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景点规划

旅游景点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景点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景点规划

旅游景点规划范文第1篇

Abstract: Public bicycle as a short distance travel tool, effectively alleviates the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problem, it is a kind of convenient and green way to travel. However, as an international tourist destination, Guilin's public bike rental point set still has many problems, for example, the lease is less, the location of rental point is unreasonable, which has brought inconvenience to the general public and touris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ublic bike rental system in Guilin, expounds the research purpose and meaning, and sets the study area. Then the mathematical model is set up, and finally, a site layout prioritization scheme which can let the public bicycle not only facilitate the public to travel, but also be convenient for tourists to travel can be reached, thus improving urban traffic conditions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uilin international tourist attraction.

关键词:公共自行车;租赁点;需求预测;数学模型

Key words: public bike;public bike rental point;demand forecasting;mathematical model

中图分类号:U491.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4-0044-03

1 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城市交通压力也越来越大,交通堵塞问题严重。同时国家也在积极推进绿色环保工作,倡导绿色出行,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所以公共自行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2008年杭州率先启动公共自行车系统,并取得了成功。2009年5月武汉市也开始在全市启动公共自行车站点。同年7月,上海市闵行区开始提供公共自行车服务项目。目前,我国已经有近50多个大城市实施了公共自行车项目。

桂林市也已经开始实施公共自行车服务项目,公共自行车项目建设分两期进行,第一期于2014年9月30日建设完成,共设立100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配置3000辆公共自行车。二期要求建设230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第一阶段建设完成100个站点,投放3000辆公共自行车,第二阶段建设完成130个站点,投放4000辆公共自行车。随着桂林公共自行车规模已越来越大,站点设置过近、分布不均等问题也开始显现。本文通过实际调查研究,建立数学模型来实现站点的均衡分布,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2012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被国务院批准后,桂林的城市建设进一步发展,旅游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其中提升城市交通条件便是重要任务之一。公共自行车项目是提升交通的一大重要举措。而随着桂林公共自行车服务的扩大,在站点布局上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桂林市象山区现行站点布置进行考察分析,拟定出一个使公共自行车既能方便市民和游客出行,又能均衡分布站点的布置优化方案,使站点布局更加合理,这对于推进桂林市低碳环保,绿色出行的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3 研究思路及内容

3.1 调查问卷分析

为了解桂林公共自行车使用的具体情况,项目组通过调查问卷来搜集数据。问卷分析显示:居民当中选择公共自行车出行的人数比例占到调查人数的18%,出行时长集中在一个小时以内,目的是运动、上班、购物;有数据显示桂林每年接待3870万游客,平均每天有游客10.6万次,相当于城区人口数的13%,而游客的主要出行路线一般为酒店到旅游景点或旅馆到商业点之间。

3.2 需求分析

3.2.1 居民需求分析

桂林市民上班方式主要为电动自行车、私家车或公交方式。工作自行车作为健身、购物以及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所以主要考虑居民区、学校和商业区三类需求点。居民使用公共自行车方式一般是就近寻找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并希望在目的地附近能够有租赁点可以归还,所以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应尽量靠近这些有借还需求的地方。

3.2.2 游客需求分析

桂林市外来人口众多,主要分为游客和外来大学生。由于大学生一般在学校内活动,而外出的主要目的为游玩和购物,和游客的出行目的相同。游客一般会先选择酒店入住(大学生一般住在学校宿舍),然后以酒店(或学校)为出发点去往各个旅游景点或商业区。而桂林市酒店宾馆数量众多,因此可以将其单独作为一类需求c考虑。同时考虑到桂林市旅游景点分布较广,可能会超出公共自行车的适用距离,所以需要考虑和公交系统的衔接,这样做也可以有效地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因此将公交站点作为衔接点进行考虑。所以对游客需求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旅店、旅游景点、商业区和公交站点四类需求点。

4 公共自行车站点布局的模型

4.1 租赁点站间距研究

租赁点之间的距离远近会影响使用者的使用效益和建设者的成本投入,所以在确定站点间距离时应同时考虑两者,是总成本达到最低,所以建立如下模型:

模型假设[2]:

①只考虑站点直线距离。

②不考虑租赁点每年的折旧及维护费用。

③自行车的运动速度为匀速。

④站点在研究区域内平均分布。

⑤每个租赁点的使用年限为10年。

⑥使用者为步行到达租赁地点。

另一种是使用支付宝扫码借车,收费标准为5分钟之内免费,超过5分钟按每小时2元收费(不足1小时按一小时计费)。经过分析可以得出第一种付费方式比较便宜,适用人群一般为常住居民;第二种付费方式较贵,一般为外来游客。

通过3.1调查问卷分析得出,公共自行车的适用人群比例大约为18%。使用者步行到达租赁地点有一定的距离限制。有数据表明人可以忍受的最长步行时间为6min,如取步行速度5km/h,人可以忍受的最远步行距离为500m[2]。人的观察距离取200m。因此,两租赁点之间的距离最大为700m,最小为200m。因为模型中只有一个未知量d,且已知d的范围,所以可以利用Excel用列举法计算[2]。实际数据如表2,最后计算结果为380m为最优站间距离。

4.2 租赁站点布局方法

结合桂林市的实际情况,本文将研究范围内的需求点划分为6类:旅游景点、酒店、公交站点、居民点、公建点、商业点,并将其在研究区域的地图上标注出来。首先在地图上合适位置确定第一个租赁点,再在距第一个点合适距离的位置上根据和需求点之间关系的确定第二租赁点,并以此类推出所有租赁点。之前已求出最适站间距d,由实际情况相对复杂,所以在d±50m的环形范围选择下一租赁点的具置。具体布局原则[2]如下:

4.2.1 第一个点的确定原则

桂林是一个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而公共自行车又在一定程度上完善桂林市的旅游服务质量,所以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布局⒁跃暗阄中心向外扩展。在所研究的区域内确定最热门的景点,并在其附近可建设租赁点的位置设置第一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

4.2.2 其余点的确定原则

在确定的第一个点的d±50m的环形范围内根据以下原则寻找合适的租赁点位置:

①优先建在主路和路汇的位置。

②优先建在多个环形范围重叠的区域。

③尽量靠近需求点多的地方,如果四周都存在需求点,则尽量靠近各需求点所组成图形的中心位置。

④尽量减小租赁点与酒店和公交站点之间的距离。

5 总结

本文通过对桂林市象山区公共自行车的使用者类型及使用方式等方面的分析,建立了一个与旅游相结合的站点布局模型,该方法简单易行且具有切实理论依据。未来公共自行车的发展将会更加完善,同时站点布局、车辆调配等方面的问题也会得到更好的解决。目前也出现了无站点的公共自行车新模式,相信随着人们关注力度的不断增加,公共自行车将会越来越好地服务到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罗海星,袁振洲.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选址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06-01.

旅游景点规划范文第2篇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传统依靠高能耗高投入和对资源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其主体思想是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降低单位产出中的碳排放量,低碳经济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经济发展背景和文化背景。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使其成为了易于采取低碳营销管理的产业领域,有助于引导旅游景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从而引导社会和旅游消费者建立更加环保低碳的生活消费理念,从而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做出贡献,同时也有利于调整和优化旅游经济的结构。低碳经济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客观上要求在其在发展低碳经济中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把握和思考,即旅游景点的低碳营销管理模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其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布局,必须立足于打造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来为低碳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旅游景点自身也要加强内部的低碳化管理和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

二、目前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贯彻实施,旅游经济走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前列,诸多旅游景点发展模式得到了低碳发展模式的初步化改造,旅游产值中单位产出中碳排放含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但是毕竟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的时间起步相对较晚,归纳总结起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全面解读,使得旅游景点低碳经济导向的营销管理对于其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贡献程度不高,由于得不到高层次的旅游景点发展战略上的确认,使得其低碳化营销管理的相关机制没有确定下来;第二,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如何设计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解决方案,使得低碳经济营销管理的思维模式得不到坚实的业务支撑,打造循环经济虽然已经成为了不少旅游景点的共识,但其落实下来还存在较大困难;第三,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管理企业自身内部低碳化营销管理的具体部署,使得内部低碳化管理水平不高,同时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措施不够得力。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建议和对策研究

根据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意义和相应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旅游景点低碳经济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结合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和要求特别是对我国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案例的综合分析研究,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善低碳化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具体建议和策略。

第一,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加大从旅游景点自身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宏观思维出发,以此来制定满足其战略发展实施需求的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模式,并在相关机制上确立其相应的资源和资金投入。旅游景点进行低碳营销管理模式探索,服从和服务于其战略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基本要求和前提,但同时也必须指出,低碳经济模式和取向能够显著地改善目前旅游景点的盈利模式和运作机制,并为其向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奠定长远发展机制;第二,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朝着建立循环经济的目标进行,以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旅游景点中循环经济的发展应该面向旅游景点业务的全方位环节,特别是对于一些核心价值创造环节和价值增值环节的循环式改造将会大大地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务产出水平,另外对于开拓新的旅游营销模式和渠道模式也是有着重大的作用;第三,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优化旅游景点管理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和相关管理流程,降低内部管理中的碳排放水平和管理的效率,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面向旅游消费者向其宣传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在提高其低碳旅游消费理念的基础上增强其低碳旅游环保消费模式的形成,从而最终实现旅游景点的低碳化营销管理的运作,这种产业链条的联动是旅游景点低碳生态模式发展的基础。

旅游景点规划范文第3篇

旅游地产的开发主要是以吸引游客为目的,这种地产开发、营销模式部分或全部体现了旅游功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沿海地区的旅游地产业也快速发展起来,虽然我国地产业已经在日趋完善,但沿海旅游地产开发项目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对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概括了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沿海地区 旅游业 房地产开发 政府

中图分类号: F29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旅游业和房地产业也快速崛起。特别是我国大部分沿海地区,凭借自身独特的地理条件吸引了众多游客,沿海地区的旅游景区、休闲度假村、度假酒店、海景住宅等也相继出现。这些充分体现旅游、度假功能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就是一种将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结合起来的产业,是当今房地产业中的新星。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的旅游地产开发项目仍不够成熟,其开发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沿海旅游地产开发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1.盲目开发导致大量存量房难以卖出。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的旅游房地产开发项目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在沿海地区进行旅游房地产开发,他们为牟取更多的利益,没有对当地的环境、经济条件等进行详细的考察分析,对旅游地区进行盲目开发,导致大量的存量房难以卖出,既会造成建筑资源的浪费,又会导致当地经济的大量损失,有悖旅游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

2.旅游地产商业化,对沿海地区过度开发。大多数沿海地区的旅游地产开发商在对沿海房地产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都只站在商人的立场上,只以赚钱为目的,热衷于在沿海风景区进行餐馆、商店、酒店等旅游房地产项目的建设,在旅游景点的核心区域大肆修建娱乐休闲会所。这种只注重利益的房地产开发商,通常会忽视对旅游景点环境的保护,他们甚至会牺牲生态功能多样化的自然景观,将沙滩、岸线等公共资源私有化,破坏沿海旅游景点原有的自然生态景观,人为修建过多的人造房地产景观。这些都会使得沿海地区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趋于城市化和商业化,使得沿海地区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不能带给人们和谐的视觉感受,换句话说就是旅游地产商业化气息过重会造成视觉污染。

3.沿海地区政府为求财政收入,大量卖地,导致海边高层建筑密集。沿海地区政府为了得到更多的财政收入,将沿海的土地大量出售,地产商们花高价将这些地区改造成高楼大厦和娱乐休闲场所。一些开发商在沿海地区旅游景点的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为满足游客的视觉心理,随意开辟旅游景点,忽视了景点本身的景观效果。不少开发商在当地建设的房地产服务设施的格调很难与当地景点的景观达成一致,大量高层建筑的建设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旅游景观的整体效果,与此同时,景区商业化气息过重,也会对原本纯真、恬静、怡然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使得景区缺乏观赏性。

二,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应采取的措施

1.对沿海旅游房地产开发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对房产开发进行合理的规划是实现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所有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都必须与该地区旅游景点的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致,在房地产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当地的旅游房地产规划,地产商决不能因谋取利益实施规划中没有的项目,严格按照规划执行施工任务,以确保旅游地产项目的布局合理。从长远考虑,对于海边的房地产开发要进行严格的施工控制,对建设控制界限进行严格的划定,注意环境保护,防止过多的破坏性开发建设行为的发生,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障沙滩、岸线等公共场所的生态环境不遭到破坏。这样能使沿海旅游房地产开发的效益和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发掘旅游资源、生态环境优化等有力的结合起来,在实现地产商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保障沿海地区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实现景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领导不得,违反当地的旅游建设规划制度,要充分考虑沿海地区的经济状况及景区所具有的环境承载力,严格按照当地的旅游房产规划实施旅游房产开发项目,以免出现大量存量房滞销的情况,造成沿海旅游景点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对沿海旅游景点的房地产项目进行精心设计,努力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为避免沿海旅游景点的房地产项目过于商业化,地产商们在进行旅游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摒弃贪大求全和零星开发的习惯,在进行商业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要重视当地的环境保护,为游客营造出舒适的生态景观环境。目前,我国沿海旅游景点兴建了大量的度假酒店,环境优美,是人们休养生息、调心养性的好地方,度假酒店的适度兴建有利于景区整体人文气氛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注重对沿海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导入到房产开发的整体规划中,保护好沿海地区旅游景点的沙滩、岸线等,在景区一定的距离内设置垃圾收容处,防止游客随意扔垃圾,以免旅游景区的海水污染和环境污染,提高游客文明意识的同时,使得沿海旅游胜地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地产商在进行每个房地产开发项目设计时,都必须充分考虑其功能是否完善,设备是否齐全,安全性能和舒适度是否良好,使得沿海地区旅游房地产项目更加完善。

3.政府相关人员应依法建设沿海地区旅游房地产项目,注重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近几年来,国家虽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禁止违法建设项目的施工,但仍然有一部分沿海地区的政府相关人员,没有按照规定的旅游地产项目规划进行地产开发,收受贿赂,造成景区房地产开发项目泛滥,兴建大量高层建筑,对景区的生态景观造成负面影响,这种行为严重影响并干扰着当地的旅游房地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了有效保护沿海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必须加强对政府内部人员素质的培养和监督,避免政府相关人员实行“掠夺性开发”,开发商应尽量减少人工景观的建设,加强对沿海旅游区生态和谐的重视。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要注重沿海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和旅游景点开发的协调发展,以免沙滩环境遭到破坏。此外,政府部门还要对沿海地区旅游景点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完成旅游景区地产开发项目滚动发展和良性循环的目标,并且在盈利的基础上使得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地产商在进行房产开发时也要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营造出令人神往的人间仙境。政府在开发更高级的旅游景点时,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严格执法,并坚决杜绝违法建设现象,才能规范沿海地区旅游景点旅游房地产开发市场,实现沿海旅游房地产项目的合理化目标,在维护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房地产项目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沿海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和人员应该以身作则,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不随意。地产商也要严格按照当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建设高层建筑和人工景观,以维持沿海景区的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主要目标,打造出环境优美、居住舒适且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度假胜地。

[参考文献]

[1]刘会燕。我国旅游房地产开发模式及制约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2005(12).

[2]胡浩,汪宇明。中国旅游目的地房地产开发模式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旅游景点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沂蒙山区 乡村旅游景点 建设 融资 途径

经过调查发现:由于融资渠道狭隘,制约了沂蒙山区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的持续、健康发展。那么,如何融资促使沂蒙山区的乡村旅游景点在“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向高层次发展呢?对此,本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政府“操盘”,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发行旅游彩票等措施融资,加快乡村旅游景点“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

招商引资历来是沂蒙山区各级政府促使当地经济腾飞屡试不爽的法宝之一。那么,各级政府假如将这一“功夫”用在乡村旅游建设上,其功效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历史上,沂蒙山区曾出现过诸如“颜真卿”等历史名人。这些历史名人的后裔大都定居在国外,并且,他们的后裔大都“功成名就”。他们的后裔们对“老家”怀有深深的感情,对“老家”的旅游景点的建设十分关注,每次回乡祭祖都表示愿给“老家”的旅游景点的建设尽心尽力。政府应因势利导,在鼓励他们为“老家”的旅游景点的建设出主意、想办法的同时,应在服务上做足文章,让他们的后裔心甘情愿地掏出“荷包”,为“老家”的旅游景点的建设投入力所能及的资金。

沂蒙山区在外地发展且“小有成就”的客商大有人在。一些具有较高素质的大老板,大都乐意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他们对家乡旅游景点的建设十分关注。如果各级政府主动出击,通过联谊会、座谈会等形式,把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的远景规划广泛地向这些大老板们宣传、推介,一定能吸引他们回乡发展,为家乡的乡村旅游景点的建设蓄起“财源”。

项目带动也是政府促使乡村旅游景点在“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的有力举措之一。

首先,政府应积极向国务院有关部委申报沂蒙山区乡村旅游AAAA级、AAA级、AA级、A级景点等项目的申报,以此来提升、丰富这些旅游景点的内涵,提高这些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例如,AAAA级的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成功建成,就是沂蒙山区的临沂市人民政府不懈地向国家旅游管理局积极申报项目,争取到了充裕的建设资金,才得以顺利开发、运营的。

其次,政府应在充分研究群众的旅游消费水平和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向上级旅游管理部门申报乡村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争取上级旅游管理部门或其他部门的资金支持。例如,临沂市蒙山旅游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就是在得到了山东省鲁商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顺利开发、发展的。这些成功的个案,正是沂蒙山区的临沂市人民政府积极向上级旅游管理部门申报项目,得到上级旅游管理部门或其他部门的大力支持的结果。

缺乏资金,是各地旅游项目建设大大滞后经济发展的一个通病。在我国体育发展遇到资金支撑的瓶颈的时候,国家通过体育彩票的发行,为我国体育发展的腾飞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家应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与建设上,为旅游彩票的发行大开绿灯,让各地的乡村旅游景点的建设,得到充裕的资金支持。尽管目前这只是个美好的愿望,但是,当这个美好的愿望“梦想成真”时,沂蒙山区的乡村旅游景点的建设,一定会进入到“春天里”。

二、引导群众相互携手,联合起来出力出资共同建设乡村旅游景点,在“新常态”下共同拓宽旅游市场空间

通过调查发现,沂蒙山区有一些微小的乡村旅游景点,大都是群众一家一户地出资建设的。由于受资金匮乏的限制,这些微小的旅游景点,往往是缺乏一些诸如餐饮、住宿、厕所、停车位等配套设施。再加上从业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使得他们在服务水平和服务态度上有所欠缺。正是因为这些微小的旅游景点缺乏相应的文化底蕴,才使得他们常常是惨淡经营,难以“笼络”到“回头客”。日子久了,有些微小的旅游景点就惨遭淘汰。这种自生自灭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严重挫伤了群众投资开发乡村旅游景点建设的积极性。

此时此刻,政府应“该出手时就出手”,倡导群众携起手来,共同出资建设乡村旅游景点,拓宽市场空间,化解群众单打独斗闯市场的风险,力促“一区一景一业”的发展格局。

沂蒙山区的费县薛庄镇有一著名的乡村旅游景点叫“山里人家”。这个“山里人家”风生水起,一年四季都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它之所以这么红火,是因为它就得益于这种模式扩宽了发展空间的。

当初,为建设这个“山里人家”,十几户群众相约携手,有的出资建筑乡村道路;有的出资建设餐馆;有的出资建设极具乡村风情的住宿……分工出资建设,然后,共同经营,年终分红,如此,他们不但有力地化解了单打独斗闯市场的风险,还拓宽了市场空间,赢得了无数游客的“芳心”。

三、用“客商+农户”的方式,就会有充沛的资金力促乡村旅游景点的建设进入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群众手里有土地,有原始的待开发的乡村旅游景点的建设资源;客商手里有建设乡村旅游景点的资金、技术、文化。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乡村旅游景点的建设,一定会进入一个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群众可以将手中的土地和原始的待开发的乡村旅游景点的建设资源,以或出租或转让或入股的方式,向有技术专长、有资金实力、有经营能力、有文化素养的客商的手里集中,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基地。如此一来,群众就能得到一笔不菲的“转让金”。待这些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好后,群众可以到这些乡村旅游景点里打工,他们可以得到一定的“薪金”。当然,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这些旅游景点里从事一些诸如卖草鸡蛋、干鲜果、手工艺品等经营活动,如此一来,群众又能得到“酬金”。当群众手里有了可观的资金后,他们就会反过来向这些乡村旅游景点里注入资金,以获取一定的“股金”。有了这种“客商+农户”的融资方式,于是乎,沂蒙山区乡村旅游景点的建设,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作者单位为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孟晓(1994―),女,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1201班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与经济,期货交易。]

参考文献

[1] 索杨,孙中伟,王晓东.我国景点建设项目融资的方式与模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7).

旅游景点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旅游;广州;对策

1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33发展意义

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第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随着广州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市民机动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村知识,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进了一些大型农业科研基地从单一的生产科研功能向生产科研与综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转型,使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经济收益。第三,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许多农业旅游景点的生产服务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的成功发展,还有着明显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如从化大丘农业庄园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兴起了多个以火龙果为主要水果种植品种的农业庄园。第五,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以商务、会议、展览、美食等城市旅游为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丰富、完善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广州的旅游吸引物更为多样化。第六,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达到繁荣农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道路设施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是保护农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风俗、传统工艺文化等,并促进农村文化的提升和新农村文化的建立。

3.4问题与挑战

(1)农业旅游景点大多缺乏特色。广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业景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多数景点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而缺乏对农业活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较高的项目组织、设计、创新能力。这样就使得农业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从而也就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2)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或农村集体自发开发的农庄、农业果园等旅游景点,如瀛洲生态公园;二是由科研基地、农业基地发展而来的旅游景点,如广州水果世界、金颖园、从玉菜业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资商投资开发的农业旅游景点,如百万葵园、祈福农庄等。前一、二类,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颖园这样的大型农业科研基地,虽然有着非常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却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点的项目设置、市场促销、景点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解说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从而导致宝贵的旅游资源被浪费,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

(3)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还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国农业旅游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为知名的几个农业旅游景点都具有较大规模,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

(4)对农业旅游管理较为滞后。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点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等情况,而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但是,农业旅游的管理却不容再忽视下去。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农业旅游产品的长远发展,只有形成规范的管理,这一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有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的商家进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广大游客的身心安全。农业旅游涉及到品尝、采摘、耕作、住宿、娱乐等活动,都有可能影响游客的身心安全。在过去,由于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规模不大,这些问题尚不突出,现在随着农业旅游接待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游客与农业旅游企业、从业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应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会出现,而用一般的法规政策无法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急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也急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管理职责。

4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则

4.1原则

(1)特色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竞争力。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而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2)文化原则。旅游与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会有持续吸引力。农业旅游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如风俗传统、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

(3)环境原则。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农业旅游,顾名思义离不开农业。但仅有农业而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也就无法成为农业旅游。因此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同时,旅游景点的项目设计、解说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应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获得环境保护的教育。

(4)市场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点,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各个农业景点还应注意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

(5)乡村性原则。农业旅游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活动,就要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活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生态、农业活动应是项目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在建筑的体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务设施、绿化、道路等等方面都应有乡村风格。

(6)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现代人的消费,特别人是旅游,有着强烈的体验意识、参与意识。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农业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就可以创造条件让游客得到各种体验,得到稳定的、明确的、独特的并有价值的体验。而景点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将深刻地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农业旅游景点有着很好的条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如菜场让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园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园可以让游客摘茶叶、做茶叶、学习茶艺,在奶牛场可以让游客挤牛奶,等等。农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当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佳的经济效益。

4.2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制定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等政策规章规范,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等地方标准,效果都非常不错。广州也应该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对农业旅游景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强制性要求,是指景点在某一方面,如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一定要达到的标准;指引性方向,是建议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方向。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点是建筑、道路、绿化、餐饮设施、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保险、争议投诉处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制度。先期确定几个“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对它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促销扶持,以它们的良好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其它农业旅游景点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也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再次是探索建立起农业旅游协会、农业旅游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的互利合作。

(2)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完善旅游项目结构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不断注重项目的创新,注重项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请旅游专家、农业专家策划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二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将地方民俗、戏曲等作为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区发展当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适量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项目的发展要注意细节、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点发展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

(3)优化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

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布局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形成几个农业旅游景点较多、占地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片区。如促进白云山、帽峰山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这两个大型景区之间相隔不远,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果园、菜园等,目前,这一地区已有不少的农业旅游景点。近期,广州应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在这一地区的适度集中。

(4)搞好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业旅游市场促销

农业旅游景点大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因而,自身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市场促销较为困难,在市场促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采取举办农业旅游景点展销会,在有关媒体上农业旅游景点信息等方法促销广州的农业旅游景点、补贴企业或无偿帮助企业在道路上设立旅游景点标志牌等。还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城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在广州旅游网上设立农业旅游专题,介绍全市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详细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新资料、增添新的农业旅游景点资料,以反映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联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组织制作编写、绘制广州农业旅游指南、导游词、农业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图等书籍、地图,并在市内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问讯中心和有关的旅游展销会等场所免费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发放。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农业旅游景点应利用好这一渠道,通过双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开发农业线路、开拓农业旅游市场的积极性。

(5)鼓励乡(镇)村积极开发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不是一个高利润的产业,因此,很难吸引到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很少有大型工商企业会投资开发农业旅游。因此,农业旅游景点的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农业企业的投入和农民的投入。而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组织、协调能力、影响力、可利用的资源都是很有限的。因此,这就需要乡(镇)村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组织农业企业、农民开发农业旅游。可以在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引导、帮助农业企业、农民树立起旅游发展意识、积极开发旅游项目;二是配合有关方面,加强本地区的旅游官传促销:三县编制建设发展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改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四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形成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较大规模的集聚,如“荔枝村”、“杨梅村”、“香蕉村”等,使之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五是通过村规民约规范农业旅游市场,促进有序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