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床医学继续教育

临床医学继续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临床医学继续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临床医学继续教育

临床医学继续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虚拟现实;医学教育;临床医学、虚拟现实技术

一、虚拟现实技术

(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其运用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一种在计算机图形学、仿真技术、人机接口技术以及传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一门新兴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性、交互性以及构想性等特征,通过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生动的感觉世界,允许使用者通过头部转动、眼球转动、手势及其他动作对虚拟实体进行交互考察,以此模拟或体验真实过程[3]。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其更加精确、直观和形象化,并逐渐应用于医学、军事、设计以及艺术等诸多领域[4-5]。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应用

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虚拟现实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备受瞩目的。据早在1993年的统计,世界市场上出现的805个虚拟现实应用系统中就有49个应用于医学[6]。至今虚拟现实被应用到教育领域已有30年左右的时间,其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亦十分广泛。1.在神经外科教学中的应用。在神经外科手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将神经解剖基础知识与头颅影像学资料相结合,形成立体的空间结构概念,从而能够在手术中进行准确定位一直是神经外科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神经外科手术的培训过程耗时耗力,难以重复,严重影响了临床医师的培养过程。利用患者头颅和血管影像重构手术标本模型,再通过虚拟现实系统提供的切割、移动等工具模拟从切开头皮、钻颅骨、打开骨窗,到暴露病变部位等一系列过程,有效地模拟了真实的神经外科手术的定位过程。通过模拟手术训练,熟练掌握手术操作过程,这样即可以最大化地减少手术风险,因而虚拟仿真系统在培养神经外科医师的同时,亦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当前国内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将VR技术应用于神经介入手术教学培训,发现神经介入的VR培训,可以让受训者尽快熟悉技术操作以及手术流程,增加受试者手眼协调能力,具有非常好地效果[7]。2.在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由于骨科手术类型的多样化,解剖结构的复杂性,以及手术视野狭小等因素的影响,初学者往往学习曲线较长,在较短时间内完全掌握这些技术比较困难。为了降低患者的手术风险和增加青年医师的练习机会,既往骨科教学实践往往是在尸体标本上进行操作来完成手术训练,然而目前可供手术训练的尸源较为紧缺,难以满足临床的需要。我国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脊柱骨病外科通过虚拟仿真三维软件技术建立的人体骨骼、肌肉等模型,使学生通过人机交互,直观轻松的理解骨科疾病的解剖生理基础,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8]。3.在妇产科临床培训中应用。妇产科学是临床医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因为女性盆腔解剖结构复杂,脏器隐匿且组织形态抽象,增加了学生学习时掌握的难度。另外,妇产科患者和家属的自我防范和保护隐私的意识较强,他们往往会拒绝妇科检查示教,尤其是面对男性学生或医生情况下,这使妇产科临床带教更加困难。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使得在符合伦理学的情况下,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学习妇产科相关知识成为可能。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妇产科多个方面已逐渐开始应用,其中以妇科腹腔镜的培训应用最为广泛,第四代虚拟现实手术模拟系统已具有力学反馈功能和手术操作引导等功能,同时虚拟现实技术在妇科机器人手术培训、宫腔镜培训、产科急症处理培训等多个方面都表现出学习曲线短、参与度高等优势作用[9]。4.虚拟现实技术在儿科临床技能。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由于医疗资源有限和儿童患者的特殊性等原因,使得学生在临床学习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例如动手操作机会少,患儿或其家长不配合问诊查体等,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哈尔滨医科大学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患儿的诊疗环境进行的复杂、动态、人机交互的模拟,将儿科典型病例重现的虚拟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中,取得的良好的效果[10]。除了上述方面,虚拟现实技术在支气管镜、泌尿外科腹腔镜、外科手术培训、眼科教学和口腔医学教学等领域亦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了临床思维。

临床医学继续教育范文第2篇

药学人员只有掌握了更多、更全面的药学技能,才能助力医院药学发展。目前我国医院药学人员的整体现状不容乐观,各地区、各等级药学人员在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工作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药品服务质量的发展。

1.1知识层次差异:

我国医院药学人员知识层次差异主要表现为学历及知识结构的差异。目前我国药学人员的学历层次包括中专、本科、研究生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中专及相当于中专毕业的药学人员,特别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这部分人员,由于缺乏系统、先进的药学知识储备,很难满足当今高速发展的临床药学要求。在药学人员的职称上不同医疗水平的医院不同等级分布不一,各地区总体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受经济水平及历史条件的限制,相当一部分经验老到的药学人员可能没有接受过计算机、生物制剂等现代培训,加之当今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推动医院药学设备不断更新,使老一辈经验丰富的药学人员出现知识脱节的现象。年轻的药学人员虽然知识理论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但缺乏实践经验,不能为临床提供切实可行的药学指导。药学人员知识层次的混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药学作用的发挥。

1.2药学教育滞后:

药学专业学生是医院药学队伍后备军,但在学生的药学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不合理之处。药学专业的课程有基础化学、分析化学、药理、药剂等,临床医学课程没有开设。要想使药学人员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储备是必不可少的,连化验单、病历本都看不懂的药学人员如何能为临床用药提供有效指导与监督呢?因此,在早期药学教育中加入临床医学内容才能使药学人员的知识结构符合时代需要。

1.3药学人员管理相对混乱:

由于我国“重医轻药”,对医院药学人员的管理不够严谨,存在职责定位不明确、专业素质不高、协作能力不强等问题。我国大部分地区采用的药学服务模式为药物供应,主要工作是对药品进行分类管理,清算每日用药量,调配药剂,部分药师查房提供用药咨询。这种服务模式是传统的药学工作模式,药学人员的定位以协助临床医师的工作为主,既没有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服务理念,也没有充分发挥药师的功能。在专业素质上,如上所述,对药学人员的培养以药物研制为主要方向,药学人员的教育以药物为中心,疏于以人为中心的实践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药学服务理念存在偏差。另外,由于传统的药物调配模式、职责定位与不合理的教育结构使我国医院药学人员工作范围相对狭窄,各学科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

2药学人员继续教育的意义

为解决目前我国医院药学人员存在的知识层次、教育滞后、职责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对医院药学人员开展继续教育意义深远。继续教育可以帮助不同知识层次的药学人员夯实基础、开阔视野,不断进步。老一辈的药学人员可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药学领域前沿成果,年轻一辈药学人员可通过继续教育补充基础知识,学习传统的中医药理理论。不同层次的药学人员共同学习,不断提升药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继续教育还可以使所有的药学人员保持职业的敏感性,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与执业能力,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3继续教育的方法

3.1继续教育的内容:

医院药学人员的继续教育应当以患者、医院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充分重视多学科的合作,使继续教育与医学发展趋势、业务标准具有一致性。具体而言继续教育的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如上所述受学科教育专业设置的限制,大多数医院药学人员临床药学知识、药物治疗及生物学科等知识匮乏,继续教育着重弥补这一知识短板,通过专题讲座等方式加强药学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其次,继续教育的内容还可以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如疾病的最新药物联合治疗方案、某些中药的配伍机制具有的新疗效等,以满足不同知识结构的药学人员对知识的需求。继续教育课程的设置应当符合我国药学人员学历层次不齐的现状并符合时展的方向,使继续性教育的内容更具针对性。

3.2继续教育的方法:

继续教育的开展可根据医院药学人员的编制、医院工作、教育经费等各方面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①在职自学。在职自学是最经济、实用的继续教育方法,为满足针对性学习的需要,应当制定教学大纲及考核标准。药学继续教育指导小组可根据岗位职责确定学习内容,药学人员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由药学继续教育指导小组定期组织考核,考核成绩与晋职晋级及聘任挂钩。②举办专题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各单位可根据本医院的实际情况举行各种类型的专题学术讲座,尤其是关于新药的临床使用、药物与药物及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药品不良反应、临床合理用药、药物经济学、药学监测。通过学术讲座弥补药学人员的临床医学知识储备短板。③临床实践活动。临床药师下病房是很好的临床实践模式,药师通过查阅病历、了解疾病的病因及发病特点,熟悉疾病的治疗原则及诊治方案,提高临床用药水平;在查房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此类问题相关知识,从而提高知识水平。同时,增加与临床医师交流沟通的机会,用专业知识解答临床医师在工作中遇到的临床用药问题,逐渐发挥临床药师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

4结语

临床医学继续教育范文第3篇

1.1研究对象

2011年4—9月,综合考虑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等特点,从东、中、西部抽取北京、浙江、山西、安徽、贵州和云南6个省市,每个省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分层抽取2个区县,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选取一定有代表性的乡镇和村,累计共调查6个省市12个区县48个乡镇卫生院,每个卫生院抽取15名卫技人员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全科医生、防保人员、护士、医辅医技、药房等人员。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机构调查表和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继续教育现状、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继续教育的需求。共发放问卷720份,回收问卷719份,有效回收率为99.9%。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

2结果

2.1卫生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男女比例为1∶1.7;年龄20~39岁者占68.7%,50岁及以上者仅占8.1%;大专学历占47.6%,本科学历仅占16.7%,尚有1.4%为初中及以下学历;职称士级和师级分别占32.8%和31.0%,副高及以上职称仅占2.3%,尚有15.3%没有职称;全科医师占22.3%,护士占20.9%。

2.2卫生人才队伍继续教育现状

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机构有县级医疗机构(42.4%,305/719)、区县行政部门及其委托单位(29.6%,213/719)、地市级医疗机构(23.1%,166/719)等。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参加短期多次培训者占56.0%,参加定期集中专题学习者占20.9%,而参加函授、远程教育、组织专家教授到农村实地培训、传统医学师承形式的培训者仅分别占9.0%、7.4%、3.1%、0.9%。49.6%的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2010年累积培训时间≤30学时,24.3%累积培训时间为31~50学时,仅7.5%累积培训时间>90学时。仅有18.3%的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对继续教育状况比较满意或很满意,48.0%满意程度一般,尚有33.7%表示很不满意或不太满意。

2.3卫生人才队伍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认为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学缺乏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66.1%,475/719)、培训或学习时间短(54.2%,390/719)、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44.1%,317/719)等。

2.4卫生人才队伍继续教育需求

2.4.1培养人选来源

医务人员认为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的合适人选有:医学院校毕业的普通大学生(59.2%,426/719)、通过上级卫生局招考的人员(48.1%,346/719)、上级医疗机构对口支援的医务人员(43.3%,311/719)等。

2.4.2继续教育内容需求

有63.5%的医务人员认为乡镇卫生院最需要的医学专业是全科医学,19.7%认为是临床医学,12.7%认为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仅2.8%认为是中医学专业。医务人员认为最需要补充的专业知识有:全科医学知识(82.5%,593/719)、西医专业知识(44.1%,317/719)、疾病预防控制(38.7%,278/719)(见表4)。

2.4.3继续教育方式需求

42.9%的医务人员希望能组织专家教授到农村实地培训,33.4%希望能参加定期集中专题学习,而仅8.4%希望能短期多次培训。

3讨论

3.1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1.1乡镇卫生院尚未形成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

继续医学教育是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主动获取、更新医学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终身性的医学教育。医学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培训对象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卫生部根据新医改方案出台了《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农村卫生人员在职在岗培训,对农村乡镇卫生院在职在岗卫生人员每5年进行全员岗位培训一次,将培训结果作为岗位聘任与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每年要有1名乡镇卫生院技术骨干人员到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修。用3年时间,培训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人员36万人次”的目标。然而目前在农村尚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乡镇卫生院继续教育体系,并没有相应配套的对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情况的具体组织管理、考核、登记、评估等一系列实际操作的规定,很难使乡镇卫生院将继续教育情况与考核、岗位聘任和职称晋升等相关工作挂钩。由于培训时间较长,乡镇卫生院人手少,工作任务繁重,再加上缺乏对乡镇卫生院继续教育的有效监督,使得一些乡镇卫生院和医务人员都不重视培训。

3.1.2继续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效果不理想

调查结果显示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认为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学缺乏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培训或学习时间短、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继续教育内容的设计脱离了培养目标和农村卫生工作的实际需要,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使得继续教育效果不理想。一些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反映在培养方面主要问题是继续教育没有针对性,专家讲的听不太懂,讲的内容和需求不对口,继续教育效果不太大。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其范围涵盖了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对于继续教育内容,全科医学知识和公共卫生知识是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希望补充的主要知识,这也和乡镇卫生院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的功能定位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心理、中医和法律知识也是他们想了解的知识,在今后组织的继续教育中,应关注这些知识的补充。

3.1.3继续教育机构单一,形式缺乏多样性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承担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继续教育的主要机构仍然是以县级医疗机构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单位为主,继续教育形式以短期多次的培训为主。而依据文件提出的利用多种资源,采用多种形式的培训尚没有深入开展起来。究其原因,从各级机构承担的职能来看,县级卫生机构是培训的主要承担机构,而各高、中等医学院校和城市卫生机构对于乡镇卫生院的培训,只是一种社会责任,并没有充分调动起高、中等医学院校和城市卫生机构对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3.1.4继续教育与需求脱节,难以调动积极性

从乡镇卫生院继续教育现状和需求来看,目前对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的继续教育现状与其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很难调动培训对象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被调查的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有近80%的人对目前继续教育状况的满意度不高。培训和需求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他们更希望通过组织专家教授到农村实地培训或定期集中专题学习来获得相关知识,而不是通过短期多次培训的方式获取知识。(2)随着当前农村居民健康需求水平的提高,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所需医学知识也在向多样化发展,除了希望获得和其服务功能相关的全科医学、西医和疾病预防控制知识之外,他们还希望能接受中医、法律法规、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一差距表明,当前实施的农村继续医学教育采用的思路以强调供方居多,而对需方要求的满足体现不足,没有将继续教育的目标同农村居民的需求、农村的环境特点和培训对象的需求相结合。

3.2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医学教育分为医学院校教育(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培养策略应主要从上述三个方面三轨并进。

3.2.1加强全科医学专业建设,为乡镇卫生院培养适宜的专业人才

201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布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发改社会[2010]561号),提出要“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并制定了“从2010年开始,3年内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到2020年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的目标,目标的实现任重道远。全科医学是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培养最需要的专业,但是教育部一直没有将全科医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的专业(学科)目录,这也是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源头上的短板。实现全科医学专业和学科的建制是首要工作,在教育部新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提出对一级学科采取了指令性管理办法,二级学科采取指导性管理办法。这也为未来将全科医学纳入二级学科目录开了口子,可以在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研究探索增设全科医学二级学科。同时,高等医学院校要积极开办全科医学专业,发挥为乡镇卫生院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的作用,通过正规医学学历教育,即国家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的形式为基层培养全科医生。

3.2.2完善毕业后教育,健全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的毕业后教育主要包括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专科培训和全科医师培训。全科医师培训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以培养社区医生为主的基层医学教育途径,是农村基层卫生人才毕业后教育的主要途径。早在1999年卫生部就开始重视全科医师的培养,颁布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卫科教发[1999]第610号),提出了为社区培养全科医师的思路。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的毕业后教育体系尚没有建立起来。从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的培训需求来看,他们需要通过规范化的培训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医学教育的角度来看,毕业后教育阶段的规范化培训也是优化医生知识结构、提高技术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举措,将逐步成为医学院校毕业生转变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必经阶段。因此将毕业后教育阶段的培训纳入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培养体系中是完善农村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必然要求,也是将学历教育和毕业后教育有力衔接的内在要求。

3.2.3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创新继续教育形式

临床医学继续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中医医院;实践

继续医学教育是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终身性、连续性医学教育,目的是使广大卫生技术人员能快速了解医学科学的前沿动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也是医疗机构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1]。结合《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的方针政策,以医院作为中医医疗集团抓手,为促进中医药事业向前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我院为核心,辐射全省的中医药网络,并在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

我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中医医院,同时为云南省中医医疗集团总医院、云南省针灸推拿康复医院、云南中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也是全国城市社区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住院医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临床)基地。每年除承担大量的临床医疗工作外,还承担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康复、护理、检验、影像等业的教学与实习,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2012—2014年间,获准并举办国家级项目29项;获准并举办省级项目41项。同时积极开展医院继续教育活动,平均每年开展45次院内讲座,接收进修156人,基本可以满足全院继续教育培训需求。此外,教育经费占全年收入比逐年提高,2014年占比1.14%。

2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的实践

2.1医院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加强管理

医院党委行政高度重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把继续医学教育作为提高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加快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提升诊疗水平及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医院党委更新教育观念,逐步推行以继续医学教育为基点,提升学历教育为出口的政策导向,把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医院设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安排专人管理,明确职责,加强领导。定期、不定期召开继续教育工作相关会议。在执行继续教育相关管理规定时,院党委行政统一思想,真正落实了继续教育不合格职称晋升一票否决的制度,为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2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加强继续教育制度建设,并纳入医院规划及规章制度中,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是继续医学教育得以持久、深入、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为此,2012年以来先后10余次修订了继续教育相关规定,制订和修改继续教育实施细则,明确了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要求。规定所有人员每年总分必须达25分。①临床医学(含中医)、检验、影像、药剂等卫生专业人员的学分具体要求为:副高级及以上卫生技术人员项目学分不低于20分。I类学分不低于15分,且国家级I类学分不低于5分,远程学分的I类学分不超过5分(推广项目除外,以下类同),II类学分5分,且不可通过远程学习获得,自管学分5分,其中自学学分不超过3分;中级卫生技术人员项目学分不低于20学分,I类学分不低于15分,且远程学习的I类学分不超过5分,II类学分5分,且不可通过远程学习获得,自管学分5分,其中自学学分不超过3分;初级卫生技术人员项目学分不低于20学分,I类学分不低于10分,II类学分10分,均可通过远程学习获得,自管学分5分,其中自学学分不超过3分。②护理、公共卫生类卫生专业人员的学分具体要求为:副高级及以上卫生技术人员项目学分不低于20分,I类学分不低于12分,且远程学习的I类学分不超过5分,II类学分8分,且不可通过远程学习获得,自管学分5分,其中自学学分不超过3分;中级卫生技术人员项目学分不低于20学分,其中I类学分不低于10分,且远程学习的I类学分不超过5分,II类学分10分,且不可通过远程学习获得,自管学分5分,其中自学学分不超过3分;初级卫生技术人员项目学分不低于20学分,I类学分不低于10分,II类学分10分,均可通过远程学习获得,自管学分5分,其中自学学分不超过3分。对院内继续教育活动的参与情况进行了特别要求[2]。在制度落实上,不断规范继教对象及学分审核、登记、验证等环节,逐步完善继教工作的过程管理。同时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继续医学教育的约束力与强制性,保证继教工作有序开展。并将继教项目的申请、举办、全员培训项目达标率、合格情况等与科室年度考核、晋职晋级、任期考评等实际利益挂钩,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

2.3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多样化

双轮驱动院内外人才培养依据教学内容特点及培养对象的不同,遵循启发、互动的教学理念,突出理论、实践与实验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采用启发式、案例讨论式、互动式及邀请院外知名专家到院开展学术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现代技术(多媒体教学等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近年来,医院长期开展“学经典、用经典”系列活动、名医讲坛等中医课程以及法律法规、心理培训、科学前沿等课程,营造良好的中医学习氛围;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临床实践,围绕“以患者为中心,注重医学人文关怀”针对性开设人文知识、伦理道德学习。并通过临床技能模拟实验课程的学习与掌握,让来院临床实践各类人员“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全程临床”,还针对性的开设了社区实践、门诊跟师等2个环节的临床实践,并开展特色教学,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基层适宜技术培训、双语教学、“小老师”计划等课程,为学生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为全科医师、骨干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才培养,采取带教老师与受训学员的角色互换模式培养。

2.4传承与创新

名医经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了进一步将老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全面有效、真实客观地予以保留,实现传承与创新,建立名医工作室,规定了名医工作室的遴选程序,工作室的建设目标、工作任务与工作要求及各级各类工作人员职责;逐步建立起规范的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示教室、观摩室、资料室。同时在名医馆选定房间安装一套摄录系统,可实时记录名老中医药专家带教情况,将名老中医药专家的传承经验较好地应用于临床及教学中。出版了《云南省中医医院名医学术经验》系列丛书,全套共13册,该系列丛书详细记载了名老中医医事传略、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及跟师心得、体会与临床应用,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挖掘、整理与传承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整总结研究名老中医药专家擅治常见病、疑难病的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形成系统的诊疗方案20种,并推广运用于临床及我院医疗集团成员单位,疗效显著,社会反响好。

2.5完善软硬设施环境搭建现代平台

为进一步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的支撑条件,设满足100人以上学生上课的大教室3间,示教室28间及专门的多媒体教室和移动多媒体设备。医院图书馆有藏书2万余册,每年订有各种期刊250余种,位于院本部备有60台计算机,可供职工、进修、实习人员上网学习。同时备有专门的临床思维训练及评测系统、医学在线考试系统及医院科研、教学、继续教育、人员技术档案专业软件。医院办公自动化系统及计算机考试系统的启用为远程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使更多的卫生技术人员能够就近、方便地参加和学习相关的卫生技术知识。

2.6因地制宜标准化培训

积极开展面向全省,乃至基层的云南省中医药标准化培训为加强中医药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满足中医药标准研究制定、实施推广等工作需要,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发挥中医药标准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作用,根据国家中管局《关于印发2012年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中医药标准化培训实施方案的通知》国中医药法监政法便函【2012】20号、《云南省卫生厅关于印发2012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云卫发【2012】553号、《云南省卫生厅关于下达中央补助我省2012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通知》云财社【2012】87号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2013年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中医药标准化培训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云南省中医医院作为云南省唯一一所省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国首批42个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之一,自2012年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以来,积极开展中医药标准化知识推广培训,对标准化的发展形势、标准化相关知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中国标准化运行体系和国际标准化运行体系、中医临床指南评价技术和方法、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定方法学、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和应用、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等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与推广,并将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贯穿于整个培训当中,也为大家指明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提高了中医药人员的标准能力素质,培训了一支高水平的中医药标准化人才队伍,为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医院共举办了云南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骨干专业人员培训、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实施推广培训及中医临床各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实施推广培训8期系列培训,完成了2500多名人员的培训。立足中医药标准化本土人才培养的同时,加大基层医生自身“造血”功能,积极培养中医药标准化技术骨干。

3中医医院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

3.1变被动为主动转变观念

目前,在继续医学教育开展上,仍然存在高职人员不再受职称晋升限制,医务人员对学分获取途径单一,学习过程存在重学分、轻学习的现象,这就要求医务人员提高认识水平,加强观念转变,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同时医院要通过奖惩并举、激励引导等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学习新业务、新知识的自觉性,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3.2利用信息化平台建设改革继续医学教育模式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并在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继续教育学习及学分审验平台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借助远程医学教育模式的开启真正使继续医学教育的学习适用于不同学科、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卫生技术人员的需要,体现了“按需学习”的教育理念,合理解决了工学矛盾,并为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选择空间[3]。

3.3健全制度是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规范管理是继续医学教育运行的关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项目的流程及规范制度严格管理;加强学分管理,注重学习效果,严格学分审验的每一道关口;建立科学、合理、实用与竞争、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体系。作为衡量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务必健全考核评估体制,完善项目质量控制及反馈机制。

3.3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经典与医学前沿为导向,丰富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内容名老中医经验及中医经典的学习在各中医医院中已逐渐淡化,为此,举办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必须在内容和方法具有较强的新颖性和吸引力,这样才能有效地吸引各类人员参与继续教育。因此,需要我们继续推行“跟名医、学名师、颂经典”及引入中医药标准化培训,不断在授课教师、授课内容上下功夫。结合三基知识系列讲座、前沿学科进展及开设公共课类课程学习(心理、人文、传染病防治等),通过专科间的沟通与交流,优化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医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为中医继续教育工作逐步迈向工作制度化、管理规范化、手段现代化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海涛,陈自强,彭霞,等.综合性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重庆医学,2007,36(2):116-117.

[2]王红英.医院继续教育项目学分管理的问题与思考[J].医院管理杂志,2003,10(3):289-290.

临床医学继续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药学服务;药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16-01

药学服务是“以用药者为中心”为用药者提供合格药品和以药学科技知识为用药者提供用药过程的全程服务。药学服务包括医院药学服务、社会药房药学服务和社区药学服务。药师在药学服务中是提供药学科技知识的主体,对药学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影响很大。

1. 我国药师素质现状

我国传统的药学专业学历教育,缺少临床医学等课程的学习,是以化学为主的药学教育。长期以来,药师只具有从事药品调剂、制剂、药品检验等业务素质。再加上我国就是正规从药学院毕业的药师,毕业后如果是在医院、社会药房工作的,就很少有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因此,我国大部分药师一直只具有保障供应质量合格药品的药学服务素质。

药师素质是影响我国药学服务水平和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2. 转变观念

在社会上,要使大众的“药师就是发药、制剂”的偏面观念转变为:药师是保障药品质量和负责用药咨询,指导合理用药,解决用药中的问题离不开药师:医院、社会药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转变“药师就是创造由药品产生的经济效益”的观念为:药师在保障药品质量的同时,对用药者的用药全过程进行监护,节约药物资源,提高疗效,可产生社会经济效益;上级有关部门,应转变“药师是保障供应合格药品”的观念为:药师不但保障药品质量,而且要对合格药品应用中,在体内,应用后的效果负责,药师要转变“只要发药、制药正确,其它与我无关”观念为药师应具备临床药学、临床医学、临床护理学知识,具有“七星”素质,能为用药者提出个体化用药方案供医师参考,要监护用药者用药全过程,应承担用药者用药效果的责任。

3. 加快在职药师的继续教育

药师要胜任“以用药者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必须加快在职药师的继续教育。有关部门应为在职药师享有继续教育制定的权利。对在职医院药师,要采取多种形式,接受临床药学、临床医学、临床护理学等知识的继续教育。

4. 信任和发挥药师作用

医院社会药房,社会卫生服务中心,都应充分信任药师,调动药师的积极性,发挥药师在药学服务中的作用,为药师进行药学服务提供必要硬件和环境,对药师在药学服务中取得的成绩应给予肯定,并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

要鼓励和支持医院住院药房的医院药师,深入病区,为住院病人进行药学服务,了解用药史,写好药历,协助临床医师解决住院病人用药中的问题。

5. 加强药师素质管理

加强药师素质管理,会促进药师素质的提高。药师素质的提高,会提高药学服务水平和质量。

对药师素质的评价,除了对药师职称的评定外,还应为每位药师的成长过程建立药师素质档案。对每位药师常年接受继续教育情况,职业道德,服务态度,以及用药者对药师提供药学服务的满意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价。

6. 药师素质应适应药学服务需求

随着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随着国家切断“以药养医”途径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行。用药者对药学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7. 现在药学服务

社会药房药学服务,除保障供应质量合格的药品外,主要将负责医药消费者的用药咨询,用药指导,医药消费者可随时与医药及时得到用药指导和解决用药中的问题。

8. 我国药学服务的目标

我国的医疗保险事业也快速发展,“医保”中的合理用药,减少“医保”经费中的药费开支,也是药学服务的目标之一。

药师素质的提高,除了靠药师本身的努力,还需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需要用药者的密切配合。可以相信:我国药师素质会快速提高,药学服务水平和质量也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