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跨境电商技术创新

跨境电商技术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跨境电商技术创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跨境电商技术创新

跨境电商技术创新范文第1篇

在分析两者的区别之前,我们看看两者各自占领的领域:

阿里系:电商(淘宝)、物流网络、蚂蚁金服(主要是支付宝)、阿里云、投资的公司(陌陌和微博、饿了么、滴滴、ofo和哈罗单车)、人工智能(城市大脑)

腾讯系:社交(微信、QQ)、娱乐游戏、微信支付、腾讯云、投资的公司(京东、美团、滴滴、摩拜)、人工智能(智能医疗)

1. 阿里是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发展,腾讯是立足当下社会抢占市场的发展战略。

从发展的布局来看,阿里更具备长远化的视角,它不断利用技术创新发展,推出阿里云和人工智能等。其中阿里云致力于以在线公共服务的方式,提供安全、可靠的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让计算和人工智能成为普惠科技,可见阿里在技术上的布局相对于腾讯更加有利一些。

腾讯则是占领市场策略,在社交、娱乐、出行、支付等多个领域布局,试图打造自己的商业帝国,形成一个上中下游全囊括的企业模式。阿里是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发展,为社会服务,开发的技术可能十年,或者百年以后用上,腾讯是立足当下社会抢占市场的发展战略。这样对比起来,阿里的目标更长远一些。

2.阿里在电商中占据领导地位,腾讯在社交上占据领导地位。

阿里最擅长的领域是电商,主要产品是淘宝、天猫,在电商领域,阿里无人能及。当下电子商务已经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其营业额数字之庞大,每天交易之频繁,已经是很多企业望而项背的。而电子商务的商品流通技术比较稳定长久,在交易上比较稳定。

腾讯则社交上占据领导地位,最主要的产品是微信、QQ等,基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微信,但拥有一个淘宝的人占比可能是非常低的。但腾讯社交的国际化扩张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但阿里的电商在国内和国际化扩张都具备很大潜力。

3.阿里的国际化战略和执行比腾讯强大。

跨境电商技术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微外贸企业;跨境电商;创新模式;集群化发展

一、小微外贸企业的发展形势与特点

近几年,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外贸需求大幅萎缩,导致我国大批外贸企业在内忧外患的贸易夹缝中艰难求存。随着我国电子商务与互联网+的深入发展,跨境电商将实体外贸经济推上了一个新台阶。跨境电商大大缩短了产业链,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传统外贸企业纷纷寻求跨境电商转型。2015年,跨境电商出口增长超过了30%,带动了大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出口,成为新的外贸增长点。在顺应对外贸易碎片化发展的小额贸易形势下,除了传统外贸电商B2B模式,跨境电商扩展到了B2C及C2C的跨境零售模式,由于其低门槛、低成本、简化交易环节、坐拥全球客源的优势,跨境电商成为小微外贸企业赖以生存的一片蓝海。

小微外贸企业,多指年出口额300万美元以下的外贸企业。据《中国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报告(2012)》统计,我国出口企业中小微外贸企业有18.8万家,占全国出口企业总数73%,提供了大量的城镇就业机会,且小微外贸企业的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60%以上,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微外贸企业虽然规模普遍较小,组织形式简单,但以其灵活的经营方式、顺势而为的应变能力等特点,在经济形势下行的重压之下,开辟了一条跨境电商发展之路。但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渐明朗,行业发展逐步规范化,全民电商的趋势日益明显,跨境电商已显然成为外贸竞争的红海,小微外贸企业在早前拔得头筹的同时也遭遇了一系列发展瓶颈与困境。

二、小微外贸企业发展跨境电商的困境

1.资金短缺

虽然跨境电商所呈现出的小批量、多批次特点正迎合了小微外贸企业的低成本运营方式,但事实上,由于跨境物流发展的不完善,货物交付时间较长,结汇周期长,且单笔结汇需支付一定金额手续费,企业需要垫付大笔货款,资金需求量大。其次,汇率浮动频繁,人民币升值也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加之全球性产业经济结构调整所引发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增加,都成为困扰小微外贸企业的资金难题。而小微外贸企业由于其规模小,组织管理不规范,缺乏资信体系,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的阻力很大,往往只能采取向亲友或地下钱庄借贷的方式,显然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2.拓展海外市场能力欠缺

跨境电商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对全球买卖商品进行简洁高效的资源整合,产品的选择、市场的定位对参与跨境电商的企业发展都至关重要。小微外贸企业通常由原本已经熟悉或从事过外贸流通环节业务的人经营创办,在发展初期拥有部分客户资源,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局限于原有的客户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而小微外贸企业经营的产品比较单一且集中,主要依赖于部分跨境电商交易平台的海外推广活动,缺少主动开发国际市场及自身营销渠道的构建,导致抗风险能力较小。

3.缺少创新意识与营销服务意识

小微外贸企业由于其自身实力相对较弱且缺乏创新意识,迫于竞争压力,在发展跨境电商的过程中,选取货品时会倾向于铤而走险,选择风险大、利润高或以次充好的产品,例如冒牌产品等,从而最终被卷入到被控侵犯知识产权、被客户投诉、网店被封等恶劣的后果,使得已有的网络店铺无法继续经营,导致客户流失。另外,在跨境电商交易中,由于仅仅通过网络平台沟通与展示商品,交易主体与客体分处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相距甚远,小微外贸企业为了保持良好的店铺信誉与评价,在处理售后问题时往往比较被动,总体上缺乏系统的营销服务意识。

4.跨境物流方式有限

跨境零售电商虽然发展迅速,但跨境物流方式的选择却极其有限,国际航空快运价格太高使得交易成本增加从而失去价格竞争优势。因此,经济实惠、渠道分布最广的邮政小包成为了跨境电商外贸交易的最主要出口物流方式,据统计,70%的跨境零售包裹都是由邮政系统进行投递,但由于速度较慢,包裹丢失率很高,且一般以私人邮寄方式出口,不便于海关统计,所以也无法享受正常外贸的出口退税,这对于小微外贸企业也是一大损失。

5.跨境支付缺乏保障

目前,支持跨境电商交易的主要支付手段是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Paypal及Visa、Master等信用卡付款方式,大额交易则采用传统的电汇方式,但每种方式都存在利弊,尤其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单笔交易额较小,面临着支付高额结汇手续费及客户拒付等风险,缺乏一定的保障。

6.人才瓶颈

跨境电商的井喷式发展使小微企业遭遇了人才瓶颈。一方面,跨境电商涉及电子商务、外贸、外语、营销、设计等多领域的综合专业知识,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小微外贸企业由于内部管理机制不合理、员工福利较低等因素,难以招揽高水平跨境电商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利用跨境电商创业的门槛相对较低,大多数跨境电商从业者将就业企业当作其创业跳板,在掌握了基本的跨境电商运营技巧之后便辞职创业,因此,小微外贸企业的人才流失现象也很严重。

三、小微外贸企业发展跨境电商的突破口

1.充分利用政策支持

随着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也迎来了跨境电商的政策爆发期,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出口税收、海关监管、跨境零售出口支持意见、跨境外汇支付试点等等,涉及到跨境电商的方方面面,这些政策不仅规范和引导了跨境电商的发展,也为其发展扫除了政策和制度障碍。2016年1月,国家批准原先设立的包括天津、上海、重庆等12个跨境电商试点城市成为继杭州之后新一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将这一新模式向更大范围推广,以推动外贸持续发展。因此,小微企业在发展跨境电商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各项政策,借助政策支持,发挥自身优势,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2.模式创新与品牌化经营

小微企业的跨境电商集中于B2C与C2C的小额跨境交易,通过平台、展会、海外资讯等多方面了解海外客户需求,分析国际市场行情,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市场的特征,在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尝试以需求定生产的定制化电商,提升用户体验,创新发展C2B模式,为企业发展另辟蹊径。

此外,跨境电商的品牌化经营也是大势所趋。当前的跨境电商更多表现为是一种平台经济,平台负责推广、拓展市场与渠道,但是由于交易平台的价格透明化,同质化无序竞争让经营者苦不堪言,而唯一的出路便是品牌化经营,提高产品质量、保障完善的售后服务的同时,打造产品口碑和品牌知名度,以吸引忠实客户群。2016年伊始,国内最大的跨境零售交易平台速卖通(Aliexpress)宣布有品牌才能入驻,这一平台将由C2C经营模式彻底转变为B2C,这对小微企业与个体经营者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也是优胜劣汰过程中小微外贸企业调整品牌化经营的一个机遇。

3.依托区位优势打造集群化发展

国家对“一带一路”的大力推进和深入发展,对跨境电商的物流支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带动了我国一批城市乃至县域经济的外贸发展。小微外贸企业可以依托其区位优势,形成跨境电商企业联盟,抱团发展,打造企业联合实力,形成跨境电商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构建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态圈。与此同时,集群化发展也有利于跨境物流的运作及促进海外仓的建立。

4.借力外贸综合服务平台

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的出现,是我国外贸发展模式的创新,结合跨境电商的发展,更成为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为中小微外贸企业提供融资、通关、退税、物流、保险等一系列外贸必须环节的服务,极大地简化了外贸企业的交易环节,是外贸服务的一种集约化发展模式。小微外贸企业发展跨境电商,借力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在解决融资、通关、物流、退税、保险等问题的同时,更专注于生产与营销环节,集中力量推动产品及技术创新,有利于企业实力的提升与竞争力的提高。

5.校企紧密合作培养跨境电商应用型人才

跨境电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胜任素质主要包括外语读写应用能力、沟通能力、店铺商品设计能力、在线交易流程熟悉度及网络渠道营销能力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持续为企业和行业输出人才的高校必须优化其专业培养目标,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专业人才,达到产学研相结合,知识服务社会的目的。对于小微外贸企业而言,应把握机会,着眼于紧密的校企合作项目,与高校共同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同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也增加了为自身企业引进优秀人才的机会。

四、总结

跨境电商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虽然整体形势乐观,但小微外贸企业却遭遇资金短缺、跨境物流及支付体系不完善、营销能力有限、人才缺乏等问题,应该通过发挥其灵活应变的优势,在充分利用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创新模式,实施品牌化经营,依托区位优势发展产业集群,借助第三方跨境服务平台转型升级,与高校紧密联合培养人才,以此突破跨境电商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与困境,在不断摸索中发展,提升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来有为,王开前.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形态、障碍性因素及其下一步[J].改革,2014(5).

[2]武h,王铸东,杨晓璇.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J].商业经济研究,2015(23).

[3]王蒙燕.中小外贸企业应用跨境E贸易发展研究[J].企业经济,2014(11).

跨境电商技术创新范文第3篇

目前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一样受到整体大环境的影响,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甚至使企业的发展陷入困境。就整体业态环境而言,具体因素有政策因素、海关壁垒因素、交易信用因素、跨国物流快递因素、贸易摩擦因素等等。

1.1管理规则方面的制约因素

政府间管理规则方面的制约因素主要是政府制定的管理政策缺陷与规则缺陷,虽然现在政策与支持力度、规划与管理上逐步加强与规范,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是交易管理归属问题。从整个交易形式上看,跨境电子商务属于服务贸易的范畴,国际上普遍使用的方法是将跨境电子商务纳入GATS规则中,按服务贸易的形式进行管理。但交易过程中需要订购、签约,要通过传统的运输方式把商品与货物送达到消费者所在地,那么就要归入货物贸易范畴,属于GAAT管理规范[1]。还有对于娱乐产品、信息产品、软件、文化产品等交易,既不属于明显的服务贸易范畴,也不属于明显的货物贸易,在管理归属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我们国家也没有出台相应的管理法规,跨境电子商务业务涉及到的外汇交易管理归属问题还难以把握。其次是交易主体的市场准入问题,跨境电子商务的商品交易,不仅仅要解决境内的问题,还得解决境外的问题,使得双边之间的监管平台互联互通,市场准入机制成熟有效,能共享双边企业的商品订单、合同、发票、运单,实现单边放行、单边商检,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跨境业务的发展[2]。再次是支付机构外汇管理问题。支付机构是一种支付清算组织,跨境电子商务的货币资金支付清算业务主要由支付机构提供服务,所以支付机构承担了一定的外汇政策执行与管理功能,支付机构实际上与外汇指定银行类似,但不同于金融机构,那么如何对此类机构提供的跨境外汇服务进行职能定位与业务管理,迫切需要在相关法规中进行明确,在制度上规范操作流程。

1.2海关贸易方面的制约因素

虽然应用互联网的开展信息传递可以畅通无阻,但是商品货物与信息不同,商品货物的流通受到国界的限制,跨境贸易中产生的货物流通需要通过海关进行通关,这是国家框架下的基本准则,任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均不能逾越。现在跨境电子商务的B2C业务基本向多品种、小批次、个性化方向发展,具有频繁交易的特征,按照现有的一般贸易流程设计的监管模式,已经很难适应,不仅产生了通关、退税、结汇等难题,也会诱发商品质量失控等现象,不利于跨境贸易的发展。现在我国正在进行各类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区试点,例如宁波保税区探索的保税进口备货试点的“宁波模式”,在设计政策时,运用“进得来、管得住、放得快”的监管理念,为消费者跨境购物提供便利。

1.3物流快递服务方面的制约因素

在整个跨境商品交易过程中,物流快递实际上不是影响跨境购物的决定性因素,但物流快递的服务质量对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出口型跨境电子商务的物流快递服务主要有邮政快递、海外仓储等形式。国外大型国际快递公司由于需要高昂的商业速递费用,不适合我国小型跨境电商企业。而使用最多的我国邮政包裹价格也不便宜,投递速度比较慢,而且只有设立经过国家批准的国际邮件互换局的地区,才具备直接邮寄国际快递的资格,否则会增加企业快递成本,影响企业利润。相比之下海外仓具有成本低、配送速度快、安全性高等优点。

1.4商品类别方面的制约因素

商品类别方面的制约因素影响最大的是产品同质化。产品货源同质化,直接带来的就是恶性的价格竞争,这方面小型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明显不具备竞争优势。一般情况下国外消费者选择跨境购买中国商品,主要是当地买不到的商品,或者是便宜实惠的商品。特别是当消费者搜索一类商品时往往能搜到很多同类商品,这样价格就成了决定性因素,而商品货源公开化、价格透明化导致国内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利润进一步削弱。因此,必须加大投入,加速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快更新换代,才能继续保持市场的竞争力。

2确定适合企业自身的运营平台

目前国际B2C跨境电商平台有速卖通、亚马逊、eBay、Wish、兰亭集势、敦煌等。这些主流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各有特点,对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来说如何选择符合自身企业特点的跨境平台是首先要规划的事情。速卖通是全球最活跃的、产品品类最丰富的跨境平台之一。速卖通的特点是价格比较敏感,低价策略比较明显,速卖通的地区侧重点在俄罗斯、巴西等国际新兴市场,适合产品有供应链优势,价格优势明显的自产自销型中小企业。亚马逊平台对于入住企业、商品资质、产品品质、品牌等方面的要求相对较高,具有严格的审核制度,交易收款的资金账号需要是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银行账号。选择亚马逊平台最好具有比较稳定的供应商合作资源,具有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而且亚马逊平台流量主要分内部流量和外部流量,应该注重SNS社区的营销,所以选择亚马逊平台企业需要有很好的国际贸易基础和资源。eBay是一个全球知名的跨境贸易平台,面向的核心市场是美国和欧洲消费群体。eBay的支付结算方式一般选择PayPal,但eBay交易规则偏向消费者,如果企业销售的商品经常出现售后问题,那么可能会导致经营上的困难。企业选择eBay平台之前必须对市场进行分析,对其产品渠道、产品价格进行仔细研究,分析自身的市场优势和未来销售潜力,结合自己的供应链特点,对欧美市场的文化、人口、消费习惯、消费水平等进行全面研究。Wish是一个基于App的跨境销售平台,具有移动互联网的优势,Wish平台97%的订单量来自移动端,Wish对消费者的主要吸引力是商品低廉的价格,但是因为Wish平特的推荐方式,也需要有产品品质的保证。Wish利用智能推送技术,根据消费者的喜好进行点对点的商品推荐,所以下单成功率与顾客满意度均非常高。实际上Wish是一种个性化私人定制模式下的商品销售形式,开展的是一种点对点的精准营销,Wish一次推送的产品数量比较少,具有较高的消费者体验感。

3组建专业的企业跨境电子商务运营团队

企业的管理与运营离不开一支优秀的团队,跨境电子商务是一个商品销售过程中充满未知的领域,所以团队非常关键,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转型做跨境电子商务的,更应该注重团队的建设与人才的培养。因为中小企业通常资源不多,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可以从传统的B2B平台中发现跨境电子商务运营人才;可以从原来的外贸企业人才中选择,因为外贸企业都有类似的运行特征,转型也会比较顺利;可以从国内B2C平台中印记运营人才,因为无论从商品推广到数据运营,跨境电子商务与国内零售网络平台比较类似。最后必须对团队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包括运营与平台政策,统一目标,使人才团队形成合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4创新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服务模式

跨境电子商务存在着物流运输距离远、时间长、成本高的特点,虽然与国内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有所不同,但也可以借鉴国内具备高效物流配送水平的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模式,例如京东商城、唯品会、1号店等,均拥有高水平的物流配送体系,或自建物流配送体系,或与高水平物流公司合作,基本可以实现商品24小时到达,且物流成本通过加附在每一件商品上,通过增加商品交易量来降低物流成本。跨境电子商务在物流配送上,可选择一流国际物流公司进行战略合作,或者在资金允许以及商品交易量比较大的情况下,自建物流配送渠道,包括海运、公路、铁路运输,通过大的货物交易量来降低成本,进而实现在提高物流效率的同时,减少物流成本的目标,提高物流配送服务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5创新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盈利模式

5.1通过收取中介费的方式实现利润增长

目前国际间为了压低商品成本,交易主体均在努力寻找低价的供应商,同时,供应商也在国际上寻找更多的买主,但由于信息上的不对称,使得国际间的贸易现状无法满易需求。因此跨境电子商务可以通过出售国内国外双方交易主体的求购信息,充当交易主体双方的中介角色,收取信息费来获得盈利。

5.2运用平台优势增加广告收入

当企业跨境电商平台运行到一定规模时,企业经营的平台内会产生大量的会员数量、点击量和浏览量,企业可以为跨境电商平台带来另一个赢利点。平台可以通过为商家发放广告,利用平台的浏览量等将广告信息告之于国内外广大的会员和消费者,达到一定的产品宣传效果,从而获取一定的广告费用来增加利润[3]。

5.3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与忠诚度

与国外跨境贸易企业相比,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行业起步较晚,各方面也较为落后,因此,小型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更应重视消费忠诚度的培养,通过自己的产品引导消费者的习惯,培养对自己产品忠诚度较高的消费群体,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为此,企业要从传统的以生产、销售商品为中心,转到以消费者为中心上来,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要正确对待消费者,通过社交渠道接近消费者,从现有的消费者中取得更多的利润。忠诚消费者可以通过会员俱乐部营销、数据库营销、积分奖励计划等方法来实现。

6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服务能力

6.1促进跨境商务与社交功能的融合

从世界范围来看电子商务与社交功能的融合是一个大趋势,现在很多主流社交平台都在尽力提供免费的工具化服务,都努力在网页上和APP里面增加商品购买功能。使用免费的社交化工具的消费者在看到喜欢的产品时,直接可以通过社交化工具界面实现购买所需要的商品,这就是互联网应用的工具化趋势。同时,各类电子商务网站也增加了很多分享功能,产品信息可以轻松而广泛地分享到全球各地的各个自媒体系统中,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应紧跟技术发展趋势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与服务能力。

6.2整合资源促进服务的模块化与标准化

企业提供给消费者的服务的模块化与标准化,更有利于信息功能共享与资源整合。企业提供的物流配送、支付、信息服务、自媒体服务等走向大融合是未来趋势,在将来也一定会出现很多创新的功能,这些创新的功能可能会单独存在,但也会跟其他互联网功能融合。所以企业在提供服务的时候,应同时考虑模块化、标准化、对其他平台的兼容性和友好性。

6.3专注擅长领域提供特色服务

跨境电商技术创新范文第4篇

王微:自2015年以来,市场所在全国范围内对“互联网+流通”进行了调研,调研覆盖了基于“互联网+流通”,在不同流通领域和环节、针对不同类型商品、从线上到线下,形成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创新案例。总体上,我认为“互联网+流通”呈现出大范围、宽领域、多渠道、全链条、深层次流通的创新的特征和趋势。第一,从标准化程度高的商品向复杂商品再向服务拓展。

由于商品类型不同,对流通的要求也有较大差异,运用“互联网+”进行流通创新,创新的形式和复杂程度也有较大差别。整体而言,在不同类型商品的流通创新过程中,“互联网+”的应用呈现出从标准化程度高的商品,逐步向非标准化、个性化商品,以及服务领域拓展的趋势。

标准化程度高且供需特点明显的大宗商品运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起步早、发展快。目前,我国大宗商品互联网交易平台或电子大宗市场已覆盖了钢铁、煤炭、矿石、化工、建材、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领域。2015年全国大宗商品互联网交易平台或电子大宗市场已有1021家,实物交易规模超过30万亿元,成为“互联网+”流通应用较为普遍的领域。从方式上看,既有以第三方平台为主,集信息、商品展示、促进产销衔接和交易为主的大宗商品交易网,也有大型企业自建的电子商务平台。大宗商品的交易往往具有标准化程度高、交易量大、交易货值高的特点,有些大厂商与用户有稳定的产销关系,比较适合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促进交易。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和市场依靠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突破了“现场、现金、现货”等传统市场交易方式的约束,开展了即期挂牌、拍卖、仓单交易等一系列交易方式创新。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和交易数据的大量积累,许多大宗电子市场开始向更深层次、附加价值更高的交易服务创新方向发展,向用户提供大数据咨询、信息定制服务和金融服务等增值业务,实现业务的差异化和高端化。

互联网已在我国消费品零售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伴随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应用水平的提高,互联网已在我国消费品流通领域广泛应用,且不断向非标准化、市场需求更加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商品领域拓展。目前,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大型网购电商平台,已基本实现了从图书、音像产品、服装、鞋帽、日化产品、家电数码、家居装饰、食品到鲜活农产品的消费品领域全覆盖。相比较而言,由于各类消费品的消费差异和流通特点,电商对不同消费品流通的渗透率存在较大差异。

“互联网+”向生活服务领域加速渗透。在向商品领域全面拓展的同时,“互联网+”近年来也开始向服务领域加速渗透。O2O模式(Online To Offline)在住宿、餐饮、家政、装修、洗车、婚庆、健康、教育等服务领域中的应用层出不穷、方兴未艾,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并提升客户体验。其中,休闲娱乐的O2O用户数及渗透率最高,其次为餐饮业。

第二,从单纯的线上创新向线上线下融合创新转变。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日益多元化。在电子商务发展初期,B2B和C2C成为电子商务的主要模式,并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新技术和商业模式普及程度提升和大量多样化需求的涌现,各种新兴电商模式开始出现并得以快速发展。例如W络零售领域,在以淘宝网为代表的C2C模式快速发展的带动下,B2C、C2B2C等新型网络购物模式不断涌现,形成了包括电商平台(淘宝)、自营电商(如京东)、品牌电商(唯品会、天猫)、团购电商(如美团)以及专营电商(如酒仙网)等多元化和差异化的网购业态格局。

实体流通企业积极探索“+互联网”,探索线下线上融合创新。面对电商的冲击,传统实体流通企业也纷纷“触网”,依托自身线下优势,积极探索向线上拓展业务和渠道,并尝试将互联网和电商平台作为延伸业务和整合渠道的重要途径。以批发市场最为集中的浙江省为例,目前全省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的专业市场已达到382个,其中,自建平台和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业务的专业市场最多,分别达到132和134个,占总数的34.6%和35.1%。在零售领域,沃尔玛、大润发、王府井、天虹、银泰等许多中外大型零售企业,采取自建购物网站、与电商平台合作、投资并购电商网络等方式,开拓网络销售渠道,探索线上线下业务联动,实现“互联网+实体店铺”的融合互动发展。

电商企业加快与实体流通企业合作,探索线上线下资源整合新模式。从趋势上看,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增长之后,电子商务数量快速扩张的量变速度开始减弱,依托资本运作、用户点击、增值服务的线上发展模式也正在发生调整。为了寻求可持续性发展,主要电商企业纷纷加速线下业务布局,通过与实体商业流通企业合作、投资入股、兼并重组等方式,开展线上线下联动的创新探索。在零售领域,阿里巴巴参股银泰百货(占股比26%)、并与大型百货企业共同打造“喵街”,京东入股永辉布局线上线下超市联动,天猫与易果网、光明奶业合作经营天猫超市生鲜频道,酒仙网与零售店铺合作建立连锁加盟销售网络等。在批发领域,中国最大的服装集散地、浙江杭州四季青的多个大型服装市场与阿里巴巴1688网合作,共同打造网上专业市场品牌或特色产业带等。通过与线下实体商业流通企业合资合作,电商企业着力对线下实体商业资源进行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改造,借助大数据和移动端,进一步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以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改善用户体验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电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第三,从批零环节创新入手向全流通链条互动创新转变。

从零售环节创新入手推动供应链上游环节创新。近年来,在物业租金不断攀升、竞争日益激烈和网络购物冲击的背景下,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借助“互联网+”,加快了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通过向上游环节整合资源及渠道,带动和促进采购、物流和配送等环节一体化创新,加快向全渠道、全供应链管理的经营模式转变,进一步提升企业在商业资源、品牌和物流体系等方面竞争优势。

从交易环节入手,逐步带动流通产业链各环节集成创新。“互联网+流通”创新发端于网上交易方式创新。随着各类网上交易活动开展,也带动了与商品交易相关的信息、支付、征信、物流、检验认证等各类相关服务主体“触网”,探索与网上交易相适应的互联网流通服务创新,依托互联网,形成了连接生产、对接消费,聚集多样化流通服务的新型流通产业链。如在大宗电子市场和批发市场电商化的过程中,互联网平台不仅有助于创新交易方式和扩大销售,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通过集成海量交易信息提供价格指导、在线询盘、精准营销等信息和咨询服务,并与银行、物流等第三方企业合作创新,提供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检验认证、物流配送等增值服务,实现了流通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一体化集成创新。

由“互联网+流通”带动制造业加快创新转型,实现从消费、流通到生产的全面创新。在消费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下,与消费市场直接对接的零售,最先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互联网+流通”在零售端的创新和应用也最为活跃,需求对“互联网+流通”创新的驱动效应较强,并由此推动批发、采购、制造等供应链上游各环节的加快创新,并形成了一些众筹、定制等新型的商业模式,引发制造业开始以市场为导向、以信息为中枢、以柔性制造技术为基础的产业革命。

第四,从技术驱动向多种要素驱动创新逐步转换。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演进是“互联网+流通”的主要创新来源。按照技术创新应用的一般规律,电子商务市场的增长将呈现“S”型曲线。在创新发展的初期,技术驱动创新的特征较为明显,主要是现代信息技术和基于新技术的新型商业模式导入。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展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网端、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及其在流通领域应用,还在推动一系列流通创新加速涌现。例如,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和手机等智能终端流通创新,如APP、微信电商等 成为近年来“互联网+流通”的主要创新领域。腾讯、淘宝、京东、百度、当当、凡客、微客来等互联网企业或电商企业,以及大量实体零售企业都已将移动电商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当前,移动电商呈现三大发展优势:一是用户和的界限日益模糊,依靠社交网络体系运营,直接打通了电商与消费者的界限,极大节约了传统电商的运营费用;二是整合了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号和微店资源,社交和营销相辅相成,客户粘性明显增强;三是出现了“去平台”和“去中心”倾向,创新创业门槛大大降低。自2014年以来,我国移动电商业务出现爆发式增长,销售增长率已远远超越PC端。2014年“双十一”和“双十二”购物节期间,阿里巴巴移动端销量占比分别达到42.6%和45.8%。

创投资本为“互联网+流通”提供巨大创新支撑。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互联网+流通”的创新发展吸引了资本市场各类风险投资的高度关注,为新型电子商务模式的探索、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以及加快培育市场规模,提供了大量创投资金的支持。例如,从B2B电商融资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还处于创新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依靠天使轮和A轮融资支持创新,融资规模较小;而获得C轮及以上融资的商业模式相对成熟的企业数量不多,融资规模相较大,能够最终达E轮融资或在国内外资本上市的“独角兽企业”,如找钢网则更为有限。

大数据成为新一轮“互联网+流通”的创新要素。所谓大数据并非是新概念,实际上仍以数据收集、监控和分析为主。主要的改变是企业思维模式,即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来建立竞争优势。流通领域是对接生产、服务消费的中枢,也是大数据高度汇聚的关键领域。“互联网+流通”的快速发展,使得流通领域的海量交易信息、客户信息、消费信息等数据化和集成化,有效提升了流通领域大数据的价值,为流通企业利用大数据进行再创新带来巨大发展前景。例如,在零售业,消费活动每天会在POS机、店内WiFi、电商网站、移动APP、社交媒体以及企业信息系统内产生海量数据信息,构成了大数据的巨型数据集。运用大数据平台分析,零售企业可以深入分析商品、用户和业务数据,精准构建用户画像,在改善消费环境、精准营销、优化采购流程、提供相关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并利用大数据分析,逐步打通供应链、引导上游供应商实现一体化创新发展,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帮助流通企业大幅度提升创新水平和经营效益。

第五,从大型企业创新示范到小微初创企业共同创新创业。

大型流通企业创新探索具有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应对电商冲击、加快推进“互联网+流通”的过程中,大型流通企业凭借自身的品牌、规模、资本及人才优势,结合不同流通行业、商品及业态的经营特点,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创新探索,创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互联网+流通”的发展模式,也为更多流通企业开展“互联网+流通”的创新探索,提供了创新示范。例如,家电连锁行业的苏宁电器上线了“苏宁易购”、百货行业的王府井百货集团开发了“王府井网上商城”、批发市场行业的义务小商品城自建了“义乌购”网上批发市场,大型综合超市行业的大润发建立了网上超市“飞牛网”等。这些行业龙头企业的创新和有益探索,不仅在互联网上开辟了新渠道、创造了新业态,而且较好地实现了线上线下资源优化整合和融合创新,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竞争力,为全行业加快“互联网+流通”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大型平台企业为小微企业实现“互联网+流通”提供创新生态支持。近年来,小微企业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互联网+流通”的创新主体。大量小微企业通过“嵌入”和依托大型电商平台、移动互联网平台等,利用平台的品牌、流量及创新资源,开展“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活动,创造了一系列新的经营方式和业务模式,进一步激活和丰富了整个流通体系的新;另一方面,大量小微企业依托网络平台开展创新,也促进了平台企业的资源整合和服务功能创新,特别是在支付、征信、物流、培训及云网端等方面创新,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第六,从城市、到农村再到跨境的大范围创新。

跨境电商技术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经济转型升级;“三新”;统计制度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2003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影响深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加速发展。新经济的成长,有效缓解了工业调整的下行压力,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统计局用“三新”一词,来统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的新经济①。这是从企业经济活动性质、服务载体形态、要素组合模式等方面对新出现的经济活动予以总体描述。新产业是应用新科研成果、新兴技术而形成一定规模的新型经济活动。新业态是指顺应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需求,依托技术创新和应用,从现有产业和领域中衍生叠加出的新环节、新链条、新活动形态。新商业模式是指为实现用户价值和企业持续盈利目标,对企业经营各种内外要素进行整合和重组,形成高效并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商业运行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走向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原有统计制度已经无法准确全面地反映新经济活动以及新动力成长情况,对科学认识和把脉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态势造成了较大困扰。统计部门有责任把“三新”情况搞清楚,把“三新”有多大体量搞清楚,把“三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搞清楚,以客观反映新旧动能转换的现状,为中央和地方研判经济形势、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和信息支撑。

尽管国家统计局正在研究建立与“三新”相关的统计制度,有的地方也在对新经济统计工作进行探索实践,但总体上都面临很大困惑和挑战,这给统计改革创新提出了新课题。为了深入探究“三新”纳统症结及其对策,我们对全国县域综合实力十强县(市)之一、新旧动能转换迫切的福建省晋江市等地进行了专题调研。

二、案例调查:管窥晋江新业态

地处福建东南沿海的晋江市依靠发展民营经济和制造业创造了“晋江模式”和“晋江经验”②。近几年,为应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新变化,积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晋江选择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经济结构调整之路。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机械、新材料、光电信息、海洋生物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晋江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16%,高端装备机械和新材料总产值分别突破百亿元。

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晋江抓住“互联网+”发展趋势,积极培育电子商务(跨境电商)、文化创意、城市商业综合体、现代专业市场、现代物流等新型业态,取得了重要成效。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1―7月,晋江市服务业占三产比重同比提升16个百分点,达337%,特别是规上其他营利业(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文化体育等)营业收入增长627%。但是,由于统计制度方法等问题,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难以纳入到现有统计体系里,也无法体现在主要经济指标上。

为了揭示“三新”的体量、进展和成效,我们依托晋江市统计局对晋江跨境电商、文化创意、城市商业综合体等部分新业态进行了调查统计和实地调研,尽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统计数据不准确,但从中依然可以窥测出其发展规模和运行态势。

电子商务是晋江市新业态中发展势头较好的,初步估算有两千多家电商企业(包括开展电商业务的传统企业)。近年来,晋江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出台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八条措施的通知》《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八条措施的补充意见》《晋江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行动方案》等鼓励扶持政策,包括出口退税、减免租金、销售额抵租金、奖励补助等各种优惠措施,分别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跨境电商洪山园和和陆地港跨境电商产业园。

跨境电商洪山园于2016年2月正式启动,面积3万多平方米,受益于晋江鞋服产业的稳固发展和便捷的物流优势,吸引了当地企业入驻、大学生创业、深圳等外地电商企业设立子公司;陆地港跨境电商产业园于2013年启动建设,以建设集通关服务、仓储服务、电商物流、商务办公、人才培训、生活配套为一体,营业面积有1430平方米。截至2016年6月,两个园区共有78家跨境电商运营企业和50家配套服务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商户从业人员622人,营业收入7420455万元,营业面积774798平方米。78家跨境电商企业营业执照注册类型均为法人,共有从业人员360人,营业面积达94316平方米,其中28家跨境商企业2016年上半年营业额为124286万元,其余50家因联系不上、企业内部规定、相关人员不配合等原因而无法得知具体营业额(表1)。

以上数据尽管不完整,但也初步可见晋江跨境电商发展成效。倘若再把漏报、少报的考虑进去,体量会更大,足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举个例子,调研中发现一家由七个大学生于2015年毕业后创办的跨境电商企业,主要依托晋江的产业优势对欧美销售鞋服,短短一年在线销售额即逾6000多万元,利润达20%。

晋江洪山文化创意产业园是20世纪90年代的旧厂房变身创意时尚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前身为创建于1994年的洪山综合区(原青阳镇工业园区),用地面积约3049亩,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重点发展工业设计、人才实训、电子商务和动漫设计等四大主导产业,配套发展时尚、创意体验、休闲娱乐等三大辅助产业,力促晋江制造升级为晋江智造。目前在文创园注册的企业有51家,共有从业人员539人,营业面积达166504平方米,其中33家企业2016年上半年营业额为58689万元,其余18家因企业内部规定、相关人员不配合、上报营业额为“0”等原因而无法得知具体营业额(表2)。

目前晋江市主要有三个城市商业综合体,分别是晋江福埔SM国际广场、泉州晋江万达广场、晋江宝龙城市广场。本次调查以晋江福埔SM国际广场作为主要调查对象。晋江福埔SM国际广场于2005年11月26日正式开业,是目前晋江市最大型综合性购物中心之一。据调查,SM国际广场全部可出租面积约为122621平方米,1700个露天停车位,2015年已出租114234平方米营业面积,租金总额8586万元,同比增长20%;商户销售额77725万元,同比增长29%;商户数424个,其中个体户372个,商户从业人员2287人,全年总客流量为100164万人次,同比增长130%(表3)。

三、纳统之惑:新经济统计困境

作为新经济的代表,“三新”的核心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应用为代表,带动了整个产业形态、生产形式、组织方式、商业模式等的深刻变革,强化了产业链不同环节之间以及不同产业链之间的互动关系,不断地分化、融合、跨界、变异以及与信息技术的嫁接,产生出了一系列新模式和新业态。

新经济活动多姿多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演变,其发展规律有待探索研究,让人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初步研究发现,新经济企业具有一些共同特点,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跨界融合、混业经营。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业链涉及农业种植养殖、生产制造、研发、营销等环节,在销售环节涉及线上和线下,生产经营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纵跨虚拟和实体,经营模式趋向生产和服务一体化,给统计上产业划分、行业界定带来较大困难。

二是规模小、数量多、变化快。新经济企业具有信息化、高新技术、现代管理、劳动生产率较高、企业用人较少等特征,因此催生出大量小微企业,颠覆了传统的统计观念,对政府的统计能力是一个挑战;在“三新”为代表的新经济中,除新兴产业单位相对稳定外,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给统计的长期监测和调查带来很大困难。

三是抗风险能力弱。“三新”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成长期,而且草根创业者居多,资金缺乏,盈利波动大,抗风险能力弱,一旦较早增加税负、交易、制度等成本,这些企业存活难度可想而知。

在现有统计体系中,虽然也包含一些有关新经济的统计,但内容比较零散,不成体系,尤其是针对“互联网+”等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内容很少,难以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三新”的总体规模、结构特征、运行趋势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当前,新经济统计面临许多现实困难,最突出的就是“三新”统计制度层面的新经济统计调查体系尚未建立,存在着统计分类标准修订滞后、基本单位名录库更新维护不及时、全面调查有遗漏、抽样调查代表性不强、调查手段不够先进等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存在交集,难以厘清总规模

“三新”提法是分别从产业链、服务形态、营利模式的角度描述新经济,三者存在交集。如果仅仅将三者简单相加来得出新经济的总规模,就会有重复统计的问题。

(二)现行统计体系的产业划分不适应新经济活动,行业分类界定困难

例如“种植+生产+营销”“设计+制造+电商”“研发+制造+营销”“工业+互联网”“电商+物流”“体育+文化+酒店餐饮+零售”“总部+连锁”等,在一、二、三产中跨界、共生、渗透、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易剥离,在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也找不到它们应属的门类,于是许多新经济数据被统计到传统行业分类中去了,没有真实反映出“三新”的经济规模。晋江就有许多跨界企业,比如安踏、特步、361°、七匹狼、劲霸、柒牌、信泰、匠、天福茗茶等,既有传统业务,也有新经济业务,但统计部门只能按其传统主营业务进入归类,对其涉及的新经济业务无法单独统计。

(三)新经济统计内容、调查对象和相关指标不清晰、不具体

尽管国家统计局在2016年4月印发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专项统计报表制度》,但“三新”为核心的新经济统计内容和指标在概念解释上模棱两可,调查对象不好确定。比如,跨境电商,到底该统计哪些企业,是主营业务为跨境电商的企业,还是工商登记注册里经营业务有跨境电商这一项的企业,或者是涉及跨境电商业务的传统企业?莫衷一是。若是前两类企业,相对容易确定调查对象,而后者就不好确定和统计了。还有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的众包、众筹、互联网金融等,是调查平台还是涉及这些业务的所有单位?如是后者,犹如大海捞针,更是难以确定调查对象,统计部门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不可想象。

由于现有基本单位名录库中没有新经济企业目录,需要由基层统计部门组织进行拉网式地排查摸底,确定调查对象后才能组织实施调查,但调查对象虚虚实实,很难确定,导致拉网排查都无从下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许多主体是小微企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大多也是小微企业,可现行统计报表制度中采用的中小企业抽样调查整体设计有所不足,无法及时准确反映“三新”小微企业的发展情况。

(四)新经济统计具体操作困难重重,无法核算相关指标

由于国家对网上经营的法律和监管制度还不完善,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交易额以及网上销售额、零售额统计带来较大困难。目前,统计部门无法获取真实的电商平台交易额和企业网上销售额,基本是靠调查对象主动申报,数据出入较大。据了解,企业一年几千万元的网上销售额,可能只报几百万。尤其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网上交易(C2C),大部分交易主体是没有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人,只需要身份证认证后,就可从事网上进行买卖行为,流动性大,办公场所隐蔽,日常统计调查中难以观察和反映,造成电子商务销售额数据难以统计。据了解,许多大型网上个体户年主营业务收入达500万元及以上,但由于无法核算,都没有纳入限额统计。

再比如,对于城市商业综合体的统计,其租赁商户的数据质量较难保证,以晋江福埔SM国际广场为例,该综合体2015年度共有424个商户,其中364家零售业,53家餐饮业,7家服务业;营业执照注册类型为法人的有10家,分支机构42家,372家个体户;从业人员2287人。作为综合体管理方,很难准确掌握租赁商户的从业人员、销售额等情况,而租赁商户大多为个体户,缺乏相应的统计台账、报表,填报数据随意性很大,造成综合数据核算难,而且有的个体商户因税收等原因不配合统计调查。据了解,近两年,受电商冲击,成本高企,城市综合体商户经营困难,淘汰很快,有的商户老板悄悄跑路,租金、工资欠付,影响社会稳定,对统计工作造成困难。

(五)数出多门,“三新”经济数据综合核算难

目前,我国有关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统计,没有统一规范和标准,部门之间的统计对象和统计口径都不统一。在政府统计部门开展调查的同时,商务部门和工信部门也都有电子商务方面的统计。按照国家统计局制度规定,统计上对电子商务的界定使用狭义定义,也就是说商品或服务的订货(也即订单签署)必须基于网络;而部门统计,往往指的是广义上的电子商务。造成部门之间统计标准不统一、统计口径也不统一。比如,晋江电子商务企业的数量,该市各部门迄今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更别提具体指标的核算了。

(六)现有统计报表制度无法适应“三新”经济发展需求

“互联网+”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形成了许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可先行的统计报表制度尚未覆盖这些新领域,导致漏统、少统现象频频发生。比如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私募基金、互联网金融、财富管理机构快速集聚发展,但由于金融业增加值核算使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等部门指标进行推算,而部门统计尚未覆盖这类新兴的系统外企业。

随着“互联网+益民服务”走向深入,互联网在教育、卫生、养老领域融合发展,在线医疗、在线教育、养老O2O等服务业态方兴未艾,但目前仅覆盖企业单位的统计报表制度难以适应新经济统计工作的要求。还有“互联网+交通”,如滴滴、优步、神州等互联网运营服务抢占了国内许多出租车市场,各地也有大同小异的移动代驾服务,个体化O2O经营模式已蔚然成风。在此新模式下,依旧按照仅1000多个样本量的交通部门调查获得的公路运输总周转量来反映道路运输业的情况已经难以反映现实,也难以满足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对策建议:新常态如何破局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统计部门需要积极作为,迎难而上,加强经济综合分析研究和预判,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敏锐把握、全面反映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和供需两侧出现的积极变化,增强对经济运行的趋势性、前瞻性、协调性统计分析,逐步健全和完善新经济统计制度。鉴于此,针对“三新”纳统难题提出如下对策。

(一)修订完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把以“三新”为代表的新经济行业划分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四级类别,让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中的统计对象都能对号入座。新经济是动态变化的,其行业分类也应该是动态变化和不断完善的,要逐渐淘汰一些相对落后的行业,吸收进来一些新兴的行业。统计内容和统计指标的概念要界定清楚,做到操作简便易行。

(二)加强统计工作协同管理

各地成立统计工作领导小组,由地方主官或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统计部门承担小组办公室职能,加强统计工作协同管理,建立跨部门联席工作日常机制。并将统计工作业绩纳入考核各部门及其干部的重要内容,实施更为有效的奖惩措施。

(三)建立健全“三新”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数据共享机制,防止数出多门、重复建设。统计部门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统计的沟通协调,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建立健全“三新”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信息共享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充分利用部门相关信息,建立统一完整、不重不漏、信息真实、合作共享的“三新”经济基本单位名录库。

(四)破解统计数据获取难、质量低等问题

统计部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带来的机遇,继续加强与大数据企业、电商平台、物流快递企业在数据收集、整合和分析方面的合作,实现统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破解统计稻莼袢∧选⒅柿康偷任侍狻1热缋用电信等部门手机信号信息、信用卡消费信息等大数据,加强服务业尤其是旅游业的统计;利用电商平台掌握的海量商品数据、交易数据来核算CPI、销售额等指标;利用网络流量、物流快递、租金、人员数量、店铺面积等要素来核算企业经营情况;等等。

(五)建立统计队伍的激励机制,推进统计改革创新

在增加人员编制和专项经费预算的基础上,建立统计队伍的激励机制,引进信息化统计人才,加强新经济统计制度的培训工作,全面深入推进统计改革创新。

(六)借力打造新经济统计智库

联合与借助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力量,建设更好发挥统计优势的新型智库,探索由“数库”到“智库”的新跨越。加强对宏观经济、重点行业和社会领域的深度分析与政策评估,提高预测、预判、预警能力,及早发现经济运行潜在风险和隐患。

注释:

①也有部分省市(如上海)将新经济概括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经济。

②在担任福建省省长时提出的“晋江经验”。参见:《研究借鉴晋江经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关于晋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人民日报》,2002年8月20日,第11版。

参考文献:

[1] 马化腾,张晓峰,杜军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5上海产业和信息化发展报告:“四新”经济(新技术 新业态 新模式 新产业)[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

[3]朱敏.新型智库人才培养管理创新思考[J] .管理世界,2016(3).

[4] 卢克・多梅尔(Luke Dormehl).算法时代:新经济的新引擎[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3).

[5]朱敏.“新经济”战略下的双创路径[J] .新经济导刊[J] .2016(4).

[6]朱克力,牛禄青.读懂新经济:战略图景与行动路径[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