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读后感

教育读后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读后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读后感

教育读后感范文第1篇

杨金玲

这一次寒假里,我读了洛克的《教育漫话》,不禁为其精辟的理论、深入浅出的文字所折服。在《教育漫话》问世300多年来,一直被誉为近现代英美文化的瑰宝,对近现代英美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今天拜读大师的金玉之言,可谓茅塞顿开。书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学术概念,但他所讲的东西却非常深刻,极有启发意义。以下几点是我在阅读时感受最深刻的:

一、“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这句话是很有远见的。作者认为应把培养强健的体魄放在教育的首位,并对孩童的身体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儿童要多过户外生活,接受空气、日光和水的锻炼;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清淡;睡眠要充分;药物要少用,要多运动,等等。

我们老师和家长当然明白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可当面临应该将孩子有限的时间用于运动还是学习时,绝大多数大人会选择后者。回想我快乐自由的童年,对比我的学生们正在经历的童年,在庆幸自身的同时也对现在的孩子产生深深的同情。城市的孩子在享受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同时也丢失了童年最宝贵的自由。孩子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分的空间玩耍、锻炼,长时间面对课本、电视、电脑让他们忽略了大自然的存在,对生活环境的漠视。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视力近视?为什么中国儿童的身体素质不是在提高而是下降?孩童时期,身心的健康和知识的学习,到底孰轻孰重?

二、“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

正如很多老师意识到的,作者指出: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首先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克制自我的能力,而且应尽早培养。因为幼儿的可塑性是最强的,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

每个班都有一两个让老师、家长都头疼的孩子,一般的说教似乎对这些孩子毫无作用,造成这些孩子学习困难、表现不好的最根本原因,很多是因为从小没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果不纠正他的不良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他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很难看到他的转化与进步的。

洛克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孩子常犯的错误和大人常用的培养孩子德行的方法,如说理、鞭笞、榜样、责骂、强迫等。其中有两点我非常赞同。

1、在各种教导儿童及培养他们礼貌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不该做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

2、当对学生进行说理时,举止应该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也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有时学生的错误会让老师生气甚至失去理智,初为人师时,我也曾多次因为学生不听话气得对他们大声呵斥,可老师的愤怒只会让学生害怕或反感,他们会认为你的恼怒是对他们犯错的一种报复,并不是为了帮助他们,因此这种失态的惩罚不能让孩子从内心认识到他们的错误。那么今后当老师想发火时,最好想想:我发火的目的是什么?用这种方式能不能让犯错的学生从内心屈服、认同呢?

三、“智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之掌握正确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

写了体育和德育之后,作者最后才写到智育。他认为德行和智慧比学问重要得多,前二者有助于学问,而徒有学问但无德行与智慧则反而无用。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强迫儿童去学,而要把读书当作一种游戏、消遣、光荣快乐的事情或对良好表现的奖励,孩子们就会自己要求学习的。在智育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有:

1、小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小心地加以鼓励。因为好奇心是一种求知欲,对事物好奇的孩子才会善于思考,爱动脑筋。

2、要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当儿童没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时,父母或老师就应该少就他去做。有些喜爱读书、写字、画画的人,在某些时候对于书、字、画也会感到无味,如果那时他再勉强自己去弄,结果只能把自己弄疲惫,甚至对原本感兴趣的东西失去原有的兴趣。

教育读后感范文第2篇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爱的教育》读后感,请您阅读。

《爱的教育》 读后感1偶然得到了这本《爱的教育》,因为成为了自己的书,所以也没急着去看,反而将它搁置一边任其生灰尘。直到一天翻开,我就觉得非要看完不可了。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在一学年十个月里记载的日记,构成了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全书以一个“爱”字贯穿始终,这不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吗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先生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与他。虽然我无法做到这位先生的如此坦诚,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学生了。两个学生同时犯了错误,有时,我会凭我直觉判断,然后毫不留情的批评那个我心目中的差生。却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学生在暗自垂泪,也许在他们的眼里,我不再是个好老师。宽容和尊重学生,“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先生们给的我另一个启示。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学生,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只要目的达到,又何必在意学生是否接受了惩罚。

常有家长拽着自己不听话的孩子,慷慨的对老师对老师说:“他(她)要是不听话,你就狠狠的打。”时展到21世纪,我只能把这话理解成为善意的谎言。教师不适合充当暴力实施者,面对一群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我们需要的是充分的精力去打一场持久战,师生之间的一次簇膝长谈恐怕对于部分学生收效甚微,所以在师生之间建立一条“有情,有意,有恒”的道路,则更行之有效。书中给我的启示是,做一个温柔的严师,用充满爱意的语言来严格要求我们的学生。

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形容爱的定义,但是我知道,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同样,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

《爱的教育》 读后感2《爱的教育》——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这本书在漫长的岁月里,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可以说,这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这本书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情感力量,它用爱打开了人的心扉,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爱自己,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我们对此的态度可能不同,但它一定会引发了我们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爱的教育》把爱比成很多东西,读《爱的教育》,使我步入了恩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从而使他们心存着一份爱。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也享受着许多别人的疼爱、关心与帮助。我很希望我们享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也会付出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爱,不分大小多少,小到一句问候,一个拥抱,大到爱心捐献,希望工程,社会保障……这其中都包含了爱。但人们常常忽视了爱的存在,就如父母的爱,人们似乎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并不需太多的付出与回报,甚至还无形中拒绝着父母的爱。这样的人走不了多远。

《爱的教育》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我”在一学期中所发生的事情,从恩利科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们班上的同学的优点,如科列帝的宽容、勤劳;沃提尼的善良;卡罗纳的正直;纳利的坚毅等等。同时也可以看出他们的不足,如沃提尼的嫉妒和爱慕虚荣;弗朗蒂的厚颜无耻、阴险、狡诈。我们可以从中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也可以自我反省自身是否存在同样的毛病。

爱,像把金钥匙,打开了人们的心扉;爱,让我们奋不顾身地去帮助别人,不怕牺牲自己;爱,是多么伟大啊!

爱自己的亲人是应该的,也是容易的,但如果一个人只懂得爱自己的家人,除了家人之外的人一概不爱,那他就是一个可悲的人,他并不真正明白爱。我认为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爱是人间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升华。只有爱,能使人变成一个心灵纯洁的人,而教育,才能使爱永恒。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别人付出的爱,都能对别人献出爱,那么我们社会将变得幸福安宁,我们祖国将繁荣昌盛。

让我们打开博爱的门,让世界充满爱!

《爱的教育》 读后感3有一首歌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意大利作家亚米契的《爱的教育》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它通过一个小学生记日记的形式,讲述了很多小故事,从中使人感受到了人类是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呀,而这种关心、理解,都离不开一个最核心的东西——爱!

整部小说,没有豪言壮语,只是用朴素平淡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个貌似渺小,但实际上却很不平凡的人物,自然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卖菜妇女、卖柴人、铁匠的儿子、老石匠的儿子、卖炭人的儿子、少年鼓手、父亲的老师、带病上课的教师……等等。

这些平凡的小人物的命运和情感故事,在我心中激起了一阵阵感情的涟漪。尤其是那些讲述同龄人的故事,如“我”的好朋友卡罗内,他不仅品学兼优,而且乐于助人。当一个同学丢失了买笔记本的钱,站在大街上哭时,他就把自己的钱给了他。卡罗内更是个同情弱小、能为朋友敢于牺牲自己生命的人,他常常斥骂甚至动手打那些欺负别人的人。他非常爱他的母亲,他会花几天时间给母亲写一封长达八页纸、四周还画上花边的信,作为生日礼物献给母亲。这是一个充满着爱心的多么可敬的孩子啊!还有那个年仅11岁的爱国少年,为了祖国的尊严而拒绝施舍(尽管他十分急需那些钱);还有为救最低班的小学生而被车压碎了脚骨头的洛贝谛;还有那个既热爱学习、又热爱劳动,把劳动当作娱乐,善于利用时间的可莱谛,还有……这些平凡而朴素的小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生活充满爱,为他人奉献爱。正因为他们的爱,“我”的世界才变得更加美好。

读着《爱的教育》,我思绪万千;合上《爱的教育》,我心潮起伏。书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仿佛正站在我的眼前,时时感动着我,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有时,我自己仿佛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看看他们,想想自己,我感到自愧不如。记得有一次,我遇见一个伸手向我乞讨的小孩子,我竟然冷漠地在他面前走过。和卡罗内一比,我感到自己是多么残忍,多么渺小呀!虽然我上前掏尽所有的零钱给他,也挽回不了他那残酷的生活现实,但至少可以给他灰冷的前途送上一丝温暖吧。在处理与同学的关系上,我有时也会因为小事而与他们吵架。

中国的大文豪孔子曾说过:“仁者爱人。”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必须具有一颗美好的爱心。朋友们,让我们学学卡罗内、洛贝谛他们吧,多献出一点爱,用爱的钥匙,去打开人们的心扉,那么阳光将照耀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爱的教育》 读后感4一位妇女微笑着抱住一个金发的小少年,他正在吻他的母亲,他们沉浸在幸福的气氛中——这就是《爱的教育》的封面。

文中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个意大利少年。作者以日记的形式把四年级的安利柯一学年每一天发生爱的故事全部都记录了下来。这本书里讲到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情,同学之间的友情,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师生情,让人备受感动。这本书中还有几篇使我受益匪浅的文章,“高尚的行为”中讲到的是,安利柯上课时,看见四个同学正在戏弄红头发的克洛西,他是一只胳膊残废的小孩,他的母亲卖菜为生。那几个戏弄他的同学越发起劲了,弗兰谛这个无赖还跳到凳上,扮着克洛西母亲挑菜担的样子来。这时克洛西气极了,把桌子上的墨水瓶向弗兰谛扔过去,但是并没有打中他,而是恰好打在正走进课室的老师身上。这时,卡伦突然站起来,承认是自己干的,但老师说不是他。过了一会儿,克洛西站了起来,哭着把事情的经过告诉老师。然后,老师走到卡伦面前,赞扬他的心灵是高尚的。看到这里,我也不由得为卡伦那高尚的心灵而赞叹不已。他也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处事、如何成为一个在道德、品质上都优秀的人;告诉我只要有一颗充满爱的心,才会感到快乐和无比的幸福。

读了《爱的教育》,我似乎懂得更多:热爱学习、热爱祖国、同情弱孝乐于助人、体贴父母等都是“爱”.这个生生不息的神圣字眼,虽没有惊天泣鬼神的惊心动魄,却总让人怦然心动,甚至泪流满面,它提醒我们学会要用一种温暖的眼光去看世界。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认识到了人间处处有爱,爱是人间至美之情。

最近,我一口气读完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深深地被小说中的一个个平凡人物却不平凡的思想品质而感动。这本小说没有任何的豪言壮语,也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却通过对生活的朴素描写,使我感受到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

小说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少年爱国者》这个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一个贫穷的意大利少年,从小就被卖到戏班子,受尽了虐-待。一次,戏班子到西班牙,他趁机逃了出来。在意大利领事的帮助下,他登上了开往意大利的船只,与一群来自世界各国的达官贵人同坐在二等舱中。船上的乘客们了解了他的遭遇后十分同情他,纷纷给了他一点钱。正在他庆幸有了这些钱就可以吃一顿饱饭时,他听到了那些给他钱的乘客在侮辱他的祖国意大利,于是那个小男孩就毅然地把这些钱愤怒地扔了出来,并高吼道:“拿回去!你们的臭钱!你们侮辱了我的祖国,你们的钱我一分也不要!”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这个小男孩宁可挨饿,也要维护自己祖国尊严的行为而拍手叫好。

教育读后感范文第3篇

课堂交给学生,相信学生,才会创造精彩。——《教育激扬生命》

前段时间我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了解到一些生本教学的理念与形式,可谓受益匪浅。在学习这一理念的过程中,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有效实现这样一种激扬生命的教育,获得“教”与“学”的双赢。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相信学生,才会创造精彩。

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总是在无形中强调着榜样示范作用,要求按规矩办事,由此制定了许多条条框框,将孩子们束缚住。单纯灌输知识,知识永远是“死”的,定量的。而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发散,主动汲取知识,发现新问题。于是,只有放手课堂,相信学生,才能激发智慧火花的碰撞,展现出精彩。

教育读后感范文第4篇

刚拿起《彼岸的教育》,我便被封面语所吸引。“能否与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智慧相遇,决定着教师事业的高度。”简练的话语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无国界,只有善于汲取其间的智慧,我们的教育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这本书一共有六辑,是一本关于教育细节和教育大智的书,它是把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比较有借鉴意义的一类文章合了集,主要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所以从整体上看它的内容较散,每小节都是独立的,但它的内容又较新,翻到每一小节可能都会给我一种独特的感觉,所以十分适合散读。

在本书的第三辑的主题是:为了孩子怒放的生命,在这一辑中,我体会到教育者首先要把让孩子获得完美人生作为教育的第一目标,如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能够使得自己的生活保持平衡,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帮助自己的人格在多方面得到发展,让自己的生命如鲜花般绽放,那就再好不过了。——这是英国威灵顿公学的校长所说的话。他说:“我们对学术课程过于重视,丢失了更加重要的东西。”因而在威灵顿公学,每周上一节幸福课,幸福课旨在增进学生获得完美人生的可能性。

我觉得孩子到学校上学,不仅带着他们的脑,还带着他们的心,他们的热情,他们的体验,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梦想,以及他们的畏惧。美国“麦格技能教育中心”家庭与学校研究所所长多罗茜·里奇指出,学生要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就必须学会处理学习的情感。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也对孩子的这些情感问题加以重视,提高认识,我想会让更多的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育读后感范文第5篇

刘铁芳先生在“是语文课本,还是伦理读本”这一章节中指出,我们应该选择优美、活泼的、生气盎然的,适合儿童阅读的文章推荐给孩子;不应该将语文教学变成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过早地让伦理取代童趣。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果把课外阅读目标定位很高,把课外阅读处理得像课堂教学一样,有要求,有目标,规定读什么书,读完以后要么背诵名段佳句,要么写心得笔记,要么摘抄警言妙句,让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去读书,这样的读书有何乐可谈?假设某位老师硬性规定自己的学生一定读多少本书,读什么书;或每天一定要摘抄多少名言佳句,这种只求“量”不求“质”的做法,只会扼杀课外阅读的兴趣,摧残阅读的个性,课外阅读将成了学生课外负担。阅读的数量固然重要,但只一味追求数量不求质量,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也是难以实现的。课外阅读是自由阅读,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使学生心之所至,自我怡乐。

刘铁芳先生特别在文章中提到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他强调,知识和故事是教育中两个并行的要素,一个让我们获得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另一个则凭借真实可感的生命跌宕起伏来抚慰作为听者的我们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