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媒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 新媒体艺术论 新媒体艺术教育初探 新媒体艺术之新意 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历史和现状 浅析新媒体艺术的特征和本质 新媒体和社会空间 浅谈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 新媒体 新媒体 新广告 “新”媒体“新”民生 新媒体 新课堂 新媒体,新渠道 新媒体之“新” 新媒体 新影像 德国新媒体艺术给城市挑刺 新媒体艺术收藏浮出水面 新媒体艺术创作研究 新媒体艺术与视觉文化 涌现:让新媒体艺术常新 新媒体艺术的审美评价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2005:192.
[5] Lev Manovich.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Cambrige Mass:Mit Press,2001:2747.
[6] 熊澄宇.新媒体与文化产业..
[7] 刘自力.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J].文史哲,2004(05).
[8] 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2008(05).
[9] 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326329.
[10] 朱其.Video:20世纪后期的艺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
[11] 马凌燕.新媒体艺术的美学研究[D].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2] 张朝晖.什么是新媒介艺术[J].美术观察,2001(10).
[13] 张朝晖,徐翎.新媒体艺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
[14] 罗伊・阿斯科特.新媒体艺术专栏[EB]..
[15] 王端廷.《域外观――什么是新媒介艺术》主持人语[J].美术观察,2001(10).
互联网时代,品牌的营销活动越来越带有媒体属性,阵地也愈加丰富,从BBS、论坛、博客、SNS、微博不一而足,借助社交平台成为品牌进行媒体化营销的首选方式之一。做一个比喻,社交平台就像一个大市场,为品牌们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摊位”,采购(内容产生)——销售(内容传播、互动)——结算(效果监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品牌自我把控。
那么作为一个“店主”,你该如何管理好自己的“门店”?
以人人网平台为例,通过《成功营销》记者对人人公司CMO江志强的专访,以及对可口可乐、耐克等多个案例梳理,我们发现,成功的案例共性在于,它们能够做到针对不同社交平台的属性,从规划、制作到传播,进行不同风格的内容管理,而且在各个节点上,都能够做到将平台资源最大化利用,通过对各平台的整合,来搭建自媒体营销矩阵。
多平台组合策略
社交时代,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过去更多,这意味着更多的信息被制造出来,同时更多的信息被浪费掉。没有一位广告主希望自己的预算被浪费掉,“所以我建议广告主一定要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多多实践,即便只做一波活动,也要选择不同的社交平台,以符合不同的平台调性和用户需求。”江志强分析说。
事实上,消费者在不同的平台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创意在不同平台的被接纳的程度也不一样。2013年,可口可乐昵称瓶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和手法,这种社交营销的组合策略思路,非常值得其它品牌借鉴。
当吃货、纯爷们、喵星人、小萝莉……这些中国年轻人十分熟悉的流行词汇,在线下成为消费者难以割舍的“心头好”之后,可口可乐又回到这些流行词汇的诞生地——社交平台,发起社交营销攻势,重点在于可口可乐根据不同平台,拟定了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微博非常适合信息和快速传播,所以微博成为“昵称瓶”的首发阵地和放大器。22张悬念海报在新浪微博转发了整整一天后,可口可乐官方微博才揭晓悬念,高调证实“换装”消息;人人网用户关系多为朋友、同学和家人,作为强关系的社交平台,非常适合情感的深度交流,所以社交互动活动“那些年,我们的同学会”,成功吸引220多万人在线上完成青春重聚,沉淀品牌好友3万多人,更有一个班级在可口可乐的帮助下开了一场货真价实的同学会。
从知名度、偏好度到购买度,可口可乐占据了营销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多平动获得ROI最大化,但是这个过程需要品牌不断的探索。“那些越早在社交网络上,特别是跨平台进行实践的广告主,会积累越多的社交营销经验。”江志强建议品牌应该多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进行实践,“当然有收获也会有教训,但他们将更容易掌握不同平台玩转社交营销的策略和节奏,进而更好地实现营销目标。”
自媒体运营的三个节点
品牌借助社交平台,搭建自己的品牌网站,本质载体还是内容营销。针对内容的规划、制作和传播这三个自媒体营销的节点,对品牌来说,最佳解决方案就是充分利用平台资源,以实现人力物力的节省和运营策略的不断优化。
内容规划。一般品牌自媒体都有专业的团队来负责,但并不是每一条的信息都需要人工操作。例如,在人人网上,品牌就可以利用其定时技术,对可预见的品牌策划事件和全民关注事件,提前设定好品牌内容的时间,自动定时,某种意义上帮助品牌实现了营销的长尾效应。人人网的另一款自动回复产品——“小黄鸡”,作为一名“无所不知”的自动回复机器人,它可以跟用户聊天,随时随地回复各种问题。品牌可根据用户关心的话题和内容设定关键词,预埋回复甚至幽默地即时回复,不仅让品牌好友觉得倍受重视,同时也拉近了用户之间的距离。2013年,人人网还为平台主页运营者了Pagedata数据后台,品牌主页运营者可以看到品牌好友的活跃指数和品牌内容的受欢迎程度,并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调整运营策略和内容规划。所以说,对于品牌来说,要善于利用平台产品和技术,既省时省力,同时又能不断的优化运营效率和效果。
内容制作。基于内容制作的产品有很多,例如人人网的活动相册、语音新鲜事等等。2013年,Nike篮球就借助人人的商业产品“活动相册”在人人网创建了名为“把球给我”的活动相册,品牌好友主动将相关照片上传到该相册。此时品牌不再是信息的单向推送者,而是借助消费者对品牌的关注和喜爱,主动向其真实好友有利于品牌塑造和传播的内容,更易被看到、被喜爱、甚至被二次传播。所以可见,品牌的创意如果能和平台的商业产品结合起来,将会发挥更大的威力,好的内容所带来的马太效应,不仅有助于品牌形象,更有助于后续传播。
内容传播。于品牌而言,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内容传播,最重要的两点,一是品牌曝光,二是有效影响消费者。实现这两点的关键是“广告自然的出现”,要让自己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位置,要被消费者“不经意间”搜索到。为了实现这一效果,人人网为品牌推出了头图互动、推广新鲜事(Sponsored Story)等产品,前者可以让品牌与用户互动,用户无须跳转页面,保证曝光量的同时也做到用户不流失。后者则是通过好友与好友互动,品牌借助品牌好友的力量,影响其真实好友。而且,推广新鲜事的信息将会出现在信息流的前20位置,确保不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再一次保障品牌能够被第一时间关注到。
品牌社交营销思路上的BUG
毫无疑问,自媒体营销的好处很明显——可以和消费者建立官方的、即时的、富有人性的关系;可以变信息单向推送为双向沟通,甚至通过品牌好友影响更多消费者;可以展开多种形式的互动。
“但要真正做好社交营销,品牌需要在营销思路上进行改变。”江志强说。例如,品牌要更主动的聆听需求、要有更快的响应速度、学会借助技术实现创意,同时注意加强数据监测和分析。
“品牌要有这样的意识,要根据自身营销需求,要求平台提供更全面的用户画像;推动平台升级商业产品,包括数据监测产品;推动平台将创意和技术结合起来,打造基于大数据的大创意。品牌根据自身营销需求,要求Agency帮助品牌厘清不同平台的核心优势和运营特点;提供国际化的创意解决方案;推动Agency推出行业内跨平台监测标准。”
强化新闻的选择解读
随着数字技术、宽带技术、云技术等技术的普及推广,信息传播变得越来越简单快捷,海量的资讯既为传统媒体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也使得传统媒体应接不暇,甚至造成被淹没之势。“自媒体”打破了时间地理的局限,原本传统媒体的受众成为了新闻源头。2011年“7.23”动车事故最快的信息就是列车上的当事人通过微博发出的,继而各种信息铺天盖地,有被撞车内的乘客亲属,有附近的村民百姓,有紧急赶去救援的各路人马,每个人都只看到自己所在点上的情况,许多信息带有强烈的主观判断与个人情绪,汇聚起来可能是一堆难以互相印证的信息碎片,真假难辨,无法呈现事物的真实全貌,这就是“自媒体”最大的弱点,也是传统媒体优势所在及必须继续加强的主要方面。
仍以“7.23”为例。我们看到,电视记者虽然不是第一个发出消息的人,但随后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所做的大量直播报道仍牢牢占据了舆论主阵地,因为只有从主流媒体上获取的信息才被公认为是可信的、权威的。也许电视上播出的信息,观众已经从其他渠道获知了,但他们仍然需要从电视等传统媒体中得到确认、证实。传统主流媒体因此起到了舆论标杆的作用。
当然“自媒体”的兴起也给传统的新闻理念带来了巨大冲击。以往发生事件,传统媒体可能派出记者到事件的核心现场采访,通过采集核查确认然后进行报道,还原事件,但现在的新闻报道不可能等到所有信息确认无误之后再进行报道,而必须与事件发展同步,做到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再报进展,边做边说。比如“遇难人数”就不可能一次准确报出,这在世界范围内突发事故报道中都是通行的。另外,必须同时派出多路记者分兵把守各事故现场、医院、殡仪馆、指挥部等能集中反映事件的新闻点,进行选择报道,特别是重点关注事件当中“人”的命运、个体的命运,使新闻报道更加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除了从海量信息中选择、索引之外,传统媒体更应担负起解读信息、引导舆论的责任。在信息的采集和一般加工已不再是职业记者专利的情况下,传统主流媒体应迅速转向对信息的深度加工以及正面解读,抓新闻的第二落点。一条新闻出来,它意味着什么?会怎么发展?它与我有何关?这些新闻背后潜藏的问号有很多,它需要解读需要说明。这也是为什么电视新闻评论广受欢迎的原因所在。央视设立新闻评论员以来,地方媒体也纷纷跟进,江西电视台最主要的地面频道都市频道也在其主打节目《都市现场》中加入了评论员的角色,就其报道的政策资讯、社会新闻等发表观点,评论是非、引导舆论,很好地改变了民生资讯频道给人的浅、小、轻、碎,一地鸡毛的印象,增加了新闻的深度和力度。
强化新闻的联动融合
新媒体时代,新闻的联动融合成为必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不可能超然事外,节目联动,形态交融。这种联动融合包括传统媒体之间的资源共享,也包括传统媒体与自媒体之间的渗透互利。
首先是传统媒体之间,如何更好地加强央视与省台、省台与省台之间的合作,尤其是新闻节目的资源共享方面还是大有可为的。包括突发事件、公共事件还有各地面频道大量紧贴地皮、生动鲜活的社会新闻,都可以纳入共享平台。
此外,电视与纸质媒体之间也有加强共享的空间,尤其是评论方面,电视媒体可以利用平面媒体的优势。江西电视台2007年开办的一档午间节目《杂志天下》经过4年多的培养,目前走势甚好,收视率排在同时段省级卫视前列。它的创办理念就是将杂志的优势转化为电视节目,杂志内容虽然在时效快捷方面不如电视报纸,更不如网络、微博,但它重在深度解读、独家评说。杂志读者层次相对高端,办杂志的人自然也有不少学界精英,素养深厚,所以说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办节目,有杂志观点作依托,这档节目其实就是一档社会热点社会事件评论节目。加上主持人富有个性的语言特点,评说风格,一两句话的评论精到犀利,点到为止。笔者认为这也是传统媒体之间成功融合的一个事例。
最后是传统媒体与自媒体之间的融合。这一点其实从新媒体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发生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现在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采用网络文字、视频、博客观点和微博信息、短信投票、网民联线等手段丰富节目形态,拉近了电视与观众的距离,变单向传输为双向互动,多点互动,有利于电视节目形态发展。因此我们不应视“自媒体”为洪水猛兽,除了积极应对更要主动融合。
强化电视品牌建设
面对“自媒体”时代的竞争,传统媒体最重要的还是打造自身专业性,树立权威性,强化品牌节目建设,培养观众忠诚度。无论如何,做强自我才是竞争王道。
江西电视台近几年一直是按这个思路在做,根据江西的特点资源,依据台情实力,稳扎稳打。首先是以新闻立台,把新闻作为龙头来办,江西卫视一直保持100分钟左右的自办新闻播出量,且五档新闻各有侧重,各有分工。《江西新闻联播》以时政为主,重点宣传好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新闻夜航》以社会新闻见长;《杂志天下》点评为优;《社会传真》侧重以新闻专题反映社会热点;早间以资讯服务为主打,目前看结构数量都比较合理。此外,重点打造品牌节目,除已有的《中国红歌会》《传奇故事》外,2011年3月21日江西卫视推出的《金牌调解》广受好评,收视连创新高。《金牌调解》创意源自对当前社会的深入了解与研究。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和各种矛盾的高发期,很多群众通过人民调解,省时、省力,不花钱,就能解决矛盾和纠纷。《金牌调解》利用电视调解这一新形式,搭建起沟通交流的平台,既针对个体矛盾进行调解,又面向广大观众传递法律知识、传播主流价值观,在实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同时,倡导文明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因此,《金牌调解》的创办,以精准的眼光、创新的精神、专业的态度服务于广大群众,顺应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需求,也为江西电视台成功打造了又一叫好又叫座的品牌节目。
纸质媒体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融合,不是面对新媒体冲击的被动应付,而是对新技术、新传播手段的主动运用,是从报纸长远发展考虑所做的一种战略选择。在这样的战略选择下,“报网联动”就是报纸对自身资源进行优化重组的开端。
什么是报网联动
1.报纸电子版:简单的资料库 面对互联网这一新兴传播技术,报纸的第一反应就是开设报纸的电子版,将报纸刊登的内容简单贴到网站上。
显然,这种方式只是简单机械地对新技术的运用,报纸的读者没必要再到网上去看一遍同样的内容,而网民也更喜欢浏览各大门户网站对所有大众媒体新闻的摘编。因此,报纸的电子版充其量只是一个资料库,甚至是为商业门户网站省去了将报纸内容录入网络的麻烦,对报纸的发展没有太大的意义,也称不上报网联动。
2.报纸自办门户网站:出力不讨好 面对互联网的竞争,也有不少媒体选择尝试干脆自办门户网站,以本报新闻资源为主,成立专门机构,欲与商业门户网站一争高下。
但是,自办门户网站需要投入相当大的人力和资金成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短期内却无法保证。尤其是面对已经运作多年的大型商业门户网站,根本无法形成优势,无法体现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
3.报网联动:报纸与网站的双赢 到底什么是报网联动?它应该是一种报纸与新媒体的互相融合,是传统新闻采集制作者对新技术的主动运用。
报网联动,是报纸和网站都能提供各自的优势,搭建信源、与受众互动等共享平台,实现资源优化、联手行动,使彼此的核心竞争力都得到提高。而在这一过程中,报纸也要相应对自身采编模式创新和突破,实现报纸质的飞跃。
报网联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对传播界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今,互联网、手机等技术手段的普及和发展,必然会引起传媒资源的又一次整合。面对这样的变革,报纸如果不选择创新,就会被时代淘汰。
1.新媒体发展迅猛 2007年1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报告同时显示,我国域名总数显著增加,其中,CN域名总数超过180万,与05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达到64.4%。上网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使用ADSL、Cable M0dem、专线等宽带上网的网民达到10400万人,占网民总数的75.9%。新兴上网方式――手机上网也初具规模,达到1700万人。
而CNNIC《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中最夺目的数字莫过于对整个博客市场容量的描述。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8月底,中国博客作者规模已达到1750万,其中活跃博客作者(平均每个月更新一次以上)接近770万,注册的博客空间数接近3400万,而博客读者则达到7500万以上,其中活跃博客读者高达5470万人。
2.报纸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下“纸张” 报纸最初被称为“新闻纸”,以纸张为载体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一直被认为是报纸的重要特点之一。但是,如果认为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纸张这种传播载体,那就大错特错了。
相对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报纸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各大商业门户网站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的新闻采集和资质,除了摘编大众媒体的新闻内容外,互联网上大量的“小道消息”已经严重影响了网络新闻的公信力。
因此,一支专业的有资质的新闻采编队伍,一套能够保证新闻真实性和者公信力的采编流程和模式,这就是报纸相对于新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至于新闻的形式,完全可以多样化,不必拘泥于“纸张”这一概念。
3.习惯有时比技术更重要 尽管互联网与手机等新媒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越来越紧密,但是,报纸独特的便携性、廉价性以及版面语言对新闻信息的再加工等,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部分读者依然难以改变通过报纸阅读新闻的“老习惯”,这些人在相当一段时间依然会存在,对他们而言,习惯比技术更重要。
由此看来,报纸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新媒体深层次、多方位地合作,互惠互利、优势互补。
报网联动搭建共享平台
报网联动,可以从搭建多方面的共享平台入手,充分发挥彼此优势,最终形成高层次的相互融合,并以此带动报纸自身采编模式的创新和突破。
1.信息源平台 新闻线索、信息、来源对报纸来说是重要的一环。在互联网诞生之前,报纸一般主要通过新闻热线、读者热线以及记者发现等方式获取信源。如今,互联网这一手段远远比传统的信源搜集方式更方便、更快捷、更直接、更广泛。报纸可以与商业门户网站合作,通过电子信箱、留言版、论坛等方式向全社会广泛征集信源,由此形成的报道授权合作网站第一时间独家,实现信源的共享。
2.互动平台 报纸利用互联网的论坛、留言版、聊天室等功能,搭建与受众的沟通、互动平台。
互动平台的功能,至少有以下几种:收集受众反响,衡量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组织社会调查和专题讨论;开设读者俱乐部;组织社会活动等。而这一切,不但能促进报纸与新媒体社会影响力的提升,操作成熟的话也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
3.新型平台 前面已经说过,“纸张”只是一种新闻的载体,而报纸的采编资源所采集制作的内容,不必拘泥于此,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博客、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灵活。
这一平台的搭建,其意义不仅在于报纸又多了几种适应新技术的方式,更会对报纸自身的采编模式与流程产生影响,使之更适合新媒体的要求,逐步今采编模式和流程跟上时展的步伐,使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质的飞跃。
《新闻晚报》报网联动的探索
《新闻晚报》从2002就开始逐步尝试报网联动,目前已经与多家门户网站展开合作,搭建了比较成熟的信源平台和互动平台,初步建立了新型平台。
1.上海热线 《新闻晚报》的社会新闻部围绕读者的投诉报料,从2002年夏天开始同上海热线尝试报网联动。上海热线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综合性门户网站,它专门为《新闻晚报》开设了信源电子信箱和留言版,广泛征集新闻线索,后 台平台管理密码双方共享。
为克服只能通过电脑才能投诉报料的局限,上海热线利用技术,通过移动通讯,为报纸开辟一个能直接显示手机短信文字内容的网页,使采访能在网民用手机短信报料后的第一时间里进行,实现采访与投诉即时互动。
报纸利用手机短信技术平台的即时互动特性,推出“周末特别行动”:百姓当天投诉、新闻当天采访、政府当天执法。三方即时互动,在上海新闻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与网络媒体配套,报纸必然要改变原有的“热线”运行模式。对线索的登记、分类、整理、公布;报道的策划、期限、交接、奖励;反馈的转发、催问、告知、归档进行完善。建立内部共用网络邮箱,让所有记者能同步上网认领线索,即时接受部主任网上指令,在网上直接完成反馈以及归档工作,从而实现报纸“热线”的无纸化操作,改变传统的采编方式与操作习惯。
2.百姓“议案” 2005年上海“两会”期间,《新闻晚报》与东方网合作推出《百姓“议案”》栏目,受到市民热切关注,提交各类建议建言上千件,其中300余件由记者带给参加“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供参考,而代表和委员也积极回应,最终见报新闻稿件数十篇。
2006年,《百姓“议案”》继续结合上海“两会”做好百姓与代表委员之间的桥梁,效果更胜,新华社专门发表长文,称“《百姓‘议案’》成为上海‘两会’沟通民情的新渠道”。
之后,《百姓“议案”》成为《新闻晚报》的常设栏目,老百姓可以随时发表建议意见,记者将之整理并传递给代表委员和政府部门,并选择其中有新闻价值的内容予以报道,平均每周在《新闻晚报》时政新闻版上刊发《百姓“议案”》两到三篇,成为《新闻晚报》时政新闻的特色之一。
2007年上海“两会”期间,《新闻晚报》更进一步组织人大代表利用休息时间与提交《百姓“议案”》的市民举行座谈会,面对面交流,并在“两会”结束后将这一形式不定期地保持下去。
目前,《百姓“议案”》已经成为百姓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部门沟通的良好渠道,许多代表和委员通过这个平台来了解民情民意,不少书面意见(议案)和提案就是来源于此;政府职能部门也通过这个平台倾听百姓呼声,采纳百姓建议,解决百姓难题。而《新闻晚报》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新闻线索,组织了很多社会效果颇佳的报道。
3.记者博客 2006年,《新闻晚报》与所属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新闻晨报社开设的门户网站嗨嗨网合作,开出了实名制的记者博客,并有评论和留言版功能。
记者博客的内容着重新闻工作本身,同时也包括记者个人的各类随笔、评论、人生感悟等,受到网民的热烈追捧,嗨嗨网浏览量迅速显著提高。
2006年11月,《新闻晚报》记者谢正宜、冯兰蔺及一批社会志愿者组成的支教队伍走进青海日月乡湟源县兔尔干山村,原本拟带去作为发稿用的两台个人笔记本电脑,不但发挥了教当地老师上网的功效,而且更在短短一周的支教活动期间和之后,起到了意料之外的宣传作用。
每天晚上,记者将当天的教学日记、学生照片、现场视频传上嗨嗨网的记者博客,同时,谢正宜又将这些素材到经常访问的大型网站猫扑论坛。
这批照片和文字、视频,在网站上引起了剧烈的反响,猫扑论坛连续一周设为首页主打照片推荐,访问量近十万,回复数千条,此外,还被中国人网站,PCHOME网站,上海热线网站等各大网站放在首页转载推荐。一些原本没有接触过《新闻晚报》的E时代年轻人群由此得知了《新闻晚报》的这次支教活动,短短一周就有3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热心人联系到报社,表达愿意捐助当地濒临辍学的孩子的愿望,包括广州、深圳一些企业家也纷纷送去大批量的衣物、电教用品等。
支教记者回沪之后,此事在网上继续被热议关注,青海支教视频被列为视频门户网站土豆网的首页推荐,热心网友为《新闻晚报》的这次青海支教活动建立了专门的捐助网站、论坛,而小学校长则收集当地贫困学生资料、照片,由记者博客推广,至今4个多月,已有220余名热心网友加入了捐助青海学生的队伍,其中包括远在英国、加拿大的华裔学生、移民,共计三百名学生摆脱了中途失学的命运――一次支教活动,在新兴网络的“推波助澜”下,成为了全国,乃至世界范围所有网民共同参与的活动,让更多不在上海,看不到《新闻晚报》的读者,知道了《新闻晚报》的影响力,而人与人的交流,也通过无形的网络,隔千里相传,温暖彼此。
4.《升学周刊》网络联动 2002年4月,《新闻晚报》创力、了以指导学生参加中、高考为核心的《升学周刊》,经过5年的发展已逐步成为上海的一个媒体品牌。
《升学周刊》与网络媒体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在创办初期,《升学周刊》就与上海热线共同推出了“升学考试网”,将周刊从平面移动到网络互动媒体,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随后又在大型活动方面与东方网联姻,《新闻晚报》发起主办的上海市重点中学学生会主席论坛,已经成为上海未成年人的品牌项目,每次大型活动,东方网都进行网络直播,获得良好反响。
《升学周刊》还与新浪网进行合作,周刊的文章第一时间在新浪教育频道上进行转发;周刊与新浪教育合作,联合邀请上海的复旦大学和交大等名校招生办主任进行网络聊天,解答学生的疑问。从2005年起,作为上海地区的唯一合作媒体与新浪举行“高考爱心送考”活动,从网络上的合作延伸到传统方式的合作,由此也提升了新浪在上海地区的声誉。今年,《升学周刊》又在新浪上专门开设了“上海升学博客”,将教育互动的内容做得更深入和贴近。
一年前的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八级地震。遇难人数超过8万,数十万人受伤,数百万人失去家园。
汶川大地震考验了中国: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奋起抗灾救灾,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汶川大地震也考验了中国媒体:无论是新闻管理、传播方式,还是表达内容;也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络手机,纷纷投身其间,充分展示了这场灾难带给人们的悲怆、哀痛、苦难:讴歌了救援人员的坚毅、勇敢、顽强。
汶川大地震。是去年带给国人最强烈的震撼和沉重的伤痛,从而成为媒体最为关注的重大事件。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关注从地震发生以来,至今仍在媒体的视野之内。
不过,随着救灾、灾民安置、灾区重建的工作进程,灾区的工作重心由突击性转变为日常性,媒体关注的内容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大众对媒体的职责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媒体的聚焦点不光要对准万众瞩目的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精神风貌,还要能够发现少数在某种遮盖下的不当行为,要对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捐助资金的使用情况发挥力所能及的监督作用。
这不,“北川政府110万采购豪华越野车”的行为,就引发了极大争议。但是,最先披露这件事的,不是传统媒体的正规报道,而是网上的帖子。购这种超豪华越野车是不是滥用重建资金?可以讨论,但确实阔绰了点,多数网友反对这种行为。面对舆论的批评,据说北川县不打算买这辆车。这次舆论监督没由职业记者率先行使,媒体是值得自省的。
还有,北川县准备花23亿元,建地震博物馆,也引起了广泛争议。
有人认为,目前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灾区重建面临着资金缺口,花费这么大的资金建一座博物馆,当地就是搞形象工程。对逝者最好的纪念就是保持其原态,而对于活着的人,帮助灾区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更重要。
有人认为,建地震博物馆完全应该,它不仅仅是一场地震灾难的纪念碑或者悼念地,还可以帮助人们增长知识、扩大眼界、警醒世人。
引起争议的关键点,恐怕是23,45亿元钱。
为此,北川文化旅游局局长林川说,“这个23亿元的方案目前只是一个方案而已,还未请专家组进行论证,也尚未上报省政府审批,更没有通过官方途径对外进行。”引起了世人的争议的原因在于“一些媒体道听途说。”
最早披露建博物馆一事的那家四川媒体的报道,基调是反映重建进程,文章洋洋洒洒,极富旅游宣传的色彩,不料引发了争议,客观上将该项目方案公开出来,提上了社会监督的桌面。这也许是媒体始料不及的。不过经此一番争议,将来有关方面对这个博物馆的论证应该会更加小心谨慎,不至于大手大脚花费国家的建设资金。