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与创新

企业与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与创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与创新

企业与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国有金融

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制度创新,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业务创新。从入世这几年的趋势分析,外资银行必将全面获准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而且国内大批中小股份制金融企业及地方金融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它们必将以其灵活的经营方式、先进的科技水平、高效便捷的服务手段,向国有金融企业发起挑战。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不败之地,国有金融企业只有通过金融创新以不断完善业务功能,提供更加全面周密、更加灵便高效的服务,才能巩固和扩大客户群体,赢得市场。

一、业务创新方面的思路

业务创新可以促进国有金融企业金融产品的多元化,从而可能进一步化解金融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我国国有金融企业业务创新仍处于较低层次,虽然近年来推出了不少新业务,但真正形成气候,产生规模效应的不多,存、贷、汇等传统业务仍占据主导地位,新兴业务的规模和质量与发达国家、地区金融企业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结合到我国经济发展特点及国有金融企业自身特点,业务创新思路有:

(一)个人业务方面的金融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是最重要的社会金融活动主体之一。私人将成为社会财富的占有者和支配者之一,因此,开拓个人金融业务是市场经济转变的必然要求。

1、发展以银行卡为核心的个人金融产品,银行卡的发展能吸引大量的存款。银行卡发行量逐年增加,交易量也逐步递增,有巨大市场潜力,因而必须重视银行卡的发展。但是银行卡业务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例如持卡消费比例低,这是因为持卡人持卡消费意识不强,先存钱后消费将银行卡当作存折用,且特约商户一般在大商场,忽视了一大批中小商场,再加上银行卡相关业务水平低,这些都严重压抑了持卡消费的愿望。对此应大力鼓励持卡消费,一方面大力开拓银行卡功能,增加活期存款自动转存、电话银行、网上购物代收代付,针对不同群体持卡人年龄、职业、收入进行信用卡市场细分,设计出具有附加特定功能的信用卡,增强信用卡吸引客户的能力,推广使用IC卡,提高银行卡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加强对银行卡风险监控,从内部控制上防范风险,外部控制上强化银行卡业务市场监管,制止不正当竞争,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加强对个人的大额非法资金交易的控制,对信用卡欺诈行为运用法律武器予以严惩,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内部风险控制做到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工作环节相互制约和监督,对银行卡业务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贯彻落实,从而促进信用卡制度化、规范化。

2、推动适合我国国情的个人消费信贷的业务。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个人消费能力得到了增强,出现了个人消费信贷的大需求,从实际放款情况看个人消费信贷普遍低的逾期率的事实说明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低风险,它也是培育国有金融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此应加大技术部门和信用卡部等部门的合作,加快建立个人金融信息数据库,健全个人信用调查系统,我国目前尚无专业的个人资信评估机构,个人资料难以收集。个人信用制度的不完善,使银行在开拓个人消费信贷市场时不得不采用抵押担保手段控制风险,增加了手续,降低了效率和贷款的发放力度。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运而生,以中央银行为组织和实施主体,各同业银行参加,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基础上建立健全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对个人信用状况评级。其结果作为消费信贷的发放依据,从而降低风险,更重要的是能在大量数据基础上准确地进行客户筛选,带动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

3、建立个人金融业务客户经理制,培养个人金融业务人才,提供全面个人金融服务,从而开发和培养潜在客户,维护和巩固优质客户。针对不同客户特点开发个人金融产品,以达到客户对服务满足的最大化,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二)中间业务方面的金融创新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金融企业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具有收入稳定,服务性强,风险小的特点。中间业务与传统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构成了现代金融企业的三大支柱业务,是增加利润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国有金融企业已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我国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晚,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总体来看品种少、范围窄、科技含量低,主要集中在结算、收付结算业务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业务。高科技含量、高收益中间业务如信息咨询、金融衍生业务较少,而且功能也不完善,因此中间业务创新应注意大力拓展新的中间业务领域。

1、开发新的结算业务。这几年国际贸易有较大发展,由此导致结算业务大幅度增长,国有金融企业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有的资金清算系统、结算系统和账户系统,通过国际结算吸引客户,并据此加强结售汇、贸易融资、账户服务等业务。同时银行应突破原有代收代付结算业务的局限,拓展业务范围如融资、资金管理等。

2、信息咨询与评估。充分利用国有金融企业网络密布,传递信息快的优势,通过已建立的信息数据库与国家经济信息网联网,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和服务项目包括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信用评估、项目评估、投资方向及环境等,充分挖掘银行现有的资源,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并带动其它业务的发展。

3、家庭银行和企业银行服务。采用计算机终端与银行计算机网络中心相连而实现这两种服务,前者服务于家庭(个人),后者服务于企业(集体)。个人(集体)客户在家中(或办公室)通过联网的计算机终端办理与银行的往来业务,可免除客户往返银行之烦,在家中或办公室处理工资交费缴款,账户余额查询等业务。

4、开展承诺担保类的业务。国有金融企业利用自身的国家信誉保证,适应信用经济发展的需求,要有为一些信誉较好的企业开办备用信用证业务,为信誉卓著的企业在金融市场上发行短期单据提供发行便利等。

二、服务创新方面的思路

服务创新可以促进国有金融企业金融服务品种的沿伸,从而可能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质量。金融企业经营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一)货币商品的同质性。各个金融企业经营的都是货币这一特殊商品,货币本身只是一般等价物,不存在功能与质量上的差别。我们不能说一家银行比另一家银行提供的货币要“好些”或者“坏些”。要说银行经营的商品之间存在差别也仅仅是附着于货币这种同质商品之上的服务存在差别,银行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货币本身,而是取决于它们所提供服务。

(二)金融工具的相似性。金融企业为客户提供的一些基本金融产品是相同的,存款种类和贷款种类在各个金融企业都差不多,要想多吸收存款和争取更多的优质贷款户,金融企业只能在附着于存款和贷款之上的服务(如结算)方面多动脑筋。

(三)经营范围的一致性。金融企业,在经营范围上是一致的,当一家金融企业开发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后,一般会很快被别的金融企业加以模仿或改造。因此,一家金融企业要想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从服务的角度不断创新金融产品。

经营环境的变化使得国有金融企业越来越依赖于服务创新来谋求自身的发展。这是因为:社会投资融资渠道发生的巨大变化,导致银行经营空间的缩小;利率水平的降低使得银行的利差空间进一步缩小,银行靠吃利差过日子越来越难。为了摆脱这种不利局面,西方金融企业继续拓展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使其服务费收入比重越来越大。这种从“吃利差”为主转向“吃服务费”为主的趋势,对我国的银行业来说也是不可逆转的大潮流,这就使服务创新显得愈加重要。随着金融竞争的不断加剧,与银行打交道的客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客户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懂得的金融知识越来越多,对金融服务的鉴别评价能力越来越强,银行如果缺乏持久的服务创新,就很难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二是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过去单纯的考虑融资的收益与成本,发展到现在的多种要求,既要价格低,又要功能强,还要节省时间和轻松愉快。银行只有不断地创新服务,才能拥有忠实长久的客户;三是客户的主动权越来越大。客户由过去与一家金融机构打交道发展到现在与多家金融机构打交道,在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上有更多的选择余地,银行若想赢得客户,除了不断进行服务创新外,别无他途。服务创新要重点做好:

(一)营造温馨的服务氛围,突出企业文化。服务也是一种文化,优质的服务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意识,精神风尚,价值观,职业道德的综合反映,是银行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精神支柱。国有金融企业必须突出自己的企业文化,创建自己的品牌,才能展示出自己的形象和实力。在资讯爆炸的今天,客户对金融企业的选择更具理性,国有金融企业必须细分自己的竞争对手,把握机遇获得成功。每一位员工都要时刻牢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原则,从内外进行企业文化的塑造。一方面是企业形象企划,运用创意策划,广告宣传,公共关系等手段把企业的经营思想与经营方式用统一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行为规范和形象效果传达出来,不断向外塑造企业形象与展示企业精神,使其受到社会公众的青睐。另一方面积极实施客户满意工程,以客户满意度为目标,从客户的角度和观点而非企业自身利益和观点来分析客户需求,用高层次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

(二)加大对其宣传力度,开展有益的公益服务。如群众普遍反映兑换零钱和残破人民币难,对此银行要公布兑换残破币的标准,使客户兑换时心中有数,营业网点要主动配备必要的零钱,义务为群众兑换大小币;又如银行在收缴假币时客户易在心理上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可能与银行员工发生争执,对此银行应加大假币防范工作宣传力度,公布收缴假币有关规定,减少客户误会,只有客户对银行服务感到满意,才能义务作好宣传,扩大客户群。

(三)服务社会,开展理财服务。在金融多元化的今天,要按客户的需求提供金融产品,以客户为中心,以资源、服务为杠杆,充分利用银行内外部资源,根据客户不同需求为客户提供科学实用的建议,如针对高收入阶层的理财咨询、个人信托、代客投资的组合服务、针对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信贷,信用卡的组合服务;针对低收入阶层的代收代付,借记卡的综合服务等,既可赢得更多客户,又可提高盈利水平。

参考文献:

企业与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12-0068-03

人类的发展伴随着技术的发展,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不断深化的过程。技术创新(Technology Innovation)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技术创新一般具有继承性(连续性、渐进性、积累性)、飞跃性(阶段性、非连续性)、相对性(可重复性和可选择性)、社会性、革命性和客观性等特征;当代技术创新的特点具有系统性、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短周期化、科学化和经济化、软件化和信息化、高技术性与复合化。[1]技术作为一种系统,技术创新是指技术系统的创新;技术创新的共性在于技术人员对原有的技术系统的某些要素进行改变,使之更加完善,从而能生产出更优质的产品。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在企业内部形成的、并为企业内部成员所共同认可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2]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生命力所在,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学术界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的论述已不少见,然而现有研究往往论及其中一点而忽视其余,未能注意到企业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二者之间的内在耦合。事实上,企业创新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的结合和互动,方能实现企业创新的双轮驱动。

一、技术创新的文化价值蕴涵

技术创新是技术发明同社会经济性相结合变为产业技术的过程。生产型企业需要注重产品的技术创新;生产经营型企业则更加注重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性;对纯粹的技术创新型企业而言,技术理念本身就蕴涵了文化理念。三种企业虽然各自有所侧重,但都无一例外地拥有文化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从技术创新意识、技术创新资源投入、技术创新水平和成果检验都可寻求到技术创新的运营机制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创新本身显示了企业的内在文化模式和运营机制,也是企业文化在技术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在企业技术创新经营机制和组织与管理机制中也体现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文化价值。技术创新最终形成的产品这是企业文化的物化代表物,人们通过产品不仅感受到技术创新的实际效果,更体会到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外在表象符号。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经济增长为企业树立品牌地位、改善员工精神面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这些构成企业新的文化价值。

二、文化创新的技术价值蕴涵

文化创新与技术创新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相对独立但又互相融通,二者你中有我,我中含你,互相蕴涵,互相转化。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经济方式的变革和经营结构的改变,也同时改变了员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并日渐演变成一种工作标准,一种工作作风,进而形成企业特有的文化力量;这种文化力量的积聚和提升,又为新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有效的激励制度保障了技术创新的持续性,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技术创新的产床,能使得企业自始至终追求企业的技术个性,获取和保持企业在市场上一段时期内的技术垄断地位,保证技术成果的有效扩散和推广,提升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文化创新中的人本思想为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提供了理论支持,而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力量。文化创新为技术创新不断优化环境,提供内在驱动力。

三、文化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障性支持

技术创新涉及各方面的内容,牵扯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经济社会、网络信息、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仅仅考虑技术革新层面的创新活动不足以把握技术创新的整体特点,要从宏观和微观相互结合的原则上更深层次地把握技术创新的原因和后果。企业技术创新作为国家技术创新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属于基础性的技术创新系统,它与市场联系最紧密,也是最容易受市场打击的前沿性的技术创新关口。企业技术创新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企业个人的事,直接关联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局势稳定。企业技术创新一方面面临着外在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企业内在文化也在影响技术创新的战略制定、人员素质、推进快慢。技术创新不再是单一的技术人员的事情,而是一个企业文化实力的体现。

1.文化创新为企业人财物的解放提供了保障

企业文化是一个综合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宏观而言,企业文化建设囊括了企业的各个方面:从企业建筑的风格,内在价值观念的形成,到制度建设、管理体系等等都可以理解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现有的企业文化为已有的技术革新提供了制度保障、体系支持和环境优化功能,使得技术创新自然而然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技术创新代表了企业文化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一方面它和其他众多因素一起构成了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它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仅靠笼统的企业文化概念难以阐释技术创新的特性。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技术创新越来越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持。当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文化不能为技术创新提供生机和活力时,就需要进行文化创新;通过文化创新促进技术创新几乎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实际情况。

文化理念是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的灵魂。企业技术创新是为企业的发展蓄积创新生产潜力、营造产品市场和经济增长点的力量源泉,而文化理念则使得这种生产潜力、产品市场和经济增长变为现实。一个企业的文化理念体现在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上。文化理念是否符合市场要求,是体现企业竞争力强弱的关键所在。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理念,在不同的文化理念指导下,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就构成什么样的责任意识、价值规范,这种价值观念为从事技术创新的技术人员起到了一种思想指路灯的作用,在这种价值观念指导下,技术人员的技术革新行动就带有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技术人员的做事风格、研究思路常常带有本企业的思维特点,而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活动;文化理念指导技术人员投入技术创新的活动之中去;企业的经营理念涵盖了如何参与市场竞争、如何服务用户和如何改善经营的问题。经营观念需要不断随着市场去改变,竞争的日益残酷,用户的多元需求,经营的变化莫测,都会影响企业在不同的时期形成不同的经营理念,进而折射到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去;管理理念的核心是质量管理,从管理对象的人,到管理过程的控制,同样涵盖了参与技术创新的技术人员如何更好地面对技术创新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企业文化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是把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的纽带,构成企业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的灵魂。企业的价值理念和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创新,直接或间接影响技术创新的力度。

营造文化理念指导下的技术创新,靠文化创新的浓厚氛围推进技术创新,是每个企业都在努力去做的事情。高新技术营造高端产品,无论是文化理念的构建还是技术创新的推广,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技术创新不再是技术人员或技术群体个人或小圈子的事,它还涵盖了企业战略规划人员、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部门的管理人员。企业文化体现在企业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的统一上,企业文化可以物化成技术革新成果,反哺企业的创新发展。

2.文化创新为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和调整经营结构提供了可能

文化创新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支撑、制度支撑和理念支撑,体现了一种“软件”建设功能。文化创新同样也会影响企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由简单到综合,由高消耗到低能耗,由粗陋向精致的转变。企业的价值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企业员工的心理素质,并为企业培养技术人员提供各种各样的软环境。从事技术创新的技术人员无一例外地都要受到文化创新的影响,文化创新推动了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又为生产方式产生根本性的改变提供了物质基础。文化创新和技术创新正为生产方式的转变提供两翼支持;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样也是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综合作用的结果。

3.文化创新催生了技术自主创新群体

技术创新是一个知识的投入产出过程。技术创新需要三种制式投入:通用的科学知识、产业通用的技术知识和企业特定的技术知识,其中企业特定的技术知识构成自主创新的关键。文化创新的魅力在于,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体现本企业创新的文化革新过程的软环境。现在国际上一些经营势头长久不衰的大企业,经营的秘诀来自于独特的管理创新、激励机制、价值观念等文化创新理念引导下的技术创新的持久推动。在合作创新过程中,企业通过与国内外创新群体的合作形成了竞争型合作创新组织模式和供需型合作创新组织模式,在合作中锻炼了自主创新能力;在企业内部,通过理顺程序,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构建到位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形成企业内部的自主创新群体。对基于技术关联关系而形成的技术创新群体则成为企业创新的主要群体力量。围绕自主创新群体构建市场、技术、信息、组织和制度支撑体系,通过核心产品打造核心技术创新品牌,推动企业的长久发展。

四、以文化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互动结合推动企业创新

文化创新催化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又为文化创新内容的丰富提供物质支撑;文化创新和技术创新相辅相成,二者不可或缺。缺少技术创新的企业,形不成核心竞争力;没有文化创新的企业,无法为技术创新提供优势软环境。只有坚持文化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结合,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和实践主体、经营主体,要加大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技术创新管理;要确保技术人员的投入,保证他们有充分的智力投入和精神投入,同时注重与国际市场接轨,培养高、精、尖的一流技术人才;要加大奖励力度,按照非常规的奖励政策催化企业技术创新之花;营造企业全过程的技术创新领头企业制度,培养有潜在发展优势的技术创新型企业;要认真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兼具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的企业家,这些企业家要有最宽泛的视野,最科学时尚的思维方式,能敏锐地捕捉到国内外市场上的科技脉搏,让这些企业家在搏击市场中靠遵循市场规律来调整企业技术创新步伐,确定技术创新的方式。

营造企业文化创新氛围与倡导企业技术创新是一脉相承的思路,坚持营造适应世界文化发展潮流的文化,是企业自身发展的文化需要,也是技术创新的具体需要;在企业文化的主旋律中,坚持技术创新的自主性品格,会使得技术创新走出更加优化的路子。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技术创新成果,就需要建设一个积极的文化环境。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力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只有重视文化基因的培育,营造宽松和谐的创造发明环境,[3]大力推行创新教育,使科技人员富有创造发明的热情,并富有居里夫人般的追求品格,才能保证创新的高品质。

文化创新可以营造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竞争的文化,竞争一方面追求刺激创新,另一方面蕴含公平、公正原则,这种原则构成一种文化环境;创新文化作为具有人文精神的文化,在产品的营造中体现了尊重人的需求,关注人的尊严、宽容人的个性,[4]这样的文化既是文化创新的要求,也是技术创新的内在追求。企业做好文化创新指导下的技术创新文化的营造,才能保证技术创新的品位;技术创新在创新文化的指导下,才能引导技术人员完成文化的自我塑造。

参考文献:

[1]齐建国.技术创新—国家系统的改革与重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企业文化创新相关研究著作可参见:姜岩.林泽炎.企业文化建设与高效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郝明道.中国企业文化概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奚从清,谢健.现代企业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张德.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欧勇.我国企业文化创新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8).

企业与创新范文第3篇

典当行业发展到今天,作为小企业融资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银行融资逐步向小企业倾斜的时候,有必要对行业的发展转型进行重新思考。关于未来典当行业只能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专业做传统的民品典当业务,但很难做强做大;另一个是真正成为小企业融资的辅助渠道,这需要行业的龙头企业先行一步,在企业创新方面率先垂范。

信誉贷款,或成典当行的未来发展方向

华夏典当行的总经理杨永认为:在银行对有资产抵押和信誉好的客户逐步收复失地的时候,还存在很多的小企业拿不出房产等抵押物,但企业发展状况很好,短期内又急需资金,这样的小企业在银行做信誉贷款的时代可以贷到资金,现在随着银行对信誉贷款的收缩,这些小企业是很难在银行拿到贷款的,但这恰恰给典当行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以企业经营权、股权做质押的信誉贷款或许将成为典当行未来发展的方向。杨永同时指出:做信誉贷款是很有难度的事情,要有专业的人才做支撑,这需要典当企业要冒很大的风险,但相对的收益也会很大,这就看典当行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一些小的典当行不要盲目的去冒险。

作为老牌的典当行,华夏典当行曾经开创了许多行业先河:1997年率先在典当行业推出汽车质押贷款、1998年率先在全国推出股票质押贷款。杨永指出,明年华夏典当行将率先在行业内推出经营权、股权、收益权质押贷款的新业务,这必将又要开创典当行业之先河。“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杨永对开展这项业务的风险控制有自己的认识:首先,做这项业务的贷款,必须要求贷款企业是短期融资,最长三四个月的时间。如果是长期融资由于典当利率较高势必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同时说明贷款企业的资金状况较差,这样的企业会给典当行带来更大的风险;其次要对贷款企业的真实状况进行详细了解,对企业的经营规模、财务状况、银行流水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最后还必须要求典当行与贷款企业进行密切的深入接触,转变以前典当行坐等上门为上门服务。为此,华夏典当行除不断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每年还从大专院校招聘一批应届毕业生,现已储备了一批专业人才,并为开通这项业务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分析。将华夏建成小企业、个人的融资创富助力机构是华夏典当行的追求目标,对此杨永充满信心。

典贷合作模式:银行、典当、企业的三赢选择

宝瑞通典当行的执行总经理刘梅芳做过一些调查:超过80%以上的中小企业去银行贷款,并不完全符合银行放贷的条件。为什么呢?中小企业在发展的初期,一方面贷款的资格、主体不一定符合银行的放贷要求;贷款的用途也不一定完全符合银行的要求;同时信用积累的过程也比不上大的企业。因此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是相当的大,而且在银行的融资周期也会比较长。而典当区别于银行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方便、快捷,只要有抵押物,典当融资非常的快捷,而且不涉及监管其资金用途等问题。另外据权威部门统计:现在有80%的中小企业流动资金不能满足他们的日常经营需要,他们迫切地需要融资帮助。

企业与创新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创新;核心竞争力

21世纪不仅是知识和网络经济时代,更是文化经济时代。文化已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支强劲动力。在内容丰富的企业创新中,企业文化的创新具有统领性。这是因为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之中,更重要的是企业文化己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竞争中处于灵魂的作用:企业品牌要靠文化来宣传,组织要靠文化来优化,员工要靠文化来培育。换言之,企业文化优势正在取代传统的资源优势,文化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一、企业文化概念

1970年,美国波士顿大学管理学教授S・M・戴维斯在其出版的《比较管理学―组织文化的展望》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组织文化”概念。1980年,美国《商业周刊》杂志以醒目的标题报道“公司文化”,引起了管理学界的广泛关注。随后,美国的学术界和企业界对企业文化更加深入地进行探讨和研究,并且连续发表了《Z理论》、《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企业文化》和《寻求优势》四部关于企业文化的专著。被称之为“新潮管理四重奏”,奠定了企业文化学科体系的基础。从此,企业文化学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易・贲卦》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人文化成”就是最早出现的“文化”概念。在西方社会中,“文化”概念从词源上讲,来源于拉丁文的“cultura”,而文化作为作为一个中心概念则首次被英国人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中提出,根据泰勒的解释,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任何能力与习惯。在人们的生活中,文化有如空气,她视之不见,嗅之不觉,但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始终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左右着人们。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企业文化的基本思想及其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企业文化本身的复杂性、综合性、企业文化研究者视角的多样性等原因,对于企业文化概念的定义,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笔者认为,企业文化虽然是众说纷纭,但是就其核心内容而言正在趋向一致: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一种经济文化。它通常是在一定的生产经营环境中为适应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首先由少数人倡导、示范和实践,经过较长时间的传播和规范管理而逐步形成的。是企业经营活动中为自身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为完成其经营业绩和战略目标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

二、创新的涵义

“创新”一词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熊彼特(JosephA.Schumpeter)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将其引入生产体系以获得“企业家利润”或“潜在的超额利润”。1935年,熊彼特又定义“创新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1939年,在《经济周期》一书中,熊彼特进一步完善了他的创新理论,认为“创新实际上是经济系统中引入新的生产函数,原来的成本曲线因此不断更新。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Peter.F.Drucker)把创新定位为“企业家的特殊的工具”,是“企业家开拓和变革不同商业和服务的手段”。德鲁克还进一步阐述了创新的行为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

三、企业文化的创新

这是指为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它的实质在于企业文化建设中突破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脱节的僵化的文化理念和观点的束缚,实现向贯穿于全部创新过程的新型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面对日益深化和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和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且逐步深入地把创新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

四、企业文化创新的价值

1、新世纪企业竞争的核心在于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竞争的核心内容因时代的不同各不相同,目前,企业硬件的较量已经逐渐开始淡化。21世纪企业竞争的核心将在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能使企业在新世纪保持长久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创新也由一种全新的文化理念,转变为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决定性作用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其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能够激发员工的士气,充分发掘企业的潜能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后,它所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2、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创新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一个重要指标和鲜明特征,它与以往在企业内部广泛开展的企业文化活动的一个明显区别是,现代企业文化更紧密地把企业文化活动与企业的实际收益联系在一起。因此,它在企业的地位就越来越突出。当企业内外条件发生变化时,企业文化也相应地进行调整、更新、丰富、发展。成功的企业不仅需要认识目前的环境状态,而且还要了解其发展方向,有意识地加以调整,选择合适的企业文化以适应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靠文化带动生产力,从而提高竞争力。因此,坚持企业文化创新对于企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它可以扬弃原有的不合理的思维和行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思维来创造新的成果文化创新会直接作用于人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一个企业无论实力多么雄厚,它的企业文化建设一旦停步不前,失去了创新的动力这个企业必将会成为明日黄花。

3、企业文化创新与管理创新

管理的方式与文化总是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必须首先推行文化创新,变革约束创新的思维、观点,打破现有文化模式。从当前企业情况看,当务之急是必须建立科学管理的观念,为了在新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企业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彻底地管理变革,创新建立健全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与创新范文第5篇

我国家电产业经过20多年的迅速发展,现已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颇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之一。浙江慈溪龙山镇家用电器产业集群作为我国家电行业重要产业集群,已成为镇域集群的代表。2014年实现规上工业销售产值16.9亿元,占全镇规上工业销售产值的10.6%,利润总额达3 853.4万元。然而,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等问题制约着集群和镇域经济的发展。笔者以龙山家电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收集相关二手资料、集群深度访谈和调查问卷整理分析等3种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影响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创新创业及模仿创业2种方式的因素,提出创业传导模型和发展镇域集群的对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是介于科层级和市场之间的一种空间经济组织形式。由于分工协作和竞合关系的存在,集群内包括了横纵交织的网络:从纵向价值链和来看,集群经常从供应商、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从横向来看,集群包括的焦点企业的竞争者以及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1]。这些元素形成了一个经济生态系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并通过内部竞合关系提高整体竞争力。

除了对区域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产业集群还能为创业企业的生存与成长营造特殊的氛围。在这一氛围的影响下,集群企业创业传导是集群内企业通过感知其他企业的创业行动,通过调整资源配置来进行模仿或跟随,从而获得超额绩效,实现公司创业的路径[2]。集群创业传导的路径既有通过上下游和衍生关系的“连带创业”,也有通过竞争关系的“模仿创业”。同时,焦点企业通过自身率先创业,获得新知识、培养新能力,从而带动产业集群实现整体升级[3]。因此,创新与模仿是集群创业决策过程中一对平行的替代性策略[4]。自主的技术创新是实现企业技术进步从而也是维持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和持续增长势头的主要手段。企业自主创新影响因素包括新产品自身属性、产品研发、市场竞争、产业及其竞争对手所占的市场份额,其可以通过4种途径实现,即自身创新资源积累、政府创新平台搭建、企业配套与合作、集群外部联系构建与巩固[5]。由于存在内生性模仿机制,创新动力不足,集群企业模仿行为普遍存在[5],而技术模仿是产业集群企业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技术进步的最优途径和理性选择[4]。集群企业的创业行为并非一成不变,随着集群内外部环境变化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模仿行为可以转化为创新行为[5]。不管是创新还是模仿,都是通过企业创业传导而实现的。创业行为是创业者在集群环境影响下,基于一定的创业意图和创业机会,为实现创业目的而实施的一系列行为;创业传导过程就是集群内先发创业企业向后发创业企业创业扩散的路径[6]。

二、龙山家电产业集群概况

慈溪市龙山镇家用电器产业最初以农村富余劳动力自主创业为特色,借助国企改革焕发的创业热情,融合龙山镇特有的自主创业文化而发展起来,整个产业发展历经了3个阶段。

产业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龙山镇电器产业起始于一批集体企业(邱洋电器仪表厂,大雁丝绸厂等)职工离职员工创业而诞生。龙山镇当时创业发展起来的一些家电企业主要生产小型家用电器配件和电机为主,并为周边的周巷、宗汉、浒山等地的卓力电器、公牛集团,奇迪电器等企业做配件业务。经过近20年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如慈溪市晨阳电器有限公司,九菱电器有限公司等。在这一时期,产业发展的动力主要以农村富余劳动力和镇办企业改革。但企业总体规模小,工艺相对简单,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集群形成阶段(2000―2008年):随着国外家电企业大举进入国内市场,国内部分家电企业开始退出市场,龙山镇家电企业开始从专做配套转向整机生产。另一方面,针对国外贸易的丰厚利润,以西贝乐电器、永生电器、长丰电器等为代表的企业开始大量出口销售产品。大量本地新生家电企业成功创办,其中,大部分企业最初为龙头企业配套而建立,通过不断集聚,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镇域家电产业集群。

转型升级阶段(2009年至今):在此阶段,家电产业链已经基本形成、市场份额、出口增长幅度和市场竞争能力处于平台期,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同时,慈溪市内其他已完成转型升级的家电企业的发展模式和经验为镇内家电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资源。

三、研究方法设计

本文的研究核心在于创业传导因素对于企业创新创业与模仿创业的选择的影响,因此,选择了企业在创业传导过程中模仿与创新选择上3个维度,即创业者特质、政府及相关中介机构支持力度以及行业中知识的隐性程度。在建立基本研究维度的基础上,本文采用以问卷调研法为主,收集一手数据了解产业集群内实际情况,并辅助使用SPSS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同时配合使用二手资料收集使数据完善,并且通过集群深度访谈更详细地了解龙山家电产业集群。问卷采用Likert5级量表打分法(5分为完全同意,4分为比较同意,3分为一般,2分为有点不同意,1分为完全不同意)。本文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加上前文中对集群内企业创业传导模仿或创新选择的影响因素维度的分类与总结,提出了企业创业传导模仿与创新模型假设(图1)。

该模型描述了集群内企业创业传导过程中创新创业或模仿创业选择,与创业者特质、政府及相关中介机构支持力度和行业中知识隐性程度3个影响因素之前的关系。本文假设创业者特质、政府及相关中介机构支持力度,以及行业中知识隐性程度这3个影响因素均对集群内企业创业传导模仿与创新的选择的正向关系。

基于上述企业创业传导模仿与创新模型,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创业者特质越强,企业创业传导偏向创新,反之则偏向模仿。

H2:政府及相关中介机构支持力度越大,企业创业传导偏向创新,反之则偏向模仿。

H3:行业中知识隐性程度越高,企业创业传导偏向创新,反之则偏向模仿。

创业者特质的设计共4个题项,参考葛宝山、蒋海燕(2013)对创业者特质分类的4个维度,包括个人能力、自我效能、创业动机以及外部环境[7]。主要参考刘万利(2013)的成熟量表,分为创业意愿、创业自我效能感、感知风险,以及创业机会识别及影响[8],在此基础上修改后产生4个题项。政府及相关中介机构支持力度的设计共6个题项,主要参考姚梅芳、张兰、葛晶和黄金睿(2010)的研究,政府在金融,政府支持下的电业局,政府法规执行情况,政府的人才支持,以及政府项目支持[9]。其次,参考了孟晋霞(2009)在研究关于政府在企业创业过程中的作用中使用的量表[10],在此基础上修改后产生6个题项。行业中知识的隐性程度的设计共6个题项,参考陈佳(2011)在其研究中指出的2个维度,行业中知识的性质、行业内企业之间知识的交流都会影响到行业中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11]。3个层面的维度如表1所示。

本文因变量为创业传导中模仿与创新的选择,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企业自主创新的选择由企业隐性知识强度来衡量[11],从企业整体衡量企业隐性知识强度可以用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能、技巧等这一指标。因此,本文通过问卷测量创业者对于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能、技巧的认知程度。企业规模对于创业者特质、政府及相关中介机构支持力度、行业中知识的隐性程度在企业创业传导研究中并无定论,故作为控制变量。通过企业年销售收入测量。

四、实证分析

本文对每个维度的评分办法为取得平均值,得出最后数据,整理后输入SPSS19.0软件进行科学统计分析(表2)。

表2反映了龙山镇家电产业集群中企业的企业规模、企业年龄,以及所有制类型3个主要特征及各企业在这3个特征中所占的比例。龙山家电产业集群呈现出以中小型家电企业为主的特点。从所有制类型中可以也可以看出,龙山镇家电企业90%以上为民营企业,符合慈溪市家电企业现状。从企业的年龄结构中可以看出,龙山镇家电集群中1995年以前创立的企业数量与2010年之后创立的企业数量相同,为3家。超过半数(57.8%)的企业创办时间是在1996―2005年,至今已经营近15年。从中也可以反映出龙山家电企业集中创办的时间是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龙山家电产业集群也从该时期开始形成。

由于企业年销售收入源数据和需要使用Likert量表打分的数据在格式和意义上不同,因此,所有的控制变量、因变量、自变量都做了标准化调整;为有效测量各变量之间的影响,进行各变量之间的偏相关分析,分析后显示自变量之间存在可协调关系。故在原有研究假设模型基础上应该添加3个自变量继续研究:X4:创业者特质与行业中知识隐性程度互相调节(X1×X3);X5:创业者特质与政府及相关中介机构支持力度互相调节(X1×X2);X6:政府及相关中介机构支持力度与行业中知识隐性程度的互相调节(X2×X3)。结合已有的3个自变量:X1:创业者特质;X2:政府及相关中介机构支持力度;X3:行业中的知识的隐性程度。另外,控制变量:X0(销售收入)。根据实际获取的数据,整理后输入SPSS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首先对6个自变量及控制变量对因变量Y:创业传导中模仿与创新的选择代入模型1中进行相关性及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但从表3可看出,R值为0.681,说明模型1的拟合度较低。自变量X1,X4,X6的p值均大于0.05,说明这3个自变量显著水平极低。其中,X6的p值最大,为0.811,所以,本文将自变量X6剔除后建立以X1-X5,X0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的模型2,进行数理分析回归统计后的结果如表3。对模型2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企业传导创业模仿与创新选择的回归方程。另外,模型2的R值为0.780,较模型1高,但从表3回归系数表来看,自变量X1的p值为0.844,大于0.5,说明该自变量对应变量没有预测效果,即创业者特性显著水平极低,创业者特征对企业创业传导创新与模仿的选择的影响较弱。所以,本文将自变量X1剔除后建立以X2-X5,X0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的模型3,进行数理分析,结果见表3。对模型3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企业传导创业模仿与创新选择的回归方程:

模型3的R值为0.781,在3个模型中拟合度最高。结合回归方程和系数表,X2、X5回归系数为正,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呈正相关;X0、X3、X4的非标准化系数为负值,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呈负相关。因为自变量X4=X1×X3,X5=X1×X2,方程式中X4和X5之间有个共同自变量为X1,X1对X2、X3有正向调节作用。

五、结论与建议

由分析结果可知,假设H1不支持,即创业者特质不直接印象企业创业传导偏向创新还是模仿,而是对其他两个变量(政府及相关中介机构支持力度和行业中知识的隐性程度)有正向调节作用。假设H2得到检验,政府及相关中介机构支持力度越大,企业创业传导偏向创新。假设H3得到检验,行业中知识隐性程度越高,企业创业传导偏向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