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加强科技创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以科技创新“10+1”工程为重点,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继续深入实施科技创新“10+1”工程,重点支持我区化工、轴承、紧固件、液压件块状经济的技术创新,建立一批工程技术中心、培育一批专利示范企业、造就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一批信息化示范企业、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兴办科研机构,深入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研发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吸引有实力的外资企业来*设立研发机构,承担我区重大科研项目;建立和完善创新成长型企业的服务体系,大力支持科技人员创办科技企业。加大企业技术开发费用150%抵扣所得税政策执行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强度。
2、以解决关键共性关键技术为重点,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下半年着重做好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及其科技创业大厦的建设管理和运行工作,着重做好“4+1”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行工作。构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重点推进中科院兰化所精细石油中间体国家实验中心宁波分中心的建设。构建中介服务平台,培育好科技成长型企业。加强集成服务,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中介全程服务,引进和建设一批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成果鉴定、价值评估、产权交易、融资服务、法律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等中介服务的机构,为企业技术、信息、培训、咨询、专利等方面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3、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加强创新科技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深化“一府二中心四所五校”合作机制,着重在块状经济区域科技合作上下功夫,深化化工区与浙大材化学院、骆驼机电园区与上海交大机电学院、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挪威等北欧国家的中小企业研发孵化合作。下半年9月份将继续举办20*“*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
4、以培育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大力培养引进创新人才等优质科技资源,激励科技人才创新热情。下半年将开展评选培育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活动。加强中青年拔尖人才和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评选5名创新领军人物和3个创新团队。改革和完善科技成果评审奖励制度,引导以年薪制、股权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分配体系,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5、以形成合力和提高效率为重点,推进政府科技管理创新。一是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科技政策、突出重点,在科技平台建设、科技服务机构建设、重大科技项目、科技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二是提高财政科技投入职效,一方面要求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真正达到财政科技支出高于财政支出比例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有效引导企业科技研发投入,根据国务院企业研发投入所得税150%抵扣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研究经费补助、所得减免的规定,大力鼓励企业研发投入,鼓励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使政府财政科技投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班组作为企业生产工作的最前线,是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在班组中开展群众性的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不仅能取得客观的经济效益,还能满足职工对创新的需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渴望,体现企业对职工需求的尊重,对职工价值的认可。班组的创新能力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
一直以来,变电运维室很重视对班组科技创新的激励和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本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将科技创新与质量管理相结合,以人才培养为基石,科技创新为抓手,不断提高班组质量的管理水平,以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1 提高班组科技创新水平的措施
1.1 采取激励措施促进班组科技创新工作
为了充分发挥基层员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变电运维室将班组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和成果纳入绩效考核机制。例如,在《变电运维室科技项目管理办法》中对获得室本部、市公司和其他更高层次奖项的科技成果表彰、奖励,并在当月的绩效考核中予以体现。通过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机会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调动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促进班组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序开展。
1.2 加强技术指导和日常管理
由室领导和管理组组成专家小组,对各班组在科技创新项目选题、课题开展的过程中给予技术指导和组织领导,引导班组选择符合现场实际工作需求,具有先进性和可操作性,成果或相关解决方案具有一定可推广性的课题,进而有效提高课题的科技含量和成果质量。将专业技术人员与一线员工紧密结合,共同提升变电运维室科技创新工作的整体水平。同时,加强对已注册课题的日常管理和进度控制,定期检查班组课题项目的开展情况和活动记录,并考评班组课题的执行率和成果率。
1.3 开展班组培训培养创新人才
变电运维室每年邀请室内部专家开展一次班组科技创新培训,围绕电力行业的特点,以变电运维专业工作为导向,采用具体案例向班组员工讲解如何从日常工作中挖掘创新点,并将创新点转化为科技创新成果,以及科技创新成果报告和会PPT撰写要点等内容。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讲解,可以加深班组员工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认识,培养班组员工的创新意识,使班组成为科技创新的源泉,同时,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员工正确组织和开展科技创新工作,避免走弯路,从而为班组培养创新人才。
1.4 组织召开成果会
变电运维室每年定期举行科技创新成果会,成果以实物、PPT、WORD文档或其他文档的形式展示,由室领导和具有相关认证资质的专家评选,对优秀成果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评选出的优秀成果推选到市公司进行展示。通过组织召开成果会,为员工提供展示个人专业技术水平、演讲能力和PPT制作能力的平台,增强员工的自信心,以此激发员工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充分挖掘个人潜力,实现个人成才、成长和企业发展进步的双赢。
1.5 注重创新成果推广应用
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创新成果的价值只有应用到生产实际中才能得以体现。空有大量的创新成果却不能服务于生产、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必将严重影响班组的创新热情,打击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为了避免创新成果变为“陈果”,变电运维室要建立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机制,每年从科技创新项目中选取优秀课题成果应用到班组生产实际和日常工作中,并设立“监督员”全程管控创新成果的应用情况,及时了解成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取得的成效,确保创新成果扎实落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成果的应用价值。
1.6 汇总创新成果,实现相互学习和成果改进
变电运维室要定期将班组科技创新成果和所取得的荣誉汇编成册,成果材料要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以方便班组之间相互借鉴学习,促进班组共同进步,提高班组的科技创新质量和能力。同时,要发挥班组的集体智慧,勇于发现尚有改进空间的成果,提出改进措施,形成新的创新项目,循序渐进,将创新工作做到极致,最大限度地提升班组质量管理水平。
2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变电运维室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以生产实际问题为选题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将科技创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推广应用创新成果,在安全质量、工程质量和班组建设3个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
2.1 安全质量
变电站作为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联系电厂与用户的关键枢纽,变电站的安全质量直接关系着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变电运维室作为变电站的直接管理部门,良好的设备质量是保证变电站安全运行的必备条件。班组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改进现有设备存在的缺陷,以确保变电站的运行安全和质量。例如,变电站穿墙套管底板存在发热严重的问题,班组通过对底板焊接材料、施工方法和工艺的研究发现,过热是由于底板材料电磁感性产生涡流所致。针对这个情况,相关部门开展了相应的科技创新项目,创造性地提出了采用新型无磁钢作为穿墙套管底板材料,从而解决了这一难题。
2.2 工作质量
变电运维室始终贯彻“以工作质量为中心,标准化作业保安全”的原则,在工作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为了确保工作质量,有时要以牺牲工作效率为代价。科技创新为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共存提供了可能。例如,对于设备巡视中发现的缺陷,为了确保缺陷定性准确,需将现场情况拍照后上报班组管理人员。这样做,耗时费力,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而借助微信平台,发现缺陷随手拍照,通过网络发送给班组管理人员,快速直观,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大大提高了。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手段
想要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要对现代化的农业科技进行创新。但当前,在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却面临着很多突出问题,严重限制了我国农业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所以,不论从国家还是地方层面,要充分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并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1当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并未实现有效转化
当前,我国还没有比较完善健全的科技创新体制,这就导致虽然当前有很多与农业相关的现代化科研成果,但是这些科研成果并未得到有效的转化,也不能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得到有效的应用。也就是说,这些农业科技成果对于农业的实际贡献率是比较低的。虽然在近些年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却存在很大的差距。
1.2缺乏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手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农业产业的发展,却过于重视产出,对于农业科技的投入十分不足。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农业科研机构缺乏足够的经费,不仅限制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导致很多专业领域的人才流失,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3缺乏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
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极快,直接导致农业区流失了大量的青壮年人才。另外,很多农业区内缺乏比较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而大部分都是极为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情况,农民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联系与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而如果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想要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存在极大的难度。另外,这种分散性的经营劳作模式,不仅导致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本的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农民的风险在不断提升,直接影响了新型的农业创新科技无法得到有效的推广与应用。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
2.1加大农业科研的资金投入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技创新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科技兴农政策的落实,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目前的实际投入与农业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且不能有效满足农业科研的实际需求。在此背景下,想要有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力度,就必须要加大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使相关科研机构具有充足的资金来留住农业科技领域的高素质人才,这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同时,还应有效优化资金的使用结构,才能有效提升资金利用率。
2.2与农业产业化结合,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不能够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发展才能实现。所以,想要有效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力度。首先,需要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提升,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有效提升[2]。其次,应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有效的改革,使农民群众充分了解当前最新的科研成果,并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最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2.3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也是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存在的。在信息时代,想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发展,就必须引进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与提升,离不开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与良好综合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首先,要有效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并加大培训力度,从而保证能够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科技人才加入农业科技创新队伍中,为农业科技创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3]。其次,应增加科技推广人才的数量,仅仅研发出农业科技成果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科技成果所有的优势。而拥有良好推广能力与经验的科技人才能够将更多先进的农业科技推广给农民朋友,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应用率。
3结语
在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与要求也在持续提升。而加强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相关探讨,对于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于农业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引进、加大农业科研的有效投入等,均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韦燕萍,陆宇明,梁明柳,等.加强区域农业科技合作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J].农业科技管理,2011(1):29-32.
[2]王劲松,王和平,张富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J].农业科技管理,2011(5):81-83,86.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国外经验;对策建议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中国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确立的重要方针,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任务。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义乌市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规模企业整体增长后劲不足
当前义乌市的传统产业如纺织业、服装、鞋帽制造业及工艺品等其他制造业所占比重较大,占整个产值的58%。由于缺少科技创新,这些行业同比有下滑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分别比去年同期下滑16%、15%、10%,下滑趋势明显。
(二)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际需求下降,产品销售困难
从2008年10月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国外市场需求持续减弱,新的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工业产品出口压力前所未有,出口增长持续下滑。
(三)企业经营成本上升
如劳动力、原材料、环境保护成本等,利润减少;工业投入明显不足,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放慢;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二、对策和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义乌市企业、经济部门需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贸工联动”、“工业强市”的战略不动摇,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坚持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并重,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举,坚持发展工业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齐抓,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义乌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动义乌市经济持续、生态、和谐发展。
(一)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作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的义乌市,应坚持市场带动、延伸发展新兴优势行业;加强引导、发展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劳动能力大的装备制造业;大力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设立科技中心;积极争创省级和国家级企业科技中心,加快建设行业具有共性的科技服务机构,创建科研院校义乌虚拟研究院。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积极开展标准化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参与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订工作,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要创新产业研发资金的投入机制,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试点范围,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改革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谋求企业发展新突破
中国无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服务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程度都不高,受外部环境不良和自身素质的影响,相当多的企业还在采用传统以至陈旧的生产模式,实行“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经营管理模式。国外各类服务企业、外购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缩减成本的主要手段,中国企业生产经营模式急需改革。随着经济全球金融危机向中国传导,首先受冲击的是没有营销体系,没有研发能力,没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外需下降、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环保成本加大,许多企业被迫降低销售赊账经营,倒逼企业转变经营方式。现在物美价廉不稀罕,还要有自己的营销网络,自己的品牌以及研发能力,有市场才有主导力,有品牌才有附加值,有研发才有话语权。要把义乌市场的贸易优势和企业的制造优势结合起来,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三)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从国外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成功经验得到启示:如美国,从1950年到1970年的快速发展时期,他们主要是依靠4大因素来影响经济转变方式: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优秀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牢固基础;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持;政府政策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保障。而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到集约的转变,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已成为世界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这其中主要也从4大因素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视技术进步;优化教育和人力资本;实行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实现政府干预。还有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主要是用科技实现兴国的方式,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比如中国香港,他们主要是依靠资本转向技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中国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一带的发展,主要也是依靠科技创新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综上所述,从发达国家、发达地区成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共同经验来看,主要有以下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全国来看,由于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产业链失衡,导致中国大多数企业与国际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即在整个世界经济产业链中,我们的企业一直处于最末端。也就是说当我们的“中国制造”为世界经济创造90%价值的同时,我们的企业才为自己创造了10%的价值。而且这10%,却是以牺牲中国资源,破坏当地环境和雇佣廉价劳动力而获得的。所以,要坚持以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制定正确合理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战略,来引导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依靠科技创新、第三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积极创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构建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
2、科技创新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劳动效率,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和根本推动力,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性因素。现代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这是因为人力资源能够掌握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并能主导所有的发明创造,所以应该发展、创新多层次企业教育培训工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树立“培训就是效益”的观念,从思想上将职工培训视为企业的一种软投资,其重要性比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的厂房投资、设备投资更为重要,和企业其他投资一样必将为企业带来丰硕成果。
3、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比如,中国的鼠标大部分是在苏州生产的,在国际市场上能卖40美元,这40美元是如何分割的呢?其中37美元被美国和瑞士合资的公司拿走了,中国仅仅留下了3美元,人家靠知识、智力、创新能力赚大钱,而我们靠体力、自然资源赚小钱。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广泛应用高科技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4、政府通过实施财政、法律及行政手段进行的适度干预,可以保证市场竞争的规范和有序。实践证明,政府在公共福利、社会分配,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对外贸易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能够有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贾贵南.义乌工业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实现科学发展[N].义乌商报,2009-01-16.
2、赵凌云.中国发展过大关――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与路径[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关键词:矿压控制 安全管理 信息化 综合防灭火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a)-0092-01
大佛寺煤矿位于陕西彬长矿区南部边界,地处彬县、长武两县交接地,井田走向长15 km,倾斜宽5.8 km,井田面积86.3 km2,地质储量12.5亿 t,可采储量为7.66亿 t。该矿设计产量为800万t/a,一期为300万t/a。主采侏罗纪4煤层,全井田分布。大佛寺煤矿为高瓦斯矿井,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28.35 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5.89 m3/t;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为8.14 m3/min,相对涌出量为1.01 m3/t。煤层具有自然发火性。
近年来,大佛寺煤矿在公司领导的支持和带领下,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并与高校等科研院所加强技术合作,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在矿压控制、综合防灭火、瓦斯管理及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 主要科研成果
1.1 矿压控制方面的成果
大佛寺煤矿40110工作面运输巷底板围岩松软破碎,巷道底臌剧烈,通过研究,分析了40110运输巷的三个底臌特征分别为: 变形量大、变形持续时问长和挤压流动性。得出了底板围岩特性是造成巷道底臌的主要因素,水理作用、支护体系不耦合、采动影响是造成巷道底臌剧烈的诱导因素。认为“强顶、固帮和有效强化底板”是维护巷道底板稳定的关键,进一步提出了“底角锚杆+底板硬化+泄压槽+补打顶帮锚杆(索)”的软岩巷道底臌控制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工程应用效果,通过顶底板、两帮表面位移观测,矿压观测数据显示,巷道底板未出现裂缝,底臌量大幅度降低,顶板未出现离层脱落等其它变化,巷道支护完整、断面均能达到设计要求,巷道底臌得到有效控制。
1.2 瓦斯防治方面的成果
大佛寺煤矿40104工作面走向长度1920 m,切眼长度260 m,工作面为高瓦斯超长工作面,工作面初采时,瓦斯涌出主要来于本煤层及采空区残煤,工作面回采50 m后,瓦斯主要来源于本煤层及邻近层瓦斯释放。考虑到该工作面为超长工作面,布置层位较高,采用高抽巷采空区高位留巷抽放放,以此减少邻近层瓦斯涌向工作面。放采空区瓦斯是治理采面瓦斯超限的有效措施,通过高抽巷瓦斯抽放,采面瓦斯及上隅角瓦斯浓度都明显降低。采面配风量为2300 m3/min,回采瓦斯浓度为0.6%,上隅角瓦斯不超限,抽放效果非常显著。40104采面的实践证明,尽管高抽巷抽放负压作用点处于采空区,抽放效果好,但本煤层属易自然煤层,抽放时间长可导致采空区残煤自然,防灭火压力较大。
大佛寺煤矿2006年建成投产,主采4号煤,煤层厚0~19.73 m,平均11.65 m,煤层结构简单,倾角5°,属较稳定煤层,最短发火期为24 d;煤尘具有爆炸性,瓦斯含量一般在6.4 m3/t左右,最高17.11 m3/t。大佛寺煤矿40300进回顺,40104回顺掘进期间均发生了瓦斯喷出,巷道回风流瓦斯浓度超限,通风方法已无法解决瓦斯喷出问题,工作面不能正常掘进,瓦斯问题严重威胁矿井的安全生产。强化以预抽瓦斯为主,通风为辅的瓦斯治理理念,超前释放煤岩层承压瓦斯,可避免瞬间瓦斯喷出酿成事故。
1.3 防灭火方面的成果
大佛寺煤矿煤层具有自然发火性,发火期一般为3~5个月,最短发火期24 d,煤尘爆炸指数30.08%。为了彻底解决采空区煤炭自燃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问题,大佛寺煤矿从2006年开始,与众多科研院校合作,研究高瓦斯、易自燃长距离俯采工作面防灭火措施,使自然发火的危险大大降低。根据大佛寺矿业公司煤层的地质条件和煤层自然发火特点,在本矿应用综合防灭火技术体系。综合防灭火技术体系集8种防灭火手段的优点于一体,避免了单一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显著提高了防灭火工作的效果。
大佛寺煤矿40104工作面可采煤层走向长度1768 m,倾斜长度260 m,采高3.8 m,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综合机械化采煤。该工作面于2008年2月29日初采,2009年2月20日停采开始扩帮回撤,24日扩帮支护基本完毕,在回撤时发生外因火灾,及时进行了封闭。根据大佛寺煤矿40104综放工作面现状,分析了火区启封条件,提出启封回撤方案,以及启封回撤期间的通风方式、瓦斯抽采技术,堵漏、注氮、打钻注浆等一系列防灭火技术措施。实践证明,启封回撤期间的安全技术方案实施后,保证了工作环境的CO浓度、CH4浓度、温度、风量满足安全要求,将设备顺利、安全地撤出了工作面。
1.4 信息化方面成果
大佛寺煤矿井是彬长矿区开发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现代化国有矿井。通过综合自动化控制网络的建设,将矿井各系统(采掘、供电、运输、通风、排水等)的设备工作状态信息、生产信息、安全信息实时传递到矿井生产安全调度集中控制室,为大佛寺煤矿井的综合自动化系统提供了一个高速、安全、可靠的信息传输平台,为矿领导的指挥和管理提供了充分的、实时的信息依据,为大佛寺煤矿建设先进的管控一体化平台提供了基础网络支撑环境。同时,大佛寺煤矿井也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实现工业以太网下井的煤矿,为煤矿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 结论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煤炭企业向集团化、大型化发展和实现产业集中高效生产是世界煤炭工业发展的趋势,而煤炭企业要具备足够的经济实力必须拥有先进的煤矿采矿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优势,其中,煤矿采矿技术及科技实践是最为重要的。在最近的一些年来,大佛寺煤矿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始终探索着先进和高效的科技实践和采矿技术,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目前全国煤矿形势不容乐观乐观的情况下,研究和探索先进的煤矿生产技术和实践应用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跟马,张永涛,贺海鸿,等.大佛寺软岩巷道底臌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J].煤炭科技,2010:59-61.
[2] 崔红科.彬长矿区大佛寺煤矿瓦斯喷出防治分析[J].陕西煤炭,2012:12-16.
[3] 陈跟马,张进军,昝军才,等.大佛寺煤矿40104综放工作面火区启封安全回撤技术实践[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2: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