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信息技术创新

金融信息技术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信息技术创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信息技术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科技创新;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指数

一、前言

十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将创新置于首位,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发展基点的设定使得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中的创新发展问题尤为瞩目。作为创新系统中的主角――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虽然近年来二者间的匹配与协同机制已备受关注,相关研究亦愈发深入,但其在我国仍然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步、互动、匹配、协同发展。追根溯源,不难发现,缺少相关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及评价指数是其难以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回顾相关探索历程,不难看出,国内外相关研究多集中于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之间单向影响或互动关系。如stelios Michalopoulos构建了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模型,指出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得益于金融创新;陈迅,陈军阐述了科技进步与金融创新的互动关系,实现了金融与科技的有机结合,指出在结合的同时金融创新也产生了新的风险问题;彭风,马光悌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证券业务越来越紧密的整合,科技的力量在证券行业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同时技术的创新也会不断促进证券产品及服务的创新。

近年为数不多的几篇将起源于物理学的耦合理论应用于两系统之间互动机制的研究为此提供了一条有益思路。王宏起,徐玉莲构建了系统有序度模型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并基于2000-2010年我国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发展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胡国晖和郑萌分析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之间微观层面的互动机制、中观层面的匹配机制以及宏观层面的协同机制,并提出二者耦合的三种运作模式――科技产业园融资模式、科技金融机构模式、补贴资金市场化运作模式;谭蓉娟和刘贻新深入探究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之间的作用机制,在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系统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2009-2013年上市公司数据定量评价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七大产业中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之间的耦合效率。

然而,对于耦合系统脆弱性的研究却始终处于缺失状态,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探讨金融系统脆弱性。如杨辉,杨丰认为现代金融危机破坏性愈演愈烈,传染性日益增强的一个关键原因是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紧耦合度愈渐提升,导致各类风险相互作用并最终致使系统风险形成;石睿认为金融创新的复杂性和“捆绑效应”将各金融机构的风险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放大,从而带来脆弱性,最终可能诱发严重危机;郑联盛认为,金融创新虽有助于金融体系稳定,但也有可能带来金融脆弱性、危机传染性和系统性风险,从而对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冲击;刘叶和贺培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了金砖国家金融脆弱性指数体系,并运用跨国比较的研究方法对金砖国家目前金融系统的情况进行了阐释。

综合来看,现有文献多停留在探讨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之间单向影响或相互作用,从系统论视角对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做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文献较少,且多研究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可见,传统视角或许无法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而广义虚拟经济理念的提出为此提供了新思路。广义虚拟经济是同时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其中心理需求占主导),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统称。经济社会活动规律源于物质态和信息态的循环,并通过这种循环作用推动经济社会的进化。传统创新理论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周期的解释上,科技创新活动、金融创新活动利用已存在自然资源创造新的要素组合,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推动经济的增长与发展。然而,通过追溯世界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演进历程,不难发现,其源头与进化动因始终离不开信息、物件、人三大要素。故广义虚拟经济下这种以人的全面需求为原点与终极目的和以二元价值容介态为发展机理的理论,将赋予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及其脆弱性更为广泛、科学的内涵。

因此,本文基于V义虚拟经济视角,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划分为以耦合系统内部结构为表征的实体子系统脆弱性和以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耦合系统功能效率为测评工具的虚像子系统脆弱性,运用系统论方法从以上三个维度共计20个指标采用熵值附权计算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数,并使用该指数对34个样本国耦合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与测度,直观全面地反映各国耦合系统脆弱性发展程度及其差异来源。

二、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二象脆弱性

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实体经济与广义虚拟经济中的乘数效应存在不对称,使得财富标志下的使用价值与虚拟价值极度不匹配,完整容介态无法形成,从而导致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演化过程中具有强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内部参序量活动及外部环境干扰因素使得耦合系统结构、状态、功能恢复或保持能力存在突变性,稳定性遭到破坏,由此表现出一定的脆弱性。但倘若其持续、极度、非均衡地演化,将导致系统风险集聚,进而使得系统丧失部分或全部演化功能,最终使得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财富标志供应不足,引发恶性经济现象。因此,根据二元价值容介态经济优化均衡理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是现实广义虚拟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对于脆弱性的内涵,学术界虽尚未达成统一共识,但依据各种观点的视角、侧重点及主要应用领域可将其划分为可能性说、程度说、能力说和集合说四种观点。结合本文研究视角及对象特性,在此选择集合说观点――“内外结合”综合视角,既考虑对象内部条件,亦考虑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对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进行分类、组织及测度时,不难发现,耦合系统在具有实体状态性质的同时,兼具发展过程状态性质。换言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其发展演化过程中兼备状态性和过程性,前者是耦合系统的静态反映,后者是耦合系统的动态演化。基于此,可将耦合系统划分为二象子系统――状态子系统和过程子系统,二者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呈现出“虚实”对偶关系。

据此,本文认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是指由于系统内部参序量活动及外部环境干扰因素使得系统结构、状态、功能恢复或保持能力存在突变性,最终使经济趋于不可持续方向发展的一种属性。它是源于系统内部、与生俱来的一种属性,只有当系统遭受扰动(内部或外部)时该属性才表现出来。其中,系统内部结构是脆弱性产生的主要、直接原因,而扰动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则可使其脆弱性放大或缩小,是脆弱性发生变化的驱动因素,此类驱动因素通过影响系统内部结构从而使脆弱性发生改变,并最终通过系统功能效率得以体现。因此,本文运用系统论方法将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分解为以耦合系统内部结构为表征的实体系统脆弱性和以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耦合系统功能效率为测评工具的虚像系统脆弱性。

(一)实体系统脆弱性――耦合系统内部结构

作为耦合系统脆弱性产生的主要、直接原因――耦合系统内部结构,决定着科技创新系统与金融创新系统之间在要素互动、供需匹配、发展协同等方面能否协调发展。由于上述两个系统的内部结构具有动态复杂性,因此,若要二者在经济发展中各司其职、各发其能,从而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均实现协调发展,就必须关注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性。已有相关研究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函数,在一系列相关假设下,分别论证了静态最优、动态最优框架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最佳耦合协调的存在性,并提出用耦合度对系统内部结构协调程度进行测算。显然,实体系统耦合度越高,内部结构协调性越佳,二者之间越匹配,发展越协调,故实体系统脆弱性越低;反之脆弱性则越高。

(二)虚像系统脆弱性――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耦合系统功能效率

作为耦合系统脆弱性发生变化的驱动因素――广义虚拟环境基础,一方面,将通过与实体系统的相互作用使耦合系统脆弱性放大或缩小;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作为外部扰动源发者触发实体系统脆弱性,但前者为主要影响方式。因而,倘若广义虚拟环境基础佳,能与实体系统进行良性互动,强有力地支持实体系统运行,则虚像系统脆弱性低;反之其脆弱性则高。

作为耦合系统脆弱性最终的体现形式――耦合系统功能效率,体现了两系统协调发展的过程。若耦合系统运转良好,资源得以有效配置,则无论是科技创新系统还是金融创新系统均应有所发展――科技创新效率稳步提高,金融创新功能愈渐健全。因此,系统功能效率越高,虚像系统脆弱性越低;反之其脆弱性则越高。

三、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数构建

(一)评价指标选择

基于上述分析,从耦合系统内部结构、广义虚丰以环基础以及耦合系统功能效率三个维度以高度敏感型、预警性、综合性、可操作性作为基本甄别原则选取相应指标,构建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数。

1.耦合系统内部结构脆弱性

本文沿用已有研究中提出的耦合度对实体系统内部结构脆弱性进行相关测评,但做了些许修改。耦合度测算原理在此不再赘述,相关指标皆为逆向指标,具体指标及说明见表1。

2.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脆弱性

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人力资本、互联网金融、全球化等趋势对环境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理应演变成相应要素纳入环境系统框架中。因而,相比传统经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环境系统要素在变得更加复杂多样的同时,也更加贴合经济事实。具体地,本文将从营商环境、政府治理、经济基础、人才基础、基础设施和开放程度六个方面体现虚像系统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脆弱性,并分别以法规政策质量、政府效率、人均GDP、公共教育支出和高等院校入学率、互联网用户、FDI/GDP作为相应变量,相关指标皆为逆向指标,具体指标及说明见表1。

3.耦合系统功能效率脆弱性

虚像系统功能效率脆弱性可分别由科技创新效率程度和金融创新功能程度得以体现。本文中,前者选取研发投入产出绩效作为变量;后者则采用金融发展增长率进行。需指出,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区别在于前者着重强调金融产品的增长效率,而后者则更加偏向关注金融市场规模水平;联系在于每一期的金融发展水平是前一期金融创新的结果。考虑到数据可得性及指标普遍接受性,在此选用以银行信贷、股票市场总额占GDP比重增长速度为内容的金融发展增长率作为相应变量兼具合理性与可行性,相关指标皆为逆向指标,具体指标及说明见表1。

(二)模型构建

从耦合系统内部结构、广义虚拟环境基础以及耦合系统功能效率三个维度构建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数模型,与其相对应的模型分别为St、GEt和ET:

具体地,耦合系统内部结构脆弱性模型(s)中令科技创新子系统(ST)与金融创新子系统(SF)地位对称,故各项权重值取1/2,t为选取时间年份,S。即为耦合系统内部结构脆弱性指数年份值。

具体地,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脆弱性模型(GE)中A,为各指标相应年份所占权重,f为选取时间年份,GE即为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脆弱性指数年份值。

具体地,耦合系统功能效率脆弱性模型(E)中分e为科技创新子系统(ET)与金融创新子系统(EF)指标相应年份所占权重,t选取时间年份,Ef即为耦合系统功能效率脆弱性指数年份值。

故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指数模型。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及完整性,本文采用2005-2013年相关数据对34个样本国(含19个发达国家和16个发展中国家)进行耦合系统脆弱性测度与评价,样本详细信息见表2。

相关数据来源详情见表1,需说明的是,考虑到创新产出具有三年延迟效应,因此在测度科技创新效率时,R&D投入变量样本区间取为20022010,相应产出样本区间取为2005-2013。此外,为消除指标间量纲差异需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方法借鉴Schwab极值线性标准化方法,即逆向指标数据(表1中带有“(一)”的指标)作如下

(二)

脆弱性测度与评价

本文相关权重值均采用熵值法计算而得,相应过程在MATLABR2009a中实现,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耦合系统脆弱性指数年份值Vt具体数值如表3。

(三)结果分析

分析上表,不难发现:①该指数值多介于[4,5],脆弱性呈中等;②脆弱性存在差异且个别差异极为显著;③样本期内,该指数呈平稳波动态势。

为进一步分析耦合系统脆弱性及其差异性,下文将采用“整体概述、分组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析模式逐一对耦合系统内部结构脆弱性指数年份值St、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脆弱性指数年份值GEt和耦合系统功能效率脆弱性指数年份值Et进行深入探究。

1.耦合系统内部结构脆弱性指数年份值St分析

耦合系统内部结构脆弱性指数年份值st如表4,分析易知:①该指数值多介于[1,2],脆弱性呈低等;②除个别样本外,此维度脆弱性虽存在差异但较小;③样本期内,该指数多呈平稳波动态势,但美国、日本与中国表现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在2007年及2010年,该维度脆弱性显著增加。这主要归因于前期金融创新的高速发展,高杠杆性使得经济过度虚拟化,导致财富标志下使用价值与虚拟价值不匹配,内部结构稳定性遭到破坏,脆弱性增加。

对比分析图2易知:①此维度脆弱性方面,发达国家整体上表现优于发展中国家,说明其耦合系统内部结构优;②此维度脆弱性变化大致趋势与现实经济现象高度一致,表明模型无误且具预测性;③样本期内,发达国家此维度脆弱性普遍有所增加,发展中国家则普遍有所降低或至少维持原有水平。这是由于发达国家多是金融创新源发国,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发展中国家日益成长,尤其是近年飞速发展的中国。

2.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脆弱性指数年份值GEt分析

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脆弱性指数年份值GEt如表5,分析易知:①该指数值多介于[3,7],脆弱性呈中高等;②此维度脆弱性存在差异且极其显著;③样本期内,该指数呈平稳波动态势,但长期有缓慢上升趋势,即脆弱性有所增加。这主要归因于广义虚拟环境近年来发展不尽人意,如腐败滋生,政府效率低下,互联网金融监管缺位等等,使其无法与实体系统进行良性互动,最终导致此维度脆弱性增加。

对比分析图3易知:①此维度脆弱性方面,发达国家整体上表现依然优于发展中国家,说明其广义虚拟环境基础佳;②此维度脆弱性变化大致趋势与现实经济现象相吻合,特别是2009年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表现出的差异与2011年欧债危机爆发密切相关。③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该指数值一直呈下降趋势,这一定程度上可归功于其严苛的法律以及高薪养廉的反腐政策。

3.耦合系统功能效率脆弱性指数年份值Et分析

耦合系统功能效率脆弱性指数年份值Et如表6,分析易知:①该指数值多介于[6,7],脆弱性呈高等,这是因为功能效率脆弱性为最终体现形式;②除个别样本外,此维度脆弱性存在差异但较小,由于其作为最终体现形式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正负相抵,最终达到平均水平。类比投资组合原理――有效市场中仅获得系统风险补偿,即市场组合收益率,该结论侧面印证国际市场某种程度上是有效的,资源得以较有效的配置。③样本期内,除2009-2012稍有波动外,该指数总体呈平稳态势,但新加坡、泰国与马来西亚表现突出。

对比分析图4易知:①此维度脆弱性方面,发达国家整体上表现不如发展中国家,说明其金融创新过度繁荣导致负影响大于正影响,脆弱性不减反增。②此维度脆弱性变化大致趋势与现实经济现象高度一致,特别是2012-2013l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表现出的差异与欧债危机影响深度、广度及时滞有关,具体根源在此不作深入探讨。

4.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耦合系统脆弱性指数年份值Vt分析

上文已对该脆弱性指数进行了整体概述,现通过对比分析图5易知:①该脆弱性方面,发达国家整体上表现优于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由于其耦合系统内部结构优,广义虚拟环境基础佳;②该脆弱性变化大致趋势是:2005-2008略微上升,20082013发达国家呈平缓上升态势,发展中国家则呈平缓下降态势。结合上述三部分动态走势图可知:2005-2008,三个维度脆弱性互为抵减,最终使得该脆弱性微有提升;2008-2013,发达国家耦合系统内部结构脆弱性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先受耦合系统功能效率脆弱性影响,后受耦合系统内部结构脆弱性影响;③样本期内,发达国家脆弱性呈略微上升趋势,新加坡表现突出;发展中国家则呈略微下降趋势,马来西亚和泰国表现显著,差异来源可从前文分析获知,但产生差异的深层原因在此不作探讨。

5.含/不含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耦合系统脆弱性指数年份值Vt/NGEVt对比分析

为验证广义虚拟经济理念的提出能否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构造了一个对照组,即不含广义虚拟环境耦合系统脆弱性指数年份值NGEVt,其值如表7。对比分析(表7与表3)易知:不含广义虚拟环境耦合系统脆弱性均高于含广义虚拟环境耦合系统脆弱性,说明由于忽略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致使耦合系统脆弱性被高估。

分析(表7与表6)易知:不含广义虚拟环境耦合系统脆弱性差异小于含广义虚拟环境耦合系统脆弱性差异,说明广义虚拟经济理念能为脆弱性差异及其来源提供更为令人满意的解释。而对比分析(图6与图5)易知:忽略广义虚拟环境颠倒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耦合系统脆弱性程度,与经济现实相违背。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的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指数模型更为合理,并更具解释性,能够为该主题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出发,选取34个样本国,在分别测算其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指数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分析了不同国家脆弱性演进趋势以及差异性表现。主要研究发现包括:①样本国耦合系统脆弱性多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各维度脆弱性分别主要处于低等、中高等以及高等水平;②发达国家耦合系统脆弱性整体上低于发展中国家,这主要是由于其耦合系统内部结构优,广义虚拟环境基础佳;但需注意,发达国家耦合系统内部结构脆弱性普遍有所增加,而发展中国家则普遍有所降低或至少维持原有水平;发达国家耦合系统功能效率脆弱性整体上高于发展中国家;上述现象说明发达国家由于金融创新过度繁荣使得经济高度虚拟化,财富标志下使用价值与虚拟价值极度不匹配,脆弱性不减反增;③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差异性主要源于广义虚拟环境基础不同。

金融信息技术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结构;企业;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1-0054-02

1 我国金融结构状况

1.1 金融结构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金融结构有多重表现形态。国外对金融结构表现形态的划分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观,即金融结构是由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共同决定的;二是“两分法”,即以金融市场为主的金融结构和以金融中介为主的金融结构。中国学者对金融结构的研究主要以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观为依据。

1.2 我国金融结构现状

总体而言,中国的金融结构基本上还是一种以间接融资和银行体系为主、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为辅的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

(1)银行业在整个金融系统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首先,在我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银行机构资产占比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粗略计算(不计算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截至2010年年末,证券业、基金、保险等行业加起来共9.65万亿元,仅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10%左右。银行主导地位显著。其次,从企业融资构成看,银行业处于主导地位。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渠道包括银行贷款、债券筹资和股票筹资,金融机构贷款占企业融资的绝大部分。

(2)国有银行在银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从资产、负债及利润角度看,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明显处于垄断地位。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99684.82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余额173225.24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43.4%。

(3)中国金融市场欠发达,内部结构不合理。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总体上形成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黄金市场并存的结构体系。但我国金融市场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各种直接融资方式中国债融资比例过高,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于国债市场,股票市场波动较大。

2 我国现有金融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分析

2.1 金融结构中,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制约企业技术创新

(1)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造成企业技术创新融资困难。企业自主创新需要较长的研究试验过程,未来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另外,向企业提供技术创新资金支持也具有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等性,如果企业创新失败,银行则需单独承担风险。因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不愿贷款给企业用于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主要依靠自有资金。以威海市企业为例,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共筹集经费385643万元,企业资金为330896万元,占比85.8%,金融机构贷款仅占8.75%。

(2)金融机构科技金融产品创新滞后,缺乏适合自主创新企业特性的个性化信贷产品。目前,作为银行体系主体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长期服务于大型国有企业,缺乏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企业特性的研究分析,缺乏对高新技术企业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贷款品种难以满足高新技术企业个性化需求。

(3)金融机构信息提供和处理、公司治理功能的缺陷制约企业自主创新。首先,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特殊地位,使其没有动力也没有必要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外的企业进行技术性项目分析,资金无法及时流向资本边际产品最高的企业创新项目中去。其次,在现阶段,由于政府、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间的亲缘关系,就决定了银行中介对企业的监督和激励功能较弱。由此也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健康开展,技术创新产出不足。

2.2 欠发达的金融市场制约企业技术创新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既存在规模不足问题,也存在产品和结构单一、缺乏层次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

(1)企业难以利用金融市场获得创新资金,筹资功能不足。主板市场的股票交易往往具有较高的门槛,对上市企业的业绩要求相对严格,主要为成熟期的大中型企业服务,企业难以从主板市场获得创新资金。中小企业板块市场,发行审核标准过于强调企业以往的经营业绩、赢利能力,忽视研发能力、科技含量和成长潜力等指标,不适合初创型企业。我国创业板市场于2009年10月23日在深交所正式启动。创业板前景广阔,但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仍不明确。据统计,2010年,威海市尤其面临自主创新资金缺口的中小企业具备上市条件的有40多家,真正上市的有11家。通过上市获取创新资金比重较低。

(2)资本市场发现、筛选功能欠缺,不能有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我国金融市场欠发达,发展还不规范,证券价格还不能很好地反映资产的价值,市场所提供的信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很大的缺陷,市场上的信息不能引导投资者来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另外,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融资额少,自主创新项目的信息和投资者信息都无法通过市场来表达,从而使得我国金融市场发现、筛选功能欠缺。

(3)资本市场风险分担功能较弱。企业自主创新通过资本市场的长期直接股权融资,可以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能够最大限度地分散投资风险。但是,我国的股票市场是在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为解决国有企业的融资问题,国家推动发展起来的。中国的股票市场也有“所有制歧视”,目前,民营上市公司市值只占债券市场总市值的3%左右,所以股票市场仅仅对投资者投资于国有企业具有风险分担功能。股市没有成为风险资本退出的有效渠道,也不能激励风险资本对高科技创业项目的投资。

(4)金融市场缺乏监督激励功能。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历程较短,过分强调筹资功能,忽视了其监督和激励功能,存在功能错位的现象。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充分,上市公司虚假财务信息事件频频出现,弱化了市场的监督功能。同时,由于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限制了并购市场的发展,不利于投资者对企业经理人进行监督和制约,这就对企业创新活动缺乏约束,不利于创新活动的有效进行。

3 优化金融结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几点思考

3.1 进一步深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改革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要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必须多渠道提高资产质量,优化治理结构,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商业银行应改变经营观念,在把握银行追求利润和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大胆对有发展潜力的创新技术给予资金支持,在流程和产品上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为企业自主创新有针对性地量身定做相应的金融产品,及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当然,国有商业银行也要通过建立技术创新企业的风险识别系统,加强对技术创新客户信息管理,加强自身风险管理。

3.2 丰富金融机构结构,多渠道提供创新资金

当前,我国国有银行占主导的金融机构结构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我国应该丰富金融中介,建立直接服务于科技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首先,逐步设立政策性中小企业科技支行。科技支行应以政策性导向为主,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业务,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其次,积极引导民间金融机构,例如小额贷款公司等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资金,扩大企业融资渠道。

3.3 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首先,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例如中小企业板创新等,满足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自主创新企业多样化的直接融资需求。其次,改革发行和上市一体化的行政审批模式,逐步实行审批分离。再次,进一步差异化设置不同企业的上市标准,适度降低中小企业上市门槛。最后,继续推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完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构建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科技成果与资本市场的结合。

3.4 建立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互补的金融支持系统

目前,大部分关于金融结构的研究表明,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并不存在兼容性问题,股票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导致银行所需的公司治理机制的产生。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状况,银行主导的金融结构短期内改变的可能性不大,并且我们也不能盲目推行金融市场化,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的互补大于竞争,二者的发展不可偏废其一,金融系统应该选择以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协同发展的模式。

参考文献:

[1]霍秀梅.浅谈技术创新的重要性[J].知识产权,2008(7).

[2]汪友平.金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途径[J].现代金融,2009(2).

[3]何国华,常鑫鑫.中国金融结构的特征及其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制约[J].金融论坛,2010(2).

[4][美]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金融信息技术创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创新

金融创新是近年来金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金融创新活动的兴起和迅猛发展,给整个世界金融体制、各国金融宏观调节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国际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的飞速发展,全球银行业务模式的创新也在发生变化。美国美理迪安公司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公司用于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将以每年4.7%的速度增长,而金融业用于这方面的战略性投资将以每年17.7%的高速度增长,金融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战略性投资占全部信息技术总投资的20%。由此可见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与转变,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撑。当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不仅促使银行的服务创新不断跃上新台阶,还使银行本身的存在形态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相对传统概念上的银行而言,如今的银行正不断走向电子信息网络化,不断走向虚拟,并缔造了一个全新的组织体系与经营形态。银行的金融科技综合实力,特别是业务需求、业务软件、系统集成和网络技术的水平,将越来越决定着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成为衡量银行竞争实力的标志。

一、银行业务创新

银行业务创新是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所提供的金融产品而进行的创新活动,它是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菲利普·科特勒把产品定义为“能够提供给市场,引起人们注意,供人取得使用或消费,并能够满足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东西”。银行通常被认为是服务行业,这主要是由于其竞争力来源于产品和服务的高度整合。若没有产品,所谓服务就是空谈。但是有了好产品服务却跟不上,市场份额也难以扩大。在很多的情况下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是密不可分的。一项银行产品总是包含着一项或数项金融服务,而某一项金融服务可能渗透到几种银行产品之中。因此,在许多场合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是难以明确区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将其统称为银行业务。

1、银行业务的特征。银行业务主要属于服务性产品的范畴,与制造业的产品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性。

(1)无形性。客户在消费或投资银行所提供的产品之前,这种产品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难以用语言、文字来形容,也无法感觉到它的质量和价值。银行产品的无形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银行品牌和信誉的价值。

(2)整体性。一项银行产品总是包含着一种或数种服务,而某一种服务可能渗透到几项产品之中。所以说有时银行所提供的实际物质服务不变,但其可能会因营业网点的不同或客户购买方式的改变而变化。银行业务只有在整个产品体系中与其它产品、服务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3)易逝性。银行业务不涉及制造,贮存和运送的过程。只在提供给顾客时才发生,产品提供后即告消失。

(4)易模仿性。银行产品大多数为无形产品,无法申请专利,因此银行新开发的产品容易被其他银行所仿效,产品创新者无法有效地保护其产品的特权。常用的价格竞争以及其它营销手段也很容易为其他金融机构所模仿,而且模仿的时间较短。

(5)增值性和高风险性。商业银行出售产品尤其是贷款和信用,实际上是货币和银行品牌使用权的“出租”。它要求客户不仅要支付“租金”——利息或手续费,还要求货币和信用在约定期限后安全偿还。因此,和一般企业实现销售即获得营业收入和利润不同的是,银行卖出了产品就买入了风险,这是银行产品区别其它产品的显著特点。

2、银行业务创新的内容。根据银行经营的业务分类,银行业务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负债业务的创新。负债业务的创新主要发生在60年代,其创新动力一方面是为了规避政府的管制,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银行的负债来源。主要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账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协定账户、个人退休金账户及货币市场存单等。

(2)资产业务的创新。主要有消费信用、住宅抵押贷款、分享股权贷款、组合性贷款等。

(3)中间业务的创新。主要有信托业务、租赁业务等。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改变了银行传统的业务结构,增强了竞争力。

(4)清算系统的创新。包括信用卡的开发与使用、电子计算机转账系统的应用等。

二、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所谓金融信息化,是指信息化与金融的融合,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联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

在金融信息化领域,以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基础的数据大集中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并成为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在内的整个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大趋势。所谓大集中是一种通俗的说法,虽然集中的方式和程度不同,但其实质就是数据的集中和系统、应用的集合。它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能够对金融业务进行即时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支持新业务的大规模、低成本扩张。数据大集中使银行业发展的后台支撑系统,能为用户带来的最直观感受的就是建立在各种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电子化金融业务。

在国外发达国家,银行业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几次革命,大体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1、第一阶段是脱机批处理阶段。大约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外一些银行就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票据集中录入,实现账务管理的批处理,以提高银行账务处理效率。这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客观上使银行账务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分散型走向了集中型。

2、第二阶段是联机实时处理阶段。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分时操作系统的出现,大约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国外银行开始通过联机实时交易实现异地的通存通兑,出现了ATM、POS机等新型自助服务渠道,使银行业务迅速超出传统的存、贷、汇范畴,金融的服务、产品和渠道创新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3、第三阶段是经营管理信息化阶段。随着数据库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国外银行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客户信息分析,同时推出了更具个性化的家庭银行、企业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和产品。初步建立了电子银行体系,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银行产品服务体系趋于完整。

4、第四阶段是银行业务虚拟化阶段。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国外先进同业开始基于互联网技术探索对银行服务渠道和产品的不断创新,出现了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渠道以提供虚拟化、个性化服务。对于银行业务的虚拟化,国外发达国家也处在尝试和探索阶段。

三、信息技术对银行业务创新的影响

业务创新是金融创新的核心,金融信息化作为一个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不仅是计算机技术在金融业的推广应用,还表现为金融业务的管理和发展与电子科技的高度统一与整合。信息技术推动了金融业务创新,从银行业务创新的历史可以看到几乎所有金融创新品种的背后都有技术因素的有力支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银行金融业务发展的历史也是银行高科技不断发展和应用的历史,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有着极大的契合性。信息技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金融业务创新。

1、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银行相关业务的经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网上银行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带来银行业创新最直接的成果之一。网上银行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了交易无纸化、业务无纸化和办公无纸化。所有传统银行使用的票据和单据全面电子化,全面使用了网络货币,不仅能给银行节约使用现金的业务成本,而且可以减少资金的滞留和沉淀,银行利用计算机和数据通信网传递信息,利用电子数据交换进行结算,从而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率。

2、信息技术为各金融机构的间接合作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技术型金融创新可以有效地规避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限制。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银行只需聘请少数专业人员就可以解决客户购买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各类疑问,从而顺利地实现分销。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模糊了各行业之间的截然分别,实现了它们之间的有机合作,给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以后的柜台上可以享受保险、证券、基金的服务。从发达国家己经建立的网上银行看,它已经成为了“一站购足”的金融超市,各类金融服务和相关信息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3、信息技术为银行向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奠定了基础。以网络银行为例,由于网络银行的客户地域跨度大,传统的大众营销模式已经不适合新的客户结构。因此如何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是网络银行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借助网上完善的交易记录,银行可以对客户的交易行为进行分析和数据处理,从中发现重要的客户,并细分服务市场,制定特定的营销策略和服务内容。

4、由信息技术推动的金融创新给传统商业银行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银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更快的实现资金的流动。银行集中各式各样的经济和金融信息,并向社会,从而引导社会商品运动和资金的运动,以实现金融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间的最优配置。

【参考文献】

[1]余波、单树峰:金融产品创新:理论约束和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3(11).

[2]张卫:90年代金融创新的特点及对金融效率的影响[J].金融与经济,2000(12).

[3]杨均:浅析银行产品的软开发[J].武汉金融,2000(10).

金融信息技术创新范文第4篇

按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着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和创新驱动战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发展支撑,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快发展生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构建具有河口特色的高端高质高效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以优化技术结构为目标,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装备研发,增强知识、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化和产

业化。

坚持绿色发展。以优化用能结构为目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节能降耗治污,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广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技术应用,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扩大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坚持融合发展。以软化产业结构为目标,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运用先进适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生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

坚持集聚发展。以优化布局结构为目标,统筹规划产业园区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推动技术、资金、人才、装备、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和有效整合,促进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发展,构建一体化、园区化、基地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金融信息技术创新范文第5篇

摘要:网络金融(e-finance)是网络技术与金融的相互结合,本文从网络金融的概念入手,介绍网络金融有别于传统金融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商业银行在网络金融模式下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并从技术、营销、管理以及人才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金融服务创新;网络金融

一、引言

网络金融(e-finance)是网络技术与金融的相互结合。从狭义上理解,网络金融是指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主机为基础,以因特网或者通信网络为媒介,通过内嵌金融数据和业务流程的软件平台,以用户终端为操作界面的新型金融运作模式;从广义上理解,网络金融的概念还包括与其运作模式相配套的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市场以及相关的监管等外部环境。

网络金融模式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竞争规则、秩序和结构,使得广大机构和个人客户在寻求金融服务时有了巨大的选择空间,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二、网络金融的特征

网络金融是金融服务供应商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金融服务,是以网络等新技术手段为基础的一种金融创新形式,是在网络的基础上对原有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原有的流程、运作方法、运作模式的创新。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金融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征:

(一)信息化与虚拟化

从本质上说,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也是一个虚拟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生产和流通的都是信息:货币是财富的信息;资产的价格是资产价值的信息;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中介服务、金融咨询顾问服务等也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引进不但强化了金融业的信息特性,而且虚拟化了金融的实务运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营地点虚拟化。金融机构只有虚拟化的地址即网址及其所代表的虚拟化空间。二是经营业务虚拟化。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大多是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和网络服务,全部是理念中的产品和服务。三是经营过程虚拟化。网络金融业务的全过程全部采用电子数据化的运作方式,由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电子货币、信用卡系统和网上服务系统等组成的数字网络处理所有的业务。

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技术使得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的方式更加先进,系统化和自动化程度也大大提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能为客户提供更丰富多样、自主灵活、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从运营成本来看,虚拟化的网络金融在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的同时,由于经营场所、员工等费用开支降低,因而具有显著的经济性。

(二)一体化

网络金融的出现推动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首先,在金融网络化的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系统管理客户所有财务金融信息的需求,客户的银行账户、证券账户、资金资产管理和保险管理等有融合统一管理的趋势。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和传递大规模信息,从而使得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大大加强,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量体裁衣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同质化现象日益明显。第三,网络技术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成本,金融市场透明度和非中介化程度提高,这都使得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

三、网络金融环境下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路径

(一)技术层面

在网络金融环境下,技术手段是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首要手段。技术创新加快了金融创新的进程,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银行竞争的规则、秩序和结构。

1. 网络技术。网络化的技术和网络银行的发展为银行提供了更先进的业务处理方式,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同时以个性化的服务吸引了更多的客户,并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用户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设施,获取金融服务比传统的形式更加便捷。

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以信息网络技术为载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金融创新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提高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延伸金融的服务触角,是金融机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金融机构应该整合营销渠道,共享客户资源,通过“服务模式创新”提高竞争实力。

2. 电子支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来改进用户获取服务的方式,提高网络金融服务的效率,如加大银行服务网点的规模,丰富网上银行业务内容等等。同时,网络金融的发展也导致了支付服务市场的分工不断细化,非金融机构逐步加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行列,给我国传统的支付服务市场带来了冲击。据易观国际2010年8月10日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达到4546亿元,环比增长33%,比去年同期增长89%。第三方支付平台本身依附于

编辑整理本文。

大型的门户网站,且以与其合作银行的信用作为信用依托,因此第三方支付平台能够较好地突破网上交易中的信用问题,有利于推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2010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非金融机构从事支付业务的准入门槛、申请规则、监督管理及处罚等予以界定,意在规范行业,为支付机构正名。

商业银行要对此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利用恶意竞争等手段对非金融机构进行排挤,应该与非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利用自身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积极开发出更加便捷、高效的支付工具,打造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

3. 信息管理技术。网络金融的发展使得各类信息以网络为媒介集中起来,在信息大集中的模式下,如何利用信息管理的手段,对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管理信息化,是商业银行在网络金融环境下应该重视的问题。信息技术应用从业务操作层向经营管理层、决策层的推进,不仅是提高我国银行业管理水平、缩短与国外商业银行差距的紧迫要求,也是现代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

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国外商业银行计算机应用已从提高内部成本效率管理、解决前后台业务处理问题,转向面对外部市场竞争、解决增值金融服务问题;从满足于账务处理的核算需要,转向致力于收集处理信息、筛选区分客户、规避风险、营销市场、解决新经济下信息不对称难题。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已从操作层进入管理层,成为管理决策的工具和竞争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银行业应尽快整合和提升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向管理决策层深入推进,发挥信息技术辅助决策的重要作用,把握业务机遇,规避经营风险,保障稳健发展。

4. 信息安全技术。在网络金融环境下,各种交易行为都是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的开放性导致了交易行为的各种风险,主要表现为:在网上交易时,由于交易双方并不进行现场交易,无法通过传统的面对面的方式确认双方的合法身份;同时,交易信息要通过互联网传输,存在可能被非法盗取、篡改的风险;此外,由于所有交易信息都以电子方式存在,无法进行传统的盖章和签字,所以一旦发生争议或纠纷,需要保证交易信息的不可抵赖性,必要的时候还要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