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化学实验,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化学知识,培养实验技能和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习习惯。但新课改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却成为了影响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
1.1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不适应
教师反应比较强烈的是认为“内容标准”部分叙述得不够明确。例如:课标中要求“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究竟掌握到什么程度没有说明;再就是对“学习目标的水平”中叙述的层次“知道、认识、理解”等提法难以把握,分不清各种提法的层次高低,实验技能要求达到什么程度不甚清楚。
1.2教学条件的制约因素
⑴正值初中入学高峰期,班额大,教师工作负担重,又没有专职的实验员,致使实验活动组织难度大。不少实验只有在教室内进行演示,学生只看不做。有些实验即使做了,由于实验准备不充分,学生参与程度不够,草率应付实验,达不到应有的实验效果。
(2)与新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缺乏,新课程理念要求化学要贴近生活,设置的探究活动的器材与实验室内现有的仪器、药品不配套,并且难以购买,使部分实验无法进行,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酸雨模拟实验几乎许多学校都没有做过。
1.3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不足
部分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进入课堂,使得部分教师过分追求、迷恋多媒体的模拟实验和音像资料,不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用多媒体或播放录像的方式代替实验。学生缺少动手和动脑的机会,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
1.4对新教学理念的认识存在误区
新课程下的许多实验都是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来完成的。可在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怕学生实验中出现问题,讲的面面俱到,剥夺了学生探究的空间。比如在做探究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时,实验还没有做老师就把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诸如“试管破裂、水槽水变红”等现象以及应注意的事项都告诉了学生,使原本充满神秘色彩的探究实验变得索然寡味,学生的实验不过是验证一下老师讲的是否正确而已。
2 新课改下搞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2.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了解课标对实验的具体要求
新、老教材大纲对实验的要求不一样,新课程标准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新的要求。老师们应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了解新课程标准对实验的具体要求,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掌握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实验基本技能,形成新课标所要求的科学探究能力。
2.2开发教学资源,对新教材中的实验进行简单分类,分层次进行实验教学
对化学新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梳理,简单分类,采取分层次教学,以弥补实验资源紧张的缺失。一般可把教材中的实验分三类:一是家庭可做实验,如“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污水净化装置的实验、鸡蛋壳成分的探究”等;二是家校均可做的实验,如“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实验、分子扩散实验”等;三是必须在实验室做的实验,如“镁带燃烧实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等。对于能在课外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代用品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探究,不但解决了实验室紧张的实际困难,缓解了实验课的压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必须在实验室做的实验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3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实验素材,优化实验教学策略
立足教材,注重实验的基础性。由于新教材淡化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界限,许多实验都是穿叉在每一个课题中,需要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才能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材中基本实验的教学,对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实验及其操作技能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对于很简单常用的操作,可单独练习;对一些稍复杂的操作,可结合具体的实验进行练习;对于抽象的理想实验、难以观察或因易爆、有毒的实验可以用课件或音像资料展示,如:模拟电子的运动、混合气体的爆炸实验等。
一、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思考,大胆创新,积极地改进实验装置和操作,简化复杂的实验过程,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观性,或设计一些教材所没有的又易于完成的课堂演示实验,通过不可预测的实验现象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新奇中产生兴趣,积极探索。例如:上第一节化学课时,用“白纸显字”的方式自我介绍(即先用酚酞试液在白纸上写上化学及老师姓名,然后往白纸上喷稀氢氧化钠溶液)。介绍化学的奇妙时,做“魔棒点灯”、“来无影,去无踪”、“烧不坏的手帕”等小魔术,把学生带入一个神秘的千变万化的化学世界。又如:在“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中,在铁盘上涂上少量蜡油,中间插上一根浸满油的棉线,将装置平稳浮在水面上,并点燃棉线,过一会儿,向水里放入少量硝酸铵,水温急剧下降,将蜡油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导致火焰熄灭,证明燃烧需要的条件。这些趣味实验的设计,使学生完全沉浸在充满趣味的实验现象之中。再加上及时的启发引导,可有效地把学生观察到现象的喜悦之情转化为探索未知知识的动力,提高学习兴趣,达到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目的。
二、增强实验的启发性,为学生提供有效引导
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保护和支持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探究事物的本质,还要加强启发性问题设计,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例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启发性问题:以前学习过哪些化学反应中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学生开始积极思考回忆学过的方程式,并逐一列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得出:木炭和氧气反应,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得到的二氧化碳不纯,而且反应需要加热、麻烦。煅烧石灰石需要高温,可实验室实现不了,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不需加热,室温反应,反应前没有气体,产物的气体只是二氧化碳,容易净化,相比之下是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比较方便。接着,让学生进行试验。试验完后,教师进一步深入引导: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时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呢?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教学中可补充下面的实验:(1)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刚开始时反应进行很快,但反应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不断生成,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使大理石无法接触到稀硫酸,反应就逐渐停止,没有气泡产生。(2)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反应速度过快,产生的气体来不及收集。猜想与假设是创新的先导,引导学生合理猜想假设是进行实验探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学生只有独立思考,合理猜想假设,实验探究的目标才能实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想象,敢于想、能够想、善于想。通过教师有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进行讨论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地记住结论,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增强实验的创新性,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条件
在现行的实验中,许多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是实验的旁观者、结果的接受者,学生的思维被牢牢束缚,不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同时,由于思考的被动性,对于部分实验细节无法全面感知,准确描述,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创新实验,为学生创造实验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促进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大胆质疑,发散思维。如:教学“燃烧的条件”时,可将课本的实验改为分别将少量白磷装入两支试管中,然后向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冷水,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相同质量的60℃左右的温热水,观察现象;再分别对准两支试管的白磷通入氧气,观察现象。这样通过实验,分析比较不仅得出“燃烧的条件”的结论,而且使学生明白不管在什么环境下只要满足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就会燃烧。
四、创设必要的实验情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地转变,课堂上不再大量灌输权威性的结论,而是作为一个咨询者、服务者和提问者,引导、组织学生“猜想”、“发现”、“创造”,通过亲历实验过程,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创设令学生兴趣盎然、大胆猜想、主动探究、积极交流、积极合作、相互启发的多种情境。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磨炼,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例如:化学课上,我出示了化肥厂生产的碳酸氢铵包装袋,包装袋上写着“避免与碱混合使用”,我让学生观察标签,问:“看了标签,你有问题要问吗?”学生纷纷举手:“为什么碳酸氢铵不能与碱混合使用?”“难道铵态氮肥能与碱反应吗?”紧接着,让学生根据包装袋上的信息合理假设,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并对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切实可行后我就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获得结论,最后引领学生对探究过程、方法、结果进行及时反思,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丰富并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如:教学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这一性质时,教师提问:“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然后让学生讨论,选择最佳方案进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又如“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学生通过讨论筛选出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最后归纳出“物质溶解时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的结论。
五、变演示型实验为学生设计操作型实验,真正提高实验技能
教师要对探究的目标、方法、手段、过程做出总体安排,给学生一个实验探究的明确思路。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探究,能极大地提高教学实效。要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教材、资料、网络等资源,提出探究的问题。
只有给学生提供发现探究的机会,才能更好地促进探究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强化。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演示型实验为学生设计操作型实验,提高学生实验的自主性,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演示实验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强化学生的探究技能。例如:在验证不同金属活动性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先给出所需药品和仪器,在教学中这样安排:(1)学生自拟实验方案验证不同金属的活动性不同。(2)学生详细设计实验操作过程。(3)师生讨论、评价实验。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探索、研究,虽然时间可能长一些,但在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这样的实验,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积极讨论、设计、操作、探究,验证自己的设想,结论的归纳总结水到渠成。
六、用心设计探究性实验习题,提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因为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习题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避开实验条件,利用已有知识,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在大脑里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从而得到正确结论。它不仅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有利于提高在实际探究中更快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例如:在完成“盐”的性质教学之后,我给学生安排这样一道习题:含氢氧化铝和碳酸氢钠的药物都可以用来治疗胃病,对于胃溃疡患者使用含哪一种成分的胃药更合适?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比较、筛选,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虽然两种物质都能与胃酸反应,但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时有气体生成,所以治疗胃溃疡不宜使用含碳酸氢钠的药物。
通过实验习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更全面地对知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大大开阔了思维境界,不仅培养了敢于探索的毅力和自信心,而且培养了创新精神。
七、注重化学实验在生活中的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
【关键词】 初中英语 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言文化 交际能力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事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人生观为他们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可见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英语学习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多年的英语教学,笔者就初中英语教学中涉及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了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比喻用语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日常生活中,常借用动物或颜色的特征来形容人之特性的词语。但这类比喻往往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着不同含义,在英语中dog(狗),如You are a luck dog .则译为你可真是个幸运儿。
二、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上哪儿去”(Where are you going?)“吃饭了吗?”(Have you eaten yet? ).英美国家的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可能引起误解,甚至认为你要请吃饭。
三、寒喧
中国人见人很喜欢问“你多大了?”、“结婚了吗?”。但英美国家人们认为年纪、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状况、信仰等话题属于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他们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活动为话题。
四、称呼
中国人在称呼别人时经常会加上头衔,比如XX主任、XX经理等。而英美国家的人不管年纪小、职位高低通常都是直呼其名。在称呼老师时很多中国学生喜欢用Teacher XX,但在西方国家老师通常被称为Mr.、Mrs、或Miss。
五、感谢和答谢
在中国一般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美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时(Would you like some thing to eat/drink?)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还有就是在英美国家人们面对其他人的表扬和赞美时往往会大方的用一句“Thank you”来答复,与之相反中国人面对这种情况就表现的谦虚多了,往往会说“哪里,哪里。”
六、节日
中西方有许多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独特节日。中国和英美国家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上,英美国家有Valentine’s Day (情人节)、April Fool’s (愚人节)、Thanksgiving Day (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 (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充分地体现。中国人和英美国家的人们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也表现出不同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七、日常习惯
在日常习惯中,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主观因素造成的,如西方神话中天有七重,而东方文化中天有九重。很多翻译家未考虑这一差异,把诗词“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中的“重霄九”译为“the ninth heaven”。汉英差异更多的是约定俗成的表达法。例如,汉语中说“三思而行”,而英语中为think twice;汉语中说“乱七八糟”,英语中为at sixes and sevens;汉语中说“成千上万”,英语中为tens of thousands或thousands upon thousands;汉语中说“水深火热”,英语中只有in deep water. 最容易忽视的是一些常用词语的语序问题。汉语中说“文艺界”,而英语中为art and literary circle;汉语中说“高新技术”,而英语中为new and high technology;汉语中说“中小学”,而英语中为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汉语中说“田径项目”,而英语中为track and field events.这些例子几乎可以对号入座,只是顺序不同,因此更容易出错。
此外,还有思维习惯的差异。汉语中主动语态使用频繁,而习惯于客体思维的西方人却常把观察或叙述的视点放在行为,动作的结果或承受者上,并以此作为句子的主语,因此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广泛,翻译时,应该根据语义逻辑改换或增添句子的主语,相应调整句子语态,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如: (他们) 结婚六年没有儿子,然而妻子却出人意料地给丈夫生了一对双胞胎。翻译为英文为:After six years of married childlessness, the father was suddenly presented by his wife with a pair of twins.
八、结束语
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具体的语言知识,还要把语言知识的学习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大背景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交际能力和文化内涵的培养,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学习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得到全面提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英语交际的过程中领会中西文化差异,从而更好的学习英语知识,达到学习地道英语的教学目的。
[1] 邓炎昌. 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9.
关键词:环保教育;中学化学实验教学;重要性;建议 当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酸雨肆虐等,直接危害到我们人类的健康等切身利益。环保教育是提高人类思想意识的重要途径,而化学污染是环境污染中的重要方面。化学实验室是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每一个化学实验室都可以说是一个环境污染源。因此,我们中学化学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措施寓环保教育于化学实验教学中。
一、环保教育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在中学各主要学科中,与环境问题关系最为密切。人们的衣食住行、工农业生产均离不开化学。而环境污染大多直接或间接地与化学品有关联,如湖泊的酸化、土壤的盐碱化、地下水硬度的升高、局部地区发生光化学烟雾、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的填埋造成地下水污染等。环境污染很多都需要依靠化学方法来治理。
教育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解决环境问题最基本的环节应从教育入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提高学生解决环保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必要性的。
二、环保教育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的建议
1.将环保教育的思想内化于化学实验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
度中
化学实验室中应配备储存废固体、废液体的有盖容器,实验中所产生的对环境有污染的废固和废液应分类倒入指定容器存储。实验员应定期对废渣、废液容器和通风、排风设备进行检查、清理以保证“三废”(废水、废渣、废气)处理的实施等。
2.引进先进实验设备,建造“环保型”化学实验室
在学校条件允许范围内,购置“环保型”的实验室设备。如CX—301A型化学实验室及通风装置成套设备:该设备排水出口有废水处理器,总出风口装有空气过滤器,使排水、排风达到国家环保标准。实验室中还可用可调节的电热套代替传统的酒精灯,这样不仅能大大缩短实验的时间,还可不使用工业酒精,能更好地控制温度,真正达到环保节能的效果。
可以说,环保型实验装置不仅能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还能提高实验效率,从而建造一个“环保型”化学实验室。
3.上好学生第一次实验课,严格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养成环保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在第一堂课就狠抓学生的规范实验操作,增强环保观念特别重要。对第一次上实验课的班级,实验指导教师需向学生介绍实验室概况,宣讲实验守则以及实验室有关规章制度,同时教导学生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老师要走入学生中为其指导实验操作,纠正其错误动作,在纠正错误时向学生分析、说明原理,使学生认识错误操作可能发生的危害,解决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其改正错误动作,严格要求学生养成正确操作的习惯和熟练的技巧。否则,学生会带着这些不良习惯进入下一个实验课程,那时改正起来会更加困难。
4.减少实验药品用量或降低溶液的浓度,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在保证得到有效实验信息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减少药品用量,转变学生做实验取药品时多多益善的心理,使学生懂得,药品用量不当,不仅会影响实验效果,还会造成自身的伤害。课本上一些较模糊的量,教师应先预做,获得最低药品用量比例,以给学生明确的量化概念。例如,KSCN与FeCl3的颜色反应,滴加1滴KSCN颜色就很明显,因KSCN有毒,减少KSCN的用量也就减少了环境污染;在草酸与KMnO4的反应实验中,加入KMnO4的量要少,这样KMnO4褪色快,现象明显;溴水与苯酚的反应,只要各加一滴,颜色就十分明显,这样既达到了实验效果,节约了药品,又可防止有害气体的过多排放,减少污染;对做溶液之间反应的实验,给学生准备小试管,可从反应器上来控制用量。高中教材化学平衡实验中K2CrO7的浓度可由0.1 mol/L降至0.01 mol/L,KSCN的浓度可由0.01mol/L降至0.001 mol/L,NaOH的浓度可由6 mol/L减少到1 mol/L。
5.将实验产物绿色化处理,使学生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
课本中如,SO2制备实验中产生的多余SO2有毒气体或氯气制备产生的HCl气体等酸性气体可用碱液如NaOH溶液进行回收;对银镜反应实验中产生的银用浓硝酸进行处理后,回收重金属盐AgNO3;废甲苯用2%~5%盐酸洗涤,至水溶液层不带颜色,再用水洗1~2次,将水分离后,用氯化钙分馏,收集110.62℃馏分。而对于无法利用的废弃物,应指导学生放到指定地点,由化学实验老师统一处理。
6.将现代化信息教学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
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一些危险的或需时间较长的或难以实现的实验。如氯气的制备,污染大,存在危险性,所需时间也较长,于是存在不少教师将其省略不做的现象。而这个实验非常重要,是高中化学学习气体制备的第一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可利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学到正确的操作,且避免了氯气的毒性。可以说,现代化信息教学技术的应用对环境保护、增强学生环保意识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7.在实验教学中将教材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渗透环保教育
课本如初中讲到空气的成分时可介绍大气污染物及大气污染对我们人体的危害,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当讲到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可介绍温室效应给人类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高中教材中《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硫和氮的氧化物》等章节中涉及与生活环境相关的知识,应尽可能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以分析,使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环保观念。
8.给学生传递最新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信息
教师可在校园中通过讲座、宣传栏等方式宣传环保教育;在课堂中将最新的环保教育的发展动态准确及时地传递给学生,以增强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使学生更好地在以后的生活中将环保付诸行动中。
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任重而道远!作为化学教师,应将化学教材中有关环保教育的内容因地制宜地联系实际,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突出中学生的环保教育工作,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中学生在以后走入社会后能为环保事业做出较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戴树桂.环境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
[2]陆婉芳.“绿色化”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实践和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3):14-15.
【关键词】初中;教学管理;优化
对于初中生来说,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要面对新增的学科,面对完全和小学不同的生活,他们对新的环境往往会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这中情况会极大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学管理人员应对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及时的优化,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初中的新教学环境,更好的适应初中的教学节奏。
一、初中教学管理的实施基础
(一)完善的教学因素
初中教学整体构成上不可缺少的三个因素是教师、学生以及教材,这三个因素之间存在必然的关联,任何一个因素缺失都会使教学丧失其原本的功能。基于这种情况,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应强化教学管理职能,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与内容,实现其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良好的师资力量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大纲逐渐被新课程标准所取代,未来提高初中教学的质量,应该不断的进行革新,不断扩大初中教师队伍,还应加强教师的能力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在初中教学中,教师的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知识渊博,学生也能掌握较多的知识量。
(三)合理的评价职能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将教学成果作出正确评价,并将信息传达给学校,进而对教学薄弱环节进行及时的改善。评价职能在初中教学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主要侧重于阶段性教学目标的打成情况,对教学过程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求教师及时转变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对教学全程进行质量控制。
二、初中教学管理的优化方向
(一)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教师应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心智水平、独立生活能力得到培养与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时,要和学生共同成长,用平等姿态与学生进行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与学习需求。教师还应当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教导学生如何面对困难,培养学生良好的处世态度与处事方式。由于每个学生个性差异较大,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并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从教与学两方面来引导学生,具体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人人格,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与适当的评价与引导,合理使用鼓励与赞扬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二是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位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学习压迫感。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灵活性与创新性的重要体现,教学中应尽可能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机械化学习,有效实现教与学的结合。这要求教师应采用科学的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效率,具体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二是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质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三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团队协作来解决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力。
三、优化初中教学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课堂管理
1.制定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教师在开课前,提前制定计划做好安排,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组织的安排,保障课堂良好的秩序。同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讨论来制定课堂规则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应对违背课堂规则的学生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维持良好的学习氛围,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
2.制定合适的时间管理策略。时间安排在初中教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时间的高效利用与科学支配要求教师在教学上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课堂时间的浪费,在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不中断,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二)课堂讲授
1.教师应创新授课方法。科学的授课的基础是尊重教学制度和教学规律,通常情况下,教学目的性是清晰的,但讲授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科学的授课方法要求老师充分且全面的分析教学内容,并对有重点内容进行总括,让学生合理分配考虑问题的注意力,良好的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科学的授课,还应做到承上启下,教师应及时归纳上次课的内容并连接下节课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教师应优化口头授课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学的逻辑性、结构性,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维持课堂的教学层次,维持清晰的讲课思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讲课思路进行思考,形成全面的知识系统框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同样不可忽视板书的条理性,教师通过有条理的书写与讲授,将思路连贯起来,进而通畅的将教学内容传输给学生,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三)课堂提问
教学中与学生的提问互动也是教学管理的有效策略,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先进行思考,理清思路后再解答,这种提问互动也并不仅仅是学生的单一回答,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补充,加深学生对相应知识内容的印象。教师提问的内容也应难度适宜,太难的问题会使学生无法解答,使得课堂教学氛围不佳;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也兴致缺缺。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基础,从各个层次的内容上进行适当的询问,不让学生感受到过大的压力,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初中教学管理的优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学习效率,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今后的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还应加大探究,实现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