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技术培训

创新技术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技术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技术培训

创新技术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培训

1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和培训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不断地推进,农村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以及产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慢慢地向科技型、集约型的现代化生产模式过渡。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的经济,就必须加强对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和培训,这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在新时期,实现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基础就是农业机械技术,它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而要将农业机械技术转变为生产的原动力,就得加大对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和创新工作的力度[1]。除此之外,农业机械技术的培训可以帮助人们保养、使用以及修理农业机械,这种培训工作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专业性;而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从而达到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的目的。

2新时期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中所存在的不足

2.1缺少创新性以及配套的支持

新时期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具体要求,就是要培训人员依照当地人民的实际需求来做出针对性的培训,并且还要求培训具有新颖性。但是仍然有部分地区没有按照要求去培训,从而使得农业机械技术的培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地区在培训的时候过于死板,条条框框太多,缺乏创新性,导致很多的农民培训的兴趣不高[2]。

2.2缺少对农业技术培训的重视

很多培训人员的思想相对来说过于落后,文化水平不高,并且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在农业机械技术的培训和创新过程中态度不端正,这样很容易降低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效率和质量,并且还可能因为某些学员错误的操作而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的农机安全事故还会威胁到学员的生命安全。据了解,2016年,全国共发生农机事故1004起,死亡133人受伤318人,直接经济损失1211.41万元。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培训的人员的知识水平不高,在接受培训的时候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机械原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比如在修理农业机械时,将一些可以正常使用的机械零件当作不好的零件扔掉,从而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

2.3农业机械技术的培训内容偏旧

我国很多地区在进行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时候,因为缺少配套的支撑而导致培训无法顺利地开展。在新时期开展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和创新的过程中,其培训的内容过于老套,不知道引入其他地区先进的农业机械培训设备,从而导致我国很多的农民丧失对这种培训的热情和激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效率和培训的质量[3]。

3加强我国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和培训的主要建议

3.1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培训理念

我国加强对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和培训,就是为了给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服务,所以我们必须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广大农民服务的培训理念。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的飞速发展,许多新型职业农民都渴望了解更多更先进的农业机械知识,并希望接触到更多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因此加强对农民农业机械化专业知识的培训,显得尤为迫切。

3.2加强农业机械技术的研发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领域里,研发型的农业机械技术公司极为稀少;而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所以国家必须要集中优势资源并借助一些相关教学企业单位以及科研的力量,来创建一个能够统率全国农业机械权威的农机研发机构。在加强对农业机械技术研发的同时,还要保证所研发产品的质量问题[4]。

3.3实时更新教材内容并提升培训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在不断地加快。新时期的农业机械技术也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及时删掉一些陈旧的知识,淘汰掉落后的农机技术,并增添一些新颖的农业机械技术。同时还要多投入教学机械设备来满足我国农业发展的需求。此外,还应当提升培训人员的综合素质;因为作为一名培训人员,就必须要与时俱进,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教给其他人好的培训员还应该具备环保意识,目前我国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所以培训人员在传授给他人技能时还要注意保护环境。

3.4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和创新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我国土地辽阔,而不同区域内的农村有着很大的差异,比如说土壤差异、气候差异以及环境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相同的培训方式,就难以分辨这种差异,从而导致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降低。所以我国在开展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和创新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了解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做出针对性的培养,并且加以创新,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我国农民的农业机械技术。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的现代化,而农业机械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的技术的创新和培训,因此我们要以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规律为出发点,树立新理念,引进新技术,提高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档次,才能更好为“三农”服务。而我国农村土地辽阔,其培训的方式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所以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然后找出适合的农业机械技术培训模式与培训方法,给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晓玲.新时期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对策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4,34(12):47.

[2]孙媛媛.强化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与监管服务工作的思考[J].南方农机,2015,46(11):12+14.

[3]苑东明.研究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方法[J].广东蚕业,2017,51(2):29-30.

创新技术培训范文第2篇

“尹少淳先生在《何为教学策略》一文中对‘策略’进行了明确的论述:我们可以将‘策略’界定为介乎战略与方法之间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方式方法的集合”。将尹少淳先生的观点“具有实践意义的方式方法的集合”直接转移到教师培训上,就成了教师培训策略。在走近艺术家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实施和运用了一些富于创新,有新意、有实效的教师培训策略。这些策略的运用使教师培训能更好的满足教师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个性发展和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走近艺术家,有效利用资源策略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拓展校外美术教学的资源”,“ 广泛利用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动植物园,公园、游乐场、商店、社区、村庄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要想利用好这些资源,开展好美术教育活动,教师首先要对地方的这些资源有较深入的了解有较高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开展美术教育活动。这些资源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同时也是教师培训资源,要使课程资源能够有效使用,转化成为教师的培训课程资源,培训组织者要在参观、调研的基础上对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和重组,选出具有一定教育价值、能够实现培训目标、便于组织实施、特别是在培训实践中能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师培训的课程资源。

通州区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大运河北端终点,沉淀了丰富的运河沿线各个地方的文化和民俗,“面人汤”便是这样一个文化传承的典型。正是这片热土养育了现、当代文坛中人们熟知的文学家、艺术家刘绍棠、张中行、王洛宾、高占祥、欧阳中石、浩然等。随着通州国际新城的建设,一些当代艺术家相继在通州建立艺术馆、工作室,创作、生活在通州。

如:通州区梨园镇建有韩美林艺术馆、宋庄镇建有黄永玉万荷塘工作室、通州档案馆建有高占祥、张源艺术馆等,同时在宋庄小堡还有现代艺术家群落、台湖画院、荣宝斋画院等,这些艺术馆、画家工作室就构成了通州区特有的美术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即艺术家。二是参观与考察型资源,即艺术馆、工作室,将这些文化资源进行筛选、优化重组,就形成了教师培训的课程资源。

培训课程资源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能接触到,教师能够走近。二是艺术家在通州要有艺术馆或工作室,教师能够参观。三是艺术家身体条件好,能够和美术教师进行交流。

“走近艺术家”教师培训就采取了走近策略来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既走进艺术馆,也走近艺术家,将两种资源有机结合,以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培训效果的最大化。因为走进艺术馆容易,走近艺术家难,艺术馆对外开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可以随时进行参观,而见到有名望的艺术家并与其进行交流,一般的教师就很难做到,通过走近艺术家培训活动,实现教师渴望得到艺术家的指点、向艺术家学习的愿望,会极大的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兴趣,艺术家鲜明的艺术个性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虔诚、饱经风霜的人生阅历对教师来讲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例如,通州区中小学美术教师走近韩美林活动,教师们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先参观了国内展出个人作品最多的韩美林艺术馆。艺术馆主体建筑以灰白色为主基调,藏品包括韩美林捐赠的艺术品200件,包括绘画、书法、雕塑、民间工艺品等艺术品,还将有3000件韩美林作品在此轮换展出。

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不时的吸引教师驻足观看,而后全体教师又拜访韩美林先生,向他请教。韩美林先生动情的向教师们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还真诚地邀请教师们常来做客。艺术家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深深的感染了教师,触动了教师的心灵,激发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

又如,通州区中小学美术教师走近著名画家高士尊、陈慧敏夫妇活动。教师们先欣赏了画家的工作室和展厅中近百幅精美的绘画作品,很多教师被两位大师的作品深深地吸引,停留在一幅幅作品前仔细揣摩,或记录或拍照。还有幸聆听这对“黄金搭档”对大写意花鸟画与工笔重彩花鸟画的艺术感悟。年近八旬的高士尊进行了绘画、书法示范,行笔酣畅,墨气淋漓,造型生动。书法更是线条老辣,墨色变化相间,行笔富有节奏,教师目睹了整个创作过程,无不赞叹画家高超的书画技艺。

二、“问题”引领、逐步探究策略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过程都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开始的。走近艺术家为教师提供了广泛的学习空间,教师能够走出课堂来到艺术家工作室、艺术馆和艺术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新的环境、新的内容会给教师带来全新的感受,产生很多新的问题,培训组织者就要根据培训的目标和课程资源的特点提出思考的问题,鼓励教师亲身体验,在体验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通过培训促进教师的发展。

1.提出问题,激发教师探究兴趣。提出问题是开启新思维的第一步,每位艺术家都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人格魅力,在走近艺术家活动之前,培训组织者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找到艺术家、博物馆、工作室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结合点,并设计若干个思考的问题,从而激发教师探究的兴趣。

如在走近艺术家韩美林时,就提出了若干个问题:韩美林先生受过哪些大的挫折?韩美林先生的雕塑、国画有哪些特点?艺术馆中最大的佛像雕刻是怎样安放进去的?等等。又如,在走近书法家、藏石家张源时,提出了:张源艺术馆建于哪年?怎样欣赏奇石?张源先生为通州的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哪些贡献?等等。教师在活动中带着问题, 就容易激发教师的探究欲望。

2.互动交流,创设解决问题的空间。参观艺术家工作室,教师可以听讲解员介绍,也可以自己欣赏作品,仔细揣摩,也可以同伴之间相互交流,宽松的场所、和谐的研讨氛围有利于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在初步解决问题后再次观察又引发新的问题,使问题越来越具体,研究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入。

如在走近画家齐辛民活动中,有的教师就问齐辛民先生“您画的小猫为什么这么可爱?”齐辛民先生亲自演示画猫的过程,边演示边讲解自己的创作体会,原来齐先生运用拟人的方法,将猫的小嘴如同人的嘴来表现,就使得齐辛民先生笔下的猫天真、可爱、乖巧。通过和艺术家交流,一些困惑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这个自主探究的体验活动中,教师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用适合的方法去研究,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思维导图,归纳整理信息策略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教师在参观、听讲解和艺术家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但是记录这么多信息是很困难的。指导教师运用思维导图记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梳理。重点分析与教学、专业技能和自己要研究的问题相关的信息,并且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教师做记录时要把重要信息用表达核心意思的字词来概括。教师用概括的词或短语记录重点内容有利于教师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教师运用思维导图记录,经历了分析、思考信息的过程,使教师的思维更有条理,重点更加突出,有利于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培训的学习效率,获得更多的感受。

四、架设桥梁,自主发展策略

曲尽人还在,结束意犹存。“走近艺术家”培训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每次和艺术家交流教师都获益良多,艺术家们高超的技艺对教师的专业技能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他们崇高的的人格魅力对教师的影响也是深远和潜移默化的。同时,“走近艺术家”培训活动还为教师与艺术家之间搭建了联系的桥梁,培训活动后很多教师又和艺术家进行单独联系。如走近画家高士尊、陈慧敏活动后,有些教师就单独和画家联系,拜画家为师,拿作品向艺术家请教,经过艺术家指点修改后,一些作品还参加了市、区美展。艺术家也积极地参与美术教师的大型活动。

总之,在走近艺术家培训过程中,运用多种培训策略,使美术教师培训和区域美术文化资源有机的结合,使教师接触和了解了身边的艺术家,激发了教师对身边的美术文化的兴趣,开阔了眼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教师培训的实效。

创新技术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践基地;创新能力;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44-02

一、引言

《电工电子技术实训》是以实践性为主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不仅涵盖了电工电子技术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还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和进行自主设计的平台,实践基地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学生实践训练的入门向导。

知识结构是人才素质的一种“无形”存在,能力则是知识的有形体现。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对学生的教育也从理论教育提高到理论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我们要培养综合性人才,其能力结构中不仅包括敏捷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应有实践性很强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存在的几个问题

原有《电工电子技术实训》课程中,虽然重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但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从教学形式上说,主要是在实训教室里,先由教师讲授原理、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再由学生按照原理图和操作说明实际动手操作,学生只要被动地“照葫芦画瓢”完成操作就行了,极少有自己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无法得到充分调动。

2.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实训内容一般都以实训教室现有的设备,和从市场上购买的成套的电子产品“套件”组装为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所学课程和知识体系的联系有限,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跟生产实践联系不紧密。面对竞争激烈和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当今社会化生产的条件下,学生很难实际动手体验,所以对许多与实际联系密切的知识的认知还只停留在书本上的文字与图片中。

针对上述现有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电工电子技术实训》课程不仅要将原来的学时压缩到少而精,还要着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最大的自主空间,尽量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三、电子技术实训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

1.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参加电工电子技术实训,不仅使学生学到基础知识,初步掌握操作技能,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大学教育而言,就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的源泉,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先要抓住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仅提高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还能够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认识。总之,通过学生在各个层次上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对学生在毕业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所以,电工电子实训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不仅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科学实验和独立工作能力,激发他们的科学创新潜能,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电子电工实训是大学生在大学中重要的一门科学实验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还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实训过程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维。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安排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设计制作自己的设计发明作品或电子小产品,帮助学生带着兴趣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首先是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电工电子技术实训的课程内容较多,特点各异,就拿电子工艺课程来说,它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很多内容属于经验和技巧。针对这门课程的这些特点,在实训中,我们采取“激发式”教学,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授焊接技术时,在讲课前先安排一定学时的焊接练习,让同学们在没有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自己动手,自由讨论,结果不少同学发现了很多问题,然后再开始教授有关工艺知识,此时学生不仅听得认真,抓住重点,能够对症下药,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练习,入门很快。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老师再讲解焊接操作技巧和质量控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学生找到不足,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起到了训练的效果。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讲”变为主动的“学习”,上课的效率和教学的效果远远胜于原有的教学模式。此外,在每一次的焊接练习中,我们只为学生提供导线等基本器件,而具体的焊接造型由学生自己设计,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想象力,如果遇到困难和问题,可以和教师进行交流,探讨,研究出更合理的方案。因此,每次练习完,学生的作品总是千姿百态,好多同学设计出了让老师都感到惊喜的优秀作品,充分体现了创新教育的思想。只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把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自己的想法结合在一起,才能在复杂的实际情况下应对自如,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创新技术培训范文第4篇

摘要:高职教师培训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作保障,其素质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从高职教师培训现状分析入手,借鉴了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结合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合作开展的教师培训,有效地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师培训;实效性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师资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D/2013/03/144);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基于网络平台的虚拟实验教学研究和应用”(项目编号:2014-R-30254)

作者简介:卜树坡,男,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5-0052-03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强调“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目前,国家日益重视职业教育,社会逐步接纳职业教育,人们越来越关注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企业岗位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上,要求学生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资格教育。这就意味着高职教师不仅要有专深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然而,目前的高职教师培训,国家、地方和学校都采取了大量行动,但效果并不理想。[1]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合作,开展为期两周的教师岗位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的实效性。

一、高职教师培训的现实状况

高职教师培训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制定了一些教师培训与能力提升政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和教育教学水平考察活动中,也将教师培训视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和指标。[2]但是,总体来讲,培训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比较突出。目前,教师培训主要归纳为国培、省培和学校培训等形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培训方案缺乏系统性。大多数培训方案的设计都是指向高职教师群体的,但培训方案设计都比较笼统、空泛,缺少针对性。还有国家与地方层面教师培训存在定位冲突,学校培训、地方培训、国家培训三个层面分工不明确、定位不清晰,缺少沟通,各自为战;(2)培训内容缺乏专业性。从教师培训开展的情况来看,培训内容简单、随意、零散和重复,不能反映教师的实质需求,大多包括高职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建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方面。这些培训还远不及高职学生的培训,缺少订单式培训,更少有为专业教师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培训;(3)培训对象缺乏针对性。不论是国培还是地方培训都是立足于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提高,忽视绝大多数专业教师的培训;培训内容不深入、不具体,许多培训目标定位在了解、理解层面;培训对象被动培训占多数,主动学习、实践操作占少数;(4)培训考核缺乏公正性。高职教师培训结果的评价、考核缺少统一和规范的机制,有的培训缺少实质性的考核,甚至交了培训费都能通过;不少培训老师自行制定培训方案、讲授培训课程、拟定考试试题、批阅试卷等状况,根本做不到教考分离、公平公正。

二、借鉴国外教师培训的成功经验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师资队伍培训工作十分重要。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都特别重视教师培训,如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十分鼓励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在职培训。在美国,对高职教师的要求标准很高,不仅要有相当的学历,还要有教育教学和实践操作的能力。美国社区学院的专业教师要有硕士以上学位,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法等学科,专业教师必须具有3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验;[3]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从联邦政府到职业学院都有一套完善的师资培养计划、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紧跟行业企业技术发展的步伐,熟悉专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成为终身学习者和实践者;在德国,对职业教育教师要求十分严格。大学毕业生不能直接任教,必须参加国家组织的职业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者获得实习教师资格,再进入实习学院进行两年的实习,再考试合格者才能获得岗位资格证书;在加拿大,针对教师的培训有省级教育培训和学院教师培训,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尤其重视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示范性能力。[4,5]我国的教师培训没有那么系统和规范,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具体做法,使教师培训达到预期目标,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多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高职教师培训的案例分析

笔者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合作开展教师培训为案例进行剖析。

(一)学院办学理念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人才培养“地方性”、“应用性”和“职业性”的办学理念。学院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和高等职业院校的使命定位办学方向,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1)“地方性”是把人才培养工作的服务区域定位于地方,即以“立足苏州,服务江苏,辐射长三角”为落脚点,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服务苏州产业转型升级需求;(2)“应用性”是把人才培养的类型定位为应用型,即培养面向生产、技术、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按照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基于工作任务开发课程内容;(3)“职业性”是强调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定位,即培养“职业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人生观”和“职业价值观”为核心,在职业素养、职业品质、职业操守、职业文化和职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接受教育,力争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积极参加岗位技能培训。

(二)培训总体目标

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建立一支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学院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与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及后续培养学生、培训企业员工的能力。

(三)培训方案

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系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共同制定培训方案,使得培训方案目标定位准确并切实可行。(1)培训项目。项目1:电子元件拆与焊实用级/专业级能力认证培训,项目2:单晶片实用级能力认证培训,项目3:数字逻辑设计实用级/专业级能力认证培训;(2)培训对象。项目1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师,项目2针对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师,项目3针对通信工程技术专业教师。下面以项目1为具体案例。

1.培训地点。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联合建设的能力认证中心。

2.培训时间。实用级/专业级各1周,每周三下午学科考试,每周五下午术科考试。

3.培训目标。培训教师的实践能力,主要培训零件拆焊、测试、维修及设计、制作等能力。

4.培训重点。认证说明,实务课程,症状排除;具体内容包括学科理论讲解和理论测试,实用级术科应试说明、拆焊成品板(SCBL)练习、测试与模拟考试,专业级增加周边圆孔板(SCBH)讲解、SCBL拆焊和SCBH布线练习、测试与模拟考试。

5.培训考核。学科理论测试认证从500题中随机产生50题,闭卷测试;实用级术科实操测试认证包括装配、焊接、调试SCBL板并正确显示,然后再拆卸板上所有器件;专业级术科实操测试认证又增加了周边圆孔板电路布线设计与制作,最后SCBL+SCBH板联调,显示正确并发出美妙动听的音乐。

6.培训证书。学科测试60分以上为及格,术科测试2小时30分钟以内完成为及格,颁发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实用级证书;学科测试80分以上为及格,术科测试2小时30分钟以内完成为及格,颁发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专业级证书。

(四)培训效果

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系各专业培训效果统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获得实用级证书94.7%、专业级证书88.9%,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获得实用级证书94.7%,通信工程技术专业获得实用级证书93.8%、专业级证书93.3%。

据了解,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签发的能力认证证书获得了台湾电脑工会所属四千多家电子信息企业的认可。

四、高职教师培训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是教师能力持续发展的需要;(2)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3)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2013年,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联合建设的能力认证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该中心是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与江苏省高校创建的首家联合认证中心,是一个集教学科研、专业培训和考试认证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中心由电子元件拆焊能力认证中心、单晶片能力认证中心和数位逻辑设计能力认证中心组成,该能力认证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

据统计,目前在苏州市注册的台资企业1万余家,总投资额超过1000亿美元,苏州已发展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台资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化工、医药及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商务等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无论投资规模还是用工人数均位居第一。笔者对12家台资电子信息类企业进行了调研,企业对毕业生要求排在前两位的是品德修养和实操能力。教师获得该协会颁发的能力认证证书后,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培养学生。学生实训后通过认证考试,获取认证证书,毕业时可直接进入相关企业就业,从而实现学校培养到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目前,已得到华硕、宏基、高创和冠捷等50多家台资知名企业的广泛认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就业;另一方面,为了培训台资企业员工。在苏州从事电子信息行业的台资三千余家,企业新员工培训和老员工提高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学院自能力认证中心正式挂牌以来,广泛地与台资企业联系,利用学院建设的能力认证中心实训设备和具有能力认证监评资格的教师开展对外服务,已为华硕和高创两家公司培训员工总计93人,正在与苏州明基、力晶和友达等公司商谈具体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

通过这次培训,带来了诸多启示。培训内容进行了系统化设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动手操作,理论讲解占20%,实际操作占80%;培训过程严格要求,从讲解、练习、测试、模拟考试到正式认证考试,每个步骤、环节都体现出很高的职业性;培训考核严谨务实,无论是学科考试,还是术科考试,严肃考场纪律,要求每人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考试未通过者,下次再参加培训和考试。这为高职院校教师后续学生培养、企业员工培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模式。

参考文献:

[1]郭雪利.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系统化设计研究[J].职教论坛,2013(13):49-54.

[2]余婉娜.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J].中国农业教育,2012(1):40-42.

[3]王勇强.高职教师培训实效性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5):77-79.

[4]王华.论高职教师培训主体缺位与多主体参与[J].继续教育研究,2011(2):32-34.

创新技术培训范文第5篇

农机技术培训是指由相关培训部门向农民朋友传授一些新的农业技术和新的农业工具,以提高我国农村的水平,进而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朋友在接触和基本熟悉农机技术的情况下,能够将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为我国农业实现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目标奠定扎实的基础。然而,当前的农机技术培训内容依旧沿袭着传统的培训内容,缺乏对时展需求的分析,导致整个培训不能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农机技术培训在确定内容阶段就必须保证内容能够与时俱进。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农机技术培训内容,在务农技术和务农工具的选择上尽量要保证安全性、节能性、适应性、环保性和先进性。此外,对当前的农机技术科研成果也应及时更新,完成新陈代谢过程,充分发挥出农机技术培训的重要作用。在创新和发展农机技术培训内容时,不仅要重视务农技术的创新,还要重视务农机具的创新。只有从这几方面入手,才能保证农村农机技术培训取得良好成效。

2农机技术培训方式的创新及发展

农机技术培训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对农机技术培训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如果采用科学合理的培训方式,则能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反之则不然。目前,我国相关农村农机技术培训部门在进行技术培训时,最常采用的方法是短班强化法和以会代训法。然而,这两种方法均难以保证农机技术培训的适用性和安全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导致最终的不能取得理想的培训效果。由此可见,为了能够促进我国农村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经济来源,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农机技术培训方法的创新问题。通过将传统的短班强化和以会代训等方式转变为由委托培训、专家指导培训、学研用培训以及厂家经销商与院校一体化培训等方式。如由有实力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委托培训,由基层农业发展公司或农机培训主体进行学研用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的综合使用使整个培训过程更加一体化、专业化。农机技术培训方式方面的新举措,使得农机技术得到广泛普及,提高了农村农机技术培训的效果,也提高了我国农村农业生产的生产力水平。

3农机技术培训师资力量的创新及发展

我国农村农机技术是否能够得到顺利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农机技术培训是否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培训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机技术的培训质量,还对农机事业的发展和日后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工作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必须努力强化自身的培训师资力量,从根本上保证培训的质量问题。整个培训过程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应用相结合,不仅要保证培训质量,还要促进新技术的推广使用。培训人员还应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发展状况,不断创新培训体制。由当地政府部门领导整个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各种产业政策和土地流转政策的优势,实现资源使用的最优化。新培训体制的完善不仅能够推动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还能激发农机产业的潜能,促进农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此外,还应针对当地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引进合适的先进农机技术和设备,确保在培训结束后,农民朋友能够利用这些农机设备和技术对所培训的知识技能进行及时的巩固,保证农机技术能够得到顺利发展。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还应时刻观察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必须围绕市场需求采取充分合适的发展形势。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出农机技术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