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层医生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环节,也是教学医院评估的重要指标。因此,临床技能培训是临床医学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医学生技能操作、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实践过程[1]。但在基层医院,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改革、高校扩招、就业制度改革,在医学临床实习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使临床技能培训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有些医院甚至根本就没有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剖析临床技能培训质量难以保证的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对提高临床技能培训质量、保证临床实习效果、培养合格医学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属二甲医院,承担着临床实习的教学任务,作为右江民族医学院的教学医院,在对实习生的临床技能培训教学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临床实习教学效果,笔者结合我院的临床实习教学实际就此进行讨论,以期完善临床实习带教工作,现分析讨论如下。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方面
1.1.1 教师学历层次不一,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我院临床带教老师学历、水平参差不齐,多为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青住院医生,知识结构有限,外出学习进修机会少,医生个人自己的技能操作动手能力尚需进一步培养。因此不能满足目前医学生高标准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实习质量。
1.1.2 授课能力欠佳 某些教师理论知识落伍,年青教师技能操作不够规范,特别是对操作的细节重视不够。例如查体的动作不够规范,有部分遗漏,测血压时未注意袖带位置和松紧,诊疗操作未注意无菌操作、动作粗鲁等,这是影响实习教学的另一因素。这就说明了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三基”(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如果老师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处处按照规范进行,同时提醒同学该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对学生的提高帮助更大。无菌操作是临床上重要的技术,贯穿于诊断治疗的各个环节之中。少数医生无菌观念不强,也会影响其带教的同学缺乏无菌观念。
1.1.3 带教时间与精力不足 因临床工作繁杂琐碎,一线医生负责的任务繁重,且病床使用率和患者更换的加快、手术病例的增加、以及新技术的开展、患者要求的提高,特别是医疗文件的书写、与病人和患者家属的沟通,占据了许多时间,都使工作量不断加大,带教老师必须在完成大量临床工作的同时再负责带教,时间和精力都不够。
1.1.4 带教意识的淡薄 在临床教学工作中,负责具体实习生带教的教师均为临床一线医生,职称均为主治医生或住院医师。普遍存在着带教观念不够强、带教意识淡薄等问题。同时临床工作异常繁忙,人手十分紧张,实习带教工作部分让位于繁忙的事务。医生们往往极度重视作为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角色,而忽视了同时还是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2]。认为目前反正带不过来,索性让学生毕业后到临床再慢慢去学。特别是碰到所带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上班吊儿郎当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就随他而去,日后“变牛变马”与己无关。
1.1.5 带教责任不明确,积极性不高 多年以来在临床带教中,责任不落实到人,没有具体的指标约束。学生在实习后的学习成果,即带教效果与老师的带教没有直接联系。在临床工作中,带教的时间不够,带教的责任不明确,没有硬性的考评标准,也是影响实习效果的因素。同时实习带教辛苦而且报酬低,占用时间长,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医生的带教积极性。
1.2 学生方面
1.2.1 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 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娇惯、有惰性,总体上缺乏主动勤奋、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没有社会竞争意识,实习中往往缺乏工作热情和主动性。一个轮回下来,只学会了办出院,开化验单,专业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却无长进。现在学生写的病历不用放进出院病历中,书写病历相对马虎,老师对其病历的修改也很草率,写病历的水平得不到提高。
1.2.2 学生就业的压力 就业制度改革后,学生就业相对困难,实习好坏与分配无直接关系,所以很多学生从实习一开始就四处联系工作,很多情况下要利用实习时间请假去面试等等。此事关系同学就业大事,老师不好阻拦,实习也就放在一边。此外考研热在校园中兴起,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一点筹码,很多学生选择了考研,实习时间成了这些学生的考研复习时间,对实习不感兴趣,有的学生连学都不学,更谈不上培养综合能力了。
1.2.3 缺乏与病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实习生很少主动深入病房和病人接触。在临床科室中经常可以见到实习生端坐桌前,一人面前一本教科书,大家都在埋头看书。大部分实习生除了在早上查房时跟随老师在病房走一圈,其他时间基本不去病房,接触病人太少怎能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呢究其原因[3],首先是实习生尚未学会如何与病人沟通、如何关心体贴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其次是还未掌握临床学习方法,仍然是“老师讲课,我记笔记”,不能结合实践。三者,还没有摆正自己的心态,又要管病人,又没有处方权,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心里没数,所以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临床工作中来。
1.2.4 学生知识结构参差不齐 我院实习生来自不同等级的学校,各校教学方法不一,学生(特别是扩招生或自费生)的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不一样,给带教带来一定难度。另外,医院对学生的管理没有实质性的利益关系,也就是说对学生没有具体的量化考核管理制度,对学生实习表现的好坏医院无权作出相应的奖惩处理。加之有的学生与带教老师关系较好,带教老师碍于情面,对学生是否努力也就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了。
1.3 病人及社会问题
1.3.1 医疗环境与医患关系的影响 社会不断进步,法律逐步完善,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加上大量的媒体报道,也给学生实习带来了负面影响。 医疗纠纷、举证倒置使带教老师不敢放手,大多数医院害怕出医疗差错或事故,很多以前可以大量让实习生进行的操作现在都不许实习生做了,有的医院干脆禁止学生操作,病历都禁止学生书写。这严重影响了实习生的操作能力。更有甚者,有些病人拒绝让实习生询问病史和查体(这在临床见习中更为常见),这大大挫伤了同学的求知欲望,严重影响实习教学效果,很不利于未来医生的培养。
1.3.2 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病人要求有知情权,每项操作都需向病人交代清楚。实习生缺乏社会经验和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不能简单通俗地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加上患者缺乏对实习医生的技术水平的信任度,这样病人大多拒绝学生操作,减少了动手机会,使实习成为走马观花,形同虚设。只有理论,没有实践。
1.4 医院及院领导问题
1.4.1 基层医院资金不足与设备简陋 基层医院承担着繁重的医疗、急救任务,而国家财政投入极少,医院的业务收入仅能维持日常的医疗工作运作,医疗设备简陋,更谈不上有较先进的临床技能模拟训练室。加上病人不让实习生在其身上操作,学生动手的机会就更少了。
1.4.2 医院领导对临床技能培训重视不够 随着社会对临床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临床技能培训将更多地被学校和医院所重视。但相对来说,技能培训是一门新兴学科,有些医院对这方面的硬件建设投入太少,有的甚至连一件完整的模型都没有,同时对承担大量工作的教学老师没有什么激励措施,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影响了临床技能培训的教学质量。
1.5 目前临床技能评价存在的问题
1.5.1 忽视技能考核,培训标准不统一 近几年我院在招聘新毕业生过程中,从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中发现,各院校的毕业生理论考试成绩较好,但技能考核成绩相差较大,技能操作方式方法不一,有的甚至对一些基本的操作都不会。说明在各实习医院忽视实习生毕业技能培训与考核,各毕业生在实习点学习的技能操作方式方法也不一样,全区没有统一的技能操作培训与考核标准。从临床实习成绩评定中可见实施出科鉴定、出科理论考试、毕业理论考试的学校占的百分比例很高,而实施毕业技能考核的院校较少[4]。
1.5.2 临床技能评价水平参差不齐 临床技能是医学生的重要能力,各医院对学生进行临床技能的评价水平参差不齐,各行其道。有的医院只进行出科理论考试,无出科技能考核;有的医院甚至以出科鉴定代替技能考核。没有统一规范的技能评价体系和量分标准,很难保证有效地衡量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2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1 注重带教老师业务水平的培养和带教能力的提高 带教老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实习效果,带教老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巧、高度的责任心及爱心。通过组织带教老师学习理论知识及卫生部有关临床诊疗操作的光盘,结合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开展,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三基”培训,把详细的技能操作标准传授给老师。定期进行全院性学术讲座、经验介绍,年终举行技术理论知识评比及考核,不断提高带教老师的业务水平及操作技能水平,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老师的水平提高了,动作规范了,学生的水平才能提高。
2.2 减轻带教老师工作负担,以充沛的精力投入教学 今年初,我院各临床科室均配备了多台电脑,利用电脑打印书写病历及各类医疗文书,极大地减轻了医生的工作压力,使他们从繁琐的病历书写工作中解放出来,有充沛的精力和充足的时间投入带教工作。充分利用临床病例,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创造条件增加实践机会。
2.3 加强带教老师带教意识,转变教学观念 临床教师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也是合格人才的塑造者。带教老师必须提高带教意识,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把教学工作质量作为教师职务聘任的重要标准。让有经验的老专家、老教授帮助并指导年轻的带教老师,提高年轻教师带教水平。
2.4 切实落实责任,建立激励机制 在科室中应该有专人负责实习工作的监督,如科教学秘书,记录教学查房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授课和考试,反馈学生对带教的意见建议,保证每位同学都进行了操作训练,督促带教老师修改学生书写的病历并检查。对带教效果好、学生评价高的老师给予适当奖励,以调动教师工作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将带教效果与进修晋升评先等挂钩,提高老师的积极性。
2.5 做好实习前教育,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是争取良好实习效果的首要前提。实习医生进入毕业实习时,因为初次尝试临床实践,既没有临床经验,又不知医疗常规和医院规章制度,因此,必须做好实习前教育。应教育学生以此为基点来端正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认识到毕业实习对临床医生今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随着社会发展,给学生带来了思想大变革,为此,教育学生摆正临床实习与考研、择业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使学生们明白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在实习时规范地掌握好医学技能,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
2.6 加强毕业实习管理 在强化毕业实习基点教育的基础上,加强毕业实习生的管理工作。对实习生实施出科临床技能与理论考核,并不断加以完善。医务科经常下到科室检查实习生考勤,听取实习生所反映的问题,既保证又不断提高毕业实习质量。要求学生处理好实习、考研、就业的关系,严格劳动纪律管理,保证实习质量。
2.7 加大考核力度,增加毕业实习成绩的总体分量 落实出科考试制度。按照灵活多样的原则,除理论考核外,定期进行临床操作技能抽考,以考核促使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举办实习生病历书写大赛,来促使学生更加投入基本技能训练,同时考核学生文字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
2.8 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5] 加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要鼓励学生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联系沟通,让病人对其产生熟悉感、信任感、依赖感。不拒绝实习学生为其服务,从而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和实践能力。可以利用电子模拟人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鼓励学生多接触病人,帮助学生提高与病人的沟通能力。另外,通过对临床上一些医疗纠纷的分析,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用法律观念规范学生行为,使其懂得临床医疗是高风险的职业,既要使患者得到实惠,又要使我们的行为得到法律的保护。在实习时明确实际操作中的法律责任,时刻以患者的安全为重,并能发现和解除安全隐患,保护患者的安全,同时树立自我防护意识。
3 建议
3.1 建构多媒体技术与电子标准化病人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及影响临床实习因素的不断扩大,原来主要依靠临床见习来培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传统做法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数字通讯网络技术,建立多媒体教学与电子标准化病人紧密结合教学的新模式。
3.2 医院领导应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加大对临床技能培训的投入 临床技能操作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既保证理论教学质量又保证技能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毕业生。因此,医院领导应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重视临床技能培训的教学。同时,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临床技能培训的教学设施,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弥补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机会少的不足,使他们直观并系统地学习临床技能操作。学会用两条腿走路,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3.3 充分利用临床技能训练室,弥补学生临床实践机会的不足 建议医院领导利用实习专项资金,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室,拟定一套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内科临床操作技能方面:在临床技能训练室,教师先进行规范示教,学生再利用各种穿刺模型进行反复练习,操作熟练后再在病房具体临床实践。外科临床操作技能方面:外科无菌技术( 洗手、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消毒、铺巾等),学生模拟病人在教师的指导下互相练习,人人过关;外科基本手术操作( 切开、止血、打结、缝合等),学生利用实验动物反复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人人过关;然后再在病人身上具体操作。经过这样多途径的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
3.4 实施实习全程监控,保障毕业实习质量 内、外、妇、儿各科指派一名带教老师专门检查指导学生的实习,定期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考核,同时以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又有高水平医疗技术的院内专家组成教学质量督导团,不定期地检查病房带教教师的教学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强化教师的教学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学生一年的实习过程中还要进行实习技能中期和终期考核,这不仅是考察每位学生学习掌握临床基本技能程度的有效手段,也是对实习质量的评估,对于规范和加强学生实习工作,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5 长抓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质量 医院始终把师资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定期举办各种教师培训班,如新教师上岗前培训班、青年教师培训班等。建议每年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学院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和老教授到我院作医学教育及教学方法专题讲座,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更新知识和提高教学能力。医务科定期组织学生座谈,了解带教教师的教学情况,及时反馈,及时改进。定期召开全院教学工作会,表彰奖励优秀教师,督察批评不负责任的教师,使全院上下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确保带教质量。
3.6 实习生临床技能评价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①加强领导,周密组织,强化形成评价的落实,严格终结性评价的管理。②主管部门负责,相关部门配合,行动协调一致;人力、物力到位。③注重对主考人与考核组成员的选择与培训,提高评价内容的效度与评价标准的一致性。④加强对实习生的组织教育,严肃考风考纪。⑤科学设计与使用适应评价临床技能所需的表格系统(含评价量表等)。⑥加强对评价质量控制,反馈评价信息,以评促改。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基本技能操作水平的高低最能反映一个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但是,随着《执业医师法》的出台、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及本科生、研究生的扩招,每位学生临床操作的机会和可享受的教学资源将明显减少,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能力的提高还有待于探讨更多更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魏建.浅谈医学生临床基本能力训练[J].临床误诊误治,2001,14(5):326-327.
[2] 梁茜.影响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因素和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6,22(2):133-135.
[3] 潘敬新,黄子杨.实习医生独立临床工作能力培训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2-13.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会计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
一、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概述
会计制度就是开展会计工作应该遵循的方法、规则以及程序总称。会计制度具体一点应该包括:会计凭证格式和种类及传递、整理、编制、审核、汇总的程序及方法;会计科目名称、编号以及核算的内容;记账规则以及记账程序;账簿组织以及记账的方法;成本的计算方法;会计的报表种类;财产清查的办法;会计资料分析运用等。
二、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与财务制度改革的原因
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公立医院政策就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差距主要表现在财务的管理方法、职能的定位、财务管理、补偿政策以及会计核算等。基层医疗卫生的机构主要就是提供预防控制疾病类的基本医疗以及公共的卫生服务,但是公立医院承担的是疑难杂症及危重急症、教学、科研等比较综合的职能。新的基层医疗卫生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解决了这方面问题。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旧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的相似及差异分析
1.资产类方面的差异及衔接
新的制度没有设置“药品进销的差价”、“药品”、“在加工材料”这些内容,但是设置了“库存物资”这个科目,这个科目就包含了上面提到的旧制度里的三种内容;新的制度没有设置“坏账准备”、“开办费”、“待摊费用”内容,但是设置了“事业基金”类科目,上面那三种在衔接时候可以划入“事业基金”科目中;新制度里没有设置“待处理财产损溢”、“对外投资”科目,但设置了“其他应收款”,所以在衔接的时候应该将“待处理财产损溢”、“对外投资”科目放于新制度“其他应收款”明细下面,并在完成核算批准程序后,划入“事业基金”科目里进行核销。
2.净资产类方面的差异及衔接
新制度里设置了“固定基金”的科目,与旧的制度相比,核算内容存在很多不同,具体的差异表现在:新制度的“固定基金”科目核算的范围更大,包括了在建工程的占用、固定资产的占用以及无形资产的占用。所以新旧制度在衔接的时候,应该将旧制度里的“固定基金”转入到新制度下的“固定基金-固定资产占用”明细科目里;新制度里设置的“结余分配”“事业基金”类科目的核算方式和旧制度的相似,衔接时候,直接划入新制度内容里就行;新制度设置的“专用基金”类科目和旧制度存在很多差别,具体差别表现在:新旧制度的原则度的规定范围以及核算的范围不一样。
3.财务报告构成和内容的差异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报告是反映本医疗机构某一段时期的财务状况和会计状况,新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规定要对这一时期的财务状况和包括收入、费用和现金流量等内容的会计状况进行总结分析,进而形成书面档,也就是说要有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等,并且还要对会计报表附注和会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做出明确的规定;然而旧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并没有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专门的说明,所以新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是旧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提高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四、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及会计制度的优点
1.强化了预算的约束机制,对责任进行了层层的落实。
2.对收支进行了合理的划分,体现了职能的定位。
3.规范了资产的管理,对财务的风险进行了防范。
4.对绩效工资进行了结合使用,建立了激励机制,设定了奖励基金。
五、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的影响
1.对医疗服务收费的收入性质进行调整,满足非税收入的管理要求。把基层医疗的卫生机构基层医疗服务所得的医疗收入当作非税收的收入项目,放入财政专户进行管理。根据医疗服务特点,基层卫生机构应该保留基本的账户,实施定期的进行解缴现金的支出、收入从财政核拨办法。
2.严格的执行国家所规定的财务及会计制度,满足医疗服务的管理需求。
3.对政府的投入进行落实,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生存及发展。实施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换句话说就是基层医疗机构再没额外资金进行周转就发展,全部都需要财政部门资金投入。
4.加大考核的力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及运行的质量。若想推进基层卫生机构的改革力度,必须建立科学高效的、可提升工作效率及满意度的考核性评价机制。
5.完善组织的架构,有效的进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制度。财务部门应该担当起本身的职责,根本不同地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预算措施,最大限度的保障当地的医疗卫生服务顺利开展。
六、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旧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对新旧制度进行了比较,找到了它们之间的相似及其差异,并提出相应的衔接办法,可以让读者对新旧制度有个更全面的理解。并且针对性的分析了合理的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促进作用,使财政部门在实施两条线制度的时候加以注意,力争达到最大的实施力度。
参考文献:
[1]张美青:新旧会计制度的整体比较探讨.公用事业财会[J],2005,(01).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多层CT;超声影像
Comparison of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multi-slice CT and ultrasound in acute pancreatitis
【Abstract】Objective:To compare the value of CT with multi ultrasound for the diagnosis of acute pancreatitisMethods:70 cases of acute pancreatitis are all using multi-slice CT and ultrasound,contrast analysis of two positive rate of inspectionResults:The positive rate of diagnosis of multislice CT in acute pancreatiti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ultrasound(P
【Key words】acute pancreatitis;multiple CT;ultrasound image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010-01
急性胰腺炎属于比较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危险性很高,同时临床症状与体征较多,容易发生误诊。以往研究表明,血尿淀粉酶可以作为急性胰腺炎诊断的指标之一,但是该指标并不能反映疾病程程度,故而其增高程度也无法与预后判断相连。因此临床诊断急性胰腺炎往往根据临床表现与生化指标来进行判断,但从以往研究来看,大部分为CT或超声影像检查,而对于两者的对比研究则比较少见。为了进一步分析多层CT与超声影像检查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价值比较,我院展开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接诊的有完整资料的急性胰腺炎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含有50例胆源性胰腺炎,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70例患者中男患29例、女患21例;年龄19~70岁,均值458±24岁;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序腹痛、呕吐、恶心及腹胀与发热等,少数患者并发黄疸。
12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皆进行多层CT与超声影像检查,其中多层CT为全身16排德国西门子多层CT,而超声诊断仪为飞利浦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121多层CT诊断:所有患者行常规扫描,参数设定为层厚3mm、层距3mm、螺距10、重建间隔10s。其中有61例患者进一步采取增强扫描处理,对比剂为碘普罗胺,总量控制在80~100ml,而注射速率则控制在每秒25~30ml。
122超声影像检查:利用诊断仪经患者的腹部、腰部及背部行多途径扫描,根据病情采取改变及探头加压等处理。此外,还要根据患者情况随时行床旁超声检查,重点对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进行探查,观察胰腺大小、内部回声、形态及周边腔隙等的声像图表现。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种诊断方式急性胰腺炎阳性率及胆源性胰腺炎阳性率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行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21急性胰腺炎诊断结果对比
多层CT诊断急性胰腺炎,70例检出61例,阳性率为8714%,超声影像检查70例检出50例,阳性率为7143%,多层CT诊断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超声影像检查,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胆源性胰腺炎诊断结果对比
多层CT诊断胆源性胰腺炎,50例检出27例,阳性率为5400%,超声影像检查50例检出40例,阳性率为8000%,超声影像检查检出胆源性胰腺炎阳性率明显高于多层CT检查,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性胰腺炎属于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与病程及预后等都比较复杂,轻者可能出现胰腺水肿,重者则可继发感染、囊肿、休克及多器官衰竭等,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基于此,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从以往研究来看,本病病因比较复杂,而且基本上可以明确,最多的病因当属胆道疾病与暴饮暴食等,其中胆道疾病又多以胆石症为主。目前,对于本病诊断常采用CT与超声影像检查处理,但对于两者对比诊断研究并不多见,本次研究便旨在探讨两者诊断的对比效果。
本次研究7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皆采取多层CT与超声影像检查,结果显示CT诊断阳性率要明显高于超声影像检查(P
综上所述,急性胰腺炎患者采取多层CT诊断可以取得比较高的确诊率,而胆源性胰腺炎则采取超声影像检查可获得更高的阳性率,临床诊断应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1]朱利飞,王莲英,陈英等急性胰腺炎患者超声表现与CT表现对比分析[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2,09(1):25-28
[2]安利香超声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西部医学,2012,24(1):135-136
[3]祖秋菊,许雪英,王燕红等国内超声与CT诊断急性胰腺炎患者符合率Meta分析[J]临床荟萃,2012,27(19):1674-1678
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体系发展比较完善,拥有数量可观、素质较高的全科医生队伍,拥有健全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如在英国、加拿大全科医生的数量占到全部医生总数的50%,美国达到34%。美国的全科医生称为“家庭医生”,全美各医科大学都设有家庭医学专业,且60%以上的医学毕业生是全科医生。澳大利亚的全科医生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国约有56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多个辅助社区卫生机构,每100人两周内平均有17人次看全科医生。我国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少数医学高等院校开设全科医学专业,从事全科医疗工作的医生仅占8%,且整体素质偏低,居民对基层卫生服务技术水平信任度不高。全科医学人才的严重匮乏和质量偏低成为制约我国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加快全科医生培养,提高培养质量是当务之急,对我国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2011年12月6日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长陈竺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为“一种模式、两条路径、三个统一、四条渠道”。“一种模式”、“两条路径”分别指全科医生培养逐步规范为“5+3”模式和“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两条路径,是全科医生培养的长期规划。但周期较长,在短期内很难满足社区及乡镇卫生服务的迫切需要。因此,“四条渠道”是解决我国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紧缺现状的重要举措,即大力开展基层在岗医生转岗培训、强化定向培养全科医生的技能培训、提升基层在岗医生的学历层次、鼓励大医院医生到基层服务。其中进行基层在岗医生转岗培训是目前实施过程中的重重要途径,可在短期内快速提升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素质、知识与技能,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质量。因此,大力培养合格全科医生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我国医学教育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1 培养模式
加快全科医生的师资培养力度。师资素质高低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医学教育模式变革中重要课题。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起步较迟,没有现成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因此制定长期的师资培养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全科医学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全科医学教育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研究,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的先进经验,促进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科学、规范和健康发展,进而提升师资力量。专职教师的培训应以全科医学理论、公共卫生保健、心理和精神卫生、社会学知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科研等内容为主;临床师资的培训应侧重于全科医学理念和知识,培养全科医学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带教教师要深入基层开展全面调研活动,了解基层卫生服务需要,以指导教学活动;鼓励临床带教老师轮流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感悟社区独特的服务模式,增强全科服务意识,提高带教针对性;鼓励专职教师参加临床实践,尤其是社区医疗实践,促进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2 课程设置
以社区“六位一体”的卫生医疗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培养全科医疗临床思维、全科诊疗模式为原则,合理优化课程结构,打造知识、能力、职业素养有机统一的课程体系。
调查对象:对基层医院全程参与培训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对象均为工作在医疗服务第一线的基层医务工作者,涉及医疗、护理和检验等专业。调查内容和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资料、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经历、对培训的评价、对基层进行继续医学教育的态度、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形式及培训评价等。共发放问卷131份,收回完整有效问卷124份,有效回收率为94.65%。所得资料采用Excel电子表格建立数据库,并进行逻辑检测。使用SPSS17.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被调查者一般情况:二级医院80人,一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共44人。被调查医生平均年龄38.57岁,45.96%(57/124)为女性,54.04%(67/124)为男性。28.23%(35/124)的基层医务人员具有大学本科学历,62.90%(78/124)为大专学历,8.87%(11/124)是中专学历,不同级别医院的医生学历构成有明显差异(P<0.01)。在基层医院中的医生中,高级职称占2.42%(3/124),中级职称占43.55%(54/124),有54.03%(67/124)是初级职称,不同级别医院的医生职称构成也存在明显差异(P<0.01)。调查对象曾经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情况:在参与调查的124人中,曾经接受过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者有53人,占42.74%;其中二级医院为45人,占56.25%;一级及以下医院有8人,占18.18%,二者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被调查者对培训效果的评价:在全部被调查者中,表示收到很好培训效果者91人,占73.39%,选择培训效果好者33人,占26.61%。本项调查在不同级别医院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对在基层进行继续医学教育的态度:124名被调查者中,有120人选择希望继续在基层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其中二级医院为76人,占61.29%;一级及以下医院有44人,占35.48%。对培训内容的评价:在参与调查者中,91人认为通过本次学习收获很大,占73.39%;33人认为通过本次学习收获较大,占26.61%;对授课教师教授内容很满意者95人,占76.61%,对授课教师教授内容满意者29人,占23.39%;对本次教学计划安排感到很满意者91人,占73.39%,对本次教学计划安排感到满意者33人,占26.61%。
3讨论
继续医学教育(CME)是指完成基础医学教育和毕业后医学教育之后进行的在职进修教育。其目的是使卫生人员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不断学习同本专业有关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以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适应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更好、更安全的为广大患者服务。作者及其团队采取不同常规继续医学教育的方式,将培训地点安排在某国家级贫困县的二级甲等县医院进行,目的是方便基层医师就近接受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培训,吸引更多工作在最基层的医务人员,减少培训隐形支出,使授课内容更容易为基层医生掌握,增大辐射效应,从而可以使授课内容更容易直接应用于广大山区群众。
3.1在基层举办继续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基层医生是农村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的生力军,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常见疾病的诊治和农村的基本预防保健问题,为广大农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社会进步,医学快速发展,医务人员面临服务手段、服务方式、知识结构、工作技能等方面的转变,基层在职医务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将显著改善该地区的医疗环境。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在二级医院中仅有56.25%的医务人员参加过继续医学教育,而二级以下医院的医务工作者继续医学教育参加率为18.18%,从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的的人员组成来看,基层医务人员中大专及中专学历者较多,相对于拥有本科学历的其他医务人员,他们在校培训时间较短,学习的深度及广度不够,对于疾病的理解不足,限制了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完成疾病的系统治疗,传统的“师带徒”模式不能彻底改变目前现状,因而这部分医务工作者更应成为继续医学教育今后重点培训的人群。
3.2对于在基层进行继续医学教育的态度
随着继续教育观念的逐步深入,基层医务人员无论出于提高自身医疗水平或是晋升职称等目的,对继续医学教育抱有积极态度,但现有继续医学教育特别是高级别继续医学教育从体制上不能满足基层医务人员的需求。继续医学教育申请人主要集中于三级甲等医院范围内,基于申请人所在工作区域,相应培训课程的承办单位一般不会继续医学教育的场所安排在二级医院及以下医疗机构进行。基层医务人员由于信息传递、工作冲突、经费限制、领导不重视和专业不对口等原因,无法充分享有与高级别医院相同的继续教育机会。在基层举办继续医学教育可以解决基层医务人员的上述实际困难。
3.3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
在本次继续医学教育前期筹备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以往对于基层医务人员学历构成及培训经验,立足于使本次继续医学教育更加贴近基层实际需要,能够达到使基层医务人员听得懂、用得上的效果。在课程设置上不能按照通常继续医学教育的教育思路,应以突出当地常见病的诊治为原则,兼顾学历提高和执业资格的培训,以该疾病最新指南和成熟的诊疗技术为课程重点,辅助以相应三基知识,注重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新知识的传授。调查结果显示本次继续医学教育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得到了基层医务人员的一致好评。
3.4进行基层继续医学教育的措施
通过继续医学教育,已有相当多的医务工作者从中受益。结合本次问卷调查,基层医务工作者在前期继续教育过程中并未成为培训的重点。针对既往基层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选择在县医院举办继续医学教育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①将县医院从原来被动参与培训转变为主动承办,使该地区的医疗机构优先获得培训便利,减轻参加培训的隐形支出,另外将培训时间、地点安排在工作日和医院内部会议室,可使参与培训人员兼顾临床工作。
②转变培训理念。常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地点一般选择在省级或地级的中心城市,通过信函或学会通知形式进行培训信息传递,培训人员在培训会场“等待”学员的到来。对此我们的思路是———通过培训人员的流动达到送知识下基层的目的,使基层医务人员花费最少的时间、经费并且在对工作影响最小的前提下完成知识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