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短篇散文精选

短篇散文精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短篇散文精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短篇散文精选

短篇散文精选范文第1篇

一、重庆私生女蜕变为知名华人作家

虹影,原名陈红英,1962 年出生于重庆,乳名小六或六六,长大后发现自己竟是私生女。曾移居伦敦,已入籍英国,现常居北京。当代著名小说家、诗人,新移民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虹影是笔名,相信是本名红英的谐音,但在公开出版的著作中,虹影绝少提及她的本名陈红英。而在《K》和《女子有行》等书中,虹影引经据典,曾对“虹”字进行过多次阐释。这或许是她在为自己的出身寻找经典证据,也或许是在暗示其私生女身份,而这个身份在童年、青年、成年阶段都曾带给她无尽和无形的压力。

1981年,虹影开始写诗,加入“流浪诗人”行列。1983年,发表处女作《组诗》。1988年出版诗集《天堂鸟》。1989年,到复旦大学鲁迅文学院作家班学习。

1991年,虹影持留学签证到伦敦,与当时是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也是诗人、作家和翻译的赵毅衡结婚。婚后的虹影安心写作,在台湾《联合报》等华文报刊频频获奖,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背叛之夏》。

1992年,台湾文化新知出版社出版《背叛之夏》,之后,虹影又在台湾和大陆出版了七本散文和短篇小说集、四本诗集,还编辑了海外华人作品集在大陆出版。

从1993年到1996年,先后出版诗集《伦敦,危险的幽会》、中短篇集《你一直对温柔妥协》、《玄机之桥》、《带鞍的鹿》、散文集《异乡人手记》、短篇集《玉米的咒语》、《双层感觉》、《六指》。

1997年出版《女子有行》、《饥饿的女儿》、中短篇集《风信子女郎》、《里切之夏》。其中《饥饿的女儿》获1997年《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背叛之夏》同年被翻成英、荷、日等十五种语言在各国发行。第三部长篇小说《K》在台湾《联合报》连载。

1998年出版诗集《白色海岸》;《饥饿的女儿》被翻译成英文,书名改成《大江的女儿》(Daughter of the River)。1999年出版短篇集《辣椒式的口红》、诗集《快跑,月食》、长篇小说《K》。

2000年,虹影开始定居北京,被大陆权威媒体评为十大人气作家之一,出版中短篇集《神交者说》。2001年,被评为《中国图书商报》十大女作家之首,还被称为“脂粉阵里的英雄”。

2002年,长篇《K》由于涉嫌侵犯现代作家凌叔华与其丈夫陈西滢的名誉权,而被中国法院判为“”罪禁书,这个判决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官司打输后,《K》被迫改名为《英国情人》。《英国情人》被英国《独立报》(Independent)评为2002年十大好书之一。同年出版《阿难》、散文集《虹影打伞》。

2003年,虹影与第一任丈夫赵毅衡离婚,出版《孔雀的叫喊》、短篇集《火狐虹影》、《英国情人》、《上海王》。和2002年一样,被《南方周末》、新浪网等平面和电子媒体再次评为“中国最受争议的作家”。

2004年,出版重写笔记小说集《鹤止步》、中篇《绿袖子》、散文集《谁怕虹影》、《饥饿之娘》。在一个驻北京的英国记者朋友的生日聚会上,认识英国作家亚当・威廉姆斯,此人后来成了她的第二任丈夫。

2005年出版中短篇集《康乃馨俱乐部》、《上海之死》,获意大利“罗马文学奖”。2006年出版《上海魔术师》。2009年,《好儿女花》 出版,该小说爆出和“小姐姐”共侍一夫的情史,有人猜测这或许是她与赵毅衡离婚的重要原因。

从2011年到2015年,先后出版《小小姑娘》、《53种离别:一种自我教育》、《奥当女孩》和《里娅传奇》。

另有编著《海外中国女作家小说精选》、《海外中国女作家散文精选》、《以诗论诗》、《中国女作家异域生活小说选》、《墓床》等。

主要获奖情况:曾获“英国华人诗歌一等奖”、中国台湾《联合报》短篇小说奖、新诗奖、美国纽约《特尔菲卡》杂志“中国最优秀短篇小说奖”、意大利“罗马文学奖”等多种国内外文学奖项。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在欧美、以色列、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出版。

二、“无法归类”的作家:勇于探索、尝试改变、勤于实践

虹影一直在尝试做多方面的写作探索:尝试写剧本并公演成功;喜欢写诗歌,已有《鱼教会鱼歌唱》、《天堂鸟》、《伦敦,危险的幽会》、《白色海岸》、《快跑,月食》等诗集问世;同时也写散文,已有《虹影打伞》、《异乡人手记》、《谁怕虹影》等散文集出版。

单是写小说,虹影就进行了多方面尝试,已出版重写笔记小说《鹤止步》、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反映三峡移民题材的《孔雀的叫喊》(对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中度柳翠故事的改写)、以优伶、名人与抗日历史等为题材的《上海王》(也是题材)、《上海之死》(也是间谍题材)、《上海魔术师》、《绿袖子》、《阿难》、《K》、旅馆小说《上海之死》、纯幻想型作品(虹影自称未来小说,赵毅衡也曾以此名称谈及虹影小说)《那年纽约咖啡红》(本书又被赵毅衡归入“流散文学”范畴)、《女子有行》(又名《一个流的未来》),还有被称作典型女性主义写作的《康乃馨俱乐部》,在小说《阿难》出版后接受访谈时自称为“流散文学作家”等。

名目众多的类别、涉猎广泛的题材,足可显示出虹影在小说创作探索上所做的努力、所费的心血,但这许多名目也同时令虹影被一些论者归入“无法归类”的作家行列,她自己也多次在不同场合和各种访谈中提及“无法归类”这一点,或许“无法归类”就是读者、评论界和虹影自己所认定的创作特色,另外,“无法归类”也反衬出虹影在创作上是一个勇于探索、不断尝试改变、勤于创作实践的作家。

虹影重视市场、走市场或通俗路线。《中国青年报》曾评价说:“虹影的小说,一向题材多变,情节诡谲,发出夺目慑人的光彩。”应该说这句话道出了虹影创作的一部分事实。从现有创作来看,虹影热衷于讲故事,而且重视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和小说的可阅读性,似乎有意让读者在读完故事后获得一种猎奇感。无论是重写的笔记小说,还是抗日时期东北的优伶故事;无论是上海滩的昔日传奇,还是今日三峡的移民工程,虹影都在不停地向读者显示她重视把故事讲生动,让小说吸引人,以刺激读者购买和阅读她的小说。

离开中国之前,虹影曾有“新锐诗人”、“先锋作家”之称,出国之后转而重视讲故事、吸引读者和阅读市场,与先锋创作理念南辕北辙,她在文学写作态度上发生的重大转变有点耐人寻味。

有资料显示,虹影其实并不满足其小说只在市场上赢得读者的支持与青睐,也不满足于仅仅走通俗路线,她同时还想给人留下走纯文学路线的印象,想赢得主流作家、学者或批评家对她作品的关注与青睐。她曾抱怨说,自己始终未得到主流作家和评论家的认同,只是处于边缘状态,形同异类。这说明虹影不光想得到普通读者在市场上的支持与拥护,同样还想赢得作家同行、学者、评论家在写作专业上的认同与肯定,为其在纯文学领域、在文学史中争得一席之地。但她仍然乐意将自己归入“无法归类”的作家之列,究其原因,不俗不纯,多向探索,不易归类,应该是虹影对自身创作形成独特风格的一种理想追求。

另外,由于专事写作,并未从事贴近现实、亲身经历所有新移民为了求存而不得不从事的各种职业,也不像严歌苓等新移民作家为了生存不断打拼,对异域生活有着深刻的切身感受,因此虽然长期身处海外,虹影却并未真正了解海外,更没有真正融入异国生活,而是游离于移居国的主流生活之外,其小说对异域他乡的描写也因而显得浅层次、表面化,是近乎印象式的。

虹影已出版的众多小说,大多涉及的仍都是中国生活,以大陆为其小说人物的活动背景,跟她的异域生活并无多大关联,只有《那年纽约咖啡红》、《千年之末布拉格》、《阿难》等少数几部作品以纽约、布拉格和印度等地为背景。细读这几部小说,读者不难发现,这几部小说虽然有部分内容以异域为背景,但作者并未深入描写当地人的日常生活细节,而是以观光客或过客的眼光来描述人物在当地的所见所闻,其描写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的,并无多少深度和生活气息,因而无法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增加小说的厚重感,虹影还通过翻查史料,在小说中增加有关历史事实的陈述,再加上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使自己的作品血肉丰满。这样做固然可显示出虹影的努力,某种程度上或许也能弥补小说厚重感的不足,但跟《饥饿的女儿》等有分量的作品相比,能打动读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成分不多;跟严歌苓等其他新移民作家的创作相比,其作品的海外气息明显不足,对异域生活的描写和感受明显单薄和浅层得多,能打动人的地方更少。这进一步证明虹影的作品没有深刻揭示华人移民在海外求存的真实生活面貌,难以取得理想的厚重感和震撼力,也无法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冲击力。

虹影只用中文作语言媒介进行创作,而海外知名新移民作家中大多数都在使用双语进行创作。她的作品大多以中国为背景,很少以海外生活为题材,涉及的海外文化元素也很少,很难让人相信她已移居英国多年。因此,她与同期国内作家差别最小,是海外纯中文小说作家的重要代表。

迄今为止,虹影的小说作品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最成功的要算是与她个人生活经历有关的作品,如《饥饿的女儿》,叙述细腻,感受真切,生活气息浓郁,最能打动读者,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是第一类。

第二类是史料+想象式的作品,如《K》、《阿难》。虹影通过翻查大量历史资料记载,再加上丰富的想象,赋予人物以真实感和新面貌。

第三类是改写中国古典作品+结合中国现当代社会现实的重写或改写之作,如《鹤止步》、《孔雀的呐喊》,以古典笔记小说或经典传奇故事为蓝本,加以改写或重写,融入当今或现代社会现实因素,赋予原著以时代感或新生命。

第四类作品则是以传奇故事的方式写成的,如“上海三部曲”、《绿袖子》等,虚构色彩很浓,虽然虹影极力强调这些作品有其真实性和历史感,但它们明显生活气息不足。

以上分类概括了虹影小说创作的基本模式,除少量与现实生活结合得较紧、生活气息较浓郁的作品之外,虹影创作大致是遵循史料+想象+传奇或+游记的写作套路,这决定了其作品生活厚重感不足,虽然好看、可读性较强,但文学价值有待提高。

虹影迄今所走过的创作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始学习写作到《背叛之夏》(1992)完成,虹影处在创作摸索阶段。具体表现为她想学习先锋式的创作风格,甚至有时冒充先锋,但事实证明其模仿之路并不成功。

第二阶段,以《饥饿的女儿》(1997)的出版为标志。虹影回归自我,不再盲目模仿。该小说回到现实,深入底层,没有写“”给知识精英所造成的迫害与痛苦,而是着重写“”时期底层人民――那些非知识精英们的生存状态,写“”给普通人所带来的深重灾难,可以说这部自传体小说是虹影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短篇散文精选范文第2篇

这三方面的能力如何着手培养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培养自觉性,运用工具书

学好语文,工具书是必要的老师。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初中语文教师不太注重学生的字词能力培养,认为那是小学教学内容,也不要求学生上课带字典,造成不少学生因为没有养成使用字典的良好习惯,对一些常见字也往往不明其意。如“津”不知道是“唾液”、“渡口”,更不知道“后遂无问津者”的“问津”引申为“问路”。甚至于一些初中生不会使用部首检字方法查阅字典。如“疆”,不知“土”是部首;“武”,不知从“止”。我想诸如此类的字,教师如果多讲一点字的结构,给他们一把钥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培养中学生自觉地、熟练地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它是积累知识的一种手段,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学生自学语文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勇于质疑,善于释疑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艺术应是巧妙地提疑设问,打开学生心灵之窗,引起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并把知识化为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中,部分教师总是尽力把课本上的知识“灌”给学生,而且要学生确信自己所“灌”的知识完全正确无疑,假若有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提出质疑,则认为学生在挑战教师的权威,就是“刺头”。这样做,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学的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朝教育家张载也曾说过“学则须疑”。我认为,不仅学者做学问要勇于发疑,中学生也应勇于质疑。倘若学生都认为老师教的都是正确的,提不出疑问,那么其进步必然是不大的,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勇于发问,在“疑”中汲取知识营养,活跃思维,开拓视野。勇于质疑,善于释疑,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学以致用,主次分明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所谓学以致用,这是常识。但是,问题并不那么简单,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好高骛远,学用脱离的情况在中学生中不乏其人。主要是学习不分主次缓急,不明精读博览,不会学用结合,常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错误的学习方法。比如课外阅读,很多学生喜欢看大部头作品,读时只浏览故事情节,吸引人的地方看得详细点,反之则蜻蜓点水,因此收效甚微。这个问题教师一定要重视,要引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符合实际水平的书阅读,并教会他们一套系统地积累知识的方法,如做笔记,作卡片等。我在指导学生读书方面,强调读短文,反复读,对情文并茂的短篇要求背诵,从小养成仔细读书的习惯。阅读以散文、小说、议论文为主,特别要求多读散文。一般来说,散文不仅语言优美、精炼,往往构思新颖、独到,题材广泛,能开拓学生思路。

短篇散文精选范文第3篇

一、 大胆取舍

《唐宋家散文选读》作为选修教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点,给师生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能够满足不同学习群体、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语文老师在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考虑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发展愿望以及学校实际条件和高考的要求,做到选择性、现实性及实效性三者统一的原则对教材大胆取舍,使之更适合学生的需要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唐宋家散文选读》(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10年11月第4次印刷,下同)共11个专题。依据家散文的文体类别,分为论辩、杂说、杂记、游记、书序、赠序、奏议、书信、传状、祭文和碑志11个专题,选录了32篇散文。这32篇选文是依据家散文的文体类别分类的,所选多为各家代表作,数量、篇幅适中,可读性强。每个专题一般为2至4篇选文,分为精读课文与略读或者自读课文两个层次,其中1-2篇为重点篇目,供教师引导学生细品精读,其他加星号的为选学内容或自读篇目,以学生自读为主。

《唐宋家散文选读》是高三上学期的教学内容,此时的学生已经学完五册必修教材的20余篇文言文,同时也已完成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的学习,应当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唐宋家散文选读》的教学要与必修教材的学习有所不同,要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可是教学时间又比较紧张,(笔者所在地方教研室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范围为《短篇小说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传记选读》),高考的压力又要求我们的《唐宋家散文选读》教学不能花费太多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大胆取舍,选取典型而又精妙的文章来组织教学。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学校就摈弃了星号之说,根据“课标的精神、学生的兴趣、教师的选择、高考的需求、学校的实际”的原则从32篇课文中精选了七篇,分别为《留侯论》《黄州快哉亭记》《游褒禅山记》《后赤壁赋》《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和《方山子传》,其中《黄州快哉亭记》和《方山子传》为打星号的课文。将这七篇文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余的25篇课文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做到了大胆取舍重点突出。

二、 精心整合

在对教材大胆取舍确定实际教学篇目后,我们还需要对所选课文进行精心整合,以求教学效益最大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告诉我们,选修课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而且《唐宋家散文选读》是开放性很强的教材,它给学校、教师和学生留下了开发和选择的空间,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因地制宜、因生而异地调整或者改编,创造性地重组、使用教材,使已有的文本更高效更完善,也更适合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对教材灵活地加工,可以通过灵活有序的组合,便于不同层次教学阶段的衔接,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那么我们在进行《唐宋家散文选读》教学时,如何对教材、专题的内容进行整合呢?这就需要我们找出整合的关键点,而这个关键点应该具备以下的几个特点:第一,共性。也就是说需要整合的相关课文都应该具备某个方面的共同特点,它可以是“课文的题材”、可以是“课文的主题”、可以是“作者的情感”、也可以是“共同的作者”等,总之,需要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第二,知识性。即相关的课文经过整合后,学生可以从中掌握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第三,普遍性。也就是说这个关键点并不是仅适用于教材所选编的几篇课文,它还可以适用于课外的相类似的文章,使学生学习后可以取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唐宋家散文选读》是按照文体组元来编写教材的,固然有分门别类、连类而及的优点,但编者似乎没有考虑到文本的难易程度。比如教材第一、二专题的《原毁》《进学解》两篇文章有相当的难度,如果按部就班地教学,无疑会给学生当头一棒,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以“共同的作者”为中心的方式将韩愈的几篇文章集中起来组成新的学习专题——“韩愈专题”,以《柳子厚墓志铭》为中心,联系高一必修一学过的《师说》(苏教版必修一)一文带动《祭十二郎文》《原毁》《进学解》三篇课文的学习。这样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而且以旧带新能降低教学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苏轼、柳宗元等人写过不少山水游记散文,我们可以采取以“相似的内容”为中心的组元方式,以《游褒禅山记》为中心,带动《黄州快哉亭记》《后赤壁赋》等课文的学习。整合教学的内容,化散为整促进语文学习的迁移,是高三年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 有效落实

温儒敏教授说过:选修课教学方法应该更加注意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以学生阅读为主,教师适当讲析引导。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进行《唐宋家散文选读》教学时要真正转变角色,改变“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解决问题。

《唐宋家散文选读》作为选修教材,要想做到有效落实,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灵活多样。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开设这样一些课型:

1. 文本研习课。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常开设的课型,也是老师们最熟悉和最擅长的课型。如在教《留侯论》一文时,在简单梳理文言字词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文中重点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带领学生认真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写作特色,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留侯论》作为史论与我们平时议论文写作的异同以及对我们日常写作的帮助。当然在研习中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尽可能放手放权给学生,于关键处进行适当的点拨则可。

2. 问题探究课。在进行《唐宋家散文选读》教学时,教师要积极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有关研究资料、网站、书籍(如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就可以提供给学生)等,让学生先自行阅读、探究,提出疑难问题,通过对话、探究,达成共识。也可提供相应的研究话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教《留侯论》时,从写作学的角度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题目是否可以换成“忍论”或者“论忍”,为什么?如果以“忍论”或者“论忍”为题,如何处理张良的事例?我们也可以从比较阅读的角度来引导学生探究:《留侯世家》和《留侯论》中关于张良成功的原因的说法有何异同?除了这两篇文章中提供的张良成功的原因外,你认为张良成功还有哪些原因?

3. 活动体验课。《唐宋家散文选读》所选的32篇散文中,人物传记或者类似人物传记的可读性强、学生感兴趣的课文有10余篇。教学中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围绕文本进行深入阅读体验,通过一些适当的语文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这样既丰富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生活,又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做到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学习完苏轼的《方山子传》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排练表演一场课本剧“苏轼与方山子的二十年”或者模仿中央电视台的“对话”节目来个“不同的人生,别样的生活”的访谈。也可以在学完教材中苏轼的几篇课文后开展一个主题为“零距离接触苏轼——从作品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的读书报告会,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短篇散文精选范文第4篇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代表作品有:《檀香刑》、《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战友重逢》、《蛙》、《藏宝图》、《四十一炮》、《天堂蒜苔之歌》、《拇指铐》、《白狗秋千架》、《酒国》、《白棉花》、《红树林》、《月光斩》、《老枪·宝刀》、《会唱歌的墙》、《司令的女人》、《良心作证》、《锁孔里的房间》、《什么气味最美好》、《莫言心声系列丛书》、《传奇莫言》、《莫言散文》、《莫言中篇小说选》、《莫言王尧对话录》、《莫言精选集》、《莫言作品精选》。

在获得诺奖之前,莫言获得过很多奖项。且看这些奖项是怎么评价莫言的—— 冯牧文学奖:“莫言以近20年持续不断的旺盛的文学写作,在海内外赢得了广泛声誉。虽然,他曾一度在创新道路上过犹不及,但他依然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对于新时期军旅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刻而积极的影响。《红高粱》以自由不羁的想象,恣肆的语言,奇异新颖的感觉,创造出了一个辉煌瑰丽的莫言小说世界。他用灵性激活历史,重写战争,张扬生命伟力,弘扬民族精神,直接影响了一批同他一样没有战争经历的青年军旅小说家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战争’,使当代战争小说面貌为之一新。”

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由中国杰出小说家莫言原创、优秀汉学家杜特莱翻译成法文的《酒国》,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实验性文体。其思想之大胆,情节之奇幻,人物之鬼魅,结构之新颖,都超出了法国乃至世界读者的阅读经验。这样的作品不可能被广泛阅读,但却会为刺激小说的生命力而持久地发挥效应。”

鼎钧双年文学奖:“从《透明的红萝卜》开始,莫言的创作一直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究其根本,应该归诸莫言的感觉方式有着深厚的地域和民间渊源。《檀香刑》是这样一个标志:民间渊源首次被放到文源论的高度来认识,也被有意识地作为对近二三十年中国小说创作中从西方话语的大格局寻求超越和突破的手段加以运用;同时,作者关于民间渊源的视界进一步开拓,开始从抽象精神层面而转化到具体的语言形式层面,从个别意象的植入发展到整体文本的借鉴。现象本身就是民间文化所孕育所造就,是山东古老民间文化的一次狂欢。借这个题材来激活一种以民间文化为底蕴的小说叙述,使本事与形式之间天衣无缝,形成了一种妙不可言的‘回声’。民间戏曲、说唱,既被移植到小说的语言风格中,也构成和参与了小说人物的精神世界。这种‘形式’与‘内容’的浑然一体,使得《檀香刑》比以往任何高扬‘民间性’的小说实践,走得更远,也更内在化。神奇化、暴力倾向,仍旧是莫言给人的突出印象。作者把他的这一奇特兴趣,用于表现或映衬一种桀骜不驯,一种野性,一种英雄主义气概。重要的不在于人们是否接受他的观点,而在于他的这种心理倾向已经铸成了鲜明的小说个性。这部小说尚须探讨的问题包括:一、其艺术表现中的某些粗疏之处多少伤及小说的整体肌理;二、其对人性品质的表现及所持价值观,在不同读者中间,可能不是没有异议的。”

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您写作的长、短篇小说在法国广大读者中已经享有名望。您以有声有色的语言,对故乡山东省的情感、反映农村生活的笔调、富有历史感的叙述,将中国的生活片段描绘成了同情、暴力和幽默感融成一体的生动场面。您喜欢做叙述试验,但是,我想最引起读者兴趣的还是您对所有人物,无论是和您一样农民出身的还是所描写的干部,都能够以深入浅出的手法来处理。”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莫言的写作一直是当代中国的重要象征之一。他通透的感觉、奇异的想象力、旺盛的创造精神,以及他对叙事艺术探索的持久热情,使他的小说成了当代文学变革旅途中的醒目界碑。他从故乡的原始经验出发,抵达的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隐秘腹地。他笔下的欢乐和痛苦,说出的是他对民间中国的基本关怀,对大地和故土的深情感念。他的文字性格既天真又沧桑;他书写的事物既素朴又绚丽;他身上有压抑不住的狂欢精神,也有进入本土生活的坚定决心。这些品质都见证了他的复杂和广阔。从几年前的重要作品《檀香刑》到2003年度出版的《四十一炮》和《丰乳肥臀》,莫言依旧在寻求变化,依旧在创造独立而辉煌的生存景象,他的努力,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文学的整体面貌。”

诺尼诺国际文学奖:“莫言的作品植根于古老深厚的文明,具有无限丰富而又科学严密的想象空间,其写作思维新颖独特,以激烈澎湃和柔情似水的语言,展现了中国这一广阔的文化熔炉在近现代史上经历的悲剧、战争,反映了一个时代充满爱、痛和团结的生活。”

福冈亚洲文化奖:“莫言先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以独特的写实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中国城市与农村的真实现状,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莫言先生的作品引导亚洲走向未来,他不仅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旗手,也是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

短篇散文精选范文第5篇

作文,要写得超凡脱俗,如花似锦,并非易事。古人云:“大匠予人规矩,不予人巧”,意思是高明的匠师只能教人掌握制作的基本规则,却无法使人制作得巧妙。这样看来,佳作的诞生真的就无捷径可寻了吗?事实并非如此,君不见有的文章立意巧,有的选材巧,有的布局巧,有的文字表达巧……可见,好文章的出现在于巧妙的构思。这就要求动笔前要集中精力,对写作的对象深思熟虑,对全文作一番缜密的思考,做到成竹在胸。构思文章的整体要求无非是:让文章的结构严谨、完整;使作品的立意深刻、独特;使行文的思路清楚畅达;让文章的表现形式恰当、合理。在此基础上再力求文章新颖独到,使整篇文章显出迷人的魅力。

下面,就例说几种巧思作文的方法:

一、一线穿珠法

一线穿珠法,就是作者在安排材料时,选择一个事物或一种感情等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然后将一组精选的材料(珍珠)连缀成篇的构思方法。其中的“线”,即通常所说的文章中的线索,所谓的“珠”,它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某件事,还可以是某种思想感情……只要能体现题材之间的内在联系,都可用作文章的线索。这些表面上看来互不相关而又有内在联系的材料(珍珠),一旦围绕中心,组织起来,就会有强大的生命力,这其中线索就是关键了。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及线索时,曾言:“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为吾所施。”可见古今中外名人做文章,是非常重视线索的。采用此法还要做到:在构思时对众多材料进行分析,掌握其内在联系。也就是说,要从繁乱的材料中理出“线索”来,然后在根据线索来取舍材料。好的线索是“贯一”的东西,成为千言文章一线牵,绝不会旁逸斜出,枝蔓丛生;相反,凌乱的线索只能使文章支离破碎,难以勾连。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便是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开篇写饱受寒冷侵袭的战士卢进勇对火柴的强烈渴望,中间写他得到了“七根火柴”,最后写“七根火柴”在前方部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是以具体事物为线索的。再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文章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这是以具体事件为线索的。而他的散文《藤野先生》,可以说是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统领的,文章自始至终都体现了作者深挚的爱国之情,从开头的离开东京到仙台,到最后的弃医从文离仙台都能说明这点,这是以一种思想感情为线索的。

可见,用来作为文章线索的是很多的,大家尽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以小见大法

以小见大法是通过一桩一件的小事来反映社会大问题,说明事物大道理的构思方法。其中的“小”是指文章的选材问题,告诉我们选材时要善于从“小”处落笔;所谓的“大”是指文章的立意问题,告诉我们立意要从“大”处着眼,从“大”处发掘,将细小的事情与巨大的社会背景和深广的社会意义挂起钩来。采用此法要注意两点:一是选材要严,就是选取的小事要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才行,否则便是真正的“小”了。二是开掘要深,就是说要从这些小事中,去提炼出不寻常的主题,去揭示小事中包含的不寻常的社会意义。此外,这种构思方法还与作者的思想修养有关,因为只有见多识广,并能从时代的高度来洞察生活,才能从一滴水看到大千世界,才能从“小”中触摸时代的脉搏,从而开掘出重大的主题来。鲁迅的小说《风波》取材于江南农民一家人饭桌前的一场风波,围绕农民七斤的一条辫子,却写了1917年给广大农村带来的影响,真可谓“大”从“小”中来。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通过师生在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表现,突出了法国人民对祖国语言的深切的爱以及对普鲁士侵略者的切齿痛恨,这也是“小”中见“大”的典范。再说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作品通过写一个战士到农家向一位新媳妇借被子的事,反映当时军民鱼水情深的大主题,难怪茅盾先生当年是那样的倍加推崇。

由此可见,作者只要能做到这种从“大”处着眼,在“小”处落笔的构思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寓庄于谐法

寓庄于谐法,是一种用幽默诙谐的形式,表现严肃庄重的思想内容的写作方法。其中的“谐”是指文章的语言,“庄”则是指文章的思想内涵,它可以使读者从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受到教育,从有趣奇诡的讽喻中得到启迪。采用此法要注意格调要“庄”、“谐”相济,要有“庄”的内容,不要全是油滑之词,因为笑不是目的,“谐”只是一种手段,要切忌浅薄,笑料不要仅仅涉及事物的皮毛,要深入事物的内里。文章所写的内容,不必是曾有的事实,但必须是会有的事情,要取信于真实,否则难有说服力。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每次写到孔乙己来到酒店,店内外都充满快乐的笑声,孔乙己简直就是人们的笑料,但读者完全可以通过这阵阵笑声,感悟到当时国人思想的愚昧和麻木,其他阶层的人自不必说,谁曾想同是短衣帮,他们竟笑话本阶级的孔乙己,这是多么的令人难以理解。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男主人每到一处,他的行为都令人捧腹大笑,他千方百计地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走进尚能“安稳”的牢狱,可苍天就是不作美,就让他屡屡失望,而最终当他彻底反省时,他却沦为警察手下的“罪犯”。读者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感悟到资本主义法制社会的虚伪和腐朽。这种以乐写哀的方式便是寓庄于谐的一种形式,难怪古人云:“以乐写哀,倍增其哀也。”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中,作者用夸张的手法,诙谐的语言,描写了一个赤身的皇帝在大臣的簇拥下在街上游行的故事。文章风趣幽默,令人读后前仰后合,但笑过之余,又让人从中受到启示,受到教育。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描写了一位警察处理了一桩狗咬人的事件,让人们看到沙俄走狗的丑恶面目,读后让人久久回味,这种寓贬于褒的手法也是寓庄于谐的一种。

四、细节传神法

细节传神法,是一种通过细小的事件,细微的动作,看似清淡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反映中心的写作手法。其中的“细节”,就是人物或事件的极小的一部分,他可以是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甚至是一个眼神等,也可以是事件中某一阶段的细枝末节,甚至是事件发展中的一朵小浪花而已。所谓的“神”,就是文章要传达出的精髓,即作者要表达的某种情感或事件背后的深刻意义等。运用此法要注意两点:一是从小处着眼,用工笔去描绘,不可粗枝大叶,由作者充当文中的代言人;二是细节中一定要传出“神”来,不可只注意到细节而忽略其中的“神”,要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好的“细节”会使作品中的人物富有立体感,不再是无情无感无血无肉的抽象的“机器人”。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作者完全可以将鲁达惩处郑屠一段写成“鲁提辖来到状元桥,三拳打死镇关西。”而小说却不厌其烦地娓娓道来,连用三处细节来描绘此场景。第一拳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一边,却似开了个油酱铺……第二拳打在眼眶际眉梢,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第三拳打在太阳穴上,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通过这三拳的细节描写,表现了鲁达对郑屠的恨之入骨,他那种嫉恶如仇的性格便可立即彰显出来,读者读来也觉酣畅淋漓,颇为解恨,自感作恶多端的人理应有此下场。相反,作品如将三拳一笔带过,虽说文字简约了些,但诸多情愫便销声匿迹了,这便是细节的妙处所在。

相关期刊更多

短篇小说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市委宣传部

南方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桂林市委员会

青海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