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部门工作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贯彻执行上级各项方针政策,在分管副厂长领导下,坚持以搞活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组织制订企业中、长期规划。?
(二)根据国家计划、市场需要和企业内部条件,按照尽可能满足用户需要和注重经济效益的原则,组织编制企业年度生产经营综合计划。?
(三)负责对厂长任期目标的管理。组织制订工厂方针目标,并负责层层展开、控制和评价。
? (四)负责主编年度、季度、月度生产计划并按时下达组织落实。?
(五)根据企业年度生产经营综合计划,组织有关归口科室制定各项经济技术计划指标,综合平衡后下达,统一管理。?
(六)在分管副厂长领导下,组织召开全厂经营活动分析会。?
(七)负责综合统计。归口管理全厂的统计工作,统一管理全厂的统计报表、原始纪录,按上级规定编报统计报表。?
(八)检查和考核各项技术经济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参与重大技术改造和技术组织措施项目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
(九)负责工厂对外横向经济联合的统一管理工作。?
(十)完成厂部临时布置的各项任务。?
职权
(一)有权监督、检查各部门对考产经营综合计划及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执行完成情况。?
(二)有权要求各单位按时提供编制计划所需要的各种资料。?
(三)根据厂长方针目标展开的要求,有权对各单位的工作进行督促、检查、诊断和评价,以保证厂长任期目标的实现。?
(四)对各单位提供的计划方案有审核、调整、综合平衡权。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对工厂年度计划有权提出修改、调整的建议。?
(五)有权要求各单位及时编制各种统计报表,建立健全原始记录,有权监督"统计法"的贯彻执行。?
(六)有权参加上级召开的有关会议,参加工厂内部有关经营业务的会议。?
(七)有权代表工厂进行横向联营事务洽谈。?
(八)有权要求各单位提供有关计划,对外报送的各种专业计划必须通过计划科审核。?
职责
(一)对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科学性、预见性及下达的及时性负责。?
(二)对未按厂长任期目标要求及时编制工厂年度方针目标并进行巨型、检查、诊断和落实负责。
? (三)对报送的各种统计报表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负责。?
(四)对签署的有关计划、文件出现差错负责。?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年11月22日发出了“《关于印发〈*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的通知”(云政办发[*]138号,以下简称方案),这是我省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按照方案部署和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地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现就学习贯彻方案提出如下要求。
一、认真学习领会通知精神,把握改革的精髓实质。针对现行预算执行工作中存在的预算单位账户重复设置、资金分散、缴拨效率低,财政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使用效益低,被截留、挤占和挪用时有发生,财政收支信息反馈迟缓等弊端,方案提出对现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在“十五”期间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的总体目标。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财政资金都纳入财政单一账户体系,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有关账户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提供者或用款单位的银行账户。其目的是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为确保实现改革目标,方案明确提出改革必须遵循规范操作程序、强化监督管理、方便单位用款和分步组织实施等原则。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财政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建立现代国库管理制度,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推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必然要求,是国家预算执行的根本性制度,是规范政府性资金管理最彻底、最完善、最可靠的模式。成功实施这项改革,有利于增强预算收支透明度,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工作效率,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必将对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产生深远影响,改革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各级财政部门要采取会议、座谈、培训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方案,学习实施办法,学习公共财政知识,学习先进省市经验,充分认识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重大意义,熟悉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吃透改革方案精神,增强信心,更新观念,统一思想,把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作为财政改革的重头戏,坚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向不动摇,勇于探索,勇于实践,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工作,力争在“十五”期间,建立起我省现代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二、加强组织领导,保证改革工作协调运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不仅关系到预算执行是否规范,影响预算执行的质量,而且涉及到财政资金使用的追踪问效,以及人大和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繁重。各级财政部门务必高度重视,按照方案要求,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相关情况,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通力协作,尽快按照方案要求,提出成立地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协调组织机构方案,以及本地区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建议,主动承当起相应的工作任务。要制定内部管理工作规程,形成分工明确,密切协作的有力制约机制。要制定相应的办事程序,方便单位办事。
实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财政部门的收付、审核等工作量大幅度增加,各级财政部门要按方案要求,根据改革需要,建立健全财政国库管理机构,充实财政国库管理部门人员,加强国库管理部门力量,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提高改革服务水平和质量。同时,要在改革经费等方面积极支持改革试点单位财务部门和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工作,并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做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保证改革工作协调运行。
此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所改变的只是预算资金的拨付方式和程序,并不改变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权,也不改变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职责和管理权限。新的国库支付方式要求预算单位按预算安排和用款计划申请使用财政资金,使用财政资金的计划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得到加强。同时,预算单位使用集中管理的财政信息系统,在数据录入、财务处理、数据上报等方面更为快捷便利,对本单位支出管理更加细致,财务管理水平和监督力度将明显提高。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宣传解释工作,把改革的这一关键因素向试点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讲明、讲清,消除预算单位顾虑,取得预算单位的积极支持,加快改革进程。
三、积极开展试点,稳妥推进改革进程。方案决定,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环保局、省农业厅、省卫生厅、省外经贸厅等6个部门及所属单位作为省本级第一批试点单位。取得经验后,由省财政厅和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确定扩大试点范围。目前省级单位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可望在*年1月1日起实施。按方案要求,玉溪市、曲靖市、楚雄州作为全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的重点推进地区,三州市财政部门要加快改革的准备工作,在*年上半年内启动改革工作,以带动全省的改革工作。其他地州市也要按照方案规定的时间和步骤,围绕统一的改革方案和目标,采取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办法,认真做好各项基础工作,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的1-2个县和部门预算编制基础及财务管理基础较好的本级单位,开展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积极稳妥地推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力争在“十五”期间实现建立起我省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目标。
关键词:独立学院 教学管理制度 制度设计
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首要工作就是制度设计,制度设计是否科学和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关于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的问题,学界其实早有研究,2006年,王绍仁对相关问题就提出自己了的看法。他在《独立学院提高教学质量的制度设计》中认为,科学地设计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是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关键,并提出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要充分体现依托母体资源和自主办学的理念:自主而不自闭,依托而不依赖,要负责而不失职,要监管而不代管;制度设计要确保独立学院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中心地位:明确办学定位,建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制度,建立教学工作考核制度,完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规范化建设制度[1]。随着独立独立学院的稳步发展,教学管理制度设计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下面,就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现状,本人谈几点看法。
1、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缺陷
1.1 制度设计缺少必要的程序
制度的设计应该是有其规范和要求的,这种规范和要求本身也是一种制度。在笔者所熟知的一些独立学院中,均没有这样一个专门的机构、组织或制度负责统筹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或其他各种制度)的制修订工作。设计一项制度时,缺乏具体的设计程序。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的制订,往往是教务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通过借鉴一些学校成熟的做法,然后根据学院的实际撰写并出台实施的。各部门之间、部门与教学单位之间较少的沟通和协调,往往导致教学管理制度及相关诸如人事制度、后勤制度和财务制度等的协调和配合不够,其促进学校总体的发展目标的作用则受到制约。更有甚者,制度间出现冲突或真空,给日常的教学及教学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事实上,教学管理制度设计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它必须遵循相应的程序:调研可行性论证拟初稿公开征询意见修改审核定稿评审报批施行,施行后还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动对制度进行修订。其中某些相邻程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来回反复,但是这些程序最好要跨越,否则其程序就不够规范。
1.2 制度设计缺乏系统考虑
教学管理制度设计是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顶层设计之一,这种设计应站在独立学院的高度上,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然而在现实中,有的学校为了满足评估或其他上级文件的相关要求,有意无意忽视了校情,结果导致教学管理制度设计过于独立,不成系统,因而效果不佳。比如,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有关教学“质量工程”的战略部署,各院校相继出台了相关启动文件,但这些文件大部分沿用国家或地方的建设标准,切合自身实际的标准处于缺失状态,结果导致教学“质量工程”很难有效推进。事实上,教学管理制度设计不纯粹是教务部门的事情,教学虽然是独立学院的中心工作,但是,教学中心工作的保障除了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外,还需要其他相关配套管理制度的支撑,因而,在设计有关教学管理制度时,从学校制度体系来说,要充分注意教学管理制度设计与独立学院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等的衔接和协调,避免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从教学管理制度设计参与部门来说,可以采取以教务部门为主体,由教务部门联合人事部门、实验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及所有二级教学单位等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共同研制,各相关部门既要相互配合,又要明确各自在教学管理制度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严格避免乱管和不管的乱象出现。同时,在教学管理制度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管理制度执行的不同现实语境,要预留教学管理制度的修订机制,让教学管理制度在实际情况发生改变时能适时启动修订程序。
1.3 制度设计目的欠合理
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虽然体制上不同于普通公办本科院校,但它作为我国本科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目标也同样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本科人才,因而其教学管理制度与普通公办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则是大同小异的。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的目的都旨在通过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内各项制度间的相互协调,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从而使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从制度上得到保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一方面是约束性过强,更多的是要防止教职员工出现某类错误,为了控制并确保教职员工按既定的路线实施教学及教学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是激励性过弱,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不能得到有效激发,从而不利于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创新教学管理手段的产生。因此,要想使教学管理制度设计趋向合理,则需要兼顾教学管理制度的约束性和激励性,使二者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度。
2、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制度设计原则初探
2.1 遵循本科教学规律原则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本科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需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遵循本科教学的客观规律。与此同时,在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制度设计时还要特别注重考察和分析独立学院及其教学与教学管理所处的特殊的“自然状态”,要以此为基础,遵循相应的现实条件。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合法。制度设计要合乎国家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合乎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符合举办部门相关的教学管理条例。第二,要适合学校内部的实际需求。要根据学院发展战略导向的要求,结合独立学院师资、学生及投入等的实际情况,设计和改造教学管理制度,确保制度的可行性。第三,稳定和动态相统一。一方面,为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在既定的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在确保制度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在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制度的修订及补充要及时到位,适应学院发展需要。
2.2 系统性原则
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的系统性原则从宏观上看来,需要注意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设计与上级主管部门相关文件精神相一致,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及各二级教学单位各类管理制度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相配套,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与各部门管理制度之间的应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形成严谨的脉络结构,不仅要避免脱节、冲突,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形成合力,以达成制度间的和谐原则;从微观上来看,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制定设计时要注意教学管理制度内部各个制度之间的协调,避免出现制度内部之间的矛盾,这样会严重影响制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的预期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2.3 科学原则
所谓科学原则,是指制度本身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它具有普适性、确定性和开放性等特点。第一,制度应具有普适性。制度不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对每个利益相关者的规范和约束都是一样的。第二,制度的确定性。一方面,制度的表述上要注意定量及定性关系的处理,该定量的,不含糊其辞,该定性的,要准确表述,易于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制定的制度要有明确的执行、操作程序和目标指向。第三,制度的开放性,初始设计的制度难免会因为信息不完全、设计人员的局限及一些无法预知的情况而存在不足,再者,制度所处的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因此在制度设计时,就应该明确什么情况下可以进行调整,什么情况下需要弃除,否则,将降低制度的效率,甚至与既定目标相背离。第四,要注意管理制度称谓的规范性。要明确管理制度、管理规定、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及工作条例等的名称内涵,并用于规范不同的层次管理制度的名称。
3、结语
独立学院历经十年的发展,正面临着选择转制方式的关键时期。独立学院成功转制后,如何建立适合民办独立学院的一整套教学管理制度体系,确保转制后的独立、健康运行,这将是独立学院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当前独立学院经过跨越式发展,已经由注重规模转向注重质量、注重特色、注重品牌,独立学院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新的时代给独立学院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也的确对独立学院发展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如何设计符合独立学院发展教学管理制度,开展教学管理制度设计问题研究,不但是独立学院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诉求,也是摆在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者面前不可推卸的使命。通过科学进行教学管理制度设计,是保证教学管理及其制度实现统筹教学需求,配置教学资源,协调教学及教学管理活动,规范教学及教学管理行为,整合教学要素,评鉴教学效果,调动和维护师生的积极性等的功能保障,使其真正成为协调和稳定教学秩序、调动和维护教学及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与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从而实现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
[摘 要] 档案超前管理是一种前端控制手段,主张在档案形成之前,从源头上进行文件资料的质量控制,以提高档案文件的参考价值,避免珍贵文件资料的流失。对于油田企业来说,档案资料不仅包括对企业日常工作的记录,而且含有许多技术资料和商业文件,因此必须确保文件资料的安全和完整。通过引入档案超前管理制度,对油田企业内部资料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从而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信息支持。
[关键词] 油田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7. 059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7- 0127- 02
0 引 言
对于多数技术密集型企业来说,谁掌握了行业前沿技术,谁就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加强了对行业前端技术的研发,并通过建立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来促进科技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为先进技术的研发提供必要的经验参考和数据支持。文章首先概述了超前管理的基本内容,随后提出了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的建设措施。
1 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科技文件是科技档案的主要组成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在经过资料收集、系统整理和归档保存等一系列工作后,将企业日常工作中所生产的科技文件整理成科技档案,并进行规范化的保存。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科技档案的完整性,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熟知科技文件的具体运作流程和运动规律,进而将档案管理工作适当向前延伸,在科技文件转化成科技档案之前,就对其进行监督和保护。通过开展这种超前管理,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科技文件的完整性和丰富度。
需要注意的是,科技文件在转化为科技档案后,并不意味着管理工作的结束。事实上,即便是完成科技档案的超前管理工作,企业档案人员仍然需要做好后续的检查、监督、查阅、指导等工作,确保科技档案发挥真正的保存和利用价值。从本质上来说,企业科技档案应当为企业技术研发和科技进步提供一定的支持作用,而档案人员的管理手段、管理意识、企业的管理制度,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科技档案的价值含量。从这一点来说,引入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 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的建设方法
如上文所述,企业科技档案的超前管理,需要从企业日常工作出发,重视科技文件的保护和监督。因此,在超前管理制度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将工作重点放于档案科技文件本身,而且要重视超前管理于都与企业档案管理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具体的建设方法如下。
2.1 明确档案管理责任
同一企业的不同部门,所负责的工作任务各不相同,在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建设中所承担的责任也有所差异。以油田企业为例,企业管理人员应当结合油田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的档案管理工作网络,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档案管理人员能够明确自身工作责任,从而确保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完成。企业管理人员还可以将档案管理工作的完成情况与个人薪资水平直接挂钩,以此来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2 加强部门之间合作
油田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以及科技的研发,离不开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在以往的企业管理中,由于各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信息技术交流存在诸多障碍,因此制约了企业科技的发展和科技档案的管理。在引入超前管理制度后,能够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确保文件Y料能够高效流转,从而加快了企业科技的研发速率,为科技档案管理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谁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资源,谁就能掌握市场主动权,从而为提升档案管理效率提供基本的保障。
2.3 制度内容的相互呼应
这是制度衔接的关键问题,制度在内容方面的连贯性是否良好,直接决定了其实施的效果。对于油田企业来说,档案超前管理制度中的文件归档制度与通常所说的档案管理制度中的收集环节是连接两个阶段工作的接口,处理好这一环节的交接工作,是文件从各部门移交至档案部门的关键一环,也是决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实用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2.4 资源共享
实现企业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充分发挥各部门自身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文件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以油田企业为例,生产部门应当将生产记录、生产效率等信息与科技研发部门共享,以便于科研部门以此为依据,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改进。各个部门只有强化信息和资源共享,才能提升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方面帮助油田企业节省了一部分成本费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科技研发速度,加快油田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3 结 语
档案超前管理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档案管理手段,在提高档案管理质量、保证档案管理安全等方面发挥出了独特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企业存在档案管理程序不健全、缺乏监督审查机制等问题,影响了档案超前管理的工作质量。因此,企业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档案超前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则要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从而为企业科技档案管理质量的提升提供人才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多层次、多部门、多业务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具体的业务操作部门和人员,还包括各层管理者,同时还需要信息化部门负责正常运转。信息化能够正常实施需要各方面的部门和人员的支持。因此,要规范各部门职责和岗位,制定相关人员明确的角色分工和职责定位。彻底解决部门职责不清、工作时相互推诿等问题。只有这样,信息化系统所涉及的业务模块和工作流程才能找到正确的主要负责和具体操作部门和人员,信息化系统所依托的业务数据才能够正确无误的传递上来。没有及时、准确和一致的数据支撑的信息系统只能是空架子。此外,还要要求各业务部门、人员全员参与信息化建设,积极转变思想和工作方式,主动使用信息化系统完成工作。信息化原则中强调“应用为王”,系统重在使用。各级部门和人员要抛弃一些抵触情绪,将信息化系统的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主动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系统,并结合实际业务工作,提出改进意见,促进信息化的持续进步。在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人才匮乏现象,尤其是复合型人才,懂技术、重规范、思路清晰、沟通能力强、事业心和责任心突出的人才比较缺乏。大部分企业针对信息化人才缺乏问题也在展开人才培养。据《中国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调研统计,大多数企业有计划地对员工进行信息化培训,占68.9%,其中85.7%的企业采用内部培训的方式,其余14.3%企业采用外部培训方式。通过调研发现,63.7%的企业信息化人员来自高校;50.0%的企业对信息化人员自行培训;13.7%的企业信息化人员来自中专;21.0%的企业信息化人员由其他单位引进。其中,特级资质企业的专职在岗人数最多,硕士学历职工占比,本科学历职工占比,配置信息化专职人员的项目占比均为最高。可见,企业实施信息系统对信息部门人员专业知识及能力具有一定要求。特级企业信息化进程较快,开展信息化时间较早,因此,人员配备情况也在企业中表现最好。这些数据表明,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大多数企业通过内部培训的方式普及信息化知识,有部分企业甚至聘请外部人员进行培训,这与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是分不开的。
2标准化支撑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需要企业管理标准化作为支撑,信息化系统也需要企业标准化的数据。标准化工作主要包括企业管理标准化和企业信息标准化。企业管理标准化的基础是管理制度标准化和管理流程标准化。从管理制度标准化来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管理制度的标准化,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流程、岗位职责,做到有法可依。二是信息化制度标准化。信息化系统的运行和推广,也需要标准的制度和体系的保障,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的各类业务应用系统的可靠、高效、持续、安全地运行。同时,为保证信息化系统的运维,建立信息化培训和考核制度,即要普及信息化知识,又要将各部门人员对系统的应用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关于管理流程标准化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业务流程标准化,一个是工作流程标准化。业务流程表示企业一个完整业务过程,包括前后部门之间的协同,不同信息之间的流转。业务流程标准化是对企业管理层面的规范。而工作流程是具体工作的办理顺序,体现在系统中就是一些审批流程。信息化归根到底就是对数据的处理,信息化的意义就在于能将离散的数据通过采集、保存、传递、共享、分析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从而进一步转化为企业知识,而作为知识资源又可以指导和提升我们的管理水平,为决策服务。而目前企业的信息标准化程度低,数据格式根本不统一,数据之间缺乏必要的勾稽核对关系,部分信息归口管理部门不明确,造成数据重复、冗余、不一致,严重时可能导出决策层做出错误的判断。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以制度化和标准化管理为保障,构筑信息化管理的牢固基础。据调研显示,66.3%的企业建立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62.3%的建筑施工企业已经建立了运行维护管理制度;59.5%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机房及设备管理制度;49.6%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组织管理制度;44.4%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采购管理制度;42.9%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38.1%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培训管理制度;33.7%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相关技术资料管理制度;30.2%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数据采集管理制度;29.0%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应用与绩效管理制度;1.6%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其他信息化管理制度。可见,绝大部分企业对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运行维护管理制度以及机房及设备管理制度比较重视,约半数企业对信息化组织管理制度、采购制度、建设制度比较完善,具备较好的信息化管理体制。数据采集管理以及应用与绩效管理制度被重视的程度还不够,在下一步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制度制定时应得到关注。在实际工作中,信息标准化需要首先建立信息标准体系,体系包含一系列的信息标准文件,例如:数据分类标准、数据定义字典、数据标准名称和数据编码标准等,这些数据标准首先统一了不同的业务数据模型,是信息管理的基石。信息标准体系内容涉及企业管理所有业务领域,包括组织机构、人员、工程、合同、客商、材料设备等。针对具体业务应用的数据元,标准体系要求统一分类、统一名称、统一定义、统一编码、统一属性、统一值域。规范企业信息标准化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第一是兼容性,信息的标准化工作要充分考虑企业业务中原有数据标准,保持信息化数据标准和业务标准的一致性。第二是标准性,保持编码唯一性和“无二义性”,符合数据元标准体系中数据定义和属性定义的原则。第三是扩展性,充分考虑未来业务发展和信息膨胀,在设计编码的时候给予充分扩展空间。第四是可操作性,数据编码与将来的系统实施紧密结合,充分考虑信息系统实施的需要,编码的具体工作可以提前于系统实施。第五是统一性,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按照统一的编码规则体系进行。第六就是建立信息标准化管理体系,包括技术人员配备,以及信息采集、数据处理、数据标准、更新等制度建设。
3组织体系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