学生潜入文意

研读补白,深味作者心怀。设计一些需要补充的句子,带动学生阅读,是一个较好的方法。如《兰亭集序》中设计补句子“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学生在反复诵读后,会由开始填“修短随化”,“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慢慢变为“齐彭殇,一死生”“诗酒清谈,虚度时日”等答案。在补写中品读出了王羲之在世人都回避死亡的时候,去思考生死区别的勇气和胸襟。《赤壁赋》中设计“客的箫声‘如怨如慕’,根据客的回答,补全句子。客借箫声,表达出羡慕( ),哀怨( )。”同学们从这个方向去品读,很快能理解在赤壁怀想曹操的缘由。羡慕曹操这样的人生,英雄得志,文韬武略流传恒久;哀怨自身渺小,生命短暂,平凡失志。这也正是才华横溢的苏轼借客之口而言自己贬谪黄州后的心情。研读补白,给了学生一个阅读体验指向,往往可以让思考进行得更深入。

课堂延伸迁移,能强化学生对文章情意的揣摩。如写一副对联描述滕王阁,上联“三江为襟,五湖为带,平地起高阁,成就千古妙笔”,下联“四海升平,七星拱月,青天显明辰,诉说百世沧桑”。在对联写作的训练中,再次品读文本,咀嚼俯拾即是的美词落英。还可以联系学生的阅读体验来拓展。如教学《兰亭集序》时设问,同学们是如何看待“死生”这样的大事呢?联系你读过的作品和自我人生体验来谈谈你对生与死的理解。当学生答出“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急流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是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这样的答案,他们已然感受到王羲之“一死生为虚诞”的思考。

前赤壁赋赏析范文第2篇

一、职业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必要性

首先,语文文本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中国的语言文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与政治、哲学、经济、文化等许多门类的学科融合在一起的,文本中许多作品其内容本身就蕴涵着人类相关生命的种种体验与思考,关联着人类生活世界的各方面,具有无限丰富性与复杂性。“文史不分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都说明了这一点。如,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成了人们百读不厌的百科全书;大家熟悉的《史记》,既是文学著作也是历史著作,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徐霞客游记》中用文学的笔触记述了大量的地理学知识。语文无限丰富,包罗万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也就为大学语文课程对丰富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热爱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人文精神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教育心理学及有关学习理论的阐释也表明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提高专业的人文精神具有很好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心理成分。具有学习兴趣,会引发强烈的求知欲,使学习变成一种内心的满足,而不是一种负担。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围绕着专业方向来组织的,学习兴趣与专业兴趣密切联系。学生的兴趣是其知识、素养等方面因素在其外在选择上的综合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符合学生兴趣需要的,也往往是符合学生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的,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师有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但也同样有适应学生兴趣爱好的需要。大学语文教师利用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而主动对教学内容、重点等做相应的调整,使其更贴近学生的专业,突出其专业特色,是符合教育心理学及有关学习理论的,这也势必使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更具魅力,更能激起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第三,大学语文教学自身的不断深化也要求走与专业结合的道路,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职业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专业有机结合的措施

一是在教材内容的取舍上,教师要突出专业特色,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在目前还没有一种具有专业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的情况下,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爱好及需要来增删课文内容。如果教的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一些词句优美、富有音乐节奏感的篇章。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李商隐的《无题》、苏轼的《前赤壁赋》等文章,就可以补充一些古代的有关音乐评论等内容;如果面对的是美术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那些画面感强、色彩明快、具有诗情画意的文章。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词等,还可补充一些古代文人(同时常常又是画家、书法家)的书论、画论;如果面对的是园林、建筑专业的学生,则可多选像剧作家李渔《闲情偶寄》中关于农林营造等方面的文章;如果是汽车专业的学生多选取结合汽车文化方面的文章;如果是旅游专业的学生就相应选取历史典故和地理方面的课文……这样以来,大学语文教学的专业特色从内容上渐渐凸现出来,相信这样的取舍一定会令学生兴趣大增。二是那些经典美文,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经典美文,学生都要学习。如,同是苏轼的《前赤壁赋》,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侧重在对语言节奏感、音乐美的把握以及“呜呜然萧声”的赏析与想象;而对美术专业的学生则重在对“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以及主客们“相与枕籍乎舟中”等意境的赏析与画面的描绘;同是《琵琶行》,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可把重点放在对“大珠小珠落玉盘”那千百年来不绝于耳的琵琶曲的“聆听”与感悟上;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别时茫茫江浸月”那一种离别情境的理解与构想则又成了他们的重点;而对服装专业的学生来说,可引导他们由青衫进而对古代官服加以识别与再绘……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与热爱,定能为我们的语文课堂营造出一片生机勃勃、富有创造精神的新天地。三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根据不同专业具有的专业特色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大多性格外向、活泼、善表演,有很不错的音色和标准的普通话;美术专业的学生喜安静,善用色彩、画面来思维。如,教李煌的《虞美人》时,音乐专业学生可让其声情并茂美声清唱,极富表现力地把作者那种故国之思、昨是而今非之感唱出来,课堂一片悲寂。这一唱,意境全出,远比师生反复的朗读和教师仔细讲解更有效。如,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卫风•氓》时,教师可让学生想象女主人公各个时期(婚前、新婚、婚后)的着装,将其勾勒出来,来一次作品展示会,效果很不错。总之,我们要很好地挖掘和利用富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源,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他们的特长,为我所用,大胆地选取能发挥学生特长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唱起来、跳起来、画起来。这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四是在作业布置及考核中可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将专业与大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如“从XX文中看X时X地的建筑(或音乐、美术、服饰、园林设计等)的特点”等,学生可自主的确定研究课题便于查找、搜集资料。研究可以是小组合作也可以个人来完成,研究所得撰写成论文上交,既作为作业也作为这门课的成绩。学生已具备较强的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有较宽裕的课余时间,这为语文的这种作业及考核提供了方便。在长达近一个学期的学习、资料搜集后,学生都能交上一份较好的答卷。学生的作业内容各个不同,但他们对所钻研的问题都有较深的理解,能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展示了高职学生较为独特的思考与见解。因为有所得,学生对语文学习、研究也就更有兴趣了。

三、结语

前赤壁赋赏析范文第3篇

之所以选择杜诗《江南逢李龟年》作为范例,是因为这首诗歌的情感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最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看“象”

“象”指对象,即诗歌的抒情对象。抒情对象可以由此及彼、由小到大,可以是己(自己)、彼(他人)、家(家园)、国(国家)。具体而言,看“象”就是看“己”、看“彼”、看“家”、看“国”。

(一)看“己”。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切物象,因为“我”的观照而附带上了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彩。

杜甫写作这首诗时已是暮年,拖着残躯,“奔走苦不暖”,流浪到了潭州(今湖南长沙),一把老骨,无心美景。暮春初夏的草长莺飞作者无心观看,满眼所及的是“落花时节”,诗人迟暮,晚景凄凉,内心凄楚。

(二)看“彼”。“己”与“彼”,就是诗歌中的主与客。主客互动,从而让诗歌的情感色彩更加多元。客有时还起着推动主的情感发展变化的作用。很多时候,明明只有自己,也要虚拟一个“客”,好让文章不至于单调,如《前赤壁赋》中的客,很有可能是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虚拟的。因此,“彼”可以是实有其人,也可虚拟为之。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的著名宫廷艺人,他的地位与收入,肯定比琵琶女这样的坊间艺人要有保障。杜甫是一个大喜不多大悲常有的人,而李龟年在事业上却大喜大悲,以前为歧王演奏、为崔大官员演奏,锦缎珠玉无数,而今只能混迹酒肆,虽倾心演奏,却难以糊口,李龟年内心的失落无望就不难理解了。

(三)看“家”。家是一个人发达了想衣锦还乡、穷困了想寻求温暖的地方。作者少年抱着“致君尧舜上,要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离开家乡,而今写诗愁知己、做官已无望、飘零独憔悴,父母的早亡和妻儿的孱弱把诗人推到了责任的最前沿,自己现在最紧迫的身份是父亲、是丈夫,父亲、丈夫的职责就是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家,此时的江南风景再好,恐怕也比不上北方的那个可能片瓦无存的家。“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思念家乡,心在北方。

(四)看“国”。这首诗,容易只看到小我,而看不到大国。杜甫的诗歌,几乎都离不开自己、家园、国家这三个对象。杜甫是一个把家安放在路上而把国家安放在心上的人。《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里有两个背景,一个是开元全盛日,仓廪实稻米香;一个是安史之乱,尸横遍野民有饥色。国家的昔盛今衰、辉煌不再令人哀叹。

二、看“景”

“一切景话皆情语”,景的美与丑、暖与冷、乐与悲都是情感的体现。这首诗不是暮春三月的生机勃勃的暖景、乐景,而是落花时节、诗人迟暮的冷景、悲景。

三、看“事”

有闺阁之事,有怀乡之事,有送别之事,有婚丧嫁娶之事,有家国之事,等等。古人的事,说得最多、纠结最多的还是事业。

《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高度浓缩了杜甫的一生。少年杜甫才华横溢,敏捷多情,自然能够成为喜好文艺的歧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座上宾,之后又成为一心要笼络知识分子的唐肃宗的闲臣,到了晚年,杜甫明白了,自己的诗难有知己,自己的官运早已无望。

四、看“情”

古人抒发的情感,类型繁多,而朋友之情是其中的一个大类。《春日忆李白》《题张氏隐居二首》《短歌行赠王朗司直》等都是杜甫抒发友情的诗歌。《江南逢李龟年》最感人的还是诗人与艺术家的惺惺相惜、同病相怜。如果“落花时节”没有遇到对方,而是自己一个人在承受痛苦,这首诗就只有悲凉,而没有温暖;仅有个人的遭遇,而缺乏普遍的意义。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抒发的是失落人互相理解、互相怜惜的感情,这种心底的共鸣很有感染力。这两句的疗效在于两人在倾诉痛苦与失落时,将其分担与消解,情感的共鸣之后是一种自己并不孤独的释放。这种情感,仅限于个人的遭遇。

前赤壁赋赏析范文第4篇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进入语文织就的‘宝藏’,能开阔视野,提升精神,净化感情,增添智慧,认识社会,品尝人生,其中快乐,难以言表。”语文教学本身就是最富情趣最有生气的艺术活动。尤其对于在艺术类学校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若能将艺术教育与语文教学巧妙融合,有机渗透,一定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艺术魅力和无穷乐趣。 下面就自己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艺术教育的实践谈三点做法。

一、恰当选择课程内容,取专业所需。

语文教学与艺术专业结合,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各门艺术的专业特点,按照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恰当取舍,各取所需。任何教材都只是一个范本,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教学的内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爱好及需要来增删课文内容,并择取学习的侧重点。如果你教的是音乐专业的学生,首先你可选取一些词句优美、富有音乐节奏感的篇章。苏轼的《前赤壁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煜的《虞美人》、李商隐的《无题》等都是上好的范本。在讲授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将授课重点进行有意识的侧重。如讲授《琵琶行》时,可把重点放在诗中音乐部分的赏析上,让学生细细品味“大弦与小弦”的交错美,“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节奏美、声律美;赏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则可让学生聆听本曲目的古筝让学生谈音乐感受,进行乐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挖掘语言中的音乐美,引导学生走入美的殿堂,读中品,品中读,从而无限的扩大了语言文字的教学空间。如果你面对的是美术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那些画面感强、色彩明快、具有诗情画意的文章。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孙犁的《荷花淀》等篇章是首选,除此之外还可补充一些古代文人(同时常常又是画家、书法家如丰子恺)的书论、画论。如果面对的是戏剧和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就选择适合排演课本剧的文章如的《雷雨》、老舍的《茶馆》、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去创、演、评,让他们在实践体验中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这样一来,语文教学在各专业上的特色也从内容上渐渐凸现出来,相信这样的教学一定会让学生兴趣大增,从而渐入语文佳境的。

二、正确选用教学方法,取专业所长。

艺术专业的学生其性格脾气及爱好特长也往往能体现出一种专业特色。学舞蹈和影视、戏剧表演的学生大多性格外向、活泼、爱表现自我,学音乐和播音主持的学生有漂亮的外形、美妙的音色和标准的普通话;美术专业的学生则文静内敛,善于用色彩、画面来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他们的特长,为我所用,大胆地选取能发挥学生特长的最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唱的唱、舞的舞、画的画,尽显风采。这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中,请声乐专业学生演唱刘欢的《好汉歌》让学生对“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梁山好汉们有了更高兴致的探究欲望,对英雄形象和落草原因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了解,从而理解掌握小说“”的艺术主题。让音乐来感染学生,强化主题氛围,引人入胜,更好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仅能引导学生如临其境,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自身去体验,感悟那些难以言传的弦外之妙。

评朱自清的经典名作《荷塘月色》时,学生对通感“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理解不能到位,我思索用语言来描述那是多此一举,就请一位器乐生当场献奏古筝一曲。琴声悠悠,清音袅袅,至此,学生已进入一种特定的情境,一切语言都成为多余。

给美术系学生上《葛朗台》一文,我要求学生默读全文,再用一刻钟画葛朗台速写,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们在画面上“复制”的葛朗台各具风采,经同学们评选,推出了其中一幅为全班“代表作”:画中的葛朗台“人头虎身”,做饿虎捕食状抢夺闪闪发光的金子。

讲的《雷雨》、郭沫若的《屈原》、关汉卿的《窦娥冤》、老舍的《茶馆》等课文,我设计了“读、演、评、创”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与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上完课后,意犹未尽,兴致颇高。

由此看来,只要我们的教师开动脑筋,善于利用教学资源,根据各专业学生特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教学手段,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使他们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巩固了自己专业特长,将两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三、自主选做习作,取学生所爱。

练习和写作训练也可以很好地体现专业特色。教师先确定大的研究范围――将语文与专业结合起来,具体的研究课题可以由学生自己设定,如可确定这样的课题:“我看文学作品中的音乐描写”、“我论‘诗中有画’”、“从xx文中看x时x地的服饰(或音乐、美术、舞蹈等)的特点”等。教师在开学初的几堂课内就将这一作业及考评方法告知大家,便于大家尽早地根据专业、爱好确定写作方向,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有意识地查找、搜集资料。研究可以是小组合作也可以由个人来完成,研究所得撰写成小论文上交,既作为作业也作为这门课的成绩。在长达近一个学期的学习、资料搜集后,学生不仅阅读、写作能力有所提升,对专业理论、动态都有了更多、更详尽的了解,理解上也见仁见智,锻炼了创新能力,都能交上一份较好的答卷。因为有所得,学生对语文学习、研究也就更有兴趣了。

前赤壁赋赏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山水园林 写意韵味

中国的山水园林一向不在中国文化――诸如诗歌、戏剧、书法、绘画等的排列之中。作为艺术的符号。很难在艺术的乐章中找到她美丽的影子,只能在中国古建赏析中看到她的芳容。其实。园林有她独特的兼容性。“它是一种荟萃文化、积淀传统的有力形式”。园林中一山一水、寸草片石、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总关乎情,它们的叠山理水、建筑布局、栽花植木都与园林的设计者、园林的主人所要抒发的幽思逸趣紧密相联,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园林也不例外。

一、园林本身的题名即是造园者或园主人的思想表现。

1 心境表白。南方园林规模均小。大都为江南达官富豪或文人雅士之家园。他们有的功成名就。告老还乡。为的是渡过平静和谐的晚年:有的不满于城市优越的物质生活。极力寻求山水泉林之乐。其中大部分是因政治受挫、弃官还乡。无论那种原因,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家池之上,宅边竹间。小小的天地,点缀几片古石,呈现出自然而然的一方天地,颐养天年者可从一草一木中体味无限的安之若索的永恒:政治受挫者可从这勺水杯波间调节出仕与处隐、役使与自由的矛盾:追求自然者可从这壶中天地里享受到天人合一的悠然适意。江南名园如:沧浪亭、个园、曲园、梅园、怡园等,只要从这些园名就可知园林主人热爱自然、清高超然的性情。

个园。取“竹”字的一半,园中修竹巨篁,是园主人(清嘉庆年间两淮盐总黄玉筠)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是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那种独立不羁、自然清高的文人情韵的写真。

怡园,建于清代,园主人顾文彬与其子顾承取《论语》“朋友切切。兄弟怡怡”之意,说的是朋友之间情真意切、互相督促。兄弟之间和悦相处,共同进步。

沧浪亭,是宋代诗人苏舜钦取意于《楚辞・渔父》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是苏舜钦闲来独钓湖畔的吟唱,是退隐不预世事的表白。苏舜钦所以要起这样一个园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在这片水竹相映。鱼鸟共乐的自然里,终于可以放纵自己的心灵与飞鸟游鱼一样从容自由了。在苏舜钦的心里,沧浪的符号意义便完全是自然与神逸。

2 政治用意。江南文人园林中借物景以游心述志的写意手法影响了明清的皇家园林。如:现存世界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康熙作为一朝大帝。文韬武略。治国安邦,史中难觅。他亲自选择的塞北宫苑――避暑山庄,自认为“自有山川开北极,天然风景胜西湖”,可是康熙却取了一个极普通的名字――“避暑山庄”。康熙并非没有文化意蕴深长的精言炼句。也并非没有文人雅士般欣赏山水的林泉心致,他的苦心在于“不贪玉宇琼楼看,独在遐陬理外疆”,用意在于“凛天戒,鉴前车,察民瘼,备边方,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乾隆《避暑山庄百韵诗序》)。

再如苏州名园拙政园,园主王献臣,曾任巡按御史,两次坐事降职,后任永嘉知县,罢官后来到苏州,于嘉靖四年(1525年)建成此园。园名取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春税足以代耕。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中的语意,意思是居官在朝不一定为政,养花卖菜也算干点正事,可说是王献臣对当朝者的绝望,现实社会的怨愤。

3 遥诠释禅意。“禅宗哲学。其核心无非是要人不受具体事相的束缚,不要向‘外’寻觅,而要向‘内’体悟。”即黄檗希运禅师在《指月录》中所说的“万法唯心。心外无别法”、“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总不出汝心”,只要心中无执,便会心定神闲,不受尘网束缚,超越一切。禅宗一向被认为是士大夫的宗教,“在山水园林中他们以片石为远峰,斗水如大波,高枕之上听得满耳秋波,庭园之内体悟‘大道’之美”。

文人园林无论是白居易的庐山草堂“三间两柱,二室四牖”(白居易《庐山草堂记》),还是郑板桥的庭院“十笏茅斋,一方天井……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郑板桥《题画・竹石》)。即便是斗水拳石,片叶孤石,也会有落花无语,人淡如菊的体悟,也会有袖里乾坤,瓶中天地的禅意。

李渔的芥子园是最好的例子。禅意讲“芥子纳须弥”。“芥子”即是菜子儿。须弥山,佛陀所居,高广无垠。将大千世界中心之大山纳于芥子之微,正是李渔自性容纳万法的禅意。是他逍遥心灵的物化了的绿洲。

二、从园林的要素看园林的写意性。

热爱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文人的共同主题。他们追求林泉之乐,讲究自然本真,用自己独特的心境,采用掇石叠山、理水、建筑、栽花植木等多种方法来妙造自然,从而达到体味自然。舒畅天性的目的。

1 叠山。“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景”(计成《园冶》),同时也是园中第一要素。园中之山可以分为横披长画似的巨嶂山和精巧玲珑的小品山。前者如狮子林中恍惚迷离、音闻人不逢的太湖石假山。上海豫园中数千吨重、气势磅礴的黄石假山。后者如秀雅灵巧,具通达活力的豫园玉玲珑,以挺拔风骨而著称的留园冠云峰等。

园中之石在造园者的眼里是山的代称,叠石成山要讲究“无补缀穿凿之痕,遥望与真山无异”(李渔语),“(山庄)凡所营构,皆因岩壑天然之妙”。探究其原因是源于造园者对三山五岳的热爱,对石头文化独有情钟。

再者。园林主人大都有极深的中国文化底蕴。白园主人白居易是诗人,沧浪亭主人苏舜钦是诗人。参与设计拙政园的文震明是画家,中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园林艺术的专著《园冶》的作者计成本人也是画家,李渔为戏剧理论家,康熙、乾隆舞文弄墨与治国安邦相比也不逊色。由此可见,不论地位高下。不论贫富贵贱,他们热爱自然。情钟于山水,在他们的眼里园林山石都是艺术化了的自然,自然之中的艺术。

古人选石注重“瘦――迎风玉立;透――纹理贯通;漏――四面玲珑:皱――凸凹苍老”。美学家王朝闻先生说。“不论是粗犷的太湖石,还是晶莹的雨花石,它们的形成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基于各自不同的生活感受,可能把石头当作人格的象征……人们既有权把石头的坚固性当作人格坚定的象征,也有权把它当作头脑僵化者的人格象征”。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小山用石,大山用土”。这是文人眼里堆叠假山的营造方式。如留园西部占地近十亩的大型假山。土阜隆起,山石嶙峋,采用石包土、石土相间的方法堆叠而成。蹬道可攀,石头可憩,满山枫樟,一片自然高爽的野趣。

再如,环秀山庄的假山,为清康熙时期的叠石名手戈

裕良所设计,他用石如笔,采用俯视、仰视、平视的绘画技法,使耸立的假山有了深远、平远、高远的艺术效果,成为千古名作。大有人在山中游,尤在画里行的美感。

2 理水。造园家说:山是园林的骨架,水是园林的血脉: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叠山掇石与随性流动的水体互依互存,园林才有了灵动的自然妙趣。江南园林一般规模较小,遵循“咫尺现自然”、“一勺则江湖万里”的原则。不求万顷碧波,百亩方塘,只要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达到怡情悦志即可。如拙政园的中部,以水为主,水面不足两公顷,但临水布置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远香堂、香洲、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组成一个精美别致的水上世界。留园中部的水池不大。略成方形,造园家在理水时,独巨匠心。在池中偏东北的地方填土筑岛,再架小平桥与岸相通。划分了水面,打破了方形水池的呆板规整,丰富了景观,平添了几分自然的情趣。游人可以任意东西,随心赏悦,不再有局促、尴尬之感。

再看看北方皇家园林的理水。有30公顷水面的避暑山庄是江南园林无法比拟的。“山庄以山为名,而趣实在水”(乾隆语)。康熙也曾评价山庄是“水心山骨”。从秦始皇在长池中作三仙岛――蓬莱、方丈、瀛溯之后,皇家园林不惜引水挖湖堆山蓄水而作一池三山的仙人胜境。

环碧岛,碧水四周环绕;如意洲。形似如意。水中红莲满湖,游鱼从容。月色江声岛,取坡前、后《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为霜。水光接天”、“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意境。如此美妙的水上世界。便是当年康、乾游豫宴之离官后苑,实属其祖孙二人幻想中的美妙飘渺的天上仙境。

3 建筑。建筑是园林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园林中的建筑样式数不胜数:门、窗、墙、堂、楼、阁、台、榭、轩、桥、廊等等,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可观、可行、可居、可游的实用功能,而且具有点缀景致、丰富景观内容、表达园主内心世界的艺术功能。

桥,在园林中有平直桥,如颐和园中的知鱼桥:曲桥,如狮子林中的小曲桥以及豫园的九曲桥;拱桥。如单拱桥,颐和园中的绣漪桥和玉带桥;多拱桥,如颐和园中的十七孔桥;廊桥,如拙政园的小飞虹桥。桥也有它的写意韵味。无锡梅园黄石叠山下的小野桥。是文人“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那种孤高元赏的内心独白。颐和园的知鱼桥,桥身极底。水中红鱼翠草,表达的是庄子濮水濠桥上所拥有的鱼乐人亦乐的好心情。

石舫(船厅)。园中有水,水中需有船。中国山水园林中往往有一种似船而非船的建筑,这便是石舫或船厅,如拙政园的香洲,怡园的画舫斋,畅园的涤我尘襟等等。它们倚岸泊水,伺机待航。为山水园林锦上添花。

留园中部的主体建筑――涵碧山房,东与明瑟楼相接。两座建筑毗连。从池对岸望去,明瑟楼如画舫的前舱,涵碧山房犹如中舱,人们既可人厅堂如登舟。又可抒发水中隐士超然淡远的情愫。

南京煦园石舫――不系舟。为乾隆题名,是庄子“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说的是心灵不受羁绊。潇洒自由的精神之舟。做为帝王的乾隆尚在追求逍遥与自由。更何况帝制下的文人雅士。

“颐和园昆明湖西北部水中夺目的石舫――清晏舫,同样是乾隆引用唐代魏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典故建造,用来表达是他大清帝国政权稳如磐石,永不能覆的主旨”。相对而言,“河清海晏”所要表达的空明为清、慈福宴饮的内涵到成了次要的内容。

4 栽花植木。园林里有了花遮柳护,雨打芭蕉。暗香浮动。绿上花窗,园林才有了诗情画意。苍松、银杏、碧荷、红梅、翠竹、幽篁……使得园林有了勃勃生机。显示了园林与自然的相互呼应,尤其是人赋品格的特点,使得栽花植木成了园林特殊的语言。

避暑山庄四分之三的山地,乾隆赞称:“寒山树万种,就里老松佳”(乾隆《松风》)。古松,漫布在整个避暑山庄,构成巨大的绿色整体,在山庄西北山区,松云峡、榛子峪、松林峪三条沟壑中,苍翠挺拔的古松。以它特有的稳健、典雅的姿态并列御路两侧,随山势向纵深延展,形成绝色的“松廊”,展现“松声万雷”的气势。乾隆、嘉庆时期,不惜有意在山庄刻意补种松树,其目的主要是“尘世烦嚣那许到,只闻谡谡泛松涛。”听松涛阵阵,赏虬枝之气韵。抒其淡泊敬诚之胸臆。

江南文人园林更是讲究画意,几根竹子,两片荷叶都流动着主人或造园者的思想情感。典型的郑板桥的庭园“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郑板桥《题画・竹石》)。数竿修竹,使得庭园平淡而高雅,是文人雅士们天人合一的写意。是他们愉悦绝俗的写照。

5 花街铺地。人们说宋词的意境便是江南园林的意境。在江南园林里处处可以拾到宋词的花瓣。晏殊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纱》),径是香的,人是孤独的,愁是淡淡的,词是抒情的。江南园林中的地面同样也是适意的,如拙政园内的枇杷园,地面用白色卵石和砖石砌成冰裂纹的图案,与小巧的建筑――玉壶冰呼应,每当雨后,整个环境冰清玉洁。素雅宁静,正是品德高尚的人格写意。

相关期刊更多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教育厅

北京档案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市档案局

湖北植保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农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